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诗经》讲义

跟大师学国学:《诗经》讲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傅斯年 著
图书标签:
  • 诗经
  • 国学
  • 经典
  • 文化
  • 文学
  • 传统文化
  • 大师讲授
  • 讲义
  • 古代诗歌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034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1695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跟大师学国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3
字数:1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胡适说:孟真是人间一个最希有的天才,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

☆ 这是一部《诗经》通论,堪称研究《诗经》的经典。


内容简介

  《跟大师学国学:<诗经>讲义》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留下的课堂讲义。虽名为讲义,但就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可称得上一部《诗经》通论。讲义融考证和注疏于一体,提出许多新异的见解。作者在总结历代《诗经》学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诗经》应有三个态度:一是欣赏其文辞,二是作为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三是作为一部极有价值的古代言语学材料。之后,分论颂、雅、风,对《诗经》的时代、文辞也有论述。

作者简介

  傅斯年,著名史学家,思想家。他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崭露头角,创办并长期领导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在史学方面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精彩书评

  ★孟真是人间一个最希有的天才。他的记忆力最强,理解力也最强。他能做最细密的绣花针工夫,他又有最大胆的大刀阔斧本领。他是最能做学问的学人,同时他又是最能办事、最有组织才干的天生领袖人物。
  ——文学家、思想家 胡适
  
  ★虽称讲义,其实名之“诗经通论”也不为过。其涉及《诗经》相关问题的广度和深度,放在今天的《诗经》研究著作中也并不过时,堪称《诗经》讲义类著作的经典。
  ——当代学者 董希平

目录

叙语
泛论《诗经》学
一、西汉《诗》学
二、《毛诗》
三、宋代《诗》学
四、明季以来的《诗》学
五、我们怎样研究《诗经》

《周颂》
《周颂》说(附论鲁、南两地与《诗》、《书》之来源)

《大雅》
一、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
二、《大雅》的时代
三、《大雅》之终始
四、《大雅》之类别

《小雅》
一、《小雅》、《大雅》何以异
二、《小雅》之词类
三、“雅者政也”
四、《雅》之文体

《鲁颂》、《商颂》述
一、《商颂》是宋诗
二、《商颂》所称下及宋襄公
三、《商颂》非考父作

《国风》
一、“国风”一词起来甚后
二、四方之音
三、“诸夏”和《国风》
四、起兴

《国风》分叙
一、《周南》、《召南》
二、《邶》、《鄘》、《卫》
三、《王》
四、《郑》
五、《齐》
六、《魏》
七、《唐》
八、《秦》
九、《陈》
十、《桧》
十一、《曹》
十二、《豳》

