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姚名达 著
图书标签:
  • 目录学
  • 中国学术史
  • 现代史
  • 图书学
  • 史学
  • 中华文明
  • 名著
  • 学术
  • 文化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990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691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9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是我国首部以“中国目录学史”命名的,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发展历史的学术专著。《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受到西方现代学科理论体系的影响,同时具有鲜明的专科学术史研究特色,从而与传统目录学著作和同时代的目录学史著述迥然不同,体现出强烈的革新精神。

内页插图

目录

自序
叙论篇
目录
目录学
目录之种类与目录学之范围
目录学史之组织

溯源篇
上古典籍与目录之体制为何如乎
刘向等典校秘书之义例
刘向等写定叙录之义例
《别录》与《七略》之体制不同
刘歆分类编目之义例

分类篇
分类之原理
类之字义
事物之分类
学术之分类与思想之分类
图书分类之始
《七略》之分类法
类书与目录学
五分法之偶现与四分法之代兴
《七志》与《七录》
《五代史志》之《经籍志》
正统派四部分类法之源流
《隋志》以前之专科目录
《隋志》以后闯出“四部”牢笼之十几种分类法
对于《隋志》部类之修正与补充
新分类法创造之尝试
西洋近代分类法之进步
杜威“十进法”之接受与修正

体质篇
目录之体质
编目法之演进
解题之有无及其派别
检字引得之进步
目录体式之变态

校雠篇
校雠与目录
汉代校书七次
魏吴两晋校书六次
南北朝校书十余次
唐代校书四次
宋代校书五次
元明二代不校书
……
史志篇
宗教目录篇
特种目录
结论篇

精彩书摘

  一曰通。通者,流通于“四部”之内也,事有繁于古而简于今,书有备于前而略于后。故一《史记》也,在太史公之撰著,与裴驷之《注》,司马贞之《索隐》,张守节之《正义》,皆各为一书者也。今正史则兼收之,是一书而得四书之实矣。一《文选》也,昭明之《选》,与五臣之《注》,李善之《补》;皆自为一集。今行世者,则并刻之,是一书而得三书之用矣。所谓以今之简,可以通古之繁者,此也。至于前代制度,特悉且详,故典故、起居注及仪注之类,不下数百部;而今且寥寥也,则视古为略矣。故附“记注”于“小史”,附“仪注”于“国礼”,附“食货”于“政实”,附“历法”于“天文”,此皆因繁以摄简者也。古人解经,存者十一。如欧阳公之《易童子问》、王荆公之《卦名解》、曾南丰之《洪范传》,皆有别本,而今仅见于文集之中。惟各摘其目,列之本类,使穷经者知所考求,此皆因少以会多者也。又如《靖康传信录》、《建炎时政记》,此“杂史”也,而载于李忠定之《奏议》;《宋朝祖宗事实》及《法制人物》,此“记传”也,而收于朱晦翁之《语录》。如罗延平之集,而《尊尧录》则史矣;张子韶之集,而《传心录》则子矣。他如“琐记”、“稗史”、“小说”、“诗话”之类,各自成卷,不行别刻,而附见于本集之中者,不可枚举。即如《弁州集》之《艺苑卮言》、《宛委馀编》,又如《冯元敏集》之《艺海洞酌》、《经史稗谭》,皆按籍可见,人所知也。而元美之《名卿迹记》、元敏之《宝善编》,即其集中之小传者。是两书久已不行,苟非为之标识其目,则二书竟无从考矣。凡若此类,今皆悉为分载。特明注原在某集之内,以便简阅,是亦收藏家一捷法也。
  一曰互。互者,互见于“四部”之中也。作者既非一途,立言亦多旁及。有以一时之著述,而倏尔谈经,倏而论政;有以一人之成书,而或以摭古,或以征今,将安所取衷乎?故同一书也,而于此则为本类,于彼亦为应收;同一类也,收其半于前,有不得不归其半于后。如“皇明诏制”,制书也,“国史”之中固不可遗,而“诏制”之中亦所应入。如《五伦全书》,敕纂也,既不敢不尊王而入“制书”,亦不可不从类而入“纂训”。又如《焦氏易林》、《周易占林》,皆“五行家”也,而《易》书占筮之内亦不可遗。又如王伯厚之《玉海》则《玉海》耳,郑康成之《易》、《诗》地理之考,《六经天文》,《小学绀珠》,此于《玉海》何涉?而后人以便于考览,总列一书之中,又安得不各标其目,毋使溷淆者乎?其他如《水东日记》、《双槐岁钞》、陆文裕公之《别集》、于文定公之《笔麈》,虽国朝之载笔居其强半,而事理之诠论亦略相当,皆不可不各存其目,以备考镜。至若《木钟台集》、《闲云馆别编》、《归云别集》、《外集》、范守己之《御龙子集》,如此之类,一部之中,名籍不可胜数;又安得概以集收,溷无统类?故往往有一书而彼此互见者,同集而名类各分者,正为此也。余所诠次,大略尽是。聊引其端,庶几所称详而核,杂而不厌者乎!《绍兴先正遗书》本。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图书简介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是一部系统梳理中国目录学发展历程的学术巨著。