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东宁,姚成玉,赵静一,郭锐 著
图书标签:
  • 液压气动
  • 可靠性工程
  • 维修性工程
  • 系统工程
  • 机械工程
  • 工业自动化
  • 故障诊断
  • 预防性维护
  • 设备管理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04370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639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先进液压气动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页数:414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气动元件与系统》是先进液压气动技术丛书之一。由燕山大学资深教学与科研团队教师结合自身工作科研实践组织编写而成,内容系统先进实用,技术在国内外领先。本书较系统地阐述了液压和气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共分9章,内容包括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的概述、数学基础、建模分配及预计、设计、分析、试验与评定、管理、工程实例以及新近研究专题。本书将可靠性与维修性合并阐述,具有较完整简明的理论知识体系;结合液压气动系统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工程实用性;加入了作者完成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理论延伸性,例如,模糊可靠性维修性、T-S故障树及重要度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可靠性维修性微粒群优化等。
  本书可作为机械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也可供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液压气动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维护维修的工作人员及有关科技人员参考使用。

内容简介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是“先进液压气动技术丛书”之一。本书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的数学基础、建模分配及预计、设计、分析、试验与评定、管理、工程实例以及新近研究专题。本书将可靠性与维修性合并阐述,具有较完整简明的理论知识体系;结合液压气动系统工程问题,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工程实用性;加入了作者完成的研究内容,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和理论延伸性,例如模糊可靠性与维修性、T—S故障树及重要度分析、贝叶斯网络分析、可靠性与维修性微粒群优化等。
   本书可供工矿企业、科研院所从事液压气动系统的设计制造、使用管理、维护维修的工作人员参考使用,也可作为机械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

目录

Chapter1第1章概述1
1.1可靠性维修性的地位和作用1
1.1.1可靠性维修性的地位1
1.1.2可靠性维修性的作用3
1.1.3可靠性与维修性的关系及RMS4
1.2可靠性维修性工程的发展6
1.2.1可靠性工程的发展6
1.2.2维修性工程的发展7
1.3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工程8
1.3.1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研究内容8
1.3.2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工程体系13
1.4可靠性维修性的概念、术语和定义15
1.4.1可靠性的概念及分类15
1.4.2维修性的概念与含义16
1.4.3不可修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度量指标19
1.4.4可修系统可靠性的主要度量指标27
1.4.5有效性的基本概念38
Chapter2第2章可靠性维修性的数学基础42
2.1概率论基本概念42
2.1.1随机事件42
2.1.2随机事件的频率和概率44
2.1.3随机变量及其概率分布45
2.2数理统计基本概念55
2.2.1总体和样本56
2.2.2分布参数估计56
2.3Monte Carlo方法及应用59
2.3.1基本概念60
2.3.2随机抽样方法61
2.3.3系统仿真建模62
2.3.4液压系统动态可靠性Monte Carlo仿真实例62
Chapter3第3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建模、分配及预计68
3.1可靠性维修性模型68
3.1.1可靠性模型68
3.1.2维修性模型70
3.2可靠性维修性分配72
3.2.1可靠性分配72
3.2.2维修性分配82
3.3可靠性维修性预计89
3.3.1可靠性预计89
3.3.2维修性预计100
Chapter4第4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设计109
4.1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准则109
4.1.1可靠性设计准则109
4.1.2维修性设计准则110
4.2可靠性维修性设计方法110
4.2.1可靠性设计方法111
4.2.2维修性设计方法116
4.3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设计实例119
4.3.1回转窑液压系统可靠性设计实例119
4.3.2飞机液压系统维修性设计实例125
4.3.3液压设备维修性设计实例127
4.3.4液压设备故障可修性划分130
Chapter5第5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分析132
5.1可靠性维修性分析概述132
5.2可靠性分析技术及方法133
5.2.1故障的基本概念133
5.2.2不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35
5.2.3可修系统的可靠性分析145
5.2.4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154
5.2.5故障树分析159
