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胡乔木是中共党史和新中国国史上的一位起过独特作用的重要人物。他曾长期担任毛泽东的秘书,“文化大革命”后,又协助邓小平做了许多重要工作,享有“中共中央第1支笔”的美誉。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是按照胡乔木的生平经历,分为六个单元:一、青少年时代;二、从延安到北京;三、五六十年代;四、“文革”中;五、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二大;六、十二大以后到逝世。《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较为客观、详实地记述了胡乔木的一生经历和贡献。
作者简介
胡乔木传记编写组,是经中央领导同志批准成立的。组长为中共中央书记处原书记邓力群;副组长为著名党史、国史专家、中央文献研究室原副主任金冲及,著名党史、国史专家、当代中国史研究原副所长程中原。
目录
第一章 少年时代
家世与童年
扬州中学六年
倾心社会主义
第二章 人党前后
在清华加入共青团
创办民众夜校
主编《工农兵小报》
再被列入侦缉黑名单
来自“左”倾领导的打击
避难盐城加入共产党
主编《海霞》
脱险
第三章 从杭州翻上海
转入浙江大学外文系
在浙大的诗文和革命活动
浙大学潮中的闯将
逃离杭州到上海
担任文总党团书记
江苏省临委的成立及其后的工作
与鲁迅相呼应
暂避培明女中
离开教职后的写作与活动
第四章 到延安
从上海到延安
主持安吴青训班的教学工作
担任中央青委宣传部长
主编《中国青年》
参加延安的文化活动
第五章 到毛泽东身边工作
担任毛泽东秘书
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和整理、宣传毛泽东的讲话
参加总学委的工作
主编《中等国文》课本
参与起草《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第六章 重庆谈判的前前后后
跟随毛泽东赴重庆
留在重庆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
返回延安以后
第七章 转战陕北的日日夜夜
转战陕北之前
奉命回到毛泽东身边
跟随毛泽东转战
第八章 在西柏坡
从杨家沟到西柏坡
担任新华社总编辑和中宣部副部长
列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由西柏坡进北平
第九章 迎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
伴随炮声的檄文与捷报
参与筹备新政协
参与起草共同纲领
出席新政协
参加开国大典
第十章 领导新闻工作
召开全国报纸经理会议
召开全国新闻工作会议
毛泽东以胡乔木名义撰写驳斥艾奇逊的谈话
把《人民日报》办成名副其实的党中央机关报
第十一章 紧张繁重的宣传理论工作
参与编辑《毛泽东选集》
用笔参加抗美援朝战争
胃切除手术之后
撰写、发表《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
超负荷的工作
第十二章 关注语言文字工作
从起草《文电指示》到组织编写、发表《语法修辞讲话》
倡导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试验
指导文字改革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
第十三章 参与起草宪法和重要文件
参与起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参与起草总路线宣传提纲等重要文件
第十四章 指导《人民日报》改版
改版的缘由与准备
作改版动员报告
对改进人民日报编辑工作的具体指导意见
修改改版报告和撰写改版社论
改版取得成功
第十五章 八大前后
参与起草八大文件
出席八大会议并参与起草八大政治报告的决议
作八大基本精神报告
第十六章 参与国际领域的斗争
参加中央关于苏共二十大问题的讨论和处理
参加中共代表团赴苏调解波匈事件
参加起草《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
参加1957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工作
撰写和修改揭露美国侵略的社论
撰写社论《美国赶快悬崖勒马》
撰写论文《西藏的革命和尼赫鲁的哲学》
1960年莫斯科会议前后的紧张工作
第十七章 在曲折的探索中
按毛泽东意见改进双百方针的宣传贯彻
从整风运动到反右派斗争
在大跃进“热潮”中
参与纠正“左”的错误
在庐山会议上
带队进行湖南调查
参与调整农村人民公社政策
第十八章 在长期休养中
疗养中的工作
谈《中国文学史》的编写
杭州感事
词十六首的创作
“诗词二十六首”的创作
指导对白求恩的宣传
第十九章 在“文革”风暴中
山雨欲来
毛泽东的叮嘱和安排
邪火烧身
“一月风暴”前后被揪斗
第二十章 “冷藏”
毛泽东未能谋面的造访
背靠背的专案审查
向毛泽东求助
在软禁中
一次没有完成的“探险”
第二十一章 邓小平领导整顿的得力助手
出席围庆招待会
主持国务院政治研究室
编辑《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推动文艺调整
不一样的评《水浒》
代管学部
主持修改《工业二十条》和科学院《汇报提纲》
组织撰写《论总纲》
第二十二章 再次挨整与复出
转信引起大变故
在巨大的压力下
粉碎“四人帮”后的委屈
邓小平的评价
第二十三章 再次复出之后
主持新版《鲁迅全集》注释
再次充当邓小平的助手
主持三个世界划分理论文章的写作
审改推倒“两个估计”的文章
第二十四章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任院长
搭建院所两级领导班子
适时转移工作重点
让社科院做党和国家的得力助手