本书深入浅出地解析了目录学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与演变,从源头追溯,贯穿始终,勾勒出这部学科的独特发展脉络,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著作,为理解中国古代图书文化、学术思想乃至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第一编:目录学的肇始与萌芽(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 中国目录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文字尚未成熟的远古时代。早期文字的出现,为知识的记录与传播奠定了基础。然而,真正意义上的“目录”雏形,则与早期文献的整理、归类和管理紧密相关。 先秦时期:知识的初步整理与分类 文字的出现与早期文献的诞生: 商周时期,甲骨文、金文的出现标志着文字的成熟,为早期文献的产生提供了可能。《尚书》、《诗经》、《易经》等早期经典,虽然流传至今的并非原始形式,但其诞生本身便代表着知识的初步汇聚与整理。 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如孔子的《论语》、墨子的《墨子》、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庄子》等,这些著作的出现,使得文献数量急剧增加,对文献的管理和有序化提出了初步需求。 早期文献的保存与流传: 尽管缺乏系统的目录编制,但当时的统治者和士大夫对于书籍的珍藏和保管已有所重视。例如,宫廷、宗庙、贵族家中可能存有一定数量的简册,这些文献的存放与取用,已包含着某种程度的组织与管理。 “书”的概念与初步分类: “书”在先秦时期已是重要的概念,泛指文字记录的材料。尽管没有明确的目录学理论,但已存在一些朴素的分类意识。例如,将文献按照其内容或作者进行大致的划分,是后来目录学分类的雏形。 秦汉时期:统一帝国与文献的第一次大规模整理 秦统一文字与焚书坑儒的影响: 秦始皇统一文字,对当时的文献进行了一次强制性的整理与规范。虽然“焚书坑儒”对部分书籍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但也客观上使得幸存下来的文献更加集中,为后来的文献整理提供了基础。 刘向、刘歆父子的功绩: 汉成帝时期,刘向奉旨整理皇家藏书,编制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图书目录——《七略》。《七略》将图书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医方六大类,每类下再细分,并对每部书的篇章、内容、流派、作者等进行了简要叙述。刘向去世后,其子刘歆继续整理,完成《别录》,并进一步完善了《七略》。《七略》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目录学正式独立成科,其体例对后世影响深远。 《汉书·艺文志》的价值: 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在《七略》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补和修正,记录了西汉的图书状况。它不仅是重要的文献目录,更是研究汉代学术、文化、思想的宝贵资料。其分类体系更加完善,对诸子百家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对重要的著作进行了评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繁荣与目录学的进一步发展 学术思潮的活跃: 魏晋时期,玄学兴起,佛教传入并逐渐发展,各种学术思想争鸣。这使得文献数量日益增多,对图书的整理和分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七略》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魏晋时期的目录编制,大体沿袭了《七略》的分类体系,但也在实践中进行了一些调整和补充。 著作录、书目、解题的出现: 这一时期,出现了如《中经》、郭象的《庄子注》等,虽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录,但已包含目录学的功能。书录、书目、解题等形式的书籍也逐渐增多,为后世的目录编制积累了经验。 个人藏书目录的萌芽: 随着士人阶层的壮大和文化普及,一些文人雅士开始建立自己的藏书,并可能对其进行简单的记录和整理。 第二编:目录学的大成与规范(隋唐至宋元) 隋唐宋元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经济文化高度繁荣,印刷术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传播。这一时期,目录学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形成了成熟的体系。 隋唐时期:编纂国史的带动与官藏目录的完善 官修目录的规范化: 隋唐朝廷设立了专门的机构负责图书的收藏、管理和编纂。如隋代的裴矩编纂的《秘阁录》,唐代文宗时期编纂的《崇文总目》等,都是重要的官修目录。这些目录不仅记录了皇家藏书,也反映了当时文献的收藏规模和分类水平。 