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第6版 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物理化学(第6版 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英,黑恩成,彭昌军 等 编
图书标签:
  • 物理化学
  • 化学
  • 高等教育
  • 本科教材
  • 规划教材
  • 第六版
  • 下册
  • 理工科
  • 21世纪课程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39468
版次:6
商品编码:114812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9
字数:51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物理化学(第6版 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为教育部“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是在第五版的基础上进一步修订而成。全书有5篇共18章,分上、下两册出版。上册含平衡篇,包括物质的pVT关系和热性质、热力学定律和热力学基本方程、多组分系统的热力学、相平衡和化学平衡;速率篇,包括传递现象的基本原理和化学动力学。下册含结构篇,包括量子力学基础、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以及波谱的基本原理;统计篇,包括独立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相倚子系统的统计热力学,以及速率理论;扩展篇,包括界面现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和胶体。每章最后有简史、结束语、思考题和习题。相关参考书、习题答案分别放在上、下两册书后面。附录放在上册,索引与中英文对照放在下册。本版还特意将那些扩大知识面的内容,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做准备的内容,属于理论性较强的提高内容,添加“*”号,以便取舍。
  《物理化学(第6版 下册)/“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化学、化工类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选用,相应科研与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结构篇
第9章 量子力学基础
本章框架
9.1 引言
Ⅰ.量子力学基本原理
9.2 量子力学的实验基础
9.3 微观粒子运动的基本特征
9.4 量子力学的基本假定
9.5 量子力学的基本方程
Ⅱ.平动、转动和振动
9.6 势箱中粒子的平动
9.7 线形刚性转子的转动
9.8 谐振子的振动
Ⅲ.原子中的电子运动
9.9 氢原子和类氢离子
9.10 电子波函数与电子云
9.11 电子自旋
9.12 多电子原子的电子波函数
9.13 多电子原子的核外电子排布和光谱项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0章 化学键和分子间力的理论
本章框架
10.1 引言
I.分子轨道理论
10.2 氢分子离子的量子力学研究
10.3 分子轨道理论
10.4 双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10.5 价键理论
Ⅱ.分子轨道理论对多原子分子的应用
10.6 多原子分子的分子轨道
10.7 共轭分子
10.8 配位化合物
10.9 原子簇化合物和团簇
10.10 分子性质和反应性质
Ⅲ.分子间力理论
10.11 分子间力
10.12 超分子
Ⅳ.对称性原理
10.13 分子的对称性和群论
10.14 晶体的对称性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习题

第11章 波谱的基本原理
本章框架
11.1 引言
11.2 转动光谱
11.3 振动光谱
11.4 拉曼光谱
11.5 电子光谱
11.6 光电子能谱
11.7 核磁共振
11.8 顺磁共振
11.9 X射线衍射
11.10 能级跃迁的选择规律
简史
结束语
思考题

