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齊柏林飛艇”樂隊是硬搖滾和重金屬音樂的的鼻祖,同時也是20世紀流行和擁有大的影響力的搖滾樂隊之一。他們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給音樂工業和後輩樂隊帶來的影響,以及在商業上取得的巨大成功,幾乎沒有樂隊能與之比肩。雖然很多暢銷書中都記載瞭該樂隊的輝煌曆史,但還沒有任何一位成員曾經提筆寫下迴憶錄,或者與媒體或傳記作者有過任何形式的閤作。如今,在《光與影》這本書中,吉米·佩奇,該樂隊中沉默寡言也高深莫測的一位成員,終於對布萊德·托林斯基開口訴說,他用大量的細節,從深刻的切入點,首次對公眾展現瞭他一生非凡的音樂生涯。 作者簡介
布萊德·托林斯基在全世界最好的樂手專供雜誌《吉他世界》(Guitar World)擔任首席編輯長達二十年。他采訪、描述過大部分流行音樂史上最偉大的吉他手,包括埃裏剋·剋拉普頓、B.B.金、愛德華·範海倫、傑剋·懷特與傑夫·貝剋。除瞭《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外,他還為英國創世紀齣版社另寫過兩本精裝藝術書籍:《經典亨德裏剋斯:終極亨德裏剋斯體驗》與《臉孔樂隊:1969——1975》。
目錄
1 我們的每場演齣上幾乎都有人打架
2 我想彈得石破天驚
3 我充分利用瞭它們
4 我希望能在藝術上擁有更強的控製力
5 讓60年代見鬼去吧,我們將統治70年代
6 他們說我們是在自取滅亡
7 那些巡演完全就是純粹的享樂主義
8 這就是我的生活——神秘學與音樂的融閤
9 我被徹底打垮
10 關於音樂,我還有很多要說
11 我們老瞭,也更有智慧瞭
終場演奏
緻謝
參考資料 精彩書摘
序/布萊德·托林斯基
50多年來,集吉他手、作麯傢、製作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吉米·佩奇,對其所在時代的音樂産生瞭多重意義上的影響。年輕時,他與另外幾位音樂人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將美國的布魯斯音樂帶到瞭不列顛群島,所掀起的音樂革命為滾石、吉米·亨德裏剋斯(Jimi Hendrix)和奶油(Cream)等樂隊奠定瞭基礎。60年代,他在數不勝數的伴奏帶中刻下瞭自己齣神入化的吉他技巧。他曾與妮可(Nico)、喬·庫剋(Joe Cocker)、多諾萬(Donovan)和“他們”樂隊(Them)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傢閤作,也幫助當時最受年輕人推崇的“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製作瞭原聲。他和齊柏林飛艇開創性的演奏、作麯和製作不僅在70年代名列前茅,在之後的數十年間依然不斷引起共鳴。
即使到現在,佩奇的創造纔華依然讓世人驚嘆。他的上一部攝影自傳《吉米·佩奇自選集》(Jimmy Page by Jimmy Page),是對他的生活和事業最原始也最美好的解說;而他的新網站jimmypage�眂om,圖像和信息都十分豐富,也算能滿足他那遍布世界各地的粉絲對他工作和生活的好奇心。
考慮到他的成就與經曆皆多姿多彩,大傢或許以為關於他的書不會少。然而事實上,吉米·佩奇的個人世界始終遠離公眾視綫。
聽起來似乎是又一個“齊柏林飛艇之謎”齊柏林飛艇的職業生涯神秘色彩濃厚,有諸多傳言流傳於世,虛實難辨,故稱“齊柏林飛艇之謎”。,但這一個倒沒什麼故弄玄虛——主要是因為吉米·佩奇慣於保持沉默,畢竟他是那個在樂隊1976年的音樂會電影《歌聲依舊》(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中喬裝成隱者的人啊。更重要的是,佩奇與音樂記者及樂評人曾有過一段不和睦甚至可說是敵對的曆史。而音樂記者或者樂評人,正是那批想寫搖滾傳記的人。
到底是怎麼搞僵的呢?說起來可能有點荒謬——在70年代早期,當齊柏林飛艇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時,熱衷跟風的搖滾齣版界對齊柏林飛艇的音樂總是——說得好聽些——沒什麼興趣,縱使現在它已廣受推崇。
當時的《滾石》雜誌特彆蠻不講理。1968年,樂評人約翰·門德爾鬆(John Mendelsohn)寫瞭一段關於齊柏林飛艇第一張專輯的389字解析,斷言這張專輯的價值“與它的大哥樂隊‘傑夫·貝剋組閤(Jeff Beck Group)’不可同日而語,基本是在炒傑夫·貝剋組閤的冷飯”。幾個月後,《滾石》又請這位門德爾鬆來評價《齊柏林飛艇Ⅱ》,而他用一句“整張唱片裏隻有那首特彆重型的歌值得一聽”把他們打發瞭。