5.3维修性分析技术及方法172
5.3.1维修性分析的目的172
5.3.2维修性分析的主要内容172
5.3.3故障模式影响分析173
5.3.4寿命周期费用分析174
5.3.5维修障碍分析175
5.3.6综合权衡分析179
5.4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分析实例182
5.4.1可靠性分析实例182
5.4.2维修性分析实例190
Chapter6第6章可靠性维修性试验与评定193
6.1可靠性试验的分类与故障判据193
6.1.1可靠性试验的分类193
6.1.2可靠性试验应注意的问题194
6.1.3可靠性试验的要素195
6.2产品环境应力筛选试验197
6.2.1基本概念197
6.2.2环境应力筛选的作用及应用197
6.2.3环境应力筛选的基本特征198
6.2.4环境应力筛选与有关工作的关系199
6.2.5环境应力筛选效果的比较199
6.2.6环境应力的筛选的几种典型筛选应力200
6.3可靠性加速寿命试验202
6.3.1可靠性寿命加速寿命试验的目的和用途203
6.3.2可靠性寿命加速寿命试验的类型203
6.3.3液压元件的磨损强化寿命试验204
6.4可靠性增长试验与评定207
6.4.1可靠性增长试验207
6.4.2可靠性评定方法210
6.4.3液压软管总成可靠性试验及评定212
6.5维修性试验与评定概述225
6.5.1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的目的与作用225
6.5.2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的时机和种类226
6.6维修性试验与评定的一般程序227
6.6.1维修性试验与验证的一般程序227
6.6.2维修性演示验证228
6.6.3预防性维修试验232
6.6.4维修性数据的收集、分析与处理232
6.6.5维修性试验的评定234
6.6.6保证试验与评定正确的要素236
6.7基于试验的维修性验证技术237
6.7.1维修性作业样本分配方法237
6.7.2维修性指标的验证方法240
6.7.3维修性参数值的估计245
6.7.4维修性验证工程实例248
6.8使用阶段维修性评定251
6.8.1维修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技术252
6.8.2维修性数据的分析与评定技术255
6.8.3维修性改进技术258
Chapter7第7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管理261
7.1可靠性维修性管理概述261
7.1.1可靠性维修性全系统全特性全过程管理261
7.1.2可靠性维修性的综合管理262
7.2可靠性维修性工作计划265
7.2.1可靠性维修性工作策划265
7.2.2可靠性维修性工作分解266
7.2.3可靠性维修性工作说明267
7.2.4可靠性维修性工作进度267
7.2.5可靠性维修性工作费用268
7.3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管理268
7.3.1可靠性维修性管理的基本要素269
7.3.2液压气动系统的管理体系273
7.3.3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管理流程273
7.3.4液压气动可靠性管理与保养275
7.3.5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管理与维修团队277
Chapter8第8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工程实例282
8.1液压机可靠性工程实践282
8.1.1液压机可靠性设计282
8.1.2液压机可靠性模型及可靠性分配290
8.1.3液压系统的故障模式影响及致命度分析293
8.1.4液压系统的故障树分析298
8.1.5液压机主缸可靠性预计306
8.1.6液压系统的可靠性预计310
8.1.7可靠性增长试验315
8.2连铸结晶器液压振动系统可靠性分析及管理319
8.2.1液压振动系统简介319
8.2.2液压振动控制系统可靠性设计方案320
8.2.3液压振动系统可靠性管理324
8.3制氧站气动设备可靠性管理及故障树分析326
8.3.1制氧站可靠性管理326
8.3.2氮压机组振动异常故障树分析331
8.3.3ERP实施给备件可靠性管理带来的影响335
8.4乳化液系统可维修性、维修维护与人员管理335
8.4.1乳化液系统可维修性335
8.4.2乳化液维修维护程序339
8.4.3乳化液系统的设备维修维护340
8.4.4乳化液系统维修维护人员管理343
Chapter9第9章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的新近研究专题344
9.1液压气动系统模糊可靠性维修性344
9.1.1模糊可靠性维修性的研究内容与主要指标344
9.1.2模糊可靠性设计与预计349
9.1.3模糊可靠性分析353
9.1.4模糊综合评判356
9.2液压气动系统T-S故障树及重要度分析365
9.2.1T-S故障树分析法365
9.2.2T-S故障树重要度分析方法374
9.2.3T-S故障树及重要度分析工程实例382
9.3液压气动系统贝叶斯网络分析方法386
9.3.1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可靠性分析387
9.3.2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维修决策392
9.4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维修性微粒群优化394
9.4.1可靠性优化设计概述395
9.4.2基于微粒群算法及其改进算法的可靠性优化方法400
9.4.3基于微粒群算法的维修计划优化408
参考文献411

前言/序言


《流体动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 本书深入探讨了流体动力学的基本原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工程领域。内容涵盖了流体的静态特性,如密度、粘度、表面张力,以及流体的动静态平衡。重点分析了流体在管道、明渠等介质中的流动规律,包括层流与紊流的判别、伯努利方程的推导与应用、能量损失的计算等。 在工程应用方面,本书详细阐述了泵、阀门、执行器等关键流体动力元件的工作原理、性能参数及选型方法。特别强调了不同类型泵(如离心泵、柱塞泵、齿轮泵)的特点与适用场景,以及各种阀门(如截止阀、球阀、蝶阀)在控制流体方向、压力和流量中的作用。同时,对液压缸、气动马达等执行器的结构、性能指标和安装调试进行了深入讲解。 此外,本书还包含了流体动力系统的设计理论与方法。从系统构成、管路设计、密封技术到控制策略,逐一剖析了构建高效、稳定的流体动力系统的关键要素。详细介绍了液压与气动系统的典型回路,如压力控制回路、流量控制回路、方向控制回路,以及它们在不同工业机械中的实际应用案例。通过大量的工程实例,读者能够直观理解理论知识在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本书还对流体动力系统的监测与诊断技术进行了介绍,包括压力、流量、温度等关键参数的测量方法,以及故障诊断的常用手段。旨在帮助读者提升对流体动力系统运行状态的认知能力,并为预防性维护提供理论依据。 《流体动力学基础及其工程应用》适合机械工程、自动化、能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流体动力设备设计、制造、运行、维护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阅读。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系统掌握流体动力学的理论知识,并能将其灵活应用于各类流体动力系统的设计、分析与优化。

