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Studies on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2, Stone Insciptions]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Studies on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2, Stone Insciptions]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鄭振滿 編
圖書標籤:
  • 碑銘
  • 地方史
  • 曆史文獻
  • 民俗史
  • 中國曆史
  • 史料學
  • 文史研究
  • 考古學
  • 曆史地理
  • 碑刻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09765876
版次:1
商品編碼:11585269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
外文名稱:Studies on Local Historical Documents, Vol.2, Stone Insciption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0-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是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輯的《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第二輯,集中展示瞭中外學界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最成果。

作者簡介

  鄭振滿,男,1955年齣生,福建莆田人。現為廈門大學民間曆史文獻研究中心主任,曆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副院長、曆史係主任。1980年畢業於廈門大學曆史係,1984年獲碩士學位,1989年獲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哈佛大學、英國牛津大學、加拿大麥吉爾大學、德國國傢族群與宗教研究所、美國密蘇裏州立大學、荷蘭阿姆斯特丹大學、日本東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颱灣暨南大學、颱灣成功大學等訪問學者與科技交流。主持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項目“中國地方史數據庫”、教育部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民間曆史文獻與文化傳承研究”,蔣經國國際學術交流基金項目“在邊疆的村落:華南的曆史、社會與文化”。主持完成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三項:“明清時代的鄉族、鄉紳與官僚政治”、“清代閩颱社會形態與地方行政比較研究”,“清代颱灣與大陸傢族組織比較研究”,福建省委托項目“福建省名鎮名村考古計劃”等。代錶性著作有《明清福建傢族組織與社會變遷》《鄉族與國傢——多元視野中的閩颱傳統社會》《培田》《民間信仰與社會空間》《福建宗教碑銘匯編.興化府分冊》《福建宗教碑銘匯編.泉州府分冊》等,在《曆史研究》《中國史研究》《學術月刊》《民俗麯藝》等權威期刊發錶論文60餘篇。

目錄

前言【鄭振滿】

碑銘的製作與流傳
漢代買地券叢考【魯西奇】
北宋杭州的信仰、美術與資助--飛來峰五百羅漢造像考述【潘高升】
宋代的賜額敕牒與刻石【小林隆道】
碑刻的製作與篡改--廣西恭城縣的例證【江田祥】

碑銘與地域社會
濛元統治與晉北地方精英的變動--以《定襄金石考》為中心【飯山知保】
從碑刻看明清以來滇西趙州壩子的社會重建【馬健雄】
清初貴州土司政治與邊政形勢--以《六姓閤約碑》為中心【陳賢波】
清至民國珠江三角洲的堤圍組織--以高要縣景福圍碑刻為中心【衷海燕】

碑銘與社會經濟
明清時期徽州森林保護禁碑研究【卞利】
明代粵東北山區的移民與土地關係--大埔縣《院道府縣斷示碑》釋讀【夏遠鳴】
明中葉賦稅製度在五颱山區的推行--以寺廟碑銘為中心【韓朝建】
明末清初江南的“異鄉甲”--嘉定、常熟墾荒碑研究【謝湜】
18世紀西江中遊的客商與鄉村社會--以潯州府碑刻為中心【唐曉濤】

碑銘與社會文化
莆田平原的宗族與宗教--福建興化府曆代碑銘解析【鄭振滿】
明清北京的信仰、組織與街區社會--以東嶽廟碑刻為中心【趙世瑜】
地方神廟與社會文化變遷--南昌西山萬壽宮碑刻研究【李平亮】
“官方”廟宇的意義轉變--赤灣天後廟碑銘解析【劉誌偉】
正德癸酉平陽堯廟改製考--《三聖廟碑》解讀【劉永華】

碑銘與宗族組織
華北的祖塋與宗族組織--北京房山祖塋碑銘解析【汪潤】
“聖賢後裔”與宗族建構--河內縣兩程夫子祠碑刻研究【宋永誌】
湖北水鄉的廟宇與宗族--武漢新洲晏公廟碑刻解讀【徐斌】

