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簡介[ - ] |
| 本書收入民國時期以刊發舊體詩詞為主的刊物三種:《詩經》(共六期)、《民族詩壇》(共二十九輯)、《雅言》(共四十四期)。其中多為當時詩詞名傢之作,是研究現代舊體詩詞和相關刊物的重要資料。這三種期刊是均由相應詩社編輯,可以視作“清末民國詩詞結社文獻”係列的一種。因為都較有特點,先行匯集影印,希望對現代文學界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齣版說明 爲瞭方便學界對民國時期舊體詩詞和相關期刊的研究,我們選瞭以刊發舊體詩詞爲主並比較具有代錶性的期刊三種:《詩經》《民族詩壇》和《雅言》。下麵依次作簡單介紹。 一、《詩經》 上海大夏詩社編輯,封麵題字爲馬公愚集《尹宙碑》,創刊於一九三五年二月,至一九三六年四月共齣版六期。大夏詩社是上海大夏大學的社團組織,由在校學生锺朗華發起創建,成立於一九三四年,《大夏週報》有相關的報導。主編鍾朗華(1909—2006),四川自貢人。抗戰時在五戰區孫震部任少將文職。抗戰勝利後返鄉從事教育工作,後於蜀光中學退休。民革黨員,自貢市政協原文史委委員。自貢市詩詞學會顧問。著有《己生詩草》《泡沫存稿》等。 《詩經》雜誌每期的《編後》,簡單記録瞭詩社和社刊的基本情況。鍾朗華發起詩社,“原想集閤幾個興趣相近的朋友課餘時互相研究”。刊物依靠“募股”的辦法集資齣版,認股者包括詩社中的學生,還有一些師長。在辦到第三四期閤刊時,大夏詩社宣告解散,但刊物仍繼續刊行。詩社裏比較熱心的有李懲驕、王廷熙、袁愈荽、劉策華等大夏大學的學生。在創刊號的《編後》,編者認爲,把新詩舊詩截然對立起來,並將新詩歸爲進步,把舊詩歸爲落後的做法存在偏見。他認爲,“詩本是生的靈動,靈的叫喊,真情流露的結晶品”,祗要用適當的章句,自然的音韻,豐富的情感,自然寫齣,則無論白話文言詩,都是完美的詩。編者由此宣稱《詩經》要“捉住現實,歌唱新的意識”,力圖在“高深過於高深,通俗過於通俗”之中,“找齣一條生路”,“無論是深奧的文言,通俗的白話,紳士們的吟詠,販夫走卒的歌唱,都願意虛心地去研究。”《詩經》雖然聲稱爲雙月刊,但並不是每期都能按時齣版。 雜誌大緻分爲文言詩、白話詩、詞麯、歌謠、譯詩幾個欄目,其中文言詩和詞麯每期占三分之二左右的版麵,白話詩占六分之一左右的版麵,譯詩和歌謠很少。比較特殊的第二期,將白話詩排在瞭z前麵。文言詩詞麯多唱和之作;白話詩與歌謠則關注時局,關注下層民衆的生活,關注女子和兒童的命運問題;譯詩僅寥寥數篇,且並非每一期都有。從作者來看,除瞭社內師生,還有陳衍、趙熙、陳柱尊、黃侃、林思進、柳亞子、馬公愚、王蘧常、夏敬觀、龍榆生、江亢虎、冰心、田間、李劼人等等,可謂陣容強大。 二、《民族詩壇》 盧冀野主編,一九三八年五月創刊於武漢,獨立齣版社印行。創刊號齣版以後,每月一冊,到十月第六冊爲第一捲。此後仍然是六冊爲一捲,到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共齣版五捲二十九冊,終告停刊。第一捲第五輯以前在武漢發行,一九三八年十月以改爲重慶發行。雜誌的支撐性人物是主編盧前。盧前(1905—1950),字冀野,江蘇人。他是一位在詞麯方麵成績斐然的學者。先後任教於金陵大學、成都大學、河南大學、中山大學、上海暨南大學等。 《民族詩壇》每期都將有關舊體詩的論文,或者隨筆放在捲頭,然後按詩(絕句,律詩等舊體詩)、詞、散麯、新體詩(現代詩)的順序刊登作品。以作者來看,齣現頻率較高的有江絜生、李元鼎、李仙根、林庚白、盧冀野、錢少華、王陸一、許崇灝、於右任、易君左等,這些人顯然是該刊的核心作者。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雜誌是以於右任爲中心,以與於右任有關聯的文化人、政客爲主體的人群發錶舊體詩的陣地。 《民族詩壇》的宗旨是“以韻體文字發揚民族精神激起抗戰之情緒”,故而作品多以控訴日本侵略,錶達國土遭受蹂躪的憤怒、憎恨、厭惡、悲哀之情爲題目。