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桂斌 等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化学
  • 环境监测
  • 样品前处理
  • 分析化学
  • 环境科学
  • 实验室技术
  • 污染控制
  • 环境工程
  • 化学分析
  • 方法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54429
版次:2
商品编码:1187518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25
字数:53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中国科学院院士江桂斌研究员主编  2.样品前处理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  3.由于环境样品具有被测浓度低、组分复杂、干扰物质多、同种元素以多相形式存在、易受环境影响而变化等特点,通常都要经过复杂的前处理后才能进行分析测定。

内容简介

  样品前处理对于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质量控制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仪器水平和分析技术的不断提高,样品前处理已成为整个分析过程的瓶颈。《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系统地介绍了当前国际上各种先进样品前处理技术,全书共分十二章,包括目前应用广泛且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膜分离、低温吹扫捕集、微波消解和微波辅助萃取、临界流体萃取、免疫亲和固相萃取等新技术及其发展现状,此外,还结合典型有毒化学污染物如二吖恶英、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有机金属化合物等讨论了它们的前处理方法。各章均提供了大量的样品处理应用实例。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可供环境化学、分析化学科技工作者阅读,也可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其他行业的分析技术人员学习参考。

作者简介

  江桂斌,1957年11月生于山东莱阳,籍贯山东莱阳。分析化学、环境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  1982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1987年、1991年先后获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硕士、博士学位。1989~1991年在加拿大国家研究院化学所作访问学者,1994~1996年在比利时Antwerp大学化学系完成博士后研究。现任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任,中心学术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环境化学与生态毒理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环境化学》杂志主编,《色谱》杂志副主编,中国毒理学会分析毒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创新团队“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青年科学家小组”和国基金委创新群体“持久性有毒化学污染物形态、环境过程与毒理”学术带头人,国家973顾问组成员,国家纳米重大研究计划专家组成员,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委员,“Environmental Science &Technology;”副主编和“Chemosphere”,“Anal. Chim. Acta”, “Intern. J. Environ. Anal. Chem.”等杂志编委。《高等学校化学学报》、《化学进展》等期刊编委。