《诗》时代
一、周诗系统
二、非周诗

《诗》地理图
《诗》之影响
论所谓“讽”
《诗三百》之文辞

精彩书摘

  《跟大师学国学:<诗经>讲义》:
  其六日稷田之舞。《载芟》、《良耜》、《丝衣》三篇属之。《丝衣》一篇尤像《豳·七月》末章。稷田是当时的大事,自可附以丰长之舞容。
  此外必尚有其他残篇在《周颂》内,只是此时,或者永远,寻不出头绪来了。
  约上文而言之,《周颂》不分章非原不分章,乃是“不得其所”之后零乱得不分章。其所以在《三百篇》中独遭这个厄运者,由于这些事物的本体原是靠政府保存的,政治大变动便大受影响,只剩了些用旧名而变更成了新体的各种舞乐在民间了。东汉末年文化远高于西周末年,然灵帝以后之大乱,弄得中原众乐沦亡,魏武平荆州,获杜夔,善八音,常为汉雅乐郎,尤悉乐事,于是以为军谋祭酒,使创定雅乐。东汉之乱尚至如此,遑论西周之亡?
  大约《周颂》可分三类,一无韵者,二有韵之短章,三有韵之长章,文辞各不同。
  上文中涉及两事,心中寻绎起来觉得关涉颇大者:一、西周亡时是怎么个样子?二、《风》、《雅》、《颂》中关系南者何以这样大?西周亡时,大约是把文物亡得几乎光光净净。因亡国而迁都,都不是能搬着文物走的;永嘉之乱,没有搬出甚么东西到建业来;靖康南渡,没有搬出甚么东西到临安来。东晋文化只靠吴国的底子,南宋文化只靠江南诸军内的底子。照例推去,则宗周之亡,至少应该一样损失文献,遑论平王以杀父之嫌,申侯以杀君之罪,自取灭亡之后,更不能服人的。《小疋·正月》、《雨无正》两篇,记载周既东之初年景况,一望而知当时的周王竟成流离之子,则《诗》、《书》、《礼》、《乐》带不出来,是当然的。而据周故地者,先是野蛮的犬戎,后是称中国为蛮夏的戎秦,其少保存胜国文物更不必说。所以现在所见《诗》、《书》关于西周者,应该别有来源处,断不能于既东之周室求之。那么,来源处在那里?我想,一是南国,二是鲁。
  先说南国。照上文说,韶乐与召公当有一种关系,如《武》之于武王。《颂》中既有《勺》一章,则《颂》和南国当不是没有关系的。就《小雅》论,说到地名人名,涉及南国者不少。《出车》所记是北伐,而北伐之人是南仲;此诗是“俨狁于夷”后“薄言旋归”者,仿佛当时移镇南之师以为北征。《六月》之尹吉甫不知即是《大疋·常武》之尹否,若是,则伐俨狁至于太原之人,也曾有事于东南。方叔之方应在西周境内,故俨狁来侵,则侵镐及方,薄伐俨狁,则往城于方;《采芑》中以方叔南征,又若移直北之师以为平南。《四月》所记又是“滔滔江汉”,“瞻彼洛矣”亦是东都之诗,《鼓钟》又有“淮水湝湝”之语,《鱼在于藻》有“王在在镐”之文,然这可是遥祝之语。
  ……

