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廣泛收集馮友蘭先生各類著述,增補馮先生的英文原作、發錶在報刊。雜誌的短文、寫作於建國初期特殊年代的作品,以及此前未曾公開發錶的書信等。重新梳理馮友蘭先生全部著作版本源流,重作分捲。重新校訂馮友蘭先生全部著述的文字和引文,力求準確完備。為各捲分彆編製人名及書篇名索引。
作者簡介
馮友蘭(1895-1990),字芝生,河南唐河縣人,一位高壽而多産的哲學傢,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新儒學三大傢之一。其一生的事業可概括為二句話:三史釋今古,六書紀貞元。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小史》、《中國哲學簡史》、《中國哲學史新編》和“貞元六書”等著作。
內頁插圖
目錄
人生哲學
人生理想之比較研究
一種人生觀
人名索引
書篇索引
精彩書摘
第二節 何為柏拉圖的概念
於上章中,我們已見概念說所遇睏難,大者有三;其中之一即是:我們不能不承認概念世界中,亦有我們所認為不好的物之概念。醜之概念,固為絕對的醜,而“虎”之概念,必較個體的虎更為凶暴;“蛇”之概念,必較個體的蛇更為陰毒。結果則所謂理想世界,乃較現實世界,尤為不好。所以蘇格拉底在《巴門尼底斯》中,自謂每思及此,輒昏亂而欲狂奔也。若依叔本華說,則概念世界固然存在,但不可即以之為理想世界。叔本華哲學之主要的立論,即其最重要的著作之標題“世界如意誌與觀念”【注】:此世界之錶麵之現象,乃是觀念;其內麵,物之自身,康德所謂Ding ansich,乃是意誌。此大意誌乃世界之本源,乃是永久的欲望,無盡的追求,永久的動作,無盡的變化。(《世界如意誌與觀念》英譯本第一冊二一四頁)對於他,“一個既達的目的,即是一個新行程之開始,如此類推,以至無窮”(同上)。此無盡的追求,常客觀化其自己;而大意誌客觀化之等級,即柏拉圖所說之概念也。
【注】本章中所謂概念,乃指柏拉圖的概念,乃是“共相”,叔本華
所謂Idee;所謂觀念,乃指吾人心中所受於外界之印象,其所代錶乃個
體,叔本華所謂Vorstellung。二名之義大異。
大意誌客觀化之最低等級,即為吸力、電力,及他種自然界之力;進化而至於植物動物;每一等級,即為一代錶一“類”(species)之概念。大意誌之自身,雖是無盡的變化,而其所客觀化之諸等級、諸概念,則無有變遷。他們是無量數的個體之原型。諸原型固定不變;而無量數的個體,則生死成毀,常在變中。(《世界如意誌與觀念》英譯本第一冊一六八頁)每“類”之個體,皆追求其概念,而諸個體之全體,閤而錶其概念。(同上,一七二頁)
諸個體之個性,諸個體之“多”,乃生於吾人知識之先天的形式(詳下),與固定的概念無與。除此而外,諸個體之一切活動、作為及特點,皆其概念之錶現。概念如一字,個體如字母;字母閤而成字,其本身無意義也。即人而言,叔本華雲:
在多方麵的人生及常變的事情之中,彼能分彆意誌、概念,及其錶現者,隻以概念為永久存在而已。在此概念中,求生之意誌,有完全的客觀;人類之能力、情感、錯誤,與超越,皆此概念各方麵之錶現。人類之自私,忿恨、恩愛、恐懼、勇敢、瑣屑、拙劣、羞恥、滑稽、天纔等等,聚集聯閤,而為韆萬形式(人類之個體),以繼續造齣大世界與小世界之曆史,在其中或為爭取栗棗而動,或為爭取皇冕而動,其實則一律無異。
(同上,二三六至二三七頁)人之概念如此,一切物之概念皆然。在此現象世界中,一切物皆錯誤不好,蓋因其概念即錯誤不好也。概念即錯誤不好,蓋概念為意誌之客觀化,而意誌之自身,即是一根本的大錯誤也。
……
前言/序言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一捲):人生哲學(外二種) 內容提要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一捲):人生哲學(外二種),收錄瞭多篇關於人生哲學、個體精神追求以及社會觀察的精選篇章。本書旨在深入探討人類生存的意義、價值的取嚮,以及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現實世界中尋找到屬於自己的坐標。通過對古今中外思想精粹的梳理與闡發,作者試圖為讀者提供一種更為深刻和廣闊的人生視野,引導人們超越日常的瑣碎,審視生命的本質,並最終付諸實踐,活齣更有意義的人生。 本書的“人生哲學”部分,是整部作品的核心。它並非提供一套僵化的教條,而是呈現瞭一種開放式的思考模式,鼓勵讀者在閱讀中與作者進行一場關於生命真諦的對話。作者從多個角度切入,探討瞭諸如幸福的本質、苦難的意義、自由的界限、道德的根基、以及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關係等一係列經典的人生哲學議題。 在幸福的探討上,本書不滿足於對功利性幸福的淺層描繪,而是深入挖掘瞭精神層麵的滿足感,例如成就感、歸屬感、以及超越自我的喜悅。作者認為,真正的幸福並非源於外在物質的堆積,而是植根於內心的平和與充實,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和實現。而對於苦難,本書則持有一種辯證的視角。苦難被視為人生旅途中不可避免的組成部分,甚至是促使個體成長和升華的催化劑。通過對苦難的接納和反思,人們可以獲得更強的韌性,更深刻的洞察力,以及更堅定的生命意誌。 關於自由,本書強調瞭自由與責任的辯證統一。真正的自由並非無拘無束的放縱,而是在理性認知和道德約束下的選擇與擔當。個體在享有自由的同時,也必須承擔由此産生的後果,並對社會負有相應的責任。這種對自由的審慎思考,有助於讀者在追求個人解放的同時,不失對集體福祉的關懷。 道德的根基是本書另一重要關注點。作者追溯瞭不同道德哲學流派的源頭,探討瞭道德判斷的標準、道德義務的來源,以及個體在社會互動中如何構建和維係道德的自覺。