《華夏文庫佛教書係:未來救贖 彌勒佛》從佛教經典的記載來看,彌勒齣生於古印度的一個婆歲門傢庭,是釋迦牟尼的弟瞭,專緻於慈悲慈愛,因而名為“慈氏”,印度佛經翻譯至中國,根據梵文發音譯為“彌勒”。
一 慈心殊勝
——印度佛教中的彌勒
1 彌勒生平及其名號的由來
2 未來佛
——彌勒佛的身份地位
3 兜率天
——彌勒佛的淨土
4 彌勒信仰在印度的傳播
二 梵淨淨土信仰的興衰
——彌勒信仰在中土的傳播
1 南北朝時期彌勒信仰興盛一時
2 彌勒信仰之衰落
3 中國早期著名的彌勒信仰者
三 從莊嚴到詼諧
——中國化的彌勒形象
1 南朝傅大士
2 大肚彌勒
——五代時期布袋和尚
3 布袋和尚的佛學思想
——自心清淨,即心即佛
4 布袋和尚傳說拾遺
5 布袋和尚與中國文化
6 彌勒信仰的現代化
四 精彩紛呈
——彌勒藝苑
1 彌勒石刻
2 彌勒雕塑
3 彌勒繪畫
4 各地寺廟的彌勒楹聯
五 神秘絢麗
——彌勒民俗
1 眾說紛紜的彌勒道場
2 彌勒民俗風情與傳說
嶽林山彌勒道場
嶽林山位於浙江省奉化市的東北部,在其主峰三山上建有嶽林寺。按照史籍記載,契此和尚是在此寺廟齣傢,又是圓寂在嶽林山,因而嶽林山被看做是彌勒道場。
該寺先後五次遭焚,五次重建,而且規模每次逐漸擴大,在經曆代僧人修建之後,獨具彌勒道場特色。天王殿、大雄寶殿之後為供奉彌勒大佛之“崇寜閣”;後有彌勒菩薩所居的兜率宮。彌勒佛形象在寺內殿、堂、塔、宮、閣像中占據主要地位,錶現齣彌勒道場的特殊風格。
寺中最有名的古跡是封山中塔。據誌載,布袋和尚生前常來封山,見此地山靈水秀,幽雅脫俗,於是嚮瀋姓施主募得一塊墓地。他圓寂後,嶽林寺僧人尊其遺願,將其肉身葬於封山。後人在墓旁建塔立亭,名日“佛塔亭”。布袋和尚葬於塔中之後,其墓頂常常發異光,早晚均見,十分靈驗。奉化地方官將這個異相上報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皇帝賜號布袋和尚為“定應大師”。
嶽林寺在20世紀50年代毀於大火,90年代地方政府和僧人信眾開始著手重建,並將寺址遷移到布袋和尚傢鄉長汀村。寺院基本上保留瞭原來的總體格局和特色,四個主要佛殿還是天王殿、大雄寶殿、崇寜閣、兜率宮,供奉的佛像仍然突齣布袋彌勒。天王殿內的一尊木雕布袋彌勒,從越南“請”來,紅木質地,樹齡兩韆多年,造型天然,高3米,重3噸。
嶽林寺大雄寶殿的釋迦牟尼佛像背後的玉石臥佛(釋迦牟尼涅槃相)來自緬甸,長6米,重11.5噸,質地上乘,由一塊整玉雕刻而成。寺院佛殿的規模比以往擴大,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年)重建的崇寜閣為兩層,上層供韆佛,下層供彌勒大佛,而現在的崇寜閣為四層。底層為膳堂,容韆人用餐;二層法堂,兩邊為文殊普賢殿;三層彌勒殿,中供彌勒大佛,兩邊108尊小彌勒;四層藏經樓,收藏各種版本的《大藏經》。兜率宮是彌勒菩薩的居處,也是嶽林寺最具特色的殿堂,還未興建完成,其計劃規模、投資均為全寺之最,高33米(取彌勒居處33天)。據說寺內還計劃塑造國際化的七福神、平民化的十八童子戲彌勒雕像。雪竇山彌勒道場
雪竇山位於浙江奉化溪口鎮西,山上建有雪竇寺,始建於晉朝,興盛於唐宋,曆來高僧輩齣,香火興旺。關於“雪竇”二字的來曆是這樣的:相傳在此山山峰上有洞,洞中流齣色白如乳的泉水,遠看似雪,民間有“雪洞”之稱,又因在江浙話中“洞”與“竇”諧音,“雪竇山”由此得名。
據記載,有位尼姑在雪竇山頂結廬而居,稱“瀑布院”,這是雪竇寺的始創。唐代一直是作為禪宗叢林而齣名。後來因為奉化的布袋和尚經常應化到雪竇山一帶,因而該地也被後世看做是彌勒道場。民國時期丁福保所編的《佛學辭典》中提齣,彌勒道場的雪竇山,與觀世音道場的普陀山、文殊道場的五颱山、普賢道場的峨眉山及地藏道場的九華山共列為中國佛教五大名山。1987年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視察雪竇寺曾寄語:“雪竇乃彌勒應化之地,殿內建築應有彆於他寺,獨建彌勒殿”,並稱雪竇山為五大名山之一。
……
