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

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练力华 著
图书标签:
  • 环境地理学
  • 中国地理
  • 环境科学
  • 地理学
  • 区域地理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生态环境
  • 中国环境
  • 地理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232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8250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64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是全国易学考评与应用研究丛书,首次提出了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概念,并力求对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理论体系,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论述。是中国传统环境地理学发展历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对传统环境地理学发展历史进行“源流梳理”,对传统环境地理学名著进行整理与解读;对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理论体系作出全面而系统的概括和论述。是一本让你读懂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奥秘之书。

内容简介

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是传统地理术上升到地理学的必由之路。
《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首次提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概念,并对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即传统地理学的学科体系首次作出界定、概括和全面的阐述。
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应该而且必须包括四大部分:经、史、理、术。
全书体系结构为:
第一篇:“基础理论”,论“理”
第二篇:“操作规程”,论“术”
第三篇:“源流梳理”,论“史”
第四篇:“要籍导读”,论“经”
经、史、理、术四大部分,全部概括于其中,填补了环境地理学著作上的空白!不仅对“理”的阐述、对“术”的概括,而且对“史”的分析,对“经”的解读,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在体系结构有其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是“全”。经、史、理、术四大部分,本书全部概括于其中,目前学界尚无此类系统而全面的著作,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二是“新”。书中不仅对“理”的阐述、对“术”的概括,而且对“史”的分析、对“经”的解读,都有不少新成果、新突破。三是“高”。即起点高,从构建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入手,以周易理论为基础,以物质之气为依据,高屋建瓴,有学有术,学术结合,学术并重。

作者简介

练力华:全国易学专业人才考评专家委员,中国人生科学学会国学院讲座教授、易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建设大学客座教授,“杨公风水元极门”第三代传人;曾出版《和谐家居1——玄空住宅环境学》《和谐家居2——居住时空选择学》等作品。
长期以来,对易学文化作全面研究,有较扎实的易学理论功底,在易学应用的研究方向主要在风水学(含择日学)专业,旁及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命理、六爻、奇门、六壬、姓名等专业。
在风水学研究与实践上,对风水学的经、史、理、术作全面研究,颇有心得。尤其在地理术的具体应用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综合操作的娴熟技术,理术并重,一专多能。

精彩书评

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生长在易学这棵参天大树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国古建筑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她体现着中国人灵魂深处的生活追求,直接或间接影响着王朝兴衰、政治风云、家族繁衍和个人命运。是故有史以来的帝王将相、饱学宿儒等多用心于择地而居,且对择地而居的地理之学情有独钟。若择地得法、承以生气、规划成局、补偏救弊,可以化腐朽为神奇。故国用之,则国强民富,政通人和;用之建州府则河清海晏,上下和同;民用之则忠孝两全,家声久远。君不见,盘庚迁殷、古公亶父迁岐、周成王迁洛邑,成就了华夏商周时代的灿烂文明;汉唐都长安、赵宋都汴京、明清都燕山,谱写了中华民族的辉煌篇章!

然而,宇宙有大关合,气运为主。关合者,天地阴阳交泰也;气运者,时空流转变化也!因阴阳变化,气运流转,故有朝代之更替,家族之兴衰,人物之荣辱!如何顺应宇宙关合之规律,把握气运流行之法则,使
环境地理之学运用于城乡建设,运用于兴邦立业,是摆在传统环境地理学研究者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本书首次提出了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任务,并在书中对新范式包括的当代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基本特征、核心价值、理论基础、物质基础,以及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操作技术、发展历史、名著名家等核心内容作了全新的系统的阐述和概括,是对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尝试。

武汉大学博士生导师、本书学术顾问唐明邦教授于2010年起多次向本书作者提出要撰写一部当代环境地理学教程,并提出“范式”概念,认为目前的重要任务是要构建当代环境地理学的新范式,建立当代环境地理学的学科体系。于是,从2010年至2012年底的两年多时间里,作者一方面收集材料,整理自已多年来地理高级班的讲课内容,以便将最新研究成果溶进本书中,与张长青先生一起校正地理要籍的原文;另一方面,与唐老共同研究本书撰写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特别是第一篇“基础理论”部分,唐老提出了不少精辟的观点。

2012年冬,作者组织了几位既有地理实践经验,又有较强地理文化素养的同志组成了编写组。他们是张长青、罗锦添、施经纬、郭汉谋、梁超、温建平、刘站铭,他们一起参与了初稿的撰写工作,作出了极大的努力。河北张福琛、刘月阳,陕西邱立成,北京付邦兵,湖北郑清,深圳邱桂昆、刘贵民、谭钰霖、杨玲、余曼等也参与本书部分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工作!

