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規範(GB 50915-2013)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規範(GB 50915-2013)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 編
圖書標籤:
  • 有色金屬礦山
  • 井巷工程
  • 設計規範
  • GB 50915-2013
  • 礦山工程
  • 地下工程
  • 規範標準
  • 工程設計
  • 采礦工程
  • 安全規範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計劃齣版社
ISBN:9158024217209
版次:1
商品編碼:1154714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
外文名稱: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4-02-01
用紙:膠版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規範(GB 50915-2013)》在編製過程中,規範編製組經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吸收瞭國內外井巷工程設計和生産的新經驗和新成果,並藉鑒瞭有關規範、標準,廣泛徵求瞭設計、科研、生産單位等多方麵的意見,經多次討論、反復修改,最後經審查定稿。《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標準: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規範(GB 50915-2013)》共分16章和1個附錄,主要內容包括總則,術語和符號,基本規定,竪井,斜井,斜坡道,平巷與平硐,溜井、溜槽與裝卸礦硐室,地下破碎係統,硐室,錨杆噴射混凝土支護,地下動力設備基礎,管綫布置,軟岩類礦山井巷工程的特殊要求,消防,井巷安全標誌等。本規範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和符號
2.1 術語
2.2 符號

3 基本規定
3.1 基礎資料
3.2 岩石力學工作
3.3 井巷工程布置與支護原則

4 竪井
4.1 一般規定
4.2 斷麵設計
4.3 井筒裝備
4.4 馬頭門
4.5 井頸與井筒支護
4.6 井筒底部結構與井底水窩
4.7 箕鬥礦倉、裝礦硐室及粉礦迴收
4.8 盲竪井
4.9 風井
……

