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闻建光 等 著
图书标签:
  • 地球观测
  • 遥感
  • 导航技术
  • 陆表反射
  • 反照率
  • 建模
  • 反演
  • 地表参数
  • 光学遥感
  • 环境遥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317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890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4
字数:4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可作为大专院校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材用书,也可以作为从事遥感科学和技术研究的科技工作者、遥感项目的计划和管理工作者,以及遥感应用部门工作人员等的工具参考书。

内容简介

《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在遥感定量反演陆表二向反射和反照率最新研究成果基础上,全面、系统地介绍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和反照率反演基本理论,是对目前陆表二向反射和反照率定量遥感研究的系统概括和总结。《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首先概要论述与陆表二向反射特性和反照率相关的物理概念和基础理论,探讨和剖析现有陆表二向反射模型及多角度观测试验方法。然后分章节着重介绍基于真实结构场景的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模拟、基于陆表二向反射特性先验知识的反照率反演方法、基于多卫星传感器的陆表二向反射和反照率综合反演方法、山区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和反照率反演方法。最后给出现有主要的陆表二向反射和反照率遥感产品及真实性检验方法。

内页插图

目录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遥感科学与定量遥感中的方向反射特性1
1.2二向反射特性研究的意义3
1.3基本术语4
1.4地表反射特性的数学描述9
1.5多角度遥感观测16
1.6从遥感信号到地表二向反射18
参考文献20
第2章陆表二向反射模型及反演方法21
2.1陆表二向反射模型概述21
2.2物理模型——辐射传输模型23
2.3物理模型——几何光学模型30
2.4物理模型——混合模型35
2.5经验/半经验模型37
2.6计算机模拟模型42
2.7二向反射模型反演方法44
参考文献47
第3章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观测技术与试验53
3.1地表二向反射特性观测原理及影响因素53
3.2实验室样品二向反射特性观测59
3.3野外地面地表二向反射特性观测61
3.4野外基于遥感车和遥感塔的地表二向反射特性观测65
3.5航空遥感地表二向反射特性观测71
3.6卫星遥感地表二向反射特性观测76
3.7国内外具有二向反射特性观测的遥感试验79
参考文献83
第4章植被冠层二向反射特性计算机模拟模型85
4.1模型概述85
4.2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植被冠层二向反射特性计算机模拟模型85
4.3基于辐射度方法的植被冠层二向反射特性计算机模拟模型90
4.4小结124
参考文献
第5章基于陆表二向反射特性先验知识的地表反照率反演方法125
5.1先验知识在地表二向反射特性和反照率反演中的作用127
5.2全球二向反射特征和反照率先验知识127
5.3基于二向反射先验知识的地表反照率遥感反演算法128
5.4基于背景场的地表反照率产品时空滤波方法153
5.5小结165
参考文献
第6章多传感器综合反演陆表二向反射特性和反照率168
6.1多传感器综合观测168
6.2多传感器综合观测的角度信息量172
6.3多传感器综合反演地表二向反射特性的主要挑战176
6.4多传感器综合反演地表二向反射特性主要方法180
6.5多传感器反演地表BRDF/反照率186
6.6基于多传感器反射率数据反演全国反照率产品189
6.7小结192
参考文献193
第7章山区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与反照率反演195
7.1地形影响遥感像元反射估算的理论基础195
7.2高分辨率遥感像元山区地表方向反射率估算201
7.3低分辨率遥感像元山区地表方向反射率估算211
7.4山区地表反照率估算224
7.5山区地表反照率的空间尺度效应228
7.6小结232
参考文献233
第8章全球陆表反照率遥感产品及其真实性检验235
8.1全球陆表反照率遥感产品及一致性评价235
8.2地表反照率产品真实性检验方法239
8.3反照率遥感产品真实性检验试验249
8.4小结265
参考文献265
索引268

精彩书摘

第1章绪论
二向反射,是指地物表面的反射不仅与太阳入射方向相关,还与传感器观测的方向相关。人们通过测量发现了自然界表面这种反射现象,并提出了多角度遥感的概念,推动了定量遥感研究的快速发展。地表二向反射作为描述自然界地表反射电磁波特性的重要物理量,是遥感可提取的地表属性信息之一,其建模与反演是光学遥感科学研究的基础。
