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

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練力華 著
圖書標籤:
  • 環境地理學
  • 中國地理
  • 環境科學
  • 地理學
  • 區域地理
  • 自然地理
  • 人文地理
  • 生態環境
  • 中國環境
  • 地理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央編譯齣版社
ISBN:9787511722324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250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641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是全國易學考評與應用研究叢書,首次提齣瞭當代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概念,並力求對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理論體係,作齣全麵而係統的概括和論述。是中國傳統環境地理學發展曆史上的一次全新探索,對傳統環境地理學發展曆史進行“源流梳理”,對傳統環境地理學名著進行整理與解讀;對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理論體係作齣全麵而係統的概括和論述。是一本讓你讀懂中華傳統建築文化的奧秘之書。

內容簡介

構建當代環境地理學新範式,是傳統地理術上升到地理學的必由之路。
《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首次提齣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概念,並對當代環境地理學新範式,即傳統地理學的學科體係首次作齣界定、概括和全麵的闡述。
當代環境地理學的學科體係應該而且必須包括四大部分:經、史、理、術。
全書體係結構為:
第一篇:“基礎理論”,論“理”
第二篇:“操作規程”,論“術”
第三篇:“源流梳理”,論“史”
第四篇:“要籍導讀”,論“經”
經、史、理、術四大部分,全部概括於其中,填補瞭環境地理學著作上的空白!不僅對“理”的闡述、對“術”的概括,而且對“史”的分析,對“經”的解讀,都有很多新成果,新突破。在體係結構有其鮮明的特點。主要錶現在:一是“全”。經、史、理、術四大部分,本書全部概括於其中,目前學界尚無此類係統而全麵的著作,本書填補瞭這一空白。二是“新”。書中不僅對“理”的闡述、對“術”的概括,而且對“史”的分析、對“經”的解讀,都有不少新成果、新突破。三是“高”。即起點高,從構建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入手,以周易理論為基礎,以物質之氣為依據,高屋建瓴,有學有術,學術結閤,學術並重。

作者簡介

練力華:全國易學專業人纔考評專傢委員,中國人生科學學會國學院講座教授、易學研究中心副主任,北京建設大學客座教授,“楊公風水元極門”第三代傳人;曾齣版《和諧傢居1——玄空住宅環境學》《和諧傢居2——居住時空選擇學》等作品。
長期以來,對易學文化作全麵研究,有較紮實的易學理論功底,在易學應用的研究方嚮主要在風水學(含擇日學)專業,旁及建築學、城市規劃學、命理、六爻、奇門、六壬、姓名等專業。
在風水學研究與實踐上,對風水學的經、史、理、術作全麵研究,頗有心得。尤其在地理術的具體應用方麵,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和綜閤操作的嫻熟技術,理術並重,一專多能。

精彩書評

中國傳統環境地理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生長在易學這棵參天大樹上的“一朵奇葩”,是中國古建築學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她體現著中國人靈魂深處的生活追求,直接或間接影響著王朝興衰、政治風雲、傢族繁衍和個人命運。是故有史以來的帝王將相、飽學宿儒等多用心於擇地而居,且對擇地而居的地理之學情有獨鍾。若擇地得法、承以生氣、規劃成局、補偏救弊,可以化腐朽為神奇。故國用之,則國強民富,政通人和;用之建州府則河清海晏,上下和同;民用之則忠孝兩全,傢聲久遠。君不見,盤庚遷殷、古公亶父遷岐、周成王遷洛邑,成就瞭華夏商周時代的燦爛文明;漢唐都長安、趙宋都汴京、明清都燕山,譜寫瞭中華民族的輝煌篇章!

然而,宇宙有大關閤,氣運為主。關閤者,天地陰陽交泰也;氣運者,時空流轉變化也!因陰陽變化,氣運流轉,故有朝代之更替,傢族之興衰,人物之榮辱!如何順應宇宙關閤之規律,把握氣運流行之法則,使
環境地理之學運用於城鄉建設,運用於興邦立業,是擺在傳統環境地理學研究者麵前的一項緊迫任務。

本書首次提齣瞭構建當代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任務,並在書中對新範式包括的當代環境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基本特徵、核心價值、理論基礎、物質基礎,以及環境地理學的基本理論、操作技術、發展曆史、名著名傢等核心內容作瞭全新的係統的闡述和概括,是對構建當代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嘗試。

武漢大學博士生導師、本書學術顧問唐明邦教授於2010年起多次嚮本書作者提齣要撰寫一部當代環境地理學教程,並提齣“範式”概念,認為目前的重要任務是要構建當代環境地理學的新範式,建立當代環境地理學的學科體係。於是,從2010年至2012年底的兩年多時間裏,作者一方麵收集材料,整理自已多年來地理高級班的講課內容,以便將最新研究成果溶進本書中,與張長青先生一起校正地理要籍的原文;另一方麵,與唐老共同研究本書撰寫的指導思想和總體要求,特彆是第一篇“基礎理論”部分,唐老提齣瞭不少精闢的觀點。

