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 [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英] 伊懋可 著,梅雪芹,毛利霞,王玉山 译
图书标签:
  • 环境史
  • 中国环境
  • 亚洲环境
  • 动物史
  • 大象
  • 凤凰文库
  • 海外中国研究
  • 历史学
  • 生态学
  • 自然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3309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052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 ,
外文名称:The Retreat of the Elephants: An Environmental History of China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入选第10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北京晨报》2015年值得期待的12本图书之一!
  南京先锋书店2014先锋年度荐书!
  《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月度好书榜!
  新华网“新华好书榜”!
  荣获2014年苏版好书!
  马伯庸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被誉为西方学者撰写中国环境史的奠基之作。
  近半个世纪以来,伊懋可纵横于中国农业史、社会史等多个研究领域,这使他在这部拓荒性著作的撰写中左右呼应、水到渠成。
  在这部书中,他向我们讲述了中国4000年来的经济、社会、政治制度、观念、知识和表达方式,与所在的自然环境中的气候、土壤、水、植物、动物之间既互利共生又竞争冲突的漫长历史故事。书的第一部分讨论了大象南撤、森林破坏、战争、水利系统对环境的影响,勾画出中国环境史的“一幅总图”;第二部分选择浙江嘉兴、贵州苗族原居地和河北遵化三个典型地区的个案,用“特写镜头”对“总图”进行细化和强化,具有浓厚的经济一社会史色彩;第三部分以“大自然的启示”、“科学与万物生灵”、“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三章考察了中国历史上的环境观念、情感、知识和“天人感应”思想及其影响,给出了如何理解中国环境史的一种文化视角。

作者简介

  伊懋可(HarkElvin),1938年生于英国剑桥,剑桥大学毕业。1990年任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亚太研究院中国史教授。曾在格拉斯哥大学、牛津大学、巴黎高师和海德堡大学任教,在哈佛大学做过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中国历史的模式》、《另一种历史:从一个欧洲人的视角论中国》、《华人世界变化多端的故事》,合编了《中国文化图集》、《积渐所至:中国环境史论文集》,还发表了署名为约翰·达顿(John Dutton)的小说《圣伊莱斯集市》和《虎岛》。

目录

图示
致谢
许可声明
凡例
序言
中译本序言

模式
第一章 地理标识和时间标记
第二章 人类与大象问的三千年搏斗
第三章 森林滥伐概览
第四章 森林滥伐的地区与树种
第五章 战争与短期效益的关联
第六章 水与水利系统维持的代价

