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殿堂級導演 中國戲劇實驗活火
林兆華
探索精神的口述史
藝術創新的啓示錄
一戲一格 一談一戲 舞颱之光照亮現實
“大導”全麵迴望人生與戲劇
七十餘年得失甘苦
三十多載戲裏戲外
在迴憶的現場娓娓道來
“大導”林兆華全麵迴憶戲劇人生的口述大作,傢族記憶、早期經曆、青少年事情懵懂的情愫,一一涉及。重頭仍舊放在瞭戲劇上,分“做戲”“看戲”兩部分。“做戲”以“我與高行健”“我與過士行”“我和名劇”“農村戲”“人藝,人藝”等版塊,其近四十年的戲劇生涯的重要作品無一遺漏,以一戲一談的方式,迴到曆史現場,縱論心得體會、收獲遺憾;“看戲”分“我看的戲”“寫的記的畫的”“看我的戲”“一個劇本”四個版塊,作為觀眾的林兆華看到的國內國外大小戲劇,長短優劣如何,都有“看戲筆記”為證;作為導演的林兆華在眾多閤作夥伴、前輩同行、名傢晚輩眼中,其性情、其成就、其思想,其在中國當代戲劇乃至藝術上的影響,也以二十餘篇文章論及。
《絕對信號》 《車站》 《野人》 《鳥人》 《棋人》 《廁所》 《哈姆雷特》 《大將軍寇流蘭》 《建築大師》 《三姊妹·等待戈多》 《櫻桃園》 《伊凡諾夫》 《二次大戰中的帥剋》 《羅慕路斯大帝》 《浮士德》 《盲人》 《紅白喜事》 《狗兒爺涅槃》 《田野田野》 《白鹿原》 《北京人》 《茶館》……一戲一格,一談一戲,舞颱之光照亮現實。
曹禺、吳祖光、於是之、高行健、濮存昕、裴艷玲、牟森、孟京輝、林連昆、過士行、陳忠實、陳丹青、童道明、郭文景、李六乙、解璽璋、林剋歡、李靜、梁冠華、何冰、徐帆、宋丹丹、蔣雯麗、易立明、譚盾 小陶虹……聽林兆華談及他們,看他們評論林兆華。
七十餘年得失甘苦,三十多載戲裏戲外,盡在《導演小人書》(全本)。
林兆華,世界殿堂級導演,中國戲劇實驗活火。以其探索精神與創新追求,被戲劇界與文化界尊稱為“大導”。迄今導演七十餘部作品,八十年代與高行健閤作的《絕對信號》《車站》《野人》三部麯、九十年代與過士行閤作的《鳥人》《棋人》《魚人》三部麯及《廁所》等作品,前後三十年導演的《哈姆雷特》《大將軍寇流蘭》《櫻桃園》《三姊妹·等待戈多》等二十餘部名劇、《紅白喜事》《狗兒爺涅槃》《白鹿原》等“農村三部麯”,都成為瞭富有林兆華特色與標簽的戲劇傑作,當時引起強烈的社會反響與關注,今日仍舊在戲劇創作與藝術思想上給人以強烈啓示。
自 序···4
關於“我”···7
我與高行健···53
1982 年《絕對信號》···54
1983 年《車站》···108
1985 年《野人》···126
我與高行健···160
我與過士行···177
我與過士行···178
1993 年《鳥人》···188
1995 年《棋人》···198
2004 年《廁所》···210
我和名劇···225
1990 年《哈姆雷特》···226
2007 年《大將軍寇流蘭》···260
2006 年《建築大師》···276
1998 年《三姊妹·等待戈多》···296
2004 年《櫻桃園》 ···316
2011 年《伊凡諾夫》···342
1986 年《二次大戰中的帥剋》···353
1992 年《羅慕路斯大帝》···358
1994 年《浮士德》 ···366
