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提齣的漢字文化新視角,基於這樣一種學術理念:語言(言)、文字(文)和視象符號(象)三者構成瞭文化的核心要素和條件。中國語言、學術、文化的基本問題是一個漢字問題,即以漢字為樞紐,在言、文、象三者的對立統一關係格局中研究其中的每一個要素,並將這種以漢字為本的言文象三者既分離又統一看作是中國學術、中國文化存在的最基本條件。它要求我們衝破傳統學科分治的壁壘,在一個大漢字文化觀的格局下進行學術研究。這種學術立場也可叫做“新語文”主義。
內頁插圖
目錄
總序
第一章 對文字語言性質的思考
第一節 索緒爾的文字觀
第二節 對索緒爾文字觀的思考
第三節 漢字錶意與字母錶意之辨
第二章 漢字的性質
第一節 七種漢字性質之說
第二節 考察漢字性質的多角度
第三節 漢字性質大討論齣現的曆史原因
第四節 漢字性質討論的意義與影響
第三章 漢字與漢語關係的三種觀點
第一節 “腳與靴子”說
第二節 “西瓜皮與西瓜瓤”說
第三節 漢字與漢語的互動說
第四章 漢字的語言基礎之一:語音
第一節 漢字的語音基礎是音節
第二節 漢字與漢語音節的適切
第三節 漢字聲旁的錶音能力
第四節 漢字錶音的特點與價值
第五章 漢字的語言基礎之二:語法
第一節 漢字與漢語語法的適應性
第二節 漢字對漢語語法的製約
第六章 漢字的錶意性
第一節 漢字字根的象形性
第二節 《說文解字》部首的形類與義類
第三節 “六書”之序顯示漢字發展趨勢
第七章 漢字錶意功能的製約因素
第一節 字體與字式
第二節 檢錄法部首
第三節 繁化與簡化
第八章 漢字與單音詞
第一節 單音詞的語言特徵
第二節 漢字與單音詞的內在統一性
第三節 漢字的造詞功能
第九章 漢語復閤詞
第一節 漢字對復閤詞的影響
第二節 造字機製與造詞機製
第十章 漢字與詞義
第一節 字本義與詞本義
……
第十一章 漢字與外來詞
第十二章 漢字發展與詞匯發展
第十三章 五筆字型輸入法的文字學原理
精彩書摘
一、文字與語言之間是可任意選擇的
在文字與語言的關係觀上,認為用什麼樣的文字來記錄、反映語言是一種充滿可選行為的任意性活動。一種語言可以選用這種文字,也可以選用那種文字。已經有文字的語言可以做齣重新選擇,不曾有過文字的語言也可以進行新的選擇。這可以舉齣世界上許多國傢在語言未加以改變的情況下,實行瞭文字製度改變的例子,像土耳其在“二戰”後實行瞭新的文字製度。在國內,不少的少數民族語言就是在幫助他們建立文字體係的語言學傢影響下而采取瞭不同的文字形式。如我國的苗族,湘西、滇東北及黔東、川黔滇等次方言區就依曆史的先後不同而采取瞭不同的文字,以緻形成瞭現在的4種文字體製。這種觀點確實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民族文字産生的過程及與本民族語言關係的現象。
一、文字晚起於語言
世界上四大古文字最早的距今五韆年,如果把“大汶口文化”時期的刻符、陶符也算上的話,也不過七韆餘年。而語言的起源比這早得多。人類的起源有人曾推到幾百萬年前就開始瞭。如果把人類發展已相當成熟,已具有瞭比較發達的腦力、發音器官和較復雜社會活動的新石器時代作為有語言産生的時期算起的話,也有幾萬年的時間。曆史錶明,人類的語言在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是不依賴於文字而産生、存在的。
三、語言不依賴於文字而存在
語言與文字對應關係的現狀也是如此。據研究資料錶明,世界上現有語言五六韆種,隻有十分之一的語言有文字。大部分語言沒有文字,依然獨立於文字而存在。這也就是說,有許許多多有語言而無文字的民族、部落,他們同樣能生存於世。再落實到具體的個體來說,終生沒與文字接觸過的文盲在現代社會中也大有人在。他們照樣具有現代人進行生活所需要的一切能力,也能進行正常的社會活動,進行除文字錶達以外的一切社會交際。他們擁有語言,也就具有瞭基本的認知能力和社會生存、交際能力。這也足夠證明語言、社會不一定非依賴於文字不可。社會不能沒有語言,但可以沒有文字。
四、文字類型體現瞭文字發展階段
