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

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约翰·默约格·托马斯(Thomas J.M.) 著,张龙,胡江磊 等 译
图书标签:
  • 催化剂
  • 多相催化
  • 单活性中心
  • 催化设计
  • 材料科学
  • 化学工程
  • 能源
  • 环境催化
  • 纳米材料
  • 表面化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196231
版次:1
商品编码:1151477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8-01
页数:2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部分共八章,内容主要包括单中心催化剂的概念及产生背景,单中心催化剂与酶催化剂的相似性,单中心催化剂与负载型均相催化剂的区别;微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工业重要反应过程,如烷基化反应、酰化反应、硝化反应、醇脱水反应、MTO反应、烯烃选择性氧化及环氧化、烷烃末端基团选择性氧化及氨氧化等的实际应用;介绍了微孔SSHCs在大宗化学品合成、医药及精细化学品合成、生物质转化及尼龙合成的绿色化工开发中的应用;介孔开放结构作为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其在再生资源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等过程中的应用,负载型介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及应用;手性纳米多孔单中心催化剂的性质、制备方法及在非对称加氢、环氧化反应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多核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的本质、性质及其在加氢、氨氧化反应中的机理及应用。本书的突出特色是理论联系实际。
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及研究单位从事石油化工、工业催化、绿色化工、精细化工、医药中间体制备、生物质化学转化、新能源开发等科技人员的参考书,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张龙,长春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博导,教授,天津大学博士生合作指导教师,多年从事催化精细有机合成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化工原理”“化工专业英语”“催化原理”“精细有机合成”“化工传递过程”等课程,主持完成省级鉴定项目十项,其中国家星火计划项目一项,吉林省科委重点项目一项,国家的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获吉林省教科技进步三奖一项,申请国家专利一项,并获2002年日内瓦国际专利博览会金奖,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四十余篇,SCI收录一篇,EI收录二篇,出版专著一部,曾被评为吉林省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吉林省跨世纪纲要技术带头人人选,长春市局级后备干部,吉林省化工学会学术委员会和精细化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新能源和“化工科技”通讯编委,中国管理科学院特级研究员。

目录

第一部分基础与背景
第一章单中心多相催化剂的突出特点3
参考文献7
第二章来自生物界的启示——酶与SSHC的相似性9
2.1溶菌酶及其序列的故事9
2.2杂化酶12
2.3固定化酶12
2.4酶和SSHCs的相似性13
参考文献15
第三章单中心非均相催化剂与固载化均相催化剂的差异18
3.1历史背景概述18
3.2金属簇化合物用做分子母体来裁制金属纳米催化剂21
3.3表面有机金属化学(SOMC)的本质23
3.4基于自组装单层的高活性有机金属催化剂28
3.5具有优异活性的胶体锚接的有机金属催化剂29
3.6与单活性中心均相聚合催化剂的相似性29
3.7SSHCs的分类32
参考文献35
第二部分微孔开放结构
第四章用于新单中心非均相催化剂设计的微孔开放结构41
4.1引言41
4.2微孔SSHCs的突出特点46
4.3酸性微孔SSHCs的某些应用实例49
4.4B酸微孔SSHCs催化醇脱水反应:生产乙烯、丙烯及其他轻
烯烃的环境友好路线56
4.5L酸微孔SSHCs用于系列选择性氧化过程65
4.6利用TAPO-5的系列反应过程66
4.7微孔固体中的氧化还原活性中心68
4.8利用量子化学计算探究微孔固体MnⅢ催化中心活化C-H的机理76
4.9双功能单中心微孔催化剂:己内酰胺(尼龙6前体)的
无溶剂合成79
4.10负载在微孔主体上的单中心金属簇催化剂——反应环境
对催化剂结构的影响81
参考文献82
第五章单点非均相催化剂用于药物、农用化学品、精细化学品
和大宗化学品的生产89
5.1前言89
5.2精细化学品和药品89
5.3使用SSHCs生产大宗化学品的环境友好氧化过程94
5.4基于微孔SSHCs的B酸催化大宗化学品的环境友好
生产过程99
5.5基于Lewis酸微孔催化剂的转化过程100
5.6SSHCs催化酮类制备酯类的氧化反应
(Baeyer-Villiger Oxidations)102
5.7单活性点微孔催化剂在合成ε-己内酰胺和尼龙6新方法中的
关键作用105
5.8小结110
参考文献111
第三部分介孔开放结构
第六章环氧化反应和可再生原料可持续利用,维生素E的中间体的
生产及乙烯转换为丙烯,无溶剂一步法合成酯类117
6.1前言117
6.2TiⅣ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的性质和机理完整描述119
6.3单中心金属催化剂锚接到介孔二氧化硅上的其他范例128
6.4钛簇活性点用于生产维生素E(苯醌)的中间体129
6.5锚接到介孔二氧化硅上单活性中心金属配合物131
6.6三种官能团化的介孔二氧化硅基催化剂——乙烯到丙烯的
高选择性转化133
6.7化学高效的杂化SSHCs134
6.8单活性点的多相和均相催化的共性136
6.9用于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制备的其他介孔材料138
6.10总结141
参考文献142
第七章开发不对称转化反应的纳米空间147
7.1背景147
7.2手性分子筛该归于何处?147
7.3手性金属有机骨架材料(CMOFs)151
7.4负载SSHCs的介孔二氧化硅应用于不对称催化的开发155
7.5结论164
参考文献165
第八章多核、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169
8.1定义——纳米簇与纳米颗粒的区别169
8.2研究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的意义172
8.3关注基于铂系元素(PGMs)的双金属催化剂的原因175
8.4温和条件下高活性双金属纳米簇催化剂选择加氢过程实例176
8.5含锡的双金属和三金属纳米簇催化剂:实验事实180
8.6量子计算分析183
8.7含有金、铂、钯和铷的纳米簇催化剂的比较189
8.8前景194
参考文献195
附录199
索引202

