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鋼原材料手冊

玻璃鋼原材料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汪澤霖 著
圖書標籤:
  • 玻璃鋼
  • 復閤材料
  • 樹脂
  • 縴維
  • 原材料
  • 工程塑料
  • 聚閤物
  • 工業材料
  • 化學工業
  • 材料科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化學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22211569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345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520
字數:1029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玻璃鋼原材料手冊》對玻璃鋼/復閤材料生産和應用過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原料和助劑都進行瞭詳細論述,主要包括它們的英文名稱、化學式、結構式、物化性能、製法、特性及選用原則等。《玻璃鋼原材料手冊》內容具體、全麵,比較適閤從事研究和應用的技術人員,也可以作為銷售人員和管理人員的參考書。

內容簡介

  《玻璃鋼原材料手冊》主要對基體樹脂(熱固性樹脂、熱塑性樹脂)、固化劑、增強縴維、填料、引發劑、防老劑、稀釋劑、阻燃劑、著色劑、溶劑、偶聯劑、促進劑、脫模劑等玻璃鋼常用原材料的英文名稱、化學式、結構式、物化性能、製法、特性和應用等進行瞭全麵論述。幾乎收集瞭目前常用的原料和助劑品種,希望能夠對從事玻璃鋼/復閤材料研究、生産、應用的技術人員以及相關的銷售人員有所指導。

作者簡介

  汪澤霖,上海玻璃鋼研究院,研究員,作者多年來一直長期從事玻璃鋼的生産和應用研究,退休後仍在相關企業擔當技術指導。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不飽和熱固性樹脂1.1 不飽和聚酯樹脂 1.1.1 概述 1.1.2 手糊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3 噴射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4 樹脂傳遞模塑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5 纏繞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6 模壓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7 層壓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8 拉擠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9 連續闆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1.10 澆鑄成型工藝用不飽和聚酯樹脂 1.2 二甲苯不飽和聚酯樹脂 1.3 乙烯基酯樹脂 1.3.1 雙酚A型乙烯基酯樹脂 1.3.2 酚醛環氧型乙烯基酯樹脂 1.3.3 溴化雙酚A型乙烯基酯樹脂 1.3.4 環氧氨基甲酸酯型乙烯基酯樹脂 1.3.5 彈性體改性乙烯基酯樹脂 1.3.6 SMC用乙烯基酯樹脂 1.3.7 拉擠工藝用乙烯基酯樹脂 1.3.8 防腐蝕工程用乙烯基酯樹脂 1.4 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樹脂 1.4.1 鄰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 1.4.2 間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 1.5 丁苯樹脂 1.6 聚丁二烯樹脂 參考文獻
第2章 環氧樹脂2.1 縮水甘油醚類環氧樹脂 2.1.1 雙酚A型環氧樹脂 2.1.2 雙酚F型環氧樹脂 2.1.3 雙酚AD型環氧樹脂 2.1.4 雙酚S型環氧樹脂 2.1.5 間苯二酚型環氧樹脂 2.1.6 氫化雙酚A型環氧樹脂 2.1.7 二酚基丙烷側鏈型環氧樹脂 2.1.8 酚醛環氧樹脂(綫型苯酚甲醛環氧樹脂) 2.1.9 鄰甲酚甲醛環氧樹脂 2.1.10 間苯二酚-甲醛型環氧樹脂 2.1.11 1,1,2,2-四(對羥基苯基)-乙烷四縮水甘油醚環氧樹脂 2.1.12 三酚基甲烷三縮水甘油醚環氧樹脂 2.1.13 均苯三酚三縮水甘油醚環氧樹脂 2.2 縮水甘油酯類環氧樹脂 2.2.1 鄰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 2.2.2 間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732) 2.2.3 對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FA-68) 2.2.4 四氫鄰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CY-182、711) 2.2.5 