5 斜井
6 斜坡道
7 平巷與平硐
8 溜井、溜槽與裝卸礦硐室
9 地下破碎係統
10 硐室
11 錨杆噴射混凝土支護
12 地下動力設備基礎
13 管綫布置
14 軟岩類礦山井巷工程的特殊要求
15 消防
16 井巷安全標誌
附錄A 防水門牆體長度計算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工程設計與安全規範:建築、機械與環境工程領域的權威指南 本書係對當代工程設計與施工領域中一係列關鍵規範的匯編與深度解析,旨在為工程師、技術人員及相關監管機構提供一套全麵、嚴謹的技術參考標準。全書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結構設計到復雜係統集成,再到環境保護與職業健康等多個維度,其深度與廣度,確保瞭工程項目在規劃、實施和運營各個階段都能遵循最高行業標準。 第一部分:土木與結構工程設計基礎 本部分聚焦於土木工程領域的核心設計原則與規範。首先,詳細闡述瞭建築結構荷載規範,包括但不限於恒載、活載、風荷載、雪荷載以及地震作用的取值與組閤方法。針對不同結構體係(如鋼筋混凝土結構、鋼結構、砌體結構),給齣瞭詳盡的材料性能參數、構件尺寸確定、連接節點設計以及抗震設防的詳細要求。特彆引入瞭新型結構材料的應用指南,例如高強度鋼材、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復閤材料在現代高層建築和特種結構中的設計考量與施工控製要點。 在地基與基礎工程方麵,本書深入探討瞭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要求、土工試驗方法的選擇與數據判讀,以及復雜地質條件下的基礎設計策略。內容細化至淺基礎、深基礎(樁基礎)的設計承載力驗算、沉降控製標準,以及對軟土地基、膨脹土、滑坡體等特殊地基的處理技術。對地下室和人防工程的防水設計與施工標準進行瞭專題論述,強調瞭水文地質條件對結構安全性的潛在影響及應對措施。 第二部分:機械設備與係統集成設計規範 本部分涵蓋瞭工業生産流程中關鍵機械設備的設計、選型與集成標準。核心內容包括通用機械設計規範,涉及鏇轉機械(如泵、壓縮機、風機)的選型依據、安裝精度要求及振動控製標準。特彆關注壓力容器與管道係統設計,依據國際標準和國傢安全法規,詳細規定瞭壓力容器的材料選擇、強度計算、焊接工藝評定(WPS/PQR)以及無損檢測(NDT)的實施細則。對於工業管道係統,本書提供瞭流體動力學計算、應力分析、支吊架設計以及防腐蝕措施的完整技術路綫。 在起重運輸設備方麵,本書提供瞭橋式起重機、門式起重機及其他提升設備的設計安全裕度要求、運行可靠性分析及周期性檢測標準。此外,對現代工業中日益重要的自動化與控製係統集成給齣瞭接口規範和係統冗餘設計的建議,確保設備間的協同工作安全可靠。 第三部分:環境工程與可持續發展標準 環境工程是現代工程設計的核心組成部分。本部分重點闡述瞭工業“三廢”處理工程的設計標準。 對於水汙染控製,詳細介紹瞭工業廢水預處理、生化處理(厭氧/好氧工藝)及深度淨化(膜分離技術、高級氧化)的設計參數、藥劑選擇與齣水水質標準,並結閤行業特點(如化工、冶金、製藥廢水)提供瞭針對性的處理工藝流程圖。 在大氣汙染控製方麵,本書收錄瞭針對顆粒物(PM2.5/PM10)的除塵技術(如高效布袋除塵器、電除塵器)的設計效率計算、煙氣脫硫脫硝(FGD/SCR/SNCR)係統的反應器設計參數及催化劑的維護壽命預測。對揮發性有機物(VOCs)的收集、迴收與末端治理技術(如RTO/RCO)的工程化應用給齣瞭具體指導。 固體廢棄物處理部分,聚焦於危險廢物和一般工業固廢的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處置。內容包括危廢暫存設施的防滲、防腐設計要求,焚燒爐的爐膛設計參數與二次燃燒控製,以及穩定化/固化填埋場的工程地質和環境監測要求。 第四部分:職業健康與安全管理規範 安全是工程設計的生命綫。本部分嚴格遵循工業安全管理體係,詳細規定瞭危險作業環境的設計要求。內容包括: 1. 防火防爆設計:針對易燃易爆物質儲存、輸送區域的電氣防爆等級劃分(Ex區域劃分)、通風換氣次數計算、惰性氣體保護係統的設計參數,以及火災自動報警與聯動滅火係統的配置原則。 2. 工業衛生與個體防護:闡述瞭有毒有害物質的職業接觸限值(OELs)的確定、工作場所的噪聲控製與振動隔離設計,以及人員疏散路徑的寬度、時間與標識要求。 3. 施工安全與臨時設施:對臨時用電、高處作業防護、腳手架與模闆支撐係統的結構驗算,以及基坑支護的動態監測與應急預案給齣瞭詳細的技術規範。 第五部分:項目管理與質量控製 本書最後部分強調瞭從設計深化到竣工驗收的工程項目全生命周期質量控製。內容涉及工程變更控製流程、施工組織設計審查要點、關鍵工序的旁站監理標準以及竣工資料的編製與歸檔要求。特彆強調瞭工程驗收中的功能性測試(如壓力試驗、聯動調試)和環境監測指標的符閤性檢查,確保最終交付成果的可靠性與閤規性。 本書資料詳實,圖錶豐富,充分結閤瞭最新的工程實踐案例與國傢標準修訂精神,是工程技術人員進行復雜項目設計與管理工作的必備參考工具書。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一:一本建築設計初學者的入門挑戰 這本書,坦率地說,對於我這種剛剛接觸礦山工程設計的新手來說,簡直就像是拿到瞭一本厚厚的拉丁文聖經。我原本以為,國傢標準無非就是一些條條框框的堆砌,枯燥但直接。然而,《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規範(GB 50915-2013)》的內容深度和廣度,著實讓我領教瞭專業規範的威力。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試圖理解其中關於“支護結構受力分析”的章節,那些復雜的公式和圖示,讓我這個習慣瞭通用土木工程概念的讀者感到雲裏霧裏。特彆是涉及到不同岩體等級下支護參數的選取,那種需要結閤地質勘察報告進行精細化計算的過程,遠遠超齣瞭我現有的知識儲備。我不得不頻繁地查閱各種岩體力學和工程地質學的補充資料,纔能勉強跟上規範的思路。這本書無疑是領域內的權威之作,但它對於非專業人士或者初學者而言,門檻高得有些令人望而卻步。它更像是一本“專傢手冊”,而非“大眾指南”。我期待未來能看到一些基於此規範的、更易於理解的案例解析集,幫助我們這些“菜鳥”更快地從理論跨越到實際應用。

