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研究戰爭,就會研究戰役,研究戰略,當然,更不能脫離戰爭的實踐者——人。有的人喜歡平平淡淡,有的人渴望建功立業,有的人厭惡戰爭,有的人卻似乎是為戰爭而生。
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成就瞭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無論立場是邪惡的,還是正義的;無論是齣身名門,還是起於微末——是他們左右瞭戰爭,戰爭因為他們而改變!
本書將為我們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璀璨的將星,講述他們戰爭背後的故事。
內頁插圖
目錄
天纔白癡夢——戰爭狂人希特勒
希特勒的傢族與童年
少年的夢想與生活
美麗的維也納,落魄的生活
參加戰爭,投身政治
翻雲覆雨,大權在握
舉國之力,為我所用
兩綫作戰,國破傢亡
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鐵腕首相丘吉爾
名門之子
差等生
成長
獨醒者
功臣
永遠的巨人——美國總統羅斯福
幸福的生活
順利的歲月
漫漫政壇路
坎坷的道路
入主白宮
對抗法西斯
狐狸的剋星——濛哥馬利
缺乏母愛的童年
自己選擇的人生
嶄露頭角的年輕人
研究軍事
戰場揚名
北非立威
愛齣風頭的將軍——麥剋阿瑟
最英俊的西點軍校學員
初期軍旅生涯
最年輕的軍校校長
堅定的主戰分子
對抗日本
另一種俄國勛章——硃可夫元帥
崛起
諾門罕之戰
衛國
驅敵
血膽將軍——巴頓
第一劍客
裝甲兵之父
重建裝甲兵
英勇的“羅伯特”
血戰突尼西亞
再戰西西裏
精彩書摘
美麗的維也納,落魄的生活 從童年開始,希特勒就一直渴望成為一位藝術傢,距離他並不遠的維也納,就是他心目中的藝術天堂。一九〇六年,剛過完十七歲生日的希特勒,帶著母親和親戚們給他的錢,前往早就嚮往的維也納,他在那裏逗留瞭兩個月的時間。
維也納城中,到處都是金碧輝煌的巴洛剋式建築,各種各樣的博物館、歌劇院、劇場星羅密布。濃厚的藝術氛圍使得希特勒如醉如癡、流連忘返。希特勒堅定地認為,自己若想在藝術上有所建樹的話,就必須在維也納求學。於是,希特勒迴到傢中以後,韆方百計地勸說母親,希望她同意自己到維也納的藝術學院去讀書。
一九〇七年夏,母親同意希特勒從父親的遺産中拿齣七百剋朗。這筆錢,可以維持他在維也納一年的生活。希特勒帶著這筆小小的財富,躊躇滿誌地趕往維也納,參加當地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考試結果對希特勒和此後的韆萬人民來說,都是“不幸” 的。希特勒滿懷憧憬地參加考試,卻名落孫山。校方認為,希特勒的天賦是在建築方麵,可是,建築係要求很嚴格,必須是念完整個六年製中學並具有畢業證書的人纔有就讀的資格。而把時間用於反抗父親的希特勒,隻有一張四年製的中學證書。
這件事情給希特勒沉重的打擊。如果希特勒能夠順利進入學院學習藝術,又或者建築係的要求沒有那麼嚴格,那麼,曆史或許是另外一番模樣,今天的世界或許大不相同。可是,沒有那麼多假設,沒有那麼多的如果,希特勒被維也納的藝術學院拒之門外。當年的十月底,希特勒接到消息,他那身患乳腺癌的母親已經奄奄一息。於是,他返迴林茨,想要陪伴母親。兒子的歸來,讓剋拉拉的病情似乎有瞭好轉。不過,這隻是大傢一廂情願的想法,在十二月二十一日,他的母親離開瞭人世。此時,希特勒年僅十八歲。
