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GB 50915-2013)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GB 50915-2013) [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编
图书标签:
  • 有色金属矿山
  • 井巷工程
  • 设计规范
  • GB 50915-2013
  • 矿山工程
  • 地下工程
  • 规范标准
  • 工程设计
  • 采矿工程
  • 安全规范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1720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71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Underground Opening of Non-ferrous Metals Mine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2-01
用纸:胶版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GB 50915-2013)》在编制过程中,规范编制组经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吸收了国内外井巷工程设计和生产的新经验和新成果,并借鉴了有关规范、标准,广泛征求了设计、科研、生产单位等多方面的意见,经多次讨论、反复修改,最后经审查定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GB 50915-2013)》共分16章和1个附录,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和符号,基本规定,竖井,斜井,斜坡道,平巷与平硐,溜井、溜槽与装卸矿硐室,地下破碎系统,硐室,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地下动力设备基础,管线布置,软岩类矿山井巷工程的特殊要求,消防,井巷安全标志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目录

1 总则

2 术语和符号
2.1 术语
2.2 符号

3 基本规定
3.1 基础资料
3.2 岩石力学工作
3.3 井巷工程布置与支护原则

4 竖井
4.1 一般规定
4.2 断面设计
4.3 井筒装备
4.4 马头门
4.5 井颈与井筒支护
4.6 井筒底部结构与井底水窝
4.7 箕斗矿仓、装矿硐室及粉矿回收
4.8 盲竖井
4.9 风井
……

5 斜井
6 斜坡道
7 平巷与平硐
8 溜井、溜槽与装卸矿硐室
9 地下破碎系统
10 硐室
11 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
12 地下动力设备基础
13 管线布置
14 软岩类矿山井巷工程的特殊要求
15 消防
16 井巷安全标志
附录A 防水门墙体长度计算
本规范用词说明
引用标准名录
附:条文说明

