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ey Iechnologies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From Flue Gas]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ey Iechnologies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From Flue Ga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俊华,杨恂,常化振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大气污染
  • 烟气脱硝
  • 催化技术
  • 环保技术
  • SCR
  • 脱硝催化剂
  • 工业废气
  • 环境工程
  • 污染控制
  • 节能减排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417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016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
外文名称: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Key Iechnologies for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x From Flue Gas#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环境工程、大气污染相关专业的高校教师、研究生、本科生、科研工作者
烟气脱硝的应用案例,详解其工艺技术

内容简介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系统介绍燃煤烟气催化脱硝的技术原理、方法、研究现状,结合当前我国氮氧化物减排形势,介绍整体脱硝催化剂的制备工艺和关键技术装备,详细介绍脱硝系统的安装、运行维护及催化剂再生,最后列举催化脱硝在我国典型行业的应用案例。

作者简介

李俊华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主要研究烟气脱硝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1章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排放
1.1 氮氧化物
1.1.1 氮氧化物特性
1.1.2 氮氧化物与环境污染
1.2 氮氧化物生成及排放清单
1.2.1 氮氧化物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1.2.2 氮氧化物主要来源
1.3 氮氧化物排放控制法规及政策
1.3.1 国外氮氧化物排放法规
1.3.2 我国氮氧化物排放法规与政策
参考文献

第2章 氮氧化物控制方法及技术选择
2.1 低N.,燃烧技术
2.1.1 传统低N.,燃烧技术
2.1.2 先进低N..燃烧技术
2.2 SNCR技术原理
2.2.1 SNCR反应机理
2.2.2 SNCR脱硝过程的影响因素
2.2.3 SNCR脱硝工程设计和优化选择
2.3 SCR技术原理
2.3.1 SCR反应原理
2.3.2 SCR工艺流程
2.4 SNCR-SCR联合脱硝工艺
2.4.1 SNCR-SCR技术原理
2.4.2 SNCR-SCR工艺流程
2.4.3 选择性还原脱硝技术比较
参考文献

第3章 脱硝催化剂基础研究方法
3.1 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
3.1.1 催化活性
3.1.2 选择性
3.1.3 稳定性
3.2 SCR催化剂的组成及制备
3.2.1 催化剂的组成
3.2.2 催化剂常用制备方法
3.3 SCR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及表征方法
3.3.1 催化剂的活性评价
3.3.2 催化剂物化及结构表征方法
3.3.3 催化剂原位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

第4章 脱硝催化剂的设计与研制
4.1 钒基脱硝催化体系
4.1.1 钒基催化剂各组分作用
4.1.2 钒和钨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
4.1.3 钒和钨对催化剂化学结构的影响
4.1.4 钒基催化剂SCR反应机理
4.1.5 新型低钒金属氧化物催化剂
4.2 新型中高温非钒脱硝催化剂
4.2.1 非钒氧化物脱硝催化剂
4.2.2 分子筛脱硝催化剂
4.3 中低温脱硝催化剂
4.3.1 高钒氧化物催化剂
4.3.2 非钒氧化物催化剂
4.3.3 低温NHt-SCR反应机理
4.3.4 主要烟气组分影响
4.4 脱硝催化剂在协同控制技术中的应用
4.4.1 燃煤烟气的硝汞协同控制
4.4.2 催化剂脱硝脱硫脱二噁英协同控制.
参考文献

第5章 商用脱硝催化剂制备工艺及工业化
5.1 脱硝催化剂设计及性能评价
5.1.1 脱硝催化剂性能参数设计
5.1.2 脱硝催化剂性能测试方法
5.2 催化剂原材料的制作流程及评价
5.2.1 H2TiO3制备
5.2.2 钛白粉制备
5.2.3 复合氧化物载体制备
5.3 商用催化剂的制造
5.3.1 催化剂成型理论及关键组分
5.3.2 商用催化剂制造流程
5.3.3 四种催化剂的比较
5.3.4 催化剂成型工艺优化实例
5.4 催化剂生产线关键设备
5.4.1 混炼机
5.4.2 挤出成型机
5.4.3 涂敷机
5.4.4 成型模具
5.4.5 输送系统,
5.4.6 干燥室
5.4.7 隧道窑炉
5.5 催化剂的封装运输及安装
5.5.1 蜂窝式及板式催化剂的封装运输
5.5.2 商用催化剂的安装
参考文献