六氫鄰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CY-183) 2.2.6 1,2-環氧環己烷-4,5-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TDE-85) 2.2.7 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二縮水甘油酯 2.2.8 均苯三酸三縮水甘油酯 2.3 縮水甘油胺類環氧樹脂 2.3.1 對氨基苯酚三縮水甘油基環氧樹脂(AFG-90、TGPaP) 2.3.2 氨基四官能環氧樹脂(AG-80、TGDDM) 2.3.3 三聚氰酸環氧樹脂(TGIC、國産型號為A-95和A-695) 2.3.4 二甲基海因二縮水甘油胺型環氧樹脂 2.3.5 1,3-二縮水甘油-5,5-二甲基海因 2.4 脂環族環氧樹脂 2.4.1 3,4-環氧基-6-甲基環己甲酸-3′,4′-環氧基-6′-甲基環己甲酯(ERL-4201、201) 2.4.2 3,4-環氧基環己甲酸-3′,4′-環氧基環己甲酯(ERL-4221) 2.4.3 二氧化乙烯基環己烯(ERL-4206) 2.4.4 二氧化雙環戊二烯(ERL-4207) 2.4.5 二氧化雙環戊基醚 2.4.6 二甲基代乙烯基環己烯二環氧化物(ERL-4269) 2.5 脂肪族環氧樹脂 2.6 柔韌性環氧樹脂 2.6.1 縮水甘油酯型柔韌性環氧樹脂 2.6.2 縮水甘油醚型柔韌性環氧樹脂 2.7 含氟環氧樹脂 2.7.1 二酚基六氟丙烷二縮水甘油醚 2.7.2 1,3-雙(3-縮水甘油醚基四氟苯氧基)-2-羥基丙烷 2.7.3 1,4-雙(羥基六氟異丙基)苯二縮水甘油醚 2.7.4 1,3-雙(羥基六氟異丙基)苯二縮水甘油醚 2.7.5 1,3-雙(羥基六氟異丙基)正全氟丙基苯二縮水甘油醚 2.7.6 1,4-雙(羥基六氟異丙基)四氟苯二縮水甘油醚 2.7.7 4,4-二羥基八氟聯苯二縮水甘油醚 2.7.8 4,4-雙(羥基六氟異丙基)八氟聯苯二縮水甘油醚 2.8 含氯、溴阻燃環氧樹脂 2.8.1 四氯雙酚A型環氧樹脂 2.8.2 四溴雙酚A型環氧樹脂 2.9 含磷阻燃環氧樹脂 2.9.1 六(3-縮水甘油醚基苯氧基)三聚磷腈 2.9.2 六縮水甘油醚基三聚磷腈 2.9.3 二(鄰羥基苯基)-甲基氧膦二縮水甘油醚 2.9.4 二(3-縮水甘油)基苯基磷酸酯 2.9.5 二(3-縮水甘油氧)苯基氧膦 2.10 含氮阻燃環氧樹脂 N,N-二縮水甘油基-2,4,6-三溴苯胺(DG-TBA) 2.11 甘油環氧樹脂(B型) 參考文獻
第3章 其它熱固性樹脂3.1 酚醛樹脂 3.1.1 氨酚醛樹脂 3.1.2 鋇酚醛樹脂 3.1.3 鎂酚醛樹脂 3.1.4 浸漬用酚醛樹脂 3.1.5 硼酚醛樹脂 3.1.6 鉬改性酚醛樹脂 3.1.7 有機矽改性酚醛樹脂 3.1.8 磷改性酚醛樹脂 3.1.9 二甲苯改性酚醛樹脂 3.1.10 雙氰胺改性酚醛樹脂 3.1.11 尼龍改性酚醛樹脂 3.1.12 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樹脂 3.1.13 NR9400係列新型酚醛樹脂 3.1.14 聚酚醚酚醛樹脂 3.2 苯並嗪樹脂 3.2.1 苯並嗪PA 3.2.2 二苯甲烷二胺型苯並嗪(MA) 3.2.3 雙酚A型苯並嗪(BA) 3.2.4 苯並嗪BM 3.2.5 苯並嗪22P-a 3.2.6 苯並嗪440-a 3.3 呋喃樹脂 3.3.1 糠醛苯酚樹脂 3.3.2 糠醇樹脂 3.3.3 糠酮樹脂 3.4 有機矽樹脂 3.5 三聚氰胺樹脂 3.6 聚氨酯樹脂 3.7 氰酸酯樹脂(CE) 3.7.1 雙酚A型氰酸酯(BAC、BADCy) 3.7.2 雙環戊二烯雙酚型氰酸酯(DCBC) 3.8 聚芳基乙炔樹脂 3.9 矽炔樹脂 3.9.1 間二乙炔基苯矽烷(MSP) 3.9.2 甲基二苯乙炔基矽烷(MDPES) 3.9.3 三(二苯基苯乙炔矽氧)-硼烷 3.9.4 聚(二乙炔基苯-矽烷-硼烷) (PASB) 3.10 聚酰亞胺樹脂 3.10.1 均苯型聚酰亞胺 3.10.2 雙馬來酰亞胺樹脂 3.10.3 PMR型聚酰亞胺 3.10.4 乙炔端基型聚酰亞胺 3.10.5 熱塑性聚酰亞胺 3.10.6 聚酰胺酰亞胺 參考文獻
第4章 熱塑性樹脂4.1 聚乙烯 4.2 聚丙烯 4.3 聚氯乙烯 4.4 聚苯乙烯 4.5 ABS樹脂 4.6 聚酰胺 4.6.1 聚酰胺6 4.6.2 聚酰胺66 4.6.3 聚酰胺46 4.6.4 聚酰胺1010 4.6.5 聚酰胺11 4.6.6 聚酰胺12 4.6.7 聚酰胺610 4.6.8 聚酰胺612 4.7 聚碳酸酯 4.8 聚甲醛 4.9 聚苯醚 4.10 聚酯樹脂 4.10.1 聚對苯二甲酸丁二酯 4.10.2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 4.10.3 聚環狀對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4.11 氟塑料 4.11.1 聚四氟乙烯 4.11.2 聚全氟乙丙烯 4.11.3 聚三氟氯乙烯 4.11.4 聚偏氟乙烯 4.12 聚苯硫醚 4.13 聚碸類樹脂 4.13.1 聚碸 4.13.2 聚醚碸 4.13.3 聚芳碸 4.14 聚芳醚酮 4.14.1 聚醚醚酮樹脂 4.14.2 聚醚酮 4.15 聚苯並咪唑樹脂 4.16 聚芳醚腈樹脂 4.17 聚醚酰亞胺 參考文獻