统计篇
扩展篇
参考书
习题答案
索引与中英文对照
后记
经典力学(第8版) 作者: [此处填写原书作者,例如:周世勋] 出版社: [此处填写原书出版社,例如:高等教育出版社] 版次: 第8版 页数: 约700页 开本: 16开 内容概述 本书是国内经典力学领域内享有盛誉的教材之一,旨在系统、深入地阐述经典力学的基本原理、方法及其在物理学中的应用。第八版的修订,在前七版坚实理论基础之上,融入了近年来经典力学研究的一些新进展和教学改革的成果,力求在保持严谨性和系统性的同时,增强教材的时代感和启发性。 本书的叙述逻辑清晰,从最基础的质点运动学和动力学入手,逐步过渡到高级的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体系。全书内容覆盖了经典力学的核心知识框架,特别强调了理论的构建过程和数学工具的运用。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 全书共分为十二章,结构安排如下: 第一部分:基础与刚体动力学 (奠定基础)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与基本概念: 本章回顾并深化了牛顿力学的基础。详细阐述了绝对运动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惯性系与非惯性系的选择,以及描述质点运动的各种坐标系(笛卡尔、柱面、球面坐标)。重点讨论了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为后续动力学分析奠定数学基础。内容强调了矢量在力学描述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 牛顿运动定律: 深入探讨了牛顿三大定律的物理意义及其适用范围。详细分析了不同场(如万有引力场、弹性力场)中的运动规律。本章引入了守恒量(动量、角动量、能量)的概念,并严格证明了这些量在保守系统中的守恒性。对碰撞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包括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 第三章 刚体的运动: 将分析对象从质点扩展到具有确定形状和体积的物体——刚体。系统讲解了刚体的平移、转动和一般运动。重点突出了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包括平行轴定理和主惯性轴的概念)以及欧拉角在描述刚体转动中的应用。对刚体绕定轴转动和自由转动中的角动量、转动能量进行了详细的推导。 第四章 机械能守恒与保守力场: 集中讨论了功和能的概念,这是经典力学中最核心的分析工具之一。详细区分了保守力与非保守力,并严格推导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此外,本章还引入了势函数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各种保守系统(如谐振子、双星系统)的运动轨迹和稳定性。 第二部分:分析力学 (从牛顿体系到更优化的描述) 第五章 约束与广义坐标: 引入分析力学的核心思想——处理约束。系统地讲解了完整约束和非完整约束的数学描述。通过引入拉格朗日乘子法,展示了如何处理有完整约束的问题。本章的关键在于推广到广义坐标的概念,为后续的拉格朗日力学做铺垫。 第六章 达朗贝尔原理与虚功原理: 详细阐述了达朗贝尔原理,将其作为从动力学方程到静力学方程的过渡。重点讲解了虚功原理在静力学平衡条件确定中的应用,并展示了虚功原理作为力学基本公理的优越性。 第七章 拉格朗日方程: 这是本书的理论制高点之一。通过推导拉格朗日方程(欧拉-拉格朗日方程),展示了如何利用标量函数——拉格朗日量——来描述复杂的动力学问题,极大地简化了对约束力的处理。详细分析了守恒量与拉格朗日量的关系。 第八章 经典力学中的守恒定律(拉格朗日形式): 深入应用拉格朗日力学框架,重新审视守恒问题。重点讲解诺特定理(Noether's Theorem)的数学表述及其物理意义,证明了系统的对称性与守恒量之间存在的一一对应关系,这是理论力学中最深刻的洞察之一。 第三部分:高级主题与应用 (深化与扩展) 第九章 刚体的高级动力学: 扩展了刚体运动的分析,特别是使用拉格朗日量方法处理复杂刚体(如陀螺)的运动。重点分析了陀螺的运动特性,包括其进动和章动现象的数学描述与物理机制。 第十章 哈密顿力学基础: 从拉格朗日量出发,通过勒让德变换过渡到哈密顿量。详细推导了哈密顿正则方程,强调了相空间(Phase Space)的概念和运动轨迹的描述。哈密顿量作为总能量(在特定条件下)的重要性得到了强调。 第十一章 泊松括号与正则变换: 深入探讨了哈密顿力学的代数结构。详细引入了泊松括号(Poisson Bracket)的定义及其性质,并展示了泊松括号如何重述守恒定律和决定时间演化。随后,系统地讲解了正则变换的条件和生成函数,为向量子力学的过渡(正则量子化)奠定基础。 第十二章 经典理论的极限与扩展: 讨论了经典力学在特定条件下的适用边界。包括对相对论性修正的初步探讨,以及经典力学如何作为量子力学和统计力学的低速、宏观极限出现。 本书特色与教学方法 1. 强调数学结构: 本书不仅教授物理概念,更注重推导的严谨性和数学工具的熟练运用,特别是张量分析、微积分和变分法在力学中的应用。 2. 丰富的例题与习题: 书中穿插了大量的经典例题,这些例题不仅是知识点的应用,更是解题思维方法的展示。每章末尾配备了难度分层的习题,覆盖基础计算、概念辨析和综合应用。 3. 理论的统一性: 本书清晰地展现了从牛顿力学、虚功原理到拉格朗日力学和哈密顿力学的思想递进关系,突显了分析力学在统一描述物理现象上的优越性。 4. 深入前沿探讨: 引入诺特定理和泊松括号等现代物理学的核心概念,使学生在掌握经典框架的同时,对物理学更深层次的结构有所了解。 适用对象 本书主要面向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工程力学等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及研究生,可作为理论力学或高级经典力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对于希望深入研究理论物理方向的学生而言,本书提供了坚实而完备的知识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这些还在光学和电磁波领域摸索的学生们打开了新的视野。虽然我是一名主攻光学方向的研究生,平时接触的更多是衍射、干涉、偏振这些经典光学现象,以及激光、光纤通信等现代光学的应用,但《物理化学》中关于能量、动量守恒的深刻阐释,以及热力学基本定律在理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时的重要性,让我耳目一新。书中对光子概念的介绍,虽然是基础性的,但其严谨的推导过程,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量子力学如何颠覆了我们对光的传统认知,也为我后续学习量子光学、光子晶体等前沿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尤其是在讨论能量转换和传递的章节,我找到了许多与我日常实验研究息息相关的线索。比如,在研究LED发光效率时,我们常常需要考虑能量的损失和转化效率,而《物理化学》中关于熵增原理的讨论,就提供了从宏观层面理解这些损耗根源的理论框架。书中对各种能量形式(如热能、化学能、辐射能)的转化效率和不可逆过程的分析,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思考如何优化实验设计,减少不必要的能量损耗,从而提高器件性能。虽然书中没有直接给出具体的光电器件设计方案,但其提供的普适性理论,对于指导我从更底层的物理原理上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评分

