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41年9月30日至1942年4月20日,苏德战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双方爆发了具有特殊意义的莫斯科会战。苏军为保卫首都而进行的莫斯科保卫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极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也是人类战争史上极大规模的城市保卫战。
莫斯科是苏联的首都,也是苏联极大的城市和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中心,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的中部,莫斯科河两岸,同伏尔加河有运河连接,不仅是全苏铁路、公路和航空运输的中心,而且在水路运输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五海(波罗的海、白海、黑海、亚速海和里海)通航的港口。另外,莫斯科还是苏联极大的工业城市,产值占全苏工业产值的15%,在全国经济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为夺取莫斯科,德军制订了代号为“台风”的战役计划,企图先将莫斯科正面的苏军分为两个包围圈加以歼灭,然后顺势攻占莫斯科。希特勒狂妄叫嚣:“我们下一个进攻的目标就是莫斯科!莫斯科将在冬季到来之前被毁灭,完全从地球上抹掉!”
希特勒之所以要一意孤行实施“台风”计划,企图是想在维亚济马-莫斯科方向和布良斯克-莫斯科方向消灭苏军,然后从南、北、西面迂回莫斯科,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其占领。
虽然,希特勒的“台风”行动初战告捷,但天气的变坏使德军的攻势锐减。当德军前锋装甲部队进到莫扎伊斯克时,正逢下雨,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坦克犹如陷入泥潭,根本无法前进,德军被迫全线停止前进。
德军暂时的停进,使苏军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苏联统帅部紧急抽调新的预备队补充到前线。此时,苏联杰出的谍报人员左尔格从日本送来了准确的情报:日本武装力量将全力南进,而无意对苏作战。于是,斯大林又将部署在西伯利亚的精锐部队陆续西调到了莫斯科近郊。苏军渐渐地从维亚济马和布良斯克所蒙受的惨重损失中恢复过来。
这时已经到了深冬,天气骤然变冷。莫斯科地区的天气越来越恶劣,气温降到了零下40摄氏度。大部分德军士兵没有御寒的衣服,被冻伤、冻死的不计其数。可怕的严寒不仅摧残士兵的身体,而且还使机器停转、武器失灵。此时,德军在各个方向的进攻都被可怕的严寒和苏军顽强的抵抗阻止了。虽然莫斯科近在眼前,也已处于他们的炮火射程之内,但他们已经精疲力尽,锐气丧尽。德军官兵中间弥漫着越来越多的悲观气氛。
苏军统帅部下令苏军实施自开战以来的首次大规模反攻,向疲惫不堪、冻得半死的德军发起反击。苏军的反击犹如风卷残云,各路德军战线被迅速突破。
气急败坏的希特勒免去了陆军总司令布劳希奇的职务,自己亲自兼任陆军总司令,但仍然不能避免失败的命运。
苏军取得了苏德战争爆发以来的首次大胜利。
至于德军兵败莫斯科城下的原因,历来存有许多争议。以军事史学家李德·哈特、富勒为代表的一些人,将德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归结于严寒的天气、泥泞的道路。不可否认,严寒的天气以及泥泞的道路对德军的失败产生了一定的作用,但对德军的失败起关键作用的还是双方的主观因素。
对此,英国首相丘吉尔作7一番比较客观而公正的发言:“迫使德军撤离莫斯科的不是冬季,而是苏联军队。除了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外,希特勒过高估计德军的力量而过低估计苏军的实力,以及希特勒在作战指导上的一系列失误,都是造成莫斯科会战结局的重要原因。”
德军在莫斯科战役当中的失败,是德国法西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所遭到的首次大失败,打破了希特勒“闪电战”不可战胜的神话,大大鼓舞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的斗争。莫斯科会战后,德军的有生力量大大削弱,而且从此开始走下坡路,而苏军却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壮大。
苏军保卫莫斯科战役的胜利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大大鼓舞了世界各国的反法西斯人民,使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更加巩固;大大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促使英美等盟国领导人进一步承认苏德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并且更加坚定和增强了他们援助苏联的信念;促进了被德国法西斯占领的法国、波兰、南斯拉夫等国抵抗运动的进一步发展。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来自潘多拉魔盒的“巴巴罗萨”