本書尤其強調瞭同情心、責任感和公正意識在道德實踐中的關鍵作用,鼓勵讀者在日常生活中踐行高尚的道德情操。 在處理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宇宙的關係時,本書展現瞭廣闊的視野。對於人與自我的關係,作者倡導深入的自我認知和自我超越,強調瞭自我教育和自我塑造的重要性,鼓勵讀者成為自己生命的主宰者,不斷完善和發展自我。人與他人的關係,則被置於愛、理解、寬容和閤作的框架下進行審視,強調瞭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對於個體幸福和社會進步的意義。而人與社會的關係,則觸及瞭公民責任、社會參與和個體價值在集體中的體現等議題。最後,對於人與宇宙的關係,本書引導讀者超越狹隘的個體視角,去感受自然的壯麗,體悟生命的渺小與偉大,並在對宇宙奧秘的敬畏中,尋找自身的精神歸宿。 除瞭“人生哲學”這一核心部分,本書還包含“外二種”精選內容,進一步拓展瞭其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外二種”之一:個體精神的覺醒與實踐 這部分內容聚焦於個體精神的獨立思考、價值判斷的形成以及如何在現實生活中將這些內在信念轉化為積極行動。作者深入分析瞭信息時代個體麵臨的挑戰,如信息過載、觀點極化以及對主流敘事的盲目接受等。本書提倡一種批判性的思維方式,鼓勵讀者獨立分析信息,形成自己的見解,不受外界紛擾的影響。 在這裏,“精神的覺醒”被理解為一種不斷拓展認知邊界、深化情感體驗、提升意誌力的過程。作者引用瞭許多文學作品、藝術實踐以及哲學思辨的案例,說明個體如何通過與外部世界的深度互動,發掘內在潛能,實現精神的成長。例如,對於藝術的欣賞,書中闡述瞭它如何能夠觸動人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激發創造力,幫助人們以全新的視角理解世界。 在實踐層麵,這部分內容強調瞭“知行閤一”。作者認為,僅有深刻的哲學思考是不夠的,真正的價值在於將這些思考融入到日常生活的點滴之中,體現在待人接物、工作學習、乃至每一個細微的選擇上。本書鼓勵讀者從小處著手,培養良好的習慣,堅持不懈地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例如,對於“專注”的論述,作者強調瞭在紛繁復雜的現代社會,個體如何通過有意識的訓練,提升專注於目標的能力,從而更有效地實現個人價值,避免被瑣事消磨瞭寶貴的生命時光。 此外,這部分還探討瞭“內省”的重要性。通過定期的自我反思,個體能夠更清晰地認識自己的優點與不足,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動機,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整和提升。這種持續的自我審視,是實現精神獨立和成熟的基石。 “外二種”之二:現代社會的生存智慧與反思 這部分內容則將目光投嚮瞭我們所處的現代社會,從更宏觀和更具現實意義的角度,探討瞭在快速變化和高度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個體應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運用智慧去應對挑戰,並對社會現象進行深刻的反思。 作者在此部分對現代社會的幾個突齣特徵進行瞭細緻的剖析,如科技發展帶來的雙刃劍效應、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以及文化多元化背景下的價值碰撞等。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試圖從中提煉齣一種適應現代社會的生存智慧。 例如,在談及科技時,本書不迴避其帶來的便捷和進步,但更側重於警示人們警惕技術濫用對個體獨立性、人際關係以及隱私的潛在威脅。作者鼓勵讀者成為技術的主導者,而非被技術所奴役。在處理人際關係方麵,麵對日益疏離的社會聯係,本書提倡在保持個體獨立性的同時,積極尋求有意義的連接,建立更深層次的社群關係,以對抗現代社會的孤立感。 對於經濟發展帶來的壓力,本書強調瞭在追求物質富足的同時,不應忽視精神世界的建設。它呼籲讀者警惕消費主義的陷阱,理性地認識物質的局限性,並將目光投嚮那些更能帶來長久滿足感的事物,如知識的積纍、技能的提升、以及對社會做齣貢獻的成就感。 本書還鼓勵讀者保持對社會現象的敏銳觀察和獨立判斷。麵對層齣不窮的新聞事件和社會思潮,作者引導讀者學會辨彆信息真僞,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不盲從,不輕信。這種批判性的社會認知,是現代公民必備的素養。 同時,這部分內容也包含瞭一種對過度社會化和個體異化的反思。作者提醒讀者,在融入社會、履行社會角色的同時,不應迷失自我,喪失個體的獨特性和內在價值。保持一份獨立的精神空間,不受外界評價的過分乾擾,是實現個體完整性與社會適應性平衡的關鍵。 總結 《三鬆堂全集》(第三版·第一捲):人生哲學(外二種),是一部集深刻哲思、個體精神探索與社會現實關照於一體的綜閤性作品。它以其嚴謹的邏輯、豐富的論據和富有啓發性的語言,引領讀者穿越人生的迷霧,審視生命的價值,發掘內在的潛能,並以更加成熟和智慧的態度去麵對現代社會的種種挑戰。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思想的匯集,更是一份對讀者人生道路的有力指引,鼓勵每個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齣無限的可能,實現真正的自我超越與精神升華。它適閤所有對人生意義、個體價值和社會發展有深度思考的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