用户评价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部非常实用的操作指南,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深厚的工程学原理与实际应用场景紧密结合。我一直觉得,液压气动系统虽然在自动化领域应用广泛,但其潜在的故障往往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而这本书恰恰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认知空白。 书中对于可靠性分析的部分,让我对“故障”的理解不再是孤立的事件,而是可以被预测和规避的。作者深入剖析了各种常见故障的根本原因,从材料本身的缺陷、加工工艺的不当,到使用环境的恶劣、操作维护的不规范,都进行了细致的阐述。例如,在液压系统的高压部分的可靠性设计,书中详细讲解了密封件失效的各种模式,如挤出、磨损、老化等,并给出了相应的选材和结构设计建议,以应对不同的压力等级和介质特性。 对我而言,最直观的收获是关于如何进行系统的可靠性评估。书中介绍的可靠性模型,如指数分布模型、威布尔分布模型等,让我能够对系统的寿命进行初步的预测,并识别出潜在的薄弱环节。书中还提供了大量的图表和计算公式,指导我如何根据实际运行数据来校核和优化可靠性指标。例如,通过对大量液压缸密封件的失效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作者演示了如何利用威布尔分布来预测下一批密封件的平均失效时间和可靠性曲线,从而指导库存管理和更换计划的制定。 在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观点也极具前瞻性。它不仅仅关注“如何修复”,更强调“如何让维修变得更容易”。书中关于“可维护性设计”的理念,让我认识到,在设计之初就考虑维修的便捷性,可以极大地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和人力投入。例如,在气动执行器的设计中,作者提到了如何采用标准化接口、易于拆卸的固定方式,以及直观的指示装置,使得维修人员能够快速地识别故障并完成更换。 书中还提到了“预防性维护”和“预测性维护”的策略,并且给出了具体的实施方法。通过结合传感器技术和数据分析,可以实现对系统状态的实时监控,从而在故障发生之前采取干预措施。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空压机运行状态监测的案例,通过对排气温度、压力波动、运行电流等参数的分析,能够提前预判出轴承磨损或密封失效的风险,从而避免了突发性的大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整套系统性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既高效运行又易于维护的液压气动系统。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给我最大的震撼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液压气动系统“即插即用”的简单认知,转而让我看到背后庞大而精密的工程学体系。这本书不仅仅是告诉你“如何让它工作”,更是教你“如何让它长期、稳定、高效地工作”。 在可靠性分析部分,作者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故障现象,而是深入剖析了每一个故障背后可能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材料疲劳”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金属材料在反复应力作用下的疲劳寿命计算方法,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合金、优化结构设计来提高元件的抗疲劳性能。它还举例说明了,在液压泵的齿轮或叶片的几何形状设计上,微小的改进就可能带来寿命上的巨大提升,这让我认识到,微观层面的工程学考量,对于宏观系统的可靠性至关重要。 书中对于气动系统“洁净度”的论述也极其详尽。它不仅仅是强调空气过滤的重要性,更是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过滤器的过滤精度、流量特性和寿命,以及如何根据气动元件的敏感度来选择最合适的过滤方案。书中还介绍了空气干燥器的原理和选型,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水分,来防止气动元件的腐蚀和冻结。我特别注意到书中有一个关于精密气动元件的案例,由于对空气洁净度的要求极高,采用了多级过滤和在线监测系统,从而大大延长了元件的使用寿命。 在维修性方面,这本书的视角也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如何快速修复”,更关注“如何让维修变得更简单、更安全”。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很多先进的液压气动系统,都采用了高度集成的模块化结构,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更换一个整体模块,而无需进行繁琐的拆卸和组装。书中还提到了“用户友好型设计”,例如在控制面板上设置清晰的指示灯和易于操作的按钮,以及在设备手册中提供详细的图文并茂的维修指南,这些细节都极大地提升了维修的效率和便捷性。