前言/序言


《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阐述了纳米材料在水污染治理、空气净化、土壤修复及固体废弃物处理等环境修复领域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和广泛应用。全书共分为十一章,涵盖了纳米材料的基本概念、制备方法、表征技术,以及在不同环境介质中的作用机制和具体应用案例。 第一章 纳米材料基础 本章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的定义、特性及其在环境领域的独特优势,包括高比表面积、独特的量子尺寸效应和表面效应等。内容涵盖了金属纳米粒子、金属氧化物纳米粒子、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石墨烯)以及聚合物纳米材料等主流纳米材料的分类及其基本结构。 第二章 纳米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本章聚焦于当前主流的纳米材料制备技术,包括物理法(如溅射、蒸发)、化学法(如溶胶-凝胶法、微乳液法、水热法)和生物法(如微生物还原法、植物提取法)。同时,详细介绍了纳米材料的表征手段,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比表面积分析仪(BET)等,为理解纳米材料的结构与性能提供基础。 第三章 纳米材料在水污染治理中的应用 本章是本书的重点之一,详细阐述了纳米材料在去除水中重金属离子、有机污染物、病原微生物及营养盐等方面的应用。 吸附与沉淀: 重点介绍了多种纳米吸附剂,如纳米零价铁(nZVI)、改性介孔二氧化硅、活性炭纳米纤维等,分析其对不同类型污染物的吸附机理、吸附容量及影响因素。 催化降解: 深入探讨了纳米光催化剂(如TiO2、ZnO纳米粒子)、纳米 Fenton 催化剂(如Fe/TiO2)以及等离子体催化剂在有机污染物分解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和催化效率。 膜分离技术: 介绍了将纳米材料引入膜材料中,提高膜的抗污染性、选择性和截留率,从而实现高效水体净化。 抗菌消毒: 探讨了银纳米粒子、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等在杀灭水体病原微生物方面的应用,以及其作用机制和安全性考量。 第四章 纳米材料在空气净化中的应用 本章聚焦于纳米材料在去除空气中的有害气体(如NOx、SO2、VOCs)和颗粒物方面的应用。 气相吸附: 介绍了沸石、活性炭、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纳米吸附材料在捕获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有害气体方面的性能。 催化氧化: 重点分析了纳米催化剂(如Pt、Pd、Ru基纳米粒子)在空气污染物催化转化中的作用,特别是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和工业废气处理。 光催化除味与杀菌: 阐述了纳米光催化剂在去除室内空气污染物(如甲醛、苯)和杀灭空气中的细菌、病毒方面的应用。 高效过滤材料: 讨论了纳米纤维和纳米孔材料在制备高效空气过滤器中的潜力,以捕获PM2.5等细颗粒物。 第五章 纳米材料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 本章关注纳米材料在修复受污染土壤中的作用,包括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和农药残留等。 重金属钝化与固定: 详细介绍了纳米零价铁、磷酸钙纳米粒子、生物char等在土壤中稳定重金属离子,降低其生物有效性的机理。 有机污染物降解: 探讨了纳米催化剂和微生物联合技术在降解土壤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方面的应用。 农药降解: 分析了纳米材料对土壤中农药残留的吸附、降解及钝化作用。 土壤结构改良: 讨论了纳米材料在改善土壤持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通气性等方面的作用。 第六章 纳米材料在固体废弃物处理中的应用 本章探讨了纳米材料在垃圾分类、资源回收和无害化处理等方面的应用。 催化气化与燃烧: 介绍了纳米催化剂在提高垃圾气化和燃烧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方面的作用。 吸附与分离: 讨论了纳米吸附剂在从垃圾渗滤液中去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方面的应用。 