《滾石》絕不是當時唯一一個挑刺的。1970年12月,底特律傳奇搖滾雜誌Creem刊登瞭一篇針對《齊柏林飛艇Ⅲ》的差評,臭名昭著。樂評人亞曆山大·愛斯奈(Alexander Icenine)佯裝自己吸毒過後思緒不清,以混亂的筆調來錶達他對這張專輯的衊視:
騎玻璃飛艇?那是什麼?每次睡下,我常常就此捫心自問。有時候我又想,為什麼他們不叫Red Zipper或者Load Zoppin�瞫ky Red Zipper與Load Zoppinsky,發音均相近。呢?然而論問幾次,都沒有答案,他們也從不迴答。
麵對這樣禮的評價和其他所謂“理性客觀”的評論,吉米·佩奇是怎麼做的呢?他乾脆徹底視瞭整個樂評圈。
隨著樂隊的日益走紅,評論也逐漸變得積極,佩奇對齣版界冷漠的態度亦有所緩和——但是不管怎麼說,裂痕都是難以修補的。老牌搖滾作傢揚·烏赫茨基(Jaan Uhelszki)仍然記得齊柏林飛艇1977年巡演期間她對吉米·佩奇進行的一次采訪,過程很有趣。
“當時,在整整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我和樂隊始終待在一起,但我就是沒法讓吉米給我一次采訪的機會。終於,他在巡演最後一天同意做采訪,不過有一個條件:他的公關人員必須在場。一開始我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麼意思,直到采訪的時候我纔明白,吉米規定我必須先把我的問題說給公關人員聽,然後再由她把這個問題轉達給他——即便我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而且我和他之間的距離隻有6英尺。我們的采訪就以這種形式持續瞭大約1個小時。”
不過吉米也有權將自己禁錮起來——畢竟大部分記者隻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吸毒、是不是和骨肉皮(groupie)大搞危險性愛以及他到底有沒有和撒旦簽訂惡魔契約。事實是,隻有一小部分的記者能夠在對待他或者他的樂隊時,像對待約翰·列儂(John Lennon)、基斯·理查茲(Keith Richards)和彼得·湯顯德(Pete Townshend)那樣嚴肅認真。不過隨著事情的發展,這些都不重要瞭。吉米那不為人知的私生活也成瞭環繞於其身的重重謎題的一部分——他成瞭搖滾史上的一個神秘人物。
而之後就該我登場瞭。
1993年,我第一次和佩奇說上話。作為《吉他世界》(Guitar World)雜誌的首席編輯,我給自己布置瞭一個任務,即采訪佩奇,和他聊聊那時他與白蛇20世紀80年代著名流行金屬樂隊。(White Snake)的大衛·科沃戴爾(David Coverdale)那頗有爭議的閤作。但說實話,我感興趣的是更加私人化的部分——作為一個從7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我是聽著佩奇的音樂長大的,他和新兵(Yardbirds)、齊柏林飛艇的作品嵌在我的基因裏。我一直都很欽佩他作為吉他手、作麯傢和製作人的創造力。他能當上製作人,全是憑藉著他不輸菲爾·斯派剋特(Phil Spector)和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的創新精神。
作為一個記者,我一直都很好奇,怎麼就沒人問他那些事情呢?這正是我想讀到或者想寫下的東西。
佩奇總是對記者發脾氣,這一點對我而言當然不陌生,所以我也做好瞭心理準備。采訪過程雖說不上相談甚歡,但我可以看齣他很高興我能和他聊一些十分專業和復雜的技術及音樂問題。我們第一次的采訪進行瞭幾個小時,當他假裝被我那極具挑戰意味的提問搞得精疲力竭時(倒是展現齣瞭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我們稍微放慢瞭一點速度。但我偏嚮虎山行,沒有就此停下,而是繼續進行更深一層的訪問。奇跡般地,這輪采訪又堅持瞭一個小時,而且佩奇也絲毫沒有擺齣搖滾大牌的架子。能感覺到他很高興能好好地談一談他的音樂——不止是齊柏林飛艇,還有他和科沃戴爾超過一年的閤作。
這也就是我寫《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的目的。其實這本書是我們初次會麵後極為自然的衍生品。我認為吉米·佩奇是上個世紀最重要、最受歡迎的吉他手之一。我想也沒想就把他和那些藝術奠基人,如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和查剋·貝裏(Chuck Berry)等在藝術和商業成功之間架起橋梁的夢想傢排在一起。他的音樂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而且仍在持續激勵著那些在齊柏林飛艇解散後齣生的年輕樂迷們。他的話和故事都很有曆史意義。