2012年鼕,作者組織瞭幾位既有地理實踐經驗,又有較強地理文化素養的同誌組成瞭編寫組。他們是張長青、羅錦添、施經緯、郭漢謀、梁超、溫建平、劉站銘,他們一起參與瞭初稿的撰寫工作,作齣瞭極大的努力。河北張福琛、劉月陽,陝西邱立成,北京付邦兵,湖北鄭清,深圳邱桂昆、劉貴民、譚鈺霖、楊玲、餘曼等也參與本書部分資料的收集與整理工作!

2013年7月,中國專業人纔庫全國易學考評管理中心韓毅主任委托作者主編一部傳統環境地理學的通用教材,其要求與此書內容剛好基本符閤。經與唐老和編著組成員研究後,決定將原書稿的提綱和內容作部分修改,於是該書稿被列入“全國易學考評與應用研究叢書編委會”的選題,被定為該中心的環境地理學“通用教材”。同時,韓主任對該教材的撰寫提齣瞭指導意見。

目錄

目錄

第一篇 基礎理論
本篇概要……………………………………………………… 2
第一章 構建當代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 3
第一節 當代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基本內容 …………… 3
一、範式概念釋義 ……………………………………………… 3
二、構建當代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意義 ………………… 4
三、當代傳統環境地理學新範式的理論體係 ………………… 4
第二節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研究對象 ………………………… 6
一、曆史上傳統地理學研究對象概念的缺失 ………………… 6
二、目前地理學定義麵麵觀 …………………………………… 7
三、傳統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定義 …………………………… 8
第三節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基本特徵 ………………………… 11
一、傳統環境地理學是一門交叉學科 ………………………… 11
二、地理文化與中華傳統主流文化有著濃厚的共通性 ……… 13
三、地理文化具有極大的包容性 ……………………………… 13
四、地理文化還具有草根性的特徵 …………………………… 14
第四節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核心價值 ………………………… 14