母親的離開,使得希特勒完全獨立瞭。然而希特勒盡管不是什麼豪門子弟,卻因為母親的寵愛,一嚮輕視體力勞動,從來沒想靠自己的力量賺一分錢,而他又沒有什麼一技之長,此時,對於希特勒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上不上學,學不學藝術,而是如何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然而,希特勒卻對這些並不擔心。母親的離開雖然讓他感到幾分悲傷,他的內心卻鬆瞭一口氣,從此以後,再也不會有人叫他去當一名腳踏實地的公務員,再也不會有人阻擋他對藝術的嚮往。第二年的二月,希特勒重新迴到瞭維也納。對於希特勒來說,維也納的生活正是他人生、思想的重大轉摺點。因此,我們有必要詳細瞭解一下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
翻開曆史,我們知道,維也納是奧匈帝國的首都,二十世紀初,正是奧匈帝國的晚期——哈布斯堡王朝時期。與所有的王朝首都一樣,維也納有著世代財富積纍下來的輝煌,它是歐洲的心髒,它擁有五百二十萬人口,它有著一種獨特的快活氣氛,也有著一種迷人的魅力,當然,這與它作為藝術之都有著莫大的關係。這個城市有很多不同的民族,於是,各種語言、各種人群都在此集中。於是,這裏的人川流不息,流動性頗大。
同樣的,與所有的末代王朝一樣,優雅的維也納的繁華背後,也散發著腐敗的氣息,這氣息,昭示著這個龐大帝國的搖搖欲墜。
在維也納,有寶馬香車,有歌舞升平,在維也納的金色大廳中,時時迴響起優美的音樂;而維也納也有著不太光鮮的另一麵,這裏有著無數的窮人,他們三餐不繼,他們衣衫襤褸,他們住在貧民窟裏。他們不安,他們狂躁,他們渴望宣泄,他們等待黎明。
當時的維也納,正處於黎明前最黑暗的時期。
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希特勒又去參加瞭藝術學院的入學考試。不過,他再一次被無情地刷瞭下來。一般的人在這樣的情況下,也許會按照老師指點的那樣,想辦法進入自己頗有天分的建築係學習,但希特勒沒有,他也沒去學什麼技藝,或者謀一份穩定的職業。在維也納的第一年,他主要就靠父親留下的那點遺産和每月二十五剋朗的孤兒補助金維持生活。第二年,父親的遺産用光瞭,每月二十五剋朗的孤兒補助金根本無法開銷他的生活,希特勒完全成瞭一個流浪漢。白天,他在環境惡劣的小酒店或者候車室中,尋找一些廉價食品充飢,然後找一些零星的工作來維持生活,例如到火車站替人搬行李,有時打掃一些積雪,或者是掃地毯等。即使是這樣,生活還是不能維持下去,他不得不到施粥站排隊領取一些施捨的食物充飢,他甚至還沿街乞討過。在夜晚,無傢可歸的希特勒要麼在公園的長椅子上,要麼在哪傢的大門門洞裏,打發漫漫長夜。
在維也納生活的幾年中,希特勒變得富於批判精神和反抗精神。他憤憤不平,鬱鬱寡歡,他常常感嘆世道的不公,他詛咒那些榨取不義之財的豪門貴族。他的心靈,已經慢慢扭麯。一九〇九年聖誕節前夕,走投無路的希特勒把自己僅有的最後一點衣服典當瞭,進入麥德林的一個流浪者收容所。
……
前言/序言
有這樣一首關於戰爭的詩歌:“飄濺的血液,嘶啞的呼喊,鋼鐵和肉體的碰撞,生命與死神的舞蹈,這就是戰爭,這就是戰場。沒有絲毫的猶豫,沒有絲毫的退讓,每一秒都有生命在流逝。迴歸天地的懷抱,這是一場沒有勝者的競技,隻有黑色的大地見證曾經的慘烈……” 誠如詩歌所描述的一樣,戰爭意味著慘烈,戰爭意味著殘酷,戰爭意味著破壞,戰爭意味著生離死彆,戰爭意味著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可是,盡管戰爭帶來的是摧毀,盡管戰爭帶來的是永彆,我們卻不得不承認,自從有瞭戰爭,它就始終如一道黑色的幽靈,與幾韆年的人類文明史相伴相隨。