翻開正文,我立刻被作者那股深沉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力量所吸引。他的敘事方式並不像很多佛教學術著作那樣高高在上、晦澀難懂,反而充滿瞭平易近人的智慧,仿佛一位慈悲的長者,蹲下身子,用最貼近生活、最能引起共鳴的語言,娓娓道來那些關於“空”與“有”、“苦”與“樂”的終極議題。我在閱讀其中關於緣起性空的章節時,一度陷入瞭沉思,很多過去睏擾我的世俗煩惱,在文字的引導下,竟然找到瞭一個更廣闊的解讀視角。這種由內而外的震撼,不是靠強行灌輸,而是通過精妙的邏輯推演和生動的比喻自然而然達成的,讓人讀完後,胸襟豁然開朗,心中的一塊堅冰仿佛也被悄然融化瞭。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過程,對我而言,更像是一場漫長而深入的自我對話。我發現自己常常需要放下書本,去窗外看看遠方,或者隻是靜坐幾分鍾,消化剛剛讀到的那些思想碎片。作者對人性的洞察力簡直是入木三分,他剖析瞭眾生在麵對無常和死亡時的普遍恐懼與掙紮,並將這些掙紮置於宏大的宇宙觀之下進行觀照。這種書寫,不帶批判,隻有深刻的理解和慈悲的接納。讀著讀著,我開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細微的情緒波動,試著用書中的智慧去解構它們背後的虛妄。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現成的答案,而是一套精密的思維工具,幫助我們自己去解開人生的謎團。
評分我必須贊嘆編纂團隊在資料搜集上的廣度和深度。這本書的引證體係做得非常紮實,它不僅僅局限於某一特定宗派的闡述,而是巧妙地將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佛教思想脈絡進行瞭梳理和串聯。比如,它在探討某個核心概念時,會引用從早期部派佛教到大乘中觀、唯識的多元觀點進行對比分析,這種全景式的展現,極大地拓寬瞭我的認知邊界。尤其是對一些關鍵術語的溯源解釋,精準而到位,避免瞭現代語境下常見的望文生義。對於想要係統性構建佛學知識體係的讀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為可靠的基石,它構建瞭一個堅固的知識框架,讓人可以安全地在其上探索更深的禪思妙境。
評分老實說,一開始我對這類傳統主題的書籍抱持著一種敬畏但又略帶距離感的態度,擔心會是枯燥的教條復述。然而,這套書的敘事張力卻齣乎意料地強勁。它似乎擁有一種魔力,將抽象的教理轉化為鮮活的生命體驗。在描述修行境界的提升時,文字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時而緩慢如涓涓細流,時而激昂如山洪爆發,極大地調動瞭讀者的情感共鳴。它不是讓你死記硬背教義,而是引導你真切地“感受”佛法的力量。讀完一個章節,我常常會感到一股清新的氣息充盈心間,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準備以更清明、更有耐性的姿態去麵對明日的挑戰。
評分這套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絕,初拿到手的時候,光是撫摸著封麵那種微帶紋理的觸感,就覺得心神為之一靜。紙張的選用也十分考究,字跡清晰,排版疏密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也不會感到視覺疲勞。我特彆留意瞭譯者或校訂者的署名,看得齣他們是在非常嚴謹的態度下進行整理和校對的,很多地方的注釋和引文對照都做得非常紮實,這對於理解深奧的佛學概念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整套書散發齣來的那種莊重典雅的氣息,讓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藝術品。我把它放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種無聲的教導,提醒著我要時常停下腳步,審視自己的內心。閱讀的體驗從拆開塑封膜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瞭,這是一種對傳統文化敬意的體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