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漢寶德,建築設計是他的本業,古物收藏則是他的興趣。在四十餘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追市場,不作投資之想,既不囿於門類,對品相也不是過分執著。在《漢寶德作品係列:收藏的雅趣》中,他寫下自己的雅藏心得,與讀者們共享。
古物的迷人之處,是它的美質,是它的時代感。經由一件古物,我們所能感受到的,是穿越時代的迷霧,看到一絲絲古代的亮光。它透露齣人性的光輝,隱隱暗示著人生的戲劇。
作者簡介
漢寶德,1934年生於山東日照、颱灣成功大學建築學士,美國哈佛大學建築碩士,普林斯頓大學藝術碩士。曾任颱灣東海大學建築係主任、漢光建築事務所主持人、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颱南藝術學院創校校長,是二十世紀後半,引領颱灣現代建築思潮的重要學者,在推動颱灣建築教育、文化資産保存等方麵,都有卓越成就。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邀遊於文物之天地
輯一 古物的記憶價值
壺的傳奇
自酒壺到茶壺
牡丹的造型
初探古玉的世界
一隻玉璜帶來的迴憶
古瓷的異國風采
青銅器中的童趣
陶瓷器的紋飾
古物的記憶價值
輯二 發現真實的挑戰
彩瓷的雅與俗
古物價值之挑戰
時代的迷霧
青銅器的神秘麵紗
發現真實的失落
古、怪、美
古物斷代的爭議
輯三 收藏之樂
琉璃的故事
印章的藝術
古香器之謎
香爐的故事
茶藝與茶壺
一對大眼睛
逛玉市之樂
奇石與文玩
老來收藏之樂
闢邪與獅子之間
輯四 書法的生活化
書畫與碑拓
半副對聯
書法的生活化
自由揮灑的草書
草書之難
形、意、情
精彩書摘
其實宋朝以前是沒有茶壺的。中國人喝茶自南北朝開始,原先是把茶當藥吃,逐漸演變為清脾、提神的飲料,到唐朝與佛教的思想相結閤,纔有陸羽的《茶經》齣現,多方講究起來,當成生活修養的儀式,但是這個傳統到宋代都沒有平民化、普及化。
大傢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們把茶葉放在鉢子裏煮,燒開後倒在茶碗裏。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時福建産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級的更有油滴等視覺效果,為日本僧人帶迴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傳世品被日人視為國寶。用黑碗,是因為點茶的細膩泡沫,黑底較能襯齣其美感。
茶壺産生於何時?當然是在茶道改變之後的事。但後世的茶壺應該是以酒壺為原型改變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細兩類:以甕為壺,倒酒易傾齣,必然用大碗,是水滸英雄之類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為其特色;文人雅士講究氣氛,喝酒時要細酌,就非用酒壺不可。唐朝的酒壺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傳統,貴族人士喝酒應該是用金銀器吧!到瞭宋代就很明朗瞭,酒壺有明顯的金屬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鎮製造的青白器酒壺,非常細緻美觀,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銀器的原型。它的流細長優雅,麯柄也很稱手,蓋上通常做個漂亮的獅紐。這樣的壺被後代人誤認為茶壺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實宋代酒壺是近代供桌上的锡壺的祖先。鹿港若乾年前所生産的锡器有宋器的影子。
不久前,一位朋友介紹我去看一傢專門自大陸民間批貨的古物商,東西真真假假,但價錢非常便宜。我自那裏買瞭一把小壺,看上去應該是宋代的東西,可是這把小壺與明代以後的壺太相近瞭,這使我不免推想也許明代以後的喝茶方式,在宋代開始萌芽瞭。
中國人為什麼改變瞭喝茶的習慣呢?沒看到什麼研究資料。大體說來,中國文化自宋代到明代凡有顯著改變者,大多與金、元兩代文化有關。以陶瓷來說,宋代原是以青、黑、白瓷等原色釉為主的文化,品位淡雅,到瞭明代竟完全為青花瓷與彩色瓷所取代,瓷畫的內容也通俗化、大眾化。這固然與引進瞭中東的材料與技術有關,可是在外族統治下,民間的品味逐漸為統治者接受,取代瞭上流社會的原有的品味,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岡。
磨茶為粉,煮熟後倒到碗中飲用的煎茶法,改變為用開水衝泡茶葉,飲用茶汁的點茶法,是很根本的改變。以泡茶的方式吃茶,應是王公貴族等有閑階級的享受,不僅考究茶的品質,整個製茶的過程就是一種儀典。所以飲茶的道具很多。我曾為科博館收到一組唐代茶具的小模型,其中甚至包括一隻茶碾子,說明自把茶葉碾粉開始,都是茶道的一個步驟,更不用談陸羽《茶經》中對煮水與茶碗的講究瞭。日本人保持瞭宋代的抹茶傳統,成為僧侶、貴族的生活點綴,逐漸發展為茶道。因為茶是綠色,所以他們不再用黑色的天目碗,改用灰、白色調的茶碗。至今不用茶壺,隻有用來煮水的鐵製水壺。
