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汉宝德,建筑设计是他的本业,古物收藏则是他的兴趣。在四十余年的收藏生涯中,他不追市场,不作投资之想,既不囿于门类,对品相也不是过分执著。在《汉宝德作品系列:收藏的雅趣》中,他写下自己的雅藏心得,与读者们共享。
古物的迷人之处,是它的美质,是它的时代感。经由一件古物,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穿越时代的迷雾,看到一丝丝古代的亮光。它透露出人性的光辉,隐隐暗示着人生的戏剧。
作者简介
汉宝德,1934年生于山东日照、台湾成功大学建筑学士,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硕士,普林斯顿大学艺术硕士。曾任台湾东海大学建筑系主任、汉光建筑事务所主持人、自然科学博物馆馆长、台南艺术学院创校校长,是二十世纪后半,引领台湾现代建筑思潮的重要学者,在推动台湾建筑教育、文化资产保存等方面,都有卓越成就。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邀游于文物之天地
辑一 古物的记忆价值
壶的传奇
自酒壶到茶壶
牡丹的造型
初探古玉的世界
一只玉璜带来的回忆
古瓷的异国风采
青铜器中的童趣
陶瓷器的纹饰
古物的记忆价值
辑二 发现真实的挑战
彩瓷的雅与俗
古物价值之挑战
时代的迷雾
青铜器的神秘面纱
发现真实的失落
古、怪、美
古物断代的争议
辑三 收藏之乐
琉璃的故事
印章的艺术
古香器之谜
香炉的故事
茶艺与茶壶
一对大眼睛
逛玉市之乐
奇石与文玩
老来收藏之乐
辟邪与狮子之间
辑四 书法的生活化
书画与碑拓
半副对联
书法的生活化
自由挥洒的草书
草书之难
形、意、情
精彩书摘
其实宋朝以前是没有茶壶的。中国人喝茶自南北朝开始,原先是把茶当药吃,逐渐演变为清脾、提神的饮料,到唐朝与佛教的思想相结合,才有陆羽的《茶经》出现,多方讲究起来,当成生活修养的仪式,但是这个传统到宋代都没有平民化、普及化。
大家都知道,宋代以前,喝茶是用碗,不用杯。他们把茶叶放在钵子里煮,烧开后倒在茶碗里。所以茶碗是主要的茶具。南宋时福建产的黑釉茶碗,上有兔毫,高级的更有油滴等视觉效果,为日本僧人带回日本,因此“天目碗”之名大盛,传世品被日人视为国宝。用黑碗,是因为点茶的细腻泡沫,黑底较能衬出其美感。
茶壶产生于何时?当然是在茶道改变之后的事。但后世的茶壶应该是以酒壶为原型改变而成。古人喝酒的方法有粗、细两类:以瓮为壶,倒酒易倾出,必然用大碗,是水浒英雄之类草莽人物的喝法,豪放为其特色;文人雅士讲究气氛,喝酒时要细酌,就非用酒壶不可。唐朝的酒壶的短流,恐怕是民用陶的传统,贵族人士喝酒应该是用金银器吧!到了宋代就很明朗了,酒壶有明显的金属器的特色,尤其是景德镇制造的青白器酒壶,非常细致美观,完全可以反映早期金银器的原型。它的流细长优雅,曲柄也很称手,盖上通常做个漂亮的狮纽。这样的壶被后代人误认为茶壶是可以想象得到的。其实宋代酒壶是近代供桌上的锡壶的祖先。鹿港若干年前所生产的锡器有宋器的影子。
不久前,一位朋友介绍我去看一家专门自大陆民间批货的古物商,东西真真假假,但价钱非常便宜。我自那里买了一把小壶,看上去应该是宋代的东西,可是这把小壶与明代以后的壶太相近了,这使我不免推想也许明代以后的喝茶方式,在宋代开始萌芽了。
中国人为什么改变了喝茶的习惯呢?没看到什么研究资料。大体说来,中国文化自宋代到明代凡有显著改变者,大多与金、元两代文化有关。以陶瓷来说,宋代原是以青、黑、白瓷等原色釉为主的文化,品位淡雅,到了明代竟完全为青花瓷与彩色瓷所取代,瓷画的内容也通俗化、大众化。这固然与引进了中东的材料与技术有关,可是在外族统治下,民间的品味逐渐为统治者接受,取代了上流社会的原有的品味,恐怕是很重要的原冈。
磨茶为粉,煮熟后倒到碗中饮用的煎茶法,改变为用开水冲泡茶叶,饮用茶汁的点茶法,是很根本的改变。以泡茶的方式吃茶,应是王公贵族等有闲阶级的享受,不仅考究茶的品质,整个制茶的过程就是一种仪典。所以饮茶的道具很多。我曾为科博馆收到一组唐代茶具的小模型,其中甚至包括一只茶碾子,说明自把茶叶碾粉开始,都是茶道的一个步骤,更不用谈陆羽《茶经》中对煮水与茶碗的讲究了。日本人保持了宋代的抹茶传统,成为僧侣、贵族的生活点缀,逐渐发展为茶道。因为茶是绿色,所以他们不再用黑色的天目碗,改用灰、白色调的茶碗。至今不用茶壶,只有用来煮水的铁制水壶。
在中国的北方,喝茶渐渐大众化,甚至取代了部分喝酒的社会功能。南宋之后,全国出现了茶馆。运作方式是由茶博士煮好了茶,倒在客人的碗里。茶道中的仪典性完全被丢弃了,只是为了饮茶。这种方式是饮茶普及化的必然发展,再返同来影响上流社会的品茶习惯。
为了便于服务顾客,便需要大茶壶。茶壶太大,手执曲柄不易,就发明了提梁壶,也就是手提的柄做在壶的上面。冈此后来的茶壶就分为两类:提梁壶与手执壶。
……
前言/序言
