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文库佛教书系:未来救赎 弥勒佛》从佛教经典的记载来看,弥勒出生于古印度的一个婆岁门家庭,是释迦牟尼的弟了,专致于慈悲慈爱,因而名为“慈氏”,印度佛经翻译至中国,根据梵文发音译为“弥勒”。
一 慈心殊胜
——印度佛教中的弥勒
1 弥勒生平及其名号的由来
2 未来佛
——弥勒佛的身份地位
3 兜率天
——弥勒佛的净土
4 弥勒信仰在印度的传播
二 梵净净土信仰的兴衰
——弥勒信仰在中土的传播
1 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兴盛一时
2 弥勒信仰之衰落
3 中国早期著名的弥勒信仰者
三 从庄严到诙谐
——中国化的弥勒形象
1 南朝傅大士
2 大肚弥勒
——五代时期布袋和尚
3 布袋和尚的佛学思想
——自心清净,即心即佛
4 布袋和尚传说拾遗
5 布袋和尚与中国文化
6 弥勒信仰的现代化
四 精彩纷呈
——弥勒艺苑
1 弥勒石刻
2 弥勒雕塑
3 弥勒绘画
4 各地寺庙的弥勒楹联
五 神秘绚丽
——弥勒民俗
1 众说纷纭的弥勒道场
2 弥勒民俗风情与传说
岳林山弥勒道场
岳林山位于浙江省奉化市的东北部,在其主峰三山上建有岳林寺。按照史籍记载,契此和尚是在此寺庙出家,又是圆寂在岳林山,因而岳林山被看做是弥勒道场。
该寺先后五次遭焚,五次重建,而且规模每次逐渐扩大,在经历代僧人修建之后,独具弥勒道场特色。天王殿、大雄宝殿之后为供奉弥勒大佛之“崇宁阁”;后有弥勒菩萨所居的兜率宫。弥勒佛形象在寺内殿、堂、塔、宫、阁像中占据主要地位,表现出弥勒道场的特殊风格。
寺中最有名的古迹是封山中塔。据志载,布袋和尚生前常来封山,见此地山灵水秀,幽雅脱俗,于是向沈姓施主募得一块墓地。他圆寂后,岳林寺僧人尊其遗愿,将其肉身葬于封山。后人在墓旁建塔立亭,名日“佛塔亭”。布袋和尚葬于塔中之后,其墓顶常常发异光,早晚均见,十分灵验。奉化地方官将这个异相上报朝廷,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皇帝赐号布袋和尚为“定应大师”。
岳林寺在20世纪50年代毁于大火,90年代地方政府和僧人信众开始着手重建,并将寺址迁移到布袋和尚家乡长汀村。寺院基本上保留了原来的总体格局和特色,四个主要佛殿还是天王殿、大雄宝殿、崇宁阁、兜率宫,供奉的佛像仍然突出布袋弥勒。天王殿内的一尊木雕布袋弥勒,从越南“请”来,红木质地,树龄两千多年,造型天然,高3米,重3吨。
岳林寺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佛像背后的玉石卧佛(释迦牟尼涅槃相)来自缅甸,长6米,重11.5吨,质地上乘,由一块整玉雕刻而成。寺院佛殿的规模比以往扩大,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年)重建的崇宁阁为两层,上层供千佛,下层供弥勒大佛,而现在的崇宁阁为四层。底层为膳堂,容千人用餐;二层法堂,两边为文殊普贤殿;三层弥勒殿,中供弥勒大佛,两边108尊小弥勒;四层藏经楼,收藏各种版本的《大藏经》。兜率宫是弥勒菩萨的居处,也是岳林寺最具特色的殿堂,还未兴建完成,其计划规模、投资均为全寺之最,高33米(取弥勒居处33天)。据说寺内还计划塑造国际化的七福神、平民化的十八童子戏弥勒雕像。雪窦山弥勒道场
雪窦山位于浙江奉化溪口镇西,山上建有雪窦寺,始建于晋朝,兴盛于唐宋,历来高僧辈出,香火兴旺。关于“雪窦”二字的来历是这样的:相传在此山山峰上有洞,洞中流出色白如乳的泉水,远看似雪,民间有“雪洞”之称,又因在江浙话中“洞”与“窦”谐音,“雪窦山”由此得名。
据记载,有位尼姑在雪窦山顶结庐而居,称“瀑布院”,这是雪窦寺的始创。唐代一直是作为禅宗丛林而出名。后来因为奉化的布袋和尚经常应化到雪窦山一带,因而该地也被后世看做是弥勒道场。民国时期丁福保所编的《佛学辞典》中提出,弥勒道场的雪窦山,与观世音道场的普陀山、文殊道场的五台山、普贤道场的峨眉山及地藏道场的九华山共列为中国佛教五大名山。1987年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视察雪窦寺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并称雪窦山为五大名山之一。
……