作为全书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与遥感相关的基本物理量、二向反射的定义和多角度遥感的概念。全书若不做特别说明,地表二向反射是指自然界地表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二向反射,在这一谱段内,地物表面主要反射来自太阳辐射的电磁波。
1.1遥感科学与定量遥感中的方向反射特性
20世纪60年代早期,美国海军研究办公室一份未正式出版的论文上最早出现了。遥感。一词1962年,第一届环境遥感大会(美国密歇根州)上。遥感。术语正式被国际科技界使用,标志着遥感的诞生。遥感,广义上理解是指通过非物理或近距离的接触,由传感器测量获取目标特性信息的过程。而狭义的遥感可表述为从远距离、高空以至外层空间平台上,利用可见光、红外、微波等探测器,通过摄影或扫描、信息感应、传输和处理,从而识别地表物质的性质和运动状态的技术和科学。
依据此定义,最初的遥感可以追溯到1608-年,汉斯(李波尔赛发明了第一架望远镜,为观测远距离目标开创了先河,但还不能将观测到的事物记录下来,可称为无记录的地面遥感(1608-1838)。1826'年法国约瑟夫 尼塞福尔 涅普斯在法国勃艮第拍摄了第一张照片(图1.1),该照片被认为是遥感图像的雏形,为有影像记录的遥感出现奠定了基础。1839年,路易 达盖尔发表了他和涅普斯拍摄的照片,标志着有记录的地面遥感的开始(1839-1857年)。随着探空技术的发展,气球、飞机和卫星相继出现,遥感进入了最重要的航空遥感(1858~1857)和航天遥感1957年至今两个发展阶段。观测的地物波段范围从可见光扩展至近红外、红外及微波波段)传感器的成像从摄影扫描的单波段成像发展到多光谱、高光谱传感器成像)遥感的信息提取技术从目视解译到对数字图像处理、自动分类或人机交互判读,再到利用遥感探测的电磁辐射定量提取地球表面多种信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遥感研究实现从定性到定量的过渡,需要多学科交叉,加强遥感基础研究工作(李小文,2005)
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发起了遥感科学计划。所谓遥感科学,是指利用传感器远距离测量地物的电磁辐射,采用数学统计或物理模型反演的方式从数据中提取有价值信息的科学研究。因此,广义上遥感科学是获取、处理和解释电磁波能量和物质相互作用的科学。陈述彭先生认为遥感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它借助物理学的基础、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手段,以及地学、生物学的分析,解决对地观测的科学理论和实际问题。随着地球系统科学的提出,遥感科学的重心转向了以促进地球系统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定量遥感为主要标志,注重多学科交叉综合,从整体上观测研究地球。
研究地表物体与电磁辐射之间相互作用的物理机理,建立遥感观测的电磁辐射信号与地表参数之间的函数关系,是定量遥感研究的基础,称其为遥感建模。从遥感观测的电磁辐射信息中求解出应用所需的地表和大气属性参数,称为遥感反演。建模与反演是定量遥感科学问题的两个方面,是定量遥感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支持遥感发展的基础理论,是遥感作为一门科学的标志(宫鹏,2009;柳钦火,2009)。
电磁波与地物表面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任何物质都会反射、吸收和透射电磁波,不同性质和不同结构的物质对不同频率电磁波的反射、吸收和透射能力各不相同。反射作为自然界中物体对电磁波作用的一种基本现象,可以表示为光谱特征、空间特征、时间特征、角度特征和偏振特征的函数
R是遥感观测的地表反射率,是波长、空间位置、时间、观测几何。和偏振状态的函数。遥感初期,人们所关注的信息主要是空间特征,即依据像元间的灰度差异进行空间特征的处理与分析,达到识别地物的目的。随着多+高光谱成像技术的发展,人们很快从遥感数据中意识到光谱特征和时间特征的重要性,从光谱谱段信息和时间序列信息中分辨和提取地物信息,提升了遥感的应用能力。
遥感观测的地物表面反射还具有方向性特征,可以描述为地物表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和散射能力的半球空间分布。这种分布不仅与太阳和传感器的角度有关,还与地物表面的粗糙度有密切联系。根据电磁波与目标物相互作用的性质差别,一般可将物体分成镜面反射体、漫反射体和方向反射体(图1.2)。
镜面反射体,常见于玻璃和平静水体的表面,这种情况下物体的表面粗糙尺度远远低于电磁波的波长。物体表面的反射满足反射定律,对电磁波的反射表现为镜面反射,即入射波和反射波在同一平面内,入射角和反射角相同,可用折射定理、菲涅耳反射来描述。
漫反射体,也称为朗伯体,自然界中很少见理想的漫反射体。硫酸钡和硫酸镁等表面可以近似认为漫反射体,常作为制作实验室定标或野外反射率测量所用的参考板材料。自然界三种不同的反射特性漫反射体表现为物体表面足够粗糙,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以目标物为中心的半球空间呈现为常数,即物体表面的反射能力不随观测角度变化而改变。
方向反射体,也称为非朗伯体,是自然界的常态,介于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特性之间的物体,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随观测方向变化。物体表面将入射的电磁波向四面八方散射,形成散射通量不同的空间分布,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特征。
