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12-2014):聚偏二氯乙烯(PVDC)涂布薄膜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PVDC) Coated Film]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12-2014):聚偏二氯乙烯(PVDC)涂布薄膜 [Polyvinylidene Chloride (PVDC) Coated Fil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编
图书标签:
  • 包装行业标准
  • PVDC涂布薄膜
  • BB/T 0012-2014
  • 聚偏二氯乙烯
  • 塑料薄膜
  • 包装材料
  • 行业标准
  • 技术标准
  • 材料科学
  • 涂布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158024247305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1438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olyvinylidene Chloride (PVDC) Coated Fil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
字数:1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12-2014):聚偏二氯乙烯(PVDC)涂布薄膜》规定了聚偏二氯乙烯(PVDC)涂布薄膜(下简称涂布膜)的分类、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中华人民共和国包装行业标准(BB/T 0012-2014):聚偏二氯乙烯(PVDC)涂布薄膜》适用于以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双向拉伸聚酯(BOPET)、双向拉伸聚酰胺(BOPA)薄膜为基材膜、涂覆聚偏二氯乙烯乳液而制得的薄膜。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分类与规格
4 要求
5 试验方法
6 检验规则
7 标志、包装、运输和储存

前言/序言


《包装材料基础与应用技术》章节预览:聚烯烃薄膜的性能、加工与应用 书籍简介 本书旨在为包装行业专业人士、材料科学家以及相关领域的学生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视角,探讨现代包装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聚烯烃类薄膜材料。全书系统梳理了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薄膜从基础化学结构到实际工业应用的全过程,重点关注材料科学原理、加工工艺优化、性能表征标准及其在食品、医药和工业包装中的实际解决方案。 本书结构严谨,内容翔实,不仅涵盖了通用型聚烯烃薄膜的生产技术,更深入探讨了特种改性聚烯烃薄膜在高性能包装中的前沿应用。 --- 第一部分:聚烯烃薄膜的材料科学基础 (约 350 字) 第一章:聚烯烃化学与结构解析 本章首先回顾了聚乙烯(PE)和聚丙烯(PP)的聚合反应机理,详细阐述了不同催化剂体系(如齐格勒-纳塔、茂金属催化剂)对聚合物微观结构(如支化度、分子量分布、晶态结构)的影响。重点解析了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高密度聚乙烯(HDPE)以及均聚聚丙烯(hPP)和共聚聚丙烯(cPP)的分子链构象,如何决定其宏观机械性能和阻隔特性。讨论了添加剂(如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开口剂、防静电剂)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分散机制及其对薄膜稳定性的贡献。 第二章:薄膜的关键物理性能指标与测试方法 本章集中介绍评价聚烯烃薄膜质量的核心指标。内容涵盖: 1. 力学性能: 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撕裂强度(Elmendorf法)和冲击强度(悬臂梁/落锤法)的测试规范及影响因素分析。探讨了双向拉伸(BOPP)过程如何显著提升薄膜的模量和强度。 2. 热性能: 熔融温度、热封温度窗口、热收缩率的测定,这对于包装的封合完整性至关重要。 3. 光学性能: 透明度、雾度(Haze)的测量及其与薄膜表面粗糙度和结晶度的关系。 4. 表面能与印刷适应性: 接触角测量在评估薄膜电晕处理效果中的应用,以及处理度与油墨附着力的量化关系。 --- 第二部分:聚烯烃薄膜的加工技术与优化 (约 500 字) 第三章:挤出吹塑工艺详解 (Film Blowing) 本章深入剖析了单层和多层共挤出吹塑工艺。详细介绍了挤出机的螺杆设计(L/D比、压缩比)如何影响熔体均匀性。着重讲解了环形模具的结构、冷却风环的设计,以及“吹胀比”(BUR)和“牵引比”(DRAW DOWN)对薄膜厚度均匀性和横向/纵向拉伸度的精确控制。讨论了常见缺陷(如:条纹、口红、汗斑)的成因及工艺调控手段。 第四章:流延挤出工艺 (Cast Film Extrusion) 流延工艺是生产高透明度和精确厚度控制薄膜的首选方法。本章详细介绍了熔体从模头挤出后,如何通过接触冷却辊(Chill Roll)的温度、转速和空气间隙实现快速结晶和表面质量控制。对比了单面光滑(Glossy Side)和粗糙面(Matte Side)的形成机制。对于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的生产,本章阐述了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使用拉伸机Tenter Frame)的温度窗口和速度匹配对最终性能的决定性作用。 第五章:功能化改性与复合技术 本章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手段赋予聚烯烃薄膜新的性能: 1. 阻隔性增强: 讨论了采用纳米复合技术(如粘土/有机物层状结构)或界面偶联技术来提高对水蒸气和氧气的阻隔性能。 2. 表面处理技术: 详细介绍了电晕放电(Corona Discharge)和火焰处理(Flame Treatment)的原理、优化参数(能量输入、处理宽度)及其在改善油墨和粘合剂附着力中的作用。 3. 复合结构设计: 重点分析了PE/PP层压结构在软包装中的应用,包括热封层、结构层和印刷层的材料选择和层间粘合技术(如挤出复合、干式复合)。 --- 第三部分:聚烯烃薄膜的终端应用与法规考量 (约 650 字) 第六章: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与挑战 本章关注PE和PP薄膜在食品包装中的核心功能——保鲜和安全。 1. 冷冻和冷藏应用: LLDPE因其优异的抗刺穿性和低温柔韧性在冷冻食品包装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共混来优化耐低温脆化点。 2. 微波与热灌装应用: 讨论了高熔点PP在耐热包装中的优势,以及如何通过共聚物设计控制收缩率。 3. 气调包装(MAP): 介绍利用PE或PP薄膜作为主要阻隔层,配合EVOH等高阻隔层,实现对包装内气体组分(O2, CO2)的精确控制,延长易腐品保质期。 第七章:医药与工业包装需求 本章聚焦于对清洁度、稳定性和特定阻隔要求更高的领域。 1. 医药级包装: 讨论了用于无菌包装的PE/PP薄膜所需的洁净室生产标准(ISO 5级/7级),以及残留溶剂和萃取物(Extractables and Leachables, E&L)的控制限值。特别是对于蒸汽灭菌(Autoclave)环境,对薄膜耐高温高湿性能的严苛要求。 2. 工业级应用: 探讨了重包装薄膜(Heavy Duty Sacks)对拉伸强度和抗疲劳裂纹性能的要求,以及用于农业地膜的抗紫外线(UV Stabilizer)技术。 第八章:可持续性、回收与法规环境 本章审视了聚烯烃包装材料在循环经济中的角色。 1. 可回收性设计: 详细分析了全聚烯烃(All-PE或All-PP)结构设计的重要性,如何通过替代传统的多层复合结构来实现单一材料的回收。讨论了机械回收(Mechanical Recycling)和化学回收(Chemical Recycling)的技术瓶颈和发展方向。 2. 生物基聚烯烃: 介绍了利用生物质原料生产的PE/PP材料,及其在实现碳足迹减少方面的潜力。 3. 全球法规概述: 简要对比了欧盟(EU No. 10/2011)、美国FDA等主要市场对食品接触用聚烯烃材料的特定迁移限量(SML)要求,强调了包装材料供应商必须遵循的合规性框架。 --- 总结: 本书通过对聚烯烃薄膜的结构-性能-工艺-应用的完整链条进行分析,为读者提供了全面掌握这一关键包装材料的知识体系,旨在推动更高性能、更可持续的包装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应用。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语言风格,透着一股浓厚的官方文件气息,严谨得让人几乎找不到可以喘息的空隙。我期待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聚偏二氯乙烯涂布技术在高端化妆品包装或电子产品防潮包装中的前沿应用案例,毕竟现代包装材料的竞争点已经远远超出了基础的阻隔性能。然而,内容主要围绕着如何确保基础质量的合规性展开。比如,关于特定溶剂残留的控制标准,以及不同批次产品间性能差异的允许范围界定,这些对于确保供应链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无疑是基础,但对于提升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壁垒而言,显然需要更进一步的探讨。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关于未来发展方向的指引,比如更高效的涂布工艺改进,或者如何通过纳米技术来增强PVDC层的性能,但这些创新性的内容在本书中几乎没有涉及,似乎所有的焦点都锁定在了“如何达到并保持现有行业认可的最低标准”这一目标上。这使得阅读体验更像是在进行一次严格的合规性审计,而非一次充满启发的知识探索之旅。