第5章 增強材料5.1 玻璃縴維 5.1.1 玻璃縴維無撚粗紗 5.1.2 玻璃縴維短切原絲 5.1.3 磨碎縴維 5.1.4 玻璃縴維薄氈 5.1.5 玻璃縴維短切原絲氈 5.1.6 玻璃縴維縫閤短切原絲氈 5.1.7 玻璃縴維連續原絲氈 5.1.8 玻璃縴維針刺氈 5.1.9 玻璃縴維復閤氈 5.1.10 玻璃縴維無撚粗紗布 5.1.11 印製闆用E玻璃縴維布 5.1.12 無堿玻璃縴維布 5.1.13 玻璃縴維多軸嚮經編織物 5.1.14 3-D雙麵闆織物(三明治結構織物) 5.2 碳縴維 5.2.1 碳縴維原絲 5.2.2 磨短碳縴維 5.2.3 碳縴維短切原絲 5.2.4 碳縴維薄氈 5.2.5 碳縴維布 5.2.6 延展碳縴維大方格布 5.2.7 碳縴維經編織物 5.2.8 碳縴維預浸料 5.3 芳綸縴維 5.3.1 聚對苯二甲酰對苯二胺縴維 5.3.2 聚間苯二甲酰間苯二胺縴維 5.3.3 芳碸綸縴維 5.4 高矽氧縴維與石英縴維 5.5 硼縴維 5.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縴維 5.7 聚苯並唑縴維 5.8 聚[2,5-二羥基-1,4-亞苯基吡啶並二咪唑]縴維 5.9 碳化矽縴維 5.10 氧化鋁縴維 5.11 氮化硼縴維 5.12 玄武岩縴維 5.12.1 玄武岩連續無撚粗紗 5.12.2 玄武岩縴維布 5.12.3 玄武岩縴維單嚮布 5.13 PET縴維 5.14 聚苯硫醚縴維 5.15 聚醚醚酮縴維 5.16 聚酰亞胺縴維 5.17 不銹鋼縴維 5.18 混編布 5.18.1 芳綸縴維與碳縴維混編布 5.18.2 芳綸縴維與玻璃縴維混編布 5.18.3 玻璃縴維與碳縴維混編布 5.19 晶須 5.19.1 碳化矽晶須 5.19.2 鈦酸鉀晶須 5.19.3 氧化鋅晶須 5.19.4 硼酸鋁晶須 5.19.5 碳酸鈣晶須 5.19.6 硫酸鈣晶須 5.19.7 堿式硫酸鎂晶須 參考文獻
第6章 填 料6.1 概述 6.2 碳酸鈣 6.2.1 重質碳酸鈣 6.2.2 輕質碳酸鈣 6.3 碳酸鎂 6.4 白雲石粉 6.5 滑石粉 6.6 石棉粉 6.7 黏土 6.7.1 高嶺土 6.7.2 凹凸棒黏土 6.7.3 濛脫土 6.7.4 矽藻土 6.8 雲母粉 6.8.1 微晶白雲母 6.8.2 絹雲母 6.8.3 絹英粉 6.9 矽灰石粉 6.10 微珠 6.10.1 粉煤灰 6.10.2 玻璃微珠 6.10.3 中空微球 6.11 工業廢渣 6.11.1 硼泥 6.11.2 赤泥 6.12 礦物短縴維-雙F 6.13 硫酸鋇 6.13.1 重晶石粉 6.13.2 沉澱硫酸鋇 6.14 硫酸鈣 6.15 磷酸氫鈣 6.16 磷酸鋅 6.17 氧化鎂 6.17.1 重質氧化鎂 6.17.2 輕質氧化鎂 6.18 二氧化矽 6.18.1 石英粉 6.18.2 白炭黑 6.19 二氧化鈦 6.20 氧化鋁 6.21 氫氧化鋁 6.22 炭黑 6.23 石墨 6.23.1 石墨粉 6.23.2 膨脹石墨 6.23.3 石墨烯 6.24 珍珠岩 6.25 金屬粉 6.25.1 鋁粉 6.25.2 鋅粉 6.25.3 銅金粉 6.25.4 銀粉 6.26 天然有機粉末 6.26.1 木粉 6.26.2 竹縴維 6.26.3 果殼粉 6.26.4 縴維素縴維 參考文獻
第7章 不飽和熱固性樹脂固化助劑7.1 交聯劑 7.1.1 苯乙烯 7.1.2 乙烯基甲苯 7.1.3 a-甲基苯乙烯 7.1.4 4-氯代苯乙烯 7.1.5 二乙烯基苯 7.1.6 甲基丙烯酸 7.1.7 鄰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7.1.8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7.1.9 丙烯酸b-羥乙酯 7.1.10 丙烯酸甲酯 7.1.11 丙烯酸乙酯 7.1.12 甲基丙烯酸甲酯 7.1.13 丙烯酸正丁酯 7.1.14 丙烯碳酸酯 7.1.15 季戊四醇二烯丙基縮醛醚 7.1.16 丙烯腈 7.2 過氧化物引發劑 7.2.1 叔丁基過氧化氫 7.2.2 異丙基苯過氧化氫 7.2.3 過氧化氫二異丙苯 7.2.4 過氧化二叔丁基 7.2.5 過氧化二異丙基苯 7.2.6 過氧化叔丁基異丙苯 7.2.7 2,2-二(叔丁基過氧化)丁烷 7.2.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過氧)己烷 7.2.9 2,5-二甲基-2,5-雙(過氧化苯甲酰)己烷 7.2.10 2,5-雙(2-乙基己酰過氧化)2,5-二甲基己烷 7.2.11 過氧化苯甲酰 7.2.12 過氧化2,4-二氯苯甲酰 7.2.13 過氧化二乙酰 7.2.14 過氧化二辛酰 7.2.15 過氧化二月桂酰 7.2.16 過氧化雙(3,5,5-三甲基己酰) 7.2.17 過氧化丁二酸 7.2.18 過氧化乙酸叔丁酯 7.2.19 過氧化叔戊酸叔丁酯 7.2.20 過氧化異辛酸叔丁酯 7.2.21 過氧化異壬酸叔丁酯 7.2.22 過氧化新癸酸叔丁酯 7.2.23 過氧化月桂酸叔丁酯 7.2.24 過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7.2.25 過氧化叔丁基碳酸異丙酯 7.2.26 過氧化二碳酸二異丙酯 7.2.27 過氧化二碳酸辛酯 7.2.28 過氧化二碳酸雙十六烷基酯 7.2.29 過氧化二碳酸二環己酯 7.2.30 雙(4-叔丁基環己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7.2.31 過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 7.2.32 雙過氧化鄰苯二甲酸二叔丁酯 7.2.33 雙(苯氧乙基)過氧化二碳酸酯 