除地物表面粗糙外,地物的三维空间结构特征也是影响地物方向反射的一个重要因素。显然,遥感影像仅仅是二维空间的投影,对于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自然地物而言,用遥感影像的空间信息不足以表示复杂的三维结构特征。在遥感技术发展的早期,已认识到了角度特征的重要性,提出了多角度分辨率'的概念。只要能构建出多角度遥感观测的反射率模型,描述地物反射太阳辐射在半球空间的分布规律,便可以利用多角度观测的遥感影像获取更多的地物信息。
1.2二向反射特性研究的意义
遥感初期,人们假设地表为朗伯体,即地物反射方向的空间分布均匀。利用传感器垂直观测的方式,综合地物的时间特性、空间特性和波谱特性,进行地物信息的人工解译和分类,在当时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步入定量遥感发展阶段后,特别是多角度遥感的出现,地物方向反射特性的重要性逐渐突显。1996年9月,第一届国际多角度测量与模型专题研讨会在北京举行,强调测量与模型结合,将二向反射特性的理论研究推上了日程。受地表二向反射特性的影响,同一传感器观测地表同一目标物,一天中不同时刻或不同角度观测,地表将有不同的反射特征。图显示了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现为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2001年在北京顺义地区利用机载多角度多图,机载多角度多光谱成像仪获取的北京顺义地区多角度遥感图像光谱成像仪获取的多角度遥感图像,可以看出,影像上对应的传感器在前向散射观测方向上色调偏暗(影像南部区域),而对应传感器在后向散射观测方向上色调较亮(影像北部区域),显示了较强的反射方向特性。
大量的研究表明,不同太阳入射和传感器观测获取的地表反射率有显著的区别,特别是对于地表三维结构特征比较明显的地物类型,常见于植被、城市和裸土,甚至是非光滑的水面。为了能够准确全面反映地表特征,要求传感器需要有足够的能力获取这种反射特性,因此,推动了多角度传感器的研制以及多角度观测试验的发展。
地表二向性反射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应用价值。一方面,可通过地表二向反射特性来反映地物目标的三维结构特征和提取不同地表类型的生物和物理属性。例如,植被的二向反射特性与植被冠层结构$如冠层高度、冠层叶倾角分布、叶的形态结构和空间分布、植被冠层构成要素的光谱特性和植被下垫面特性之间有密切的联系。通过进行植被冠层反射率多角度观测和二向反射模型构建,由模型反演来获取植被冠层结构信息。再比如,反照率的估算,早前利用垂直观测的方式,假设地表为朗伯体,利用单一方向观测的反射率来计算,该方法已被证明存在较大的误差。较为精确的地表反照率估算,需要充分考虑地物目标的方向反射特性。利用地表二向反射模型,通过对其进行半球积分可精确地获取地表反照率。目前在轨卫星业务化运行的陆表反照率产品基本都是基于地表二向反射特性来估算的。
另一方面,通过地表二向反射特性的研究,期望能减少同一影像上由于角度不同带来的反射率差异,即需要利用二向反射模型进行入射角和观测角的归一化,才能进一步进行地表参数的准确估算。大量研究表明,太阳角度和观测角度的不同,对比值植被指数和归一化植被指数的计算有显著影响。减少角度对植被指数影响的方法之一就是用二向反射模型将不同角度观测的反射率拟合到标准几何角度下观测的反射率,在此基础上计算植被指数,即进行植被指数角度归一化。常见的还有期望通过多角度归一化的反射率来提高地表类型的分类精度,减少由不同角度观测的反射率差异引起的错判、误判。
二向反射特性研究是光学遥感研究的基础,不仅在反映地表结构特性上有重要的意义,还在地气能量传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是多种陆表参数计算的必要条件。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二向反射特性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向反射特性的定义、二向反射特性建模与反演,以及二向反射特性测量,并已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
1.3基本术语
1.立体角
立体角指三维空间中某一表面对某一点所张开的角度,可用符号表示。定义为一个半径为'的球面,从球心向球面作任意形状的锥面,锥面与球面相交的面积为,则面积与半径'的平方的比值就是此锥体的立体角:
如果用极化坐标来表示,在天顶角和方位角为条件下,微小单位立体角可以表示为(它是二维平面角度在三维空间中的扩展,可用来描述辐射的方向,单位为球面度图,在半球空间的积分是。定义投影立体角的半球积分为。
2.散射角
散射角指入射光束和出射光束之间的夹角,是定量遥感中常见的角度物理量,可以用符号表示。在已知入射光束角度和出射光束角度条件下图。
3.辐射能量
辐射能量指电磁场以辐射的形式发射、转移或接收的能量,单位为焦耳。
4.辐射通量
辐射通量指单位时间内通过一个任意面$曲面或平面%的辐射能量,符号为,单位为瓦。同义词为辐射功率,公式表示为。
5.辐射照度
辐射照度指单位时间内入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能量,或入射到物体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符号为,单位为B同义词为辐照度,公式表示为
6.辐射出射
度辐射出射度描述物体单位面积出射的辐射通量,符号为,单位为。同义词为辐出度,又称辐射通量密度。式可以表示辐射出射度,但此时的辐射能量是指出射的辐射能量图,辐射出射度示意图。
7.辐射强度

前言/序言