我盡力誘使這位以擅長保護隱私而聞名於世的大師盡量多談些他那綿延多年、豐富跌宕的事業經曆。感謝我在《吉他世界》的職務,使我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不少機會能和吉米聊聊天。雖然我覺得我們算不上朋友,但至少我們的關係是很友好的,我們在彼此的專業性之上建立起瞭相互尊敬的橋梁。
“專業性”是指,他隨和親切、舉止禮貌、對我尊重——隻要我不故意觸碰禁忌。他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功課做好,隻討論客觀事實。為瞭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這一點,我們的話題都隻集中在音樂上。隻要我遵守這些規則(當然不能明說),他便會和藹可親,且很真誠地接受采訪。
讓他推測他人對他音樂的態度的開放性問題,或者試圖讓他對其他音樂人做齣消極的評價的問題,都是他所討厭的。隻要你問瞭其中一種,就會讓原本進行得十分順利的訪問唐突地停下來,並且難以重新開始。作為一個作傢,這些限製雖然會給我帶來束縛,但是麵對音樂這片肥沃的土壤,這算不上什麼大問題。
說到禁忌話題,繞不開的便是佩奇對神秘學的狂熱興趣(這也是人們一聽說我能和他見麵就立刻問我的問題)。與大眾的想象截然相反,他從來沒有隱藏自己對魔法(magick,英國神秘學傢阿雷斯特·剋勞利(Aleister Crowley)為將魔法與魔術區分開而選取的拼法)和玄學的癡迷,這種癡迷也錶現在瞭他的音樂裏。但他發現很難深入地談論這個話題,因為論他說什麼,最後都會被人故意麯解或者斷章取義得聳人聽聞——他覺得這樣不僅侮辱瞭對他而言重要的東西,也會顯得他是個神經病。這麼想也沒錯。
不過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在這方麵的學問,分明是他的藝術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在必要的時候,他能多談論一些他的興趣愛好。搞不好這些信息還能讓那些喜愛魔法儀式、玄學和占星術的人茅塞頓開呢。
除瞭魔法,《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全盤揭秘型的傳記,而是(至少我希望是)一本清晰的、由搖滾天纔自己講述的音樂人生,而它能給予讀者些許啓發。在音樂紀錄片《吉他英雄》(It Might Get Loud)中,吉米簡單地提到瞭對他而言“光與影”是什麼:
“力量十足的……雷聲;讓你陶醉的聲音。吉他之所以如此讓我著迷,是因為它有其他物體沒有的特性。每個人彈吉他都具有自己的風格,這和他們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
就把這本書想作是建築在此觀念的基礎之上,一次傾聽藝術大師講解他的音樂的難得機會吧。
你會發現佩奇雖然是這本書的主角,但他絕不是這本書裏唯一的聲音。本書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經曆和音樂方麵,作為旁觀者提供瞭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而且他們的話也可以為佩奇的敘述增添有趣的細節。比如,我之所以把約翰·瓦爾瓦托(John Varvato)關於佩奇對時尚的影響的看法也寫瞭進來,是因為我覺得他有資格談論這個話題,而這也是佩奇給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想這些材料中所呈現的,即是一個復雜的男人身上如吉米所言的那種被稱為“光與影”的東西。 前言/序言
序/布萊德·托林斯基
50多年來,集吉他手、作麯傢、製作人等多重身份於一身的吉米·佩奇,對其所在時代的音樂産生瞭多重意義上的影響。年輕時,他與另外幾位音樂人幾乎是單槍匹馬地將美國的布魯斯音樂帶到瞭不列顛群島,所掀起的音樂革命為滾石、吉米·亨德裏剋斯(Jimi Hendrix)和奶油(Cream)等樂隊奠定瞭基礎。60年代,他在數不勝數的伴奏帶中刻下瞭自己齣神入化的吉他技巧。他曾與妮可(Nico)、喬·庫剋(Joe Cocker)、多諾萬(Donovan)和“他們”樂隊(Them)等各式各樣的藝術傢閤作,也幫助當時最受年輕人推崇的“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製作瞭原聲。他和齊柏林飛艇開創性的演奏、作麯和製作不僅在70年代名列前茅,在之後的數十年間依然不斷引起共鳴。
即使到現在,佩奇的創造纔華依然讓世人驚嘆。他的上一部攝影自傳《吉米·佩奇自選集》(Jimmy Page by Jimmy Page),是對他的生活和事業最原始也最美好的解說;而他的新網站jimmypage�眂om,圖像和信息都十分豐富,也算能滿足他那遍布世界各地的粉絲對他工作和生活的好奇心。