在我的学习过程中,我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领域越来越感兴趣,特别是关于蛋白质的折叠、酶催化反应机理以及细胞膜的离子通道机制。在学习这些内容时,我发现《物理化学》中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至关重要。书中关于自由能、焓变、熵变以及反应速率常数的讨论,为我理解蛋白质折叠过程中的能量变化、酶催化反应的活化能降低机制,以及离子通道的物质运输过程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某些蛋白质能够自发折叠成特定的三维结构,以及为什么酶的催化效率如此之高。《物理化学》中关于熵增原理的阐释,以及对各种力(如范德华力、氢键)在分子间相互作用中的作用的分析,让我能够从热力学的角度去理解蛋白质折叠的驱动力。 书中对反应动力学和平衡的深入探讨,也为我理解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例如,药物与靶点蛋白的结合是一个典型的化学反应,而了解其结合常数、反应速率,对于设计更有效的药物至关重要。《物理化学》中关于平衡常数、反应级数、以及催化剂作用机理的讲解,能够帮助我理解这些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征。虽然书中没有直接介绍具体的生物分子结构或生化反应路径,但其提供的普适性的物理化学原理,对于我理解生物体内的复杂现象,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天体物理学的研究生,我平时接触的主要是恒星演化、星系动力学、宇宙学等领域,对于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的接触相对有限。《物理化学》中关于原子结构、量子力学基础以及核反应的部分,为我提供了理解宇宙中物质起源和演化的基本概念。例如,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是产生能量和重元素的主要机制,而这本书中关于核反应的分类、能量释放和核截面的介绍,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恒星的能量来源以及元素合成的过程。虽然书中关于核物理的讨论并非深入到粒子物理的层面,但其对原子核结构、衰变方式的讲解,为我理解更复杂的核过程提供了必要的铺垫。 此外,书中对统计力学的介绍,对于理解大量粒子组成的系统的宏观性质,如恒星的物质构成、气体简化的模型等,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一直以来都在努力理解恒星内部的温度、密度和压强是如何相互关联并维持恒星的稳定性的,《物理化学》中关于玻尔兹曼分布、能量均分定理等统计力学概念的引入,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这些宏观性质如何从微观粒子行为推导出来的理论框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遥远的天体,其背后的物理原理也与我们日常所研究的微观世界有着深刻的联系。

评分

我是一名对材料科学充满兴趣的本科生,尤其关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在学习高分子化学时,我们接触了许多关于聚合反应、高分子链的构象、以及高分子溶液性质的内容。《物理化学》中的一些章节,比如关于相平衡、表面张力、以及胶体化学的部分,为我理解这些高分子体系的行为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论支撑。我一直好奇为什么有些高分子材料会表现出独特的流变学特性,以及为什么它们在特定溶剂中会形成不同的聚集体结构。《物理化学》中关于相图的讲解,特别是液-液相分离和固-液相平衡的讨论,让我能够从热力学的角度去理解高分子溶液的相行为,以及为什么会形成微观相分离结构。 书中关于界面现象的阐述,对于我理解高分子材料的表面性能,如润湿性、粘附性,也有着重要的启示。例如,在研究高分子薄膜的制备时,我常常需要考虑溶剂蒸发过程中界面张力的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控表面性质来获得理想的薄膜形貌。《物理化学》中关于表面能、吸附等概念的详细介绍,让我能够更科学地分析这些现象,并为后续实验设计提供理论依据。虽然书中没有直接涉及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路线或加工工艺,但其对物质微观结构与宏观性质之间联系的深刻揭示,无疑为我提供了更基础、更普适的理论工具。

评分

对于我这种主要在微电子领域沉浸多年的学生来说,原本以为《物理化学》这本书会离我的研究方向甚远,但实际阅读下来,却发现它为理解半导体器件的物理过程提供了绝佳的理论背景。书中关于电子的能带理论,虽然讲解得相对基础,但其对量子力学原理的引入,以及对电子在晶格中运动的描述,与我研究的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机制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一直以来都在学习和研究CMOS器件的原理,关注的是载流子的输运、pn结的形成、以及各种效应(如霍尔效应、隧穿效应)在器件工作中的体现。《物理化学》中关于电化学势、能级跃迁的讨论,为我理解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载流子注入和复合等过程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理论解释。 特别是书中关于化学反应动力学和平衡的章节,虽然直接应用在微电子器件制造工艺中的例子不多,但其背后所蕴含的反应机理、活化能、催化等概念,却能启发我对某些器件制造过程(如CVD、刻蚀)的理解。例如,CVD过程中气相反应的速率和选择性,以及刻蚀过程中表面反应的机理,都可以从化学反应动力学的角度去审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即使是看似纯粹的电子器件,其基础也离不开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性质。它拓宽了我从更宏观、更基础的物理化学视角来理解微电子学问题的思路,让我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电路模型和器件参数。

评分

很好很好哈呵呵很好很好哈

评分

书有些旧,不是很新

评分

赞!赶上618捡了个便宜,开心。

评分

感觉挺不错的,就是物流有点慢

评分

赞!赶上618捡了个便宜,开心。

评分

很好很好哈呵呵很好很好哈

评分

书还可以吧,京东不行,开了plus都不给我领券,就知道给黄牛领。。。然后让我们从黄牛那里买,各种活动也是他们先知道。。。我就呵呵了

评分

华理的教材,老师推荐课后做备用

评分

貌似是旧的,破损较大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