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Reverse Deception: Organized Cyber Threat Counter-Exploitation]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Reverse Deception: Organized Cyber Threat Counter-Exploitation]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肖恩伯德莫(Sean Bodmer),Max Kilger,Gregory Carpenter 等 著,SwordLea,Archer 译
图书标签:
  • APT攻击
  • 网络安全
  • 渗透测试
  • 红队
  • 蓝队
  • 威胁情报
  • 攻击防御
  • 逆向工程
  • 恶意软件分析
  • 安全实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58189
版次:1
商品编码:11569338
品牌:异步图书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Reverse Deception: Organized Cyber Threat Counter-Exploitation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7#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IDF实验室联合创始人万涛(@黑客老鹰)与安天实验室首席技术架构师江海客(Seak)为本书作序;
IDF实验室联合创始人Archer与安天实验室副总工程师SwordLea执笔翻译;
全面剖析APT攻防的著作;

本书是讲解如何对抗APT(高级持续性威胁)的指南,其中提及的有效的安全技术和真实的案例研究可用于揭露、追踪和惩治APT的罪魁祸首。本书阐述了如何评估网络存在的漏洞,及时锁定目标,并有效地阻止网络入侵;还对如何建立数字陷阱、误导和转移攻击方向、配置蜜罐、缓解加密犯罪件和识别恶意软件组织进行了讲解。本书专家级别的作者还针对诸多法律和道德问题、运营审查和安全团队管理给出了全方位的介绍

内容简介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以全新的视角为读者解释了现在(或将来)会面对的持续性攻击,融合了针对APT(Advanced Persistent Threat,高级持续性威胁)攻击的各种实践方案、工具、技战术,以及作者多年来总结的经验智慧,旨在为网络正在遭受APT攻击或网络存在潜在攻击威胁的用户提供各种应对之策。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共分为3个部分。第1部分介绍了用于网络领域的传统军事欺骗和反间谍技术,介绍了欺骗的历史、网络战与反间谍时代的兴起、反间谍工作的技战术以及重要性等概念性知识。第2部分讨论了防御威胁的技术和方法,教读者深层次地研究和应对高水平的入侵事件,使用欺骗和假情报来反击对手,化被动为主动,立即了解网络犯罪行为背后的不同动机。第3部分则通过案例来分析解读高级威胁的应对方法,以及如何验证反间谍行动的风险和效果。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涵盖知识面广泛,语言直白风趣,适合信息安全从业人员阅读。

作者简介

  肖恩伯德莫(Sean Bodmer),CISSP、CEH,就职于犯罪软件检测、安全和研究公司Damballa,任高级威胁情报分析员一职。
  
  Max Kilger,黑客及黑帽社区刑事分析和行为分析方面的专家,也是蜜网项目(Honeynet Project)的创始人。
  
  Gregory Carpenter,CISM,美国军队退役军官,于2007 年获得美国国家安全局年度武官奖。

精彩书评

当APT这个安全业界的“互联网思维”术语日益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时,意味着任何网络地址与个人(包括社交网络)都已经沦为暗黑势力的一部分。我们怎能坐视肮脏的洪水淹没自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书让我们领略繁荣的互联网的深处的暗潮涌动,你可以从敬畏、惊艳开始,以赞叹、惊讶与兴奋掩卷,并开启你的新的安全征途。
——万涛(@黑客老鹰),IDF互联网威慑情报防御实验室联合创始人

目录

1 网络攻击的现况
1.1 您听说过APT吗
1.2 APT定义
1.3 PT和APT的区别
1.4 APT和PT案例
1.4.1 月光迷宫
1.4.2 思加图
1.4.3 骤雨
1.4.4 风暴蠕虫
1.4.5 幽灵网络
1.4.6 Byzantine Hades/Foothold/Candor/Raptor
1.4.7 极光行动
1.4.8 震网(Stuxnet)
1.4.9 罗斯商业网络(RBN)
1.4.10 面目全非的Botnet
1.4.11 回报行动
1.5 小结