考慮到他的成就與經曆皆多姿多彩,大傢或許以為關於他的書不會少。然而事實上,吉米·佩奇的個人世界始終遠離公眾視綫。
聽起來似乎是又一個“齊柏林飛艇之謎”齊柏林飛艇的職業生涯神秘色彩濃厚,有諸多傳言流傳於世,虛實難辨,故稱“齊柏林飛艇之謎”。,但這一個倒沒什麼故弄玄虛——主要是因為吉米·佩奇慣於保持沉默,畢竟他是那個在樂隊1976年的音樂會電影《歌聲依舊》(The Song Remains the Same)中喬裝成隱者的人啊。更重要的是,佩奇與音樂記者及樂評人曾有過一段不和睦甚至可說是敵對的曆史。而音樂記者或者樂評人,正是那批想寫搖滾傳記的人。
到底是怎麼搞僵的呢?說起來可能有點荒謬——在70年代早期,當齊柏林飛艇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時,熱衷跟風的搖滾齣版界對齊柏林飛艇的音樂總是——說得好聽些——沒什麼興趣,縱使現在它已廣受推崇。
當時的《滾石》雜誌特彆蠻不講理。1968年,樂評人約翰·門德爾鬆(John Mendelsohn)寫瞭一段關於齊柏林飛艇第一張專輯的389字解析,斷言這張專輯的價值“與它的大哥樂隊‘傑夫·貝剋組閤(Jeff Beck Group)’不可同日而語,基本是在炒傑夫·貝剋組閤的冷飯”。幾個月後,《滾石》又請這位門德爾鬆來評價《齊柏林飛艇Ⅱ》,而他用一句“整張唱片裏隻有那首特彆重型的歌值得一聽”把他們打發瞭。
《滾石》絕不是當時唯一一個挑刺的。1970年12月,底特律傳奇搖滾雜誌Creem刊登瞭一篇針對《齊柏林飛艇Ⅲ》的差評,臭名昭著。樂評人亞曆山大·愛斯奈(Alexander Icenine)佯裝自己吸毒過後思緒不清,以混亂的筆調來錶達他對這張專輯的衊視:
騎玻璃飛艇?那是什麼?每次睡下,我常常就此捫心自問。有時候我又想,為什麼他們不叫Red Zipper或者Load Zoppin�瞫ky Red Zipper與Load Zoppinsky,發音均相近。呢?然而論問幾次,都沒有答案,他們也從不迴答。
麵對這樣禮的評價和其他所謂“理性客觀”的評論,吉米·佩奇是怎麼做的呢?他乾脆徹底視瞭整個樂評圈。
隨著樂隊的日益走紅,評論也逐漸變得積極,佩奇對齣版界冷漠的態度亦有所緩和——但是不管怎麼說,裂痕都是難以修補的。老牌搖滾作傢揚·烏赫茨基(Jaan Uhelszki)仍然記得齊柏林飛艇1977年巡演期間她對吉米·佩奇進行的一次采訪,過程很有趣。
“當時,在整整一個多星期的時間裏我和樂隊始終待在一起,但我就是沒法讓吉米給我一次采訪的機會。終於,他在巡演最後一天同意做采訪,不過有一個條件:他的公關人員必須在場。一開始我沒反應過來這是什麼意思,直到采訪的時候我纔明白,吉米規定我必須先把我的問題說給公關人員聽,然後再由她把這個問題轉達給他——即便我們說的是同一種語言,而且我和他之間的距離隻有6英尺。我們的采訪就以這種形式持續瞭大約1個小時。”
不過吉米也有權將自己禁錮起來——畢竟大部分記者隻是想知道他是不是像外界所說的那樣吸毒、是不是和骨肉皮(groupie)大搞危險性愛以及他到底有沒有和撒旦簽訂惡魔契約。事實是,隻有一小部分的記者能夠在對待他或者他的樂隊時,像對待約翰·列儂(John Lennon)、基斯·理查茲(Keith Richards)和彼得·湯顯德(Pete Townshend)那樣嚴肅認真。不過隨著事情的發展,這些都不重要瞭。吉米那不為人知的私生活也成瞭環繞於其身的重重謎題的一部分——他成瞭搖滾史上的一個神秘人物。
而之後就該我登場瞭。
1993年,我第一次和佩奇說上話。作為《吉他世界》(Guitar World)雜誌的首席編輯,我給自己布置瞭一個任務,即采訪佩奇,和他聊聊那時他與白蛇20世紀80年代著名流行金屬樂隊。(White Snake)的大衛·科沃戴爾(David Coverdale)那頗有爭議的閤作。但說實話,我感興趣的是更加私人化的部分——作為一個從70年代成長起來的人,我是聽著佩奇的音樂長大的,他和新兵(Yardbirds)、齊柏林飛艇的作品嵌在我的基因裏。我一直都很欽佩他作為吉他手、作麯傢和製作人的創造力。他能當上製作人,全是憑藉著他不輸菲爾·斯派剋特(Phil Spector)和喬治·馬丁(George Martin)的創新精神。
作為一個記者,我一直都很好奇,怎麼就沒人問他那些事情呢?這正是我想讀到或者想寫下的東西。
佩奇總是對記者發脾氣,這一點對我而言當然不陌生,所以我也做好瞭心理準備。采訪過程雖說不上相談甚歡,但我可以看齣他很高興我能和他聊一些十分專業和復雜的技術及音樂問題。我們第一次的采訪進行瞭幾個小時,當他假裝被我那極具挑戰意味的提問搞得精疲力竭時(倒是展現齣瞭一定程度的幽默感),我們稍微放慢瞭一點速度。但我偏嚮虎山行,沒有就此停下,而是繼續進行更深一層的訪問。奇跡般地,這輪采訪又堅持瞭一個小時,而且佩奇也絲毫沒有擺齣搖滾大牌的架子。能感覺到他很高興能好好地談一談他的音樂——不止是齊柏林飛艇,還有他和科沃戴爾超過一年的閤作。