特例
第七章 从物阜到民丰的嘉兴的故事
第八章 中国人在贵州地方的拓殖
第九章 遵化人长寿之谜

观念
第十章 大自然的启示
第十一章 科学与万物生灵
第十二章 帝国信条与个人观点

结语
译后记
参考书目
索引







精彩书摘

  一点从1909年甘肃省西宁府的《丹噶尔厅①志》中有关林木的段落可以得到说明;丹噶尔靠近湟水河②的源头。此地基本上是一片游牧区,处于汉族居住地的边缘,大概从未有过茂密的森林,至少在帝制晚期是这样。   此处翻译的方志中的这段内容还有助于说明西北边陲的其他方面的情况。在这里,林木分布稀疏,范围有限,大部分树木都很矮小,而对小片森林的保护程度则取决于一些特殊因素,譬如它是公有、寺庙所有,还是其本身就是圣林等。造林人士(silviculturalist)在保护所种树木免遭盗贼觊觎方面备尝艰辛,而木材在商业上也成为更有价值的资财。这段文字所指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它所罗列的林木清单还是很完备的,其中《末日审判书》式的叙述则提醒我们,帝制晚期经济对木材的需要已发展到多么急切的程度。③1890年的时候,这里的木材储备如下面文献中所列举的那样,除柳树外都不那么充足,但它们却必须满足该厅至少16 000名汉人以及大量藏人和蒙古人的需求。④文中关键语句用斜体表示:⑤   响河儿林 ……湟水南山坡,自垠至顶皆是。占地纵横约四十亩。树高一丈至两丈余,根径五六寸至八九寸。⑥峡中林木,此为最大,然只桦一种,材尹车头者亦鲜,迤东山坡,又有一林,占地约十余亩。树虽不大,而茂密、整齐,培护得法,繁殖可望。此二林为响河儿一庄公同产业及众人及伐,以济公用。私家不得采取。  ……
海外中国研究系列·凤凰文库: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中古时期中亚的宗教与社会变迁 本书深入探讨了中古时期(约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中亚地区,特别是丝绸之路沿线绿洲城市和草原地带的社会结构、宗教景观及其深刻的文化互动与冲突。不同于以往侧重于单一王朝或特定贸易路线的研究,本著作以宏大的地理视野和精细的考古学、文献学分析相结合,重构了这一复杂多元地带的动态历史。 第一部分:绿洲文明的兴衰与多重信仰的共存 本部分聚焦于丝绸之路上的关键节点城市,如敦煌、高昌、撒马尔罕和布哈拉。在汉唐盛世及随后的突厥汗国与回鹘汗国的统治下,这些绿洲形成了独特的“十字路口”文化。 一、 佛教的黄金时代与本土化进程: 佛教,作为早期丝路贸易中最主要的精神载体,在中亚地区达到了其传播的巅峰。我们详细考察了犍陀罗艺术对中亚佛教造像风格的深刻影响,分析了从印度传来、经由龟兹、于阗等地逐步融入粟特和吐蕃文化语境的佛教教义。通过对壁画、佛经残卷(如佉卢文、粟特文写本)的细致解读,本书揭示了佛教如何从精英阶层的小众信仰,逐步渗透到商队、工匠乃至普通农牧民的日常生活中。特别关注了“中土化”的现象,即佛教本土语言(如古突厥语、古吐蕃语)的推广,以及对当地神祇的吸收与融合。 二、 祆教(拜火教)的韧性与衰落: 祆教作为波斯萨珊王朝的国教,在中亚绿洲城市,尤其是粟特商人社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梳理了粟特商帮的宗教信仰结构,探讨了他们如何在遥远的东方建立祭祀场所(火坛),以及祆教与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在同一城市空间内的竞争与共存。通过对吐鲁番出土文书中的契约、信贷记录以及宗教仪式描述的分析,我们得以描绘出祆教信仰在商业网络中的强大影响力。然而,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祆教在文化和政治上的边缘化过程,也成为了本部分探讨的重点。 三、 景教与摩尼教的短暂辉煌: 基督教聂斯脱里派(景教)和摩尼教作为小众但影响深远的宗教,其在中亚的传播路线和信徒构成具有显著的特殊性。景教主要依靠叙利亚语的传教士和与东罗马帝国的贸易联系,其在中亚的痕迹主要体现在一些墓葬碑铭和零星的宗教文本中。摩尼教则凭借其包容性的教义,在一定时期内获得了突厥贵族阶层的支持。本书对比了这两种宗教在传播速度、信徒群体与最终历史命运上的巨大差异。 第二部分:草原帝国的宗教政策与民族认同的重塑 中古时期,中亚历史的主角之一是兴起于草原的突厥、回鹘、吐蕃和蒙古等游牧民族。他们的宗教选择往往直接决定了区域政治版图的变迁。 一、 突厥汗国的萨满教与外来信仰的接纳: 早期的突厥汗国(如后突厥汗国、回鹘汗国)以原始的萨满教和腾格里信仰为主导。然而,随着对绿洲世界的控制加深,他们开始有选择地接纳外来宗教,以服务于政治目的。我们详细分析了回鹘汗国皈依摩尼教的决策,探讨了摩尼教的“和平主义”色彩如何被统治者用以稳定社会、区分与周边尚武的部落集团。 二、 吐蕃帝国的扩张与佛教的传入: 吐蕃在赞普松赞干布时期对中亚的军事介入,不仅改变了唐朝的边疆格局,也将苯教与佛教的激烈斗争带入了新的阶段。本书着重考察了吐蕃对绿洲地区佛教寺院的控制,以及吐蕃僧侣对印度佛学经典的翻译和本土化实践,这为后世藏传佛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伊斯兰教的传入与文化重构: 从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中亚开始,伊斯兰教的传播是中古后期最重要的历史事件。本部分超越了传统的“征服史”叙事,侧重于“文化渗透”的机制。我们研究了伊斯兰教在城市(如河中地区)的扎根过程,分析了早期苏菲派教团如何有效地吸收了当地的宗教习俗和圣人崇拜,实现了本土化。同时,本书也探讨了面对强大的伊斯兰势力,原有的祆教、佛教社区(如“契丹佛教徒”)如何通过“甘美丁”(Dhimmi,受保护群体)的身份,在经济和法律上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直到逐渐被同化。 第三部分:贸易、法律与社会张力 本研究强调,宗教与文化交流并非是纯粹的“上层建筑”现象,而是紧密嵌入在贸易网络和法律体系之中的。 一、 粟特商业网络中的宗教“身份投资”: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人群体,他们的宗教信仰往往与其商业身份相互关联。拥有共同信仰的商人更容易建立信任机制,进行远距离的金融和货物担保。本书通过对粟特语商业信函的研究,揭示了他们在不同宗教区域采取的不同商业策略,以及宗教身份在跨文化商业冲突中如何被用作维护群体利益的工具。 二、 法律文书中的宗教多元性: 通过分析吐鲁番、敦煌等地发现的多种语言的契约、遗嘱和法庭记录,我们得以观察到不同宗教社群在财产继承、债务清偿、婚姻关系等方面如何依据各自的宗教法或地方习俗进行裁决。这些原始材料清晰地展示了中古时期中亚社会在法律层面上对多元信仰的实际容忍度。 三、 语言的媒介作用与宗教的传播: 语言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本书详细分析了中古时期粟特语、吐蕃语、回鹘语在宗教文献翻译中的角色。特别是粟特语作为一种“商业通用语”和“宗教中介语”,如何在佛教和摩尼教文本的传播中起到了枢纽作用。 结论: 《丝绸之路上的文化交融与冲突》最终描绘了一个并非静止不变,而是充满流动、竞争与适应的中古中亚历史图景。它揭示了在地理的连接点上,人类精神世界的丰富性如何通过贸易和政治的张力得以塑造,为理解世界古代史中轴心时代的文化动力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书试图超越“东西方文明冲突”的二元对立,展现一个更为复杂、相互渗透的“中亚模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艺术品,那种沉静而富有历史感的色调,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一本寻常的普及读物。它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每一次翻开书页,都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选择和叙事节奏上的精妙把握。特别是那些对古代文献的引用,处理得极为自然流畅,丝毫没有生硬的学术腔,反而像是在娓娓道来一段段被时间尘封的故事。装帧的质感也相当出色,纸张的选择很有分量,翻阅起来是一种享受,这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的层次。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布局上的匠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天衣无缝,仿佛一条河流自然地流向远方,带着读者穿越不同的历史时期,感受着环境变迁带来的冲击与力量。这种细致入微的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凤凰文库”这个系列的极高标准,让人对整个系列的品质都充满了信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物,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次不经意间瞥见,都能激起我重新拾起细读的冲动。