2 兵不厌诈
2.1 “网”上谈兵
2.2 军事行动的六大原则
2.2.1 目标明确
2.2.2 行动导向
2.2.3 统一指挥
2.2.4 保密到位
2.2.5 只争朝夕
2.2.6 协调行动
2.3 军事典故
2.3.1 调虎离山——考彭斯战役
2.3.2 虚张声势——多切斯特高地
2.3.3 瞒天过海——馅饼行动(已经不太可能是Glyndwr Michael的故事了)
2.3.4 偷梁换柱——黑客的虚拟攻击
2.4 为什么要欺骗
2.4.1 美国第一集团军的欺骗战术
2.4.2 俄式欺骗——Maskirovka
2.5 欺骗的准则
2.5.1 马格鲁德原则——利用COG的主观观念
2.5.2 利用死角
2.5.3 “多重惊喜”原则
2.5.4 Jones's Deliemma
2.5.5 择善而从
2.5.6 谨行俭用
2.5.7 按步就班
2.5.8 见机行事
2.5.9 居安思危
2.5.10 祸福相依
2.6 把握全局
2.6.1 半空
2.6.2 半满
2.6.3 主观倾向性问题
2.6.4 全满
2.6.5 反思之一
2.6.6 反思之二
2.7 小结

3 网络谍战
3.1 核心竞争力
3.2 在网络对抗中应用CI思想
3.3 稽查PT和APT
3.3.1 初期规模
3.3.2 波及程度
3.3.3 风险承受力
3.3.4 时间进度
3.3.5 技巧和手段
3.3.6 行动措施
3.3.7 最终目标
3.3.8 后勤资源
3.3.9 知识来源
3.4 小结

4 刑事分析
4.1 刑事分析学简史
4.2 网络刑事分析的兴起
4.3 特殊群体的研究
4.4 行为分析的作用
4.5 行为分析的本质
4.6 分析方法的分类
4.7 归纳法和演绎法
4.8 刑事分析学的信息向量
4.8.1 时间
4.8.2 地点
4.8.3 技能
4.8.4 动机
4.8.5 武器
4.8.6 人脉
4.9 小结
4.10 参考资料

5 法律行动
5.1 与律师共事
5.2 法学研究
5.2.1 网上资源
5.2.2 常见术语
5.2.3 (美)法制体系
5.2.4 法律条款的研究方法
5.2.5 自学法律的基本方法
5.3 开卷并不易
5.4 沟通有技巧
5.5 法律与道德
5.6 总结
6 威胁(攻击者)谍报技术
6.1 威胁分类
6.1.1 定向攻击
6.1.2 随机攻击
6.1.3 随机攻击转为定向攻击(Opportunistic Turning Targeted)
6.2 攻击方法的演进
6.3 揭秘网络犯罪集团
6.4 犯罪工具与技术
6.4.1 定制有效服务
6.4.2 学术研究滥用
6.4.3 信任圈
6.4.4 注入方法
6.5 小结

7 欺骗实战
7.1 骗者为王
7.2 荒诞故事1
7.3 荒诞故事2
7.4 荒诞故事3
7.5 荒诞故事4
7.5.1 蜜罐1
7.5.2 事后剖析
7.6 小结

8 工具及战术
8.1 检测技术
8.2 基于主机的工具
8.2.1 反病毒
8.2.2 数字取证
8.2.3 安全管理工具
8.3 基于网络的工具
8.3.1 防火墙
8.3.2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8.4 欺骗技术
8.4.1 蜜网网关
8.4.2 蜜网:深度防御的一部分
8.4.3 研究型蜜网与生产型蜜网的对比
8.4.4 蜜网架构
8.4.5 蜜网网关认证
8.4.6 内容分段
8.4.7 内容填充
8.4.8 蜜网培训
8.4.9 蜜网目标
8.4.10 蜜网存在的风险和问题
8.5 安全贵在未雨绸缪
8.5.1 您的物理安全处于何种状态
8.5.2 您的线网络状况如何
8.5.3 您的网络活动有哪些
8.5.4 您的主机或服务器安全吗
8.5.5 您的密码还安全吗
8.5.6 您的运行安全如何
8.6 犯罪软件/分析检测系统
8.6.1 您的机器发生了什么事情
8.6.2 这些恶意软件做了什么
8.7 小结

9 攻击鉴定技术
9.1 事后识别
9.2 另一个荒诞故事
9.2.1 追根溯源
9.2.2 恶意软件
9.2.3 尘埃落定
9.3 真实案例
9.3.1 对抗主动威胁
9.3.2 流量、目标以及聚类
9.3.3 处理结果
9.4 结论