第6章 SCR脱硝系统设计及调试
6.1 SCR脱硝系统介绍
6.1.1 SCR脱硝系统组成
6.1.2 SCR脱硝系统的基本布置形式.
6.1.3 SCR脱硝系统的主要设备
6.2 SCR脱硝反应器的设计
6.2.1 SCR脱硝反应器设计原则及要求
6.2.2 SCR脱硝反应器设计方法
6.2.3 SCR脱硝反应器的常规结构形式
6.3 SCR脱硝系统流场优化设计
6.3.1 流场优化设计目的
6.3.2 流场优化设计的一般过程
6.3.3 CFD数值模拟
6.3.4 物理模型试验
6.3.5 SCR流场优化设计案例分析
6.3.6 流场优化设计的注意事项
6.4 还原剂的选择及装备
6.4.1 还原剂的选择
6.4.2 液氨法还原剂制备系统
6.4.3 尿素法还原剂制备系统
6.5 SCR脱硝过程控制系统简介
6.5.1 控制原理及方法
6.5.2 典型控制回路及控制策略
6.5.3 CEMS检测系统
6.6 SCR脱硝系统调试
6.6.1 SCR脱硝系统调试内容
6.6.2 调试前的准备
6.6.3 分系统调试
6.6.4 SCR脱硝系统整套启动调试
6.6.5 调试质量管理和过程评价
6.7 SCR脱硝系统性能验收试验
6.7.1 试验目的
6.7.2 性能保证指标
6.7.3 测试项目及方法
6.7.4 试验条件
6.7.5 试验流程
6.7.6 试验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7章 脱硝反应系统运行及维护
7.1 ABS现象的形成及控制
7.1.1 ABS的形成与危害
7.1.2 ABS现象的防治
7.2 SCR脱硝设备的运行维护及优化调整
7.2.1 运行维护
7.2.2 运行优化调整
7.3 催化剂管理
7.3.1 催化剂管理内容
7.3.2 催化剂性能检测与评价
7.3.3 催化剂更换策略
7.3.4 案例分析:
参考文献

第8章 脱硝催化剂中毒分析及再生
8.1 催化剂中毒机制及分类
8.1.1 脱硝催化剂物理中毒
8.1.2 脱硝催化剂化学中毒
8.2 脱硝催化剂再生
8.2.1 脱硝催化剂再生概述
8.2.2 再生液的开发与选择
8.2.3 脱硝催化剂再生工艺与性能指标
8.2.4 脱硝催化剂再生案例
8.3 废SCR催化剂的处置
8.3.1 废SCR催化剂的产生与危害
8.3.2 废SCR催化剂的综合处理处置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脱硝工程实例
9.1 某燃煤电厂SCR脱硝工程
9.1.1 项目概述
9.1.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1.3 丁程及设备
9.1.4 脱硝运行性能
9.1.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1.6 脱硝设备优化改造
9.2 某电厂燃机余热锅炉SCR工程
9.2.1 项目概述
9.2.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2.3 工程及装备
9.2.4 脱硝运行性能
9.2.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3 某中小型燃煤锅炉SCR脱硝工程
9.3.1 项目概述
9.3.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3.3 关键设备设计
9.3.4 脱硝运行性能
9.3.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4 某钢铁厂烧结烟气SCR工程
9.4.1 项目概述
9.4.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4.3 工程及装备
9.4.4 系统运行性能
9.4.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5 某水泥厂窑尾烟气脱硝SNCR工程
9.5.1 项目概述
9.5.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5.3 工程及装备
9.5.4 脱硝运行性能
9.5.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6 某玻璃厂SCR改造工程
9.6.1 项目概述
9.6.2 设计条件及原则
9.6.3 工程及装备
9.6.4 脱硝运行性能
9.6.5 存在问题及建议
9.7 某垃圾焚烧电厂脱硝工程
9.7.1 项目概述
9.7.2 设计条件及参数
9.7.3 工程及装备
9.7.4 脱硝运行性能
9.7.5 存在问题及建议