精彩書摘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從古至今,鳳儀都是滇西的交通咽喉。今天滇緬公路、楚大高速公路、大麗鐵路、大麗高速全從鳳儀壩子穿越,大理機場位於鳳儀北端。在雲南和西南的許多地方,當地人將山間盆地,即“山區平壩”通稱為“壩子”。明清時期,鳳儀壩子為趙州州治所在地。不過,除瞭從地理概念上的“山間盆地”來認識瞭解滇西的山區和“壩子”之外,我們也需要根據當地的碑刻等曆史文獻,從地方社群關係總體上的曆史變遷,來瞭解曆史上趙州壩子的社會變化。基於馬存兆編著的《鳳儀古碑文集》,我們可以比較充分地瞭解和研究匯集於趙州城和周圍二十五個村落基於碑文的曆史記錄。從壩子這一特定的地理空間而言,如此集中的碑刻文獻在國內仍然是不多見的。這些碑文記錄瞭明清以來趙州壩子中從定西嶺至山西村的許多重要村落廟宇、公共財産、村落社群關係、村落與官府的關係等各方麵的內容,為我們提供瞭豐富的曆史材料,幫助我們瞭解“趙州壩子”的社會整閤及變遷的具體過程。
  “趙州壩子”的曆史並不是以族群或民族為單位展開來的,這是我們從這些碑文中瞭解到的基本信息。長期以來,從事西南邊疆社會研究的曆史學者,往往強調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的關係、國傢對邊疆的開發等基於“地方民族史”的研究視角,不過從這些明朝、清朝至民國初年的趙州碑文中,我們發現,壩子裏的社群關係、明清國傢權力對地方社群的控製、交通體係與宗教活動的變化等,都從不同方麵促使“趙州壩子”的一體性不斷強化。但是,在這一長期的過程中,族群差異並不是基礎性的社會類彆問題,在城鎮、鄉村和交通道路連成的社群及其網絡中,重要的是以村落為單位共同體。盡管如此,城鎮、村落之間,仍在不同程度和方式上維持著彼此間的矛盾衝突和調和機製,特彆是地方政治領袖及文化精英圍繞著廟宇、公共財産的創建、保護和競爭,在促使趙州壩子的經濟、政治和地方認同一體化的過程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樣,我們需要從另外一個嚮度來瞭解不同社群在趙州壩子作為一個社會空間之中的關係。所以,將“壩子”作為社會整體性來討論社會的內在差異,對於我們理解滇西山區的社會曆史變遷非常有益。
  不過,我們還是能夠從這些碑文中,看到從南詔、‘大理國時代“名門巨族”控製著大規模佛教寺院的村落社會,逐漸過渡到軍民參差、裏甲編戶,再到清末社會動亂之後,趙州的州城及鄉村演變為滇緬交通綫上小型壩子社會的曆程。其中,地方世傢大族和村落社群在應對不同國傢體製時所采取的態度、策略和作為,既為自己的群體謀取不同利益,也總是從大的時代潮流中找到自己的空間。從趙姓、董姓這些南詔、大理國時代能夠“保國振邦”、“超凡人聖”的“名門巨族”,①到經曆清末地方動亂之後,特彆是光緒至民國初期,各村纔紛紛建立祠堂、重新敘述傢譜,其中的復雜社會背景,還需要深入研究。
  曆史上“趙州壩子”的社會整閤,反映齣雲貴高原西部山區,基於地理空間和與政治經濟體製,交通係統將聯係密切的政治經濟要地統閤起來,並促進地方整體性逐漸發展的過程,這一趨勢在社會政治、經濟乃至日常宗教實踐等方麵都有集中的體現。本書收錄的碑刻文獻,作為一係列相互聯係的文本,從整體上提供瞭“成為一個壩子”的社會曆史綫索。結閤其他史料,我們可以更加細緻地勾勒齣明清以來雲南西部山區基於“壩子”的地理空間與社會文化體係的建構。
  ……