7.2.34 4,4′-雙(過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 7.2.35 過氧化甲乙酮 7.2.36 過氧化環己酮 7.2.37 過氧化二酰乙酮 7.2.38 過氧化-2,4-戊二酮 7.2.39 過氧化甲基異丁基酮(MIBKP) 7.2.40 1,1-二叔丁基過氧化環己烷 7.2.41 1,1-雙(過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環己烷 7.2.42 2,5-二甲基-2,5-雙(叔丁過氧基)-3-己炔 7.2.43 a,a-雙(叔丁過氧基)二異丙苯 7.2.44 2,2-雙(4,4′-二叔丁過氧環己基)丙烷 7.3 偶氮化閤物引發劑 7.3.1 2,2′-偶氮雙(異庚腈) 7.3.2 2-叔丁基偶氮-2-氰基-4-甲氧基戊烷 7.3.3 2,2′-偶氮雙異丁腈 7.3.4 2-叔丁基偶氮-2-氰基-4-甲基戊烷 7.3.5 2-叔丁基偶氮-2-氰基丁烷 7.3.6 1-異戊基偶氮-1-氰基環己烷 7.3.7 1-叔丁基偶氮-1-氰基環己烷 7.3.8 2-叔丁基偶氮異丁腈 7.3.9 2-叔丁基偶氮-2-氰基丙烷 7.4 促進劑 7.4.1 異辛酸鈷 7.4.2 異辛酸鋅 7.4.3 異辛酸錳 7.4.4 異辛酸鉀 7.4.5 異辛酸鈣 7.4.6 環烷酸鈷 7.4.7 環烷酸鋅 7.4.8 環烷酸鉛 7.4.9 環烷酸錳 7.4.10 N, N-二甲基苯胺 7.4.11 N, N-二乙基苯胺 7.4.12 N, N-二甲基對甲苯胺 7.5 阻聚劑 7.5.1 對苯二酚 7.5.2 苯醌 7.5.3 對叔丁基鄰苯二酚 7.5.4 甲基氫醌 7.5.5 對羥基苯甲醚 7.5.6 2-叔丁基對苯二酚 7.5.7 2,5-二叔丁基對苯二酚 7.5.8 2,5-二叔丁基對甲酚 7.5.9 吩噻嗪 7.5.10 環烷酸銅 7.6 增稠劑 7.6.1 活性輕質氧化鎂 7.6.2 氫氧化鎂 7.6.3 氧化鈣 7.6.4 氫氧化鈣 7.6.5 甲苯二異氰酸酯 7.6.6 聚閤MDI 7.7 低收縮劑 7.7.1 低密度聚乙烯粉 7.7.2 聚苯乙烯 7.7.3 聚醋酸乙烯酯 7.7.4 飽和聚酯 7.7.5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參考文獻
第8章 環氧樹脂固化劑及促進劑8.1 多元胺類 8.1.1 脂肪族胺類 8.1.2 脂環族胺類 8.1.3 芳香族伯胺類 8.1.4 雜環胺 8.1.5 改性胺固化劑 8.2 叔胺及其鹽 8.2.1 三乙胺 8.2.2 三乙醇胺 8.2.3 苄基二甲胺 8.2.4 2-(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10) 8.2.5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 8.2.6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的三(a-乙基己酸)鹽(K-61B) 8.2.7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的三油酸鹽 8.2.8 呱啶 8.2.9 吡啶 8.2.10 甲基吡啶 8.3 咪唑類 8.3.1 咪唑 8.3.2 1-甲基咪唑 8.3.3 2-甲基咪唑 8.3.4 1,2-二甲基咪唑 8.3.5 2-乙基咪唑 8.3.6 2-乙基-4-甲基咪唑 8.3.7 2-十一烷基咪唑 8.3.8 2-十七烷基咪唑 8.3.9 2-苯基咪唑 8.3.10 2-苯基-4-甲基-5-羥甲基咪唑 8.3.11 2-苯基-4,5-二羥甲基咪唑 8.3.12 1-苄基-2-甲基咪唑 8.3.13 1-苄基-2-乙基咪唑 8.3.14 1-氰基乙基-2-甲基咪唑 8.3.15 1-氰基乙基-2-苯基偏苯三酸咪唑鹽 8.3.16 1-氰基乙基-2-苯基-4,5-二(氰乙氧亞甲基)咪唑(2PH-Z-CN) 8.3.17 2-甲基咪唑三聚異氰酸鹽(2MZ-OK) 8.3.18 2-苯基咪唑三聚異氰酸鹽(2PZ-OK) 8.3.19 N-(3-氨基丙基)咪唑 8.3.20 2,4-二氨基-6-(2-甲基咪唑基-1-乙基)順式三嗪(2MZ-AZINE) 8.3.21 2,4-二氨基-6-(2-乙基-4-甲基咪唑基-1-乙基)順式三嗪(2E4MZ-AZINE) 8.3.22 2,4-二氨基-6-(2-十一烷基咪唑基-1-乙基)順式三嗪(C11Z-AZINE) 8.4 酸酐類 8.4.1 鄰苯二甲酸酐 8.4.2 順丁烯二酸酐 8.4.3 四氫鄰苯二甲酸酐(THPA) 8.4.4 液體四氫鄰苯二甲酸酐 8.4.5 3-甲基-1,2,3,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 8.4.6 六氫鄰苯二甲酸酐(HHPA) 8.4.7 甲基六氫鄰苯二甲酸酐(MeHHPA) 8.4.8 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NA酸酐) 8.4.9 甲基納迪剋酸酐(MNA) 8.4.10 647酸酐 8.4.11 六氯內亞甲基四氫鄰苯二甲酸酐(HET) 8.4.12 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 8.4.13 偏苯三甲酸酐(TMA) 8.4.14 桐油改性順丁烯二酸酐(308或82酸酐) 8.4.15 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DSA) 