2008 年《盲人》···380
農村戲···393
1984 年《紅白喜事》···394
1986 年《狗兒爺涅槃》···418
1990 年《田野田野》···427
2006 年《白鹿原》 ···432
人藝,人藝···453
1989 年《北京人》···456
1999 年《茶館》···464
其他幾部我喜歡的戲···493
戲麯 歌劇···523
附錄:林兆華戲劇年錶···573
看戲·目錄
我看的戲···45
01 國外看戲···46
02 看戲筆記···52
03 關於創作與導演···60
04 完善“中國學派”要有緊迫感···96
05 自己的戲劇···101
06 從“處女作展”到“新三言二拍”···120
07 戲劇教育···122
08 林兆華戲劇邀請展···127
08 有關戲劇的隻言片語···136
寫的、記的、畫的···145
看我的戲···167
01 時代的驕子···168
02 墾荒人···169
03 好 友···171
04 戲劇藝術革新傢林兆華···172
05 林兆華的導演藝術···176
06 林兆華導演方法之我見···182
07 林兆華對我的影響 ···188
08 陪一個人上原···190
09 曆史的叫喊···195
10 濮存昕談林兆華···198
11 略論林兆華···206
12 曆史舞颱錶演···212
13《哈姆雷特》(1990)···216
14 相信音樂···220
15 悲劇時代:惴惴不安的戲劇靈魂···223
16 大導與編劇···227
17 自由的美學,或對一種絕對的開放···229
18 自由戲劇及其自由王國···247
19 一個人的舞颱···253
20 我看大導林兆華和他的戲···257
21 林兆華和他最最遙遠的路程···260
21“怎麼說”·“說什麼”·“說是什麼”···269
一個劇本···327
《三姐妹·等待戈多》···328
關於“我”
我沒想過一輩子會用在排戲上。
道不明緣由的選擇,就像當初我不顧傢人反對,堅持用“林兆華”這個名字,說不齣個道理。父母在生我之前,有過一兒一女,都夭摺瞭。到瞭我這兒,不能再齣問題瞭,得“立”得住啊,所以給我取名“林常立”。幾年後,父親丟掉瞭給德國醫生開車的工作,傢境又不大好,大人們不知道從哪兒聽到的,說改名字能時來運轉,給我改名“林兆華”,兆,吉祥的意思。名字改瞭,傢裏還是那樣兒,又給我們改名,這次是改“兆”為“振”,振,闢邪鎮妖。傢長讓你改,你一個小孩兒能不改?可我就是死活不改,堅持叫“林兆華”,也不知道哪來的勁頭,敢和父母抗爭。改瞭名字的兄弟幾個都下崗瞭,就我一個人還在“崗上”。你說,人這名字是不是真對自己的命運有影響?
我爺爺早年間從海上記不清是什麼地方到瞭天津碼頭,父親是在天津齣生的。最早的記憶是我三歲時得瞭傷寒,燒瞭七天七夜不省人事,幸好父親是給天津德美醫院的德國醫生開車的司機,是德國醫生把我醫好的。巧閤的是,多年後我第一次齣國就是到德國柏林,這是命運。
在傢裏,我原來是老三,姐姐上中學時得肺結核死瞭,哥哥是更小的時候就沒瞭,結果我成瞭老大。因為大病不死,上小學時我還留著小辮。為瞭我,媽媽在廟裏許瞭願,一年後還要從城裏拜到廟裏,許願要還願纔靈驗,十多裏路,燒著香,一步一鞠躬,舉香不小心就燒瞭頭發。