生物修复辅助: 阐述了纳米材料如何增强微生物在处理固体废弃物(如厨余垃圾)过程中的活性。 第七章 纳米材料的环境健康与安全 本章关注纳米材料在环境应用过程中可能带来的健康和安全问题。内容包括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估、暴露途径、环境迁移转化以及风险管理策略,强调了可持续和负责任的纳米材料环境应用。 第八章 纳米复合材料在环境修复中的协同效应 本章深入探讨了不同纳米材料组合或纳米材料与其他材料复合所产生的协同效应,以及这种效应如何提升环境修复的效率和范围。 第九章 纳米材料环境修复技术的经济性与社会效益 本章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评估了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包括成本效益分析、技术推广可行性以及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贡献。 第十章 案例研究:不同环境问题下的纳米材料解决方案 本章通过具体的环境污染案例,详细展示了纳米材料如何被设计和应用以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一系列可借鉴的实践方案。 第十一章 未来展望 本章对纳米材料在环境修复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包括新型纳米材料的设计、智能化修复技术、与其他技术的融合以及政策法规的完善等。 本书适合从事环境工程、材料科学、化学、生物学以及相关交叉学科的科研人员、研究生以及工程师阅读。同时,也为关注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企业界人士以及公众提供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眼看到“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时,我内心就涌现出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这个书名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催化科学研究的核心热点之一:如何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实现催化剂性能的极致优化。我一直认为,催化剂的未来在于“精准”,而“单活性中心”正是这种精准理念的具象化表达。我迫切地想知道,书中将如何深入浅出地揭示“设计”的奥秘。它是否会从微观尺度出发,详细介绍构建单活性中心的各种策略?例如,如何利用原子层沉积(AL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先进技术,将单个原子精确地沉积到载体表面?又或者,书中是否会关注通过溶剂热法、水热法等常规但又精巧的合成手段,来制备具有特定配位环境的单活性中心?我对载体材料的研究也充满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不同载体(如氧化铝、二氧化硅、碳纳米管、石墨烯等)在稳定、分散以及与活性中心产生协同效应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应用”的部分,将是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当前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日益重视的背景下,高效、绿色的催化技术是解决能源、环境问题的关键。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大量具有说服力的应用实例,例如在CO2的直接转化、生物质的催化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不对称催化以及电催化等领域,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是如何实现突破性的性能提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提供详细的实验数据来支持其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将不仅仅是一本知识的汇集,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将帮助我更深刻地理解催化科学的前沿进展,并为我的研究方向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和创新灵感。

