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书广泛收集冯友兰先生各类著述,增补冯先生的英文原作、发表在报刊。杂志的短文、写作于建国初期特殊年代的作品,以及此前未曾公开发表的书信等。重新梳理冯友兰先生全部著作版本源流,重作分卷。重新校订冯友兰先生全部著述的文字和引文,力求准确完备。为各卷分别编制人名及书篇名索引。
作者简介
冯友兰(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县人,一位高寿而多产的哲学家,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奠基人、新儒学三大家之一。其一生的事业可概括为二句话:三史释今古,六书纪贞元。著有《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小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和“贞元六书”等著作。
内页插图
目录
人生哲学
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
一种人生观
人名索引
书篇索引
精彩书摘
第二节 何为柏拉图的概念
于上章中,我们已见概念说所遇困难,大者有三;其中之一即是:我们不能不承认概念世界中,亦有我们所认为不好的物之概念。丑之概念,固为绝对的丑,而“虎”之概念,必较个体的虎更为凶暴;“蛇”之概念,必较个体的蛇更为阴毒。结果则所谓理想世界,乃较现实世界,尤为不好。所以苏格拉底在《巴门尼底斯》中,自谓每思及此,辄昏乱而欲狂奔也。若依叔本华说,则概念世界固然存在,但不可即以之为理想世界。叔本华哲学之主要的立论,即其最重要的著作之标题“世界如意志与观念”【注】:此世界之表面之现象,乃是观念;其内面,物之自身,康德所谓Ding ansich,乃是意志。此大意志乃世界之本源,乃是永久的欲望,无尽的追求,永久的动作,无尽的变化。(《世界如意志与观念》英译本第一册二一四页)对于他,“一个既达的目的,即是一个新行程之开始,如此类推,以至无穷”(同上)。此无尽的追求,常客观化其自己;而大意志客观化之等级,即柏拉图所说之概念也。
【注】本章中所谓概念,乃指柏拉图的概念,乃是“共相”,叔本华
所谓Idee;所谓观念,乃指吾人心中所受于外界之印象,其所代表乃个
体,叔本华所谓Vorstellung。二名之义大异。
大意志客观化之最低等级,即为吸力、电力,及他种自然界之力;进化而至于植物动物;每一等级,即为一代表一“类”(species)之概念。大意志之自身,虽是无尽的变化,而其所客观化之诸等级、诸概念,则无有变迁。他们是无量数的个体之原型。诸原型固定不变;而无量数的个体,则生死成毁,常在变中。(《世界如意志与观念》英译本第一册一六八页)每“类”之个体,皆追求其概念,而诸个体之全体,合而表其概念。(同上,一七二页)
诸个体之个性,诸个体之“多”,乃生于吾人知识之先天的形式(详下),与固定的概念无与。除此而外,诸个体之一切活动、作为及特点,皆其概念之表现。概念如一字,个体如字母;字母合而成字,其本身无意义也。即人而言,叔本华云:
在多方面的人生及常变的事情之中,彼能分别意志、概念,及其表现者,只以概念为永久存在而已。在此概念中,求生之意志,有完全的客观;人类之能力、情感、错误,与超越,皆此概念各方面之表现。人类之自私,忿恨、恩爱、恐惧、勇敢、琐屑、拙劣、羞耻、滑稽、天才等等,聚集联合,而为千万形式(人类之个体),以继续造出大世界与小世界之历史,在其中或为争取栗枣而动,或为争取皇冕而动,其实则一律无异。
(同上,二三六至二三七页)人之概念如此,一切物之概念皆然。在此现象世界中,一切物皆错误不好,盖因其概念即错误不好也。概念即错误不好,盖概念为意志之客观化,而意志之自身,即是一根本的大错误也。
……
前言/序言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一卷):人生哲学(外二种) 内容提要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一卷):人生哲学(外二种),收录了多篇关于人生哲学、个体精神追求以及社会观察的精选篇章。本书旨在深入探讨人类生存的意义、价值的取向,以及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坐标。通过对古今中外思想精粹的梳理与阐发,作者试图为读者提供一种更为深刻和广阔的人生视野,引导人们超越日常的琐碎,审视生命的本质,并最终付诸实践,活出更有意义的人生。 本书的“人生哲学”部分,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它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条,而是呈现了一种开放式的思考模式,鼓励读者在阅读中与作者进行一场关于生命真谛的对话。作者从多个角度切入,探讨了诸如幸福的本质、苦难的意义、自由的界限、道德的根基、以及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等一系列经典的人生哲学议题。 在幸福的探讨上,本书不满足于对功利性幸福的浅层描绘,而是深入挖掘了精神层面的满足感,例如成就感、归属感、以及超越自我的喜悦。作者认为,真正的幸福并非源于外在物质的堆积,而是植根于内心的平和与充实,是对生命价值的肯定和实现。而对于苦难,本书则持有一种辩证的视角。苦难被视为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组成部分,甚至是促使个体成长和升华的催化剂。通过对苦难的接纳和反思,人们可以获得更强的韧性,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更坚定的生命意志。 关于自由,本书强调了自由与责任的辩证统一。真正的自由并非无拘无束的放纵,而是在理性认知和道德约束下的选择与担当。个体在享有自由的同时,也必须承担由此产生的后果,并对社会负有相应的责任。这种对自由的审慎思考,有助于读者在追求个人解放的同时,不失对集体福祉的关怀。 道德的根基是本书另一重要关注点。作者追溯了不同道德哲学流派的源头,探讨了道德判断的标准、道德义务的来源,以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如何构建和维系道德的自觉。本书尤其强调了同情心、责任感和公正意识在道德实践中的关键作用,鼓励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处理人与自我、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宇宙的关系时,本书展现了广阔的视野。