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去追寻玉龙雪山的那一米阳光;
不用执著地解读东巴文;
甚至,不用刻意地寻找艳遇
……
但你一定要找个有故事的小院住下,
在丽江的晨曦中睡到自然醒,
然后,趿着拖鞋漫无目的地逛逛,
和新移民或老住家谈谈天,
入了夜,便潜入一个有眼缘的酒吧
……
把很美的遇见留给丽江。
当年仙儿的文章,在丽江市市委宣传部的全球征文活动中,得了15个奖项的其中8个。翻开此书,丽江味扑面而来。
——丽江市市委宣传部“品?丽江”征文大赛评委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就有预感,仙儿会像我一样最终选择丽江。买个院子住下来。
——“候鸟之家”范先生
把丽江比作大树,把大大小小的客栈比作鸟巢,着实有趣……丽江客栈,真的可以说是都市人回归自由的一种方式。
——丽江?束河?连锁客栈店主Aimy
林仙儿10年来的丽江情结,全部源于她与老生的倾城之恋。
——网友“爱是婚姻的坟墓”
看了那些有故事的丽江小院,就特别想今晚就离开这座城市,留下明天找人找到恼羞成怒的老板和肥肚子的房东……
——网友“随风而逝”
本书是仙儿和老生用脚步丈量丽江的10年倾情之作,将大丽江的细节之美娓娓道来。从有故事的纳西小院出发(Chapter1),沐浴玉龙雪山的一米阳光(Chapter2),然后兜回大研古城走街串巷(Chapter3),品味岁月的光影里的如烟往事(Chapter4)。“送你一张手绘的图”(Chapter5)带着读者到丽江周边——束河、仁里、香格里拉和泸沽湖短途旅行,分享途中遇见的丽江之缘(Chapter6)。最后,与美食不期而遇(Chapter7)。
放慢脚步,就像遇见一杯好咖啡那样,把很美的遇见,留给丽江。
桂林(林仙儿),无欲无书的职业撰稿人,与孙再平(老生)是默契的夫妻档,走遍大江南北。自十年前初遇丽江,每年固定到丽江小住,寻找故事和设备同样精彩的客栈,结识一大帮丽江的新客家和原住民。喜欢将对自然和历史的热爱以图文倾泻出来,一直践行着“把家背在行囊中”,为多家报纸、杂志旅游专栏供稿。
【卷首语】把最美的遇见留给丽江
栖居在有故事的纳西小院
候鸟之家
夏娃的丽江之恋
照亮你晚归的那盏灯
屋檐下,看雨丝飘洒
在路上,在我家
看得见风景的房间——那些旅途中的观景房
玉龙雪山的第一米阳光
玉龙雪山,爱与神同在
激沙沙——丽江的水
黑龙潭,白龙潭,大珠小珠落玉盘
波澜不惊话“三海” ——细数拉市海、文海、程海
雪山下的纳西人家
趿着拖鞋,走街串巷
老街,迷路也像躲猫猫
梦在每一棵开花的树下
古宅雅居有洞天——漫步在丽江小巷
慢性子的五一街
就着奶茶涂鸦——记丽江的小店
兜兜转转——背后的蔬菜怀中的花
烤地瓜一样烤太阳
门楣上的新新物语
最是风情秀背影
镌刻青春的古拙舞步
书写吉祥的东巴铃
静坐在岁月的光影里
不设防的木府
和,贵族平民的欢喜佛
天雨流芳,古雅书香
流行风里的象形文字
白胡子的纳西古乐
此情可待成追忆——白沙壁画
素衣锦年——晓月疏木挂寸银
茶马古道——渐行渐远的马帮铃声
像蝴蝶一样生活
送你一张手绘的图
香格里拉,那个温暖的夏夜
现在的束河是曾经的丽江
背篓春光去束河
仁里路上的桃花源
桥上桥下皆风景
泸沽湖岸的秘境花房
借一缕月光去走婚——走进摩梭女儿国(上)
借一缕月光去走婚——走进摩梭女儿国(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丽江之缘
我答应过在丽江等你
印象丽江
入夜的癫狂
火塘,心不设防的温暖
缘遇丽江
日光倾城,月光妩媚
在丽江,与美食不期而遇
做一回馋嘴的猫咪
粉嘟嘟的鱼
象山市场里的一绝:腊排骨
私房小厨:怕不辣的川滇混搭
边走边吃,盘点丽江小零食
丽江盛产甜蜜蜜……
【后记】在丽江的晨曦中醒来
把最美的遇见留给丽江
丽江,一座耐人寻味的城市。
从地图上看,丽江像极了一匹卡通版的骆驼:高昂的脖子,一头扎进了人间净土香格里拉;隆起的双峰,骄傲地耸立在泸沽湖东北岸的四川凉山;驼蹄很坚实也很调皮,仿佛后一只还逗留在楚雄的红土地,前蹄,则一不留神滑进了大理的洱海源;就连那只可爱的小尾巴,也还吊在攀枝花的红棉丛里,优哉游哉地晃荡……