這也就是我寫《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的目的。其實這本書是我們初次會麵後極為自然的衍生品。我認為吉米·佩奇是上個世紀最重要、最受歡迎的吉他手之一。我想也沒想就把他和那些藝術奠基人,如馬迪·沃特斯(Muddy Waters)、邁爾斯·戴維斯(Miles Davis)和查剋·貝裏(Chuck Berry)等在藝術和商業成功之間架起橋梁的夢想傢排在一起。他的音樂經受住瞭時間的考驗,而且仍在持續激勵著那些在齊柏林飛艇解散後齣生的年輕樂迷們。他的話和故事都很有曆史意義。
我盡力誘使這位以擅長保護隱私而聞名於世的大師盡量多談些他那綿延多年、豐富跌宕的事業經曆。感謝我在《吉他世界》的職務,使我在過去的20年間有不少機會能和吉米聊聊天。雖然我覺得我們算不上朋友,但至少我們的關係是很友好的,我們在彼此的專業性之上建立起瞭相互尊敬的橋梁。
“專業性”是指,他隨和親切、舉止禮貌、對我尊重——隻要我不故意觸碰禁忌。他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功課做好,隻討論客觀事實。為瞭在最大程度上保證這一點,我們的話題都隻集中在音樂上。隻要我遵守這些規則(當然不能明說),他便會和藹可親,且很真誠地接受采訪。
讓他推測他人對他音樂的態度的開放性問題,或者試圖讓他對其他音樂人做齣消極的評價的問題,都是他所討厭的。隻要你問瞭其中一種,就會讓原本進行得十分順利的訪問唐突地停下來,並且難以重新開始。作為一個作傢,這些限製雖然會給我帶來束縛,但是麵對音樂這片肥沃的土壤,這算不上什麼大問題。
說到禁忌話題,繞不開的便是佩奇對神秘學的狂熱興趣(這也是人們一聽說我能和他見麵就立刻問我的問題)。與大眾的想象截然相反,他從來沒有隱藏自己對魔法(magick,英國神秘學傢阿雷斯特·剋勞利(Aleister Crowley)為將魔法與魔術區分開而選取的拼法)和玄學的癡迷,這種癡迷也錶現在瞭他的音樂裏。但他發現很難深入地談論這個話題,因為論他說什麼,最後都會被人故意麯解或者斷章取義得聳人聽聞——他覺得這樣不僅侮辱瞭對他而言重要的東西,也會顯得他是個神經病。這麼想也沒錯。
不過讓我覺得不可思議的是,他在這方麵的學問,分明是他的藝術作品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我希望在必要的時候,他能多談論一些他的興趣愛好。搞不好這些信息還能讓那些喜愛魔法儀式、玄學和占星術的人茅塞頓開呢。
除瞭魔法,《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全盤揭秘型的傳記,而是(至少我希望是)一本清晰的、由搖滾天纔自己講述的音樂人生,而它能給予讀者些許啓發。在音樂紀錄片《吉他英雄》(It Might Get Loud)中,吉米簡單地提到瞭對他而言“光與影”是什麼:
“力量十足的……雷聲;讓你陶醉的聲音。吉他之所以如此讓我著迷,是因為它有其他物體沒有的特性。每個人彈吉他都具有自己的風格,這和他們的個性也有很大的關係。”
就把這本書想作是建築在此觀念的基礎之上,一次傾聽藝術大師講解他的音樂的難得機會吧。
你會發現佩奇雖然是這本書的主角,但他絕不是這本書裏唯一的聲音。本書中涉及的其他人,在佩奇的經曆和音樂方麵,作為旁觀者提供瞭一些很有價值的觀點。而且他們的話也可以為佩奇的敘述增添有趣的細節。比如,我之所以把約翰·瓦爾瓦托(John Varvato)關於佩奇對時尚的影響的看法也寫瞭進來,是因為我覺得他有資格談論這個話題,而這也是佩奇給世人留下的重要元素之一。
我想這些材料中所呈現的,即是一個復雜的男人身上如吉米所言的那種被稱為“光與影”的東西。
……
《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 音符之外的史詩 吉米·佩奇,一個名字,一種傳奇。他不僅僅是Led Zeppelin這支定義瞭硬搖滾和重金屬的偉大樂隊的核心人物,更是一位跨越時代的音樂織夢者,一位用吉他創造齣無數經典瞬間的靈魂工匠。他的一生,宛如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鎸刻著音樂的輝煌,也映射著時代的變遷。而《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正是這部史詩最直接、最真切的記錄——不是冰冷的史實堆砌,而是來自當事人口中的,鮮活而深刻的迴響。 這本書並非簡單的傳記,它更像是一次深入的對話,一次將吉米·佩奇的音樂人生剝繭抽絲的探索。通過他親口講述,我們得以窺見 Led Zeppelin 那些石破天驚的樂章是如何在腦海中孕育,又如何在錄音棚中被賦予生命。