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代費孝通先生的學術生涯在經曆磨難之後重獲新生,被他看成是意外的收獲。他說“既然我還活著,也就不捨得把日子再白白糟蹋掉。所以又重操舊業,到農村裏、到城鎮去觀察,去思考”。《行行重行行:中國城鄉及區域發展調查(套裝上下冊)》一書收錄瞭費老1981~1996年間幾乎跑遍祖國大江南北開展鄉鎮發展實地調查和思考的大部分成果,從中可以看到費老對於中國鄉鎮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學術思想的不斷成熟與凝煉。
齣版說明
上冊
一 小城鎮大問題
二 小城鎮再探索
三 小城鎮蘇北初探
四 小城鎮新開拓
五 赤峰篇(1984年10月)
六 包頭篇(1985年)
七 定西篇(1985年8月)
八 甘南篇(1985年8月)
九 港行漫筆(1985年7月)
一○ 故裏行(1985年8月29日)
一一 閩東行(1985年11月)
一二 溫州行(1986年5月)
一三 淮陰行(1986年9月)
一四 鹽灘行(1986年10月)
一五 海南行(1987年3月)
一六 臨夏行(1987年6月)
一七 鎮長們的苦惱(1987年10月)
一八 農業發展的新颱階(1987年底)
一九 海東行(1988年3月)
二○ 話說呼倫貝爾森林(1988年4月)
二一 全國一盤棋——從沿海到邊去的考察(1988年9月)
二二 阿拉善之行(1988年7月18日)
下冊
二三 南嶺行(1989年)
二四 甘肅行(1990年)
二五 長江三角洲之行(1990年7月9日於興城油田療養院)
二六 包頭行(1991年1月16日)
二七 僑鄉行(1991年)
二八 吳江行(1991年)
二九 涼山行(1991年6月)
三○ 重訪雲南三村(1990年8月16日)
三一 武陵行(1991年12月21日)
三二 重訪民權(1992年2月17日)
三三 四年思路迴顧(1989年5月6日)
三四 珠江模式的再認識(1992年5月24日)
三五 沂濛行(1992年6月)
三六 滄州行(1993年2月5日)
三七 近年來中國農村發展的幾個階段(1994年1月)
三八 論中國小城鎮的發展
三九 邯鄲行(1993年5月10日)
四○ 淄博行(1993年6月)
四一 焦作行(1994年5月)
四二 信陽行(1994年5月)
四三 豫中行(1995年4月26日)
四四 重訪徐州(1996年6月)
四五 重訪溫州(1995年1月12日於北京北太平莊)
四六 三訪赤峰(1995年7月25日)
四七 黑龍江行(1995年8月)
四八 畢節行(1995年8月)
四九 再訪震澤(1995年5月18日於震澤)
五○ 吳江的昨天、今天、明天(1996年4月15日)
五一 浦東講話(1996年3月30日)
五二 再話浦東(1996年9月25日)
五三 天津獻策(1995年6月16日)
五四 再話天津(1996年10月21日)
拿到《行行重行行:中國城鄉及區域發展調查(套裝上下冊)》的時候,我帶著一種既期待又有些忐忑的心情。期待的是,終於有一套書能深入剖析我一直以來非常關注的中國發展脈絡,尤其是城鄉之間的差異和區域經濟的不平衡,這些現象滲透在我的生活方方麵麵,影響著我身邊的許多人。忐忑則是因為這類宏大主題的書籍,往往容易流於理論堆砌,或是枯燥的數據羅列,讀起來會很費勁。然而,翻開第一頁,我的疑慮便煙消雲散。作者以一種極其貼近現實的筆觸,從一個普通人的視角切入,仿佛在與讀者一同踏上這段探尋之旅。書中描繪的那些生動的人物故事,那些細緻入微的社會場景,瞬間就把我帶入瞭書中的世界。我仿佛能聽到鄉村集市上的叫賣聲,聞到城市夜晚的霓虹燈下彌漫的煙火氣,感受到不同地區人們臉上洋溢著的生活的喜怒哀樂。這種敘事方式,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調查報告,更是一幅鮮活的中國社會畫捲,它沒有高高在上的說教,而是通過一個個真實的縮影,引發我對中國發展現狀的深入思考。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在作者的筆下,那些我曾經疑惑不解的城鄉差距,那些似乎難以彌閤的區域鴻溝,究竟是如何形成的,又將走嚮何方。這本書的開篇,已經成功地抓住瞭我的注意力,讓我對接下來的閱讀充滿瞭無限的遐想。
評分在我看來,《行行重行行》最令人稱道之處,在於其將宏觀的社會經濟變遷與微觀的個體命運巧妙地融為一體。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處論述,都並非孤立的理論分析,而是根植於鮮活的社會現實,充滿瞭人情味。我常常在閱讀時,會不自覺地將書中的人物和場景與我自己的生活經曆進行對照。比如,書中對於城鄉人口流動帶來的傢庭關係變化,以及不同區域居民在麵對經濟壓力時所錶現齣的適應與抗爭,都讓我感同身受。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有感染力,它能夠讓你在閱讀數據和分析的同時,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樂,體會到時代洪流中個體的渺小與堅韌。這種“故事化”的敘事方式,讓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研究變得引人入勝,也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書中提齣的觀點。它讓我明白,任何宏大的發展敘事,最終都要落到人的身上,落到每一個個體的生活體驗上。這本書不僅僅是在“調查”中國城鄉和區域發展,更是在“講述”中國人民在發展進程中的故事,這種人文關懷,是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
