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简介[ - ] |
| 本书收入民国时期以刊发旧体诗词为主的刊物三种:《诗经》(共六期)、《民族诗坛》(共二十九辑)、《雅言》(共四十四期)。其中多为当时诗词名家之作,是研究现代旧体诗词和相关刊物的重要资料。这三种期刊是均由相应诗社编辑,可以视作“清末民国诗词结社文献”系列的一种。因为都较有特点,先行汇集影印,希望对现代文学界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出版說明 爲了方便學界對民國時期舊體詩詞和相關期刊的研究,我們選了以刊發舊體詩詞爲主並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期刊三種:《詩經》《民族詩壇》和《雅言》。下面依次作簡單介紹。 一、《詩經》 上海大夏詩社編輯,封面題字爲馬公愚集《尹宙碑》,創刊於一九三五年二月,至一九三六年四月共出版六期。大夏詩社是上海大夏大學的社團組織,由在校學生锺朗華發起創建,成立於一九三四年,《大夏週報》有相關的報導。主編鍾朗華(1909—2006),四川自貢人。抗戰時在五戰區孫震部任少將文職。抗戰勝利後返鄉從事教育工作,後於蜀光中學退休。民革黨員,自貢市政協原文史委委員。自貢市詩詞學會顧問。著有《己生詩草》《泡沫存稿》等。 《詩經》雜誌每期的《編後》,簡單記録了詩社和社刊的基本情況。鍾朗華發起詩社,“原想集合幾個興趣相近的朋友課餘時互相研究”。刊物依靠“募股”的辦法集資出版,認股者包括詩社中的學生,還有一些師長。在辦到第三四期合刊時,大夏詩社宣告解散,但刊物仍繼續刊行。詩社裏比較熱心的有李懲驕、王廷熙、袁愈荽、劉策華等大夏大學的學生。在創刊號的《編後》,編者認爲,把新詩舊詩截然對立起來,並將新詩歸爲進步,把舊詩歸爲落後的做法存在偏見。他認爲,“詩本是生的靈動,靈的叫喊,真情流露的結晶品”,祗要用適當的章句,自然的音韻,豐富的情感,自然寫出,則無論白話文言詩,都是完美的詩。編者由此宣稱《詩經》要“捉住現實,歌唱新的意識”,力圖在“高深過於高深,通俗過於通俗”之中,“找出一條生路”,“無論是深奧的文言,通俗的白話,紳士們的吟詠,販夫走卒的歌唱,都願意虛心地去研究。”《詩經》雖然聲稱爲雙月刊,但並不是每期都能按時出版。 雜誌大致分爲文言詩、白話詩、詞曲、歌謠、譯詩幾個欄目,其中文言詩和詞曲每期占三分之二左右的版面,白話詩占六分之一左右的版面,譯詩和歌謠很少。比較特殊的第二期,將白話詩排在了z前面。文言詩詞曲多唱和之作;白話詩與歌謠則關注時局,關注下層民衆的生活,關注女子和兒童的命運問題;譯詩僅寥寥數篇,且並非每一期都有。從作者來看,除了社內師生,還有陳衍、趙熙、陳柱尊、黃侃、林思進、柳亞子、馬公愚、王蘧常、夏敬觀、龍榆生、江亢虎、冰心、田間、李劼人等等,可謂陣容強大。 二、《民族詩壇》 盧冀野主編,一九三八年五月創刊於武漢,獨立出版社印行。創刊號出版以後,每月一册,到十月第六册爲第一卷。此後仍然是六册爲一卷,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共出版五卷二十九册,終告停刊。第一卷第五輯以前在武漢發行,一九三八年十月以改爲重慶發行。雜誌的支撐性人物是主編盧前。盧前(1905—1950),字冀野,江蘇人。他是一位在詞曲方面成績斐然的學者。先後任教於金陵大學、成都大學、河南大學、中山大學、上海暨南大學等。 《民族詩壇》每期都將有關舊體詩的論文,或者隨筆放在卷頭,然後按詩(絕句,律詩等舊體詩)、詞、散曲、新體詩(現代詩)的順序刊登作品。以作者來看,出現頻率較高的有江絜生、李元鼎、李仙根、林庚白、盧冀野、錢少華、王陸一、許崇灝、于右任、易君左等,這些人顯然是該刊的核心作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雜誌是以于右任爲中心,以與于右任有關聯的文化人、政客爲主體的人群發表舊體詩的陣地。 《民族詩壇》的宗旨是“以韻體文字發揚民族精神激起抗戰之情緒”,故而作品多以控訴日本侵略,表達國土遭受蹂躪的憤怒、憎恨、厭惡、悲哀之情爲題目。那麼,于右任等國民黨文人集結於《民族詩壇》,以舊體詩爲武器參與抗戰的歷史事實,顯然應該在抗戰文學史上佔據應有的位置。 三、《雅言》 餘園詩社編,一九四〇年一月創刊於北京,綫裝本。這是北京淪陷時由日本人和偽政府官員辦的一份文言雜誌,以刊發舊體詩詞爲主,也有序、跋、考據、遊記、藏書題記等。《雅言》之得名,“洙泗之教,詩與書禮,並屬雅言,而詩爲稱首,故以雅言標目。” 北京餘園詩社的地址在傅增湘的藏園,即西城的石老娘胡同七號。《雅言》雜誌社以傅增湘爲社長,贊助雜誌出版的是汪偽政權的要人,如周作人等。