No.1 战争将向何处去
No.2 “蓄有红胡子的人”
No.3 战争史上的一大骗局
第二章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No.1 斯大林犯了重大错误
No.2 一触即发的战争
No.3 希特勒不宣而战
No.4 苏军遭受重创
第三章 “斯大林的救火队员”
No.1 莫斯科严阵以待
No.2 叶尔尼亚反击战
No.3 朱可夫肩负重任
No.4 列宁格勒保卫战
第四章 “台风”计划
No.1 “抹掉”莫斯科
No.2 “台风”直扑莫斯科
No.3 形势万分危急
第五章 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No.1 莫斯科的“守护神”
No.2 全民总动员
No.3 众志成城
第六章 临危受命保红都
No.1 朱可夫临危受命
No.2 挽狂澜子既倒
No.3 20世纪最大的间谍
第七章 红场阅兵
No.1 斯大林坐镇莫斯科
No.2 非常时期的激昂演说
No.3 红场阅兵式
第八章 兵临城下
No.1 拯救危局
No.2 “台风”再起
No.3 英勇不屈的卓娅
No.4 离克里姆林富一步之遥
第九章 绝地大反击
No.1 反攻计划应运而生
No.2 冬天里的呜咽
No.3 大反攻
No.4 来之不易的胜利
精彩书摘
陆军总参谋长弗朗茨·哈尔德站了起来,对元首的决定作了补充发言:
“第一个突击目标是基辅,然后进军第聂伯河。”
8月1日,马克斯少将向总参谋长哈尔德呈报了对苏作战的第一份确切方案,“闪电战”思想是这一方案的基础。马克斯建议组建两个突击集团,任务是猛烈推进顿河一高尔基城一阿尔汉格尔斯克一线,尔后攻占乌拉尔。战争的重点是攻占莫斯科,因为这将导致苏联停止抵抗。计划预计击溃苏联需耗时9-17周。在此计划的基础上,德军总参谋部又进行了修订和改正。8月底,德国对苏战争计划的基本方案已制订完毕,取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巴巴罗萨”是德语Barbarossa的译音,意思是“蓄有红胡子的人”,这是德国皇帝腓特烈一世的绰号。之所以将它选为对苏作战计划名称,主要用意就是要使对苏战争带有“圣战”色彩,进一步有效地“消灭苏联的有生力量”。
从1940年秋天起,德军司令部指挥官开始进行司令部导演——在地图上演练即将发动的战争行动。
12月5日,希特勒的大本营。
时令已经是寒冷的冬天,凛冽的北风将迎风飘扬的旗帜吹得呼啦啦直响。冒着严寒匆匆赶往大本营的德国高级将领,不由得将大衣紧了紧,低着头匆匆忙忙向会场走去。
望着再次被召集到一起开会的将领们,最高元首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用极具煽动性的语言说道:“攻击苏联军队时,不应该把他们压缩到一起,因为那样做是危险的。我们的进攻一开始就应该把苏联军队分割得七零八落,把他们憋死在‘口袋’里。
德国将领们都被希特勒的“雄心壮志”折服了,不由得纷纷点头称是。显然,最高元首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变得更加高大了。
1940年12月5日,希特勒站在巨幅地图前,长时间地盯着莫斯科,陷入了沉思。这时,秘书敲门走了进来,将一份文件送到了他的案头。
希特勒走了过来,拿起文件,“巴巴罗萨”计划几个字迅速跳进了他的眼睛。希特勒坐下来,一页接一页地仔细看了起来。他边看边做修改,很快就将这份文件看完了,然后若有所思地望着窗外,思忖着下一步的作战方案中的细节。
1940年12月18日,希特勒正式签署“第21号指令——巴巴罗萨计划“,批准了德国对苏战争的最终计划。
这份计划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其总目标的概述,第二部分列出了德国在反苏战争中的盟邦,第三部分是有关在陆地、海洋和空中实施军事战役的计划。
指令一开头就指明,必须在英国战役结束之前,德国武装部队就准备好以快攻战击溃苏联。计划规定的当前和最重要的战略目标是“在出其不意的战役中通过坦克的高速奔袭突破”,把红军主力消灭于西部边界地区。
指令还限定了时间条件,这实际上是希特勒惯用的欺骗手法。希特勒的部属当中有不少人都担心入侵苏联要带来种种风险,特别是要面临两线作战。因此,希特勒认为,像“巴巴罗萨”这种风险性很大的作战计划,必须用一个精心策划的欺骗方案伪装起来。
……
前言/序言
战争的严酷与人类的坚韧:聚焦莫斯科保卫战的真实画卷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战役的胜负、将领的名字,而是试图将读者拉回到那个风雪交加、硝烟弥漫的严冬,亲历莫斯科保卫战的每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在这里,我们不只看到宏大的战略部署,更能感受到普通士兵、平民百姓在极端困境下的生存挣扎与人性光辉。 一、 严冬下的钢铁洪流:德军的进攻与苏军的顽强抵抗 1941年的秋天,德意志第三帝国以“巴巴罗萨”计划为名,挟其闪电战的余威,兵锋直指苏联腹地。对于莫斯科,希特勒将其视为苏联的心脏,一旦攻陷,便可宣告苏联的灭亡。德军的装甲洪流如同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横扫波兰,越过白俄罗斯,逼近了苏联首都。 本书将细致描绘德军进攻的初期态势。我们将跟随那些身披灰色军装的士兵,感受他们对速战速决的信心,以及对占领莫斯科这座伟大城市的渴望。德军的宣传机器早已将胜利的号角吹响,战场上,他们的坦克、飞机、步兵协同作战,摧枯拉朽,将苏军节节击退。