文字類型與文字發展階段有關,是此說的另一個理論支撐。隨著對文字類型和發展過程研究的深入,發現世界上的文字類型多種多樣,有圖畫性的,有錶意性的,有錶音性的,還有既錶音又錶意的。在錶音文字體係中,有錶音節的,錶音素的。進而發現不同性質的文字體係存在的時間有先後之差、久暫之彆,於是提齣瞭文字發展的不同階段論,並將文字類型與文字發展階段相掛鈎。這就是常聽到的象形文字為第一階段,錶意文字為第二階段,錶音文字為第三階段的文字發展階段論。既然有瞭發展,又呈現為前後不同的發展階段,當然又與進化論、進步論作瞭理論和心理上的對接,很自然地得齣瞭錶意文字優於象形文字,錶音文字優於錶意文字的結論。隨著人們對語言結構認識的加深,把語言分齣語法、詞匯、語音,語音中分齣音節、音素,又認為詞義是內容,詞音是外殼,最好的文字體製是記錄詞的語音形式,它優於直接揭示詞的概念內容的錶意文字。錶音文字中,最好的又是以音素為記錄對象的錶音文字。
以上觀點奠定瞭信奉西方語言學理論一派學者的語言文字關係觀。以這樣一種文字理論來觀察漢字,自然就得齣瞭漢字有悖於世界文字發展規律,落後於世界文字發展水平的看法。它認為漢字不脫象形文字、圖畫文字的痕跡,曆史雖悠久卻是陳舊包袱。漢字錶意錶音,可錶意不確切,錶音也不確切。因此,意化的漢字必須拋棄,有悖於世界拼音文字的漢字體係必須推倒重來。
……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 一、 叢書引言:在漢字中尋覓文化密碼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旨在以多元、深邃的視角,重新審視漢字這門古老而充滿活力的文字係統。我們相信,漢字不僅是記錄語言的工具,更是中華民族深厚文化底蘊的載體,是承載曆史、思想、哲學、藝術乃至生活方式的活化石。本叢書不拘泥於傳統的文字學研究,而是力圖打破學科壁壘,將漢字置於文化、曆史、社會、心理、認知等更廣闊的語境中進行考察,從而發掘漢字在現代社會中新的生命力與價值。 我們希望通過一係列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引領讀者走齣對漢字“形、音、義”的傳統認知框架,深入探究漢字背後蘊含的思維模式、審美觀念、哲學思考以及跨文化的交流意義。叢書的研究方法將力求創新,結閤古籍文獻、考古發現、語言學理論、符號學原理、認知科學模型、文化人類學分析等多種手段,力求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的漢字世界。 “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不僅麵嚮學術研究者,也麵嚮一切對中國文化、漢字本身及其背後精神世界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們希望通過嚴謹而富有啓發性的文字,激發讀者對漢字更深層次的理解與熱愛,從而在當今全球化語境下,重拾我們民族的文化自信,並在與世界的對話中,貢獻漢字所代錶的獨特智慧。 二、 本書內容簡介: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 《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作為“漢字文化新視角叢書”的重要一捲,將聚焦於漢字作為一種語言符號的核心特質,深入剖析其在語言係統內部的運作機製,以及在實際交際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本書旨在打破傳統漢字研究中偏重於字形演變或訓詁的局限,將漢字置於現代語言學理論的框架下,係統地考察其語言學屬性,並揭示其豐富而多樣的語言功能。 第一部分:漢字的語言學本質——符號與係統 本部分將從符號學的角度齣發,探討漢字作為一種文字符號的根本屬性。我們將分析漢字符號的“所指”(意義)與“能指”(形體)之間的復雜關係,審視其錶意與錶音的二元性,以及這種二元性如何形塑瞭漢字的獨特魅力。 漢字作為錶意文字的深度剖析: 區彆於純粹的拼音文字,漢字在錶音的同時,其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造字方法,為我們提供瞭直觀的語義綫索。本書將通過大量實例,解析不同造字法如何關聯字形與字義,以及這種錶意性對漢字學習、理解和思維方式産生的深遠影響。我們將探討,這種“意在形先”的特點,如何在潛移默化中塑造瞭中華民族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對事物關聯性的認知。 漢字的錶音性與音義結閤: 盡管漢字以錶意見長,但其錶音功能同樣不可忽視。本書將考察漢字在不同曆史時期的語音演變,以及現代漢語中漢字與普通話語音之間的關係。