前言/序言


工程设计与安全规范:建筑、机械与环境工程领域的权威指南 本书系对当代工程设计与施工领域中一系列关键规范的汇编与深度解析,旨在为工程师、技术人员及相关监管机构提供一套全面、严谨的技术参考标准。全书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结构设计到复杂系统集成,再到环境保护与职业健康等多个维度,其深度与广度,确保了工程项目在规划、实施和运营各个阶段都能遵循最高行业标准。 第一部分:土木与结构工程设计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土木工程领域的核心设计原则与规范。首先,详细阐述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包括但不限于恒载、活载、风荷载、雪荷载以及地震作用的取值与组合方法。针对不同结构体系(如钢筋混凝土结构、钢结构、砌体结构),给出了详尽的材料性能参数、构件尺寸确定、连接节点设计以及抗震设防的详细要求。特别引入了新型结构材料的应用指南,例如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混凝土以及复合材料在现代高层建筑和特种结构中的设计考量与施工控制要点。 在地基与基础工程方面,本书深入探讨了岩土工程勘察的深度要求、土工试验方法的选择与数据判读,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基础设计策略。内容细化至浅基础、深基础(桩基础)的设计承载力验算、沉降控制标准,以及对软土地基、膨胀土、滑坡体等特殊地基的处理技术。对地下室和人防工程的防水设计与施工标准进行了专题论述,强调了水文地质条件对结构安全性的潜在影响及应对措施。 第二部分:机械设备与系统集成设计规范 本部分涵盖了工业生产流程中关键机械设备的设计、选型与集成标准。核心内容包括通用机械设计规范,涉及旋转机械(如泵、压缩机、风机)的选型依据、安装精度要求及振动控制标准。特别关注压力容器与管道系统设计,依据国际标准和国家安全法规,详细规定了压力容器的材料选择、强度计算、焊接工艺评定(WPS/PQR)以及无损检测(NDT)的实施细则。对于工业管道系统,本书提供了流体动力学计算、应力分析、支吊架设计以及防腐蚀措施的完整技术路线。 在起重运输设备方面,本书提供了桥式起重机、门式起重机及其他提升设备的设计安全裕度要求、运行可靠性分析及周期性检测标准。此外,对现代工业中日益重要的自动化与控制系统集成给出了接口规范和系统冗余设计的建议,确保设备间的协同工作安全可靠。 第三部分:环境工程与可持续发展标准 环境工程是现代工程设计的核心组成部分。本部分重点阐述了工业“三废”处理工程的设计标准。 对于水污染控制,详细介绍了工业废水预处理、生化处理(厌氧/好氧工艺)及深度净化(膜分离技术、高级氧化)的设计参数、药剂选择与出水水质标准,并结合行业特点(如化工、冶金、制药废水)提供了针对性的处理工艺流程图。 在大气污染控制方面,本书收录了针对颗粒物(PM2.5/PM10)的除尘技术(如高效布袋除尘器、电除尘器)的设计效率计算、烟气脱硫脱硝(FGD/SCR/SNCR)系统的反应器设计参数及催化剂的维护寿命预测。对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收集、回收与末端治理技术(如RTO/RCO)的工程化应用给出了具体指导。 固体废弃物处理部分,聚焦于危险废物和一般工业固废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处置。内容包括危废暂存设施的防渗、防腐设计要求,焚烧炉的炉膛设计参数与二次燃烧控制,以及稳定化/固化填埋场的工程地质和环境监测要求。 第四部分:职业健康与安全管理规范 安全是工程设计的生命线。本部分严格遵循工业安全管理体系,详细规定了危险作业环境的设计要求。内容包括: 1. 防火防爆设计:针对易燃易爆物质储存、输送区域的电气防爆等级划分(Ex区域划分)、通风换气次数计算、惰性气体保护系统的设计参数,以及火灾自动报警与联动灭火系统的配置原则。 2. 工业卫生与个体防护:阐述了有毒有害物质的职业接触限值(OELs)的确定、工作场所的噪声控制与振动隔离设计,以及人员疏散路径的宽度、时间与标识要求。 3. 施工安全与临时设施:对临时用电、高处作业防护、脚手架与模板支撑系统的结构验算,以及基坑支护的动态监测与应急预案给出了详细的技术规范。 第五部分:项目管理与质量控制 本书最后部分强调了从设计深化到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内容涉及工程变更控制流程、施工组织设计审查要点、关键工序的旁站监理标准以及竣工资料的编制与归档要求。特别强调了工程验收中的功能性测试(如压力试验、联动调试)和环境监测指标的符合性检查,确保最终交付成果的可靠性与合规性。 本书资料详实,图表丰富,充分结合了最新的工程实践案例与国家标准修订精神,是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复杂项目设计与管理工作的必备参考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三:一次关于“尺度感”的哲学思考 阅读这本关于矿山井巷工程设计的国家标准,我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尺度感”认知转变。我们平时关注的建筑,尺度是三维的、可见的;而井巷工程,其挑战在于如何在一个极度受限且压力巨大的地下环境中,建立起一个能持续运转的“人工地质体”。规范中对巷道最小净空、超前地质预报精度、以及不同掘进方式的匹配性要求,都在反复强调这种“地下生存”的复杂性。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A要等于B”,而是让你体会到,哪怕是几厘米的巷道净空调整,在深井高压环境下,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影响到整个生产流程的效率和安全性。这种对“看不见的力”的量化描述,让我对工程的敬畏之心油然而生。这本书的结构和逻辑,严格遵循了从地质勘察到支护施工,再到运营维护的完整生命周期,每一项标准都是对无数次工程失败教训的提炼和总结,读起来充满了沉甸甸的历史感和责任感。