前言/序言


《诗经》:中国文学的源头活水,精神的千年回响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诗经》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更是中华民族精神气质的源头活水,承载着古人的喜怒哀乐、家国情怀,以及对自然万物的深邃体悟。这部诞生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诗歌瑰宝,以其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意象和深远的意蕴,穿越千年时空,至今仍能拨动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弦。 《诗经》并非一部孤立的文献,它诞生于一个充满变革与融合的时代。彼时,周王朝礼乐制度逐渐确立,但社会矛盾也日益显露;诸侯争霸,战争频繁,人们在动荡中寻求安宁与归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经》中的诗歌应运而生。它们大多是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之余的歌唱,是贵族在宴饮、祭祀、朝聘等场合的吟咏,也是边塞将士的壮歌,闺阁女子的幽怨。这些来自社会各阶层的声音,汇聚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古代社会生活画卷,也折射出当时人们最为真实的情感世界。 《诗经》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纯粹而真挚的情感表达。这里的诗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故弄玄虚,而是直抒胸臆,朴实无华。无论是《关雎》中“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爱恋,还是《氓》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深沉怨恨,亦或是《黍离》中“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的孤独与无奈,都展现了人类最基本的情感:爱、恨、忧、乐、思、怨。这些情感,跨越了时间与文化的隔阂,能够引起现代读者的强烈共鸣。在快节奏、信息爆炸的当下,重读《诗经》,仿佛能让我们回归到一种更为本真的情感状态,体味那些被现代文明所稀释的纯粹。 其次,《诗经》是古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它以“风”、“雅”、“颂”三个部分,展现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社会风貌。 “风”,即“国风”,共十五国风,收录了各地民歌。这些民歌,最能体现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周南》、《召南》等地的民歌,描绘了农耕社会的朴实生活,男女青年纯洁的爱情,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邶风》、《鄘风》、《卫风》等地的民歌,则更多地反映了政治动荡、战乱频仍下的社会现实,以及人民的疾苦与反抗。《王风》、《郑风》等地的民歌,则以其奔放自由的风格,展现了更为热烈的情感和生动的场景。通过这些民歌,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的婚姻习俗、节日庆典、劳作方式、社会等级,甚至战争场面,感受到那个时代鲜活的生命力。 “雅”,分为“大雅”和“小雅”。“小雅”多为宴饮、朝会等场合的诗歌,内容多是贵族生活、政治评论、个人感慨等。“大雅”则更为庄重,多为叙事诗,描绘历史事件、歌颂先祖功德,或表达政治抱负与忧患意识。这些雅诗,展现了贵族阶层的精神风貌和政治思考,也记录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颂”,即“宗庙之诗”,是周王室和诸侯在祭祀宗庙时所用的乐歌。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德,赞美神灵,表达对王权的巩固和对国家未来的祝愿。“颂”的诗歌,体现了古代宗教信仰和政治理想,也保留了古代祭祀仪式的一些线索。 《诗经》所描绘的社会生活,远不止于此。它还有对战争的描绘,如《君子于役》中妻子对远征丈夫的思念与担忧;有对农事的描写,如《七月》中一年四季的农耕劳作;有对自然的描绘,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对鸟鸣的捕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对秋日景色的渲染。《诗经》以其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生动传神的笔触,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古代社会风俗画卷。 再者,《诗经》在艺术手法上也具有极高的成就,奠定了中国诗歌艺术的基础。 赋、比、兴是《诗经》中最主要的艺术手法。“赋”是铺陈直叙,直接描写事物。“比”是比喻,用相似的事物来形容描写的对象。“兴”是起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其作用类似于借景抒情,或触景生情。这三种手法,有机地结合,使得《诗经》的语言既朴实自然,又意蕴丰富,极具表现力。例如,《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以桃花的鲜艳美丽起兴,比喻新嫁娘的美貌和婚姻的美好,情感充沛,意境优美。 重章叠句的运用,是《诗经》的一大特色,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和抒情效果。《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说而说,等我于木。静女其娈,俟我于肤。爱说而说,等我于树。”通过反复吟唱,将等待的焦急、见到心上人的欣喜,以及思念的情绪层层递进,令人回味无穷。 四言诗是《诗经》最主要的句式,节奏明快,朗朗上口,适合吟唱。但《诗经》并非只有四言,其中也穿插着三言、五言、六言等句式,使得诗歌的节奏变化多端,更具音乐美。 “美”是《诗经》诗歌的传统用法,指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包括歌颂自然风光、歌颂人物品德、歌颂美好爱情、歌颂国家兴盛等。《诗经》中大量诗篇都具有“美”的特点,体现了古人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经》的意义,更在于其对后世文学和中国文化精神的深远影响。 奠定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诗经》中所展现的真挚情感,开启了中国诗歌“言志”、“缘情”的传统,后世的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无不受到《诗经》的滋养。 塑造中国人的精神气质。《诗经》中蕴含的仁爱、诚信、勤劳、责任、家国情怀等品质,以及对自然的热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孔子曾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思无邪”正是《诗经》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即情感真挚、思想纯正。 成为儒家经典。《诗经》被列为“五经”之一,成为儒家重要的经典著作。《诗经》的“六义”(风、雅、颂、赋、比、兴)成为了后世诗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被历代文人学者阐释、研究、传承,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诗经》,不仅仅是品味古老的文字,更是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它让我们看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人类的情感是共通的;无论社会如何发展,对真善美的追求是永恒的。在《诗经》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生命的原初力量,领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更可以从中汲取智慧,滋养心灵,找到安顿自身精神的港湾。这部古老而年轻的诗篇,将永远是中国人精神世界里最温润的光芒,指引我们回溯生命的本源,感悟传承千年的文化之根。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它没有采用传统的按篇章逐字逐句的讲解模式,而是以一种更加宏观的视角,将《诗经》中的主题、情感、艺术手法进行提炼和归纳。例如,它会专门开辟一个章节来探讨《诗经》中的“思乡情结”,将散落在不同篇章里的思念故土的诗歌汇集起来,分析它们共同的情感内核和表达方式。又或者,它会深入剖析《诗经》中那些经典的“赋比兴”手法,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这些修辞手法如何赋予诗歌以生命力,如何让抽象的情感变得具象可感。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比”的讲解,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将“比”比作是“在相似的事物之间搭建桥梁”,然后举例说明《诗经》中是如何通过“将月亮比作女子的容貌”,来展现女性的柔美和纯洁。这种跳跃式的、主题性的梳理,反而让我对《诗经》的整体面貌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更容易抓住它的精髓。

