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栋霖,朱晓进,吴义勤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现代文学史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文学
  • 高等教育
  • 教材
  • 规划教材
  • 文学研究
  • 20世纪文学
  • 21世纪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06849
版次:3
商品编码:1156835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5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 史(1917-2013第3版上)》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 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 教材,也是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配套教材,是中国现 当代文学课程具有全国性影响的教材之一。本次修订,较深度更新百 年中国文学史 叙述,以新的文学观、文学史观重新阐释中国文学 1917至2013年的 发展。全书分为上编现代文学(1917—1949)和下编 当代文学(1949— 2013)。学术观点严谨、新颖,史料翔实,思路清晰 ,突出对经典作 家和作品的解读。每章设“研习导引”,提炼重要的 学术争论问题, 供提升性学习。有关章节的知识点特设二维码,可链 接教育部国家 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国现当代文学/朱栋霖”课程相 关内容。
  本书可作为高校中文、新闻、文秘等专业的教材 ,也可供文学爱 好者阅读。

目录

上编(1917—1949)
导言 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第一节 人的观念与文学史构成
第二节 中国文学现代化开端
第三节 文学观念变革
第四节 文体叙述创新
第五节 近代市民通俗文学勃兴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
第一节 《新青年》与五四新文化
第二节 白话文学与“人的文学”
第三节 五四文学论争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实绩和历史意义
第二章 20年代小说
第一节 2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郁达夫
第三节 叶绍钧许地山
第三章 鲁迅
第一节 鲁迅文学道路
第二节 《呐喊》《彷徨》
第三节 《野草》
第四章 20年代新诗
第一节 2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郭沫若
第三节 徐志摩闻一多
第五章 20年代散文戏剧
第一节 2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周作人朱自清
第三节 20年代戏剧概述
第四节 田汉
第六章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第二节 左翼文学思潮
第三节 大众文化与通俗文学思潮
第七章 30年代小说(一)
第一节 3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丁玲等
第三节 新感觉派小说
第八章 30年代小说(二)
第一节 茅盾小说创作
第二节 《子夜》
第九章 30年代小说(三)
第一节 老舍小说创作
第二节 《骆驼祥子》
第十章 30年代小说(四)
第一节 巴金小说创作
第二节 “激流三部曲”
第十一章 30年代小说(五)
第一节 沈从文小说创作
第二节 《边城》
第十二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3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戴望舒卞之琳
第十三章 30年代散文
第一节 3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节 鲁迅杂文林语堂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3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曹禺戏剧创作 《雷雨》
第十五章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节 国统区文学思潮
第二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
第十六章 40年代小说
第一节 40年代小说概述
第二节 《围城》
第三节 张爱玲
第十七章 现代通俗小说
第一节 现代通俗小说概述
第二节 张恨水
第十八章 40年代新诗
第一节 40年代新诗概述
第二节 艾青
第三节 九叶诗派
第十九章 40年代戏剧散文
第一节 40年代戏剧概述
第二节 《屈原》等
第三节 40年代散文概述
第二十章 解放区文学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概述
第二节 赵树理
现代文学大事记(1897—1949)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册) 本书系国家级十五规划教材,是国内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权威性、系统性著作。本卷上册聚焦于1917年至2013年间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与发展,勾勒出这一时期文学演进的宏大图景。 新文化运动的勃兴与白话文学的诞生 1917年,《新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的真正起点。以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为代表的知识分子,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向封建旧文化、旧道德宣战。他们猛烈抨击文言文的弊端,积极倡导白话文,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生命力。这一时期,白话小说、白话诗歌、白话戏剧蓬勃兴起,成为表达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鲁迅的《狂人日记》以其深刻的社会洞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深刻揭示了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戕害。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则以其奔放的激情和浪漫主义的色彩,展现了那个时代青年知识分子的豪情壮志。 文学研究会的与创造社:两大文学流派的论争 新文化运动之后,文学创作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局面。以沈雁冰、茅盾、叶圣陶等为主要成员的文学研究会,主张“为人生”的文学观,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关注民生疾苦的现实主义作品。茅盾的《子夜》以其宏大的社会画卷和细腻的人物刻画,成为中国现代现实主义小说的杰作。而以郭沫若、成仿吾等为代表的创造社,则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强调文学的艺术性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两大文学流派的论争,不仅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手法和思想内涵。 左翼文学的兴起与革命文学的实践 20世纪30年代,随着中国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一批进步作家开始关注社会革命和阶级斗争,左翼文学应运而生。在鲁迅、茅盾等人的领导下,左翼作家们积极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斗争,创作了大量具有强烈政治色彩和阶级意识的作品。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等作品,以其鲜明的革命主题和生动的乡土气息,赢得了广泛的赞誉。这一时期,文学与政治紧密结合,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民族精神的呼唤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新的发展高峰。全国各地的作家们,无论创作风格如何,都自觉地将笔触投向抗击日本侵略的斗争。他们用文学作品鼓舞士气,揭露日军的暴行,歌颂中华民族的英勇抗争。田汉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传唱全国的抗日救亡歌曲。小说方面,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其对封建家庭的深刻批判和对青年觉醒的赞美,依然振聋发聩。老舍的《四世同堂》则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北平人民在沦陷时期的生活,展现了中华民族坚韧不屈的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充满了民族情感和救亡意识,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的重要武器。 解放战争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文学:新时代的颂歌 解放战争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现代文学带来了新的篇章。作家们积极响应时代号召,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斗争、建设新中国的作品。小说、诗歌、戏剧等各种文学形式都得到了繁荣发展。杨沫的《青春之歌》、吴强的《林海雪原》等作品,成为这一时期脍炙人口的佳作,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的文学:反映时代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文学创作紧密围绕国家发展和社会变革展开。涌现出了一批反映农村改革、工业建设、工人生活等主题的作品。刘绍棠的《吕梁英雄传》、梁斌的《播种者》等,都以其朴实真挚的笔触,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生活图景。当然,这一时期文学发展也经历了一些曲折,但总体而言,依然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作品。 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多元探索与反思 1978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文学创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多元。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寻根文学、新写实主义等多种文学思潮和流派竞相涌现。作家们开始重新审视历史,反思过去,关注个体命运,探索新的艺术表现手法。莫言的《红高粱家族》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魔幻现实主义的风格,震惊文坛。余华的《活着》则以其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深刻描绘,打动了无数读者。贾平凹、陈忠实等作家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艺术魅力,展现了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丰富图景。 21世纪初的文学:继承与创新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在继承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继续向前探索。网络文学的兴起,为文学创作和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更多的年轻作家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更加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更加贴近年轻人的生活和情感。 本书的上册,将为读者呈现1917年至2013年间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启蒙与呐喊,到革命年代的激昂与抗争,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与反思,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多元探索,为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演变脉络提供了系统而深入的梳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现代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书中对这一时期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国家建设和社会变革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作者详细介绍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作为主导创作方法的确立,以及其在反映新社会、新人物方面的努力。我被书中对这一时期涌现出的优秀作品的介绍所吸引,例如一些描写农民翻身解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小说,以及反映工人阶级建设国家、艰苦奋斗精神的报告文学。书中也探讨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实践中遇到的挑战和发展,以及如何将革命的激情与艺术的真实相结合。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代表性作家,如赵树理、周立波等人的评价,他们通过朴实生动的笔触,塑造了一系列鲜活的人物形象,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社会风貌。同时,书中也客观地分析了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偏差和局限,以及如何不断反思和修正。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分量感,深蓝色的主色调搭配金色的字体,显得庄重而不失学术气息。拿到手里,厚实的手感立刻传递出内容上的丰富与扎实。翻开扉页,烫金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几个大字,以及“1917-2013 上”的标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充满了期待。作为一本“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权威性和系统性不言而喻。我一直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脉络非常感兴趣,尤其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开始,那些在时代洪流中涌现出的文学巨匠和他们的作品,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文化景观。这本书,我相信能够提供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我特别期待能够通过它,梳理清楚不同时期文学思潮的演变,理解那些文学流派的产生背景、核心特征以及代表作家作品,比如从早期白话文运动的开拓性尝试,到左翼文学的激昂呐喊,再到抗战时期文学的民族精神的展现,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探索,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历史印记和文学价值。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地学习和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财富。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一段波澜壮阔的文化历史的回溯与解读。