2013年7月,中国专业人才库全国易学考评管理中心韩毅主任委托作者主编一部传统环境地理学的通用教材,其要求与此书内容刚好基本符合。经与唐老和编著组成员研究后,决定将原书稿的提纲和内容作部分修改,于是该书稿被列入“全国易学考评与应用研究丛书编委会”的选题,被定为该中心的环境地理学“通用教材”。同时,韩主任对该教材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意见。

目录

目录

第一篇 基础理论
本篇概要……………………………………………………… 2
第一章 构建当代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 3
第一节 当代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基本内容 …………… 3
一、范式概念释义 ……………………………………………… 3
二、构建当代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意义 ………………… 4
三、当代传统环境地理学新范式的理论体系 ………………… 4
第二节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 6
一、历史上传统地理学研究对象概念的缺失 ………………… 6
二、目前地理学定义面面观 …………………………………… 7
三、传统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定义 …………………………… 8
第三节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基本特征 ………………………… 11
一、传统环境地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 ………………………… 11
二、地理文化与中华传统主流文化有着浓厚的共通性 ……… 13
三、地理文化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 13
四、地理文化还具有草根性的特征 …………………………… 14
第四节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核心价值 ………………………… 14

一、保合太和 实现兴旺吉祥 ………………………………… 14
二、燮理阴阳 追求自然之美 ………………………………… 15
三、执常迎变 选取最佳时空 ………………………………… 15
四、与时俱进 推动生态平衡 ………………………………… 16
第五节 地理称谓嬗变 ……………………………………… 16
一、卜宅与相宅 ………………………………………………… 17
二、堪舆与地理 ………………………………………………… 18
第六节 本章结语 ……………………………………………… 20
本章习题 ………………………………………………………… 21
第二章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理论基础…………………………22
第一节 元气自然学说是传统环境地理学自然观的核心 ……22
一、元气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和始基 …………………………… 22
二、元气自然学说为地理学形势理论提供了理论依据 ……… 23
三、元气自然学说为地理学理气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 ……… 24
第二节 河图洛书与八卦模型是传统环境地理学的体用之源…25
一、河图与先天八卦 …………………………………………… 25
二、洛书与后天八卦 …………………………………………… 26
三、河图洛书与八卦模型为地理学提供了理气依据 ………… 26
第三节 天人合一理论是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最高纲领 ……… 27
一、天人之际三纲领 …………………………………………… 27
二、天人观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思想 ……………………… 28
三、天人合一理论在地理学上的具体运用 …………………… 28
第四节 阴阳五行思想是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核心内容 ……… 29
一、阴阳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灵魂 ………………………… 29
二、阴阳思想在地理学上的具体运用 ………………………… 30
三、五行理论在地理学上的具体运用 ………………………… 31
第五节 整体思维模式是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思维范式 ………32
一、整体思维模式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 32
二、整体思维模式在地理学上的运用 ………………………… 33
第六节 常变贯通法则是传统环境地理学的魅力源泉 …………34
一、“常”与“变”是中国哲学的一对范畴 ………………… 34
二、常变贯通法则在地理学上的运用 ………………………… 35
三、坚持“常变贯通法则”对地理学的意义 ………………… 36
第七节 本章结语 …………………………………………………36
元气自然学说 …………………………………………………… 37
河图洛书与八卦模型 …………………………………………… 37
天人合一理论 …………………………………………………… 38
阴阳五行思想 …………………………………………………… 39
整体思维模式 …………………………………………………… 39
常变贯通法则 …………………………………………………… 40
本章习题 ………………………………………………………… 40
第三章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物质基础……………………… 41
第一节 气的本质是物质 ………………………………………41
一、气之概说 …………………………………………………… 41
二、气是地理学的核心 ………………………………………… 43
第二节 气的表现形式 ………………………………………… 44
一、有形之气 …………………………………………………… 44
二、无形之气 …………………………………………………… 46
第三节 地理纳气揭秘 …………………………………………51
一、如何纳有形之气的生气 …………………………………… 51
二、如何纳无形之气的生气 …………………………………… 53
三、对“遗体受荫说”的讨论 ………………………………… 5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64
气的本质是物质 ………………………………………………… 65
有形之气 ………………………………………………………… 65
无形之气 ………………………………………………………… 65
地理如何纳气 …………………………………………………… 66