评分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我接触过的国学普及读物中最具“个人魅力”的。作者的笔调时而激昂,时而婉转,时而又带着几分孩童般的纯真。读到那些描写战争场面的诗歌时,他的文字仿佛也带上了刀剑的锋芒,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残酷和英雄的悲壮;而当他解读那些描写男女情爱的篇章时,他的笔下又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字里行间流淌着温柔的爱意。而且,他还不时会穿插一些自己的生活感悟,甚至是幽默的小段子,让整个阅读过程轻松而愉快。有一次,我读到他讲到《硕鼠》时,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把那些剥削者比作是“贪婪的吸血鬼”,然后又戏谑地补充说,“当然,今天的‘硕鼠’可能隐藏得更深,也更会伪装”。这种接地气的表达方式,让我感觉不像是在听课,更像是在和一个老朋友聊天,分享他对《诗经》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温度”。它不像很多学术著作那样,高高在上,用晦涩的语言把人拒之门外,而是像一位亲切的长者,循循善诱,用最朴实、最生动的方式,将《诗经》的魅力一点点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它在解读每一首诗时,都会先讲述一些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风情,甚至是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这样一来,我读到的就不再是孤零零的文字,而是活生生的人物、鲜活的事件。当我读到《伐檀》时,书中描绘了春秋时期士大夫阶层那种“不劳而获”的嘴脸,以及下层劳动人民的愤懑不平,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这场关于“公平”的无声呐喊。又比如在讲到《关雎》时,它不仅分析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爱情表达,还深入挖掘了其中蕴含的社会伦理和婚恋观念,让我对古人的情感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情境化”的解读方式,让《诗经》不再是陈旧的古籍,而是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意思,采用了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风格,淡淡的水墨晕染,点缀着几株若隐若现的竹叶,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古风之感。书名“跟大师学国学:《诗经》讲义”几个字,字体也十分考究,既有行书的灵动,又不失楷书的稳重,仿佛穿越时空,与那位“大师”遥遥对望。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细腻,散发着淡淡的油墨香,这在如今许多追求效率的时代,算是一种难得的匠心独运了。我一直对《诗经》心向往之,总觉得它里面藏着我们民族最纯粹的情感和最早的智慧,但又苦于没有好的门径去深入理解。看到这本书的标题,便立刻被吸引住了,它承诺的是“跟着大师学”,这本身就有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仿佛已经准备好,要在那位不知名的大师的引领下,踏上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评分

我一直认为,学习国学,最终还是要落实到“用”上,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不仅仅是在介绍《诗经》本身,更是在教我们如何“用”《诗经》去理解我们当下的生活,去体味我们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某个章节,它引导我们思考,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是否依然能从《诗经》中找到共鸣?比如,那些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描绘,那些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的赞美,对不公的批判,在今天看来,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鼓励我们,在阅读《诗经》的同时,也去反思自己的生活,去感受文字背后所承载的深刻情感和人生智慧。我读到关于“农事”的诗歌时,不禁想到现代人对自然越来越疏离,而《诗经》里却充满了对土地的敬畏和对劳动的珍视,这种对比让我反思,我们在追求物质文明的同时,是否也失去了某些更宝贵的东西。

评分

人文阅读,开卷有益,阅读世界和人生&hellip;&hellip;

评分

这本书不错,买来学习的,有空多读书

评分

好书,大家手笔应该学习,也是对一个学科的脉络梳理,买书看就是走捷径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满意

评分

非常好的书,发货迅速,物流也快,书是正版,印刷清晰,推荐购买,有其他需要的书还会再来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lt;诗经&gt;讲义》是傅斯年1928年在中山大学讲授《诗经》时留下的课堂讲义。虽名为讲义,但就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而言,已可称得上一部《诗经》通论。讲义融考证和注疏于一体,提出许多新异的见解。作者在总结历代《诗经》学的基础上,提出研究《诗经》应有三个态度:一是欣赏其文辞,二是作为极有价值的历史材料,三是作为一部极有价值的古代言语学材料。之后,分论颂、雅、风,对《诗经》的时代、文辞也有论述。

评分

全面了解,增加理解基础,确实是讲义中的精品佳作。

评分

民国有不少学者真学问,值得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