那麼,於右任等國民黨文人集結於《民族詩壇》,以舊體詩爲武器參與抗戰的歷史事實,顯然應該在抗戰文學史上佔據應有的位置。 三、《雅言》 餘園詩社編,一九四〇年一月創刊於北京,綫裝本。這是北京淪陷時由日本人和偽政府官員辦的一份文言雜誌,以刊發舊體詩詞爲主,也有序、跋、考據、遊記、藏書題記等。《雅言》之得名,“洙泗之教,詩與書禮,並屬雅言,而詩爲稱首,故以雅言標目。” 北京餘園詩社的地址在傅增湘的藏園,即西城的石老娘鬍同七號。《雅言》雜誌社以傅增湘爲社長,贊助雜誌齣版的是汪偽政權的要人,如周作人等。翻看雜誌,可知一位中國名字叫王嘉亨的日本人負責其具體編輯工作,而瞿兌之、郭則澐等也參與其中。然而,雜誌本身刊登的內容,主要是詩人唱和及對舊文獻的保存,並無明顯的政治傾嚮。對中國近代詩壇來說,所存史料相當豐富,傅增湘著名的“藏園群書題記”,也多由此刊發,值得細細品味;而傅增湘的此段歷史,也異常複雜,需要深入研究。 《雅言》的作者多是晚清的遺老遺少,主要撰稿者爲餘園詩社成員,其中傅增湘、王揖唐、鬍先驌、梁鴻誌、張伯駒、夏仁虎等人的作品較多。如果單純以雜誌的背景是偽政府而言,對其作者的評價容易產生問題,如啟功、黃賓虹、王季烈、謝國楨、冒廣生、葉公綽、劉盼遂、劉承幹、盧弼等,也爲其撰稿,如何認識這種行爲,必須考慮到當時歷史的複雜性,不可簡單下結論。 刊物每月一期,偶有閤刊。至一九四四年改爲季刊,齣版兩期後停刊。前後延續四年多,共齣版瞭四十四期。現在各地圖書館收藏均不齊全,想見到一套完整的,非常睏難。此次是以國傢圖書館和清華大學圖書館所藏配補,方得完璧。 這三種期刊是均由相應詩社編輯,可以視作“清末民國詩詞結社文獻”係列的一種。因爲都較有特點,先行彙集影印,希望對現代文學界的研究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此類刊物尚多,續編工作,有待來日。 國傢圖書館齣版社 二〇一二年五月 |
這套《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讓我對民國時期的文人生活有瞭更立體的認識。我注意到其中有幾篇關於文學社團活動的報道,詳細記錄瞭當時文人們聚會、交流、創作的情景。他們談論詩歌,爭論文學理論,有時也會在酒酣耳熱之際,即興賦詩。這些場景,讓我感覺那些曾經隻齣現在書本上的名字,立刻鮮活起來。我仿佛能聽到他們爽朗的笑聲,看到他們激昂的辯論,感受到他們對文學的熱愛和追求。尤其是一篇關於某位詩人晚年生活的描繪,盡管他身處睏境,卻依然堅持筆耕不輟,用詩詞記錄下人生的況味,這種對藝術的執著,令人肅然起敬。還有一些期刊中齣現的文學評論,雖然角度和見解不盡相同,卻也展現瞭當時文學批評的多元和活躍。這套書,為我們勾勒齣瞭一個充滿激情、智慧和創造力的文人群像,他們不僅創作瞭精美的詩詞,也用自己的生活,書寫瞭那個時代的文化傳奇。
評分我對這套《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的收藏價值給予高度評價,不僅僅是因為它收錄瞭大量珍貴的舊體詩詞,更因為它為我們保存瞭一段寶貴的曆史記憶。我特彆欣賞其中一些期刊對當時社會思潮的記錄。比如,有幾篇文章探討瞭新文化運動對傳統文化的影響,作者們用或激昂或婉轉的筆調,錶達瞭對傳統文化的反思與革新。其中一篇關於“白話文運動”的爭論,讓我看到瞭當時知識分子在文化傳承與發展上的艱難抉擇。他們既要擁抱新的思想,又要守護民族的根基,這種糾結和探索,在今天的我們看來,依然具有深刻的啓示意義。還有一些期刊刊登瞭關於當時社會風貌的報道,例如對新式學堂的介紹,對各種社會改良運動的討論,這些內容都為我們研究民國時期的社會變遷提供瞭第一手的資料。這些詩詞和文章,就像一個個時間的膠囊,封存著那個時代的精神麵貌,讓我能夠穿越時空,與那個時代的思想者們進行一次深刻的對話。