对“遗体受荫说”的讨论 ……………………………………… 66
本章习题 ………………………………………………………… 67
第二篇 操作规程
本篇概要……………………………………………………… 70
一、“一总则”要旨 …………………………………………… 70
二、“三纲领”要旨 …………………………………………… 71
三、“八条目”要旨 …………………………………………… 73
第四章 山龙形势理论…………………………………………78
第一节 寻龙 …………………………………………………… 78
一、一脉三龙 …………………………………………………… 78
二、祖宗父母与穴星 …………………………………………… 78
三、开帐过峡与脱卸剥换 ……………………………………… 80
四、龙之行止老嫩生死与贵贱贫富 …………………………… 81
五、龙之三势三落干枝与四格 ………………………………… 82
六、龙之五星与杨公九星 ……………………………………… 83
第二节 认砂 …………………………………………………… 88
一、砂法总论 …………………………………………………… 88
二、龙虎之砂 …………………………………………………… 90
三、朱雀之砂 …………………………………………………… 92
四、鬼乐官砂曜砂与禽星 ……………………………………… 93
第三节 识水 …………………………………………………… 94
一、水与水口的重要性 ………………………………………… 95
二、水有五局 …………………………………………………… 95
三、水城(图4—20) …………………………………………… 96
四、水之分合 …………………………………………………… 97
五、明堂 ………………………………………………………… 99
第四节 太极 ………………………………………………… 100
一、明确太极的局势 ………………………………………… 101
二、细审情状 ………………………………………………… 101
三、认真求证 ………………………………………………… 102
四、定太极之法 ……………………………………………… 104
五、奇怪太极 ………………………………………………… 106
六、寻找太极的几个诀窍 …………………………………… 106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107
本章习题 ……………………………………………………… 110
第五章 水龙形势理论…………………………………… 111
第一节 水龙之地理结构 …………………………………… 111
一、水龙与山龙之异同 ……………………………………… 111
二、水龙之龙 ………………………………………………… 112
三、水龙之砂 ………………………………………………… 113
四、水龙之水 ………………………………………………… 113
五、水龙之太极 ……………………………………………… 113
第二节 水龙三大格 ………………………………………… 114
一、坐水骑龙格 ……………………………………………… 114
二、挟龙倚水格 ……………………………………………… 116
三、向水攀龙格 ……………………………………………… 117
第三节 水龙格局吉凶图示 ………………………………… 117
一、水龙吉格 ………………………………………………… 117
二、水龙凶格 ………………………………………………… 123
三、水龙立极应注意的问题 ………………………………… 125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126
本章习题 ……………………………………………………… 127
第六章 时空理气学说………………………………………128
第一节 理气的基础知识 …………………………………… 128
一、河图洛书的具体运用 …………………………………… 128
二、阴阳五行的地理学解释 ………………………………… 129
三、先天卦后天卦与六十四卦 ……………………………… 131
四、先天数后天数与洛书数 ………………………………… 131
五、干支六十甲子与廿四山 ………………………………… 132
第二节 三元理气 …………………………………………… 133
一、沈氏玄空 ………………………………………………… 134
二、玄空大卦 ………………………………………………… 139
三、大玄空 …………………………………………………… 145
第三节 三合八宅金锁玉关理气……… …………………149
一、三合法 …………………………………………………… 149
二、八宅法 …………………………………………………… 154
三、金锁玉关 ………………………………………………… 156
四、其他理气 ………………………………………………… 15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159
本章习题 ……………………………………………………… 160
第七章 传统环境地理学的技术基础………………………162
第一节 正确认识和使用罗盘 ……………………………… 162
一、罗盘的起源与构成 ……………………………………… 162
二、罗盘的文化内涵 ………………………………………… 164
三、罗盘的使用方法 ………………………………………… 168
第二节 立向与判向 ………………………………………… 169
一、建筑物立向 ……………………………………………… 169
二、建筑物判向 ……………………………………………… 171
第三节 建筑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 172
一、识图与绘图对地理勘察的重要性 ……………………… 172
二、总平面图与室内平面图的识读 ………………………… 172
三、总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 174
四、室内平面图的绘制方法 ………………………………… 175
五、八宫线的绘制方法 ……………………………………… 176
第四节 现代测量仪器简介 ………………………………… 177
一、谷歌地球 ………………………………………………… 177
二、安卓3D罗盘 ……………………………………………… 178
三、手持GPS …………………………………………………… 179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180
本章习题 ……………………………………………………… 186
第八章 地理选址……………………………………………188
第一节 地理选址的重要性 …………………… ………… 188
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需要 ……………………………… 188
二、孕育优质后代的需要 …………………………………… 188
三、共同富裕的需要 ………………………………………… 189
第二节 地理选址的原则 …………………………………… 189
一、顺乘生气原则 …………………………………………… 190
二、藏风聚气原则 …………………………………………… 191
三、地质检验原则 …………………………………………… 193
四、水质分析原则 …………………………………………… 194