翻看雜誌,可知一位中國名字叫王嘉亨的日本人負責其具體編輯工作,而瞿兌之、郭則澐等也參與其中。然而,雜誌本身刊登的內容,主要是詩人唱和及對舊文獻的保存,並無明顯的政治傾向。對中國近代詩壇來說,所存史料相當豐富,傅增湘著名的“藏園群書題記”,也多由此刊發,值得細細品味;而傅增湘的此段歷史,也異常複雜,需要深入研究。 《雅言》的作者多是晚清的遺老遺少,主要撰稿者爲余園詩社成員,其中傅增湘、王揖唐、胡先骕、梁鴻志、張伯駒、夏仁虎等人的作品較多。如果單純以雜誌的背景是偽政府而言,對其作者的評價容易產生問題,如啟功、黃賓虹、王季烈、謝國楨、冒廣生、葉公綽、劉盼遂、劉承幹、盧弼等,也爲其撰稿,如何認識這種行爲,必須考慮到當時歷史的複雜性,不可簡單下結論。 刊物每月一期,偶有合刊。至一九四四年改爲季刊,出版兩期後停刊。前後延續四年多,共出版了四十四期。現在各地圖書館收藏均不齊全,想見到一套完整的,非常困難。此次是以國家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所藏配補,方得完璧。 這三種期刊是均由相應詩社編輯,可以視作“清末民國詩詞結社文獻”系列的一種。因爲都較有特點,先行彙集影印,希望對現代文學界的研究起到抛磚引玉的作用。此類刊物尚多,續編工作,有待來日。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二〇一二年五月 |
我对这套《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的收藏价值给予高度评价,不仅仅是因为它收录了大量珍贵的旧体诗词,更因为它为我们保存了一段宝贵的历史记忆。我特别欣赏其中一些期刊对当时社会思潮的记录。比如,有几篇文章探讨了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作者们用或激昂或婉转的笔调,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革新。其中一篇关于“白话文运动”的争论,让我看到了当时知识分子在文化传承与发展上的艰难抉择。他们既要拥抱新的思想,又要守护民族的根基,这种纠结和探索,在今天的我们看来,依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还有一些期刊刊登了关于当时社会风貌的报道,例如对新式学堂的介绍,对各种社会改良运动的讨论,这些内容都为我们研究民国时期的社会变迁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这些诗词和文章,就像一个个时间的胶囊,封存着那个时代的精神面貌,让我能够穿越时空,与那个时代的思想者们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
评分我被这套《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所呈现的时代精神深深吸引。我发现,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旧体诗词依然拥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它们并非仅仅是旧的辞章,而是承载着人们的情感、理想和反思。我特别被其中一期期刊上的一组关于抗战时期的诗词所打动。这些诗句,没有空洞的口号,而是充满了深沉的家国情怀和对和平的渴望。一位女诗人写下“巾帼不让须眉志,烽火硝烟为家园”,她的坚毅和勇气,让我看到了那个时代女性的担当。还有一位老先生,在战乱中写下“岁月催人老,国难见真心”,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豁达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这些诗词,它们质朴而有力,直抵人心,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民族在危难时刻所凝聚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套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我有机会去理解和感受那个时代的精神内核,去学习那种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勇气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评分翻开这套《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仿佛瞬间被拉回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书页泛黄,散发着历史的陈旧气息,每一字每一句都似乎承载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我尤其被那些刊载在期刊角落里的寥寥数语所打动,它们并非名家大作,却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生活的温度。