附录
附录1 SCR几何模型多角度视图
附录2 最终优化设计方案多角度视图

精彩书摘

  《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烟气催化脱硝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
  第1章 氮氧化物的危害及排放
  氮氧化物(NOx )是一种重要的大气污染物.当前,我国大气复合污染日益严重,NOx 是导致酸雨?二次细颗粒物等问题的重要前体物.人为源排放的NOx 主要来自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过程.燃烧生成的NOx 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燃料中固定氮生成的NOx ,称为燃料型NOx ;第二类由燃烧过程中空气中的N2转化形成,称为热力型NOx ;第三类是由含碳自由基与N2生成的NOx ,称为快速型NOx .近年来,我国NOx 排放总量居高不下,燃煤电厂?交通运输等是NOx 排放最多的行业,同时,各地区NOx 排放量极不均衡,给我国全面推进NOx 排放控制带来了挑战。
  本章主要从宏观层面介绍NOx 与几个重要环境问题的关系,NOx 的生成机理及主要来源分布,最后介绍国内外NOx 排放控制法规和政策,希望对读者了解NOx 控制背景有所帮助。
  1.1 氮氧化物
  1.1.1 氮氧化物特性
  氮氧化物(NOx )是指由氮?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常见的氮氧化物有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和一氧化二氮(N2O)等.燃烧产生的NOx 主要是NO,占排放总量的90% 以上,NO2 的数量很少,占排放总量的0.5% ~10%.但是,NO 在大气中极易被氧化生成NO2,故大气中的NOx 普遍以NO2的形式存在.空气中的NO 和NO2通过光化学反应,相互转化而达到平衡.大气中的NOx 最终转化为硝酸和硝酸盐微粒经湿沉降和干沉降从大气中去除,其中湿沉降是最主要的消除方式。
  NOx 的排放给人类生产生活以及自然环境带来极大的危害.在人体健康方面,NO 易于结合血红蛋白,造成人体缺氧;NO2主要刺激人体肺部和呼吸道,造成人体器官的腐蚀损害,严重时会导致死亡;此外NO2还会导致支气管炎症?哮喘?慢性支气管炎.在生态环境方面,NOx 会引发酸雨?酸雾及光化学烟雾,促进全球变暖.此外,氮沉降量的增加,会导致地表水的富营养化和陆地?湿地?地下水系的酸化和毒化,进一步对陆地和水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表1-1).其影响范围已经由局地性污染发展成为区域性污染,甚至成为全球性污染.鉴于NOx 对人类和生态环境存在的危害,控制NOx 的生成和排放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