五、合理朝向原则 …………………………………………… 195
第三节 地理选址应注意的问题 …………………………… 196
一、避旷 ……………………………………………………… 196
二、避压逼 …………………………………………………… 197
三、避狭窄 …………………………………………………… 198
四、避煞 ……………………………………………………… 198
五、避空亡 …………………………………………………… 19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200
本章习题 ……………………………………………………… 201
第九章 地理规划与设计……………………………………202
第一节 地理规划的含义与重要性 ………………………… 202
一、地理规划的含义 ………………………………………… 202
二、地理规划的重要性 ……………………………………… 202
第二节 地理规划的原则 …………………………………… 204
一、因地制宜原则 …………………………………………… 204
二、一物一太极原则 ………………………………………… 206
三、对称平衡原则 …………………………………………… 207
四、补偏救弊原则 …………………………………………… 209
五、动线顺畅原则 …………………………………………… 210
第三节 地理规划应注意的问题 …………………………… 210
一、盲目定位中心区 ………………………………………… 210
二、盲目规划道路 …………………………………………… 211
三、盲目进行功能分区 ……………………………………… 213
四、盲目破坏自然环境 ……………………………………… 214
五、盲目规划屋形与水景 …………………………………… 215
第四节 地理与室内设计 …………………………………… 216
一、室内地理设计的重要性 ………………………………… 216
二、室内地理设计的方法 …………………………………… 216
三、室内地理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218
第五节 本章结语 …………………………………………… 221
本章习题 ……………………………………………………… 222
第十章 阳宅的判断与选择…………………………………224
第一节 阳宅的判断 ………………………………………… 224
一、峦头断 …………………………………………………… 224
二、理气断 …………………………………………………… 228
三、客星断 …………………………………………………… 230
四、断验举例 ………………………………………………… 232
第二节 房屋选择的地理原则 ……………………………… 232
一、宾主有情原则 …………………………………………… 232
二、龙虎抱身原则 …………………………………………… 233
三、高矮适中原则 …………………………………………… 233
四、线位合法原则 …………………………………………… 234
五、人体气场原则 …………………………………………… 234
第三节 房屋选择在地理上应注意的事项 ………………… 235
一、避开室外形煞 …………………………………………… 235
二、避开特殊场所 …………………………………………… 235
三、避开室内凶局 …………………………………………… 236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237
本章习题 ……………………………………………………… 238
第十一章 地理改造与化煞……………………………… 239
第一节 补偏救弊 …………………………………………… 239
一、开渠引水或筑塘蓄水 …………………………………… 239
二、培龙补砂 ………………………………………………… 239
三、修补住宅 ………………………………………………… 239
四、采用地理镇物 …………………………………………… 240
五、种植花草树木 …………………………………………… 240
第二节 形煞的化解 ………………………………………… 240
一、形煞释义 ………………………………………………… 241
二、形煞的危害性 …………………………………………… 241
三、形煞的化解方法 ………………………………………… 241
第三节 气煞的化解 ………………………………………… 248
一、气煞释义 ………………………………………………… 248
二、气煞的危害性 …………………………………………… 249
三、气煞的化解方法 ………………………………………… 24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256
本章习题 ……………………………………………………… 257
第十二章 时间选择……………………………………… 258
第一节 源流依据与作用 …………………………………… 258
一、源流 ……………………………………………………… 258
二、依据 ……………………………………………………… 260
三、作用 ……………………………………………………… 260
第二节 基础知识 …………………………………………… 261
一、天干地支、六十甲子与五行生克关系 ………………… 261
二、五鼠遁与五虎遁 ………………………………………… 263
三、廿八宿 …………………………………………………… 263
四、历法常识 ………………………………………………… 264
五、用事术语释义 …………………………………………… 270
第三节 流派简介 …………………………………………… 272
一、以虚拟天星为运算依据的流派 ………………………… 272
二、以真实天星为运算依据的流派 ………………………… 273
三、以天干地支和五行为运算依据的流派 ………………… 274
四、以河洛数或八卦数为运算依据的流派 ………………… 276
第四节 紫白法 ……………………………………………… 277
一、紫白星释义与重要性 …………………………………… 277
二、九星的查找 ……………………………………………… 278
三、紫白选择方法 …………………………………………… 281
第五节 快速选择的程序与方法 …………………………… 285
一、客星趋避 ………………………………………………… 285
二、干支搭配 ………………………………………………… 286
三、天地人沟通 ……………………………………………… 287
第六节 本章结语 …………………………………………… 289
本章习题 ……………………………………………………… 299