评分

评价四:技术手册的严谨性与阅读疲劳的抗争 要客观评价这本规范,我必须指出它的专业性和由此带来的阅读体验的矛盾性。作为技术文件,其严谨性无可挑剔,图表清晰,引用法规明确,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有着充分的试验支撑。然而,对于需要快速查找特定参数的工程师来说,导航和索引系统的设计偶尔会让人感到不够友好。例如,在查找特定围岩类别下的“锚杆最小间排距”时,我发现信息分散在不同的附录和主条文之间,需要来回翻阅和交叉比对。这本书的“语境”是高度专业化的,它假设读者已经完全掌握了相关的岩体力学背景知识,因此,解释性文字极少,大部分内容是命令式的技术指标。这使得我们在需要进行快速设计参考时,必须全神贯注,一旦被打断,重新定位上下文需要花费不少时间。总而言之,它是一把精确的手术刀,锋利无比,但需要使用者具备极高的专注力和专业素养才能有效驾驭。

评分

评价一:一本建筑设计初学者的入门挑战 这本书,坦率地说,对于我这种刚刚接触矿山工程设计的新手来说,简直就像是拿到了一本厚厚的拉丁文圣经。我原本以为,国家标准无非就是一些条条框框的堆砌,枯燥但直接。然而,《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规范(GB 50915-2013)》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让我领教了专业规范的威力。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试图理解其中关于“支护结构受力分析”的章节,那些复杂的公式和图示,让我这个习惯了通用土木工程概念的读者感到云里雾里。特别是涉及到不同岩体等级下支护参数的选取,那种需要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进行精细化计算的过程,远远超出了我现有的知识储备。我不得不频繁地查阅各种岩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补充资料,才能勉强跟上规范的思路。这本书无疑是领域内的权威之作,但它对于非专业人士或者初学者而言,门槛高得有些令人望而却步。它更像是一本“专家手册”,而非“大众指南”。我期待未来能看到一些基于此规范的、更易于理解的案例解析集,帮助我们这些“菜鸟”更快地从理论跨越到实际应用。

评分

评价五:关于标准制定者的智慧与时代局限的探讨 这本2013年颁布的规范,无疑代表了当时我国有色金属矿山井巷工程设计理念的最高水平。它系统地整合了国内在深部开采、岩爆防治、以及提升运输效率方面的实践经验。我特别关注其中对提升机井和斜坡道的结构设计要求,这些标准体现了设计者在追求工程经济性与确保人员安全之间的精妙平衡。然而,时代总是在向前奔跑,尤其是在数字化和智能化采矿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我希望能看到未来版本能更深入地探讨如何将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有效地融入设计审批和施工管理流程。当前规范在信息化接口方面的描述相对薄弱,更多是基于传统图纸和文字描述。这本书的价值是奠基性的,它为地下工程的标准化设立了坚实的基础,但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让这份静态的文本标准,能够更好地与动态的、数据驱动的现代工程管理体系无缝对接,这或许是下一代规范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评分

评价二:资深工程师的案头必备与“红线”指南 对于我们这种常年与地下工程打交道的老手来说,这本GB 50915-2013就不是教科书,而是我们日常工作中必须紧盯的“红线”和“底线”。规范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创新的设计思路——毕竟,创新往往需要突破现有框架——而在于它用近乎铁面无私的方式,界定了哪些设计是安全、合规且可执行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通风和防尘”的标准部分,对于有色金属矿井特有的有害气体和粉尘控制要求,比我记忆中旧版标准严苛了许多,这直接影响了我们对井道断面尺寸和通风机选型的决策。在最近一次项目评审中,正是因为我们严格按照本规范中对“临时支护的允许变形量”的要求进行了精确计算和施工监控,才避免了潜在的返工风险。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在它能让你在面对业主、监理乃至政府监管部门时,拥有最坚实的技术依据。唯一的遗憾是,随着新材料和新型锚固技术的发展,期望未来修订版能在某些特定工况下的应用建议上,能有更具前瞻性的指导,而不仅仅是基于成熟技术的总结。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