主持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和倡议编辑《当代中国》丛书
告别社会科学院
第二十五章 在思想解放运动中
两个重大经济理论问题的拨乱反正
协助邓小平起草四篇重要讲话
一个重要报告:《科学态度和革命文风》
一篇重要发言:《按照经济规律办事》
一个重要举措:调《于无声处》剧组晋京演出
阐述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重大意义
第二十六章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协助邓小平起草主题报告
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三次发言
修改关于加快农业发展的决定草案
起草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
重新进入中央委员会
第二十七章 理论工作务虚会前后
理论务虚会的由来
对几个重大理论问题的重新探讨
错误思潮的泛滥和理论务虚会上出现的一些偏差
协助邓小平起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讲话
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而奋斗
第二十八章 第二个历史决议的起草
负责起草国庆三十周年大会讲话
接受历史决议的起草任务和初步设想
为写好历史决议呕心沥血
四千人大讨论和十八条修改设想
历史决议的起草与几个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
对历史决议的反复修改
参加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讨论
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历史决议
第二十九章 担任中央书记处书记之后
参加修改宪法
为中央起草文件
心忧天下
第三十章 积极参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从批判《苦恋》到思想战线问题座谈会
批评党性和人民性问题上的错误观点
批评王若望宣扬资产阶级自由化的言行
对周扬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的批评
协助邓小平起草在十二届二中全会上的讲话
关于异化和精神污染问题的发言
反对精神污染的经过
发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对反对精神污染的不同评价
第三十一章 十二大前后
参与主持党章修改
负责起草十二大报告
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
对十二大精神的宣传
指导修改共青团中央的工作报告
第三十二章 注重思想政治教育
组织学习和宣传《邓小平文选》
用抗日战争史教育干部群众
推动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育的改革
指导职工读书活动和干部理论教育
重视在大学生和先进青年中吸收党员
第三十三章 诸多领域的贡献
为党的文献编辑工作倾注心血
指导党史研究
对文字改革和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
诗歌创作的新丰收
第三十四章 十二届二中全会后的文件起草工作
起草《思想工作决定》
参与起草《经济体制改革决定》
起草邓小平在国庆三十五周年庆祝典礼上的讲话
第三十五章 十二届六中全会前后
休养期间的调研
在十二届六中全会上的长篇发言
在处理1986年冬学生闹事的过程中
协助进行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整顿与建设
第三十六章 赴美国讲学
应邀访美的经过
为赴美讲学作准备
在加州理工学院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密歇根大学的学术讲演和学术交流
在华盛顿和纽约的活动
第三十七章 “八九”风波前后
推进中美学术交流和开展“补充外交”
为邓小平做的最后一件事
同美国记者的谈话
把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研工作提上日程
关于加强党史工作的意见
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
第三十八章 最后的岁月
撰写《回忆毛泽东》
总结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为《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修改定稿并写《题记》
编辑《胡乔木文集》
病榻上的绝唱
修订再版《人比月光更美丽》
与世长辞
胡乔木生平大事年表(1912-1992)
后记
精彩书摘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
1930年夏天,胡乔木从扬州中学毕业,到上海考大学。他报考了两所名校——清华大学和交通大学,结果被清华大学物理系录取。1930年9月新学年开学,胡乔木与这一届(称1934级,又称第六级)170多名新生一起踏进了北平清华园。
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同物理系每个新生个别谈话。他看胡乔木选了好几门文科课程,问是何缘故。胡乔木回答:喜欢文科,对文科有兴趣。吴有训说:感到有兴趣的课程,才会去专心攻读,取得成就。既然你的兴趣在文科,可以允许你转系。当时,中文系主任是胡乔木早就仰慕的朱自清,可惜该系学生名额已经满了。胡乔木就进了以蒋廷黻为主任的历史系。胡乔木在他的自传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解释:“三O年秋到了清华,先人了物理系,一看功课太重了,没有时间听旁的课,所以改人了历史系,而目的仍在于什么都学。”
