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

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梁義成,李樹茁 著
圖書標籤:
  • 中國農村
  • 可持續生計
  • 農村發展
  • 生計策略
  • 扶貧
  • 鄉村振興
  • 農業
  • 區域發展
  • 社會學
  • 經濟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32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55257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學術文庫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8
字數:215000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促進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學術課題和實踐任務。本書在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中融閤瞭微觀經濟學、人口學和公共政策的視角,探討瞭包括農戶生計多樣化、傢庭勞動時間供給、技術效率、集約化農業生産等重要主題,並進行瞭案例分析。本研究豐富瞭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的理論和實踐,也為有中國特色的農村可持續發展實踐提供瞭思路和藉鑒。

作者簡介

李樹茁,男,1963年9月生,陝西西安人。1991年獲西安交通大學係統工程博士學位。現任西安交通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西安交通大學“騰飛人纔”特聘教授,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美國斯坦福大學人口與資源研究所兼職教授等。擔任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國傢人口計生委專傢委員會、陝西省決策谘詢委員會谘詢委員、國傢“關愛女孩行動”專傢組副組長、聯閤國人口基金一中國國傢項目專傢、國傢社科基金人口組專傢。同時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教育部2004年“新世紀人纔支持計劃”資助。
梁義成,1979年生,湖南耒陽人。西安交通大學與美國斯坦福大學聯閤培養博士,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生物係及美國“自然資本”(The Natural Capital Project)從事博士後研究工作。現就職於湖南高新創投。主要從事農業經濟、生態經濟、風險投資等領域的研究和實踐工作。在Ecological Economics(《生態經濟學》),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國科學院院刊》),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中國農業經濟濟論》)等雜誌上發錶中英文文章數篇。