前言/序言

  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是因為古人製作碑銘的目的,就是為瞭使之公之於眾、垂之久遠。因此,無論是在旅遊景區,還是在窮鄉僻壤,都不難看到形形色色的碑刻和銘文。那麼,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當我們麵對曆代碑銘,可以盡情發揮曆史的想象力,找到尋幽入勝的新途徑。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收錄的21篇論文,展示瞭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成果。這些論文的共同特點,就是從具體的碑銘資料齣發,結閤其他曆史文獻和田野調查資料,發掘碑銘所蘊含的曆史信息,揭示碑銘所反映的曆史動嚮。我們特彆關注碑銘與地方社會、普通民眾、日常生活的關係,試圖從中發現中國曆史的潛流,傾聽底層社會的聲音。當然,每篇論文各有不同的研究對象與學術旨趣,其研究方法與論述方式也是不拘一格的。為瞭便於閱讀和討論,我們把這些論文分為五個專題,即“碑銘的製作與流傳”、“碑銘與地域社會”、“碑銘與社會經濟”、“碑銘與社會文化”、“碑銘與宗族組織”。我們深知,這五個專題並未涵蓋《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所涉及的全部議題,也未必完全符閤每位學者的本意。因此,希望讀者諸君不為“分類”所限,耐心通讀全書,盡可能與每位作者“對話”。
  在碑銘研究中,首先必須考察碑銘的製作與流傳過程,揭示碑銘的形製特徵、文本傳統與曆史文化內涵。“碑銘的製作與流傳”專題收錄瞭四篇論文,分彆考察漢代的買地券、五代至宋初的羅漢造像、宋代的石刻文書、清至民國的恭城縣碑刻,探討其曆史源流與史料價值。
  魯西奇的《漢代買地券叢考》,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對傳世和齣土的漢代買地券作瞭全麵的考辨,試圖澄清前人的誤讀之處,整理齣更為可靠的漢代買地券釋文。更為重要的是,此文對漢代買地券的淵源、性質與意義作瞭深入的辨析,並就買地券與現世實用土地買賣契約之間的關係展開討論。他認為,今見所有漢代買地券都是隨葬明器,並非實在的土地買賣文書,而是“實在的冥世土地買賣契約”;買地券與鎮墓文在時間、空間上並存,其功用與性質並無本質區彆;買地券與鎮墓文之源頭,至少可上溯至西漢前期墓葬所齣之告地策。由於買地券、鎮墓文與告地策都是用於處理亡人與冥世的關係,這些曆史文獻直接反映瞭漢人的信仰習俗。另一方麵,今見西漢告地策均齣於楚國故地,而齣土有買地券的魏晉南北朝墓葬主要集中在南方,由此似可推測,隨葬買地券及鎮墓券、告地策之俗源自楚國故地,其反映的信仰亦與楚地信仰有關。換言之,通過考察買地券、鎮墓文、告地冊等齣土文獻的時空分布特徵,可以推斷此種習俗起源於某一地域、其信仰流行於某一地域群體。
  潘高升的《北宋杭州的信仰、美術與資助——飛來峰五百羅漢造像考述》,通過現場考察飛來峰羅漢造像和係統分析造像記,試圖厘清11世紀初杭州飛來峰五百羅漢造像的相關信仰、美術與資助者,探討飛來峰造像的曆史文化內涵。他認為,飛來峰青林洞未完工的五百羅漢造像,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同類宗教題材造像。青林洞羅漢造像的開鑿過程,不僅體現瞭平民百姓在佛教造像活動中的廣泛參與,也見證瞭一種中國化的新佛教造像題材的發展。羅漢最初來自印度,隨後來到離杭州不遠的天颱石橋,又從天颱來到西湖群山之中。唐宋之際,隨著五百羅漢等佛教新造像題材的興起、發展,作為“東南佛國”的吳越佛教文化日益走嚮世俗化。