清华大学是美国用庚子赔款办起来的,一切制度都以美国学校为蓝本,有些陋习也一概因袭,其中之一就是所谓“拖尸”(Toss)。这是美国校园里老生戏弄新生的一种恶作剧,即在新生办理报到手续的最后,让他们在体育馆进行所谓“体格检查”:经过一连串钻网、爬行之后,由四个老生抓住新生的手足来回晃悠,然后扔到旁边的棉垫上。墙上贴着一道“告示”:“反抗者入水。”新生若不服从,就有被扔到游泳池中的可能。入学以后,胡乔木即以“反拖尸”勇士的形象留在同级同学的记忆中。
北方左联(全称“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北方部”或“北方左翼作家联盟”)负责人之一、清华大学团支部书记曾迪先注意到了胡乔木,和他交上了朋友。不久,胡乔木经李乐光(兆瑞,李大钊之侄)介绍参加了北方左联,1930年12月,曾迪先又介绍他参加了共青团。胡乔木加入左联后,曾写过一封信给朱自清,询问他对左翼文化运动的看法。朱先生托人带回信给胡乔木,大意说:大道之行也势不可当。我或为同情者,或则消沉下去。朱先生邀请这位小老乡有空到他家里坐坐。胡乔木即前往拜访。他同朱自清的交往由此开始。胡乔木对文艺的兴趣有增无减。在过两天就要开始“大学时代的第一次大考”的时候,他竞花了一整天工夫,专门抄录译诗,装订成册,赠给同学殷大钧,以“履行”“一个宿约”,纪念他们之间的友情。对这个让人不可思议的举动,胡乔木轻描淡写地说:“我告诉你,关于考试,我还是像在中学一样,向来是满不在乎的。”在小册子末尾,他还给这位朋友写了一封短信,对这些译诗进行评论:“这些译品,也不能算是都好。如朱湘译的《秋曲》,徐志摩译的拜伦诗,都不是成功的东西。一般地说,郭沫若和周作人的成绩最好,而私意尤爱周氏译品,虽然他的思想里很有些毒质。”一个大学一年级的学生,能对当世名家作出这样一番评论,其胆识确实不凡。
……
前言/序言
null
《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一部全面展现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旗手人生轨迹的宏大史诗 在中国波澜壮阔的革命、建设与改革岁月中,有一位名字与党的思想理论发展史紧密相连,他的智慧与贡献,深深地镌刻在共和国的历史画卷之上。他,就是胡乔木。这部《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是一部倾注了大量心血、力求真实、客观、全面展现胡乔木同志传奇一生及其思想贡献的权威传记。它不仅仅是一本个人传记,更是一部浓缩了中国共产党近现代思想史、理论探索史以及国家发展进程的宏大史诗。 上册:风雨兼程,铸就思想的基石 《胡乔木传》(上册)将读者带回到那个硝烟弥漫、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年代。从胡乔木同志早年的成长经历出发,详细描绘了他如何在民族危亡的关头,毅然投身革命洪流,在党的早期组织中崭露头角。本书深入剖析了他参与组织领导革命斗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早期活动,尤其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他如何以笔为刀,以理论为武器,为党的事业摇旗呐喊,凝聚人心。 关键篇章解析: 早期求索与革命觉醒: 传记将细致梳理胡乔木同志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环境、教育经历,以及他是如何接触到马克思主义,最终坚定革命信念的。这段历程将展示一个青年知识分子如何在时代洪流中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并将个人命运与民族解放事业紧密结合。 延安岁月与理论孕育: 在革命圣地延安,胡乔木同志迎来了他思想理论创作的黄金时期。上册将重点展现他在毛泽东同志身边的工作,参与起草重要文献,为党中央提供思想理论支持的宝贵经历。读者将有机会了解他是如何在艰苦的条件下,与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起,共同探索中国革命道路,初步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萌芽。 战火中的笔耕不辍: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胡乔木同志的笔从未停止。本书将详尽记录他撰写大量社论、文章、报告的过程,分析这些重要文本在中国革命宣传、战略思想阐释、思想统一方面的巨大作用。例如,他在党报党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振聋发聩的文章,如何引导舆论,鼓舞士气,成为党领导人民争取胜利的重要思想武器。 新中国初期的理论奠基: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胡乔木同志肩负起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巨任务。上册将深入揭示他在这一时期,如何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各个领域,为新中国的理论构建和政策制定贡献智慧。他参与起草的许多重要文件,都为新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上册的阅读价值: 《胡乔木传》(上册)将带领读者回到中国革命最艰苦卓绝的岁月,去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理解革命是如何在思想的火炬下点燃,并最终走向胜利。