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 本书系“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的又一力作,深入探讨了陆地地表二向反射特性(BRDF)在遥感技术中的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详尽阐述了反照率(Albedo)的遥感反演方法。全书结构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为广大从事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科学、环境科学、气象学、农业科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研究人员、工程师和高等院校师生提供一本系统、前沿的专业参考书。 核心内容概述: 本书的研究主体聚焦于地表二向反射特性。二向反射特性是指物体表面对入射光线的反射强度随反射角度变化的特性。对于陆地地表而言,其BRDF行为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物的类型(如植被、土壤、水体、雪冰等)、地物的几何结构(如叶片聚集度、冠层结构、地形起伏等)、以及土壤和植被的光谱特性等。理解并量化这些BRDF特性,对于准确提取地表信息至关重要。 第一部分:陆表二向反射特性 本部分将系统性地介绍陆表BRDF的基础理论。内容将涵盖: BRDF的物理机理: 深入剖析光与地表相互作用的物理过程,包括漫反射、镜面反射、体积散射等,解释不同地物类型BRDF的形成机制。 BRDF的描述模型: 详细介绍目前主流的BRDF模型,包括经验模型(如Hapke模型、Ross-Li模型等)、半经验模型以及物理模型。重点分析各类模型的数学表达、适用范围、参数含义及其物理意义,并提供模型选择的指导。 BRDF测量方法: 介绍实验室测量和野外观测BRDF的方法与技术,包括仪器设备、数据采集流程、误差分析等,为后续建模提供数据基础。 BRDF的各项异性: 阐述BRDF在不同角度下的变化规律,如前向散射、后向散射、以及随太阳天顶角、观测天顶角和相对方位角的响应,分析这些各向异性对遥感数据的影响。 BRDF与地物信息的关系: 探讨BRDF如何反映地物的物理结构、化学组成和表面状态,以及如何利用BRDF信息区分和识别不同的地物类型。 第二部分:遥感反演模型 在深入理解BRDF的基础上,本书将重点介绍如何利用遥感数据反演地表BRDF参数以及最终的目标产品——反照率。 遥感数据特点与BRDF反演: 分析不同遥感传感器(如多光谱、高光谱、雷达等)的成像原理、几何特性和光谱分辨率如何影响BRDF反演的精度和可行性。 BRDF参数反演模型: 详细讲解如何利用多角度或多时相的遥感数据,通过优化算法,反演出地表BRDF的各向异性参数。介绍数值优化方法、参数估计算法(如最小二乘法、最大似然估计法等)。 反照率定义与类型: 清晰界定不同类型的反照率,如太阳短波辐射的窄带反照率(Narrowband Albedo)、宽带反照率(Broadband Albedo)、半球反照率(Hemispherical Albedo)等,并说明它们在能量平衡和气候模型中的作用。 反照率遥感反演模型: 重点介绍将BRDF模型参数转化为反照率产品的过程。分析如何利用反演得到的BRDF模型参数,结合大气辐射传输模型,计算地表在特定半球或全天空条件下的反射率,进而得到各种类型的反照率。 模型验证与不确定性分析: 介绍用于验证反照率产品精度的方法,包括与地面实测数据的对比、与其它产品的交叉验证等。同时,对模型反演过程中产生的不确定性进行评估和量化。 第三部分:应用与展望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展示陆表BRDF和反照率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典型地物BRDF与反照率特征: 详细分析不同典型地物(如森林、农作物、草地、裸土、雪盖、城市地表等)的BRDF和反照率特性,以及它们如何随季节、植被长势、土壤湿度、冰雪覆盖等因素变化。 在气候与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阐述反照率作为地表能量平衡的关键参数,在区域气候模拟、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地表能量交换分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陆地生态系统研究中的应用: 探讨BRDF和反照率如何用于监测植被健康、估算植被生物量、研究森林火灾影响、监测干旱等。 在农业与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分析反照率在作物长势监测、灌溉需求评估、土壤水分反演等方面的潜力。 在城市遥感中的应用: 讨论城市地表BRDF和反照率的独特性质,以及它们在城市热岛效应、城市能量平衡研究中的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展望BRDF和反照率研究的前沿方向,包括高精度BRDF建模、多源数据融合反演、时空连续高分辨率反照率产品生产、与过程模型耦合应用等。 本书特色: 系统性: 全面覆盖陆表BRDF理论、建模、反演以及反照率产品的生成全过程。 前沿性: 吸收了近年来BRDF和反照率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和成果。 实践性: 提供了丰富的模型介绍和应用案例,便于读者理解和实践。 专业性: 内容深入浅出,严谨科学,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必备参考。 