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1937年,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一个充满了矛盾与冲突的构件,而阿德勒则不同,他认为健康的心理是成功人生的主要推力,因而将心理看作可以帮助个人达成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其代表作有《生活对你意味着什么》、《儿童教育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等。
——阿勒德
——墨菲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一个28岁男人所做的梦。这个梦的运动轨迹是一直往下滑的,像温度表中的水银一样,清楚地向我们展示出其成长经历中的心理变化。我们很容易看出他对获得权力和控制权具有很深的自卑感。他说:在梦中我和一大群人去郊游,由于我们所要乘坐的那条船太小了,所以必须在一个铁路小站过夜,等待换乘交通工具。夜里,忽然有消息说我们的船在下沉。所有人都被叫去压水泵排水,好阻止船下沉。我想起行李中有一些值钱的东西,就冲上了船。所有人都已经放弃并离开了船时,我才从窗口捞出了我的背包。我发现了一把我非常喜欢的刀,那把刀的价值仅次于我背包中的铅笔刀,我把刀放进背包。船沉得越来越快,这时我和一个熟人一起跳入海中,然后游到岸上。因为码头很高,我们只能继续往前游,前面是一个险峻的悬崖,没有路了,我只好顺着悬崖滚下去。自离开船以后,我就再没有见到我的同伴。我越滚越快,心里害怕极了,担心会摔死。最后,我终于到了山脚,落在一个熟人面前,但实际上我并不认识这个人。他正在和罢工者们一道默默地站着,进行罢工,他待人很和气。他对我似乎有些责怪的意思,仿佛知道在船行将沉没的时候,我推开了自己的伙伴。‘你在这儿干什么?’他问我。我想逃离这个四面都是陡壁深谷,但除了壁顶向下垂着的一些绳子外,没有其他物体可以凭借。这些绳子太细了,我不敢爬。最后,好像我不耐烦了,跳过了这段似的,不知怎的我就到了顶上。我看见在深谷的边缘,有一条两旁拦着篱笆的路,路上有人来往,他们都友好地和我打着招呼。”
通过对早期生活经历的回忆我们了解到,他在5岁前体质较差,经常生病,而且都是重病。因此父母总是很小心地保护他、照料他,不让他与其他孩子来往。而当他想和成人交朋友时,他父母又总告诫他说,小孩子不应该多嘴多舌,碍手碍脚,只能在大人身边乖乖地玩,因为大人有大人的事要做。因此,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与人接触的机会,只能与他的父母交流,而这些机会对个体的社交感成长是极为重要的。这样的结果使他远远地落后于他的同龄儿童,而且也无法赶上。他被伙伴们看作是愚蠢的人,并成为他们的笑柄,他难以找到朋友,对我们来说,这不足为奇。他的自卑感也因此日渐加深,最终达到极限。他的父亲负责教育他,父亲用心良苦,但脾气不好,有些暴躁专制;母亲虽柔弱,但并不善解人意,而且对他有些张扬、跋扈。父母反复强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很关心,不过教育方式仍是很严厉。因此他更加觉得生活无望。在他童年时期最早的记忆中,有一件令他印象深刻的事情。当时他3岁,他母亲说他不听话,因此罚他在一堆豌豆上跪了半小时,但实情是由于他一直害怕一个马夫,所以拒绝帮他妈妈去给那个马夫送信,这个原因他母亲是知道的,他已经告诉了她。他很少挨打,但如果真的要挨打,父亲会用一条编得很密的打狗鞭打,很疼。在每次挨打后,他还必须讲出他挨打的原因,并请求父母宽恕。他父亲说:“孩子应该知道挨打,是做错了些什么事造成的。”有一次,他不知道为什么挨揍,打完以后也说不出原因,又被重打了一顿,一直打到他招出别的一些不良行为为止。
从他的童年开始,他就对父母存在敌意。他的自卑感也一直很深,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出人头地。他的生活中充满了大大小小的失败的经历。在他18岁之前,他一直是在学校里被人们取笑的对象。有一次,甚至连他的老师也取笑了他,向全班朗读了他写得一篇很差的作文,边朗读还边奚落他。