丽江美不美?毋庸置疑。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窗前白月光,胸口的朱砂痣,不会众口一词把赞美都交给丽江。然而,当所有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雾霾四起,阴云密布,我们焦虑迷茫的眼神,会不会被丽江碧蓝通透的天空所洗亮?当你我不得不戴着防尘口罩行走在自己的城市,会不会无比怀念丽江纯净而沁凉的空气?当钢筋水泥的家园,水污染得要装上过滤器净水器才敢放心饮用,是不是我们又要回味起丽江澄澈而甘洌的水质?仔细看看——我们的菜篮子,我们的米袋子,我们的餐桌,我们的大街小巷大店小摊,还有几样食品能让我们心无芥蒂地大快朵颐?据报道,近年来为了空气质量孩子的健康而选择出国移民的人越来越多,我则常常思忖:如果说,国内还有一方净土适宜人居,我想,我会选择丽江。
选择丽江,自然环境冬暖夏凉,纳西小院诗意栖居。原先就不算闭塞的边陲小镇,而今更是踏上旅游时代的高速通道,抢先与世界接轨,却又在潮流涌动的风口浪尖,恪守传承,珍视遗存。正如其古城本身,以涓涓流水的清软,替代了巍巍城墙的隔断,人心的藩篱,自然也被柔化,被吸纳,被招引为一座人心所向、和顺安详的乐园。在那里,目光所及古风雅韵,侧耳聆听花开有声,凝视与感悟之中,你无法不被那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所折服;在那里,敬重文化一如敬重神灵,正血脉般融入了丽江的每一处风景。那些多情而柔情的表达,那种深沉而忘我的依恋,那桩桩件件看似癫狂、实则个性的行为,是寻常也是不凡,是艺术更是生活,无所谓别人的掌声,更在意自我内心的坚持。
无可否认,丽江坝子,玉龙雪山,日日呈现着的,不只是盛世繁华;茶马古道,泸沽湖畔,夜夜上演的,也未必是人间传奇。所有这些,统统加在一起,让我告诉你:
这,就是丽江。
这,又不只是丽江。
假如,你还不曾来过丽江,我相信,一幅图片、一个故事、一段蕴藉的文字,甚或一句由衷的赞叹,兴许都能勾起你或渴望漂泊、或寻求安宁的灵魂,来一次想走就走的旅行,当然,最好的目的地无疑就是丽江——距繁华很近,离喧嚣很远。无论出尘,抑或入世,丽江,都是最理想的选择。
假如,你已来过丽江,只不过走马观花太过匆忙,感觉不如想象中的美好,又何来惊艳?没关系,请静下来,打开这本图书,按照我们字里行间的引领,再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再给自己和丽江一次机缘,放慢脚步,就像,遇见一杯好咖啡那样,把最美的遇见,留给丽江。
你会发现,不光是自然景观,还有人文的诱惑,都会驱使你,不由自主地,再想和她亲近一番。
林仙儿老生
Chapter1栖居在有故事的纳西小院
古城像是一片繁茂的树林,客栈就是树梢上远近高低不一的“巢”。白天,“鸟儿”都飞了出去,四下静悄悄的;晚上,又都飞了回来,叽叽喳喳一片。
……
在丽江,在束河,在泸沽湖,乃至香格里拉,以及鲜为人知的白沙,古城内抑或古城外,喧嚣的,安静的,但凡是客栈的小院,一进一出,门内门外,每天都纷纷攘攘地上演着丽江版的传奇故事。
Chapter2玉龙雪山的第一米阳光
默默地思念着你,在丽江熟悉的小客栈里,
没有我在身旁,亲爱的你是否有人疼有人怜惜,
每夜看你的相片,却让我更加的难以入眠,
三十年,五十年,七十年,一生眷恋;
来吧,再次去看夕阳,回到那幸福而甜蜜的时光,
当白雪花再次撒满了丽江,期盼与你守候一米阳光。
Chapter3趿着拖鞋,走街串巷
在丽江,住古城而不是新城的最大好处,
一是没有车水马龙的喧嚣,二则可以自由自在地四下漫游:
随起随走,逛街则尽得古城精髓,泡吧则可尽情释放,
就连待的日子久了,
想像原住民一样去趟菜市场,
也是趿着拖鞋“踢踢踏踏”就到了。
Chapter4静坐在岁月的光影里
在藏区,娶一位美丽孝顺的“卓玛”,
在丽江,娶一个“披星戴月”的胖金妹。
远隔万水千山,
藏客心中的两个女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见面,
却都从心底感谢对方,
是那一头的女人,把温暖和柔情给了自己最爱的男人,
让他多了一份牵挂,多了一份珍爱生命的责任。
如今在丽江,一些纳西族人和藏族人成了亲戚,
当年的藏客,就是那根有着浪漫却又凄美记忆的红丝线……
Chapter5送你一张手绘的图