10 攻击归因
10.1 目标呈现信息级别概述
10.2 刑事分析因素
10.2.1 时间
10.2.2 动机
10.2.3 社交网络
10.2.4 技术水平
10.2.5 刑事分析因素小结
10.3 刑事分析技术的战略应用
10.4 实例研究:黑客社区的社会结构变迁
10.5 微观及宏观层面分析
10.6 全民皆兵的崛起
全民皆兵的潜在威胁
10.7 结论
10.8 参考资料

11 APT的价值
11.1 间谍活动
11.2 网络间谍活动的代价
11.3 价值网络分析
11.4 APT与价值网络
11.4.1 RSA案例
11.4.2 “极光行动”案例
11.4.3 APT投资
11.5 APT及互联网价值链
11.5.1 一切均是商品
11.5.2 比特币的未来
11.6 结论

12 审时度势
12.1 确定威胁的严重性
12.1.1 应用程序漏洞场景
12.1.2 定向攻击场景
12.2 产生严重后果时怎么办
12.2.1 阻断还是监视
12.2.2 与问题隔离
12.2.3 区分威胁目的
12.2.4 可行动情报的响应
12.3 网络威胁采集
12.3.1 区分不同的威胁
12.3.2 处理已收集情报
12.3.3 确定可用的应对策略
12.4 威胁对抗
12.4.1 企业内部
12.4.2 企业外部
12.4.3 与执法机构合作
12.5 反击还是忍受
12.5.1 目的何在
12.5.2 了解界限(不要越线)
12.6 结论

13 实施及验证
13.1 行动审查
13.1.1 审查欺骗计划
13.1.2 审查欺骗中的认知一致性
13.1.3 实战审查
13.2 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本书
13.3 如何评估成功
13.4 结束游戏
13.5 结论
术语表











精彩书摘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4.5 行为分析的本质
  本质上讲,刑事分析工作就是进行筛选。调查人员从全部可能的嫌疑犯着手,仔细辨别体貌和行为的证据,从而对嫌犯的特征进行基本的推测。分析人员提炼的每个特征,都有助于缩小犯罪嫌疑人的范围。例如,如果能够确定罪犯是男性,那么至少排除大约一半的犯罪嫌疑人;如果能够确定罪犯在15~29岁,那么就排除了全美3/4的人。如果某个案件的罪犯同时符合上述两个条件,那么就排除了全美87%的人。
  如果调查人员能够确认罪犯的居住地区——例如说某个4000居民的郊区,那么只会有520名男性符合上述特征。如果能够将嫌疑犯的搜索空间确定到这种程度,那么就可以让当地警局根据其他的条件(例如时间)进一步缩小排查范围,找到可疑度较高的嫌疑犯进行面谈和审讯。
  非常不幸的是,犯罪嫌疑人的筛选工作基本上不会那么顺利。例如,如果不能确定嫌疑人的地域,调查工作实际上不得不在所有的美国人中搜索一个子集。例如,我们设定嫌犯群体为“(美国)男性不良黑客”。那么好消息就是您这个分析结果将犯罪嫌疑人的范围从全美3亿人缩小到大约(比方说)10万人;坏消息是不良黑客的男女比例大约是9:1,也就是说您仅排除了10%的黑客。
  第二个问题来自于统计数据,各种统计数据的特征并不独立1。虽然布伦特·特维(BrentTurvey)确实说过,您可以将人口统计学特征概率与罪犯特征的数据放在一起的相乘,来获得总体的犯罪嫌疑人数量(特维,2008);但是实际的统计数字并不独立。这种情况下简单使用乘法原理在理论上就有问题,会产生错误的估算结果;由此方法估算出的嫌犯人群的总数也没有实用的价值。
  在借助于统计学来估算嫌犯时,使用单个特征的数据(例如人口统计学数据)而得到的嫌犯总数,肯定离谱得让人敬而远之。分析人员需要经常综合其他类型的证据,结合体貌和行为的双重特征,进行罪犯分析。在传统的分析案例中,案发时间往往是白天。在4.8节,您将看到时间元素在传统分析和网络刑事案件分析中的作用。
  传统犯罪现场的周边环境也可能成为分析人员了解肇事者的线索。开放地带发生的暴力犯罪,如果周边经常有行人或车辆经过,那么基本可以推断这是未经策划就发生的个案。如果案件发生在更为偏僻的地带,说明其中有更多的策划成分。在计算机犯罪的案例里实际情况则恰恰相反,发生在高负载、多入口网段的案例却通常是有计划的犯罪。
  4.6 分析方法的分类
  邦加特指出,罪犯分析有两种基本方法:回顾性分析和前瞻性分析(邦加特,2010)。回顾性分析指的是:在被认为是由同一个(或一组)人犯下的案件中,依据一起或多起案件中的行为和体貌证据进行人物分析的传统方法。回顾性分析的重点是,在调查(和解决)一个(或一组)已经发生的刑事案件时,使用传统调查手段逐步细化罪犯的体貌特征和心理特征。
  前瞻性分析则以过去的案例及犯罪现场的特征(数据)为基础,建立一个刑事分析的分类系统,旨在为未来的案件分析提供参考依据(罪犯可能有哪些特征等)。如此一来,“未来罪犯”就很难有统一的定义了。在某种意义上说,未来的罪犯可能指的是分类标准完善之前就已经作案的肇事者——在未来会被识别出来的罪犯。在这种情况下,分类标准有助于突出罪犯可能具备的特点,以协助司法人员调查、逮捕犯罪行为人。
  在前瞻性分析中,“未来罪犯”还有一种解释。套用以往罪犯和犯罪的特点,在预测模型中推测特定人员犯罪的概率。在这种情况下,研究人员使用历史案件中的各种特征分析特定的自然人,预测他已经实施犯罪或未来实施犯罪行为的概率。这种工作存在纠葛不清的法律问题和道德问题。但是将特定群体的潜在的现行罪犯、未来罪犯按照风险级别进行分类(例如,中、低、高风险人群),特别符合情报工作的目标和宗旨。这种分类手段也能有效地集中分配各机构资源,重点排查现行的或未来的威胁。
  ……

