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史

中国戏剧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谨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戏剧
  • 戏剧史
  • 戏曲史
  • 中国文化
  • 文学
  • 艺术
  • 历史
  • 戏曲理论
  • 舞台艺术
  • 传统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472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01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大学堂·艺术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戏剧史》对绵延千年的中国戏剧发展历程进行了透视,借此,我们既可以知晓中国戏剧自诞生至今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领略闪耀其中的著名戏剧艺术家的风采和经典戏剧作品的精髓。

内容简介

  《中国戏剧史》概述了绵延千年的中国戏剧发展历程,分为六个篇章--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地方戏;波澜起伏:戏剧市场的发育,峰回路转: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借此,我们既可以知晓中国戏剧自诞生至今的发展演变和社会历史的变迁,也可领略闪耀其中的著名戏剧艺术家的风采和经典戏剧作品的精髓。

作者简介

  傅 谨,浙江衢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教授。主要著述有《薪火相传--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老戏的前世今生》《新中国戏剧史》《草根的力量--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中国戏剧艺术论》《戏在书外》等。

目录

引言/ 1

第一章 序幕:中国的戏剧源流/ 5
一 祭祀与优伶/ 5
二 市民娱乐的发育/ 11
三 戏弄与杂剧、院本/ 17
四 变文与诸宫调/ 19

第二章 奇峰突起:宋戏文和元杂剧/ 27
一 南曲戏文/ 27
二 元杂剧的兴盛/ 39
三 关汉卿的光辉/ 44
四 元杂剧的艺术成就/ 52
五 南戏与文人的改造/ 60

第三章 精致典雅:明清传奇与昆曲时代/ 73
一 明初四大声腔/ 73
二 汤显祖的《牡丹亭》/ 80
三 众多的传奇杰作/ 85
四 伟大的李玉和奇幻的李渔/ 92
五 《长生殿》和《桃花扇》/ 103
六 折子戏和表演艺术的精进/ 111

第四章 百花争艳:缤纷多彩的地方戏/ 127
一 弋腔和秦腔的流传/ 127
二 京剧的诞生和成熟/ 140
三 川剧、粤剧和梆子/ 150
四 "小戏"成长为"大戏"/ 161
五 话剧进入中国/ 171

第五章 波澜起伏:戏剧市场的发育/ 181
一 新舞台与城市剧场/ 181
二 京剧流派纷呈/ 193
三 梅兰芳走向世界/ 203
四 戏剧市场的畸形鼎盛/ 211
五 大后方的戏剧/ 224
六 对传统戏剧的改进/ 230
七 现实题材与"样板戏"/ 241

第六章 峰回路转:面向未来的中国戏剧/ 249
一 传统戏剧的回归/ 249
二 危机与振兴/ 258
三 新观念与新探索/ 269
四 小剧场戏剧的发展/ 280
五 戏剧本体的再发现/ 288
六 古典美学的重建/ 304

后记/ 312


前言/序言







《古卷遗韵:声影斑驳的东方剧场》 本书并非一部梳理中国戏剧发展脉络的通史,而是从一个更为微观、更具诗意的视角,探寻中国戏曲艺术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种种斑驳印记。我们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不力图勾勒清晰的演进图谱,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细微之处,发掘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又闪烁着独特生命光芒的片段。 我们将一同走进那些早已消逝的戏台,想象当日的热闹景象。并非从“兰陵笑笑生”笔下的市井百戏说起,而是试图捕捉一个具体场景:在一个江南水乡的戏楼里,梅雨季节的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雨水和淡淡的脂粉气息。戏班子刚从北方跋涉而来,背着沉重的行囊,也带来了久违的北方曲调。台上的演员,无论是温婉的闺门旦,还是豪迈的武生,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次亮相,都承载着多少风霜与期盼?我们关注的不是角色的类型划分,而是演员本身,他们如何在一个个昏暗的油灯下,用嘶哑的嗓音和略显疲惫的身躯,唤醒观众内心深处的共鸣。 本书会涉猎那些被主流史家常常忽略的戏曲形式。我们不去赘述元曲的巅峰,不去详谈昆曲的雅致,而是会潜入那些更接地气的民间曲艺。例如,在鲁西南的某个村落,逢年过节,红火的“肘子戏”如何用最朴实的唱腔和简单的道具,讲述着关于忠孝节义的故事?那些穿梭于市井巷陌的“莲花落”,又以怎样戏谑的口吻,针砭时弊,引得围观者阵阵笑声?我们试图还原的是一种鲜活的生命力,一种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的艺术形态,而非仅仅作为一种“遗产”被供奉。 我们将对戏曲的“妆容”和“服饰”进行一次别致的解读。并非简单列举各个行当的色彩象征,而是深入探讨这些装饰背后蕴含的匠心与寓意。想象一位旦角演员,如何在一张素净的脸庞上,勾勒出愁肠百结的神情;一位净角演员,如何用夸张的脸谱,传递出性格的鲜明与张扬。那些华丽的戏服,并非仅仅是锦衣玉食的炫耀,而是通过精湛的刺绣和巧妙的设计,赋予了角色生命,让观众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角色的身份、情感和命运。我们将思考,这些看似繁复的装扮,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是何等不易,又何等珍贵。 对于戏曲的“音乐”,本书将从更为感性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会去分析工尺谱的复杂变化,不去考究词牌的格律严谨。而是会去倾听那些在深夜里,戏班子师傅哼唱的调子;在戏楼后台,锣鼓点子如何随着演员的心跳起伏;在观众席里,那些被曲调勾起的思绪,如何与窗外的虫鸣交织在一起。我们会讨论,为什么一首熟悉的唱腔,能在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引发人们相似的感动?这种穿越时空的感染力,究竟来自于哪里?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戏曲与“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并非研究戏曲与政治、经济的宏大互动,而是关注戏曲如何在具体的空间中生长。一座古老的戏楼,它是否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一处乡间的庙会,它是否为戏曲提供了最生动的舞台?一个偶然的雨天,它又如何改变了一场演出的命运?我们将描绘戏曲与它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之间,那种水乳交融,又相互塑造的独特景象。 本书还将触及一些“边缘”的戏曲现象。例如,那些只在特定节日或特定人群中流传的“地方小戏”,它们可能没有名家大师,也可能没有厚重剧本,但却承载着最纯粹的乡土记忆和地域文化。那些曾经为戏曲提供音乐的“民间乐师”,他们的故事被遗忘了多少?那些在戏楼里默默服务的“跑龙套”和“道具师”,他们的辛劳又有多少人看见?我们试图将这些被忽略的角落,重新点亮,让它们也发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总而言之,《古卷遗韵:声影斑驳的东方剧场》是一次充满好奇的探险,一次对中国戏曲艺术的私人化、感性化解读。它不是一部教科书,而更像是一本散文集,一本充满故事、充满想象、充满情感的笔记。我们希望通过这些零散的、碎片化的观察,让读者感受到中国戏曲那份独特的美学韵味,那份跨越时空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平凡生活中的闪耀光辉。我们关注的,是那些“人”的故事,是那些“情”的流转,是那些“声”与“影”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值得细细品味的,古卷遗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戏剧的书,更是一部关于中国人的情感史、社会史、文化史。我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中国人是如何用戏剧来表达他们的爱恨情仇,如何用戏剧来抒发他们的悲欢离合,如何用戏剧来传承他们的文化基因。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的关怀。