第三篇 源流梳理
本篇概要…………………………………………………… 302
第十三章 地理文化的萌芽——先秦时期……………… 303
第一节 先秦时期的地理萌芽 ……………………………… 303
一、洞居或树居 ……………………………………………… 303
二、聚居与半坡遗址 ………………………………………… 304
三、地理萌芽的种子 ………………………………………… 305
第二节 先秦时期的地理活动 ……………………………… 306
一、商周的都城选择与营建 ………………………………… 306
二、商周的民宅选择与营建 ………………………………… 310
三、鬼魂信仰与阴宅启蒙 …………………………………… 311
四、先秦时期的地理名人与著作 …………………………… 311
第三节 先秦时期地理文化理论的萌芽 …………………… 312
一、阴阳五行思想的产生 …………………………………… 312
二、河图洛书及先秦易学思想的影响 ……………………… 313
三、“气说”的出现 ………………………………………… 313
四、地理形势理论的直接基础 ……………………………… 314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314
本章习题 ……………………………………………………… 315
第十四章 地理文化的形成——秦汉时期……………… 317
第一节 秦汉时期的地理活动 ……………………………… 317
一、地脉与墓葬观念盛行 …………………………………… 317
二、建筑热潮推动地理活动的深入 ………………………… 318
三、《图宅术》与六壬式盘 ………………………………… 319
四、解除与符镇之术 ………………………………………… 321
第二节 秦汉时期的地理人物与著作 ……………………… 322
一、黄石公与《青囊经》 …………………………………… 322
二、青乌子与《青乌先生葬经》 …………………………… 323
三、秦简《日书》 …………………………………………… 324
四、《堪舆金匮》与《宫宅地形》 ………………………… 325
五、管辂与《管氏地理指蒙》 ……………………………… 325
第三节 地理学理论正式形成的表现 ……………………… 326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为地理文化形成提供了理论支持 327
二、地理学理论基石的正式产生 …………………………… 327
三、地理学操作之术及选择的出现 ………………………… 328
四、从王充批判的内容反窥当时地理学理论的形成 ……… 328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329
本章习题 ……………………………………………………… 331
第十五章 地理文化的完善——晋唐时期……………… 332
第一节 晋南北朝及隋朝的地理活动 ……………………… 332
一、地理的盛行与王朝政治的交织 ………………………… 332
二、宗师郭璞的风采 ……………………………………… 334
三、隋文帝营建大兴城 ……………………………………… 337
四、 隋朝的地理名士在隋朝短短的三十个春秋里,地理领域也
出了几个地理名流 ……………………………………… 339
第二节  唐代的地理文化盛景 …………………………… 340
一、大唐盛世与地理文化盛景 ……………………………… 340
二、唐太宗对地理文化的重视与吕才的地理批判 ………… 342
三、唐代的地理大师与地理著作 …………………………… 343
四、杨筠松与江西派的兴起 ………………………………… 345
第三节 晋唐地理学理论的创新与贡献 …………………… 349
一、阴宅地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 349
二、阳宅地理理论的完善和发展 …………………………… 351
三、玄空学派的创立和发展 ………………………………… 352
四、罗盘的出现对地理的贡献 ……………………………… 353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353
本章习题 ……………………………………………………… 355
第十六章 地理文化的兴盛——宋元时期……………… 356
第一节 宋代的地理热潮 …………………………………… 356
一、北宋的繁荣为地理热提供了沃土 ……………………… 356
二、宋朝理学与地理 ………………………………………… 357
三、从上到下的地理热潮 …………………………………… 361
第二节 元大都的兴建 ……………………………………… 363
一、元大都的选址 …………………………………………… 363
二、元大都的规划 …………………………………………… 364
第三节 宋元地理文化特点 ………………………………… 365
一、名人迭出,但继承多而创新少 ………………………… 365
二、福建派的出现 …………………………………………… 368
三、司马光的地理批判 ……………………………………… 36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371
本章习题 ……………………………………………………… 372