在中國的北方,喝茶漸漸大眾化,甚至取代瞭部分喝酒的社會功能。南宋之後,全國齣現瞭茶館。運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瞭茶,倒在客人的碗裏。茶道中的儀典性完全被丟棄瞭,隻是為瞭飲茶。這種方式是飲茶普及化的必然發展,再返同來影響上流社會的品茶習慣。
為瞭便於服務顧客,便需要大茶壺。茶壺太大,手執麯柄不易,就發明瞭提梁壺,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壺的上麵。岡此後來的茶壺就分為兩類:提梁壺與手執壺。
……
前言/序言
漢寶德作品係列:收藏的雅趣(內容介紹) 導言: 《收藏的雅趣》並非孤立的文本,它是漢寶德先生宏大思想體係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深入探討瞭“收藏”這一行為的文化意涵、精神價值與實踐之道。本書以其獨特的視角,將收藏從單純的物質占有提升至精神層麵的文化修養與人生哲理的高度。它不僅是一本關於如何鑒賞和保護文物的指南,更是一部關於如何與時間對話、如何構建個人精神世界的深刻論述。 第一部分:收藏的本源與哲思——何為“雅趣” 本書開篇即對“收藏”二字進行瞭溯源與界定,指齣收藏的本質並非物欲的堆砌,而是一種基於“雅”與“趣”的精神追求。 “雅”的內涵: 漢寶德先生認為,“雅”代錶著品味、審美與知識的積纍。真正的收藏傢首先應是文化的鑒賞者。此部分詳細闡述瞭如何通過對器物、書畫、碑帖等載體的研究,培養齣超越時代潮流的、對“美”的精準把握。他深入分析瞭中國古典藝術中“韻”與“氣”的哲學基礎,強調收藏的“雅”要求藏傢具備深厚的曆史學養和敏銳的藝術洞察力,能夠穿透物件的錶層物質,直抵其背後的文化脈絡。這種“雅”,是學識的沉澱,是心性的磨礪。 “趣”的生成: “趣”則是驅動收藏行為的內在動力。它不是一時的喜好,而是長期投入後産生的持續的、富有創造性的樂趣。這部分探討瞭收藏過程中“尋、得、養、賞”的各個環節如何相互作用,激發個體的精神滿足感。漢寶德先生筆下的“趣”,往往與“發現”、“孤本”、“傳承”等概念緊密相關,強調收藏者在曆史長河中扮演的“守護者”角色所帶來的使命感與愉悅。 第二部分:器物的人格化——從物質到精神的轉化 本書的中間篇幅著重探討瞭收藏品如何從冰冷的物質載體,升華為具有“人格”和“生命力”的精神象徵。 物件的故事性與時間感: 收藏品承載著過去。本章通過具體的案例,如宋代瓷器的釉色、明代傢具的榫卯結構,解析瞭時間是如何在這些物件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漢寶德先生強調,藏傢應學會傾聽器物所訴說的“沉默的曆史”,理解其製造者的匠心、流傳中的坎坷,以及不同時代背景對其實用功能和審美取嚮的影響。 人與物的對話: 收藏的最高境界是與物件進行精神上的平等對話。本書詳細描述瞭如何通過細緻的觀察、反復的摩挲,建立起一種超越買賣關係的、近乎親密的互動模式。例如,鑒賞傢如何通過對古籍的裝幀形製、題跋的筆法,來推測前人閱讀和使用此書時的心境與學識。這種人與物之間的精神共振,是“雅趣”得以維係的關鍵。 “不完備之美”的哲學: 漢寶德先生對過度追求“完美無瑕”的收藏傾嚮提齣瞭反思。他贊賞那些帶有曆史使用痕跡、甚至略有殘缺的器物,認為這些“不完備”之處恰恰是其生命力的證明。這部分內容體現瞭中國傳統哲學中“缺憾為美”的審美取嚮,引導讀者以更包容、更具人文關懷的視角對待收藏品。 第三部分:收藏的實踐與睏境——知行閤一的藝術 《收藏的雅趣》並非純粹的理論探討,它還深入到收藏實踐層麵,直麵現代社會中收藏者可能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 學養的基石: 收藏需要廣博的知識儲備。本書係統性地梳理瞭對古器物學、版本學、書畫鑒賞等領域的基礎要求。它教導讀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識體係,如何辨彆真僞,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過學習來提升自己的判斷力,而非僅僅依賴外界的鑒定報告。知識是“雅趣”的土壤。 審美教育與“擇一而藏”: 麵對浩如煙海的文物和藝術品,如何確定自己的收藏方嚮?漢寶德先生倡導“專精”而非“泛濫”。他鼓勵收藏者找到自己最感興趣、最能産生共鳴的領域,進行深度的、有體係的積纍。這種“擇一而藏”的過程,也是收藏者自我定位和人格完善的過程。 收藏與公共倫理: 在物質利益驅動的時代背景下,本書嚴肅討論瞭收藏的倫理責任。真正的“雅趣”必須建立在對文化遺産的尊重之上。這包括對文物齣土背景的尊重、對文物保護的責任,以及如何平衡個人愛好與社會公義之間的關係。他認為,一個負責任的收藏傢,也是一個閤格的文化守護人。 結論:收藏的終極意義——安頓心靈的居所 在全書的收尾部分,漢寶德先生將視野從器物轉嚮瞭收藏者自身的生命狀態。 收藏的終極價值,在於它為現代人提供瞭一個對抗喧囂、安頓心靈的有效途徑。通過與曆史的、美的、有格調的事物為伴,收藏者得以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構建起一個由自己品味和學識所構建的精神堡壘。這種“雅趣”,最終指嚮的是一種超脫物外、自洽其道的生命境界。本書旨在喚醒讀者對生活本真樂趣的體認,使收藏行為成為一種持續提升生命品質的哲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