评分

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中国文化。我一直觉得,一个民族的灵魂往往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形式中,而戏剧,无疑是中国最能代表民族性格和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悲欢离合,看到了他们对爱情、对友情、对家国情怀的执着追求。每一个戏剧人物,都像是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折射出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思想。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味道”的书。这里的“味道”不仅仅是指文字的趣味性,更指书中蕴含的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感觉作者对中国戏剧的热爱溢于言表,这种热爱贯穿了整本书的叙述。他不仅在介绍戏剧的演变,更在传递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敬意和传承。读着读着,我仿佛闻到了古老戏院里青衣的脂粉香,听到了鼓点激昂的铿锵声,看到了舞台上生旦净丑的百态人生。

评分

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我一直以为戏剧只是单纯的娱乐,但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戏剧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和文化价值。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戏剧扮演的角色是多么的重要!它不仅是统治者用来宣扬教化、巩固权力的工具,更是普通民众宣泄情感、表达诉求的窗口。尤其是在社会动荡、民不聊生的年代,戏剧往往能成为一股振奋人心的力量,传递希望,凝聚人心。作者对各个时期戏剧作品的分析,让我对当时的社会结构、价值观念以及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国的传统艺术情有独钟,但总觉得对戏剧这一块了解得不够深入,总是停留在皮毛。读了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中国戏剧那源远流长的历史,从先秦的歌舞百戏,到汉代的乐府、角抵,再到唐代的参军戏、滑稽剧,每一个时期都像一颗璀璨的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作者的叙述如同涓涓细流,将那些遥远的年代一点点展现在我的眼前。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艺人在简陋的舞台上,用他们的歌声、舞姿和诙谐的语言,逗得观众捧腹大笑,也让大家在欢笑中体味人生百态。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看看热闹”的心态来翻阅这本书的。毕竟,戏剧这东西,听起来总是有点高深莫测。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吸引了我。它没有枯燥的理论堆砌,也没有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一个个戏剧故事、一个个传奇人物娓娓道来。我读到那些跌宕起伏的情节,感受到了古代观众的喜怒哀乐,仿佛置身其中。从元杂剧的豪放悲壮,到明清传奇的细腻婉转,再到京剧的成熟辉煌,每一个篇章都让我惊叹不已。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远超我的预期。我一直以为中国戏剧是从某个时期突然兴盛起来的,但读了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原来它的根源可以追溯到那么遥远的古代。作者花了大量篇幅讲述了戏剧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从原始的巫术仪式、祭祀活动,到宫廷燕乐、民间歌舞,一点点勾勒出了戏剧的雏形。这种考古式的追溯,让我对中国戏剧的生命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更加佩服那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我仿佛穿越了漫长的岁月,亲眼见证了中国戏剧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犷到细腻的发展历程。我看到了不同朝代、不同地域的戏剧特色,看到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艺术追求。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感染力,让我对每一个时期的戏剧都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让中国戏剧能够历经数千年而不衰,并且在不同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通过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中国戏剧的生命力,在于它对现实生活的深刻关注,在于它对人性的细腻洞察,更在于它能够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这种生生不息的传承精神,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一直认为,能够流传千古的作品,必然有着超越时代的生命力。通过这本书,我了解了那些在中国戏剧史上举足轻重的剧目,了解了它们是如何诞生的,又是如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剧作家是如何用他们的笔触,塑造了不朽的艺术形象,又是在如何用他们的才情,描绘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

第三节

评分

30年代经典名片分析

评分

萌芽与初创期电影(g1905-1921)

评分

尝试与摸索:20年代电影艺术的发展

评分

主要研究领域为影视史论、影C视文化传播与艺术批评C、艺术教育理论等。近年来在《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要学术专著有:《从文学之隅到影F视文化之路》、《中国影视艺术理论F研究》、《美育基础》、《艺术概论》、《影视文学》、《跨G世纪中国电影艺术传统史评》等。

评分

67条

评分

特编:港台电影史略

评分

战后喜剧出r色成就

评分

专业参考用书,看看会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