前言/序言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 摘要 本书并非直接揭露某个特定APT组织的技术细节,或详细阐述某一系列攻击的完整复现流程。相反,它深入探讨的是APT攻防领域中一个更为根本且普遍适用的主题:“兵不厌诈”——即在信息安全对抗的复杂战场上,如何巧妙运用欺骗、误导和心理战术,以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策略,扭转战局,取得胜利。 本书的写作核心在于解析APT攻击链中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侦察、社会工程,到中期的入侵、横向移动,再到后期的持久化、数据窃取,以及最终的痕迹擦除,揭示攻击者和防御者在这些过程中如何利用信息不对称、认知偏差和人性弱点,进行一场高智商的博弈。 我们将跳出单纯的技术比拼,聚焦于“道”的层面,即战略和战术的设计与运用。 详细内容 第一章:战场重塑:APT对抗中的“兵不厌诈”哲学 本章旨在为读者建立一个全新的APT对抗视角。传统的安全观念往往侧重于技术防御的“硬实力”,然而,APT攻击的本质是高度智能、资源充足且目标明确的对手发起的长期、隐蔽且复杂的渗透行动。面对这样的对手,仅仅依靠防火墙、杀毒软件等“盾牌”是远远不够的。 “兵不厌诈”的战略基石: 我们将深入探讨“兵不厌诈”作为一种古老的军事哲学,如何在信息时代的信息安全攻防战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小伎俩,而是基于对对手心理、行为模式和决策机制的深刻理解,从而设计出一系列旨在诱导、误导甚至欺骗对手的策略。 APT的“欺骗”艺术: 分析APT组织如何利用各种形式的欺骗来达成其目标。这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欺骗: 伪造身份、制造虚假信息、泄露诱饵情报等。 行为欺骗: 模仿正常用户行为、伪造系统日志、制造假象吸引注意等。 技术欺骗: 部署蜜罐、设置假定的攻击路径、利用已知漏洞的变种等。 防御者的“反欺骗”之道: 同样,防御者也需要掌握“反欺骗”的艺术。这要求防御者不仅要识别攻击的表象,更要洞察其背后的真实意图。如何通过建立多层次的侦测机制、引入异常行为分析、以及训练安全人员的“直觉”,来识破攻击者的伪装。 心理博弈在APT中的地位: 强调APT攻防并非单纯的技术较量,更是一场涉及心理、认知和决策的博弈。攻击者试图制造恐慌、诱导失误;防御者则需要保持冷静、精准判断。 第二章:前戏的魅影:侦察与社会工程中的“障眼法” APT攻击的成功往往始于其隐蔽而精准的前期准备。本章将重点剖析攻击者在侦察和社工阶段如何巧妙运用“障眼法”,为后续入侵铺平道路。 侦察的“暗渡陈仓”: 信息收集的“无痕迹”: 分析攻击者如何利用公开信息(OSINT)、内部信息泄露、以及利用内部人员无意中提供的线索,进行情报搜集。重点探讨如何隐藏自身踪迹,避免被早期发现。 目标画像的“虚实结合”: 攻击者如何通过描绘目标组织的“画像”,进而设计出更具针对性的攻击向量。例如,通过分析特定个人的社交媒体活动,构建出其工作习惯和联系方式,为社工攻击提供素材。 “钓鱼”的艺术: 深入分析各种钓鱼技术的演变,从简单的邮件钓鱼,到 Spear Phishing、Whaling,以及更复杂的针对性攻击。探讨钓鱼邮件、链接、附件的设计原则,如何利用人性弱点,如好奇心、紧迫感、恐惧感等。 社会工程的“攻心为上”: 身份伪装的“移花接木”: 攻击者如何伪装成可信赖的第三方,如IT支持人员、供应商、合作伙伴,甚至是公司内部的同事,以获取敏感信息或诱导用户执行恶意操作。 利用信任的“借力打力”: 探讨攻击者如何利用目标组织内部的信任关系,例如通过“内部人”的身份进行诱导,或者利用新员工对公司流程不熟悉的机会。 “信息茧房”与“认知盲点”: 分析攻击者如何利用目标组织可能存在的“信息茧房”或“认知盲点”,将精心设计的诱饵投放进来,而目标人员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接受并执行。 第三章:入侵的迷雾:载体选择与初始落脚点的“声东击西” 一旦前期的侦察和社工准备就绪,攻击者便会选择合适的载体,试图在目标网络中建立第一个立足点。本章将关注攻击者在此阶段如何运用“声东击西”的策略,掩盖其真实的攻击意图。 载体选择的“多重掩护”: 恶意软件的“伪装术”: 分析恶意软件如何进行多重加密、混淆,伪装成合法软件、文档或系统文件,以规避传统的安全检测。 