评分

在我搜寻有关催化剂研究的资料时,“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如同一个明亮的灯塔,瞬间吸引了我的目光。它所指向的“单活性中心”这一概念,正是当前催化领域最引人瞩目、也最具挑战性的研究前沿之一。我一直深信,催化剂的性能提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其活性位点结构的精确控制,而“单活性中心”的理念,正是这一控制理念的极致追求。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设计”的艺术。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原子尺度上,如何精确地锚定单个活性物种(如金属原子、金属离子、或特定官能团)在多相载体上?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合成策略,如原子层沉积(ALD)、限域合成、或者缺陷工程,来克服活性中心的团聚和失活问题?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例如氧化物、碳基材料、或金属有机框架(MOFs),它们在稳定、分散以及与活性中心形成协同效应方面,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应用”的论述。在当前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效、选择性强的催化剂研发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能源转化(如CO2加氢制甲醇、水分解制氢)、环境治理(如VOCs氧化、选择性脱硝)以及精细化学品合成(如不对称加氢、氧化反应)等领域,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所展现出的优越性能。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来佐证其独特性和高效性?对我而言,这本书无疑将是深入了解催化科学最新进展的宝贵资源,它将为我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并帮助我开启新的研究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在我长期以来对催化科学的探索之旅中,点亮了一盏指引方向的明灯。我尤其对“单活性中心”这一概念感到着迷,它传递出一种极致的追求——将催化反应的效率和精确度推向新的高度。想象一下,将无数个潜在的活性位点,经过精心设计,最终凝聚成一个个独立、高效且功能单一的“催化纳米原子”,这其中的科学奥秘和工程挑战,足以让人心潮澎湃。我迫切地想知道,这本书将如何剖析这种“单点致胜”的策略。它是否会深入探讨不同材料体系中,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构建方法,比如通过精确的溶剂热合成、高温退火、或者更先进的原位生成技术?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比如氧化物、碳材料、或者金属有机框架,它们在稳定和分散单活性中心方面各自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会不会提供详细的表征手段,来确证活性中心的“单体”性质,例如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Cs-STEM)、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谱等?我对这些技术细节的了解,将直接影响我对书中理论的理解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更进一步,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提高反应选择性方面的独特优势。传统的非均相催化剂往往存在活性位点异质性,导致副反应的发生,而单活性中心的设计,理论上可以最大程度地抑制这些不必要的反应,从而获得更高的产物收率和纯度。这对于精细化学品合成、药物中间体生产等对选择性要求极高的领域,具有革命性的意义。书中是否会通过具体的催化反应实例,来证明这一点?例如,在某些高价值化学品的合成过程中,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如何克服传统催化剂的局限性,实现前所未有的高选择性?我对这类“理论指导实践”的案例分析充满了期待,它们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科学原理,并为我未来的研究工作提供借鉴。