從《Whole Lotta Love》中那標誌性的吉他riff,到《Stairway to Heaven》那令人心神蕩漾的史詩般構建,佩奇的迴憶如同一部紀錄片,將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想象中的創作過程,化為瞭觸手可及的細節。他會告訴你,一個靈感火花是如何點燃創作的引擎,一個簡單的鏇律片段如何在反復的打磨中演變成流傳韆古的經典。他的敘述,充滿瞭音樂人的直覺、實驗精神以及對完美的執著追求。 然而,佩奇的音樂之旅並非止步於 Led Zeppelin 的輝煌。在加入樂隊之前,他曾是英國頂尖的錄音室吉他手,為無數名垂青史的歌麯貢獻過精湛的演奏。從早期的R&B、布魯斯到後來的迷幻搖滾,他在各種音樂風格中遊刃有餘,這為他日後在 Led Zeppelin 中融閤不同音樂元素打下瞭堅實的基礎。這本書會帶你穿越那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年代,感受那個時代音樂人之間的碰撞與交流,瞭解佩奇是如何在這種環境中磨練技藝,積纍經驗,並逐漸形成自己獨特的音樂語言。他講述的那些與同時代音樂人的閤作經曆,那些幕後的故事,往往比舞颱上的光鮮更加引人入勝,也更能揭示他音樂理念的形成過程。 Led Zeppelin 的崛起,是六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搖滾樂史上濃墨重彩的一筆。但他們的成功並非一蹴而就。書中,佩奇會坦誠地迴憶樂隊初創時的探索與挑戰,成員之間如何磨閤,如何在一個新的音樂框架下找到彼此的定位。《I Can't Quit You Baby》的原始力量,《Dazed and Confused》的迷幻張力,《Since I've Been Loving You》的藍調深情……每一個作品的誕生,都凝聚著樂隊成員的心血與智慧。佩奇不僅僅是一個吉他手,他更是樂隊的製作人、編麯者,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是樂隊音樂方嚮的掌舵者。他會細緻地講述他如何理解歌麯的結構,如何通過錄音技術去放大音樂的情感,如何在混音過程中追求極緻的聲音效果。這些關於錄音技術的討論,對於理解 Led Zeppelin 那些“龐大”且“立體”的聲場至關重要。 Beyond the music itself, the book delves into the personal experiences that shaped the artist. Page's reflections offer a glimpse into the pressures and excitements of life in the spotlight, the creative highs and the inevitable lows. He speaks candidly about the challenges of maintaining artistic integrity in the face of commercial success, and the constant striving to push boundaries and explore new sonic territories. This is not just about the roar of the stadium crowd, but also about the quiet introspection of an artist wrestling with his craft. The book also offers a unique perspective on the cultural impact of Led Zeppelin. Their music transcended genres and resonated with a generation. Page's insights shed light on how the band's art intersected with the prevailing social and cultural currents of the time, influencing fashion, attitudes, and the very fabric of popular culture. He discusses the visual aspects of the band’s presentation, from album artwork to stage design, and how these elements contributed to the overall mythology of Led Zeppelin. Furthermore, 《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 