利用合法工具的“借尸还魂”: 探讨攻击者如何滥用合法的远程管理工具(如TeamViewer, RDP)、PowerShell、WMI等,将其作为攻击载体,从而降低被检测的可能性。 “文件less”攻击的“鬼魅魅影”: 深入分析无文件攻击的原理,即在内存中执行恶意代码,不留下磁盘痕迹。探讨其隐蔽性以及防御的难点。 初始落脚点的“选择性暴露”: “欺骗性”的开放端口与服务: 攻击者可能故意暴露一些看似无害或常用的端口和服务,以吸引安全人员的注意,从而掩盖其真正的入侵点。 “诱饵”的服务器与系统: 部署一些看似脆弱但实际上无足轻重的服务器或系统,一旦被发现,攻击者便可以“转移”防御者的视线,将重点放在这些“诱饵”上,而真正的目标则被忽略。 “短暂暴露”的策略: 攻击者可能只在特定时间窗口内进行短暂的入侵活动,并在完成后立即清理痕迹,使得防御者难以追踪。 第四章:潜行的艺术:横向移动与权限提升中的“暗度关山” 成功进入目标网络后,攻击者的核心目标是扩大影响范围,获取更高的权限,以便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和窃取敏感信息。本章将探讨攻击者如何运用“暗度关山”的策略,在目标网络中悄无声息地移动。 横向移动的“伪装身份”: “合法凭证”的窃取与滥用: 分析攻击者如何通过多种手段(如键盘记录、内存读取、密码喷洒)窃取用户凭证,并利用这些合法凭证进行横向移动,使得其行为看起来像是正常用户操作。 “令牌窃取”与“进程注入”: 深入解析Windows令牌窃取技术(如Mimikatz),以及如何利用进程注入的方式,将恶意代码植入到合法进程中,借用其权限和身份进行活动。 “服务劫持”与“计划任务”的利用: 探讨攻击者如何利用系统服务或计划任务的漏洞,修改其指向,从而在系统启动时执行恶意代码,或者在预定时间执行指令。 权限提升的“步步为营”: “利用已知漏洞”的“选择性披露”: 即使是已知漏洞,攻击者也可能选择性地在特定时刻、针对特定目标进行利用,避免引起全局性的告警。 “配置错误”的“隐蔽发掘”: 分析攻击者如何扫描和利用目标系统中的配置错误,例如弱密码策略、不安全的权限设置等,以获得更高的权限。 “信任链”的“深度挖掘”: 探讨攻击者如何通过分析目标网络中的信任关系,例如域信任、本地管理员组等,一步步地提升自身权限,直至达到域管理员等最高级别。 第五章:生存的幽灵:持久化与数据窃取的“移形换影” APT攻击的最终目的往往是长期控制目标系统,并伺机窃取敏感数据。本章将聚焦于攻击者如何实现持久化控制,以及在数据窃取过程中如何运用“移形换影”的策略,规避检测。 持久化机制的“暗中潜伏”: “注册表”与“启动项”的“隐匿之道”: 分析攻击者如何利用注册表 Run/RunOnce 键、Startup 文件夹、以及其他启动机制,实现在系统重启后自动启动恶意程序。 “计划任务”与“服务”的“潜伏”: 再次强调计划任务和服务的持久化利用,以及如何通过修改系统服务、创建新的服务来达到目的。 “Rootkit”的“终极隐藏”: 讨论Rootkit技术,虽然对个人用户来说较为少见,但在APT攻击中,其用于隐藏进程、文件、网络连接等,是实现深度持久化的重要手段。 数据窃取的“障眼移位”: “加密隧道”与“代理服务器”的“隐秘通道”: 分析攻击者如何通过加密隧道(如HTTPS, VPN)将窃取的数据对外传输,并利用代理服务器进行中转,以隐藏真实的数据流向。 “伪装数据”的“合法外衣”: 攻击者可能将窃取的数据伪装成合法的流量,例如将数据分割打包,嵌入到正常的HTTP请求、DNS查询中,或者伪装成更新文件。 “分批传输”与“触发式传输”: 讨论攻击者如何避免一次性传输大量数据,而是采用分批、小流量的方式进行传输,或者在特定条件下(如系统空闲时)才进行传输,以降低被发现的可能性。 “诱饵”数据的“迷惑性”: 在窃取真正敏感数据的同时,也可能对外传输一些无害或看似有价值的“诱饵”数据,以混淆视听,延迟防御者发现真实目标。 第六章:拂晓的迷雾:痕迹擦除与反取证的“金蝉脱壳” 当攻击完成或不得不撤离时,攻击者会尽力抹去其在目标系统中留下的痕迹,以避免被追查。本章将探讨攻击者如何运用“金蝉脱壳”的策略,进行痕迹擦除和反取证。 日志清理的“无影无踪”: “系统日志”的“选择性删除”与“篡改”: 分析攻击者如何删除或篡改Windows Event Logs、Linux syslog等系统日志,以消除其入侵活动记录。 “应用程序日志”的“沉默处理”: 同样,各种应用程序产生的日志也可能成为攻击者关注的目标。 “安全软件日志”的“绕过与清除”: 重点关注攻击者如何尝试绕过或清除安全软件(如EDR, SIEM)产生的告警和日志。 