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讨论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将可靠性和维修性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在设计阶段对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投入,虽然初期成本会略有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液压气动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确实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此之前,我对液压和气动系统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教科书上的基础原理和一些表面的应用案例。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不仅仅关注系统的“能不能用”,更关注“能不能用得久”以及“用了坏了怎么快速修”。 在可靠性方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是“系统性思考”的重要性。它不是简单地列举一些常见故障,而是从更深层次的角度,分析了影响系统可靠性的各种因素,包括材料选择、加工工艺、装配质量、操作规程,甚至环境因素。书中详细阐述了FMEA(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等方法,教导读者如何系统地识别潜在的风险,并从源头上进行规避。比如,在液压系统设计中,作者强调了对管路连接处的可靠性分析,详细讲解了不同接头类型(如卡套接头、焊接接头)在不同压力和振动条件下的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合理的选型和安装来提高连接的可靠性。 在气动系统方面,书中对“洁净度”的强调让我印象深刻。我以前觉得只要有气源就行,但这本书指出,空气中的微小颗粒、水分和油雾对气动元件的磨损和腐蚀有着极其严重的影响。它详细介绍了不同等级的过滤器和干燥器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来选择合适的空气处理设备,以确保气动元件的长寿命和稳定运行。书中还给出了详细的空气质量标准对照表,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不同应用对空气质量的要求。 维修性方面,这本书不仅仅是指导如何修理,更强调“如何让维修更容易”。书中关于“可达性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设备在设计时会预留出大量的检修空间,或者采用模块化的结构。这些看似“多余”的设计,实际上能够极大地缩短维修时间,降低维修成本。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标准化”和“集成化”来提升维修性,例如采用统一规格的零部件,或者将多个功能集成在一个模块中,这样在故障发生时,只需要更换整个模块,而无需进行复杂的拆卸和组装。 而且,书中还深入探讨了“故障诊断”的策略。它不仅仅是列举了一些故障现象,而是教导读者如何通过系统的分析和判断,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的根源。例如,通过对液压系统压力的异常波动进行分析,结合流量计和传感器的数据,就能够判断出是泵的问题、阀的问题,还是管路堵塞的问题。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从设计到维护的系统化方法,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液压气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在我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长,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此之前,我更侧重于如何让液压气动系统“工作起来”,而这本书则让我深刻理解了“如何让它持续、可靠、高效地工作”。 在可靠性方面,作者以一种非常系统和科学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书中关于“失效机理”的讲解,让我明白了每一个故障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其内在的物理、化学或机械原因。例如,在液压系统的高压管路中,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连接方式(如O形圈密封、锥面密封)在不同压力、温度和振动条件下的失效模式,以及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密封材料和设计合理的连接结构来提高其可靠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分析,让我对液压系统的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敬畏。 对气动系统而言,书中对“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说“空气要干净”,而是详细阐述了空气中的水分、油污、尘埃等对气动元件(如阀、气缸、过滤器)的磨损、腐蚀和堵塞作用,并给出了不同等级的空气质量标准。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空气过滤器、干燥器和油雾器,以及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来确保气动系统始终处于最佳的运行状态。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精密气动控制的案例,要求极高的空气洁净度,通过采用特殊的过滤系统和定期的油液分析,成功地将故障率降低了90%。 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论述也相当深入。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修理”的层面,而是从“如何设计得更容易维修”的角度出发。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了为何一些大型液压气动设备,在设计时就将各个功能单元做成独立的模块,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快速更换整个模块,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范围的拆卸。书中还强调了“可诊断性设计”,即如何在系统中集成传感器、故障指示器等,使得故障能够被及时、准确地发现和定位。 更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维护策略”的选择。