一、保閤太和 實現興旺吉祥 ………………………………… 14
二、燮理陰陽 追求自然之美 ………………………………… 15
三、執常迎變 選取最佳時空 ………………………………… 15
四、與時俱進 推動生態平衡 ………………………………… 16
第五節 地理稱謂嬗變 ……………………………………… 16
一、蔔宅與相宅 ………………………………………………… 17
二、堪輿與地理 ………………………………………………… 18
第六節 本章結語 ……………………………………………… 20
本章習題 ………………………………………………………… 21
第二章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理論基礎…………………………22
第一節 元氣自然學說是傳統環境地理學自然觀的核心 ……22
一、元氣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和始基 …………………………… 22
二、元氣自然學說為地理學形勢理論提供瞭理論依據 ……… 23
三、元氣自然學說為地理學理氣學說提供瞭理論依據 ……… 24
第二節 河圖洛書與八卦模型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體用之源…25
一、河圖與先天八卦 …………………………………………… 25
二、洛書與後天八卦 …………………………………………… 26
三、河圖洛書與八卦模型為地理學提供瞭理氣依據 ………… 26
第三節 天人閤一理論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最高綱領 ……… 27
一、天人之際三綱領 …………………………………………… 27
二、天人觀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重要思想 ……………………… 28
三、天人閤一理論在地理學上的具體運用 …………………… 28
第四節 陰陽五行思想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核心內容 ……… 29
一、陰陽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的靈魂 ………………………… 29
二、陰陽思想在地理學上的具體運用 ………………………… 30
三、五行理論在地理學上的具體運用 ………………………… 31
第五節 整體思維模式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思維範式 ………32
一、整體思維模式是周易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 32
二、整體思維模式在地理學上的運用 ………………………… 33
第六節 常變貫通法則是傳統環境地理學的魅力源泉 …………34
一、“常”與“變”是中國哲學的一對範疇 ………………… 34
二、常變貫通法則在地理學上的運用 ………………………… 35
三、堅持“常變貫通法則”對地理學的意義 ………………… 36
第七節 本章結語 …………………………………………………36
元氣自然學說 …………………………………………………… 37
河圖洛書與八卦模型 …………………………………………… 37
天人閤一理論 …………………………………………………… 38
陰陽五行思想 …………………………………………………… 39
整體思維模式 …………………………………………………… 39
常變貫通法則 …………………………………………………… 40
本章習題 ………………………………………………………… 40
第三章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物質基礎……………………… 41
第一節 氣的本質是物質 ………………………………………41
一、氣之概說 …………………………………………………… 41
二、氣是地理學的核心 ………………………………………… 43
第二節 氣的錶現形式 ………………………………………… 44
一、有形之氣 …………………………………………………… 44
二、無形之氣 …………………………………………………… 46
第三節 地理納氣揭秘 …………………………………………51
一、如何納有形之氣的生氣 …………………………………… 51
二、如何納無形之氣的生氣 …………………………………… 53
三、對“遺體受蔭說”的討論 ………………………………… 5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64
氣的本質是物質 ………………………………………………… 65
有形之氣 ………………………………………………………… 65
無形之氣 ………………………………………………………… 65
地理如何納氣 …………………………………………………… 66
對“遺體受蔭說”的討論 ……………………………………… 66
本章習題 ………………………………………………………… 67
第二篇 操作規程
本篇概要……………………………………………………… 70
一、“一總則”要旨 …………………………………………… 70
二、“三綱領”要旨 …………………………………………… 71
三、“八條目”要旨 …………………………………………… 73
第四章 山龍形勢理論…………………………………………78
第一節 尋龍 …………………………………………………… 78
一、一脈三龍 …………………………………………………… 78
二、祖宗父母與穴星 …………………………………………… 78
三、開帳過峽與脫卸剝換 ……………………………………… 80
四、龍之行止老嫩生死與貴賤貧富 …………………………… 81
五、龍之三勢三落乾枝與四格 ………………………………… 82
六、龍之五星與楊公九星 ……………………………………… 83
第二節 認砂 …………………………………………………… 88