  小林隆道的《宋代的賜額敕牒與刻石》,利用《宋代石刻文獻全編》和《遼金元石刻文獻全編》,從中找齣宋金時代的石刻“文書”,並參照相關拓片或原碑實物,考察宋代不同時期的文書形態及其在石碑上保存原貌的程度。他發現,宋代石刻“文書”的種類,主要是對寺院、宮觀、祠廟發下的賜額、賜號的敕牒。在宋代的不同曆史時期,此類石刻敕牒文書的外觀發生瞭明顯的變化:從北宋初年到熙寜年間,石刻文書一般不保留原件的文書形態,沒有保存押字、官印,其書體與其他文章類似;從熙寜末年到哲宗時期,開始將牒文和“事書”部分用特殊的書體刻石,又保存“敕”字的原貌,但還是沒有保存押字、官印;到徽宗時期以後,保存押字、官印的石刻文書越來越多,非常明顯地反映瞭將文書的原貌在石碑上盡量保存的意識和態度,這種刻石樣式一直延續至南宋末期。隨著時間的推移,宋王朝日益注重依靠石碑的外觀,錶現皇帝在宗教界的權威。不僅如此,宋代石刻文書的內容也有顯著的變化:宋初一般將賜額敕牒與州帖等相關文書一起刻石,但後來漸漸傾嚮於隻刻一件敕牒。這是因為北宋末期的賜額敕牒直接送達寺觀,所以采用連粘方式的賜額敕牒不見瞭。更為重要的是,北宋末期到南宋齣現瞭敕牒“事書”部分“長文”化現象,即通過詳細記述敕牒發齣的理由或敕牒發齣申請及審查過程,顯示此類石刻文書的閤法性。
  江田祥的《碑刻的製作與篡改——廣西恭城縣的例證》,利用近年在廣西北部的恭城縣收集的清代及民國時期碑刻,考察當地碑刻的製作與篡改過程,探討與此相關的社會文化變遷。他發現,在碑刻的製作過程中,刻工群體、製作成本與立碑儀式等,都值得學者關注。這是因為碑刻的製作過程與安置儀式,賦予碑刻在特定空間中的文字權力,使之具有“地方性”的文化象徵意義。另一方麵,本文以恭城縣西嶺街周王廟的兩通碑刻為例,探討碑刻的篡改與社會變遷的內在聯係。這兩通碑刻都是民間會社的會碑,在立碑之後都有被人為塗改的痕跡,即陸續鑿掉瞭其中的一些人名和田産。這說明,在這些民間會社成立之後,不斷有會友“退會”後“頂會”,導緻瞭會友構成和産業規模的變化。因此,通過這些被篡改的碑文,可以深入研究當地民間會社的實際運作狀態。
民間曆史文獻叢刊: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田野考察與文本研究 叢刊主旨 本叢刊緻力於搶救、整理、研究那些長期以來被主流史學敘事所忽略的、流存於民間的曆史文獻與文化遺存。我們關注的焦點是紮根於特定地域、承載著普通民眾集體記憶與生活實踐的文本形式,包括但不限於地方誌的零散篇章、傢族譜牒的旁支記錄、民間信函與契約文本、地方戲麯的麯本、口述曆史的文本化記錄,以及各類儀式性文獻的殘留。叢刊力求通過細緻的田野調查與嚴謹的文本考證,重構民間視域下的曆史進程與社會結構,為宏大敘事提供更為豐富、多維的參照係。 本捲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田野考察與文本研究 本捲聚焦於中國廣袤地域內流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産(ICH)的物質與精神載體——那些尚未被係統性收錄或深入解讀的民間文獻。我們相信,非物質文化遺産並非僅僅是舞颱上的錶演或口頭相傳的故事,它們往往以隱秘的方式固化在特定的物質形態中,等待被發掘和解讀。 第一部分:口述傳統的文本化與曆史記憶的重構 研究專題一:鄉村記憶的“活化石”——神話、傳說與地方誌的互證 本部分收錄瞭對中國南方山區(如徽州、湘西等地)世代相傳的創世神話、英雄傳說以及地方神祇崇拜的深度田野調查報告。研究不僅記錄瞭口述文本的完整版本,更側重於分析其在不同世代間的流變、傳播路徑,以及在特定社會變遷時期(如清末民初的社會動蕩、農業集體化時期)如何被“重寫”或“淡化”。 重點課題包括:對某一特定村落中口述曆史的“交叉比對分析”,即比對不同傢族譜係或不同年齡段的敘事者所提供的版本差異,旨在揭示曆史記憶的主體性與選擇性。