今天,隻要提及戰爭,我們就無法忽略半個多世紀以前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於公元一九三九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迄今為止人類社會所進行的規模最大、傷亡最慘重、造成破壞最大的全球性戰爭。戰爭所帶來的血腥殺戮,所造成的巨大破壞,長久地滲透在戰後人類的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
時光流逝,往日的硝煙早已散盡,戰爭的廢墟也被歲月改變瞭模樣。然而,有句話說得好: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害怕悲劇重演的人們,依然會時常提及並研究半個多世紀前的世界大戰。研究戰爭,就會研究戰役,研究戰略,當然,更不能脫離戰爭的實踐者——人類。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有的人喜歡平平淡淡,有的人渴望建功立業,有的人厭惡戰爭,有的人卻似乎是為戰爭而生。第二次世界大戰,奪去瞭五韆萬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地球文明倒退瞭幾十年;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也成就瞭這樣的一些人,他們,無論立場是邪惡的,如戰爭狂人希特勒;還是立場是正義的,如輪椅上的巨人羅斯福。他們無論是齣身名門,如美國西點軍校校長麥剋阿瑟;還是起於微末,如蘇聯紅軍元帥硃可夫……他們有著自己的個性,他們的結局各不相同,他們的命運卻有著一些相同之處——他們因戰爭而生,他們因戰爭而揚名,他們因戰爭而叱吒風雲。毫不誇張地說,他們,左右瞭戰爭,戰爭因為他們而改變! 本書將為我們講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那些璀璨的將星,他們有的會流芳百世,有的卻隻能遺臭萬年。我們翻開他們的故事,可以學習,可以領悟,也可以反思。因為,今天的我們,需要的永遠不會是戰爭!
帝國黃昏與新世界曙光:一部關於冷戰初期地緣政治風雲的史詩 聚焦:1945-1962,一個舊秩序瓦解、新格局重塑的動蕩時代 本書深入剖析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至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前夕(1945年至1962年)這段波瀾壯闊的曆史時期。這不是一部聚焦於硝煙彌漫戰場的軍事史,而是一部著眼於意識形態衝突、全球權力轉移和新興大國博弈的政治、外交與社會變遷史。我們試圖描繪的,是一個被核陰影籠罩,卻又孕育著科技飛躍和民族解放浪潮的“冷戰黎明”。 第一部分:戰後重建與意識形態的鐵幕落下(1945-1953) 二戰的結束並未帶來永久的和平,反而開啓瞭一場更隱蔽、更具破壞性的全球對抗。本部分首先詳述瞭雅爾塔和波茨坦會議所遺留下的結構性矛盾如何迅速惡化。 1. 歐洲的分裂與德國的命運: 我們詳細考察瞭杜魯門主義和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背景及其深遠影響。這不僅僅是經濟援助的敘事,更是西方世界構建“遏製”戰略的核心支點。書中描繪瞭“鐵幕”如何在歐洲大陸上具象化,從柏林的四分區到東歐衛星國的政治清洗與經濟改造。重點剖析瞭柏林封鎖與空運事件,將其視為冷戰初期雙方意誌力較量的第一次高峰。此外,對戰後西德的民主化進程與東德的社會主義轉型進行瞭細緻的對比分析,展現瞭同一民族在兩種製度下的迥異命運。 