评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现代文学呈现出更加多元和复杂的面貌,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梳理,让我看到了文学创作的蓬勃发展和艺术探索的广度。作者详细阐述了“新写实主义”、“寻根文学”、“先锋文学”等重要文学流派的兴起及其特点。我被书中对这些流派的代表性作品和作家的介绍所吸引。例如,新写实主义作家如余华、苏童,他们以冷峻的笔触描绘现实生活,关注底层人物的命运;寻根文学作家如莫言、贾平凹,他们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先锋文学作家如格非、马原,他们大胆尝试叙事结构和语言实验,挑战传统的文学模式。书中对这些流派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归类,更是对其思想内涵、艺术追求和历史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挖掘。

评分

抗日战争时期的文学,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民族情感和悲壮的艺术感染力。书中对这一时期文学的分析,紧密结合了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这一宏大历史背景。作者详细阐述了文学如何成为凝聚民族精神、鼓舞士气的重要力量。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战区、不同背景下文学创作的呈现,既有深入沦陷区、在敌后坚持创作的作家,也有在后方积极投身抗战宣传的文学团体。例如,对“七月派”作家(如艾青、田间)歌颂民族解放、抒发爱国情怀的诗歌,书中进行了细致的解读,展现了诗歌在民族危亡时刻的巨大能量。同时,书中也对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在抗战时期的贡献给予了充分的关注,比如一些描绘正面战场英勇斗争、揭露敌人残暴行径的现实主义作品。我尤其关注书中对“国统区”文学和“边区文学”的对比分析,前者在国民党压制下仍在艰难探索,后者则在艰苦条件下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两者共同构成了抗战时期文学的多元图景。