评分

这部关于PVDC涂布薄膜的行业标准,着实让人感受到了一种严谨而深入的技术氛围。我原本是抱着学习和了解这个领域最新进展的目的来翻阅它的,毕竟在食品包装和医药包装领域,PVDC材料的阻隔性能是至关重要的考量因素。然而,在仔细研读了其中的章节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部纯粹的技术规范手册,聚焦于标准化的检测方法、术语定义以及产品性能的最低要求。对于一个希望了解PVDC涂布技术发展趋势、新型应用案例或者市场动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似乎有些侧重于“如何测试”而不是“它能做什么”或者“它正在走向何方”。它详细描述了涂层厚度的测量精度、水蒸气透过率的测试环境设定,以及薄膜的拉伸强度测试流程,这些对于质检工程师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料,但对于寻求宏观市场洞察或者创新思路的读者来说,这些细节的堆砌显得有些枯燥,缺乏对实际应用场景中可能遇到的复杂问题的探讨,比如在极端温度变化下涂层附着力的长期稳定性分析,或者与其他新型环保材料复合后的性能权衡。总的来说,它是一本扎实的“内功心法”,但对于追求“招式变化”的探索者而言,可能略显单薄。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材料科学进步的研究人员,我对任何涉及高性能阻隔材料的标准都有天然的兴趣。我本以为《BB/T 0012-2014》会在深入解析PVDC分子结构与宏观阻隔性能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或许能提供一些关于特定涂布配方如何影响长期存储效果的量化模型。然而,这本书似乎刻意避开了深入的化学反应机理探讨和复杂的物理模型构建。它更侧重于现象的描述和量化的指标界定。例如,它清晰地界定了哪些参数必须被记录,以及在何种条件下测试结果才算有效,这无疑是标准化工作的核心。但对于我这样渴望理解“为什么”的读者来说,这种“是什么”的叙述方式显得有些隔靴搔痒。我试图寻找关于涂布液的粘度、固化温度曲线与最终薄膜结晶度之间关系的深入论述,但这些微观层面的细节信息似乎被有意地简化或排除在了本标准的范围之外,使得它在学术前沿探索方面的价值大打折扣,更偏向于一个操作手册的性质。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非常必要,但不够全面”。它成功地建立了一套针对聚偏二氯乙烯涂布薄膜的质量控制框架,确保了市场上流通的产品在基本的阻隔性和物理强度上达到了国家认可的基准线。这对于贸易往来和质量仲裁是极具价值的。但从一个关注整个产业链生态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内容显得有些“孤立”。它没有探讨PVDC涂布膜在回收利用过程中可能面临的环境问题,也没有将它与其他主流阻隔材料(如EVOH、金属化薄膜)进行系统的性能-成本对比分析。行业标准的价值在于引领方向,而这本书更像是对现有流程的固化与确认。我期待能看到对环保趋势的响应,比如对低VOCs涂布工艺的提及,或者对生物降解性基材的兼容性评估,但这些在书中完全找不到踪影,使得它在应对当前包装行业绿色转型的迫切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评分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它能为我们正在开发的下一代柔性电子元件提供可靠的湿度屏障解决方案的参考依据。对于这种对湿度极其敏感的应用,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静态的阻隔数据,更需要的是材料在动态应力(如弯折、拉伸)下的长期性能衰减曲线。这本书提供的测试方法和标准,大多是基于静态、理想化的实验室环境得出的。虽然这为评估材料的初始性能提供了统一的基准,但它几乎没有提及在实际的工业应用场景中,例如在生产线上高速卷绕或在终端产品使用过程中遭受的机械应力,PVDC涂层可能出现的微裂纹扩展或脱层的风险评估方法。读者很难从这本书中提取出如何根据特定终端应用环境来优化涂层厚度或基材选择的指导性建议。它更像是一份对现有成熟技术的总结和规范,缺乏对未来挑战和复杂场景应对策略的预见性指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