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卢晓蓉 著
图书标签:
  • 佛教
  • 弥勒佛
  • 未来佛
  • 末法时代
  • 救赎
  • 华夏文库
  • 佛学
  • 经典
  • 信仰
  • 净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466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719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8
字数: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从佛教经典的记载来看,弥勒出生于古印度的一个婆岁门家庭,是释迦牟尼的弟了,专致于慈悲慈爱,因而名为“慈氏”,印度佛经翻译至中国,根据梵文发音译为“弥勒”。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慈心殊胜
——印度佛教中的弥勒
1 弥勒生平及其名号的由来
2 未来佛
——弥勒佛的身份地位
3 兜率天
——弥勒佛的净土
4 弥勒信仰在印度的传播

二 梵净净土信仰的兴衰
——弥勒信仰在中土的传播
1 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兴盛一时
2 弥勒信仰之衰落
3 中国早期著名的弥勒信仰者

三 从庄严到诙谐
——中国化的弥勒形象
1 南朝傅大士
2 大肚弥勒
——五代时期布袋和尚
3 布袋和尚的佛学思想
——自心清净,即心即佛
4 布袋和尚传说拾遗
5 布袋和尚与中国文化
6 弥勒信仰的现代化

四 精彩纷呈
——弥勒艺苑
1 弥勒石刻
2 弥勒雕塑
3 弥勒绘画
4 各地寺庙的弥勒楹联

五 神秘绚丽
——弥勒民俗
1 众说纷纭的弥勒道场
2 弥勒民俗风情与传说

精彩书摘

  岳林山弥勒道场
  岳林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的东北部,在其主峰三山上建有岳林寺。按照史籍记载,契此和尚是在此寺庙出家,又是圆寂在岳林山,因而岳林山被看做是弥勒道场。
  该寺先后五次遭焚,五次重建,而且规模每次逐渐扩大,在经历代僧人修建之后,独具弥勒道场特色。天王殿、大雄宝殿之后为供奉弥勒大佛之“崇宁阁”;后有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宫。弥勒佛形象在寺内殿、堂、塔、宫、阁像中占据主要地位,表现出弥勒道场的特殊风格。
  寺中最有名的古迹是封山中塔。据志载,布袋和尚生前常来封山,见此地山灵水秀,幽雅脱俗,于是向沈姓施主募得一块墓地。他圆寂后,岳林寺僧人尊其遗愿,将其肉身葬于封山。后人在墓旁建塔立亭,名日“佛塔亭”。布袋和尚葬于塔中之后,其墓顶常常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奉化地方官将这个异相上报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
  岳林寺在20世纪50年代毁于大火,90年代地方政府和僧人信众开始着手重建,并将寺址迁移到布袋和尚家乡长汀村。寺院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总体格局和特色,四个主要佛殿还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崇宁阁、兜率宫,供奉的佛像仍然突出布袋弥勒。天王殿内的一尊木雕布袋弥勒,从越南“请”来,红木质地,树龄两千多年,造型天然,高3米,重3吨。
  岳林寺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背后的玉石卧佛(释迦牟尼涅槃相)来自缅甸,长6米,重11.5吨,质地上乘,由一块整玉雕刻而成。寺院佛殿的规模比以往扩大,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建的崇宁阁为两层,上层供千佛,下层供弥勒大佛,而现在的崇宁阁为四层。底层为膳堂,容千人用餐;二层法堂,两边为文殊普贤殿;三层弥勒殿,中供弥勒大佛,两边108尊小弥勒;四层藏经楼,收藏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兜率宫是弥勒菩萨的居处,也是岳林寺最具特色的殿堂,还未兴建完成,其计划规模、投资均为全寺之最,高33米(取弥勒居处33天)。据说寺内还计划塑造国际化的七福神、平民化的十八童子戏弥勒雕像。雪窦山弥勒道场
  雪窦山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西,山上建有雪窦寺,始建于晋朝,兴盛于唐宋,历来高僧辈出,香火兴旺。关于“雪窦”二字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在此山山峰上有洞,洞中流出色白如乳的泉水,远看似雪,民间有“雪洞”之称,又因在江浙话中“洞”与“窦”谐音,“雪窦山”由此得名。
  据记载,有位尼姑在雪窦山顶结庐而居,称“瀑布院”,这是雪窦寺的始创。唐代一直是作为禅宗丛林而出名。后来因为奉化的布袋和尚经常应化到雪窦山一带,因而该地也被后世看做是弥勒道场。民国时期丁福保所编的《佛学辞典》中提出,弥勒道场的雪窦山,与观世音道场的普陀山、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及地藏道场的九华山共列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寺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并称雪窦山为五大名山之一。
  ……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 一、 缘起与背景 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自古以来便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文明的进程。其博大精深的教义、精妙绝伦的艺术、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独特探索,共同编织了中华文化斑斓的图景。在浩如烟海的佛教典籍中,关于弥勒佛的记载与传说,更是以其独特的光辉,照亮了无数信徒的心灵,承载着对未来美好世界的无限憧憬。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旨在汇聚中华文化中与佛教相关的经典著作,以期系统地呈现佛教思想在中国的发展脉络、对中国社会文化的塑造作用,以及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创新。本卷“未来救赎 弥勒佛”,便是这套宏大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它聚焦于弥勒佛这一佛教信仰体系中的关键形象,深入挖掘其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伦理观念、以及末世救赎的信仰内涵,力图勾勒出一幅完整而深刻的弥勒佛信仰图景。 