它不仅仅是介绍了预防性维护和事后维修,还详细介绍了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等先进的维护理念。书中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不同的维护策略在不同类型的系统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可靠性提升。例如,通过对液压系统油液的定期监测,可以提前发现油液的劣化,及时进行更换,从而避免了因油液污染或变质而导致的泵、阀等关键部件的损坏。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从系统设计到后期维护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方法。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集理论深度与实践指导于一体的宝贵财富。它不仅仅是为工程师提供技术指导,更是为管理者提供了关于如何提升设备整体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战略性视角。 在可靠性章节,作者并没有止步于描述性的语言,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和数据分析,揭示了影响系统寿命的关键因素。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寿命分布”的讲解,它让我明白了并非所有的设备都遵循简单的指数分布规律,而实际的失效往往表现出初期失效、偶然失效和耗损失效等不同的阶段。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这些寿命分布模型来预测系统的平均无故障时间(MTTF)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并据此制定合理的维护计划。例如,书中通过一个液压伺服阀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根据其威布尔分布参数,预测在不同使用强度下,阀门发生早期失效、随机失效或寿命耗尽失效的概率,从而指导工程师如何在设计阶段进行优化,或在运行阶段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对于气动系统,书中对“环境适应性”的探讨也相当深入。它不仅仅提到了温度和湿度,更详细地分析了振动、腐蚀性介质、电磁干扰等因素对气动元件性能和寿命的影响。书中给出了不同等级的环境因素对气动执行器、传感器等关键部件寿命的量化影响系数,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在恶劣环境下,需要采取哪些额外的保护措施,或者选择更耐用的元件。 在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论述让我对“预防为主,维修为辅”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状态监测”和“预测性维护”来最大程度地降低非计划停机时间。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传感器选型的建议,更重要的是讲解了如何通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判断,从而提前预警潜在的故障。书中提供了一个关于液压系统油液监测的案例,通过分析油液的粘度、酸值、颗粒物含量等指标,能够有效地预测液压泵的磨损程度,甚至预测出油液可能需要更换的时间,这对于避免因油液劣化导致的系统性故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此外,书中关于“维修工具和技能培训”的讨论,也显得非常务实。它认识到,即使设计再好、再易于维修的系统,也需要合格的维修人员和适用的工具才能真正发挥作用。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维修人员技能等级划分和培训计划制定的建议,让我从全局的角度认识到,提升系统的可靠性和维修性,需要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协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多维度的思考框架,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液压气动系统的生命周期管理。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本真正“学以致用”的工业技术宝典。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是将深厚的工程学原理,通过大量的实例和图表,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可靠性章节,作者以一种极其系统的方式,引导读者进行深入的分析。书中关于“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讲解,让我明白了如何系统地识别潜在的故障,并从源头上进行规避。例如,在液压系统的密封件设计中,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密封结构在不同工作条件下(如高压、高温、化学腐蚀)的失效模式,并给出了相应的材料选择和结构设计建议,以提高密封件的可靠性。 对于气动系统,书中对“空气净化”的重视程度,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提及过滤器的作用,更是详细分析了空气中的水分、油雾、尘埃等对气动元件(如阀、气缸、过滤器)的磨损、腐蚀和堵塞作用。书中还给出了不同等级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空气净化设备。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食品生产线气动系统的案例,由于对卫生标准要求极高,采用了特殊的过滤和干燥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的安全性。 在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论述也相当深入。它不仅仅关注“故障发生后的修复”,更是从“如何设计得更容易修复”的角度出发。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了为何一些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会将各个功能单元做成独立的模块,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快速更换整个模块,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范围的拆卸。