一位在战火中写下“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战士,他的诗句朴实无华,却字字泣血,让我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感受到和平的可贵和亲情的沉重。还有那位在异乡漂泊的文人,他在孤独的夜晚写下“月照孤灯影,乡愁几度深”,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思乡之情,穿越时空,触动了我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这些诗词,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深奥的典故,却有着最动人的力量,它们是那个时代普通人心灵的呐喊,是他们面对生活困境时,依然不肯放弃的希望和坚持。我常常在阅读时,想象着那些作者当时的生活场景,他们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写下这些诗句?是战乱的纷扰,还是贫困的煎熬?这些未知,反而让这些诗词更添一层神秘和引人入胜的魅力。这套书,就像一个宝藏,等待着有心人去挖掘,去品味,去感受那个时代独有的韵味。
评分这套《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让我对民国时期的文人生活有了更立体的认识。我注意到其中有几篇关于文学社团活动的报道,详细记录了当时文人们聚会、交流、创作的情景。他们谈论诗歌,争论文学理论,有时也会在酒酣耳热之际,即兴赋诗。这些场景,让我感觉那些曾经只出现在书本上的名字,立刻鲜活起来。我仿佛能听到他们爽朗的笑声,看到他们激昂的辩论,感受到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尤其是一篇关于某位诗人晚年生活的描绘,尽管他身处困境,却依然坚持笔耕不辍,用诗词记录下人生的况味,这种对艺术的执着,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一些期刊中出现的文学评论,虽然角度和见解不尽相同,却也展现了当时文学批评的多元和活跃。这套书,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个充满激情、智慧和创造力的文人群像,他们不仅创作了精美的诗词,也用自己的生活,书写了那个时代的文化传奇。
评分这套《民国旧体诗词期刊三种》带给我的惊喜,在于它所呈现的不仅仅是诗词本身,更是一幅生动的时代画卷。我被其中一期期刊上的一篇关于民国时期茶馆文化的散文所吸引。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茶馆里人声鼎沸的景象,从谈天论地的文人雅士,到家长里短的贩夫走卒,每个人都在这里找到了自己的角落。文中还穿插了一些茶馆里流传的顺口溜和短诗,虽然有些粗俗,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市井智慧。我仿佛看到了老北京的胡同,听到了京腔京韵,感受到了那种热闹而又充满人情味的生活氛围。再比如,有几篇关于民国时期女性生活状况的报道,虽然篇幅不长,但足以让人窥见当时女性的生存状态和思想解放的艰难。她们渴望独立,却又被传统束缚,这种矛盾和挣扎,通过朴实的文字,深深地触动了我。这套书让我意识到,历史并非只有宏大的叙事,更体现在那些细微之处,体现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之中。通过这些期刊,我得以近距离地观察那个时代的社会百态,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这比枯燥的历史教科书要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