前言/序言


丛书简介: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策略丛书 第一卷: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理论与实践 本卷深入探讨了大气污染的复杂性与跨区域影响,聚焦于构建科学、高效的区域大气污染协同控制体系。全书围绕PM2.5和臭氧等复合型污染物,系统阐述了其生成机制、传输路径及关键控制因子。 内容涵盖大气化学、气象学与污染传输模型在区域联防联控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当前主流的源解析技术,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工业过程、二次转化等主要排放源的定量评估方法。重点剖析了不同区域(如城市群、平原与山地)在协同控制中所面临的独特挑战,并提出了基于源排放清单、环境承载力与区域气候特征的差异化控制策略。 此外,本书还对区域联控的政策工具进行了深入研究,如统一预警响应机制、跨区域排污权交易机制的设计与运行,以及如何通过经济激励与法律约束手段,推动各主体间的有效合作。通过对多个成功和失败案例的剖析,为决策者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区域大气环境管理与技术集成框架。 第二卷:工业烟气深度净化与资源化利用 本卷聚焦于工业源排放控制的前沿技术,特别关注高难度、多污染物协同治理的需求。内容涵盖了燃煤电厂、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烟气净化技术的最新进展。 在脱硫方面,不仅详细介绍了湿法、半干法脱硫的优化技术,还深入探讨了痕量元素(如汞)的有效捕集方法与循环流化床(CFB)脱硫技术的最新突破。 针对酸性气体和重金属的控制,本卷系统梳理了低温脱酸技术、高效布袋除尘器的滤料创新与运行维护,以及用于捕集二噁英、重金属的吸附剂开发与应用。尤其对超低排放改造的工程实践、技术瓶颈及长期运行稳定性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更进一步,本书着重阐述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技术路径。探讨了烟气余热回收与梯级利用技术,以及如何将脱硫副产物(石膏、硫磺)的高值化、资源化利用技术与现有的污染控制流程无缝集成,实现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第三卷:移动源与面源污染的精准化控制 本卷将焦点从固定源扩展至移动源(交通)和分散的面源污染,这是当前大气治理中日益凸显的难点。 在移动源控制方面,本书详细分析了国VI及未来标准下的柴油机、汽油机尾气后处理技术,如颗粒物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在商用车上的应用挑战与优化策略。同时,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船舶排放控制的技术需求、监测与执法难题进行了系统梳理。 面源控制是本卷的重点。内容涵盖了扬尘控制的精细化管理,包括建筑工地、道路、堆场等不同类型的扬尘源识别、监测技术(如激光雷达、卫星遥感)的应用,以及湿法抑尘、覆盖技术与智能洒水系统的集成。针对农业源,本书探讨了秸秆禁烧替代技术、畜禽养殖废气净化以及化肥减量化与精准施肥对氨气排放的控制效果。 此外,本书还涵盖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无组织排放控制。系统介绍了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技术在石油化工、储运环节的应用规范、监测设备的选择与维护,并对活性炭吸附、RTO/RCO等末端治理技术的适用性与能耗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 第四卷:大气环境监测、预警与健康风险评估 本卷聚焦于环境科学的支撑体系——监测、预警与风险评估。它提供了一套从数据采集到决策支持的完整技术链条。 在监测技术方面,系统介绍了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网络(CAMS)的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QA/QC)标准,重点阐述了新型在线监测技术(如光谱分析、激光雷达遥感)在污染物廓线探测和边界层结构研究中的应用。详细对比了传统实验室分析法与便携式现场监测设备在准确性、灵敏度和实时性上的优劣。 预警系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涵盖了数值天气预报(NWP)模型与化学传输模型(CTM)的耦合技术,以及基于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的短期浓度预测算法。重点讨论了如何根据区域空气质量指数(AQI)的实时数据,结合行业特征,构建多层次、差异化的应急减排响应预案的科学依据。 最后,本卷深入探讨了大气污染物与人群健康的关联性。系统介绍了暴露评估模型,如基于GIS的暴露评估方法,并结合流行病学研究,量化了PM2.5、臭氧、SO2等关键污染物对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率的影响。本书旨在为制定更具健康导向的环保法规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第五卷:大气污染治理的政策工具、经济机制与社会治理 本卷跳出纯技术范畴,从宏观管理和政策设计的角度,系统审视大气污染治理的实施保障。 在政策工具方面,本书详细分析了不同政策工具的有效性与局限性。内容包括总量控制与分配政策的科学性设计、最佳可行控制技术(BACT)的确定标准、以及环境标准(特别是区域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制定逻辑与动态调整机制。重点剖析了排污许可制度在环境监管中的核心作用及其与其他监管工具的衔接。 经济机制是实现长期治理的关键。本书系统研究了环境税、排污费的改革与征收实践,探讨了碳排放交易市场(ETS)在协同控制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温室气体方面的潜力。此外,还分析了绿色金融、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模式创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环保治理。 社会治理层面,本书关注公众参与、信息公开与环境信息化的作用。探讨了如何利用社交媒体、政务公开平台,提升环境信息的透明度,增强公众对治理措施的理解与支持。研究了利益相关者分析模型在制定重大环保决策时的应用,旨在构建一个技术合理、经济可行、社会接受度高的综合治理体系。 综上所述,本丛书汇集了大气污染控制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从基础科学理论到工程应用实践,从具体污染物治理到宏观政策设计,构成了一个全面、系统且具有前瞻性的技术与策略知识体系,旨在为我国环境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可操作的技术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第一反应是它会不会太枯燥乏味了?毕竟“催化脱硝”听起来像是一门纯粹的工程技术,我担心书中充斥着大量晦涩的化学方程式和工程图纸,读起来会像是在啃一本教科书。但当我粗略翻阅了一下目录,发现里面似乎还穿插了一些关于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解读的内容,这让我稍微松了口气。我一直觉得,技术的发展离不开宏观的背景和导向。所以,我希望书中不仅仅是单纯地罗列技术细节,还能对当前大气污染治理的整体形势,特别是NOx(氮氧化物)的排放现状和控制目标有一个清晰的界定。我特别想了解,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对烟气催化脱硝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会显得如此“关键”。是不是现有的技术已经无法满足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还是说,新的技术正在涌现,并有望带来革命性的突破?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数据支撑,比如不同行业NOx排放量、脱硝效率提升带来的环境效益等。另外,我很好奇作者在“应用”这部分是如何展开的。是会介绍一些成功的工程案例,分享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还是会探讨不同规模的工业装置如何选择和设计适宜的脱硝系统?这些实际操作层面的信息,对于我理解这项技术如何落地,如何真正发挥作用至关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风格让我联想到很多专业性的学术著作,那种严谨、朴实的风格,通常意味着内容的深度和价值。我尤其关注书名中“关键技术研发”这几个字,这让我猜测书中可能会深入探讨目前在催化脱硝领域所面临的一些技术瓶颈,以及科研人员是如何通过不断试验和创新来克服这些瓶颈的。我很好奇,在“研发”这部分,作者会侧重于哪些方面?是新型催化剂材料的设计与制备?还是反应器结构的优化?亦或是对现有工艺流程的改进?我希望书中能看到一些关于催化剂寿命、选择性、活性以及抗中毒性能方面的深入分析。例如,面对不同种类的烟气成分,如何设计出能够长期稳定运行且高效脱硝的催化剂?同时,“应用”这个词也充满了实践的意味。我期望书中能有关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行和维护的详细阐述。比如,不同类型的锅炉、工业窑炉在选择和安装脱硝装置时,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如何进行系统的调试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我个人对那些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方案特别感兴趣,书中如果能包含一些不同行业(如火电厂、水泥厂、玻璃厂等)的典型应用案例,并分析其中的技术亮点和挑战,那就太好了。