评分

《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准确地概括了催化科学领域最前沿、最具潜力的一个研究方向。我一直对如何实现催化剂性能的“极限突破”充满兴趣,而“单活性中心”的设计理念,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我非常渴望了解书中将如何详细阐述“设计”的过程。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原子尺度上,如何精确地控制活性位点的数量、分布和化学环境?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先进的合成策略,例如通过原子层沉积(AL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或是利用载体表面的缺陷工程来实现单活性中心的构建?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例如氧化物、碳基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它们在稳定、分散以及与活性中心产生协同效应方面的作用,书中又将如何论述?而“应用”部分,更是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当前对能源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要求日益提高的时代,高效、选择性强的催化剂研发至关重要。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CO2的直接转化、生物质的催化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加氢反应,以及电催化等领域,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如何克服传统催化剂的局限性,实现前所未有的性能提升。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有力地支撑其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学习催化科学最新进展的绝佳机会,它将帮助我拓宽视野,激发研究灵感,并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时,我就知道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它精准地抓住了催化剂研究的核心,那就是如何通过精密的“设计”来获得高效的“单活性中心”,并将其应用于实际的“应用”场景。我一直对催化剂的微观结构与其宏观性能之间的关系深感好奇,而“单活性中心”恰恰是实现这种精准调控的关键。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设计”的策略。它是否会深入探讨如何利用原子层沉积(ALD)、金属有机化学气相沉积(MOCVD)等精密合成技术,将单个活性原子精确地锚定在载体上?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关于构建特定配位环境的单活性中心的方法,例如通过官能团化的载体表面、限域合成,或者利用金属有机框架(MOFs)作为模板?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书中又将如何权衡其对活性中心稳定性的影响,以及与活性中心的协同催化效应?而“应用”的部分,更是本书价值的集中体现。在当前能源、环境以及可持续化学发展的大背景下,对高效催化剂的需求从未如此迫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CO2转化、生物质能源化、选择性氧化、加氢反应,以及电催化等关键领域中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来有力地支撑其论点?对我而言,这本书将不仅是一次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思维的启迪,它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巨大潜力,并为我的科研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页,首先吸引我的便是其严谨而又不失前沿的学术气息。书名“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精确地概括了其核心内容,触及了催化科学领域最热门的研究方向之一。我一直对如何实现催化剂的“精准控制”和“高效能”充满兴趣,而“单活性中心”恰恰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深入理解这一概念的绝佳机会。我非常好奇书中将如何阐述“设计”的艺术。它是否会从原子尺度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单个活性位点与底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电子效应、空间位阻以及电子密度分布等关键因素?对于如何将这种活性位点“锚定”在多相载体上,书中是否会介绍一系列创新的策略?例如,通过配体辅助合成、缺陷工程、或者表面修饰技术,来确保活性中心的稳定性和可及性。我对载体材料的研究也同样关注,书中是否会重点介绍不同类型载体(如氧化物、碳材料、聚合物等)在稳定、分散以及调控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性能方面的独特作用?此外,对于“应用”的探讨,我更是充满了期待。在当今社会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下,高效、绿色的催化剂研发显得尤为迫切。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新能源领域(如CO2转化、电催化析氧/析氢、燃料电池)、环境保护(如VOCs氧化、氮氧化物还原)以及精细化工生产(如选择性氧化、加氢)等方面所取得的突破性进展。书中是否会深入分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提供具体的实验数据来佐证其优越性?对我而言,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是一份宝贵的实践指南,它将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单活性中心催化剂的巨大潜力,并为我的科研探索提供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动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那种简约却又不失专业的设计风格,仿佛预示着内容本身的严谨与深度。书名“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虽然字面上看起来略显学术,但仔细品味,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巨大能量和无限可能。我一直对催化剂这个领域充满好奇,尤其是在环境保护日益严峻、资源需求不断增长的当下,高效、绿色的催化剂更是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似乎正好切中了这一时代脉搏,从“单活性中心”这个精巧的切入点,深入探讨了催化剂的本质和优化路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通过精细的设计,在多相催化剂的载体表面精准地构建出单个、高度活性的催化位点,并进一步探讨这种设计如何带来催化效率、选择性乃至稳定性的巨大飞跃。在我看来,这不仅仅是材料科学的进步,更是对化学反应过程的一次“微调”与“优化”,其背后蕴含的科学逻辑和工程智慧,足以让人眼前一亮。我对书中对“设计”这一过程的论述尤为关注,它是否会涉及诸如原子层沉积、金属有机框架(MOFs)修饰、载体工程等具体的设计策略?又或者是在理论计算与实验模拟方面有所侧重?这些都是我心中萦绕的疑问。而“应用”部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充满期待。它会将这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如何转化为实际的工业应用,例如在能源转化(如CO2加氢、水分解制氢)、污染物降解、精细化学品合成等领域,展现出怎样的潜力?书中是否会提供具体的案例分析,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在克服现有催化体系瓶颈方面的突破性进展?我希望书中能够不仅局限于理论的探讨,更能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以及在工业界寻求技术突破的工程师们,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和启发。这本书无疑将是一次知识的盛宴,让我有机会深入了解催化剂科学的前沿发展,并从中汲取灵感,或许还能为我自己的科研方向带来新的启示。