目录

第一章绪论1
第一节样品采集前的考虑与准备2
第二节水样的采集方法4
一、水样的采集4
二、水样的预处理6
三、水样的贮存7
第三节沉积物样品的采集方法8
一、沉积物样品的采集8
二、沉积物的预处理和贮存9
第四节大气样品的采集方法9
一、气溶胶(烟雾)的采集9
二、大气沉积物11
第五节生物样品的采集方法11
一、采样11
二、样品处理及贮存11
第六节洁净实验室12
第七节几种有机金属化合物的贮存13
参考文献13
第二章固相萃取技术15
第一节固相萃取的原理和特点15
一、传统样品预处理方法15
二、固相萃取的原理15
三、固相萃取的特点16
第二节固相萃取的步骤16
一、固相萃取柱或盘的预处理17
二、加样或吸附18
三、干扰杂质的洗涤18
四、洗脱和分析物的收集19
第三节固相萃取的吸附剂19
一、固相萃取对固定相的要求19
二、常用固相萃取的吸附剂21
第四节固相萃取的装置53
一、固相萃取柱构造53
二、固相萃取的过滤装置58
三、磁性固相萃取装置59
四、固相萃取的自动化61
第五节固相萃取的理论及方法开发64
一、固相萃取的理论64
二、固相萃取的方法开发66
第六节金属离子的固相萃取70
一、金属离子的离子交换固相萃取吸附剂71
二、金属离子的螯合型固相萃取吸附剂71
三、基于疏水性相互作用的固相萃取76
第七节固相萃取的展望84
参考文献85
第三章固相微萃取技术95
第一节固相微萃取技术概况95
一、SPME的发展概况95
二、纤维SPME的装置95
三、纤维SPME萃取头96
四、纤维SPME的操作过程98
五、纤维的老化99
六、纤维的清洗100
第二节纤维SPME理论100
一、纤维SPME的基本原理与数学模型100
二、影响萃取效率的因素及提高萃取效率的方法102
第三节纤维SPME技术的发展110
一、纤维及其涂层的研制110
二、纤维SPME应用的后续分析仪器115
第四节纤维SPME的应用117
一、SPME在环境分析领域的应用117
二、SPME在食品检测方面的应用122
三、SPME在医药卫生领域中的应用123
四、SPME技术在化工领域中的应用126
五、SPME技术在金属及准金属化合物形态分析中的应用127
六、SPME在其他方面的应用133
第五节毛细管固相微萃取技术134
一、毛细管SPME的装置与操作过程134
二、毛细管SPME原理的数学模型136
三、毛细管SPME的应用138
第六节固相微萃取技术的优势与不足139
参考文献140
第四章膜分离技术146
第一节膜分离过程146
一、膜的定义146
二、膜和膜分离过程的分类147
第二节膜分离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148
一、渗析148
二、电渗析149
三、膜过滤149
四、膜萃取150
第三节支载液体膜萃取150
一、支载液体膜萃取的原理150
二、支载液体膜萃取装置151
三、支载液体膜萃取的影响因素152
四、联用技术与自动化154
五、在环境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154
第四节连续流动液膜萃取159
一、基本原理159
二、影响因素161
三、联用技术与自动化163
四、在环境样品预处理中的应用165
第五节微孔膜液�惨狠腿�167
第六节聚合物膜萃取169
第七节结论与展望170
参考文献171
第五章低温吹扫捕集及相关技术174
第一节概述174
一、低温吹扫捕集技术的发展174
二、吹扫捕集技术与其他新样品前处理方法的比较175
第二节工作原理及仪器介绍176
一、吹扫捕集的原理及操作步骤176
二、影响吹扫捕集吹扫效率的因素177
三、商业化仪器介绍178
第三节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179
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特点及其常用前处理技术179
二、吹扫捕集技术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析中的应用182
三、水蒸气对吹扫捕集技术的影响及其消除方法191
第四节吸附捕集技术在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中的应用192
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192
二、挥发性硫化物193
三、挥发性氮化物和磷化氢193
四、挥发性有机金属和准金属化合物194
参考文献195
第六章微波消解和微波辅助萃取技术198
第一节微波消解和微波辅助萃取的作用机理198
第二节微波消解和微波辅助萃取装置199
一、微波消解和微波萃取容器200
二、微波炉202
三、连续流动微波消解系统203
四、液相色谱柱后在线微波消解系统204
第三节影响微波消解和微波萃取的因素205
一、消解和萃取溶剂的影响205
二、消解和萃取温度的影响206
三、消解和萃取功率及时间的影响207
四、样品基体的影响207
第四节微波技术在环境样品和生物样品前处理中的应用208
一、微波消解用于元素总量分析的样品前处理208
二、微波萃取用于有机金属化合物形态分析的样品前处理213
三、微波萃取用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样品前处理219
四、微波萃取用于其他化合物的样品前处理225
参考文献226
第七章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231
第一节概述231
一、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发展231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的优点232
第二节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232
一、 超临界流体萃取的基本原理232
二、超临界流体萃取系统234
三、操作模式234
第三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影响因素236
一、不同萃取流体的影响236
二、温度和压力的影响236
三、萃取时间的影响237
四、超临界流体的流速和样品颗粒大小的影响237
五、溶解度的影响237
六、基质的影响238
七、萃取流体及分析物的极性影响238
八、水的影响238
第四节超临界萃取的理论模型239
第五节提高超临界萃取效率的方法241
一、改性剂的作用241
二、衍生反应242
第六节超临界流体萃取的收集技术247
一、溶剂收集247
二、固相收集248
三、液�补塘�用收集249
第七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农用化学品方面的应用249
第八节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分析方面的应用251
第九节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金属及形态分析方面的应用253
参考文献255
第八章免疫亲和固相萃取技术259
第一节概述259
第二节抗体的制备261
一、半抗原的设计与人工抗原的制备263
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264
三、单克隆抗体的制备265
四、多克隆抗体与单克隆抗体的比较270
五、抗体的选择270
第三节免疫吸附剂271
一、固相载体材料的选择271
二、免疫吸附剂的制备273
三、抗体的结合密度275
四、非固相免疫吸附剂275
第四节免疫萃取步骤277
一、免疫萃取的一般过程277
二、洗脱条件的选择278
三、离线免疫萃取280
四、在线免疫萃取281