文件与内存的“无痕销毁”: “安全删除”与“数据覆盖”: 探讨攻击者如何使用专门的工具或技术,对被删除的文件进行彻底的数据覆盖,使其难以恢复。 “内存清除”的“短暂生命”: 分析攻击者如何清除其在内存中加载的恶意代码或缓存的数据。 反取证的“虚假线索”: “制造虚假痕迹”的“误导性”: 攻击者可能故意留下一些看似指向其他攻击者或攻击类型(如随机脚本小子)的虚假痕迹,误导取证人员。 “利用系统默认行为”的“混淆”: 攻击者可能利用一些系统自身的默认行为或日志记录,来掩盖其真实活动,使得分析人员难以区分。 “时间戳”的“伪造与同步”: 探讨攻击者如何尝试伪造或同步系统时间戳,使得其活动看起来发生在不同的时间。 第七章:智慧的交锋:防御者如何“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本书的最后,我们将回归到防御者的角色,探讨如何运用“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策略,将攻击者的“兵不厌诈”转化为自身的优势。 “认知弹性”的培养: 强调防御者需要具备高度的“认知弹性”,不被表象所迷惑,持续质疑和验证,保持对异常的敏感度。 “诱导式防御”的探索: “蜜罐”与“蜜网”的升级: 如何设计更智能、更具诱惑性的蜜罐,不仅吸引攻击者,更能捕捉其真实意图和行为模式。 “行为分析”的“深层洞察”: 深入分析用户和系统行为,通过机器学习和大数据分析,识别与正常模式相悖的异常行为。 “欺骗性情报”的“主动部署”: 在网络中主动部署一些看似有价值但实际上是诱饵的信息,观察攻击者是否上钩。 “反向工程”的“心理博弈”: “动态追踪”与“画像重塑”: 在捕获到恶意样本或行为后,进行深入的反向工程,不仅是为了理解其技术,更是为了揣摩攻击者的思维模式和策略。 “预测性防御”的构建: 基于对攻击者行为模式的理解,预测其下一步可能采取的行动,并提前部署相应的防御措施。 “团队协作”与“情报共享”: 强调在APT攻防战中,信息共享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只有将各个环节的“情报”汇聚起来,才能形成完整的对抗体系。 结语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并非一本简单的技术手册,它更像是一次深入 APT 攻防思想内核的探索。通过对“兵不厌诈”这一核心策略的细致剖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建立起一种更具战略性和前瞻性的安全思维。在瞬息万变的数字战场上,技术是基础,但智慧和策略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理解并掌握“兵不厌诈”的精髓,无论是对于攻防双方,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题目,《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计谋”和“智慧”。我一直认为,在网络安全领域,尤其是在面对像 APT 这样的高级持续性威胁时,单纯的技术对抗是远远不够的。APT 组织之所以能够长期潜伏并造成巨大损失,往往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人性的弱点、信息不对称,以及对目标系统深入的了解来执行他们的攻击。而“兵不厌诈”,这句古老的军事格言,恰恰点出了攻击的本质之一:不择手段,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计谋来达到目的。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看到作者如何将这种“兵不厌诈”的理念,巧妙地融入到 APT 攻防的各个层面。究竟是哪些“瓮”,可以用来“请君”?是精心设计的蜜罐系统,还是具有误导性的网络服务?又或者是信息泄露的假象?我希望书中能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模拟攻击者的思维模式,预判其行为,然后层层设下圈套,一步步引导他们进入早已准备好的“瓮”中。更进一步,这本书是否会探讨如何反向利用 APT 的欺骗手段,比如通过伪造证据来误导他们,或者制造虚假的战果来麻痹他们?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基于心理学和博弈论的 APT 防御和反制策略,那将是极具价值的。