一、砂法總論 …………………………………………………… 88
二、龍虎之砂 …………………………………………………… 90
三、硃雀之砂 …………………………………………………… 92
四、鬼樂官砂曜砂與禽星 ……………………………………… 93
第三節 識水 …………………………………………………… 94
一、水與水口的重要性 ………………………………………… 95
二、水有五局 …………………………………………………… 95
三、水城(圖4—20) …………………………………………… 96
四、水之分閤 …………………………………………………… 97
五、明堂 ………………………………………………………… 99
第四節 太極 ………………………………………………… 100
一、明確太極的局勢 ………………………………………… 101
二、細審情狀 ………………………………………………… 101
三、認真求證 ………………………………………………… 102
四、定太極之法 ……………………………………………… 104
五、奇怪太極 ………………………………………………… 106
六、尋找太極的幾個訣竅 …………………………………… 106
第五節 本章結語 …………………………………………… 107
本章習題 ……………………………………………………… 110
第五章 水龍形勢理論…………………………………… 111
第一節 水龍之地理結構 …………………………………… 111
一、水龍與山龍之異同 ……………………………………… 111
二、水龍之龍 ………………………………………………… 112
三、水龍之砂 ………………………………………………… 113
四、水龍之水 ………………………………………………… 113
五、水龍之太極 ……………………………………………… 113
第二節 水龍三大格 ………………………………………… 114
一、坐水騎龍格 ……………………………………………… 114
二、挾龍倚水格 ……………………………………………… 116
三、嚮水攀龍格 ……………………………………………… 117
第三節 水龍格局吉凶圖示 ………………………………… 117
一、水龍吉格 ………………………………………………… 117
二、水龍凶格 ………………………………………………… 123
三、水龍立極應注意的問題 ………………………………… 125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126
本章習題 ……………………………………………………… 127
第六章 時空理氣學說………………………………………128
第一節 理氣的基礎知識 …………………………………… 128
一、河圖洛書的具體運用 …………………………………… 128
二、陰陽五行的地理學解釋 ………………………………… 129
三、先天卦後天卦與六十四卦 ……………………………… 131
四、先天數後天數與洛書數 ………………………………… 131
五、乾支六十甲子與廿四山 ………………………………… 132
第二節 三元理氣 …………………………………………… 133
一、瀋氏玄空 ………………………………………………… 134
二、玄空大卦 ………………………………………………… 139
三、大玄空 …………………………………………………… 145
第三節 三閤八宅金鎖玉關理氣……… …………………149
一、三閤法 …………………………………………………… 149
二、八宅法 …………………………………………………… 154
三、金鎖玉關 ………………………………………………… 156
四、其他理氣 ………………………………………………… 15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159
本章習題 ……………………………………………………… 160
第七章 傳統環境地理學的技術基礎………………………162
第一節 正確認識和使用羅盤 ……………………………… 162
一、羅盤的起源與構成 ……………………………………… 162
二、羅盤的文化內涵 ………………………………………… 164
三、羅盤的使用方法 ………………………………………… 168
第二節 立嚮與判嚮 ………………………………………… 169
一、建築物立嚮 ……………………………………………… 169
二、建築物判嚮 ……………………………………………… 171
第三節 建築平麵圖的繪製方法 …………………………… 172
一、識圖與繪圖對地理勘察的重要性 ……………………… 172
二、總平麵圖與室內平麵圖的識讀 ………………………… 172
三、總平麵圖的繪製方法 …………………………………… 174
四、室內平麵圖的繪製方法 ………………………………… 175
五、八宮綫的繪製方法 ……………………………………… 176
第四節 現代測量儀器簡介 ………………………………… 177
一、榖歌地球 ………………………………………………… 177
二、安卓3D羅盤 ……………………………………………… 178
三、手持GPS …………………………………………………… 179
第五節 本章結語 …………………………………………… 180
本章習題 ……………………………………………………… 186
第八章 地理選址……………………………………………188
第一節 地理選址的重要性 …………………… ………… 188
一、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需要 ……………………………… 188
二、孕育優質後代的需要 …………………………………… 188
三、共同富裕的需要 ………………………………………… 189
第二節 地理選址的原則 …………………………………… 189
一、順乘生氣原則 …………………………………………… 190
二、藏風聚氣原則 …………………………………………… 191
三、地質檢驗原則 …………………………………………… 193
四、水質分析原則 …………………………………………… 194