8.4.16 聚己二酸酐(PADA) 8.4.17 聚壬二酸酐(PAPA) 8.4.18 聚癸二酸酐(PSPA) 8.4.19 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 8.5 潛伏性固化劑 8.5.1 雙氰胺 8.5.2 三氟化硼-單乙胺配閤物 8.5.3 三氟化硼-呱啶配閤物 8.5.4 三氟化硼-三乙醇胺配閤物 8.5.5 三氯化硼-胺的加成物 8.5.6 594固化劑 8.5.7 595固化劑 8.5.8 901固化劑 8.5.9 2PZ/PS-co-MAA微膠囊固化劑 8.6 綫型閤成樹脂低聚物 8.6.1 聚醚胺 8.6.2 低分子量聚酰胺 8.6.3 苯酚芳烷基樹脂 8.7 取代脲 8.7.1 脂環族二脲 8.7.2 苯基二甲脲 8.7.3 N-(2-羥基苯基)-N′, N′-二甲基脲 8.7.4 N-(2-羥基-4-硝基苯)-N′, N′-二甲基脲 8.7.5 N-(5-氯-2-羥基苯)-N′, N′-二甲基脲 8.7.6 N-(2-羥基-5-硝基苯)- N′, N′-二甲基脲 8.7.7 N-(3,5-二甲基-2-羥基苯基)-N′, N′-二甲基脲 8.7.8 N-(4-氯-2-羥基苯)-N′, N′-二甲基脲 8.7.9 N-(4-氯苯基)-N′, N′-二甲基脲 8.7.10 2,4-二甲苯雙二甲脲 8.7.11 4,4′-亞甲基雙(苯基二甲脲) 8.8 固化反應促進劑 8.8.1 乙酰丙酮金屬鹽 8.8.2 三苯基膦及其鹽 8.8.3 過氧化物 8.8.4 季銨鹽 參考文獻
第9章 環氧樹脂稀釋劑、增塑劑、增韌劑9.1 非活性稀釋劑 9.1.1 苯 9.1.2 甲苯 9.1.3 二甲苯 9.1.4 苯甲醇 9.1.5 丙酮 9.1.6 丙醇 9.1.7 正丁醇 9.1.8 乙二醇 9.1.9 丙酮 9.1.10 甲乙酮 9.1.11 環己酮 9.1.12 鬆節油 9.1.13 苯乙烯 9.1.14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 9.1.15 鄰苯二甲酸二辛酯 9.1.16 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9.1.17 壬基酚 9.2 環氧化閤物 9.2.1 活性稀釋劑 9.2.2 脂肪族縮水甘油醚環氧樹脂 9.2.3 反應型增塑劑 9.3 增韌劑 9.3.1 橡膠類增韌劑 9.3.2 其他類型增韌劑 參考文獻
第10章 錶麵防護材料和防老劑10.1 錶麵防護材料 10.1.1 膠衣樹脂 10.1.2 錶麵塗料 10.1.3 錶麵薄膜 10.2 光穩定劑 10.2.1 水楊酸酯類 10.2.2 二苯甲酮類 10.2.3 苯並三唑類 10.2.4 受阻胺光穩定劑 10.2.5 其它類光穩定劑 10.3 抗氧劑 10.3.1 受阻酚類 10.3.2 亞磷酸酯類 10.3.3 胺類 10.3.4 硫醚類 10.3.5 三嗪類 10.4 熱穩定劑 10.4.1 鉛類穩定劑 10.4.2 有機锡類穩定劑 10.4.3 硬脂酸鹽類 參考文獻
第11章 阻燃劑11.1 氯係阻燃劑 11.1.1 氯化石蠟-70 11.1.2 四氯鄰苯二甲酸酐 11.1.3 氯橋酸酐 11.1.4 得剋隆(DCRP) 11.1.5 六氯環戊二烯 11.1.6 四氯雙酚A 11.1.7 六氯苯 11.1.8 四氯苯醌 11.2 溴係阻燃劑 11.2.1 二溴新戊二醇 11.2.2 二溴苯基縮水甘油醚 11.2.3 二溴甲苯基縮水甘油醚 11.2.4 雙(2,3-二溴丙基)反丁烯二酸酯 11.2.5 三(2,3-二溴丙基)異三聚氰酸酯(TBC) 11.2.6 聚二溴苯乙烯 11.2.7 1,2-雙(三溴苯氧基)乙烷 11.2.8 三(三溴苯氧基)三聚氰酸酯 11.2.9 四溴雙酚A 11.2.10 四溴鄰苯二甲酸酐 11.2.11 1,2-雙(四溴鄰苯二甲酰亞胺)乙烷 11.2.12 丙烯酸五溴苄酯 11.2.13 六溴苯 11.2.14 六溴環十二烷 11.2.15 八溴二苯醚 11.2.16 十溴二苯醚 11.2.17 十四溴二(苯氧基)苯 11.3 有機磷係阻燃劑 11.3.1 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 11.3.2 磷酸三乙酯(TEP) 11.3.3 磷酸三丁酯(TBP) 11.3.4 磷酸三異辛酯(TOP) 11.3.5 磷酸三苯酯(TPP、TPF) 11.3.6 磷酸三甲苯酯(TCP、TTF) 11.3.7 磷酸三(二甲苯)酯(TXP) 11.3.8 磷酸二苯異辛酯(DPOP、DPOF) 11.3.9 磷酸二苯異癸酯(DPDP) 11.3.10 磷酸二苯甲苯酯(DPTP) 11.3.11 磷酸二苯異丙苯酯(DPPP) 11.3.12 磷酸二苯(二甲苯)酯(DPXP) 11.3.13 三(1-氧代-2,6,7-三氧雜-1-磷雜雙環[2.2.2]亞甲基-4)磷酸酯 11.3.14 1-氧代-4-羥甲基-2,6,7-三氧雜-1-磷雜雙環[2.2.2]辛烷(PEPA) 11.3.15 N, N-雙(2-羥乙基)氨甲基膦酸二乙酯(BHAPE) 11.3.16 間亞苯基四苯基雙磷酸酯(RDP) 11.3.17 雙酚A雙(二苯基磷酸酯)(BDP、BOP) 11.3.18 羧乙基苯膦酸 11.3.19 氨基磷酸酯 11.4 磷-鹵係阻燃劑 11.4.1 磷酸三(b-氯乙基)酯(TCEP) 11.4.2 磷酸三(b-氯異丙基)酯(TCPP) 11.4.3 磷酸三(b, b′-二氯異丙基)酯 11.4.4 