我的傢庭沒什麼戲劇基因,就是都愛看戲,有時候也唱,所謂的票友。我姑姑愛唱京戲,奶奶不讓女孩子唱戲。父親會拉弦打鼓,到瞭禮拜天沒事兒就和朋友聚在一起,有打鑼、打鼓、拉琴的,到傢裏來敲敲打打,說說唱唱。我母親喜歡看戲,京戲、評劇都愛看,都是到天津的小戲園子看。老戲園子好混進去,中間經常有人查票,這個時間往廁所一蹲,查過瞭再齣來接著看,什麼也不懂,就愛看猴戲武戲……偶爾看一次話劇,那時天津人藝演的非常少,我記得看過一個《曙光照耀莫斯科》(1952年),是蘇聯的,看完瞭,對話劇也沒什麼印象。有一年,全國最著名的相聲名傢常寶堃,藝名“小蘑菇”,在天津演大戲,就是當年的文明戲,傢裏的人都去瞭。我那個戲劇基因大概就那麼點兒。
我跟傢裏的人不算親近,十四五歲就走齣傢門,跟兄弟來往也不那麼多。父親讀過私塾,不太愛說話,平時也不太管我。有一次因為逃學的事,急瞭,拿起木頭闆凳打我,我身體靈活,沒打著。一直到“文化大革命”我纔知道,他以前參加瞭國民黨,過瞭國民黨的組織生活,這些也不知是從哪個檔案裏找齣來的。我叔叔也參加瞭國民黨,是國民黨抓壯丁時被抓去的,當瞭一年多匪軍被八路軍俘虜,又參加瞭解放軍,攻進天津城的時候被打死瞭。
我讀的學校是天津第十區中心小學,是天津最好的學校,當時不愛讀書,就想玩兒。小學留級兩年,本應該是六年畢業,我讀瞭八年,一直到十五歲纔上中學。在城裏上小學時,因為上初中的姐姐得瞭肺結核,為瞭姐姐養病,全傢搬到舅舅在天津郊區的傢,離原來的小學很遠,走路要一個多小時。幾個弟弟都轉到瞭郊區小學,就我沒轉——原來那個學校操場大,玩的東西多,加上當時喜歡班上一個小女孩。
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還要穿過墳地,害怕,就讓奶奶送我齣墳地,之後就自己走,但是還要走一小時十多分鍾,邊走邊玩。後來就玩到曠課,功課也不做,又和同學打架,經常被學校扣留,直到母親到學校來領纔能迴傢吃飯——我媽領我的時候,我還在操場上玩呢!後來,乾脆就逃學瞭,逃瞭兩年沒被發現。二年級期末考試前,每天用沙土埋的書包叫人偷走瞭,臨陣也磨不瞭槍瞭……逃學的事暴露瞭……還好,求同學連抄帶寫,居然沒留級。三年級的時候,不知道哪來的動力用功學瞭一個學期,考瞭個第三,挺高興的,心想這有什麼難的!到瞭四年級的時候又下去瞭,考第五、第七……
另一件好玩的事是天津租藉區裏有很多外國人,當時對外國人特彆好奇。我們傢的鬍同外,一個俄羅斯女人開瞭一傢小酒吧。聽大人說俄羅斯女人都不穿褲子,我和附近的孩子們每天在她的店門口彈玻璃球,她經常罵我們轟我們。有一天,我用小棍兒把她的裙子掀起來,真的不穿褲子,結果被賞瞭一巴掌。解放前夕,晚上常有美國大兵坐著吉普車,到我們住的鬍同裏。這些美國大兵明目張膽地在鬍同裏摟摟抱抱的,我們小孩不懂那是怎麼迴事,覺得好玩兒。我爸爸有一個大電筒,我們在鬍同裏用電筒亂照,有一次照到美國大兵摟著一個中國舞女。這一照,美國大兵就追過來瞭,我跑到一個賣煙的小攤,那老闆問我怎麼迴事,我說不是故意要照到他的,他非要搶我的電筒。最後,那個美國大兵揪著我就問話,英文,聽不懂,那個小老闆跟我說,美國大兵說要你賣給他,我搖頭,堅決不賣。 後來我經常開玩笑說:“從小我就‘反兩霸’!”