评分

我拿到这本书时,第一眼就被它简洁大方的设计吸引了,封面的配色和字体都显得非常专业。我对“烟气催化脱硝”这个主题本身就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因为大气污染,尤其是氮氧化物问题,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非常棘手的挑战。这本书的标题“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让我产生了一种非常直接的期待:它会不会像一本技术手册一样,为我揭示实现高效、经济的脱硝过程背后的奥秘?我特别想知道,在“研发”这部分,作者是否会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催化剂类型,比如钒基、铜基、铁基催化剂等,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我也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提升催化剂的活性、选择性和稳定性,以及如何应对烟气中可能存在的各种“毒物”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此外,我非常期待书中在“应用”方面的内容。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真实世界的案例分析,展示这些关键技术是如何在工业生产中被成功应用的,例如在火力发电厂、石油化工、钢铁冶金等领域。我希望能从中了解到,在不同的工业场景下,如何选择、设计、运行和维护脱硝系统,以及这些系统在实际运行中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是如何解决的。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虽然没有太多华丽的装饰,但其沉稳的设计风格本身就传递了一种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让我立刻联想到其中蕴含着扎实的科学理论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我一直对大气污染的治理技术,特别是针对氮氧化物的控制技术很感兴趣,因为NOx是造成酸雨、光化学烟雾以及PM2.5形成的重要前体物之一,其控制的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我们的空气质量和公众健康。这本书的副标题“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让我对它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当前烟气催化脱硝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动态,比如在催化剂的材料设计、制备工艺以及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有哪些突破性的进展。我也非常想了解,针对不同来源和成分的烟气,是否存在通用的或者针对性的高效脱硝解决方案。同时,“应用”二字更是直接指向了实践层面。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的工程案例,详细介绍这些技术是如何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得以推广和应用的,包括项目的设计、设备的选型、工艺的优化以及运行维护等方面。我希望能够从中学习到,如何在复杂的工业工况下,实现经济可行且环保高效的脱硝目标,并解决实际应用中可能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引人入胜的,一种深邃的蓝色背景,上面点缀着抽象的烟雾状图案,中间醒目地印着书名,虽然我还没开始阅读,但单从视觉效果来说,就已经建立起了一种专业且现代的图书形象,让我对它所探讨的主题——烟气催化脱硝——产生了一丝好奇。我一直觉得环境保护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充满挑战的领域,尤其是工业排放的控制,这其中肯定涉及到许多复杂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这本书的标题“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直接点明了它的核心内容,暗示着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侧重于实际的解决方案和技术突破。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这些“关键技术”呈现出来的,是通过深入的案例分析,还是详细的技术原理讲解?我猜测书中可能会包含各种催化剂材料的介绍,比如蜂窝式、板式催化剂的结构特点、性能比较,以及它们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阐述脱硝反应的机理,例如SCR(选择性催化还原)和SNCR(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影响脱硝效率的各种因素,如温度、空速、反应物配比等等。总而言之,这本书给我一种“硬核”的感觉,似乎是一本为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指南,即使我是个门外汉,也会被这种严谨的学术氛围所吸引。

评分

好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专业书,值得学习参考使用,另外,京东的速度还是一如既往地快!

评分

帮别人买的,各方面都不错

评分

书的内容涉及较全,有深度,有启发借鉴~~~~质量不错,正版书籍

评分

书是我需要的,很满意

评分

参考

评分

还行吧,东西还不错吧

评分

挺好

评分

送货速度快,挺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