第十七章 地理文化的繁荣——明清时期……………… 373
第一节 明清建筑的地理烙印 ……………………………… 373
一、明清皇城 ………………………………………………… 373
二、明清帝陵 ………………………………………………… 376
三、城市建设与衙门 ………………………………………… 380
四、村落与民居 ……………………………………………… 382
第二节 对历代地理著作的收集与整理 …………………… 385
一、官方的收集与整理 ……………………………………… 386
二、民间的收集与整理 ……………………………………… 387
第三节 明清时期的地理流派与名人名著 ………………… 388
一、百家争鸣的地理流派与玄空学派的公开 ……………… 388
二、明清地理人物与著作 …………………………………… 389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396
一、 明清建筑鲜明的地理烙印 ……………………………… 396
二、对地理著作的系统整理 ………………………………… 396
三、蒋大鸿与玄空之法的正式公开 ………………………… 396
四、承前启后的大师与百家争鸣的流派 …………………… 397
本章习题 ……………………………………………………… 397
第十八章 地理文化的沉寂与复苏——民国至当代…… 398
第一节 民国至当代的地理文化活动 ……………………… 398
一、民国时期的地理文化 …………………………………… 398
二、战乱结束与地理文化的沉寂 …………………………… 401
三、改革开放后地理文化的复苏与发展 …………………… 402
第二节 港澳台的地理繁荣与海外传播 …………………… 407
一、港澳的地理文化活动 …………………………………… 407
二、台湾地理文化的繁荣 …………………………………… 408
三、地理文化在海外的传播 ………………………………… 409
第三节 对传统地理文化的思考 …………………………… 410
一、地理批判 ………………………………………………… 410
二、地理继承 ………………………………………………… 413
三、地理规范 ………………………………………………… 413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414
本章习题 ……………………………………………………… 415
第四篇 要籍导读
本篇概要…………………………………………………… 418
第十九章 秦汉时期地理要籍…………………………… 419
一、青囊经 (原本作黄石公授赤松子述义) ……… … 420
(一)原文 …………………………………………………… 420
(二)作者及成书背景 ……………………………………… 421
(三)内容提要 ……………………………………………… 421
(四)简评 …………………………………………………… 425
二、青乌先生葬经 …………………………………………… 426
(一)原文 …………………………………………………… 426
(二)作者及成书背景 ……………………………………… 427
(三)内容提要 ……………………………………………… 427
(四)简评 …………………………………………………… 428
本章习题 ……………………………………………………… 429
第二十章 晋唐时期地理要籍…………………………… 430
三、宅 经 …………………………………………………… 430
四、葬 书 …………………………………………………… 435
五、撼龙经 ………………………………………………… 460
六、疑龙经 ………………………………………………… 479
七、青囊序 ………………………………………………… … 490
八、青囊奥语 ………………………………………………… 503
九、天玉经 …………………………………………………… 514
十、都天宝照经 ……………………………………………… 534
十一、灵城精义 ……………………………………………… 554
本章习题 ……………………………………………………… 559
第二十一章 宋元时期地理要籍……………………… … 561
十二、玄机赋 ………………………………………………… 561
十三、玄空秘旨 ……………………………………………… 563
十四、发微论 ………………………………………………… 566
本章习题 …………………………………………………… 573
第二十二章 明清时期地理要籍………………………… 574
十五、水龙经 ………………………………………………… 574
十六、天元五歌 ……………………………………………… 576
十七、天元余义 ……………………………………………… 592
十八、阳宅粹编 ……………………………………………… 601
十九、心眼指要 ……………………………………………… 611
二十、沈氏玄空学 …………………………………………… 614
二十一、阳宅十书 …………………………………………… 617
二十二、地理五诀 …………………………………………… 621
二十三、八宅明镜 …………………………………………… 622
二十四、阳宅三十则 ………………………………………… 624
本章习题 ……………………………………………………… 628