本书的编纂,并非仅仅是对古老经典的简单堆砌,而是试图在历史的纵深与现实的广度之间,搭建一座沟通的桥梁。我们审视弥勒信仰在中国历史上如何被接受、被改造、被发展,在民间信仰、艺术创作、文学作品乃至社会政治运动中留下的印记。同时,我们也关注弥勒信仰在当代社会所扮演的角色,它如何回应现代人的困惑与焦虑,如何提供心灵的慰藉与精神的寄托,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二、 弥勒佛:佛教中的希望之光 弥勒佛,梵语 Maitreya,意为“慈氏”,是佛教中“未来佛”,被认为是释迦牟尼佛之后,将降临人间成佛的下一尊佛。在佛教的宇宙观中,世界处于成住坏空、生灭无常的循环之中。释迦牟尼佛代表着当下世界的教主,而弥勒佛则预示着一个更加光明、更加美好的未来。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使得弥勒信仰在历经苦难、渴望解脱的众生心中,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吸引力。 弥勒佛的形象,在不同的佛教流派和文化语境中,呈现出丰富的多样性。在早期佛教经典中,弥勒佛被描绘成一位住在兜率天内院的菩萨,等待因缘成熟,降生人间,在龙华树下成佛,转三次法轮,教化众生。他的到来,将是一个黄金时代,一个没有战争、疾病、贫困的太平盛世。这种对理想社会的描绘,满足了人们对安宁与幸福的永恒追求。 随着佛教的传播,弥勒形象在中国逐渐本土化,并演变出多种艺术形式。最广为人知的,莫过于中国民间流传的“大肚弥勒”形象。他袒胸露腹,手持布袋,笑容可掬,形象生动,极具亲和力。这一形象并非源自经典,而是民间根据弥勒慈悲、宽厚、乐观的品格,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逐渐融合形成的。他所象征的“无量寿福”、“知足常乐”等寓意,深受大众喜爱,成为中华文化中吉祥如意的象征之一。 三、 未来救赎:在苦难中孕育的希望 “未来救赎”是弥勒信仰中最核心、最动人的主题之一。佛教教义认为,世间充满着“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无不令人烦恼。然而,佛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提倡通过修行,超越苦难,最终获得解脱。弥勒佛的降临,则被视为一种终极的救赎,它将终结我们当下所经历的苦难,开启一个充满慈悲与智慧的新纪元。 这种对未来救赎的期盼,在历史上曾多次激发人们的社会运动和文化思潮。每当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际,弥勒佛的形象便会成为人们精神寄托的焦点。例如,在历史上的一些农民起义中,便曾出现以弥勒佛名义举事的记载,这反映了弥勒信仰在底层民众中强大的感召力,他们将弥勒佛视为反抗压迫、实现社会公平的希望。 “救赎”并非仅仅是物质层面的改变,更是精神层面的超越。弥勒佛的降临,意味着佛法的圆满,众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宇宙人生的真谛,破除无明,获得觉悟。这种精神上的解放,比任何外在的物质改变都更为根本和持久。 四、 经典解读与多维视角 本书将从多个维度对弥勒佛及其“未来救赎”主题进行深入的解读。 经典文本研究: 我们将梳理和分析与弥勒佛相关的早期佛教经典,如《弥勒上生经》、《弥勒下生经》等,解读弥勒佛的出身、在兜率天的修行、降生人间的过程、以及龙华三会的内容。同时,也将探讨弥勒佛在各个佛教宗派中的地位和解释,例如在净土宗、禅宗中,弥勒佛的形象与教义有何关联。 历史演变与文化传播: 本书将追溯弥勒信仰在中国历史上流变的轨迹,考察其如何被士大夫阶层、文人墨客、以及普通民众所接受和发展。我们将探讨弥勒信仰在佛教寺庙建筑、佛教造像、壁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其在文学作品(如小说、诗歌)中如何被描绘和演绎。 民间信仰与社会影响: “大肚弥勒”作为中国民间信仰的代表性形象,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所蕴含的民众心理和价值取向,将是本书的重要研究内容。我们将分析弥勒信仰如何在民间社会中传播,并与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民俗传统。 哲学意涵与当代价值: 弥勒佛所代表的“慈悲”、“智慧”、“未来”、“希望”等核心理念,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本书将尝试探讨弥勒佛思想如何能够为现代人提供精神指引,帮助我们应对现代社会的压力与挑战,以及如何在个人修养和社会发展中体现弥勒精神。 艺术呈现与审美体验: 佛教艺术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弥勒佛的艺术形象更是其中的瑰宝。本书将引导读者欣赏弥勒佛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理解其背后所蕴含的宗教情感与审美追求,感受弥勒佛形象的庄严、慈祥与智慧。 五、 结语 《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并非旨在提供一套僵化的教义解答,而是希望通过对弥勒佛信仰的系统梳理与深入解读,带领读者踏上一场精神的探索之旅。在这个旅程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一位重要的佛教圣者,更能从中体悟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对生命困境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慈悲智慧的永恒向往。 弥勒佛的希望之光,穿越时空,至今依然温暖着人心。本书期望能成为一座桥梁,连接古老的智慧与当代的思考,让弥勒佛的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点亮一盏永不熄灭的希望之灯。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入的自我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去窗外看看远方,或者只是静坐几分钟,消化刚刚读到的那些思想碎片。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简直是入木三分,他剖析了众生在面对无常和死亡时的普遍恐惧与挣扎,并将这些挣扎置于宏大的宇宙观之下进行观照。这种书写,不带批判,只有深刻的理解和慈悲的接纳。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试着用书中的智慧去解构它们背后的虚妄。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自己去解开人生的谜团。