史志目录的成熟: 史书中的“艺文志”在唐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如《旧唐书·艺文志》、《新唐书·艺文志》等,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分类更加清晰,收录更加详尽。 书录、书志的独立: 随着文献研究的深入,出现了一些独立的书录和书志,对特定类别的书籍进行系统性的整理和评介。 宋代:目录学的黄金时代 官方藏书目录的里程碑:《宋史·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是在北宋《崇文总目》、南宋《直斋书录解题》等基础上编纂而成,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最为重要的中国古代官藏目录之一。它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对宋代(包括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南宋)的文献进行了全面收录和介绍,包括作者、版本、篇卷、内容梗概、研究价值等。 《崇文总目》的贡献: 北宋官方编纂的《崇文总目》是《宋史·艺文志》的重要基础。它详细记录了宋代皇室藏书的情况,对图书的分类、著录、考订等方面都做了大量工作,为后世目录编纂提供了典范。 私人藏书目录的繁荣: 宋代文人学士的藏书热情高涨,涌现出一大批精美的私人藏书目录,如曾巩的《元丰类藁》中的书目,李集的《孝经传注考》等。这些目录不仅反映了私人藏书的丰富程度,也体现了藏书者对文献的深刻理解和独特品味。 书录、书志的拨云见日:《直斋书录解题》 南宋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是宋代书录的集大成者,也是中国古代目录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它对宋代及以前的重要书籍进行了系统性的考订和解题,内容详实,考据严谨,评价中肯,被誉为“考据之详,非《宋史·艺文志》所能及”。 《四库全书总目》的前奏: 《直斋书录解题》的研究方法和著录体例,对后来的《四库全书总目》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印刷术的推动作用: 宋代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使得图书得以更广泛地传播,也为目录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元代:承前启后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蒙古帝国与图书的整理: 元代初期,蒙古帝国统治者也重视对图书的整理和收藏,但相对而言,其文化影响力不如宋代。 元刻本与书目: 元代继承了宋代的印刷技术,也留下了一些重要的元刻本。一些文人学者仍在进行书目的编纂,如宋濂的《宋史·艺文志》的增订,以及一些个人的藏书目录。 民族文化的融合对目录学的影响: 元代是多民族融合的时期,藏传佛教、伊斯兰教等宗教文化的传入,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献的分类和整理。 第三编:目录学的集大成与发展(明清) 明清两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高峰,伴随着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文化政策的调整,目录学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尤其以《四库全书》的编纂为标志。 明代:官方编纂与学术整理 《永乐大典》的问世: 明成祖时期编纂的《永乐大典》是古代中国规模最大、体例最完善的类书,其中包含了大量的古籍文献,虽非严格意义上的目录,但其收录范围和分类方法,对后世图书的整理和研究具有巨大的参考价值。 官方文献整理: 明代官方也编纂了一些官藏目录,如《天禄琳琅书目》等,记录了宫廷藏书。 私人书目与藏书家的活跃: 明代私人藏书家众多,如徐渭、屠隆等,他们的藏书和书目记录,反映了当时学术的多元化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李贽与分类思想: 李贽虽非目录学家,但他对图书的分类和评介,如《焚书》中的一些看法,体现了对传统分类体系的质疑和对内容价值的重视,对后世目录学研究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清代:乾嘉学派与《四库全书》的辉煌 《四库全书》的编纂: 清乾隆年间,在严密控制和系统整理的指导思想下,编纂了规模宏大的《四库全书》,并附有《四库全书总目》。《四库全书》是中国图书史上的一个奇迹,而《四库全书总目》则是中国目录学史上最辉煌的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的体例与成就: 《四库全书总目》遵循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收录了清代以前的绝大部分珍贵文献,对每部书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订、辨伪、评介。其严谨的考据、精到的评价、庞大的规模,使其成为目录学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学术研究影响至深。 