第五节免疫亲和萃取柱的性能评价283
一、免疫吸附剂的容量283
二、回收率284
三、交叉反应性285
四、使用寿命286
第六节应用举例287
一、环境水样中多环芳烃(PAHs)的免疫亲和萃取287
二、土壤样品中阿特拉津及代谢产物的免疫萃取287
三、工业废水中染料及中间体的免疫萃取288
四、真菌毒素的免疫萃取288
五、多残留免疫萃取290
第七节展望291
参考文献291
第九章二口恶英样品的前处理技术294
第一节方法概述294
一、同位素稀释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测定二吖恶英类297
二、我国二吖恶英类的分析研究现状及展望302
第二节环境样品的采集和保存304
一、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及有效期304
二、固体废物焚烧炉烟气的采集方法305
第三节样品提取技术308
一、经典提取技术308
二、提取技术的新进展309
第四节样品的净化310
一、色谱柱的制备311
二、不同种类色谱柱的作用312
第五节分析测试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QA/QC)313
第六节我国典型二吖恶英类分析实践316
参考文献317
第十章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322
第一节概述322
一、多氯联苯323
二、多环芳烃324
第二节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样品的前处理技术326
一、各种环境介质及其特征327
二、萃取技术328
三、净化及分类分离技术341
第三节与PAHs和PCBs有关的EPA方法345
一、EPA方法简介345
二、SW-846系列方法346
三、8000系列347
参考文献348
第十一章有机锡化合物前处理方法353
第一节有机锡化合物的萃取方法355
第二节有机锡化合物衍生技术359
第三节有机锡化合物的净化技术371
第四节有机锡化合物的气相色谱分析法372
一、气相色谱�不鹧婀舛燃觳饧际�372
二、气相色谱与原子吸收联用373
三、气相色谱与微波等离子体发射光谱联用374
四、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376
第五节有机锡化合物的液相色谱分析法376
一、液相色谱分离与原子光谱联用技术377
二、液相色谱分离与ICP�睲S联用技术377
三、液相色谱分离与光度检测器联用技术379
第六节其他分离测定方法380
第七节有机锡形态分析质量控制382
第八节展望387
参考文献387
第十二章金属样品的前处理技术392
第一节样品分解392
一、溶解法393
二、熔融法393
三、湿灰化法393
四、干灰化法394
五、高压消解395
六、其他技术395
第二节分离和富集396
一、沉淀分离法397
二、溶剂萃取分离法398
三、离子交换分离法398
四、蒸馏、挥发分离法398
第三节不同样品中金属总量测定的前处理技术399
一、气体样品399
二、水样400
三、土壤和底泥样品401
四、生物样品402
五、植物样品402
第四节常见有毒金属(汞,砷,硒,铬,铁,锰等)形态分析的样品前处理技术403
一、汞403
二、砷406
三、硒409
四、铬411
五、铅413
六、锑414
七、锡418
八、镍419
九、镉419
十、铊420
参考文献421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一书的详细简介,内容严格围绕该书的核心主题展开,旨在全面、专业地介绍该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实践应用。 ---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 —— 深度解析与前沿实践 环境分析是现代环境科学、生态学和公共卫生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础环节。任何精确的环境监测和风险评估,都离不开对复杂介质中目标分析物的高效分离与富集。本书《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正是立足于这一核心需求,系统梳理、深入剖析当前最先进、最实用的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一部综合性专著。 本书的编写团队汇集了国内环境化学分析领域的资深专家和一线科研工作者,他们凭借多年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力求将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从传统的固相萃取(SPE)发展到微量化、自动化、绿色化的前沿领域,为环境科学工作者提供一本既具理论深度,又富操作指导性的工具书。 第一部分:基础理论与技术概览 本书首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技术演进的宏观视角下,详细阐述了环境样品前处理的必要性、基本原则以及其在整个分析流程中的关键作用。 1.1 环境基质的复杂性与挑战: 深入分析了水体(地表水、地下水、海水)、土壤、沉积物、大气(气溶胶、气体)以及生物体等典型环境基质的物理化学特性。重点讨论了这些基质中存在的干扰物对后续分析方法的潜在影响,如酸性、碱性、有机物干扰、离子强度变化等,从而凸显高效前处理技术设计的科学依据。 1.2 分离与富集的理论基础: 系统回顾了液-液萃取(LLE)、固相萃取(SPE)、固相微萃取(SPME)等经典分离技术背后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原理。特别强调了选择性吸附剂材料与目标分析物之间相互作用机制的深入理解,包括氢键、范德华力、离子交换和疏水作用等,为操作者选择最合适的吸附剂提供理论指导。 第二部分:经典与主流技术精讲 本书用大量篇幅详细介绍了当前实验室应用最为广泛、技术最为成熟的几大前处理体系,确保读者能够掌握从方法开发到实际操作的每一个关键步骤。 2.1 固相萃取(Solid Phase Extraction, SPE)的深度优化: SPE作为环境分析的“基石”,在本版中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内容涵盖了常规反相C18、正相硅胶到离子交换型、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等新型吸附剂的性能比较与适用范围界定。详细讲解了小柱层析、高通量平行萃取系统的搭建与优化流程,重点关注了洗脱液的选择、洗脱时间的精确控制,以及针对特定污染物(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内分泌干扰物EDCs)的定制化SPE方案设计。 2.2 液-液萃取(LLE)的改良与绿色化: 尽管LLE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其在处理大批量样品或处理特定高浓度有机物时仍具有不可替代性。本部分重点介绍了改进的LLE技术,包括液-液微萃取(LLME)和受限体积萃取(STLE),旨在减少有机溶剂用量,提高萃取效率,同时兼顾环境友好性。 2.3 固相微萃取(Solid Phase Microextraction, SPME)及其进阶应用: SPME因其无溶剂、快速、易于自动化的特性,在挥发性及半挥发性有机物分析中占据重要地位。本书深入探讨了不同涂层材料(如PDMS、聚丙烯酸酯)对不同极性分析物的吸附性能差异,并详细介绍了顶空SPME(HS-SPME)在分析水样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时的参数优化策略。 