评分

进入21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前行,书中对这一时期的描述,让我看到了文学与时代发展的紧密联系。作者详细阐述了网络文学的崛起、类型文学的繁荣,以及传统文学如何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一些当代作家作品的解读,例如那些关注当下社会现实、反映个体生存状态的作品,以及那些在国际视野下进行文学创作的作家。书中也探讨了文学媒介的变化,以及新媒体对文学传播方式的影响。同时,书中也对中国现代文学在国际上的传播和影响力进行了介绍,展现了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前景。这一时期的文学,更加注重个体经验的表达,也更加关注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呈现出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姿态。

评分

“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个极为特殊且充满悲剧色彩的时期,书中对此的论述,让我对那段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作者详细介绍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政治化倾向,以及“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对文学创作的束缚。我被书中对当时文学作品的分析所震撼,例如那些为政治宣传服务的歌曲、样板戏,以及少数能够挣扎着写出一些反映现实的零星作品。书中也客观地呈现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在这场浩劫中遭受的迫害,以及他们作品被禁、被毁的悲惨命运。尽管如此,书中也指出,即使在最艰难的时期,依然有一些作家在以自己的方式坚持着文学的理想,留下了极其宝贵的文学遗产,这些文字,是那个黑暗年代里微弱却不屈的光芒。

评分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现代文学迎来了又一个春天,书中对此的描绘,让我感受到了思想的解放和艺术的活力。作者详细阐述了“拨乱反正”之后,文学创作如何摆脱束缚,走向多元化和创新。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的深入剖析,这些作品直面历史的伤痛,深刻反思文革的教训,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例如,对刘心武、张贤亮等作家作品的解读,书中不仅分析了他们对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批判,还探讨了其艺术手法的进步,如人物心理的细腻描绘。同时,书中也介绍了朦胧诗的兴起,以及他们对传统诗歌意象和表现手法的突破,展现了诗歌的探索精神。这一时期的文学,以其强烈的时代感和深刻的思想性,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评分

我迫不及待地开始翻阅这本书的目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章节划分,从“导论”开始,便引领我进入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宏大叙事。第一部分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端与发展”,我仿佛看到了那个思想解放、文学革新的激荡年代。作者对新文化运动的起源、目标以及其对中国文学的深远影响进行了详尽的阐述,特别是对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先驱者的介绍,以及他们提出的白话文、文学革命等核心理念,都让我对那个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非常喜欢书中对具体文学现象和作品的分析,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而是深入挖掘其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动因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对于《呐喊》、《彷徨》等小说的解读,书中不仅分析了鲁迅批判国民性、反思历史的深刻主题,还细致地探讨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魅力。此外,书中对早期新诗的探索,如郭沫若的浪漫主义、徐志摩的抒情诗风,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展现了中国现代诗歌从无到有、蓬勃发展的初期景象。整体而言,这一部分的阅读体验让我感觉非常充实,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整本书的阅读下来,我最大的感受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一部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史诗。书中不仅仅是罗列了作家和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揭示了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文学如何反映、塑造和引领时代。我看到了文学在反抗压迫、争取解放中的呐喊,在民族危亡时的鼓舞,在社会建设中的记录,在反思历史时的深刻,以及在拥抱世界时的开放。每一个章节,都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与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感受他们的思想,理解他们的创作。这本书,对于我理解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理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思想史和文化史。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被书中对“左翼文学”的论述深深吸引。这是一个充满斗争与激情,同时也备受争议的文学篇章。书中对这一时期文学的背景,即国民党统治下的白色恐怖以及社会矛盾的尖锐化,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这使得理解左翼文学的出现和发展具有了更强的现实意义。作者不仅阐述了左翼文学的政治立场和阶级属性,还深入分析了其创作手法和美学追求,例如“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原则,以及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强调。我尤其对书中对茅盾、巴金、丁玲等左翼作家及其代表作品的评价印象深刻。比如,茅盾的《子夜》,书中对其宏大叙事、对资本主义社会复杂肌理的描摹,以及对底层人民悲惨命运的同情,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书中对其反封建、追求自由解放的主题,以及饱满激情的笔触,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同时,书中也对左翼文学在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和挑战,以及其内部的争论和分歧,进行了客观的呈现,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

评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上(第3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评分

东西不错,会继续购买的

评分

给孩子买的,最后一年,希望可以学有所用

评分

正品书,很好

评分

发货快,当天就到,这很京东

评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13 第三版 下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评分

体例严谨科学,语言精练准确、简约浅显,非常易于理解。对文学史现象剖析有深度。新版还加入了00-13的文学现象。新加的研习导引、二维码和插图,在各方面引导读者对文学史现象的深入思考和理解

评分

发货快,当天就到,这很京东

评分

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