前麵我說小學時喜歡一個小姑娘,不知道為什麼我就喜歡她。那時,放學迴傢她在前,我一直跟在她後麵,走到她傢的鬍同,偷偷看她往鬍同裏走,那麼長的鬍同,也不知道她住幾號院……接著,我還要走一個小時的路纔能到傢。
她原來跟我在同一班,後來編班就分開瞭。當時寫書法要描紅模子,她的字寫得好,我給她寫瞭一個小紙條,叫她給我寫一篇大字,過幾天她真給我寫瞭一篇,還寫瞭一封短信,說“你為什麼叫我給你寫大字”,“不要叫彆人知道”,那信我到現在還留著。
小學畢業後,我考上天津最好的中學男一中,小女孩考上女四中,那是女生最好的中學。後來因為父親總失業,加上弟兄們多,我上瞭幾天中學就到工業器材公司當練習生去瞭。總想去找她,又覺得沒臉見她,不敢到她傢去。那時候工作單位每天事兒也不多,一天到晚鬍思亂想:要是有一天在大街上碰上她該多好。
一直到我考上中央戲劇學院,報到之前我迴天津,終於有勇氣去找她。走到熟悉的鬍同,猜著是哪個門,走進屋裏,黑黑的,就一位中年婦女(後來纔知道那是她後媽)。她說:“劉元珍(小女孩的名字)得癆病,初二就死瞭……”半天沒話說。臨走時問她傢裏有她的照片嗎?“沒有!”齣瞭她傢,我找到她中學的同學,她有一張幾個人的閤影,剪下其中她的小人頭給瞭我。現在這張小人頭找不著瞭。
……
自 序
本人1961年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組織分配我到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至今。1978年纔開始導演工作。在一個傳統厚實的劇院,像我這樣的學院齣來的學生當導演,差著好幾輩呢,我給自己起瞭個外號,叫——屁簾兒導演,定位比較恰當。就這樣,我糊裏糊塗的當瞭導演,又糊裏糊塗的排瞭幾個有影響的戲。我是個沒有什麼齣息,沒有什麼偉大理想的排戲人。創立一種學派,建立一種理論,想也不去想它,心裏永遠保持那麼點兒天馬行空的創作情趣,那麼點兒自由幻想的戲劇空間,我就活得樂嗬嗬的,充充實實的。有人稱我為“前衛導演”,否,我遊離於兩個極端之間,“在動作與不動作之間找到瞭一種完全的均衡……在懶惰中用功,在用功中懶惰,其實就是一個半有名半無名的人……”
子思所倡導的中庸精神,太像我的自畫像瞭。
“導演小人書”這個書名,真是充滿瞭一種彆緻的趣味。它不像那種直抒胸臆的書名,反而留下瞭一片想象的空間,讓我忍不住去猜測這本書到底想講述些什麼。我第一反應是,這本書可能不是那種大刀闊斧地剖析電影史或者某個導演的宏大傳記,而更像是一種“袖珍”的、聚焦於細節的解讀。也許它會深入到導演在拍攝過程中遇到的那些“微不足道”卻又至關重要的細節,比如如何讓一個演員在鏡頭前自然的流露齣情緒,如何利用有限的場景搭建齣逼真的世界,或者在後期剪輯時,如何用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來串聯起整個故事的脈絡。我期待它能夠像一本精巧的手工製品,讓我看到電影製作的每一個“零件”是如何被細緻地打磨和組閤的。這種“小”的視角,反而可能讓人們更真切地感受到電影創作的艱辛與不易,以及導演的專業與藝術。我很好奇,作者會用怎樣的方式來呈現這些“小人書”般的內容,是圖文並茂,還是娓娓道來,都讓我充滿瞭探求的欲望。
評分《導演小人書》這個名字,在我腦海中激蕩起一種奇妙的化學反應。它不像那些嚴肅的影評書籍,也不似充斥著八卦的明星傳記,而是一種帶著奇幻色彩的稱謂。我腦海中立刻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也許是一本描繪著電影構思過程的手繪本,每一頁都充滿瞭導演天馬行空的想象;又或許是指那些將復雜場景分解成一個個精巧畫麵的分鏡腳本,仿佛微縮的模型,展示著影像的編排藝術。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電影“魔法”的秘密,不是特效的炫技,而是那些在前期策劃、拍攝過程中,導演如何用他的智慧和創意,將文字轉化為視聽盛宴的“點石成金”之術。我很好奇,那些看似信手拈來的鏡頭語言,背後是否經過瞭成百上韆次的嘗試?每一個道具的擺放,每一個人物的走位,甚至每一個細微的光影變化,是否都經過瞭導演的“乾坤一擲”?這本書,或許就像是一本藏寶圖,指引著我探索電影製作中最具匠心獨運的部分,讓我看到,一個偉大的電影,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念頭,最終化為震撼人心的藝術品。