第三部分:微量化与高通量前处理技术 面对日益严格的检出限要求和对分析速度的迫切需求,本书集中展示了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微型化、高效率的前处理技术。 3.1 顶空吹扫/富集技术(SBSE): 重点阐述了顶空微萃取(HS-SBSE)技术,特别是涉及PDMS/DVB吸收涂层的应用,用于痕量VOCs和SVOCs的富集,其捕获容量远高于传统SPME,是超痕量分析的利器。 3.2 溶剂萃取新技术: 全面介绍了反应性萃取(Reactive Extraction)、双水相萃取(Aqueous Two-Phase Extraction, ATPE)等新兴技术,这些技术在处理生物样品或复杂离子体系中的目标物分离时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3.3 样品微波辅助技术: 详细论述了微波辅助提取(MAE)和微波辅助溶剂解(MASD)在土壤、食品基质中污染物提取中的应用。强调了微波功率、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提取效率的影响规律,以及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快速、高效提取的实验设计思路。 第四部分:新型吸附材料与智能化发展 前处理技术的未来在于材料科学的突破和分析流程的自动化。本书对新型吸附材料的研发进展和智能化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总结。 4.1 新型功能化纳米材料: 系统介绍了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金属有机框架(MOFs)、共价有机框架(COFs)以及磁性纳米粒子的设计与合成策略。重点分析了这些材料因其高比表面积、可调孔径和表面官能团的特性,在选择性吸附特定污染物(如重金属离子、新兴污染物)方面的突破性进展。 4.2 自动化与在线/直联技术: 探讨了前处理流程自动化(如机器人工作站)在减少人为误差、提高样品通量方面的优势。同时,详细介绍了在线固相萃取(Online-SPE)与气相色谱(GC)或液相色谱(LC)的直联技术,实现了从样品引入到数据采集的无缝衔接,极大地提高了分析效率和结果的可靠性。 结语 《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不仅是对现有技术的全面梳理,更是对未来环境分析趋势的深刻洞察。本书内容翔实,图表丰富,兼具科学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实用性,是环境监测机构、科研院所、高校师生及从事环境质量评价相关领域专业人士案头必备的权威参考手册。掌握本书所载的先进技术,是实现环境样品分析的准确性、效率和绿色化的关键所在。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选择这本书,主要是看中了它“第二版”的字样,本能地认为更新的版本应该更能反映当下的技术发展水平。事实证明我的直觉是对的。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环境分析方面的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很多新技术、新方法都没有涉及。而这本书,在继承了前版精华的基础上,显著地增加了不少关于新型前处理技术的介绍,比如固相微萃取(SPME)在不同基质样品中的应用拓展,微波辅助提取(MAE)和超声辅助提取(UAE)在绿色化学理念下的优化,以及一些新兴的样品富集和净化技术。它不仅仅是罗列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还会讨论不同技术之间的优劣势,比如在灵敏度、选择性、成本、效率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帮助读者根据具体的研究目标和样品特点,做出最合适的选择。书中还提到了很多关于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QC/QA)的建议,这对于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至关重要。我记得在做土壤重金属分析时,不知道如何有效去除有机质的干扰,翻阅这本书后,找到了几种针对性的预处理方法,并且根据书中提供的参考实验条件进行了优化,最终显著提升了分析的准确度。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人员,我对样品前处理的“标准流程”有着非常深的理解,也深知一个看似微小的细节,都可能对最终的检测结果产生蝴蝶效应。我手里一直都备着几本关于前处理的书籍,但《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给我的感受还是蛮特别的。它在内容上非常扎实,对于各种主流的前处理技术,如液液萃取、固相萃取、顶空进样、吹扫捕集等,都进行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从理论基础到具体操作,再到潜在的风险点,都考虑得非常周全。而且,它特别强调了“绿色化学”和“可持续性”在样品前处理中的重要性,这在我日常工作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中会推荐使用更环保的溶剂、开发无溶剂或少溶剂的提取方法,以及如何减少废弃物的产生,这些都为我们改进实验室的操作流程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尤其欣赏它在案例分析部分,给出了很多具体样品(例如大气颗粒物、饮用水、食品等)的处理实例,并详细说明了选择特定方法的理由以及可能遇到的挑战。这让我能够将书中的知识更直接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解决了一些长期困扰我的技术难题,让我对自己的工作更加得心应手。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填补了我之前学习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空白。我一直觉得,在环境分析领域,样品前处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步,但相关的系统性、操作性强的教材却相对较少。很多时候,我们在文献里看到的处理方法,都是针对特定样品和目标物的,难以触类旁通。而《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它以一种非常全面和系统的视角,覆盖了绝大多数常见的环境样品类型,并且针对不同类型的样品,都提供了多种可选的前处理技术。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单一的技术,而是更加注重不同技术之间的结合应用,以及如何根据具体的分析仪器和目标物的性质,来设计一个最优的前处理流程。例如,在讨论痕量有机污染物分析时,书中就详细介绍了如何结合使用固相萃取与衍生化技术,以提高灵敏度和选择性。此外,书中对各种技术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如何规避这些问题,也给出了非常详细的指导,这对于避免实验中的“踩坑”至关重要。我感觉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指导我们如何更高效、更准确地完成环境样品的分析任务。