这本书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场漫长而深入的自我对话。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放下书本,去窗外看看远方,或者只是静坐几分钟,消化刚刚读到的那些思想碎片。作者对人性的洞察力简直是入木三分,他剖析了众生在面对无常和死亡时的普遍恐惧与挣扎,并将这些挣扎置于宏大的宇宙观之下进行观照。这种书写,不带批判,只有深刻的理解和慈悲的接纳。读着读着,我开始反思自己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情绪波动,试着用书中的智慧去解构它们背后的虚妄。它提供的不是一套现成的答案,而是一套精密的思维工具,帮助我们自己去解开人生的谜团。
评分老实说,一开始我对这类传统主题的书籍抱持着一种敬畏但又略带距离感的态度,担心会是枯燥的教条复述。然而,这套书的叙事张力却出乎意料地强劲。它似乎拥有一种魔力,将抽象的教理转化为鲜活的生命体验。在描述修行境界的提升时,文字的节奏感把握得极好,时而缓慢如涓涓细流,时而激昂如山洪爆发,极大地调动了读者的情感共鸣。它不是让你死记硬背教义,而是引导你真切地“感受”佛法的力量。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会感到一股清新的气息充盈心间,仿佛经历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准备以更清明、更有耐性的姿态去面对明日的挑战。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绝,初拿到手的时候,光是抚摸着封面那种微带纹理的触感,就觉得心神为之一静。纸张的选用也十分考究,字迹清晰,排版疏密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留意了译者或校订者的署名,看得出他们是在非常严谨的态度下进行整理和校对的,很多地方的注释和引文对照都做得非常扎实,这对于理解深奥的佛学概念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整套书散发出来的那种庄重典雅的气息,让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我把它放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教导,提醒着我要时常停下脚步,审视自己的内心。阅读的体验从拆开塑封膜的那一刻就已经开始了,这是一种对传统文化敬意的体现。
评分我必须赞叹编纂团队在资料搜集上的广度和深度。这本书的引证体系做得非常扎实,它不仅仅局限于某一特定宗派的阐述,而是巧妙地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佛教思想脉络进行了梳理和串联。比如,它在探讨某个核心概念时,会引用从早期部派佛教到大乘中观、唯识的多元观点进行对比分析,这种全景式的展现,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尤其是对一些关键术语的溯源解释,精准而到位,避免了现代语境下常见的望文生义。对于想要系统性构建佛学知识体系的读者来说,这套书无疑提供了一个极为可靠的基石,它构建了一个坚固的知识框架,让人可以安全地在其上探索更深的禅思妙境。
评分翻开正文,我立刻被作者那股深沉而富有穿透力的文字力量所吸引。他的叙事方式并不像很多佛教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晦涩难懂,反而充满了平易近人的智慧,仿佛一位慈悲的长者,蹲下身子,用最贴近生活、最能引起共鸣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关于“空”与“有”、“苦”与“乐”的终极议题。我在阅读其中关于缘起性空的章节时,一度陷入了沉思,很多过去困扰我的世俗烦恼,在文字的引导下,竟然找到了一个更广阔的解读视角。这种由内而外的震撼,不是靠强行灌输,而是通过精妙的逻辑推演和生动的比喻自然而然达成的,让人读完后,胸襟豁然开朗,心中的一块坚冰仿佛也被悄然融化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