附 录
附录一 中国历史纪年与地理断代简表………………… 630
附录二 中国传统环境地理文化大事年表……………… 631
附录三 参考书目………………………………………… 639

前言/序言

unll
《全球气候变化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为严峻的全球性挑战之一——气候变化,及其与区域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全书分为四个核心部分,系统梳理了气候变化的科学基础、对不同地理区域的具体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系统为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路径的构建。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的基础科学与区域响应 本部分首先回顾了地球气候系统的基本原理,重点分析了近百年来人类活动对气候系统造成的干扰,如温室气体排放的历史趋势、气溶胶效应以及自然变率对气候变化的影响。随后,本书聚焦于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我们利用最新的气候模型模拟数据和历史观测记录,详细剖析了不同纬度、不同下垫面(如海洋、冰川、山地、平原)对全球变暖信号的响应差异。 特别地,本书对极端天气事件的频率和强度变化进行了深入研究,包括热浪、暴雨、干旱和强风暴的地理分布特征。这些分析不仅基于宏观的气候统计,更结合了地表过程模型,探讨了植被、土壤水分和地表能量平衡在放大或抑制区域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例如,针对季风区,我们详细论述了降水格局重塑对农业生产和水资源安全带来的挑战;针对高纬度地区,我们量化了永久冻土融化对基础设施稳定性和碳循环的潜在反馈效应。 第二部分:气候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与自然资源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本书的重点之一。我们从生物地理学的角度,探讨了物种的地理分布迁移、物候期的改变,以及由此引发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书中包含了针对关键生物群落(如热带雨林、温带森林、珊瑚礁和湿地)的案例分析,评估了气候驱动的胁迫如何降低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如碳汇能力、授粉服务和生物多样性维持。 在自然资源方面,本书对水资源、土地资源和海洋资源进行了专项评估。水资源部分,分析了冰川消融对下游河流径流的短期增加和长期枯竭风险,并探讨了不同流域管理策略在应对气候不确定性下的有效性。土地资源部分,重点关注了土地退化、荒漠化进程加速的趋势,以及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土地的淹没和盐渍化威胁。海洋资源部分,则着重阐述了海洋酸化、海水温度升高对渔业资源分布和海洋生态系统健康(如藻华爆发)的综合影响。 第三部分:区域社会经济系统的适应与减缓战略 本部分转向政策和实践层面,探讨区域社会经济系统如何有效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适应战略的分析涵盖了基础设施的韧性提升、农业技术的革新(如耐旱作物品种的培育、精准灌溉的应用)、水资源系统的优化配置,以及城市规划中的“海绵城市”理念和热岛效应缓解措施。我们不仅评估了现有适应措施的有效性,还尝试构建了一个多指标的区域气候风险评估框架,帮助决策者识别最脆弱的环节。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本书侧重于区域能源转型和土地利用的减排潜力。能源部分,详细分析了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热能)在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技术经济可行性,以及智能电网建设在接纳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中的作用。土地利用与林业(LULUCF)减排是另一关键点,书中探讨了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的潜力,如退化土地的再造林、农田土壤碳固存技术的推广,以及城市绿地的碳汇功能。此外,本书还探讨了区域层面碳市场机制的建立与运行机制。 第四部分: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管理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本书将气候变化议题置于更宏大的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的框架下进行综合考量。我们强调,气候行动不能是孤立的,必须与消除贫困、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健康福祉等目标协同推进。本部分提出了综合性区域治理的理念,强调跨部门协作、公私伙伴关系(PPP)以及自下而上的社区参与在气候治理中的重要性。 本书通过对若干典型区域(如高度城市化的沿海区域、依赖传统农业的内陆干旱区)的比较分析,总结了成功的气候适应与减缓案例,并提炼出可复制的“最佳实践”。展望未来,本书探讨了气候变化情景下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等先进工具,实现对区域气候风险的动态监测和精细化管理,最终指向一个更具气候韧性和包容性的区域发展未来。全书论述严谨,数据详实,旨在为区域规划者、环境管理者和气候科学研究人员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想真正了解一个国家,必须从它的地理环境入手。《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书中以一种宏观且细致的视角,展现了中国辽阔国土上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中国气候格局的分析,从东部的季风气候到西部的高原山地气候,再到北部和南部的气候差异,都得到了非常生动和科学的阐释。这种对气候的理解,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国农业的分布、人口的迁徙以及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书中还详细介绍了中国主要的地理单元,如黄河、长江流域,以及秦岭-淮河一线等,这些地理界线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都给出了详尽的解读。通过阅读,我不仅学习到了地理知识,更对中国的地缘政治、资源分布以及未来发展趋势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建立在对中国自然地理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的。