书中还强调了“可诊断性设计”,即在系统设计时,就应考虑如何方便地进行故障诊断。例如,通过在关键部位设置传感器、指示灯,或者采用通用的诊断接口,可以极大地缩短故障定位的时间。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将可靠性和维修性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在设计阶段对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投入,虽然初期成本会略有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液压气动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在我眼中,是一本真正“接地气”的工程技术著作。它不像一些理论书籍那样晦涩难懂,而是将复杂的工程原理,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和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在读者面前。 在可靠性方面,作者非常注重从“源头”上进行控制。书中详细阐述了“设计可靠性”的重要性,它不仅仅是选择高质量的元件,更是要从系统的整体布局、材料选择、加工精度等多个维度进行优化。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关于液压系统中的“压力脉动”分析,书中详细讲解了脉动对密封件、管路接头等造成的损害,并介绍了如何通过引入蓄能器、改变管路布置等方式来有效抑制脉动,从而提高系统的整体可靠性。 在气动系统方面,书中对“空气的净化”给予了极高的关注。它不仅仅是提及了过滤器的作用,更是深入分析了不同介质(如水分、油雾、尘埃)对气动元件的潜在危害,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空气净化设备。书中还详细介绍了空气干燥器的选型依据,以及如何通过有效地去除空气中的水分,来防止气动元件的冻结和腐蚀。我记得书中有一个关于食品生产线气动系统的案例,由于对卫生标准要求极高,采用了特殊的过滤和干燥技术,有效地保障了生产的连续性和产品的安全性。 维修性方面,这本书的视角也相当独特。它不仅仅是告诉读者“如何修理”,更是引导读者思考“如何让它更容易被修理”。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将复杂系统分解成独立的、易于更换的模块,是提高维修效率的关键。书中还强调了“可诊断性设计”,即在系统设计时,就应考虑如何方便地进行故障诊断。例如,通过在关键部位设置传感器、指示灯,或者采用通用的诊断接口,可以极大地缩短故障定位的时间。 而且,书中还非常务实地讨论了“维修备件管理”和“维修人员培训”的重要性。它认识到,即使设备本身设计得再可靠、再易于维修,如果缺乏必要的备件或者维修人员缺乏相应的技能,也无法充分发挥其价值。书中提供了一些关于备件库存管理和维修人员培训计划制定的建议,这让我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认识到,提升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需要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的协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系统化的解决方案,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实践液压气动系统的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

评分

这本《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真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工业自动化领域,仅仅实现系统的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其背后的稳定运行和长久生命周期才是真正价值所在。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将液压和气动系统视为“拿来就用”的模块,只关心其是否能按照设计要求输出压力或流量。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不再停留在“如何让它工作”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如何让它更好地、更长久地工作”。 作者在可靠性方面的内容,并非简单罗列各种故障模式,而是从系统设计源头就引入了风险评估和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的思想。我记得其中一个章节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结构优化、选用合适的材料以及冗余设计来降低关键部件的故障率。例如,对于液压泵的选型,书中不仅仅提供了各种类型的性能参数比较,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工况下,哪种泵的磨损特性更优,寿命周期成本更低。同样,在气动执行器方面,它教会我不仅仅是看它的推力或速度,更要关注密封件的耐磨损性、执行机构的抗疲劳能力,以及这些因素在不同工作环境(如高温、潮湿、粉尘)下的影响。 书中的维修性章节更是让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坏了怎么修”的指南,而是关于“如何让它更容易、更快捷地被修好”的哲学。我看到书中详细阐述了可达性设计,比如在系统布局时,如何预留足够的空间方便拆卸和更换易损件;还有诊断性设计,如何集成传感器、采用模块化设计,使得故障定位更加迅速准确,减少了非计划停机时间。比如,书里举例说明,一个简单的压力传感器,如果设计得易于插拔,而不仅仅是固定焊死,那么一旦失效,整个系统的维修时间就能从几个小时缩短到几十分钟,这对于生产线的连续运行来说,其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而且,书中关于维修性工程的讨论,还延伸到了全生命周期的考虑,包括维护策略的制定,例如是定期维护、状态监测维护,还是预测性维护。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不同的维护策略在不同类型的液压气动系统中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可靠性提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关于大型注塑机液压系统的案例,通过引入状态监测技术,预测到液压油的劣化趋势,提前进行更换和滤芯清洗,从而避免了一次可能导致整个生产线停工数天的液压泵突然损坏事件。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可靠性与维修性并非独立的工程学科,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保障工业系统稳定运行的坚实基础。