《四库全书》的争议与影响: 《四库全书》在编纂过程中,也存在“禁书”、“毁书”的争议,但其客观上保存和整理了大量古代文献,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无与伦比的宝库。 乾嘉学派的目录学研究: 乾嘉学派对古籍版本、真伪、流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涌现出大量目录学著作,如孙星衍的《籍园丛书》、卢文弨的《抱经堂文集》等,他们对古籍的考订、辨伪、版本学研究,极大地提升了目录学的学术水准。 各种专门性目录的出现: 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出现了大量关于特定领域(如历史、哲学、文学)的专门性目录,进一步丰富了目录学的研究范畴。 第四编:近现代目录学的转型与探索(晚清至今) 晚清以来,中国经历了剧烈的社会变革,西学东渐,目录学也面临着转型与挑战,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吸收借鉴西方学术成果,展现出新的活力。 晚清的学术危机与目录学的再出发: 西学冲击与图书馆学的影响: 西方近代图书馆学的传入,如杜威十进分类法、国会图书馆分类法等,对中国传统的目录编制体系产生了冲击。 传统目录学家的努力: 尽管面临挑战,仍有许多学者致力于中国传统目录学的研究和整理,如王国维、罗振玉等,他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也为目录学的传承做出了贡献。 图书馆事业的兴起: 晚清以来,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逐渐兴起,新式图书馆的建立,推动了图书分类和编目的现代化。 民国时期的目录学发展: 新式图书馆的建设与分类法的应用: 现代图书馆在中国各地纷纷建立,引入了西方先进的图书分类法。 学术研究的深化: 目录学研究成为独立的学科领域,学者们开始系统研究中国目录学的历史、理论和方法。 学者们的贡献: 如傅斯年、顾颉刚等学者,在文献整理和考证方面,也间接推动了目录学的发展。 中文图书分类法的探索: 一些学者开始尝试编制适合中文图书的分类法,如刘国钧的《中国图书分类法》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目录学: 国家对文献整理的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文献的整理和保护,成立了专门的机构,如国家图书馆,进行大规模的文献收藏和编目工作。 目录学理论的研究与发展: 目录学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学者们在分类法、著录规范、版本考订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等成为主流,目录学也面临着数字化、网络化的挑战与机遇。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编纂: 本书作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的一员,本身就是对中国现代学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其选入的目录学著作,代表了该领域的重要学术成果。 结语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国目录学史》以其宏大的视野、严谨的考证、清晰的脉络,将中国数千年的目录学发展史呈现在读者面前。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书籍分类和整理的历史,更是中国古代学术思想、文化传承、知识管理方式的生动写照。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帮助我们理解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构建,认识到目录学在保存、传播和研究文化遗产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也为我们反思当下信息爆炸时代的知识管理和文献传承,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智慧。阅读本书,如同穿越时空,与历代学者一同探寻书籍的奥秘,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其考据的广博与精审。我特意去核对了几处作者引用的原始文献,发现其引文的准确性令人信服,注释的详尽程度也远超预期。书中涉及的诸多稀见版本和地方志中的零星记载,都被作者巧妙地整合到整体论述框架中,形成了立体而丰满的图景。特别是对清代乾嘉学派在目录整理上的革新,作者引用了大量未曾被充分挖掘的私人信札和奏折,揭示出许多学派内部关于“存真”与“求全”的微妙争论,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目录学发展动力的理解。这种扎实的学问功夫,是浮光掠影式的通俗读物所无法比拟的,它真正体现了“名著”二字的分量,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