汉宝德作品系列:收藏的雅趣(内容介绍) 导言: 《收藏的雅趣》并非孤立的文本,它是汉宝德先生宏大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入探讨了“收藏”这一行为的文化意涵、精神价值与实践之道。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将收藏从单纯的物质占有提升至精神层面的文化修养与人生哲理的高度。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如何鉴赏和保护文物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时间对话、如何构建个人精神世界的深刻论述。 第一部分:收藏的本源与哲思——何为“雅趣” 本书开篇即对“收藏”二字进行了溯源与界定,指出收藏的本质并非物欲的堆砌,而是一种基于“雅”与“趣”的精神追求。 “雅”的内涵: 汉宝德先生认为,“雅”代表着品味、审美与知识的积累。真正的收藏家首先应是文化的鉴赏者。此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对器物、书画、碑帖等载体的研究,培养出超越时代潮流的、对“美”的精准把握。他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典艺术中“韵”与“气”的哲学基础,强调收藏的“雅”要求藏家具备深厚的历史学养和敏锐的艺术洞察力,能够穿透物件的表层物质,直抵其背后的文化脉络。这种“雅”,是学识的沉淀,是心性的磨砺。 “趣”的生成: “趣”则是驱动收藏行为的内在动力。它不是一时的喜好,而是长期投入后产生的持续的、富有创造性的乐趣。这部分探讨了收藏过程中“寻、得、养、赏”的各个环节如何相互作用,激发个体的精神满足感。汉宝德先生笔下的“趣”,往往与“发现”、“孤本”、“传承”等概念紧密相关,强调收藏者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守护者”角色所带来的使命感与愉悦。 第二部分:器物的人格化——从物质到精神的转化 本书的中间篇幅着重探讨了收藏品如何从冰冷的物质载体,升华为具有“人格”和“生命力”的精神象征。 物件的故事性与时间感: 收藏品承载着过去。本章通过具体的案例,如宋代瓷器的釉色、明代家具的榫卯结构,解析了时间是如何在这些物件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汉宝德先生强调,藏家应学会倾听器物所诉说的“沉默的历史”,理解其制造者的匠心、流传中的坎坷,以及不同时代背景对其实用功能和审美取向的影响。 人与物的对话: 收藏的最高境界是与物件进行精神上的平等对话。本书详细描述了如何通过细致的观察、反复的摩挲,建立起一种超越买卖关系的、近乎亲密的互动模式。例如,鉴赏家如何通过对古籍的装帧形制、题跋的笔法,来推测前人阅读和使用此书时的心境与学识。这种人与物之间的精神共振,是“雅趣”得以维系的关键。 “不完备之美”的哲学: 汉宝德先生对过度追求“完美无瑕”的收藏倾向提出了反思。他赞赏那些带有历史使用痕迹、甚至略有残缺的器物,认为这些“不完备”之处恰恰是其生命力的证明。这部分内容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缺憾为美”的审美取向,引导读者以更包容、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对待收藏品。 第三部分:收藏的实践与困境——知行合一的艺术 《收藏的雅趣》并非纯粹的理论探讨,它还深入到收藏实践层面,直面现代社会中收藏者可能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 学养的基石: 收藏需要广博的知识储备。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对古器物学、版本学、书画鉴赏等领域的基础要求。它教导读者如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如何辨别真伪,但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的判断力,而非仅仅依赖外界的鉴定报告。知识是“雅趣”的土壤。 审美教育与“择一而藏”: 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物和艺术品,如何确定自己的收藏方向?汉宝德先生倡导“专精”而非“泛滥”。他鼓励收藏者找到自己最感兴趣、最能产生共鸣的领域,进行深度的、有体系的积累。这种“择一而藏”的过程,也是收藏者自我定位和人格完善的过程。 收藏与公共伦理: 在物质利益驱动的时代背景下,本书严肃讨论了收藏的伦理责任。真正的“雅趣”必须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尊重之上。这包括对文物出土背景的尊重、对文物保护的责任,以及如何平衡个人爱好与社会公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一个负责任的收藏家,也是一个合格的文化守护人。 结论:收藏的终极意义——安顿心灵的居所 在全书的收尾部分,汉宝德先生将视野从器物转向了收藏者自身的生命状态。 收藏的终极价值,在于它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对抗喧嚣、安顿心灵的有效途径。通过与历史的、美的、有格调的事物为伴,收藏者得以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构建起一个由自己品味和学识所构建的精神堡垒。这种“雅趣”,最终指向的是一种超脱物外、自洽其道的生命境界。本书旨在唤醒读者对生活本真乐趣的体认,使收藏行为成为一种持续提升生命品质的哲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