评分

当我看到“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时,我便立刻感受到了它所蕴含的深刻科学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当今对催化剂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的时代,“单活性中心”的概念无疑是实现这些目标的一条极具潜力的途径。我非常渴望了解书中是如何阐述“设计”这一关键环节的。它是否会从基础的化学原理出发,深入剖析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合成方法,在多相载体上构建出单个、孤立且高度均匀的活性位点?书中是否会介绍诸如原子层沉积(ALD)、金属有机框架(MOFs)的修饰、以及载体表面缺陷工程等先进的设计策略?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书中又会如何权衡其对活性中心稳定性的影响、与活性中心的协同作用,以及对反应过程的调控能力?例如,碳材料、氧化物、或者复合材料,在这些方面各自有哪些独特的优势?而“应用”的部分,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实用价值充满期待。在能源、环境和精细化工等多个领域,高效催化剂的研发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实的案例分析,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如何在CO2转化、生物质能源化、选择性氧化、加氢反应、以及电催化等关键应用中,展现出超越传统催化剂的优异性能。书中是否会深入解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辅以清晰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支撑其论点?对我而言,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学习催化科学前沿知识的绝佳机会,它将不仅拓宽我的学术视野,更能为我的研究工作提供宝贵的实践指导和创新灵感。

评分

《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这个书名,直接点明了其核心内容,让我觉得它是一本专注于催化科学最前沿领域,且兼具理论深度和实践价值的学术专著。我一直对“单活性中心”这个概念所蕴含的精准控制和高效催化潜力感到着迷。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将如何详细阐述“设计”的艺术。它是否会从原子尺度的视角出发,解析如何通过精确的化学合成技术,将单个的活性物种(例如金属原子、金属离子或功能性官能团)稳定地固定在多相载体上?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创新的“锚定”策略,例如通过配位化学、表面官能团化,或是利用载体本身的孔道结构来实现?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如氧化物、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它们在稳定、分散以及与活性中心产生协同效应方面的作用,书中又将如何论述?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应用”的章节。在当前全球面临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挑战下,高效、选择性强的催化剂显得尤为重要。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实际应用案例,例如在CO2的直接转化、生物质的催化转化、选择性氧化反应、加氢反应,以及电催化等领域,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如何克服传统催化剂的局限性,实现前所未有的性能突破。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通过具体的实验数据和图表来有力地佐证其结论?对我而言,这本书无疑将是我在催化科学领域深入探索的宝贵指南,它将帮助我拓宽视野,激发研究灵感,并为我未来的科研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评分

在我浏览图书信息时,这本书的书名“单活性中心多相催化剂设计与应用”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它所涵盖的主题——催化剂的精准设计和实际应用,是我长期以来一直密切关注的研究方向。我一直认为,催化剂的研究已经进入了一个精细化、定制化的新时代,而“单活性中心”的理念,正是这一趋势的绝佳体现。它预示着一种将催化活性位点“个体化”并使其发挥最大效能的科学策略。我十分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设计”这一环节。它是否会深入到原子层面,探讨如何通过精确的合成方法,将单个金属原子、团簇或者特定官能团“固定”在多相载体上?对于载体材料的选择,例如氧化物、碳纳米材料、金属有机框架(MOFs)等,它们在稳定、分散以及与活性中心形成协同效应方面,各自有哪些优势和特点?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如何确证单活性中心”的表征技术,如球差校正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Cs-STEM)、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XANE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并结合实例进行讲解?我希望书中不仅停留于理论的探讨,更能将设计理念与实际的“应用”场景紧密结合。在能源、环境和可持续化学等领域,催化剂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应用案例,例如在CO2转化、生物质转化、选择性氧化、加氢反应以及电催化等领域,展示单活性中心催化剂是如何克服传统多相催化剂的局限性,实现更高的效率、选择性和稳定性。书中是否会深入剖析这些应用背后的催化机理,并通过实验数据来有力地支撑其论点?对我来说,这本书将是一次深入了解催化科学前沿的绝佳机会,它将帮助我拓宽视野,激发新的研究思路,并为我在实际工作中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

书质量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书质量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书质量好!

评分

挺好

评分

书质量好!

评分

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