这些事件促使他害怕与人接触,使他想与世隔绝,之后他慢慢地脱离了社会。在与其父母的战斗中,他偶然发现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回击方法,那就是拒绝开口,虽然代价高了些。这样一来,他放弃了一个很重要的与外部世界保持联系的手段。由于他不和任何人交流,他慢慢地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孤家寡人。开始时他被所有人误解,也不同任何人讲话,特别是他父母,事情发展到最后变成没有人想同他说话了。他想进入社会圈的所有企图,以及想建立亲密关系的所有企图都失败了,为此他很伤心,也很难过。这就是他28年来的生活经历。由于遍布他心灵深处的自卑情节,使他产生毫无理性的野心和对显赫地位的难以抑制的渴望,这使他的社会感不断扭曲。他的话越少,心理需求越多;不管什么时候,他所梦想的都是如何飞黄腾达,如何取得不可一世的成绩和胜利。
……
在儿童中间,当他的一个弟弟或妹妹又降生到人世时,毫无例外地,忌恨几乎都会在他们内心中产生出来,父母会更多地注意新出生的弟弟或妹妹,致使年长的儿童觉得自己仿佛是那被废黜的国王。忌恨的程度会在这些儿童身上表现得很强烈,在年幼的弟弟妹妹出生以前,他们曾经生活在父母之爱的呵护下。对于这种感受能发展到怎样的程度,一个小女孩的事例就可以说明,她承认当她8岁的时候杀了3个人。
这个小女孩的进步非常迟缓,任何事情她都不做不了,因为她太虚弱了。结果,她发现在相对令人愉快的情形中也会有自己的身影。然而,在她6岁的时候,因为一个妹妹的到来,在突然间,她这种愉快的情形发生了改变。随之发生改变的还有她的心灵,甚至于,她带着残忍的仇恨迫害她的妹妹。对于她的行为,她的父母很不理解,于是很严厉地对待她,并企图要她对她的每一个错误行为负责。
有一天,在流经这户人家的小河里,人们发现了一个小女孩的尸体。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小女孩被淹死了,最后,人们抓住了这个把第三个小孩扔进水里的人,她就是我们的病人。她并不否认她是凶手,于是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观察,而且最后,疗养院成了她长期居住的地方,在那里她要接受更多的教育。
忌恨,甚至更容易产生于有多个兄弟姐妹的情形下。众所周知,一个女孩的命运,在我们的文明中并不会引起人们太多的关注。当她看见她降生于世的弟弟得到更热情的欢迎,有更多的照顾和关注围绕在他身旁,并得到各种各样好处的时候——这些好处是女孩不能享受到的,她就容易显得非常沮丧。
敌对,自然而然会因这样的关系而产生。但也有可能,一个姐姐会像母亲一样对待自己的弟弟,她会把自己的爱表现出来,可是,在心理学上,与第一个事例相比,这种需要并没有什么不同之处。一个姐姐倘若用母亲般的态度来对待弟弟妹妹,那么,她将重新获得一种为所欲为的权力地位,从这种危险的地位中,她能通过这种把戏而创造出一种有价值的技能。
通常情况下,家庭的忌恨导致了兄弟姐妹之间夸大了的竞争。当女孩感觉到被忽视,她就会促使自己拼命地去征服她的兄弟。最终,她会成功地超过她的兄弟,因为她更勤奋和努力,这其实也是非常常见的。但实际上,她得到了自然的帮助。在青春期,在心理和身体上,女孩的发展都快于男孩,即便在随后的几年中,这种差异会慢慢变得不明显,甚至消失。
……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妙,它不像某些畅销书那样急于抛出结论,而是采取了一种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方式,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被带入作者构建的思维迷宫。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内容晦涩难懂,而是因为某些句子触动了内心深处一直未曾被触及的角落,引发了强烈的共鸣和自我审视。作者似乎拥有将复杂概念抽丝剥茧的魔力,即便是宏大的主题,也能用日常生活中触手可及的例子来阐释,使得那些原本遥不可及的理论变得鲜活可感。这种叙述的流畅性,简直就像是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壁炉边进行一次深入的交谈,既有启发性,又充满了人性的温度。我个人的阅读体验是,它强迫我放慢速度,去真正消化每一个观点的重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求“读完”这个动作本身。