大研古城的老宅子里住的都是外地客,
城外的新房子里住着的才是丽江人。
客人说这里空气真好,
纳西人摇头,说最好的新鲜空气在乡下。
仁里、束河、香格里拉、泸沽湖……
到丽江周边去,看看原住民眼中的故乡。
Chapter6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丽江之缘
“丽江。”
午夜时分,我迷迷糊糊念叨了一句,醒了,再也无法入睡。
那一刻,我想,很多人大概都会在梦里和你相见。
庄生晓梦,不知醒来何处。能和你梦里相会,想来有缘。一座城能潜入梦境,该是有多少造化,多少次途中的呼唤。
丽江,我的梦中情人。
Chapter7在丽江,与美食不期而遇
抚窗往下,水里的三文鱼依然明艳活泼,
一群一群地游着,追逐着,
穿行在油绿的水草间,一副悠然自得的模样……
水,让丽江显得如此清雅、灵秀,与众不同;
而水中粉嘟嘟的三文鱼,
既添了风景之美,也让人兼得口腹之欲,
再念起丽江的好来,
自然更是回味无穷。
……
这本书的结构处理得简直像是一部精妙的交响乐,开篇并不直接切入主题,而是用了一系列看似散乱却又暗藏玄机的片段作为引子。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时间线的方式,他像一个技艺高超的织工,将过去、现在和某种近乎预言的未来感线索交织在一起,毫不生硬。读到中间部分时,我发现作者对于“等待”这个主题有着近乎偏执的关注。等待一场雪,等待一个久未归人的脚步,等待心境的完全沉淀。他的句子很长,但绝不拖沓,仿佛他需要足够长的篇幅来承载那些复杂而细腻的内心波动。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出现一种物件——可能是某件旧物,也可能是一种自然意象——它被不断地赋予新的含义,每一次出现都像一个音符的重复,但旋律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这本书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留白”,它提供了足够的空间供读者自行填补情感的空白,而不是将所有结论都打包送上。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流的现代人来说,阅读它需要一种近乎冥想的耐心,但一旦沉浸进去,那种被治愈的感觉是任何快餐式文学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有一种奇异的混搭感,既有古典文学的韵味,又不失现代人对生活犀利的观察。我发现作者非常擅长运用非传统的感官嫁接,比如他会形容“一种带着潮湿泥土味道的蓝色”,或者“沉默像某种厚重的丝绒”。这种描述打破了我们对事物的固有认知,强迫读者调动所有感官去重新“体验”他所描绘的场景。这本书的叙事者似乎拥有极高的自我觉察能力,他不断地在审视自己的处境和选择,但这种审视是温柔的,没有自我批判的锐利。书中关于“行走”的段落尤其引人入胜,作者将徒步的过程描述成一种主动的遗忘仪式,每走一步,就放下一些不必要的执念。读完后,我突然有种冲动,想收拾行囊,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只是单纯地走,去感受脚下土地的温度和不同光线下空气的密度。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生活的书,但它无疑能让你更深刻地理解“存在”本身的重量与轻盈。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体现在其对“非典型叙事”的大胆尝试上。它不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更像是一系列精心剪辑的蒙太奇片段,它们看似独立,却在读者的脑海中构建出一个宏大而私密的精神世界。我喜欢书中对细节的极端偏执,比如某件衣服的磨损程度,某个老物件上铜绿的色泽,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元素,却成了推动情感深化的关键锚点。