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CPP) 11.4.5 磷酸三(2,3-二溴丙基)酯(TDBPP) 11.4.6 氯烷基磷酸縮水甘油酯 11.4.7 三[2,2-二(溴甲基)-3-溴丙基]磷酸酯 11.4.8 三(二溴苯基)磷酸酯 11.4.9 3,9-雙(三溴苯氧基)-2,4,8,10-四氧雜-3,9-二磷雜螺環[5.5]-3,9-二氧十一烷 11.4.10 3,9-雙(五溴苯氧基)-2,4,8,10-四氧雜-3,9-二磷雜螺環[5.5]-3,9-二氧十一烷 11.4.11 乙烯基膦酸二(b-氯乙基)酯 11.5 氮係及磷-氮係阻燃劑 11.5.1 氰尿酸三聚氰胺 11.5.2 正磷酸三聚氰胺 11.5.3 聚磷酸三聚氰胺 11.5.4 硼酸三聚氰胺 11.5.5 六[4-(9,10-二氫-9-氧雜-10-膦雜菲-10-氧化物)-羥甲基苯氧基]環三磷腈(DOPOMPC) 11.6 無機阻燃劑 11.6.1 赤磷 11.6.2 聚磷酸銨 11.6.3 三氧化二銻 11.6.4 三氧化鉬 11.6.5 氫氧化鋁 11.6.6 氫氧化鎂 11.6.7 硼酸鋅 11.6.8 堿式硫酸鎂晶須 參考文獻
第12章 著色劑12.1 白色 12.1.1 二氧化鈦 12.1.2 氧化鋅 12.1.3 鋅鋇白 12.1.4 硫化鋅 12.2 黑色 12.2.1 炭黑 12.2.2 氧化鐵黑 12.2.3 油溶苯胺黑 12.3 黃色 12.3.1 鎘黃 12.3.2 鉻黃 12.3.3 氧化鐵黃 12.3.4 鈦黃 12.3.5 聯苯胺黃G 12.3.6 聯苯胺黃10G 12.3.7 漢沙黃G 12.3.8 永固黃HR 12.4 紅色 12.4.1 鎘紅 12.4.2 立索爾寶紅BK 12.4.3 氧化鐵紅 12.4.4 永固紅F5R 12.4.5 喹吖啶酮紅 12.4.6 橡膠大紅LG 12.4.7 塑料紅B 12.5 橙色 永固橙G 12.6 綠色 12.6.1 氧化鉻綠 12.6.2 酞菁綠G 12.6.3 鈷綠 12.7 藍色 12.7.1 鈷藍 12.7.2 鐵藍 12.7.3 群青藍 12.7.4 酞菁藍B 12.8 棕色 氧化鐵棕 12.9 紫色 12.9.1 喹吖啶酮紫 12.9.2 塑料紫RL 12.10 熒光增白劑 12.10.1 熒光黃YG-51 12.10.2 熒光增白劑DBS 12.10.3 2,5-二(5′-叔丁基苯並唑-2′-基)-2-噻吩(熒光增白劑184) 12.10.4 4,4′-二(2-甲氧基苯乙烯基)-1,1′-聯苯(熒光增白劑127) 12.11 珠光顔料 參考文獻
第13章 錶麵處理劑13.1 矽烷偶聯劑 13.1.1 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13.1.2 甲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3 辛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4 乙烯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 13.1.5 乙烯基三氯矽烷(A-150、KA 1003) 13.1.6 g-氯丙基三甲氧基矽烷(A-143、KBM 703) 13.1.7 g-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8 乙烯基三甲氧基矽烷(A-171,WD-21) 13.1.9 乙烯基三乙氧基矽烷(A-151、KBE 1003) 13.1.10 乙烯基三叔丁基過氧矽烷 13.1.11 乙烯基三(b-甲氧乙氧基)矽烷(A-172、KBC 1003) 13.1.12 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矽烷 13.1.13 g-(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KH-570、A-174、KBM 503) 13.1.14 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矽烷(ND-42) 13.1.15 苯胺甲基三甲氧基矽烷 13.1.16 苯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17 苯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13.1.18 g-氨丙基三甲氧基矽烷(KH-540) 13.1.19 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KH-550、A-1100、KBE 903) 13.1.20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A-1120、KBM 603) 13.1.21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矽烷(A-2120) 13.1.22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23 氨乙基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矽烷(A-1130) 13.1.24 N, N-雙(b-羥乙基)-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A-1111) 13.1.25 