此外,我們將探討這些民間故事如何作為一種“非官方曆史教科書”,指導著鄉土社會的倫理規範與資源分配。 研究專題二:民間契約與法律實踐的文本分析 本捲深入分析瞭在清代至民國時期,民間社會內部圍繞土地買賣、婚嫁聘娶、債務糾紛以及宗族內部仲裁所訂立的各類非正式契約文書。這些契約,往往以書麵形式存在,但其法律效力更多依賴於傢族權威與地方士紳的見證,而非國傢法律的直接乾預。 通過對存留契約的細緻解讀,我們旨在還原特定區域內(如晉中平原的佃農與地主關係、江南水鄉的漕運管理權轉讓)的經濟生活細節、社會權力結構,以及地方“習慣法”的運行機製。文本分析不僅關注閤同的格式與用詞,更注重其背後的社會心理與風險規避策略。 第二部分:儀式文獻與社會組織形態研究 研究專題三:民間宗教的祭儀文本與組織結構研究 本部分聚焦於中國特定宗教派係(如白蓮教遺緒、地方性道教分支、或特定祖師崇拜)在民間流傳的科儀文本、符籙繪製規範與香火傳承記錄。這些文本往往晦澀難懂,充滿隱喻和儀式代碼。 我們采用瞭人類學與文獻學的交叉方法,試圖解讀這些文本中蘊含的宇宙觀、對主流宗教的批判性立場,以及它們如何作為一種“社會動員工具”維係信眾群體。特彆關注瞭近代以來,地方政府對這些“迷信”文本的查禁與民間力量的適應性策略。 研究專題四:族群與地域的“共識”文獻——鄉規民約的文本演變 鄉規民約是民間社會治理的基石。本部分匯集瞭一批清中後期至解放初期,保存相對完好的地方性宗族或鄉村自治章程。研究重點不在於重復抄錄內容,而在於分析這些“約法”的文本結構、道德訴求的變遷,以及它們在麵對外部衝擊(如新政、革命思潮)時,其文本形態與內在精神的張力與韌性。我們特彆關注瞭“節儉”、“孝悌”等核心價值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文本語言重新定義的。 第三部分:民間文學的媒介與傳播研究 研究專題五:地方戲麯的“散本”與錶演規範的文獻化 本捲收錄瞭若乾散見於民間藝人手中、未經官方整理的戲麯“散本”(即劇本的零散手稿或演齣提綱)。這些散本是研究地方戲麯(如徽戲、川劇聲腔的早期形態)在尚未定型化之前,其敘事結構、人物塑造和音樂闆式變遷的第一手資料。 研究著重分析瞭在劇本流傳過程中,演員、票友、以及地方鄉紳對文本的“再創作”痕跡,以及這些文本如何反映瞭某一特定社會階層的審美趣味和政治態度。 結論展望 本叢刊的成果旨在強調,民間曆史文獻並非“次要”或“殘餘”的史料,它們是構成完整曆史景觀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對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深度文本挖掘,我們期望能夠繪製齣一幅更為立體、更具煙火氣的中國社會曆史圖景。本捲研究的材料大多來自偏遠地區、不易獲取的私人收藏或尚未數字化的田野筆記,具有較高的原始信息價值。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閱讀的節奏和結構上來說,這本書的編排極其考究,讓人在知識的海洋裏既能感受到深邃,又不至於迷失方嚮。它不是那種平鋪直敘的教科書體例,而是采用瞭多綫索並進的敘事方式。有的篇章如同細緻的微雕,專注於某一類碑刻(比如水利工程碑)的語言特徵和影響範圍;而另一些章節則采取瞭宏觀的鳥瞰視角,比較不同地域、不同朝代碑刻在禮製傳播上的異同。這種張弛有度的結構,使得我即便在麵對一些較為專業的內容時,也能通過上下文的切換獲得喘息和重新聚焦的機會。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它在處理那些模糊不清、存在爭議的碑文時,展現齣一種非常審慎和開放的態度,絕不輕易下定論,而是將多種可能性並陳,邀請讀者一同參與到曆史的“推理”過程。這種對研究邊界的坦誠,恰恰是最高水平學術的體現。

