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簡介[ - ] |
| 本書是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所編重慶地方誌,全書共九捲,分輿地、祠祀、食貨、職官、學校、武備、選舉、人物、藝文九門,下分細目。記敘古代重慶的建製沿革、山川地理、人文曆史等,是重慶地方誌中迄今所知W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府誌,具有重要史料價值。據重慶三峽博物館藏本影印,雙色套印,綫裝,錦函。 影印道光《重慶府誌》前言 重慶市宣傳部部長 何事忠 地方誌是全麵係統地記述本行政區域自然、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的曆史與現狀的資料性文獻,是中華民族獨有的一種地域文化載體。重慶古屬巴郡,具有悠久的地方史編撰傳統,現知中國Z早的地理圖經,就是東漢的《巴郡圖經》。這一優良傳統被曆代重慶地方官員和文人繼承發揚,編寫瞭不少圖經和州府郡縣史誌。但可惜的是,這些地方誌書大都沒能流傳下來。現在我們能看到的Z早的重慶地方誌為明代所編,一為國傢圖書館藏明成化《重慶府誌》,一為上海圖書館藏明萬曆《重慶府誌》,但均為殘本。而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刊行的《重慶府誌》,是重慶地方誌中迄今所知W一一部保存完整的府誌。 《重慶府誌》作為“一方之全史”,鹹集一地之文獻,采錄史書,參據舊誌,搜遺訪逸,收集鄉邦文獻、名賢詩文、本地掌故等,可謂是當時重慶府十六州縣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從自然到社會,從政治到經濟,從曆史到現實,從人物到風俗的全麵係統的社會綜錄,是很能體現一個地區曆史風貌、文化品格的重要典籍。其所覆蓋的廣闊內容,極具社會學、曆史學、民俗學等多方麵的價值,尤其是其中保存的一些稀見的、在清代中央國傢係統中並不為人所重的數據,可補正史之闕,為後人瞭解這一時期的重慶提供瞭難得的數據。 重慶在清代中期,正如該書《後敘》中所說:“南控黔滇,東達荊楚,袤延幾二韆裏,為西蜀一大都會。”《重慶府誌》晚在清朝建立二百多年後方修成,比之川省各府已屬落後,但也正因為其後修,故而能夠吸取其它地方誌的經驗教訓,取材精審,見解獨到。雖承襲傳統的地方誌編修體例,但在具體述錄中體現著與其它地區方誌相區彆的鮮明特點。 重慶曆史悠久,文物典藏豐富。然曆經戰亂兵燹,各種遷移損毀,地方史料存世者本不多,整理齣版則更少。道光以後至民國年間,再未修過府誌,多年來也未曾重印,緻使重慶地方文史研究者常感文獻不足徵,材料搜求難。因此,道光《重慶府誌》是一個珍貴的、不可多得的文獻寶庫。 盛世修誌,繼往開來。今天的重慶是新中國的中西部W一直轄市,已經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推動重慶文化發展繁榮,實現重慶跨越振興,必須不忘曆史,麵嚮未來。《重慶府誌》彰顯著地方特色,延續著文化命脈,可為當代及後世資政所藉鑒。基於此,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將所藏清道光版《重慶府誌》影印付梓,其意義是不言而喻的。 |
終於盼到這本書瞭!《道光重慶府誌》一函十二冊,光是這規模就足以讓人敬畏。對於我這樣的曆史愛好者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座寶庫。我一直對中國傳統地方文獻情有獨鍾,總覺得它們是研究地方史最直接、最生動的材料。道光年間的重慶,那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是繁榮還是衰敗?是安寜還是動蕩?這十二冊府誌,想必會像一麵鏡子,真實地映照齣那個時代的重慶。我期待著從中瞭解當地的地理、物産、行政區劃、戶籍、教育、軍事、刑名、水利、災荒等等方方麵麵。更重要的是,我想通過這些記載,去觸摸那些曾經鮮活的生命,去感受他們的喜怒哀樂,去理解那個時代人們的生活邏輯和價值觀念。
評分我被這本書的書名吸引住瞭——《道光重慶府誌》。“道光”兩個字,立刻將我的思緒拉迴到瞭那個風起雲湧的清朝晚期。而“重慶府誌”,則勾勒齣一幅古老山城的畫捲。我對重慶的曆史一直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在那個西方列強逐漸滲透的時代,中國各地是如何應對的?重慶作為西南重鎮,它的地理位置、經濟狀況、社會結構,在府誌中想必有著詳盡的記載。我設想,翻開這本書,就像打開瞭一扇通往過去的窗戶,我可以看到當時的城市規劃,民俗風情,甚至是一場場曆史事件的細枝末節。我尤其好奇,在那個充滿變革的年代,重慶的士紳階層是如何思考和行動的?他們的智慧和選擇,又留下瞭怎樣的印記?
評分這本書實在太厚重瞭,剛拿到手裏就覺得沉甸甸的。封麵古樸雅緻,看得齣來是有些年頭的古籍瞭。雖然我還沒有完全翻開它,隻是粗略地掃瞭幾眼目錄,但光是目錄裏那些地名、人物、事件,就已經足夠讓人浮想聯翩。我一直對地方誌這類書籍情有獨鍾,覺得它們就像是時間的琥珀,凝固瞭某個時代、某個地區的點點滴滴。想象一下,在道光年間,重慶府的樣子是怎樣的?那裏的人們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發生瞭哪些重要的事件?這些細節,可能都在這厚重的十二冊書裏等著我去發掘。迫不及待地想開始我的閱讀之旅瞭,希望能夠從中獲得很多意想不到的驚喜和收獲。
評分《道光重慶府誌》這本書,光是拿在手裏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十二冊,這可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讀物”,更像是一項值得投入時間和精力的研究課題。我個人對清代地方行政史和經濟史頗感興趣,而府誌正是研究這些領域的基石。想象一下,能夠深入瞭解道光年間重慶府的財政收入、賦稅製度、官僚體係的運作,甚至是對外貿易的情況,這對於理解當時的國傢治理能力和地方經濟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且,我一直覺得,通過對地方誌中那些關於風俗習慣、社會組織、民間信仰的記載,能夠更生動地理解那個時代的社會文化,瞭解普通百姓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與官方統治之間的互動關係。
評分收到《道光重慶府誌》這本書,感覺像是拾起瞭一段被遺忘的時光。十二冊的厚度,預示著其內容的豐富和詳實。我一直認為,地方誌是瞭解中國曆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們承載著地方社會的變遷,也摺射齣國傢宏觀的曆史脈絡。道光年間的重慶,在那個內憂外患的時代,經曆瞭怎樣的風雨?府誌中關於鹽業、礦産、商業的記載,或許能揭示齣其經濟的活力;而關於民俗、宗教、教育的內容,則能勾勒齣社會生活的圖景。我特彆想知道,在那個時期,重慶與周邊地區,乃至與外界,有著怎樣的聯係和互動?這些微觀的記錄,定能匯聚成宏大的曆史圖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