评分从结构上来看,这本书的逻辑构建堪称艺术品。它仿佛是一部精密的钟表,每一个章节、每一个论点都是相互咬合、缺一不可的齿轮。没有冗余的过渡,每一部分都承接自然,又指向下一个更深层次的探讨。我发现自己很难只读其中一两章就停下,因为缺失了前文的铺垫,后续的论述就会显得力量不足。这种结构上的完整性,给予了读者极大的安全感,让人相信作者对整个主题的把握是全面而深入的。它更像是一张被精心绘制的地图,引导你穿越复杂的思想丛林,最终抵达清晰的瞭望台。对于我这种喜欢探究事物底层逻辑的读者来说,这种严丝合缝的架构设计,是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更具吸引力的核心价值所在。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内容密度非常惊人,初读时有一种被信息洪流冲击的感觉,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精妙。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合上书就能立刻“豁然开朗”的类型,而更像是播下了一颗种子,需要时间在你的潜意识里生根发芽。我发现自己开始不自觉地将书中的观察模型应用到我日常观察周围人的行为上,试图去验证或者修正书中的某些观点。这种阅读后的“后效应”是衡量一本非虚构作品价值的重要标准,它证明了作者所传递的知识已经成功地从书本转移到了读者的认知结构中,开始发挥作用。尤其是一些关于群体心理的描述,精准得令人心惊,仿佛作者曾在我生活的某个场景中隐身观察过。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虽然最初戴上有些不适,但时间久了,会发现世界因此变得清晰锐利起来。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独特,充满了哲学的思辨味道,但又避免了陷入学院派的枯燥。作者的遣词造句透露出一种洞察世事的超然,仿佛他已经站在了人类行为的更高维度,带着一种理解和包容的目光来审视一切。我特别欣赏那些充满画面感的比喻,它们并非简单的修饰,而是对核心思想的精准概括。读着那些充满力量感的句子,我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背后所蕴含的热情和执着,他显然不是在写一篇应付了事的文章,而是在贡献他毕生的思考结晶。这种文字的张力和深度,使得阅读过程本身也成为一种智力上的享受。即便是那些我原本并不认同的观点,作者也用极其严谨的逻辑和优雅的表达方式呈现出来,让人不得不正视其合理性,而非轻易否定。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典雅的气质,光是放在书架上就觉得很有分量。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纸张的质感也处理得恰到好处,翻阅起来非常舒适,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精心打磨的匠人精神。我尤其喜欢封面那种留白的处理,简洁有力,似乎在暗示着内容深邃,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虽然我还没完全读完,但光是从排版和用词的考究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文字功底上的深厚积累。有些书籍的封面只是为了吸引眼球,而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明显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它在某种程度上预设了阅读的心态——一种严肃且专注的探索。每一次拿起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与内心世界的对话预演。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往往是判断一部作品是否值得投入时间的重要标志,至少在视觉和触觉上,它已经成功地抓住了我。
评分到货很快,纸质一般,内容慢慢学了。
评分年后初五以后正常报单
评分书中讲述了一个个现实中的例子,值得一读。
评分送货快 还没看 看完继续评价
评分不错的,整体满意,就是装箱没垫防护,书角容易变形
评分买了三本了,怎么说呢,翻译一般,外国人的逻辑不好懂,考验读者的水平。装帧印刷豆都一般,但是精装的没有套装,害怕买重了
评分值得购买,不错的书,印刷质量妥妥的,价格也给力
评分挺厚的一本书,很满意!
评分质量不错,喜欢这套葵花宝典句修练段时间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