2. 大國關係的重塑與聯盟體係的建立: 本書超越瞭簡單的美蘇對峙敘事,深入探討瞭新的安全架構是如何建立起來的。我們審視瞭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誕生,分析其作為西方集體防禦的軍事和政治基礎。同時,對華沙條約組織的形成過程及其對東歐內部的控製機製進行瞭嚴謹的梳理。書中還探討瞭非對稱權力集團的崛起,如東南亞條約組織(SEATO)的建立,以及美國試圖在全球範圍內構建的“反共包圍圈”的實際操作與遇到的阻力。 3. 中華大地的巨變與亞洲的蝴蝶效應: 冷戰格局的形成,遠非歐洲所能限定。本部分用相當篇幅敘述瞭中國大陸的易幟(1949年)對全球平衡的顛覆性影響。我們分析瞭國民政府敗退颱灣後的國際地位重塑,以及新中國在美蘇兩大陣營間尋求獨立外交路綫的初期嘗試。隨後,我們將視角轉嚮朝鮮戰爭。這不是一次單純的內戰,而是冷戰熱戰化的首次嚴重嘗試。書中詳盡還原瞭聯閤國軍的介入、中國人民誌願軍的入朝過程,以及這場衝突如何固化瞭美日安保條約,並加速瞭日本的重新武裝化。 第二部分:核威懾下的世界格局演變(1953-1962) 隨著斯大林的逝世和核武器的普及,全球的博弈進入瞭一個更加微妙且高風險的階段,即“相互確保摧毀”(MAD)陰影下的共存與競爭。 1. 赫魯曉夫的“解凍”與“和平共處”的復雜性: 斯大林去世後,蘇共二十大的秘密報告揭示瞭內部的巨大震動。本書探討瞭赫魯曉夫“非斯大林化”的真實意圖,以及它如何間接鼓勵瞭東歐的局部動蕩,例如波蘭的十月事件和匈牙利革命。我們分析瞭蘇聯在處理東歐危機時的矛盾心態——既要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統一,又需要在國際壓力下做齣姿態上的讓步。 2. 第三世界的崛起與不結盟運動的興起: 冷戰不僅僅是兩極世界的角力,更是被壓迫民族尋求解放的舞颱。本部分重點關注瞭非殖民化浪潮。從蘇伊士運河危機(1956年)對英法傳統霸權的緻命打擊,到萬隆會議的召開標誌著“第三世界”發聲的開始。書中細緻分析瞭印度、埃及、印度尼西亞等國領導人在兩大陣營拉攏下,如何巧妙運用“不結盟”策略,以爭取援助並保持國傢主權。這對理解冷戰的全球維度至關重要。 3. 科技競賽的白熱化:太空與間諜活動: 太空不再是單純的科學領域,而是衡量意識形態優越性的終極戰場。我們詳細記錄瞭斯普特尼剋號(Sputnik)的發射對美國社會和教育體係造成的巨大衝擊,這直接催生瞭NASA的成立和“阿波羅計劃”的加速。在地球錶麵,技術競賽延伸至情報領域。本書揭示瞭冷戰初期中情局(CIA)和剋格勃(KGB)在歐洲和中東地區進行的激烈的情報戰、顛覆活動以及暗殺企圖,展示瞭隱蔽戰綫的殘酷性。 4. 柏林的永恒之痛與古巴導彈的前夜: 隨著東西德之間的人員流動日益加劇,柏林問題再次成為引爆點。書中詳盡描述瞭柏林牆的修建(1961年)不僅僅是一道物理屏障,更是意識形態對抗失敗的象徵。緊接著,本書的敘事綫索匯聚到1962年,分析瞭美國在土耳其部署的導彈如何直接觸發瞭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決定。最後的章節將對古巴導彈危機的爆發進行鋪墊,強調這一事件是如何將世界推嚮核毀滅的邊緣,並最終迫使美蘇領導人直麵“相互毀滅”的現實,為下一階段的緩和政策埋下伏筆。 本書旨在通過對外交文件、領導人書信及相關曆史學者的深度研究,為讀者提供一個復雜、多層次的冷戰初期全景圖,理解我們今日世界秩序的許多根源性設定,都誕生於那個充滿焦慮、希望與極端對抗的“黎明”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