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的道德判断,他只是呈现事实,让读者自己去完成意义的构建,这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主动的创造。书中关于“时间错位感”的描绘尤其出色,你常常会感觉自己正身处于一个不存在的维度,过去和现在同时在你眼前上演。这种叙事上的冒险精神,让我感到振奋,它挑战了传统小说的线性结构,以一种更加贴近人类记忆和梦境运作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在的宇宙。这本书读完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思维导图也被无形中拓宽了许多。
评分我必须承认,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封面上那种近乎哲学的疏离感。通篇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股强大而克制的抒情力量。作者在描述人际关系时,运用了很多对比和隐喻,他很少直接断言“爱”或“失去”,而是通过对人物眼神、肢体语言和沉默的捕捉,将情感推到极致。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两个人并肩而坐,却久久没有开口,空气中只有彼此的呼吸声和远处的犬吠,这段文字的张力,比任何激烈的对话都要震撼人心。更令人赞叹的是,作者似乎对“失去”的理解非常深刻,他并不渲染悲伤,而是将其视为生命循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秋叶的凋零是为了迎接新芽的生长。这种成熟、近乎看透世事的笔触,让我不得不停下来,反思自己那些过于激烈的喜怒哀乐。这本书像是作者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对那些重要瞬间进行的一次精确的“存档”,值得反复回味,每次都能从中提取出新的体悟。
评分厚重的装帧,拿到手时指尖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质感,封面设计极其考究,那种水墨晕染开来的淡雅,仿佛一下子就能将人从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抽离出来,拉拽到一片云雾缭绕的远方。我本以为这会是一本关于风土人情的旅游指南,毕竟书名带了“丽江”二字,但翻开扉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更为内敛的情绪。作者的文字功力非凡,他似乎不急于描绘那些游客蜂拥而至的古城全景,而是聚焦于那些被时间遗忘的角落,比如某个清晨,阳光斜斜地打在青石板上,露水还未完全蒸发时,一家老茶馆里传来吱呀的开门声,以及一个陌生却温暖的微笑。他对于光影的捕捉细致入微,读着读着,我甚至能闻到空气中混合着松木燃烧的烟火气和不知名花朵的清香。这本书的叙事节奏舒缓得像纳西族的音乐,每一个转折都带着一种宿命般的温柔。它更像是一部心灵的游记,记录的不是“我去了哪里”,而是“我在那里成为了谁”。这本书没有刻意去拔高或神化任何事物,只是平实地记录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稍纵即逝的联结,让人在合上书页后,仍久久沉浸在那种淡淡的、略带惆怅的东方美学意境之中。
评分丽江很美,去看看吧。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这本书不错,活动时候买的,很划算。为了以后去丽江做准备
评分这本书不错,活动时候买的,很划算。为了以后去丽江做准备
评分本人还是偏向有故事情节的书 这本不是很适合我 都没看完
评分非常好。。。。。。。。。。
评分有点小失望,跟我想要的有点不一样
评分很好,刚从丽江回来,在丽江机场看到了这本书并上,京东查了一下,有!所以当时没买,回家以后上网拿下,立省!
评分很不错哦我特别喜欢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