五、閤理朝嚮原則 …………………………………………… 195
第三節 地理選址應注意的問題 …………………………… 196
一、避曠 ……………………………………………………… 196
二、避壓逼 …………………………………………………… 197
三、避狹窄 …………………………………………………… 198
四、避煞 ……………………………………………………… 198
五、避空亡 …………………………………………………… 19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200
本章習題 ……………………………………………………… 201
第九章 地理規劃與設計……………………………………202
第一節 地理規劃的含義與重要性 ………………………… 202
一、地理規劃的含義 ………………………………………… 202
二、地理規劃的重要性 ……………………………………… 202
第二節 地理規劃的原則 …………………………………… 204
一、因地製宜原則 …………………………………………… 204
二、一物一太極原則 ………………………………………… 206
三、對稱平衡原則 …………………………………………… 207
四、補偏救弊原則 …………………………………………… 209
五、動綫順暢原則 …………………………………………… 210
第三節 地理規劃應注意的問題 …………………………… 210
一、盲目定位中心區 ………………………………………… 210
二、盲目規劃道路 …………………………………………… 211
三、盲目進行功能分區 ……………………………………… 213
四、盲目破壞自然環境 ……………………………………… 214
五、盲目規劃屋形與水景 …………………………………… 215
第四節 地理與室內設計 …………………………………… 216
一、室內地理設計的重要性 ………………………………… 216
二、室內地理設計的方法 …………………………………… 216
三、室內地理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 218
第五節 本章結語 …………………………………………… 221
本章習題 ……………………………………………………… 222
第十章 陽宅的判斷與選擇…………………………………224
第一節 陽宅的判斷 ………………………………………… 224
一、巒頭斷 …………………………………………………… 224
二、理氣斷 …………………………………………………… 228
三、客星斷 …………………………………………………… 230
四、斷驗舉例 ………………………………………………… 232
第二節 房屋選擇的地理原則 ……………………………… 232
一、賓主有情原則 …………………………………………… 232
二、龍虎抱身原則 …………………………………………… 233
三、高矮適中原則 …………………………………………… 233
四、綫位閤法原則 …………………………………………… 234
五、人體氣場原則 …………………………………………… 234
第三節 房屋選擇在地理上應注意的事項 ………………… 235
一、避開室外形煞 …………………………………………… 235
二、避開特殊場所 …………………………………………… 235
三、避開室內凶局 …………………………………………… 236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237
本章習題 ……………………………………………………… 238
第十一章 地理改造與化煞……………………………… 239
第一節 補偏救弊 …………………………………………… 239
一、開渠引水或築塘蓄水 …………………………………… 239
二、培龍補砂 ………………………………………………… 239
三、修補住宅 ………………………………………………… 239
四、采用地理鎮物 …………………………………………… 240
五、種植花草樹木 …………………………………………… 240
第二節 形煞的化解 ………………………………………… 240
一、形煞釋義 ………………………………………………… 241
二、形煞的危害性 …………………………………………… 241
三、形煞的化解方法 ………………………………………… 241
第三節 氣煞的化解 ………………………………………… 248
一、氣煞釋義 ………………………………………………… 248
二、氣煞的危害性 …………………………………………… 249
三、氣煞的化解方法 ………………………………………… 24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256
本章習題 ……………………………………………………… 257
第十二章 時間選擇……………………………………… 258
第一節 源流依據與作用 …………………………………… 258
一、源流 ……………………………………………………… 258
二、依據 ……………………………………………………… 260
三、作用 ……………………………………………………… 260
第二節 基礎知識 …………………………………………… 261
一、天乾地支、六十甲子與五行生剋關係 ………………… 261
二、五鼠遁與五虎遁 ………………………………………… 263
三、廿八宿 …………………………………………………… 263
四、曆法常識 ………………………………………………… 264
五、用事術語釋義 …………………………………………… 270
第三節 流派簡介 …………………………………………… 272
一、以虛擬天星為運算依據的流派 ………………………… 272
二、以真實天星為運算依據的流派 ………………………… 273
三、以天乾地支和五行為運算依據的流派 ………………… 274
四、以河洛數或八卦數為運算依據的流派 ………………… 276
第四節 紫白法 ……………………………………………… 277
一、紫白星釋義與重要性 …………………………………… 277
二、九星的查找 ……………………………………………… 278
三、紫白選擇方法 …………………………………………… 281
第五節 快速選擇的程序與方法 …………………………… 285
一、客星趨避 ………………………………………………… 285
二、乾支搭配 ………………………………………………… 286
三、天地人溝通 ……………………………………………… 287
第六節 本章結語 …………………………………………… 289
本章習題 ……………………………………………………… 299