评分

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传统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畏但又略带距离感的态度,担心会是枯燥的教条复述。然而,这套书的叙事张力却出乎意料地强劲。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将抽象的教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在描述修行境界的提升时,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缓慢如涓涓细流,时而激昂如山洪爆发,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教义,而是引导你真切地“感受”佛法的力量。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充盈心间,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准备以更清明、更有耐性的姿态去面对明日的挑战。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初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抚摸着封面那种微带纹理的触感,就觉得心神为之一静。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留意了译者或校订者的署名,看得出他们是在非常严谨的态度下进行整理和校对的,很多地方的注释和引文对照都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理解深奥的佛学概念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整套书散发出来的那种庄重典雅的气息,让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导,提醒着我要时常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阅读的体验从拆开塑封膜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敬意的体现。

评分

我必须赞叹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的引证体系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宗派的阐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思想脉络进行了梳理和串联。比如,它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时,会引用从早期部派佛教到大乘中观、唯识的多元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术语的溯源解释,精准而到位,避免了现代语境下常见的望文生义。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佛学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基石,它构建了一个坚固的知识框架,让人可以安全地在其上探索更深的禅思妙境。

评分

翻开正文,我立刻被作者那股深沉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力量所吸引。他的叙事方式并不像很多佛教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平易近人的智慧,仿佛一位慈悲的长者,蹲下身子,用最贴近生活、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空”与“有”、“苦”与“乐”的终极议题。我在阅读其中关于缘起性空的章节时,一度陷入了沉思,很多过去困扰我的世俗烦恼,在文字的引导下,竟然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解读视角。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不是靠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精妙的逻辑推演和生动的比喻自然而然达成的,让人读完后,胸襟豁然开朗,心中的一块坚冰仿佛也被悄然融化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