評分

評價三:一次關於“尺度感”的哲學思考 閱讀這本關於礦山井巷工程設計的國傢標準,我産生瞭一種奇特的“尺度感”認知轉變。我們平時關注的建築,尺度是三維的、可見的;而井巷工程,其挑戰在於如何在一個極度受限且壓力巨大的地下環境中,建立起一個能持續運轉的“人工地質體”。規範中對巷道最小淨空、超前地質預報精度、以及不同掘進方式的匹配性要求,都在反復強調這種“地下生存”的復雜性。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A要等於B”,而是讓你體會到,哪怕是幾厘米的巷道淨空調整,在深井高壓環境下,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到整個生産流程的效率和安全性。這種對“看不見的力”的量化描述,讓我對工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這本書的結構和邏輯,嚴格遵循瞭從地質勘察到支護施工,再到運營維護的完整生命周期,每一項標準都是對無數次工程失敗教訓的提煉和總結,讀起來充滿瞭沉甸甸的曆史感和責任感。

評分

評價五:關於標準製定者的智慧與時代局限的探討 這本2013年頒布的規範,無疑代錶瞭當時我國有色金屬礦山井巷工程設計理念的最高水平。它係統地整閤瞭國內在深部開采、岩爆防治、以及提升運輸效率方麵的實踐經驗。我特彆關注其中對提升機井和斜坡道的結構設計要求,這些標準體現瞭設計者在追求工程經濟性與確保人員安全之間的精妙平衡。然而,時代總是在嚮前奔跑,尤其是在數字化和智能化采礦技術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希望能看到未來版本能更深入地探討如何將BIM(建築信息模型)技術有效地融入設計審批和施工管理流程。當前規範在信息化接口方麵的描述相對薄弱,更多是基於傳統圖紙和文字描述。這本書的價值是奠基性的,它為地下工程的標準化設立瞭堅實的基礎,但未來的挑戰在於,如何讓這份靜態的文本標準,能夠更好地與動態的、數據驅動的現代工程管理體係無縫對接,這或許是下一代規範需要著力解決的問題。

評分

評價四:技術手冊的嚴謹性與閱讀疲勞的抗爭 要客觀評價這本規範,我必須指齣它的專業性和由此帶來的閱讀體驗的矛盾性。作為技術文件,其嚴謹性無可挑剔,圖錶清晰,引用法規明確,每一個數字背後都有著充分的試驗支撐。然而,對於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參數的工程師來說,導航和索引係統的設計偶爾會讓人感到不夠友好。例如,在查找特定圍岩類彆下的“錨杆最小間排距”時,我發現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附錄和主條文之間,需要來迴翻閱和交叉比對。這本書的“語境”是高度專業化的,它假設讀者已經完全掌握瞭相關的岩體力學背景知識,因此,解釋性文字極少,大部分內容是命令式的技術指標。這使得我們在需要進行快速設計參考時,必須全神貫注,一旦被打斷,重新定位上下文需要花費不少時間。總而言之,它是一把精確的手術刀,鋒利無比,但需要使用者具備極高的專注力和專業素養纔能有效駕馭。

評分

評價二:資深工程師的案頭必備與“紅綫”指南 對於我們這種常年與地下工程打交道的老手來說,這本GB 50915-2013就不是教科書,而是我們日常工作中必須緊盯的“紅綫”和“底綫”。規範的價值不在於它提供瞭多少創新的設計思路——畢竟,創新往往需要突破現有框架——而在於它用近乎鐵麵無私的方式,界定瞭哪些設計是安全、閤規且可執行的。我尤其欣賞其中關於“通風和防塵”的標準部分,對於有色金屬礦井特有的有害氣體和粉塵控製要求,比我記憶中舊版標準嚴苛瞭許多,這直接影響瞭我們對井道斷麵尺寸和通風機選型的決策。在最近一次項目評審中,正是因為我們嚴格按照本規範中對“臨時支護的允許變形量”的要求進行瞭精確計算和施工監控,纔避免瞭潛在的返工風險。這本書的價值,體現在它能讓你在麵對業主、監理乃至政府監管部門時,擁有最堅實的技術依據。唯一的遺憾是,隨著新材料和新型錨固技術的發展,期望未來修訂版能在某些特定工況下的應用建議上,能有更具前瞻性的指導,而不僅僅是基於成熟技術的總結。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