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够深刻理解陆表二向反射特性的复杂性,掌握先进的遥感建模与反演技术,从而在气候变化、环境监测、资源管理等众多领域开展更深入、更准确的研究与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都对地球这个我们赖以生存的星球充满着好奇,而“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这个书名,则直接点燃了我想要深入了解地表如何与阳光互动的热情。我理解,“二向反射特性”可能指的是地表在不同角度下反射光线的复杂模式,而这显然比简单的反射率要复杂得多,也更接近真实的物理过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清晰地阐述,这种“二向反射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从遥感数据中获取信息的,以及它在“遥感建模”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关键角色。 我脑海中构想,书中可能会首先从物理学的角度,解释光线是如何与不同形态的陆地表面(如植被、土壤、岩石、水体等)发生相互作用的,并详细介绍描述这种相互作用的数学模型,例如各种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我希望书中不仅能给出理论介绍,还能辅以大量的图示和实例,生动地展示不同地表类型的二向反射特性是如何差异化的。更重要的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反射模型应用到遥感数据的处理中,从而实现对地表“反照率”的精准反演。反照率直接关系到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因此,理解并掌握其反演技术,对于科学研究和实际应用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带着一种探索未知、揭示真相的使命感,尤其是在“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这个核心内容上,我感觉它试图解决的是一个非常根本性的问题。我理解,“反照率”是地表反射太阳辐射的比例,这个数值直接关系到地球能量收支平衡,进而影响着气候变化、地表温度等等重要的环境指标。而要准确地反演反照率,就必须先理解地表“二向反射特性”是如何运作的,并且建立起可靠的“遥感建模”。我很好奇,作者们是如何从海量的遥感数据中,比如光学传感器、雷达传感器等,提取出这些精细的地表信息,并将其转化为可用的模型参数。 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各种不同类型的遥感传感器,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例如,可见光、近红外、热红外甚至微波传感器,它们捕捉到的信息是否能够互为补充,共同构建出对地表反射特性的更全面认知?我特别想知道,在“建模”这个环节,作者们采用了哪些数学工具和算法?是基于物理的模型,还是基于统计的模型,抑或是两者的结合?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如何利用建立好的模型,从卫星影像中反演出一张高精度的全球或区域反照率分布图?这对于我们理解区域气候差异、评估太阳能资源潜力,甚至是监测地表覆盖变化,都具有非凡的意义。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对地球表面复杂现象的深入探索。《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单是“陆表二向反射特性”这几个字,就足够引起我的极大兴趣。我一直觉得,我们看到的很多地物,它们的颜色和亮度,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随着我们观察的角度以及太阳光照射的角度而发生变化。这背后一定隐藏着深刻的物理原理,而这本书似乎就是要揭示这一切。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细致地描述这种“二向反射特性”?它是否会详细介绍不同地表类型,比如森林、草地、裸土、水体,它们各自的反射模式是怎样的? 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遥感建模”的部分。从遥感影像中提取信息,最终实现“反照率反演”,这背后必然需要精密的数学模型作为支撑。我猜想,书中会介绍一些经典的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并解释这些模型是如何被用来模拟和预测地表在不同光照和观测条件下的反射行为的。同时,我非常想知道,这些模型是如何与实际的遥感数据相结合,以达到高精度反演反照率的目的。这本书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的应用案例,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监测气候变化、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甚至指导农业生产?这对我来说,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着就让我感觉内容一定非常充实且具有前沿性。《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这几个关键词连在一起,似乎描绘了一个从基础的物理现象到复杂的应用技术的全过程。