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部枯燥乏味的工具书式读物,但阅读过程中的几次“惊喜”完全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在行文中巧妙地融入了一些生动的故事和轶闻,使得冰冷的学术概念变得有血有肉。比如,书中对某些著名藏书楼毁于战火或天灾的描述,那种惋惜之情跃然纸上,让人深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脆弱与不易。这种将学术研究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的笔法,使得原本高深莫测的目录学理论也变得平易近人。我发现自己不仅在学习知识,更是在与一位深谙中国文脉的智者进行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文字中蕴含的情感张力,是纯粹的技术性著作所缺失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中古文献整理的学者,我对于这类深入探讨某一门类学问源流的作品抱有极高的期待。这本书的叙述逻辑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它并非简单地罗列史料或人名,而是构建了一个清晰的、层层递进的知识体系。从早期典籍编纂的萌芽阶段开始,作者便如同一位高明的导游,引领我们穿梭于历代藏书家的书房、宫廷的秘阁,以及文人墨客的案头。其对不同历史时期目录学思想的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精微,对于关键转折点,比如宋代刻书的兴盛对目录学规范带来的冲击,论述得入木三分,让人茅塞顿开。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保证了即使是初涉此领域的读者,也能循着清晰的脉络,把握住中国目录学数千年的发展主线,避免了陷入史料堆砌的泥淖。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我通常不太在意书的物理外观,但拿到这本时,就被它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吸引住了。封面采用了经典的深色调,配上烫金的字体,在光线下反射出低调的奢华感,让人感觉这不只是一本普通的学术著作,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纸张的质感也非常好,厚实且触感细腻,翻阅起来非常顺滑,油墨的印制清晰锐利,即便是复杂的目录结构图示也毫无模糊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舒适度,让人愿意花更长的时间沉浸其中,细细品味文字的力量。在如今这个追求快速消费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用心制作的书籍,实属难得,它散发出的那种厚重感,似乎也在无声地诉说着其中内容的价值与分量,让人对即将展开的学术旅程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宏大而清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如何管理、分类和传承知识。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图书馆里的每一本分类卡片,理解其背后蕴含的数百年沉淀下来的智慧。作者没有止步于描述“是什么”,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为什么历代士人如此看重藏书的整理?目录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对应着当时社会对知识管理需求的升级。这种对“学问的学问”的深层反思,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它不仅仅是关于目录的学史,更是一部关于中国知识形态演变史的侧写,读完后,看待古典文献的态度都变得更加敬畏和审慎了。

评分

恩, 文献学要看。一般文史哲也要

评分

值得够买,是学习目录学的必不可少的资料

评分

好书,满意,实用,便宜。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对图书馆学的学生和从业者,姚名达先生的中国目录学史是强烈推荐的书。不仅对中国古代代表性的官私目录的得失进行了评价,也对近代以来的国内外目录进行了介绍与评价,对了解目录学,学习目录学大有裨益。印刷质量很好,纸很厚。

评分

研究目录学必读的学术著作

评分

很好的书,值得收藏

评分

包装的很好,已经买过很多书了,有活动很划算。

评分

对相关专业的很有帮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