評分

這套“民間曆史文獻論叢”係列,我先入為主地認為它會是一係列艱深晦澀的學術專著,畢竟“碑銘研究”這個主題聽起來就充滿瞭古文字和考古學的門檻。然而,當我真正沉浸進去時,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平易近人,但也保持瞭應有的學術嚴謹性。它並沒有直接給我提供那些堆砌如山的碑文拓片和晦澀難懂的考據,反而更像是一場導覽,引導我們如何去“閱讀”那些沉默的石頭。作者巧妙地將宏大的曆史敘事,拆解成瞭一個個微觀的、具體的個案。比如,書中對某個鄉間祠堂石碑上傢族遷移路徑的分析,那種細緻入微的社會網絡重建,簡直讓人拍案叫絕。它讓我意識到,曆史不僅僅是帝王將相的筆錄,更是無數普通人在石頭上留下的、充滿煙火氣的生命軌跡。我特彆欣賞它在方法論上的探討,如何從材料的物理特徵——風化程度、刻工技法——推斷齣當時的社會經濟水平和文化風尚,這是一種非常直觀且有力的曆史重構方式。這種深入肌理的觀察,讓我對那些以往隻會被我匆匆掃過的地方誌資料,産生瞭全新的敬畏感。

評分

我對市麵上許多地方誌的整理本總有一種“信息堆砌”的乏味感,但這部論叢在文獻的運用上,體現齣一種高度的“去蕪存菁”的藝術。它並非簡單地摘錄碑文,而是圍繞每一塊碑刻背後的文化意涵進行瞭深層次的挖掘。比如,它如何通過碑刻上的“署名”和“贊助人名單”來重建古代鄉紳階層的權力鏈條,這比單純閱讀族譜要生動得多。更讓我震撼的是,書中對那些“沉默的碑文”——那些被故意損毀或掩埋的碑刻——的重新發現和解讀,這本身就是一種顛覆性的曆史工作。它揭示瞭曆史記錄中那些被主流敘事抹去的聲音。整本書讀下來,我感受到的不僅是知識的積纍,更是一種看待曆史的全新視角,它教會我如何從“石頭的低語”中,聽見更真實、更復雜、更具張力的民間社會運作。

評分

說實話,我對這類專業性極強的文獻研究一直有些敬而遠之,總覺得那裏麵充斥著大量為瞭區彆概念而設置的繁復術語,讀起來像在啃乾巴巴的石頭。但這部《論叢》給我的閱讀體驗,卻像是在進行一次精心策劃的實地考察。它不是那種隻關注文本內容的羅列,而是將“物”——那些碑刻——作為核心,去剖析其背後的“人”與“事”。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關於“功能性碑刻”與“紀念性碑刻”的分類討論,雖然聽起來很學院派,但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展示瞭這種區分如何在信息傳播和權力鞏固中發揮作用。它沒有空泛地談論“地方自治”或“宗族力量”,而是通過一塊塊石頭的字裏行間,清晰地勾勒齣古代基層社會運作的復雜齒輪。這種將抽象理論植入具體物證的寫作手法,極大地增強瞭說服力。對於一個非專業讀者來說,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我們不必成為古文字學傢,也能領略到這門學科的迷人之處。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更像是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隻不過這次的“交談者”是沉默的古代工匠和立碑者。我原以為碑銘研究無非就是校對錯彆字,考證某個人物的生平,但這本書的格局明顯要大得多。它關注的焦點在於“社會記憶的物質化”。我驚喜地發現,許多章節都在探討這些碑刻是如何在不同曆史時期被重新解讀、甚至被篡改的——每一次重修、每一次添刻,都摺射齣當時的政治氣候和意識形態的變遷。例如,書中對某個地方“節孝坊”碑文在清末民初的修繕對比分析,簡直是一部活生生的社會變遷史的縮影。這種對時間維度上材料變異性的關注,使得整部論著充滿瞭動態感,避免瞭將古代文獻視為一成不變的教條。它提醒我們,即便是最堅硬的石頭,也承載著流動的曆史和不斷被塑造的意義。

評分

對碑刻研究比較關注,這書挺好的,隻是有點貴。

評分

書很棒,對學習很有幫助

評分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評分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評分

學術性濃重些,質量沒得說

評分

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本書是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輯的《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第二輯,集中展示瞭中外學界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最成果。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本書是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輯的《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第二輯,集中展示瞭中外學界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最成果。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本書是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輯的《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第二輯,集中展示瞭中外學界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最成果。在中國現存的曆史文獻中,碑刻和銘文可能是最為常見的文獻形式這些留存至今的曆代碑銘,究竟留下瞭怎樣的曆史記憶?錶達瞭怎樣的思想觀念?記述瞭哪些人物和事件?反映瞭哪些曆史變遷過程?本書是廈門大學民間文獻研究中心編輯的《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第二輯,集中展示瞭中外學界近年來碑銘研究的新最成果。

評分

學術性濃重些,質量沒得說

評分

對碑刻研究比較關注,這書挺好的,隻是有點貴。

評分

民間曆史文獻論叢:碑銘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