評分這本書的標題《導演小人書》就像一個神秘的邀請函,勾起瞭我對於電影製作的無限遐想。我一直認為,偉大的作品背後,一定有著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巧思。《導演小人書》這個名字,暗示著它並非是那種鋪天蓋地的宏大敘事,而是聚焦於更為精細、甚至可以說是“微觀”的層麵。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將“導演”這個宏觀的概念,與“小人書”這個充滿生活氣息、甚至有些童趣的詞語聯係起來的。我猜想,這可能是一本關於電影幕後細節的書,那些平日裏我們不易察覺的,卻又至關重要的元素。比如,一個場景的構圖是如何被反復推敲的?一個角色的錶情是如何通過細微的調度來傳達情感的?抑或是,導演在現場如何與演員、攝影師、美術師進行溝通,將腦海中的畫麵一步步變為現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用一種輕鬆、易懂的方式,來解讀那些看似高深的電影語言,讓普通觀眾也能領略到電影藝術的魅力。它或許能讓我明白,為什麼有些電影能夠觸動人心,為什麼有些鏡頭會讓人過目不忘,原來這些背後,都隱藏著無數個“小人書”般的精巧設計和辛勤付齣。
評分《導演小人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奇特的想象力,就像是打開瞭一個裝滿無數微小世界和無限可能性的盒子。我一直對電影製作這個行業充滿好奇,但往往接觸到的都是那些宏大、專業的術語,或是明星光鮮亮麗的背後故事。《導演小人書》給我的感覺則完全不同,它似乎是從一個更貼近、更生動的視角來展現電影的誕生過程。我尤其好奇,書中所說的“小人書”究竟是指什麼?是那些精美的分鏡頭腳本,還是指代電影中那些默默無聞卻至關重要的幕後工作者?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的畫麵,或許是導演在狹小的監視器前眉頭緊鎖,或許是美術指導在無數張草圖間尋找靈感,又或許是燈光師在黑暗中用光影編織魔幻。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電影製作中最細微、最動人的瞬間,那些平日裏被忽略的細節,但正是這些細節,構成瞭我們看到的波瀾壯闊的銀幕世界。這種“小”的視角,反而可能帶來更深刻的洞察,讓普通讀者也能窺見藝術創作的精妙之處。我對它充滿瞭期待,想要跟隨作者的筆觸,去探索那些隱藏在鏡頭背後的故事,去感受每一個鏡頭的誕生,每一個角色的塑造,以及整個團隊為一部作品所付齣的心血。
評分《導演小人書》這個名字,像一顆閃爍著奇思妙想的種子,在我心中悄然生根發芽。我一直對電影這門藝術充滿敬畏,但又常常覺得它高高在上,遙不可及。這本書名卻帶著一種親切感,仿佛一位藝術傢在耳邊低語,分享他創作的那些“小秘密”。我好奇,這個“小人書”究竟是指什麼?是導演腦海中那些關於鏡頭、構圖、情緒的草圖?是那些在拍攝現場,用來指導演員錶演的細緻入微的指令?還是指代那些構成一部完整電影的無數個微小的、卻又缺一不可的元素?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電影製作中那些不為人知的“幕後”,那些在銀幕背後默默付齣的努力和智慧。它或許會讓我明白,為什麼某個鏡頭如此打動人心,為什麼某個場景如此令人難忘,原來這一切,都源於導演對細節的極緻追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像一本精美的畫冊,又像一本充滿智慧的手冊,讓我能夠以一種更貼近、更深刻的方式,去理解和欣賞電影藝術的魅力,去感受導演在創作過程中所付齣的心血與纔華。
評分厚厚的一本書,慢慢看。很用心的一本!
評分謝謝謝謝謝謝
評分很好的一部書
評分挺舊的
評分厚厚的一本書,慢慢看。很用心的一本!
評分終於買下瞭。沒看過林導的戲,隻是對這樣的名導比較好奇。這套書的裝幀絕對是給力的,估計擺在書店貨架上的話,誰都會過來翻兩下的吧
評分好
評分非常好。
評分買來學習的。但是還沒開始看。有點兒不捨得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