评分

我并不是科班出身的环境科学专业,虽然对环境问题很关注,但真正进入实验室做实验,才发现其中的门道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尤其是样品前处理这个环节,感觉就像是整个分析流程的“地基”,一旦打不好,后面的检测仪器再先进,也难以挽回。之前我只能从一些零散的网上资料或者零星的文献中学习,遇到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下手。而这本《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一本指南。它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循序渐进,将各种复杂的前处理技术分解成易于理解的步骤。书中不仅讲解了“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这么做”,让我能够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例如,在学习固相萃取时,书中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固定相的特性和选择原则,还用图解的方式展示了吸附、淋洗、洗脱的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调节pH值、离子强度等来优化提取效率。这让我不再是机械地模仿,而是能够根据样品基质和目标物性质,灵活地设计和优化自己的前处理方案。这本书的出版,极大地降低了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的学习门槛,让更多非专业背景的人也能快速入门,掌握这项关键的分析技能。

评分

这本《环境样品前处理技术(第二版)》简直是我的科研救星!作为一名刚刚踏入环境监测领域的研究生,我曾经对着五花八门的样品类型和分析方法愁得焦头烂额。每次拿到一份新的实验任务,都得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各种文献,寻找最合适的样品前处理方案。有时候即使找到方法,操作起来也费劲,总担心因为前处理不到位影响后续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那种不确定感真的太磨人了。这本书的出现,就好比给我提供了一本详尽的“秘籍”。它系统地梳理了各种常见的环境样品,比如水、土壤、空气、生物组织等等,针对每一种样品,都详细介绍了当前最主流、最有效的前处理技术,并且给出了操作步骤、关键参数以及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我尤其喜欢它在介绍每种技术时,不仅讲解了原理,还结合了大量的实例,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萃取溶剂、如何优化分离条件、如何避免基体效应等等,这些细节对于我这样的小白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那些枯燥的技术手册,文字通俗易懂,结构清晰,配以精美的图示,让复杂的技术过程变得一目了然。我感觉自己像是有一个经验丰富的导师在我身边手把手地指导,让我能够快速掌握必要的技能,减少摸索的时间,更有信心去开展我的科研项目。

评分

很不错的书。

评分

内容很多,好厚的一本书,希望对专业知识有帮助,期待中。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可以,不错的一本书。

评分

非常不错,快递给力,哈哈。

评分

内容很多,好厚的一本书,希望对专业知识有帮助,期待中。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内容专业

评分

可以,不错的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