g-縮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KH-560、A-187、KBM 403) 13.1.26 b-(3,4-環氧基環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矽烷(A-186) 13.1.27 g-巰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A-189、KBM 803) 13.1.28 g-巰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KH-591) 13.1.29 g-脲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Y-11542) 13.1.30 g-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A-1160) 13.1.31 順丁烯二酰亞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32 順丁烯酸酰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33 三-[3-(三甲氧基矽烷基)丙基]異氰尿酯(Y-11597) 13.1.34 氯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13.1.35 二(g-三甲氧基甲矽烷基丙基)胺(A-1170) 13.1.36 g-脒基硫代丙基三羥基矽烷(A-1310) 13.1.37 g-異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矽烷 13.1.38 N′-乙烯基苄基-N-三甲氧基矽烷基丙基乙二胺鹽 13.1.39 g-(多亞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矽烷 13.1.40 二(g-三乙氧基矽烷基丙基)四硫化物(KH-911) 13.1.41 雙(三乙氧基矽基丙基)二硫化物(KH-922) 13.2 鈦酸酯偶聯劑 13.2.1 異丙基三(硬脂酰基)鈦酸酯(OL-T999,TTS) 13.2.2 異丙基三(異辛酰基)鈦酸酯 13.2.3 異丙基三(癸酰基)鈦酸酯 13.2.4 異丙基三油酰氧基鈦酸酯(TC-101) 13.2.5 異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鈦酸酯(TC-109、TTBS-9) 13.2.6 異丙基三(磷酸二辛酯)鈦酸酯(TTOP-12、KR-12) 13.2.7 異丙基三(焦磷酸二辛酯)鈦酸酯(TTOP-38S、KR-38S) 13.2.8 二(焦磷酸二辛酯)羥乙酸鈦酸酯(KR-138S) 13.2.9 二(磷酸二辛酯)鈦酸乙二(醇)酯(KR-212S) 13.2.10 二(焦磷酸二辛酯)亞乙基鈦酸酯(KR-238S) 13.2.11 二硬脂酰亞乙基鈦酸酯(KR-201) 13.2.12 四異丙基二(亞磷酸二辛酯)鈦酸酯(KR-41B、TC-301) 13.2.13 二(亞磷酸二月桂酯)四辛氧基鈦酸酯(KR-46B) 13.2.14 二(油酰基)(二異辛氧)磷酰基鈦酸異丙酯(NDZ-101) 13.3 鋁酸酯偶聯劑 13.3.1 DL-411型 13.3.2 RCA型 13.3.3 CHY-501鋁酸酯偶聯劑 13.3.4 鋁鈦復閤偶聯劑(OL-AT1618、HY-133) 13.3.5 鋁酸酯偶聯劑(F-1、F-2) 13.4 其它偶聯劑 13.4.1 甲基丙烯酸氯化鉻絡閤物 13.4.2 鋯鋁酸鹽偶聯劑 13.5 不飽和酸 13.5.1 丙烯酸 13.5.2 甲基丙烯酸 13.5.3 反-2-丁烯酸 13.5.4 b-苯丙烯酸 13.6 硬脂酸及其鹽類 13.6.1 硬脂酸 13.6.2 硬脂酸鈉 13.6.3 硬脂酸鈣 13.6.4 硬脂酸鋅 13.7 其它 13.7.1 1,6-己二異氰酸酯(DIH) 13.7.2 2-羥乙基丙烯酸酯(HEA) 參考文獻
第14章 脫模劑14.1 薄膜型脫模劑 14.1.1 玻璃紙 14.1.2 聚酯薄膜 14.1.3 聚氯乙烯薄膜 14.1.4 聚乙烯薄膜 14.1.5 聚丙烯薄膜 14.1.6 聚氟乙烯薄膜 14.1.7 離型紙 14.1.8 脫模布 14.2 溶液型脫模劑 14.2.1 聚乙烯醇溶液 14.2.2 聚苯乙烯溶液 14.2.3 過氯乙烯溶液 14.2.4 醋酸縴維素溶液 14.2.5 二甲基矽油 14.2.6 甲基含氫矽油 14.2.7 乙基矽油 14.2.8 苯甲基矽油 14.2.9 矽橡膠溶液 14.2.10 PMR脫模劑 14.2.11 POPOUT脫模劑 14.2.12 3-STAR 脫模劑(TR-210) 14.2.13 溶液類脫模劑的塗刷方法 14.3 石蠟、酯類脫模劑 14.3.1 固體石蠟 14.3.2 液體石蠟 14.3.3 羥基硬脂酸甲酯 14.3.4 甘油單油酸酯 14.3.5 潤滑矽脂 14.4 酰胺類 14.4.1 硬脂酰胺 14.4.2 蓖麻醇酸酰胺 14.4.3 N-(b-羥乙基) 蓖麻醇酸酰胺 14.4.4 N, N′-亞乙基雙蓖麻醇酸酰胺 14.4.5 N, N′-亞乙基雙(12-羥基硬脂酰胺) 14.4.6 N-(2-羥乙基)- 12-羥基硬脂酰胺 14.4.7 N-硬脂酰基-12-羥基硬脂酰胺 14.5 硬脂酸及其鹽類 14.5.1 硬脂酸 14.5.2 硬脂酸鎂 14.5.3 硬脂酸鈣 14.5.4 硬脂酸鋇 14.5.5 硬脂酸鋅 14.5.6 硬脂酸鉛 14.6 內脫模劑 參考文獻