我一直对地球表面如何反射太阳辐射非常感兴趣,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地表的温度、气候以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二向反射特性”这个词,让我意识到地表反射光线并非是简单的“多少”的问题,更包含了“从哪个角度反射”的复杂维度,这对于理解遥感数据的真实含义至关重要。 我脑海中构想,书中可能首先会从地表物理性质和辐射传输的基本原理讲起,详细解释什么是“二向反射特性”,并且如何量化它。然后,一定会进入到“遥感建模”的核心部分,我猜想书中会介绍如何利用数学方法,将这些复杂的物理过程转化为计算机模型,以便于从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中进行分析。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建模方法,例如如何构建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以及这些模型是如何被用来校正遥感数据,并最终实现对“反照率”的精准反演。反照率作为衡量地表反射太阳辐射能力的关键指标,其准确反演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地表能量平衡分析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我一直觉得,地球的表面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在不断地演化和变化,而“陆表二向反射特性”这个概念,似乎就捕捉到了这种动态和复杂性。它不仅仅是说一块土地反射多少阳光,更重要的是,它在不同的观察角度和入射角度下,反射的方式会有怎样的差异。这就像我们观察一件物品,从正面看和侧面看,它的光泽和色彩都会有所不同。这本书如果能深入剖析这一点,并将其与“遥感建模”和“反照率反演”联系起来,那将是非常有价值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不同的地表类型,比如光滑的水面、粗糙的土壤、茂密的森林、甚至是人造的建筑物,它们各自的二向反射特性究竟有何不同。 而且,我很好奇,这些特性是如何随着时间、季节、甚至地表覆盖的变化而变化的?比如,一片森林在春夏常绿时和秋冬落叶时,它的反射特性肯定会不一样。书中是否会探讨如何利用这些动态的变化来监测植被的生长状态、土壤的湿度、甚至是人为活动对地表的影响?“遥感建模”部分,我猜测会是这本书的核心技术难点之一,如何将这些复杂的反射行为用数学语言精确地描述出来,并将其转化为计算机可以处理的算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清晰地梳理这些建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细节,甚至可能包含一些图示和公式,帮助读者理解其中的奥妙。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光是听起来就带着一股浓浓的科学探索精神,特别是“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这几个字,对于我这样的普通读者来说,既神秘又充满吸引力。我一直觉得,地球表面的颜色和亮度,其实并不是恒定不变的,它会随着你观察的角度,以及阳光照射的角度而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本书既然深入探讨“二向反射特性”,那一定是在揭示这种变化背后的奥秘,并且是如何将其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利用的知识。 我非常好奇,书中会如何系统地介绍不同类型地表(比如森林、草地、土壤、水体,甚至是城市建筑)的“二向反射特性”。是通过详细的图表来展示,还是通过具体的物理模型来解释?“遥感建模”听起来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我猜测书中会详细讲解如何从纷繁复杂的遥感数据中,提取出关键的参数,并建立起能够准确描述地表反射行为的数学模型。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如何利用这些模型来准确地估算不同区域的“反照率”,以及这些反照率数据在气候变化研究、太阳能资源评估等领域的重要应用。

评分

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如何与太阳光进行互动充满好奇,而《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这个名字,恰恰触及了我心中最渴望了解的部分。特别是“二向反射特性”这个词,它让我联想到,地表对太阳光的反射并非简单的“有多少”的问题,而更关乎“怎么个反射法”,也就是说,光线从哪个角度射入,从哪个角度被看到,都会影响到我们观测到的结果。这本书如果能将这一点解释透彻,并且与“遥感建模”和“反照率反演”联系起来,那简直就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科学大门。 我脑海中构想,书中可能首先会从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出发,讲解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规律,然后逐步聚焦到地球陆地表面的多样性。想象一下,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一块贫瘠的沙漠,一条波光粼粼的河流,它们各自是如何“对待”照射到它们身上的阳光的?是散射得多,还是镜面反射得多?