目錄

第一章 緒 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1
  第二節 概念界定/10
  第三節 研究目標和框架/14
  第四節 數據采集和研究方法/16
  第五節 章節安排/22
第二章 文獻綜述/24
  第一節 農戶的生計策略/24
  第二節 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38
  第三節 農戶行為研究與農戶模型/51
  第四節 小結/56
第三章 傢庭結構視角下的可持續生計分析框架的改進/59
  第一節 傢庭結構的引進思路和理論基礎/59
  第二節 改進後分析框架中的傢庭結構與可持續生計/62
  第三節 利用改進後的框架分析生計策略/71
第四章 農戶生計策略的形成:基於農戶模型的理論分析/78
  第一節 非農兼業選擇/78
  第二節 傢庭勞動時間供給決策/94
  第三節 集約化農業生産策略的決定/100
  第四節 小結/105
第五章 農戶的非農和農業多樣化生計策略的實證研究/109
  第一節 生計多樣化的分析框架與計量設定/109
  第二節 生計多樣化的描述性統計分析/116
  第三節 非農參與及其勞動時間供給的決定/122
  第四節 小結/137
第六章 農戶的傢庭勞動時間供給策略的實證研究/142
  第一節 勞動時間供給策略的分析框架與計量設定/142
  第二節 勞動時間供給策略的描述性統計分析/149
  第三節 農業勞動時間供給估計/150
  第四節 非農勞動時間供給估計/160
  第五節 小結/165
第七章 農戶的集約化農業生産策略的實證研究/168
  第一節 集約化農業生産的分析框架與計量設定/168
  第二節 集約化農業生産的描述性統計分析/174
  第三節 農業物質資本投入/179
  第四節 集約化農業生産策略的決定/183
  第五節 小結/188
第八章 區域閤作機製下的可持續生計的政策分析/191
  第一節 政策分析背景與計量設計/191
  第二節 實證分析結果/195
  第三節 小結/201
第九章 結論與展望/204
  第一節 主要結論/204
  第二節 政策建議/206
  第三節 進一步研究的展望/209
參考文獻/211
附 錄 人口動態、生計與環境調查問捲/234
後 記/252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與“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主題無關的圖書的詳細簡介。 --- 圖書名稱:星際航行與量子糾纏:超越光速的物理學前沿探索 作者: 艾略特·凡納(Dr. Elliot Vanner) 譯者: 張敏 齣版社: 環球科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 2024年10月 定價: 人民幣 128.00 元 頁碼: 688頁 --- 內容簡介 《星際航行與量子糾纏:超越光速的物理學前沿探索》 是一部麵嚮專業物理學傢、天體物理愛好者以及對未來技術抱有深切興趣的讀者群體的深度學術著作。本書摒棄瞭傳統物理學中關於時空和信息傳遞的既有框架,大膽地將前沿的量子力學、廣義相對論修正模型以及超導理論相結閤,構建瞭一個關於“超光速(FTL)”旅行和信息傳輸的完整理論模型。 本書的核心貢獻在於,它係統性地闡述瞭如何利用負能量密度場和扭麯時空幾何來創造理論上可行的、受控的麯速泡(Warp Bubble)機製。作者首先迴顧瞭阿爾庫比耶雷驅動模型(Alcubierre Drive)的經典局限性,特彆是其對奇異物質的需求。隨後,本書提齣瞭一個革命性的“共振場驅動”理論,該理論通過操控極低溫等離子體在特定頻率下的量子真空漲落,期望能夠産生一個局部、暫時的負能量密度區域,從而規避瞭對傳統意義上“負質量”物質的依賴。 第一部分:時空幾何與度規重構 (Pages 1-180)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對愛因斯坦場方程的修改和應用。作者詳細分析瞭如何利用高維空間理論(如卡魯紮-剋萊因模型或M理論的低能截麵)來解釋超光速運動的能量需求與實際可觀測現象之間的差異。書中用大量篇幅推導瞭“局部度規膨脹係數”的微分方程,並引入瞭“時空粘滯度”的概念,用以量度在麯速狀態下,物體抵抗外部時空擾動的能力。對於經典物理的愛好者而言,本部分對閔可夫斯基時空和黎曼流形在極端條件下的行為描述,提供瞭極其精妙的數學工具和直觀的幾何解釋。 第二部分:量子糾纏與信息超距傳輸 (Pages 181-360) 如果說麯速驅動解決瞭“人如何到達”的問題,那麼本部分的重點則在於“信息如何即時傳遞”——即非定域性(Non-locality)的應用。作者挑戰瞭“信息不能超光速傳播”的哥本哈根詮釋的嚴格限製。本書重點介紹瞭“糾纏態梯度坍縮模型(Entangled Gradient Collapse Model, EGCM)”。該模型提齣,通過精確控製兩個糾纏粒子在極遠距離下的環境量子噪聲梯度,可以誘導齣一個可被編碼的、瞬時的波函數坍縮方嚮,從而實現信息的有效傳輸,而非簡單的隨機關聯。書中包含瞭一係列復雜的量子場論計算,旨在論證在特定拓撲結構下,EGCM如何避開“無通信定理”的限製。 第三部分:工程實現與實驗驗證的悖論 (Pages 361-550) 這是本書最具爭議和前瞻性的部分。作者詳細闡述瞭構建“迷你麯速泡”所需的實驗裝置設計。這包括瞭對“零點能提取”技術的深入研究,以及如何利用超導量子乾涉器件(SQUIDs)陣列來維持所需的量子真空狀態。書中詳細描繪瞭為進行微觀粒子級彆的麯速場驗證實驗而設計的“亥姆霍茲-麥剋斯韋共振腔”的結構藍圖。此外,作者還嚴肅討論瞭實驗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時間悖論(例如祖父悖論的物理學替代模型)以及量子引力效應在FTL運動中可能導緻的物質解耦問題。 第四部分:超越標準模型:引力與量子力學的統一展望 (Pages 551-688) 在最後一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瞭理論物理學的終極目標。本書提齣瞭一種“自鏇網絡幾何化”的觀點,認為引力場本身可以被視為高維空間中量子糾纏網絡破裂(或重組)的結果。通過這種視角,星際航行不再僅僅是一種工程挑戰,而是對宇宙基本結構認知的革命。本書的結論部分不僅總結瞭前文的所有理論,更展望瞭在未來百年內,人類可能如何將麯速技術與量子計算融閤,從而開啓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星際文明時代。 --- 核心特色 理論的深度與廣度: 全書貫穿瞭從廣義相對論、規範場論到量子拓撲學的復雜數學推導和物理論證。 跨學科融閤: 成功地將天體物理學的尺度問題與微觀量子力學的非定域性現象整閤在一個框架內進行探討。 前瞻性的工程設想: 提供瞭大量基於當前物理學極限的、可供未來理論和實驗工作者參考的裝置設計和實驗路徑。 《星際航行與量子糾纏》 不僅僅是一本書,它是對人類認知極限的一次勇敢挑戰,是對那些不滿足於“已知”的科學探索者們的一份邀請函。它將帶領讀者深入探索宇宙中最深奧的秘密,重新定義我們對空間、時間和速度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提供瞭一種理解中國農村問題的“新視角”。《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並沒有停留在錶麵現象,而是深入到農村發展的“肌理”之中,去探究其內在的邏輯和驅動力。我特彆欣賞書中對“可持續生計”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它將經濟、社會、環境、文化等多個維度有機地結閤起來,形成瞭一個 holistic 的理解框架。這讓我意識到,任何脫離瞭這些要素的“發展”都可能是不可持續的。書中對不同類型農村發展的比較研究,也給我帶來瞭很多啓發。它錶明,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發展模式,而是在承認差異性的基礎上,去探索適閤自身特點的發展道路。對於我這樣一個對中國農村的發展現狀和未來充滿好奇的人來說,這本書解答瞭我很多睏惑,也提齣瞭新的問題,促使我進行更深入的思考。它並非簡單的知識輸齣,更像是一次思維的啓迪,讓我看到瞭中國農村發展更廣闊的可能性。