它不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是一堂生动深刻的党史、新中国史的理论课,让读者深刻体会到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工作者的初心与担当。 下册:改革潮涌,再谱理论新篇 《胡乔木传》(下册)将目光投向了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胡乔木同志以其丰富的革命经验和深邃的理论洞察力,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继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下册将重点展现他在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如何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贡献自己的独特智慧,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书写了新的辉煌篇章。 关键篇章解析: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探索与反思: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曲折经历,为中国共产党留下了深刻的教训。下册将如实展现胡乔木同志在这一特殊时期,如何在复杂环境中坚持独立思考,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进行深入反思,并为党中央的决策提供宝贵的建议。 邓小平理论的孕育与形成: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胡乔木同志在新时期,尤其是在邓小平同志领导下,在确立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本书将详细记录他如何参与起草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如何参与起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十二大、十三大等一系列重要会议的报告,以及他如何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贡献了自己的理论智慧。 “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论支撑: 港澳回归和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伟大事业。胡乔木同志在新中国外交和对台政策领域,也做出了卓越贡献。下册将深入探讨他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和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以及他对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理论贡献。 思想解放与理论创新的不懈追求: 改革开放不仅是一场经济体制的变革,更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胡乔木同志始终站在理论创新的最前沿,他不断地思考和探索,如何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生机。本书将揭示他在面对各种复杂思潮时,如何坚持原则,如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如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 晚年的理论耕耘与精神传承: 即使在晚年,胡乔木同志依然心系国家发展和理论研究。下册将展现他如何继续关注中国的改革进程,如何对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册的阅读价值: 《胡乔木传》(下册)将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现场,去感受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在继承革命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通过对胡乔木同志晚年思想的梳理,读者将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的传承与发展脉络,以及其面向未来的理论视野。 这部《胡乔木传》(套装上下册),以其宏大的叙事、翔实的史料、深刻的分析,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真实、可敬的胡乔木。它不仅是一部关于个人奋斗与思想成就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共产党如何历经磨难、不断发展,最终带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奋斗史诗。它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共产党近现代思想理论发展的逻辑,感受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理想信念和不懈的探索精神,为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宝贵的历史借鉴和思想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