评分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这个书名,本身就给我一种“猫捉老鼠”的刺激感,而且还带着一丝狡黠。APT 攻击,尤其是那些精心策划、长期潜伏的,其背后必然涉及到大量的心理博弈和信息操纵。我一直觉得,要真正有效地对抗 APT,不能只停留在技术防御层面,更需要理解攻击者的思维方式、动机以及他们惯用的策略。这本书的“兵不厌诈”主题,正好击中了我对这个领域最感兴趣的点。我非常好奇,书中将会如何解读“请君入瓮”这个概念在 APT 攻防中的具体应用。是关于如何设计一套完美的“诱饵”系统,让 APT 攻击者觉得有利可图,从而暴露自己的踪迹?还是说,是在 APT 已经渗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他们的思维定势,通过一系列“障眼法”来干扰他们的行动,甚至将其引向一个虚假的“战利品”?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提供一些实操性的指导。比如,在信息收集阶段,如何通过提供虚假情报来误导 APT 的判断?在渗透初期,如何利用他们对某些特定漏洞的偏好来设置陷阱?甚至是在 APT 已经控制了部分系统后,如何通过制造混乱或者虚假的警报来消耗他们的资源,从而为己方争取到宝贵的时间?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 APT 攻击的复杂性和反制策略的多样性。