评分

这套《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简直是地理爱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对中国的自然环境充满好奇,想了解它为何如此多样,又面临哪些挑战。翻开这套书,首先就被它宏大的视野和扎实的资料所震撼。从青藏高原的巍峨到东南沿海的曲折,从北方草原的辽阔到南方水乡的细腻,书中对中国各个地理区域的特征进行了极其详尽的描绘。气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每一个要素都被深入剖析,并且清晰地勾勒出它们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地形对气候影响的阐述,比如喜马拉雅山脉如何塑造了青藏高原独特的高寒气候,以及季风系统如何深刻影响着中国的降水分布。文字的表述严谨而不失生动,即使是关于土壤侵蚀、荒漠化等较为严肃的话题,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解释清楚,配上精美的插图和数据图表,让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鲜活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地理知识的堆砌,更是一次对中国这片土地深刻的理解之旅,让我对我们国家的地貌特征、气候规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为我之后更深入地研究中国地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旅行爱好者,我一直想在旅途中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到之处的自然风貌和文化底蕴。《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就像一本精美的“行前攻略”,让我对中国各地的地理环境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从而让我的旅行体验更加丰富和有意义。当我计划去新疆时,我翻看了书中关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章节,了解了这里独特的风沙地貌、极端的干旱气候以及绿洲农业的生存智慧,这让我看到了荒漠的壮丽,也理解了生命的坚韧。当我去了江南水乡,书中对南方湿润地区水系特征、水土保持以及人水和谐的描述,让我更能体会到小桥流水人家背后的地理根源。这本书让我明白,眼前的山川河流,并非是偶然的存在,而是无数年地质变迁、气候演化以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让我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带着一种更加深刻的理解去欣赏每一片土地的美,去感受它们独特的个性和故事。

评分

作为一名常年关注环境问题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觉得环境问题离我们很近,但又常常感到力不从心,不了解问题的根源以及我们能做些什么。《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宝贵的视角。书中深入探讨了中国在不同区域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比如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生物多样性丧失、气候变化的影响等等。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着重分析了这些环境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社会经济原因以及它们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造成的深远影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河流流域污染治理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详细阐述了跨界水污染的复杂性,以及多方协作的重要性,这让我看到了解决环境问题的希望,也让我更加理解了政府和科学家们为此付出的努力。更重要的是,书中还探讨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和实践,这让我意识到,改善环境并非遥遥无期,而是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自身做起,并积极参与到相关的环保行动中来。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普及了环境知识,更点燃了我对环境保护的责任感和行动力。

评分

我是一名地理学专业的学生,正在为我的毕业论文寻找一些前沿的理论和研究方法。《中国环境地理学》(上下册)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有价值的学术著作之一。书中对中国环境地理学领域内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进展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整合多学科知识方面的能力,将地质学、气象学、生态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环境地理学的研究框架中。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地理过程,如地表物质的迁移转化、生态系统的演替、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反馈机制等,都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探讨和模型构建。我在这套书中找到了很多关于方法论的启示,例如如何运用遥感技术、GIS数据分析等现代技术手段来研究环境问题,以及如何建立更科学的环境评价模型。对我来说,这套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国环境地理学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指明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评分

该商品质量不错,价格也合适,具有较好的性价比和使用价值。

评分

发货像蜗牛,京东快递要改革了,同时订的货其他快递三天,京东卡在6天上。

评分

东西不错,很喜欢,下次还会再买的

评分

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值得购买。

评分

好!!!京东值得信任!!

评分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风水也。

评分

不说了,入门看看的书。应该是正版。

评分

还没来得及看。知道是一本大专院校使用的正规“风水学”的教材,获得官方承认。

评分

书还挺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