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书画修复国手冯鹏生——中国民间人物
:15.00元
作者: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
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1-01
ISBN:97872220460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为“中国民间人物”系列中的一本,该系列是根据中央电视台专题片《人物》改编,由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授权,介绍一系列对中国大多数人的生活形态和生活质量产生影响的人物,如辨画奇人徐邦达,书画修复国手冯鹏生,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民族考古学家宋兆麟等等。这里书面的形式,不同于媒体的形式,在文字内容上,在平面图像上,更为细致深入,扩展了人文内容,读者可以优游自如地检点,仔细审视。
目录
楔子
学艺荣宝斋
《中国书画装裱概说》
修复《契丹藏》
《炽盛光佛降九曜星官房宿相》
《中国木版水印概说》
居家修国宝
《中国书画装裱技法》
一生与万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一直对那些承载着历史印记的物品情有独钟,而书画修复,恰好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一座桥梁。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这座桥梁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对桥梁的建造者——冯鹏生先生,产生了由衷的敬意。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作者通过对冯先生生活经历和工作细节的细致描绘,勾勒出一位充满智慧和韧性的民间艺人形象。我常常会惊叹于他所展现出的那种对艺术的纯粹热爱,以及他在面对困难时所表现出的乐观和坚持。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即使在没有聚光灯的舞台上,同样有许多人在默默地守护着珍贵的文化遗产,用自己的双手为历史增添一份光彩。它让我反思,什么是真正的“国手”,或许不仅仅是技艺的巅峰,更是那份对事业的执着和对文化的担当。
评分在阅读过程中,我一直试图去捕捉“中国民间人物”这个定位所带来的独特视角。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没有将冯鹏生先生塑造成一个遥不可及的艺术巨匠,而是将他置于真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变迁之中,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奋斗历程。书中的许多细节,比如他如何从零开始学习、如何克服各种技术难题、如何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坚持自己的事业,都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时代印记和个人奋斗的力量。我曾以为书画修复是属于文人雅士的专属领域,但这本书打破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民间同样有着深厚的艺术土壤,同样孕育着才华横溢的匠人。冯鹏生先生的故事,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民间文化的生命力,也让我对“人物”这个词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仅仅是身份的标识,更是个人经历、时代烙印和精神力量的综合体现。
评分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关于古代书画鉴赏的百科全书,毕竟“书画修复”这几个字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然而,当我深入阅读,才发现它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书中的冯鹏生先生,并非我脑海中那位隐居山林、挥洒笔墨的老先生,而是一位活生生、充满烟火气的民间传奇。他修复书画的技艺,不是冰冷的数据和枯燥的步骤,而是融入了对每一幅作品情感的理解,对每一处破损命运的同情。我尤其被他讲述的那些修复故事所打动,那些曾经被遗忘、被忽视的画作,在他的手中重焕生机,仿佛在诉说着它们跨越时空的生命历程。书中的文字,时而细腻如丝,描绘出丝绸的纹理和颜料的斑驳;时而又带着一股朴实的力量,展现出民间艺人坚韧不拔的精神。我常常会因为一个不经意的细节而停下阅读,想象着冯先生当年面对一幅残破画卷时的沉思,他如何用耐心和智慧,一点点将历史的碎片拼凑起来。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修复不仅仅是技术的叠加,更是对文化传承的一种深情回应。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对“匠人精神”的生动诠释。在如今这个快节奏、追求效率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做好一件事情,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成就。冯鹏生先生在书画修复领域数十年的坚守,就是对这种精神的最好证明。书中对于他修复过程的描写,虽然没有过多深入技术细节,但却传递出一种对专业的高度敬畏和对艺术的极致追求。我常常会回味书中描述他如何小心翼翼地处理那些脆弱的纸张和绢帛,如何凭借经验和直觉判断颜料的成分,如何用精密的仪器和灵巧的双手让时光的痕迹变得不那么刺眼。这种沉浸式的描写,让我仿佛置身于他的修复室,感受着那份凝重而专注的氛围。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修复师的故事,更是对所有在各自领域默默耕耘、追求卓越的普通人的致敬。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经历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书中的冯鹏生先生,与其说是一位技艺精湛的修复师,不如说是一位时间的魔法师。他手中的不仅仅是工具和材料,更是能够唤醒沉睡记忆的神奇力量。我被书中对于他个人经历的描写深深吸引,那些充满挑战和艰辛的岁月,以及他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对艺术的热爱,都让我由衷地钦佩。书里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术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生活化的语言,讲述着一个普通人如何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价值。我尤其喜欢那些关于他与藏家、与画作之间互动的情节,它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民间人物形象,让我看到了书画修复这项古老技艺背后的人文关怀。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某个关于画作“病情”的生动比喻而忍俊不禁,不得不说,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颇具匠心,让那些原本可能枯燥的修复过程变得生动有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