评分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这本书,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那个封面和书名就够我琢磨一阵子了。“兵不厌诈”,这四个字简直是点睛之笔,瞬间勾起了我对网络安全攻防背后那些“套路”的好奇。我一直觉得,真正的攻防,绝不是简单的代码对撞,而是智慧、心理、策略的博弈。APT(高级持续性威胁)更是如此,它们往往是经过精心策划、长期潜伏的,其攻击手段更是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这本书的书名,似乎预示着它将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更会深入探讨那些隐藏在技术之下的策略和心理战术。我尤其期待看到书中是如何阐述“请君入瓮”这个概念在APT攻防中的具体体现的。是诱导攻击者暴露行踪?还是利用其惯性思维设下陷阱?又或者是通过欺骗性的信息来误导其行动方向?这些都是我非常感兴趣的方面。而且,从“Reverse Deception”这个英文副标题来看,它很可能不仅仅是讲述如何防御,还会涉及反制的策略,也就是如何利用欺骗的手段来瓦解和反击APT。这种双向的博弈,才是网络安全最令人着迷的地方。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视角,让我理解那些顶级安全团队是如何在看似无解的局面下,通过巧妙的布局,最终化险为夷的。

评分

刚拿到《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这本书,还没深入阅读,但它的标题就让我联想到很多关于博弈论和心理学的经典案例。兵法有云,“兵者,诡道也”,APT攻击的本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诡道”。这些高级威胁组织,不像一般的黑客那样追求快速的利益,而是更注重潜伏、侦察、渗透,并且往往会利用目标系统的特性以及操作人员的疏忽来进行攻击。这本书的名字“请君入瓮”,就非常有画面感,仿佛在描绘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等待着猎物自投罗网。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将这种“请君入瓮”的理念,与APT的实际攻击场景结合起来。是描述如何通过精心布置的蜜罐来吸引和分析APT的攻击行为?还是讲述如何利用错误的信息或者诱饵来引导APT的攻击路径,使其远离关键资产,甚至将其引向一个死胡同?我期待看到书中能够深入剖析APT攻击的各个阶段,并在这其中穿插介绍“兵不厌诈”的策略是如何应用的。比如,在侦察阶段,如何通过提供虚假的信息来误导APT的判断?在渗透阶段,如何利用他们对特定技术的偏好来设下圈套?甚至在攻击者已经渗透进来的情况下,如何利用欺骗性的手段来干扰其后续行动,为安全团队争取宝贵的时间?这本书的潜在价值,可能在于它能帮助我们从一个更宏观、更具策略性的角度来理解APT的威胁,而不仅仅是停留在冰冷的技术细节上。

评分

《请君入瓮:APT攻防指南之兵不厌诈》这本书,它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张力,特别是“兵不厌诈”这四个字,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一直以来,我对网络安全领域的攻防技术都非常感兴趣,但总觉得很多书籍都过于侧重于技术细节,而忽略了其中更深层次的博弈和策略。APT攻击之所以可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们的隐蔽性、持久性和高度的组织性,它们往往会花费很长的时间来侦察、规划,然后才发动攻击。这其中,心理战术和欺骗手段可以说是 APT 攻击成功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猜想,这本书会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解析 APT 攻击的“套路”。“请君入瓮”这个概念,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计谋,一种引导和控制。我非常好奇,在书中,这种“请君入瓮”的策略会如何具体体现在 APT 攻防的各个环节?比如,在诱饵部署方面,如何才能制作出让 APT 攻击者无法抗拒的诱饵?在信息传递方面,如何通过模糊、矛盾或者误导性的信息来消耗 APT 的资源和耐心?甚至在 APT 已经初步渗透的情况下,如何利用他们的固有认知来误导其行动方向,使其误判形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这些策略,并且能够结合实际的案例,让我理解这些“兵不厌诈”的手段是如何在真实的 APT 攻防战中发挥作用的。

评分

已经提升到战争层面了

评分

老公买的 挺好吧……

评分

意义不大,内容堆砌,意义不大,内容堆砌,

评分

APT攻防技术唯一一本专业书籍,分量不必多说。

评分

还没看,希望比较好!!!!!

评分

书不错,很实用,快递也很快,值得

评分

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非常好

评分

还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恍恍惚惚和红红火火恍恍惚惚红红火火

评分

网络安全类的书,先看看再说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