第三篇 源流梳理
本篇概要…………………………………………………… 302
第十三章 地理文化的萌芽——先秦時期……………… 303
第一節 先秦時期的地理萌芽 ……………………………… 303
一、洞居或樹居 ……………………………………………… 303
二、聚居與半坡遺址 ………………………………………… 304
三、地理萌芽的種子 ………………………………………… 305
第二節 先秦時期的地理活動 ……………………………… 306
一、商周的都城選擇與營建 ………………………………… 306
二、商周的民宅選擇與營建 ………………………………… 310
三、鬼魂信仰與陰宅啓濛 …………………………………… 311
四、先秦時期的地理名人與著作 …………………………… 311
第三節 先秦時期地理文化理論的萌芽 …………………… 312
一、陰陽五行思想的産生 …………………………………… 312
二、河圖洛書及先秦易學思想的影響 ……………………… 313
三、“氣說”的齣現 ………………………………………… 313
四、地理形勢理論的直接基礎 ……………………………… 314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314
本章習題 ……………………………………………………… 315
第十四章 地理文化的形成——秦漢時期……………… 317
第一節 秦漢時期的地理活動 ……………………………… 317
一、地脈與墓葬觀念盛行 …………………………………… 317
二、建築熱潮推動地理活動的深入 ………………………… 318
三、《圖宅術》與六壬式盤 ………………………………… 319
四、解除與符鎮之術 ………………………………………… 321
第二節 秦漢時期的地理人物與著作 ……………………… 322
一、黃石公與《青囊經》 …………………………………… 322
二、青烏子與《青烏先生葬經》 …………………………… 323
三、秦簡《日書》 …………………………………………… 324
四、《堪輿金匱》與《宮宅地形》 ………………………… 325
五、管輅與《管氏地理指濛》 ……………………………… 325
第三節 地理學理論正式形成的錶現 ……………………… 326
一、董仲舒的天人感應思想為地理文化形成提供瞭理論支持 327
二、地理學理論基石的正式産生 …………………………… 327
三、地理學操作之術及選擇的齣現 ………………………… 328
四、從王充批判的內容反窺當時地理學理論的形成 ……… 328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329
本章習題 ……………………………………………………… 331
第十五章 地理文化的完善——晉唐時期……………… 332
第一節 晉南北朝及隋朝的地理活動 ……………………… 332
一、地理的盛行與王朝政治的交織 ………………………… 332
二、宗師郭璞的風采 ……………………………………… 334
三、隋文帝營建大興城 ……………………………………… 337
四、 隋朝的地理名士在隋朝短短的三十個春鞦裏,地理領域也
齣瞭幾個地理名流 ……………………………………… 339
第二節  唐代的地理文化盛景 …………………………… 340
一、大唐盛世與地理文化盛景 ……………………………… 340
二、唐太宗對地理文化的重視與呂纔的地理批判 ………… 342
三、唐代的地理大師與地理著作 …………………………… 343
四、楊筠鬆與江西派的興起 ………………………………… 345
第三節 晉唐地理學理論的創新與貢獻 …………………… 349
一、陰宅地理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 349
二、陽宅地理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 351
三、玄空學派的創立和發展 ………………………………… 352
四、羅盤的齣現對地理的貢獻 ……………………………… 353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353
本章習題 ……………………………………………………… 355
第十六章 地理文化的興盛——宋元時期……………… 356
第一節 宋代的地理熱潮 …………………………………… 356
一、北宋的繁榮為地理熱提供瞭沃土 ……………………… 356
二、宋朝理學與地理 ………………………………………… 357
三、從上到下的地理熱潮 …………………………………… 361
第二節 元大都的興建 ……………………………………… 363
一、元大都的選址 …………………………………………… 363
二、元大都的規劃 …………………………………………… 364
第三節 宋元地理文化特點 ………………………………… 365
一、名人迭齣,但繼承多而創新少 ………………………… 365
二、福建派的齣現 …………………………………………… 368
三、司馬光的地理批判 ……………………………………… 36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371
本章習題 ……………………………………………………… 372
第十七章 地理文化的繁榮——明清時期……………… 373
第一節 明清建築的地理烙印 ……………………………… 373
一、明清皇城 ………………………………………………… 373
二、明清帝陵 ………………………………………………… 376
三、城市建設與衙門 ………………………………………… 380
四、村落與民居 ……………………………………………… 382
第二節 對曆代地理著作的收集與整理 …………………… 385
一、官方的收集與整理 ……………………………………… 386
二、民間的收集與整理 ……………………………………… 387
第三節 明清時期的地理流派與名人名著 ………………… 388
一、百傢爭鳴的地理流派與玄空學派的公開 ……………… 388
二、明清地理人物與著作 …………………………………… 389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396
一、 明清建築鮮明的地理烙印 ……………………………… 396
二、對地理著作的係統整理 ………………………………… 396
三、蔣大鴻與玄空之法的正式公開 ………………………… 396
四、承前啓後的大師與百傢爭鳴的流派 …………………… 397
本章習題 ……………………………………………………… 397
第十八章 地理文化的沉寂與復蘇——民國至當代…… 398
第一節 民國至當代的地理文化活動 ……………………… 398
一、民國時期的地理文化 …………………………………… 398
二、戰亂結束與地理文化的沉寂 …………………………… 401
三、改革開放後地理文化的復蘇與發展 …………………… 402
第二節 港澳颱的地理繁榮與海外傳播 …………………… 407
一、港澳的地理文化活動 …………………………………… 407
二、颱灣地理文化的繁榮 …………………………………… 408
三、地理文化在海外的傳播 ………………………………… 409
第三節 對傳統地理文化的思考 …………………………… 410
一、地理批判 ………………………………………………… 410
二、地理繼承 ………………………………………………… 413
三、地理規範 ………………………………………………… 413
第四節 本章結語 …………………………………………… 414
本章習題 ……………………………………………………… 415
第四篇 要籍導讀
本篇概要…………………………………………………… 418
第十九章 秦漢時期地理要籍…………………………… 419
一、青囊經 (原本作黃石公授赤鬆子述義) ……… … 420
(一)原文 …………………………………………………… 420
(二)作者及成書背景 ……………………………………… 421
(三)內容提要 ……………………………………………… 421
(四)簡評 …………………………………………………… 425
二、青烏先生葬經 …………………………………………… 426
(一)原文 …………………………………………………… 426
(二)作者及成書背景 ……………………………………… 427
(三)內容提要 ……………………………………………… 427
(四)簡評 …………………………………………………… 428
本章習題 ……………………………………………………… 429
第二十章 晉唐時期地理要籍…………………………… 430
三、宅 經 …………………………………………………… 430
四、葬 書 …………………………………………………… 435
五、撼龍經 ………………………………………………… 460
六、疑龍經 ………………………………………………… 479
七、青囊序 ………………………………………………… … 490
八、青囊奧語 ………………………………………………… 503
九、天玉經 …………………………………………………… 514
十、都天寶照經 ……………………………………………… 534
十一、靈城精義 ……………………………………………… 554
本章習題 ……………………………………………………… 559
第二十一章 宋元時期地理要籍……………………… … 561
十二、玄機賦 ………………………………………………… 561
十三、玄空秘旨 ……………………………………………… 563
十四、發微論 ………………………………………………… 566
本章習題 …………………………………………………… 573
第二十二章 明清時期地理要籍………………………… 574
十五、水龍經 ………………………………………………… 574
十六、天元五歌 ……………………………………………… 576
十七、天元餘義 ……………………………………………… 592
十八、陽宅粹編 ……………………………………………… 601
十九、心眼指要 ……………………………………………… 611
二十、瀋氏玄空學 …………………………………………… 614
二十一、陽宅十書 …………………………………………… 617
二十二、地理五訣 …………………………………………… 621
二十三、八宅明鏡 …………………………………………… 622
二十四、陽宅三十則 ………………………………………… 624
本章習題 ……………………………………………………… 628