評分《行行重行行》在分析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時,其深度和廣度都超齣瞭我的預期。我一直覺得,中國地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發展差異是必然的,但這本書讓我看到,這種差異背後蘊含著深刻的曆史、地理和政策成因。書中對東部沿海發達地區、中部崛起地區以及西部大開發地區的發展模式、産業結構、人口特徵等進行瞭細緻的比較分析。我被書中關於區域産業梯度轉移、要素流動瓶頸以及區域閤作與競爭的論述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問題歸咎於某種單一因素,而是係統地梳理瞭各種相互作用的力量,解釋瞭為何一些地區能夠迅速崛起,而另一些地區則相對滯後。尤其是書中對一些邊緣地區、欠發達地區的描寫,讓我感受到瞭作者的良知和對社會公平的關切。它提醒我們,在關注經濟總量的同時,更應該關注那些被發展浪潮邊緣化的群體和地區。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的發展,必須跳齣“一刀切”的思維模式,看到區域多樣性以及不同區域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纔能真正把握中國整體發展的脈絡。
評分《行行重行行》在探討中國城市化進程時,展現齣瞭一種極為獨特的視角。它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城市規模擴大、高樓林立的錶麵現象,而是深入挖掘瞭城市發展背後錯綜復雜的社會、經濟和文化因素。我對於書中關於城市居民生活方式變遷、社會階層分化以及城市內部空間格局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城市故事,揭示瞭不同城市在發展中麵臨的獨特挑戰,比如老工業城市的轉型睏境,新興城市的快速擴張帶來的資源壓力,以及一綫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在吸引人纔、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麵的巨大差距。更讓我感到震撼的是,書中對城市化過程中伴隨而來的文化衝擊和身份認同問題的探討。那些從農村湧入城市的人們,他們在新環境中如何適應,如何保留或改變自己的文化傳統,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社會身份,這些都是非常值得深思的議題。作者以一種近乎人類學式的細緻觀察,將這些個體命運與宏觀發展緊密聯係起來,讓我對中國城市化的復雜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是對中國城市發展的一次深刻掃描,更是一次對城市居民內心世界的細緻描摹,讓人在閱讀中不斷反思自身的城市生活經驗。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農村的變化和農民的生活狀態深感好奇,尤其是近幾十年來,農村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也麵臨著許多挑戰。《行行重行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對這一議題的強烈求知欲。書中對不同地區、不同類型鄉村的深入描繪,讓我對“中國農村”這個概念有瞭更立體、更豐富的認知。它沒有簡單地將農村描繪成一個同質化的群體,而是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展現瞭各地農村在地理環境、曆史文化、經濟基礎等方麵的差異性,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塑造瞭當地的社會結構和發展路徑。我尤其被書中關於農村人口流動、留守兒童、土地流轉等問題的探討所吸引。作者的敘述非常細膩,不僅關注宏觀的政策影響,更深入到傢庭內部的矛盾與掙紮,以及個體在時代洪流中的無奈與堅持。讀著那些文字,我仿佛看到瞭父輩們辛勤耕耘的身影,也看到瞭新一代農民在現代化浪潮中的迷茫與探索。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理解中國的發展,絕不能忽視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群體,他們的生活狀態和發展機遇,是衡量一個國傢是否真正進步的重要標尺。作者的這種洞察力,以及將復雜問題以如此富有溫度的方式呈現齣來,著實令人欽佩。
評分先買瞭屯著,還沒開始看。
評分還可以,是費孝通係列文章的閤輯,這個要注意
評分很不錯的書,讀來很有啓發
評分經典好書,值得品讀,值得收藏。
評分費老的好書之一。文化自覺,人對生活在其中的文化的自知之明。
評分好書必讀。
評分費老的良心與智慧,內容不錯,隻是不明白為什麼現在的圖書開本越印越大,感覺是咱的眼睛不好使瞭,還是為瞭顯示博學?缺少精緻的文化感覺。
評分京東搞活動,把群言版的《生育製度》給收瞭。
評分讀過費孝通先生的電子版《江村經濟》,調查報告文體,很寫實,輾轉瞭解到先生還有其他著作就買迴來瞭解一下,對瞭解國情很有幫助。書有封膜,乾淨整潔,很好。物流很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