評分翻開這套《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仿佛瞬間被拉迴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書頁泛黃,散發著曆史的陳舊氣息,每一字每一句都似乎承載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我尤其被那些刊載在期刊角落裏的寥寥數語所打動,它們並非名傢大作,卻充滿瞭真摯的情感和生活的溫度。一位在戰火中寫下“烽火連三月,傢書抵萬金”的戰士,他的詩句樸實無華,卻字字泣血,讓我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感受到和平的可貴和親情的沉重。還有那位在異鄉漂泊的文人,他在孤獨的夜晚寫下“月照孤燈影,鄉愁幾度深”,字裏行間流露齣的那種思鄉之情,穿越時空,觸動瞭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這些詩詞,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典故,卻有著最動人的力量,它們是那個時代普通人心靈的呐喊,是他們麵對生活睏境時,依然不肯放棄的希望和堅持。我常常在閱讀時,想象著那些作者當時的生活場景,他們是在怎樣的環境下寫下這些詩句?是戰亂的紛擾,還是貧睏的煎熬?這些未知,反而讓這些詩詞更添一層神秘和引人入勝的魅力。這套書,就像一個寶藏,等待著有心人去挖掘,去品味,去感受那個時代獨有的韻味。
評分這套《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帶給我的驚喜,在於它所呈現的不僅僅是詩詞本身,更是一幅生動的時代畫捲。我被其中一期期刊上的一篇關於民國時期茶館文化的散文所吸引。作者用細膩的筆觸描繪瞭茶館裏人聲鼎沸的景象,從談天論地的文人雅士,到傢長裏短的販夫走卒,每個人都在這裏找到瞭自己的角落。文中還穿插瞭一些茶館裏流傳的順口溜和短詩,雖然有些粗俗,卻充滿瞭生活氣息和市井智慧。我仿佛看到瞭老北京的鬍同,聽到瞭京腔京韻,感受到瞭那種熱鬧而又充滿人情味的生活氛圍。再比如,有幾篇關於民國時期女性生活狀況的報道,雖然篇幅不長,但足以讓人窺見當時女性的生存狀態和思想解放的艱難。她們渴望獨立,卻又被傳統束縛,這種矛盾和掙紮,通過樸實的文字,深深地觸動瞭我。這套書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隻有宏大的敘事,更體現在那些細微之處,體現在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之中。通過這些期刊,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那個時代的社會百態,感受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和思想,這比枯燥的曆史教科書要有趣得多,也深刻得多。
評分我被這套《民國舊體詩詞期刊三種》所呈現的時代精神深深吸引。我發現,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舊體詩詞依然擁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它們並非僅僅是舊的辭章,而是承載著人們的情感、理想和反思。我特彆被其中一期期刊上的一組關於抗戰時期的詩詞所打動。這些詩句,沒有空洞的口號,而是充滿瞭深沉的傢國情懷和對和平的渴望。一位女詩人寫下“巾幗不讓須眉誌,烽火硝煙為傢園”,她的堅毅和勇氣,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女性的擔當。還有一位老先生,在戰亂中寫下“歲月催人老,國難見真心”,字裏行間流露齣一種曆經滄桑後的豁達和對民族命運的深切憂慮。這些詩詞,它們質樸而有力,直抵人心,讓我感受到瞭那個民族在危難時刻所凝聚的強大精神力量。這套書,就像一座橋梁,連接著過去與現在,讓我有機會去理解和感受那個時代的精神內核,去學習那種在逆境中不屈不撓的勇氣和對美好未來的嚮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