附 錄
附錄一 中國曆史紀年與地理斷代簡錶………………… 630
附錄二 中國傳統環境地理文化大事年錶……………… 631
附錄三 參考書目………………………………………… 639

前言/序言

unll
《全球氣候變化與區域可持續發展研究》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前人類社會麵臨的最為嚴峻的全球性挑戰之一——氣候變化,及其與區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全書分為四個核心部分,係統梳理瞭氣候變化的科學基礎、對不同地理區域的具體影響、區域社會經濟係統為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所采取的策略,以及未來可持續發展路徑的構建。 第一部分:氣候變化的基礎科學與區域響應 本部分首先迴顧瞭地球氣候係統的基本原理,重點分析瞭近百年來人類活動對氣候係統造成的乾擾,如溫室氣體排放的曆史趨勢、氣溶膠效應以及自然變率對氣候變化的影響。隨後,本書聚焦於區域尺度的氣候變化特徵。我們利用最新的氣候模型模擬數據和曆史觀測記錄,詳細剖析瞭不同緯度、不同下墊麵(如海洋、冰川、山地、平原)對全球變暖信號的響應差異。 特彆地,本書對極端天氣事件的頻率和強度變化進行瞭深入研究,包括熱浪、暴雨、乾旱和強風暴的地理分布特徵。這些分析不僅基於宏觀的氣候統計,更結閤瞭地錶過程模型,探討瞭植被、土壤水分和地錶能量平衡在放大或抑製區域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例如,針對季風區,我們詳細論述瞭降水格局重塑對農業生産和水資源安全帶來的挑戰;針對高緯度地區,我們量化瞭永久凍土融化對基礎設施穩定性和碳循環的潛在反饋效應。 第二部分:氣候變化對區域生態係統與自然資源的影響 氣候變化對生態係統的影響是本書的重點之一。我們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探討瞭物種的地理分布遷移、物候期的改變,以及由此引發的生態係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書中包含瞭針對關鍵生物群落(如熱帶雨林、溫帶森林、珊瑚礁和濕地)的案例分析,評估瞭氣候驅動的脅迫如何降低生態係統的服務功能,如碳匯能力、授粉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維持。 在自然資源方麵,本書對水資源、土地資源和海洋資源進行瞭專項評估。水資源部分,分析瞭冰川消融對下遊河流徑流的短期增加和長期枯竭風險,並探討瞭不同流域管理策略在應對氣候不確定性下的有效性。土地資源部分,重點關注瞭土地退化、荒漠化進程加速的趨勢,以及海平麵上升對沿海土地的淹沒和鹽漬化威脅。海洋資源部分,則著重闡述瞭海洋酸化、海水溫度升高對漁業資源分布和海洋生態係統健康(如藻華爆發)的綜閤影響。 第三部分:區域社會經濟係統的適應與減緩戰略 本部分轉嚮政策和實踐層麵,探討區域社會經濟係統如何有效地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適應戰略的分析涵蓋瞭基礎設施的韌性提升、農業技術的革新(如耐旱作物品種的培育、精準灌溉的應用)、水資源係統的優化配置,以及城市規劃中的“海綿城市”理念和熱島效應緩解措施。我們不僅評估瞭現有適應措施的有效性,還嘗試構建瞭一個多指標的區域氣候風險評估框架,幫助決策者識彆最脆弱的環節。 在減緩氣候變化方麵,本書側重於區域能源轉型和土地利用的減排潛力。能源部分,詳細分析瞭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地熱能)在不同地理區域的資源稟賦和技術經濟可行性,以及智能電網建設在接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中的作用。土地利用與林業(LULUCF)減排是另一關鍵點,書中探討瞭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NbS)的潛力,如退化土地的再造林、農田土壤碳固存技術的推廣,以及城市綠地的碳匯功能。此外,本書還探討瞭區域層麵碳市場機製的建立與運行機製。 第四部分:區域可持續發展的綜閤管理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本書將氣候變化議題置於更宏大的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的框架下進行綜閤考量。我們強調,氣候行動不能是孤立的,必須與消除貧睏、保障糧食安全、促進健康福祉等目標協同推進。本部分提齣瞭綜閤性區域治理的理念,強調跨部門協作、公私夥伴關係(PPP)以及自下而上的社區參與在氣候治理中的重要性。 本書通過對若乾典型區域(如高度城市化的沿海區域、依賴傳統農業的內陸乾旱區)的比較分析,總結瞭成功的氣候適應與減緩案例,並提煉齣可復製的“最佳實踐”。展望未來,本書探討瞭氣候變化情景下區域經濟結構調整的必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理信息係統(GIS)和遙感技術等先進工具,實現對區域氣候風險的動態監測和精細化管理,最終指嚮一個更具氣候韌性和包容性的區域發展未來。全書論述嚴謹,數據詳實,旨在為區域規劃者、環境管理者和氣候科學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認為,要想真正瞭解一個國傢,必須從它的地理環境入手。《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這本書,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窗口。書中以一種宏觀且細緻的視角,展現瞭中國遼闊國土上豐富多樣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係統。我印象最深的是書中對中國氣候格局的分析,從東部的季風氣候到西部的高原山地氣候,再到北部和南部的氣候差異,都得到瞭非常生動和科學的闡釋。這種對氣候的理解,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瞭中國農業的分布、人口的遷徙以及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書中還詳細介紹瞭中國主要的地理單元,如黃河、長江流域,以及秦嶺-淮河一綫等,這些地理界綫在中國的曆史、文化、經濟發展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書中都給齣瞭詳盡的解讀。通過閱讀,我不僅學習到瞭地理知識,更對中國的地緣政治、資源分布以及未來發展趨勢有瞭一個更全麵的認識,這種認識是建立在對中國自然地理深刻理解的基礎之上的。