would not be complete without exploring the deeper philosophical underpinnings of his artistic vision. Page's fascination with occultism, folklore, and ancient mysticism is well-documented, and the book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for him to elaborate on how these interests informed his songwriting and the thematic content of Led Zeppelin's work. The enigmatic lyrics, the often-mythological imagery, and the sense of otherworldly grandeur in their music are all illuminated through his personal narratives. He might touch upon the symbolic meanings behind certain song titles or album covers, revealing layers of interpretation that have long intrigued fans and scholars alike. For aspiring musicians and guitarists, this book is an invaluable resource. Page's technical insights, his approach to improvisation, and his philosophy on composition offer a masterclass in musical artistry. He shares his thought process behind iconic solos, explaining the harmonic choices, the rhythmic complexities, and the emotional intent that drove his playing. His dedication to continuous learning and experimentation, even at the height of his fame, serves as an inspiring testament to the power of artistic growth. Ultimately, 《光與影:吉米·佩奇談話錄》 is more than just a book about music; it is a profound exploration of creativity, legacy, and the enduring power of artistic expression. It’s an invitation to step behind the curtain, to understand the man behind the legend, and to appreciate the intricate tapestry of influences, dedication, and sheer talent that made Jimmy Page a titan of modern music. The narratives woven within its pages offer a rich and detailed portrait of a life dedicated to sonic exploration, a life lived in the exhilarating interplay of light and shadow, of raw power and delicate nuance, forever etched in the annals of rock history. It is a testament to the fact that the greatest music often emerges from the deepest wellsprings of human experience and an unyielding commitment to the art 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