那些被攻占的城镇、村庄,都成为了德军前进路上的注脚。 然而,苏联人民并未屈服。本书着重刻画的,是苏军在巨大压力下的坚韧。在莫斯科城外,尽管地形复杂,补给线漫长,又遭遇了苏联特有的严酷秋雨和冬季的严寒,苏军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对祖国的深沉热爱,构筑起一道道血肉长城。我们将深入了解苏军在各个防御方向的部署,从南翼的图拉,到西线的军事重镇,再到北翼的列宁格勒方向。 苏军士兵的英勇事迹将是本书的重中之重。他们如何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用步枪、手榴弹,甚至用生命去阻挡钢铁的洪流?那些冒着炮火运送弹药的姑娘,那些在冰天雪地里构筑工事的老兵,那些为了掩护战友而英勇牺牲的年轻人,他们的故事将被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会看到,在最绝望的时刻,是人性的光辉,是集体的荣誉感,支撑着他们抵抗到底。 二、 城市保卫战:人民的力量与牺牲 莫斯科不仅仅是一座战略要地,更是苏联人民的精神象征。一旦莫斯科陷落,将对整个苏联的士气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因此,保卫莫斯科,已经上升到全民战争的高度。 本书将重点展现莫斯科的城市保卫战。德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逼近莫斯科郊区,甚至能听到炮火的轰鸣声。然而,莫斯科并没有变成一座死城,反而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命力。 我们将看到,成千上万的莫斯科市民,包括工人、学生、妇女、老人,纷纷拿起武器,投入到保卫家园的战斗中。他们之中,有些人组成了民兵部队,在城市的街头巷尾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有些人负责筑造工事,用身体去承受炮弹的冲击;还有些人,则在后方承担起医疗救护、后勤保障的重任,用他们的辛勤付出,支持着前线的战斗。 本书将通过大量详实的史料和珍贵的照片,展现莫斯科市民在战争年代的真实生活。饥饿、寒冷、空袭,这些日常的威胁并没有击垮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更强的抵抗意志。我们会看到,在炮火连天的夜晚,人们如何在防空洞里相互取暖,分享仅有的食物;我们会看到,年轻的姑娘们如何在前线医院里,用她们的双手为受伤的士兵包扎伤口;我们会看到,孩子们如何在战火中,依然努力学习,延续着对未来的希望。 三、 严寒的盟友与转折点 历史总是充满了戏剧性,而莫斯科保卫战的转折点,很大程度上归功于一个意想不到的盟友——严酷的俄罗斯冬季。 德军在进攻莫斯科时,并未充分准备过冬的物资和装备。他们的军服单薄,坦克和车辆的润滑油在极低温度下会结冰,许多机械设备因严寒而失灵。本书将详细描述严寒对德军造成的巨大影响。他们的行军速度锐减,士兵冻伤、冻死的情况日益严重,武器装备的故障率急剧上升,战斗力大大削弱。 与此同时,苏军却早已适应了严酷的寒冷。他们穿着厚实的棉衣,使用耐寒的装备,并且在士气上占据优势。当德军在严寒中步履维艰时,苏军利用地形和天气优势,发起了大规模的反攻。 本书将重点呈现苏军反攻的场景。在莫斯科的各个方向,苏军集结了预备队,装备了新的坦克和飞机,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德军发动了猛烈的反扑。德军仓皇失措,丢弃了大量装备,被迫撤退。本书将描绘这场大规模的反攻如何一步步将德军推离莫斯科,是如何的惨烈,又是如何的振奋人心。 四、 历史的印记与深远影响 莫斯科保卫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关键战役,它的胜利不仅保卫了苏联的首都,更是对纳粹德国的一次重大打击,打破了希特勒“速战速决”的神话,也极大地鼓舞了反法西斯同盟国的士气。 本书将深入探讨莫斯科保卫战的历史意义。我们会看到,这场战役是如何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走向,它如何为苏军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同时,本书也关注这场战役留给后人的启示。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在面对侵略和压迫时,一个民族的团结、坚韧和牺牲精神是何等重要。它也让我们反思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来之不易。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历史文献、珍贵的照片、精美的地图,力求还原莫斯科保卫战的真实面貌。它不仅仅是一部军事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勇气、牺牲和不屈精神的史诗。通过阅读本书,您将有机会与那些在历史洪流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普通人对话,感受他们在那段艰难岁月中,所经历的恐惧、希望、痛苦与辉煌。这不是一段轻松的阅读,但它将是一次深刻的,触及灵魂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