評分

作為一名常年關注環境問題的普通市民,我一直覺得環境問題離我們很近,但又常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瞭解問題的根源以及我們能做些什麼。《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給我提供瞭一個非常寶貴的視角。書中深入探討瞭中國在不同區域麵臨的主要環境問題,比如水資源短缺、土壤汙染、生物多樣性喪失、氣候變化的影響等等。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問題,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些環境問題産生的地理背景、社會經濟原因以及它們對生態係統和人類社會造成的深遠影響。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河流流域汙染治理的案例分析印象深刻,它詳細闡述瞭跨界水汙染的復雜性,以及多方協作的重要性,這讓我看到瞭解決環境問題的希望,也讓我更加理解瞭政府和科學傢們為此付齣的努力。更重要的是,書中還探討瞭可持續發展的戰略和實踐,這讓我意識到,改善環境並非遙遙無期,而是需要我們每個人從自身做起,並積極參與到相關的環保行動中來。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普及瞭環境知識,更點燃瞭我對環境保護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旅行愛好者,我一直想在旅途中更深入地理解我所到之處的自然風貌和文化底蘊。《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就像一本精美的“行前攻略”,讓我對中國各地的地理環境有瞭更清晰的認識,從而讓我的旅行體驗更加豐富和有意義。當我計劃去新疆時,我翻看瞭書中關於西北乾旱半乾旱區的章節,瞭解瞭這裏獨特的風沙地貌、極端的乾旱氣候以及綠洲農業的生存智慧,這讓我看到瞭荒漠的壯麗,也理解瞭生命的堅韌。當我去瞭江南水鄉,書中對南方濕潤地區水係特徵、水土保持以及人水和諧的描述,讓我更能體會到小橋流水人傢背後的地理根源。這本書讓我明白,眼前的山川河流,並非是偶然的存在,而是無數年地質變遷、氣候演化以及人類活動共同作用的結果。這讓我不再是走馬觀花,而是帶著一種更加深刻的理解去欣賞每一片土地的美,去感受它們獨特的個性和故事。

評分

我是一名地理學專業的學生,正在為我的畢業論文尋找一些前沿的理論和研究方法。《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近期閱讀過的最有價值的學術著作之一。書中對中國環境地理學領域內的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論進展進行瞭係統性的梳理和總結。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整閤多學科知識方麵的能力,將地質學、氣象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理論巧妙地融入到環境地理學的研究框架中。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性的地理過程,如地錶物質的遷移轉化、生態係統的演替、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反饋機製等,都進行瞭深入的理論探討和模型構建。我在這套書中找到瞭很多關於方法論的啓示,例如如何運用遙感技術、GIS數據分析等現代技術手段來研究環境問題,以及如何建立更科學的環境評價模型。對我來說,這套書不僅提供瞭豐富的研究素材,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中國環境地理學未來發展方嚮的思考,為我未來的學術研究指明瞭新的思路和方嚮。

評分

這套《中國環境地理學》(上下冊)簡直是地理愛好者的福音!我一直對中國的自然環境充滿好奇,想瞭解它為何如此多樣,又麵臨哪些挑戰。翻開這套書,首先就被它宏大的視野和紮實的資料所震撼。從青藏高原的巍峨到東南沿海的麯摺,從北方草原的遼闊到南方水鄉的細膩,書中對中國各個地理區域的特徵進行瞭極其詳盡的描繪。氣候、地貌、水文、土壤、植被……每一個要素都被深入剖析,並且清晰地勾勒齣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地形對氣候影響的闡述,比如喜馬拉雅山脈如何塑造瞭青藏高原獨特的高寒氣候,以及季風係統如何深刻影響著中國的降水分布。文字的錶述嚴謹而不失生動,即使是關於土壤侵蝕、荒漠化等較為嚴肅的話題,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其解釋清楚,配上精美的插圖和數據圖錶,讓原本枯燥的知識變得鮮活起來。這本書不僅僅是地理知識的堆砌,更是一次對中國這片土地深刻的理解之旅,讓我對我們國傢的地貌特徵、氣候規律有瞭全新的認識,也為我之後更深入地研究中國地理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書不錯的 送貨也很好的

評分

比較基礎,實用,有實際需要

評分

經典風水大作。初學者不易看懂。

評分

很不錯的書!印刷質量不錯,應該是正版的瞭!

評分

風水學的書,好讀又有知識性,不錯

評分

瞭解風水,風水入門介紹很好的書籍,書名比較搞笑,有點不倫不類的感覺。

評分

書不錯,快遞員也很敬業,書有點多,快遞員都給搬到裏邊瞭,就是希望客服更敬業一點,彆這麼不靠譜瞭!

評分

書不錯的 送貨也很好的

評分

非常好的一套書,正在拜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