评分

《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对我而言,简直是一本“启蒙读物”。在此之前,我对于液压气动系统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会用”的层面,而这本书则将我带入了“如何用得好”、“如何用得久”的深度思考。 在可靠性分析部分,作者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剖析了每一个可能导致系统失效的环节。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材料疲劳”的讲解所吸引。它不仅仅是提及了疲劳的概念,更是详细阐述了不同材料在不同应力循环下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材料成分、热处理工艺和表面处理技术来提高元件的抗疲劳性能。书中通过一个液压阀芯的案例,详细展示了如何通过精密的加工和表面处理,来显著提高阀芯在反复冲击和磨损下的可靠性。 对于气动系统,书中对“空气质量”的深入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强调过滤的重要性,更是详细分析了空气中的水分、油雾、尘埃等对气动元件(如密封件、执行器、阀)的腐蚀、磨损和堵塞作用。书中给出了不同等级的空气质量标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选择最合适的空气净化设备。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制药行业气动系统的案例,由于对洁净度要求极高,采用了多级过滤和在线监测技术,成功地保障了生产过程的无菌和连续性。 在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论述也相当到位。它不仅仅关注“故障发生后的修复”,更是从“如何设计得更容易修复”的角度出发。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理念,让我明白了为何一些复杂的液压气动系统,会将各个功能单元做成独立的模块,这样在发生故障时,只需要快速更换整个模块,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范围的拆卸。书中还强调了“可诊断性设计”,即在系统设计时,就应考虑如何方便地进行故障诊断。例如,通过在关键部位设置传感器、指示灯,或者采用通用的诊断接口,可以极大地缩短故障定位的时间。 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深入探讨了“全生命周期成本”的概念,将可靠性和维修性与经济效益紧密联系起来。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说明了在设计阶段对可靠性和维修性进行投入,虽然初期成本会略有增加,但从长远来看,可以大大降低设备的运行维护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益。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能够从更宏观、更长远的视角来审视液压气动系统的设计和维护。

评分

我对于《液压气动系统可靠性与维修性工程》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可以称得上是一次“洗礼”。在此之前,我对于液压和气动系统的理解,更多地停留在其工作原理和基本应用层面,认为只要按照手册进行操作和维护,系统就能正常运行。但这本书以一种更加宏观和深入的视角,揭示了影响系统长期稳定运行的深层因素,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手段系统地提升这些因素。 书中在可靠性方面提出的“设计可靠性”理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强调了在系统设计初期就应充分考虑各种潜在的失效模式,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些理论,而是通过具体的工程实践来阐述。例如,在液压系统的压力控制部分,书中详细分析了溢流阀、减压阀等关键元件在不同工况下的压力波动特性,以及这些波动如何影响系统的整体稳定性。它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多级减压、蓄能器缓冲等方式来降低压力冲击,从而延长系统寿命。 在气动系统方面,书中对于空气质量的重视程度也让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只是简单地认为,只要有压缩空气就能工作,但这本书指出,空气中的水分、油污和颗粒物会对气动元件造成严重的磨损和腐蚀。它详细介绍了空气净化器的选型、过滤器滤芯的更换周期,以及如何通过对气源进行系统性的处理来提升气动系统的可靠性。书中还给出了不同等级空气质量对气动元件寿命的影响的量化分析,让我对“干净的空气”有了全新的认识。 维修性方面,本书的论述也相当详实。它不仅仅是提供维修手册的功能,更侧重于如何通过设计来简化维修过程。例如,书中关于“模块化设计”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一些先进的液压气动设备,能够迅速地更换某个功能模块,而无需对整个系统进行大范围的拆卸。这种设计理念,不仅大大缩短了维修时间,也降低了维修人员的技术门槛,使得故障排除更加高效。 此外,书中对“故障诊断”的探讨也极具价值。它介绍了各种故障诊断技术,如压力分析、流量分析、振动分析等,并提供了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快速准确地定位故障原因。通过结合可靠性设计和维修性设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思路,如何从源头上减少故障的发生,并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有效地恢复系统的正常运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构建高质量、高效率的液压气动系统的“方法论”。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