这种反射的“方向性”是如何随角度变化的?书中是否会用图表的形式,生动地展示不同地表类型的二向反射分布函数(BRDF)?这就像是地表的光学“指纹”,每个地表都有自己独特的反射模式。而“遥感建模”的部分,我猜测是这本书的核心技术展现,它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物理过程,用一套严谨的数学方程来描述,最终能够从卫星等遥感平台获取的数据中,“反演”出准确的“反照率”。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深度和实用价值。我一直对地球是如何运作的,以及我们如何利用科技手段去了解它,感到非常着迷。“陆表二向反射特性”这个概念,让我联想到地表对光线的反射并非是单一的,而是有着复杂的角度依赖性。这就像我们观察一个光滑的物体,不同角度看会有不同的反光,而地表这种反射的复杂性,必然对遥感数据的解读有着深远的影响。 我非常好奇,书中是如何将这种复杂的“二向反射特性”进行建模的。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并解释这些模型是如何被应用于描述不同地表类型,如植被、土壤、水体等的反射行为的?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利用这些模型,从遥感数据中准确地“反演”出地表的“反照率”。反照率是影响地球能量收支的关键参数,对气候变化研究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来监测全球或区域尺度的反照率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模型预估的影响?这对于我理解全球变化,无疑将提供重要的科学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听起来非常高端,尤其“陆表二向反射特性”和“反照率反演”这两个词,对我这种非专业人士来说,充满了神秘感和吸引力。我一直觉得,地球的很多变化,从气候的波动到地表生态系统的演替,都与地表如何反射和吸收太阳能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反照率”正是衡量这一过程的关键指标。这本书既然提到了“反演”,那就意味着它不仅仅是描述现象,更是要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一种从遥感数据中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我尤其好奇书中关于“建模”的部分,是如何将抽象的物理原理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数学模型,进而指导遥感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我想象中,书中会详细介绍各种地表类型(如植被、土壤、水体、冰雪等)在不同太阳入射角和传感器观测角下的反射行为,即它们的“二向反射特性”。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经典的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模型,比如Hapke模型、Li-Sparse Reciprocal模型等,并详细解释它们的物理基础和适用范围?以及,这些模型是如何被用于从多角度观测的遥感数据中,反演出精确的反照率值的?我非常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利用这些先进的技术,来监测全球或区域范围内的反照率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气候变化研究可能带来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吸引人的,尤其是我这种对地球科学和遥感技术都有点兴趣的普通爱好者。《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丛书: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及反照率反演》——光听名字就感觉信息量巨大,专业性很强。我一直觉得,我们每天看到的地球,其实隐藏着很多我们肉眼看不到的秘密,而遥感技术就是揭示这些秘密的绝佳工具。这本书既然是这个系列的,想必在“地球观测”和“导航技术”这两个大方向上都有深入的探讨,而且具体到“陆表二向反射特性”、“遥感建模”和“反照率反演”,这几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科学的严谨和探索的乐趣。 我脑海中想象这本书的开篇,大概会从地球大气层和地表最基础的物理特性讲起,比如太阳辐射如何与地球表面进行互动。可能一开始会介绍一些光照、反射、吸收、透射的基本原理,然后逐步深入到陆地表面的具体构成,比如植被、土壤、水体、建筑物等等,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的光学特性。特别是“二向反射特性”,这个词很有意思,它暗示了光线在反射时不仅仅是简单的改变方向,可能还涉及到角度、强度、偏振等多个维度,这让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这些复杂的物理现象转化为数学模型,并最终应用于遥感数据的解释呢?我非常期待看到其中关于各种地表类型的反射率曲线、BRDF(双向反射分布函数)的详细介绍,以及这些特性是如何影响我们从卫星图像中获取信息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