評分

坦白說,這本書的內容有些學術性,一開始閱讀時需要一些耐心去理解其中的概念和理論框架。但一旦深入進去,你就會發現它所探討的問題的深度和廣度都遠超一般的常識。《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這本書,並非是那種輕鬆的讀物,它更多的是一種對中國農村現實的深刻反思和係統性研究。我尤其對書中關於“發展”的定義及其衡量標準的部分留下瞭深刻印象。它挑戰瞭許多傳統的、以GDP為導嚮的發展觀,而是提齣瞭一套更加注重人本、生態和長遠福祉的評價體係。書中對各種政策工具和發展戰略的分析,也顯得十分到位,既有理論上的闡述,也有對實際效果的評估。對於政策製定者、學者以及任何對農村發展有深度關切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寶貴的知識庫和分析工具。它促使我們從更長遠、更全麵的角度去審視農村發展,並思考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經濟環境中,找到真正有利於農民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評分

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係統和深入的視角來理解中國農村的現狀。《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這本書,不僅僅是在描繪一幅幅農村的圖景,更是在解剖麻雀,一層層地剝開農村發展背後的邏輯。它並沒有迴避農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城鄉差距、環境汙染、勞動力流失等等,反而將這些問題置於一個更宏大的背景下進行探討。我特彆欣賞書中對“生計”這一概念的界定,它不再局限於單一的收入來源,而是將農民的生存、發展、抗風險能力以及精神層麵的需求都納入考量。這讓我深刻認識到,我們不能簡單地用GDP來衡量農村的發展水平,更需要關注農民的整體福祉。書中的理論分析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的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但同時又緊密結閤中國農村的實際情況,提齣瞭具有前瞻性和操作性的觀點。對於那些希望深入瞭解中國農村,並為其發展貢獻力量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參考書。它提齣的問題和分析的邏輯,都能夠引發讀者進行更深層次的思考,並可能激發新的研究方嚮或實踐模式。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充滿瞭鄉土氣息,淡雅的綠色和泥土的棕色交織,讓人一眼就能聯想到廣袤的田野和辛勤的農民。拿到手中,厚實的手感也預示著這是一本內容充實的學術著作。雖然我還沒有開始閱讀,但僅從書名《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來看,我就充滿瞭期待。我從事的是鄉村旅遊規劃工作,深知當前農村麵臨的諸多挑戰,也看到瞭蘊藏其中的巨大潛力。這本書的題目直擊瞭我關注的核心——“可持續生計”和“發展”。這兩個詞語本身就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經濟增長,更是關乎農村居民的福祉、生態環境的保護以及長遠的發展潛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提供關於如何平衡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理論框架,以及如何在實踐中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比如,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創新的農業模式,或者如何通過發展特色産業來增加農民收入,同時又不破壞當地的自然風貌?我也非常好奇書中會如何定義“可持續生計”,它是否包含瞭更廣泛的社會、文化和環境維度,而不僅僅是物質層麵的富裕?作為一名實踐者,我更看重的是書中的案例分析和政策建議,希望能從中汲取靈感,為我未來的工作提供堅實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導。

評分

從我一個長期在城市生活、對農村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人的角度來看,《中國農村可持續生計和發展研究》這本書,確實打開瞭我對中國農村認識的新篇章。它不僅僅是關於經濟的數字,更是關於人的故事。我尤其被書中那些生動的案例所吸引,那些在睏境中尋求齣路,在傳統中融入創新的農村社區和個人,他們的經曆讓我看到瞭農村的韌性和活力。書中對不同區域、不同類型的農村進行瞭細緻的區分和分析,這讓我意識到中國農村並非鐵闆一塊,而是存在著巨大的多樣性,因此,發展模式也應該因地製宜。我之前總覺得農村發展就是一個簡單的“富裕”問題,但這本書讓我明白,“可持續”三個字纔是關鍵。它涉及到環境保護、文化傳承、社區凝聚力等等,是一個更加綜閤和長遠的考量。讀完這本書,我感覺我對農村的理解更加立體和豐滿瞭,也更加理解瞭為何簡單模仿城市發展模式在農村會遇到諸多瓶頸。它促使我思考,如何在保護好農村獨特生態和文化的同時,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讓農村真正成為一個宜居宜業的美好傢園。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