对于人与自我的关系,作者倡导深入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超越,强调了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性,鼓励读者成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不断完善和发展自我。人与他人的关系,则被置于爱、理解、宽容和合作的框架下进行审视,强调了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对于个体幸福和社会进步的意义。而人与社会的关系,则触及了公民责任、社会参与和个体价值在集体中的体现等议题。最后,对于人与宇宙的关系,本书引导读者超越狭隘的个体视角,去感受自然的壮丽,体悟生命的渺小与伟大,并在对宇宙奥秘的敬畏中,寻找自身的精神归宿。 除了“人生哲学”这一核心部分,本书还包含“外二种”精选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其思想的深度与广度。 “外二种”之一:个体精神的觉醒与实践 这部分内容聚焦于个体精神的独立思考、价值判断的形成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将这些内在信念转化为积极行动。作者深入分析了信息时代个体面临的挑战,如信息过载、观点极化以及对主流叙事的盲目接受等。本书提倡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鼓励读者独立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见解,不受外界纷扰的影响。 在这里,“精神的觉醒”被理解为一种不断拓展认知边界、深化情感体验、提升意志力的过程。作者引用了许多文学作品、艺术实践以及哲学思辨的案例,说明个体如何通过与外部世界的深度互动,发掘内在潜能,实现精神的成长。例如,对于艺术的欣赏,书中阐述了它如何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激发创造力,帮助人们以全新的视角理解世界。 在实践层面,这部分内容强调了“知行合一”。作者认为,仅有深刻的哲学思考是不够的,真正的价值在于将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体现在待人接物、工作学习、乃至每一个细微的选择上。本书鼓励读者从小处着手,培养良好的习惯,坚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对于“专注”的论述,作者强调了在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个体如何通过有意识的训练,提升专注于目标的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现个人价值,避免被琐事消磨了宝贵的生命时光。 此外,这部分还探讨了“内省”的重要性。通过定期的自我反思,个体能够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理解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和提升。这种持续的自我审视,是实现精神独立和成熟的基石。 “外二种”之二: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与反思 这部分内容则将目光投向了我们所处的现代社会,从更宏观和更具现实意义的角度,探讨了在快速变化和高度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应如何保持清醒的头脑,运用智慧去应对挑战,并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反思。 作者在此部分对现代社会的几个突出特征进行了细致的剖析,如科技发展带来的双刃剑效应、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价值碰撞等。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存智慧。 例如,在谈及科技时,本书不回避其带来的便捷和进步,但更侧重于警示人们警惕技术滥用对个体独立性、人际关系以及隐私的潜在威胁。作者鼓励读者成为技术的主导者,而非被技术所奴役。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对日益疏离的社会联系,本书提倡在保持个体独立性的同时,积极寻求有意义的连接,建立更深层次的社群关系,以对抗现代社会的孤立感。 对于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本书强调了在追求物质富足的同时,不应忽视精神世界的建设。它呼吁读者警惕消费主义的陷阱,理性地认识物质的局限性,并将目光投向那些更能带来长久满足感的事物,如知识的积累、技能的提升、以及对社会做出贡献的成就感。 本书还鼓励读者保持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和独立判断。面对层出不穷的新闻事件和社会思潮,作者引导读者学会辨别信息真伪,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轻信。这种批判性的社会认知,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素养。 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包含了一种对过度社会化和个体异化的反思。作者提醒读者,在融入社会、履行社会角色的同时,不应迷失自我,丧失个体的独特性和内在价值。保持一份独立的精神空间,不受外界评价的过分干扰,是实现个体完整性与社会适应性平衡的关键。 总结 《三松堂全集》(第三版·第一卷):人生哲学(外二种),是一部集深刻哲思、个体精神探索与社会现实关照于一体的综合性作品。它以其严谨的逻辑、丰富的论据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领读者穿越人生的迷雾,审视生命的价值,发掘内在的潜能,并以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态度去面对现代社会的种种挑战。本书不仅仅是一部思想的汇集,更是一份对读者人生道路的有力指引,鼓励每个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无限的可能,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与精神升华。它适合所有对人生意义、个体价值和社会发展有深度思考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