评分

这本书的独特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其对“地方性”细节的执着挖掘与对“全球性”趋势的宏大关照之间的完美平衡。它没有陷入过度宏观的理论空谈,也没有沉溺于琐碎的个案罗列,而是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即通过那些具体的地理单元和它们所承载的生态记忆,来投射出整个历史变迁的侧影。这种由小见大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共鸣感。当你跟随作者的视角去观察某一片河流域或某一座山脉的生态命运时,你会清晰地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兴衰,其实都是与这些自然载体紧密相连的。这种阅读体验,是那种“醍醐灌顶”式的,让人在合书之后,看待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时,都会不自觉地增加一个更深的历史和生态的维度。它带来的知识冲击,是系统性的,并且具有长久的启发意义。

评分

我必须提及这本书在知识体系构建上的那种磅礴气势。它并非仅仅是对已知历史的梳理,更像是一次勇敢的“考古发现”,试图挖掘出那些长期被主流史学忽略的“隐形力量”。作者似乎有一种使命感,要为那些沉默的大地和消逝的物种发声。阅读过程中,我清晰地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那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深刻敬畏。它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充满张力的历史剧场,人类的活动、气候的变迁、生物的多样性,共同构成了这场永不落幕的戏剧。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的旁观者,而是被吸纳进了那个广阔的历史场域之中,亲身感受着环境力量的无可抗拒与人类意志的微不足道。这种被引导进入深层反思的状态,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高度。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功力令人叹为观止,它有一种罕见的穿透力,能够将宏大的历史叙事,巧妙地嵌入到具体的、可感知的自然现象之中。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那种历史的厚重感所震撼,仿佛能亲眼目睹那些遥远时代的风貌,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博弈。作者的笔触既有历史学家的严谨考证,又带有文学家独有的细腻洞察力,这种结合使得复杂的议题变得鲜活而引人入胜。那种对细节的执着捕捉,常常让人拍案叫绝,比如对某一地区物候变化的描述,或者对古人生活习俗中与自然互动方式的刻画,都显得入木三分。我甚至觉得,作者在叙事时,仿佛有一种与历史长河对话的姿态,用一种既谦卑又充满力量的语调,引导我们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日常忽略的自然脉络。读完一些章节后,我会合上书本,陷入长久的沉思,因为那些文字带来的冲击力是持久而深远的,它改变了我观察世界的一些基本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没有采取那种传统的线性编年体,而是像一张精密编织的挂毯,将不同时间跨度和地域的片段有机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相互关联的生态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恰恰最能体现“环境史”的复杂性和关联性。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跟随着作者的思路在不同的历史层次间穿梭,这种思维上的挑战,却也带来了巨大的智力满足感。每一次的跳转都像是揭开了一个新的维度,让人不断地对既有的认知结构进行重塑和调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跨学科知识时的游刃有余,那些地理学、人类学乃至气候学的知识,都被熔铸成了流畅的叙事语言,毫无晦涩之感。这种高超的整合能力,使得全书的论证体系异常坚实,像一座结构完美的建筑,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宏观视野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

评分

关于环境的问题,仔细学习一下。

评分

讲述农耕社会与环境变化的考证。物竞天择的激烈斗争,前提是以生物多样性的毁灭为代价,结果不论,过程还是值得思考的。

评分

包子曰:买书不是为了看书,是一种情怀,是一种信仰。所以,明知看不完,还要继续买!

评分

一直想买的大部头,书挺好的

评分

给力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目前还没看,不知道

评分

有贵州相关内容。

评分

喜欢的书,买来认真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