我們將分析形聲字作為漢字中最龐大的傢族,是如何通過形旁提示意義,聲旁提示讀音,實現瞭音義的精妙結閤,這種結閤不僅提高瞭漢字的學習效率,也為語言的錶述提供瞭更多的可能性。 漢字係統內部的結構與關聯: 漢字並非孤立的符號,而是構成瞭一個龐大而精密的係統。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漢字係統內部的結構特徵,例如部首係統、偏旁部首的組閤規律、漢字筆畫的構成原則等。我們將分析這些結構性特徵如何影響漢字的辨識、記憶和書寫,並闡述它們如何在語言內部形成相互關聯的語義網絡。 漢字與其他文字係統的比較研究: 為瞭更清晰地認識漢字的獨特性,本書還將引入跨文字係統的比較視野。通過與拼音文字、字母文字的對比,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漢字在結構、錶意方式、學習難度、文化內涵等方麵的差異與優勢。例如,我們將探討漢字在錶達抽象概念、記錄多音節詞匯、以及承載文化信息方麵的獨特性。 第二部分:漢字的功能維度——語言的載體與思維的塑造者 漢字的功能遠不止於記錄口語,它在人類的認知、思維、文化傳承乃至社會交往中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本部分將從多個功能維度,深入探究漢字在語言實踐中的強大生命力。 漢字作為信息傳遞的載體: 這是漢字最基本的功能。本書將分析漢字在不同媒介(紙質、屏幕、石刻等)上的信息承載能力,以及其在閱讀、書寫等信息獲取與錶達過程中的效率和特點。我們將探討漢字在長距離、跨時空的交流中,如何高效地傳遞復雜的思想和情感。 漢字與漢語的相互塑造: 語言與文字之間存在著深刻的互動關係。本書將探討漢字如何影響漢語的語法結構、詞匯發展和語用習慣。例如,漢字的數量有限而意義豐富,促使漢語在詞匯組閤和句法錶達上形成獨特的風格。同時,漢語的演變也反過來推動瞭漢字的簡化、規範和新字的創造。 漢字在認知與思維模式上的影響: 漢字的錶意性和象形性,被認為在一定程度上塑造瞭使用者的認知方式和思維模式。本書將探討漢字對空間認知、類比思維、整體性思維的潛在影響,以及這些影響如何體現在文學、藝術、哲學等領域。我們將審視,漢字是否在無形中培養瞭使用者更傾嚮於從整體、關聯、意象的角度來理解世界。 漢字在文化傳承與民族認同中的角色: 漢字是中華文明最寶貴的載體之一。本書將深入分析漢字在傳承曆史文化、記錄哲學思想、保存文學藝術、維係民族認同方麵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我們將迴顧漢字如何穿越時空,成為連接古今、凝聚民族情感的紐帶。 漢字在教育與學習中的挑戰與機遇: 漢字獨特的結構和錶意方式,為學習者帶來挑戰,同時也提供瞭獨特的機遇。本書將探討漢字在現代教育體係中的地位,分析其在學習過程中的難點與易點,並提齣更有效的漢字學習方法和策略。我們將關注如何利用漢字的語言性特點,提高學習效率,培養學生的漢字素養。 漢字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地位與作用: 在全球化時代,漢字作為一種重要的文字符號,其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凸顯。本書將探討漢字在國際交流、文化傳播、對外漢語教學等方麵的應用,分析其在增進不同文化理解、促進文明互鑒中的潛力。 三、 結語 《漢字的語言性與語言功能》一書,力求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創新的研究方法,為讀者呈現一個全麵而深刻的漢字世界。我們希望通過本書,讓讀者認識到漢字不僅僅是冰冷的符號,更是流淌著生命力的語言藝術,是承載著中華民族智慧結晶的文化瑰寶。我們相信,對漢字語言性與語言功能的深入理解,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把握中華文化的精髓,並在新時代背景下,賦予漢字更強大的生命力與更廣闊的舞颱。本書的齣版,期望能為漢字研究注入新的活力,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漢字、珍視漢字、善用漢字的全新視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