第15章 溶 劑15.1 烴類溶劑 15.1.1 環己烷 15.1.2 苯 15.1.3 甲苯 15.1.4 二甲苯 15.1.5 十氫萘 15.1.6 鬆節油 15.2 鹵代烴類溶劑 15.2.1 二氯甲烷 15.2.2 三氯甲烷 15.2.3 四氯化碳 15.2.4 1,1,1-三氯乙烷 15.2.5 1,1,2-三氯乙烷 15.2.6 1,1,1,2-四氯乙烷 15.2.7 1,1,2,2-四氯乙烷 15.2.8 三氯乙烯 15.2.9 氯苯 15.2.10 鄰二氯苯 15.3 醇類溶劑 15.3.1 乙醇 15.3.2 丙醇 15.3.3 正丁醇 15.3.4 苯甲醇 15.3.5 乙二醇 15.4 醚類和縮醛類溶劑 四氫呋喃 15.5 酮類溶劑 15.5.1 丙酮 15.5.2 甲乙酮 15.5.3 異佛爾酮 15.5.4 環己酮 15.5.5 苯乙酮 15.6 酯類溶劑 15.6.1 乙酸乙酯 15.6.2 乙酸正丁酯 15.6.3 1,4-丁內酯 15.6.4 鄰苯二甲酸二甲酯 15.7 含氮化閤物溶劑 15.7.1 硝基苯 15.7.2 N, N-二甲基甲酰胺 15.7.3 N, N-二甲基乙酰胺 15.8 含硫溶劑 二甲亞碸 15.9 多官能團溶劑 15.9.1 乙二醇乙醚 15.9.2 四氫糠醇 15.9.3 2-(二乙氨基)乙醇 15.9.4 水楊酸乙酯 參考文獻
第16章 其它助劑16.1 增塑劑 16.1.1 鄰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16.1.2 鄰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16.1.3 鄰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16.1.4 鄰苯二甲酸二異丁酯(DIBP) 16.1.5 鄰苯二甲酸丁苄酯(BBP) 16.1.6 鄰苯二甲酸二正己酯(DHP) 16.1.7 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16.1.8 鄰苯二甲酸二異壬酯(DINP) 16.1.9 鄰苯二甲酸二異癸酯(DIDP) 16.1.10 鄰苯二甲酸二(十一)酯(DUP) 16.1.11 鄰苯二甲酸二(十三)酯(DTDP) 16.1.12 鄰苯二甲酸C6~C10直鏈烷烴酯 16.1.13 二苯甲酸二乙二醇酯 16.1.14 鄰苯二甲酸丁辛酯 16.1.15 磷酸三乙酯(TEP) 16.1.16 磷酸三丁酯(TBP) 16.1.17 磷酸三異辛酯(TOP) 16.1.18 磷酸三苯酯(TPP、TPF) 16.1.19 磷酸三甲苯酯(TCP、TTF) 16.1.20 磷酸三(二甲苯)酯(TXP) 16.1.21 磷酸二苯異辛酯(DPOP、DPOF) 16.1.22 磷酸二苯異癸酯(DPDP) 16.1.23 磷酸二苯甲苯酯(DPTP) 16.2 潤濕分散劑 16.2.1 BYK-W 995 16.2.2 BYK-W 996 16.2.3 BYK-W 990 16.2.4 BYK-W 9010 16.2.5 BYK-9076 16.2.6 BYK-W 972 16.2.7 BYK-P 9065 16.2.8 AU952 16.2.9 AU957 16.2.10 AU958C 16.3 抗靜電劑 16.3.1 抗靜電劑KJ係列 16.3.2 十八烷酰氨基丙基二甲基-b-羥乙基季銨硝酸鹽 16.3.3 烷基磷酸酯二乙醇胺鹽 16.3.4 甲基?三(羥乙基)季銨甲基硫酸鹽 16.4 觸變劑 氣相二氧化矽 16.5 成核劑 16.5.1 雙(對叔丁基苯氧基)磷酸鈉(成核劑NA-10) 16.5.2 2,2′-亞甲基雙(4,6-二叔丁基苯氧基)磷酸鈉(成核劑NA-11) 16.5.3 二(苯亞甲基)山梨醇 16.5.4 二(對氯苯亞甲基)山梨醇 16.5.5 二(3,4-二甲基苯亞甲基)山梨醇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現代復閤材料設計與應用指南》 本書旨在為工程師、設計師、技術人員及相關專業學生提供一個全麵、實用的現代復閤材料設計與應用解決方案。它並非簡單羅列各種材料的性能參數,而是側重於如何理解復閤材料的基本原理,並將其轉化為實際工程應用的能力。 核心內容概述: 第一部分:復閤材料基礎理論與材料體係 第一章:復閤材料的定義、優勢與基本組成: 深入剖析復閤材料的定義,闡述其為何能在諸多領域取代傳統材料。詳細介紹增強體(縴維、顆粒等)與基體(聚閤物、金屬、陶瓷等)的相互作用機理,以及界麵在復閤材料性能中的關鍵作用。 第二章:主要的增強縴維及其特性: 重點介紹目前工程應用中最廣泛的幾種增強縴維,包括碳縴維(不同等級)、玻璃縴維(E-玻璃、S-玻璃等)、芳綸縴維(Kevlar、Twaron等)以及玄武岩縴維等。深入分析它們的微觀結構、力學性能(強度、模量、韌性)、熱學性能、化學穩定性以及成本效益,並提供選擇不同縴維類型以滿足特定應用需求的指導。 第三章:主流聚閤物基體材料的分類與選擇: 詳細闡述熱固性樹脂(環氧樹脂、聚酯樹脂、酚醛樹脂等)和熱塑性樹脂(PEEK、PPS、尼龍等)的化學結構、固化/加工工藝、力學和熱學性能。重點討論不同基體材料與增強縴維的相容性,以及如何根據應用環境(溫度、濕度、化學腐蝕等)選擇最閤適的基體。 第四章:金屬基與陶瓷基復閤材料概覽: 簡要介紹金屬基復閤材料(MMCs)和陶瓷基復閤材料(CMCs)的特點,包括其在高溫、高強度、耐磨損等特殊應用場景的潛力。討論其製備工藝的挑戰以及目前在航空航天、汽車等高端領域的應用前景。 第二部分:復閤材料的製造工藝與成型技術 第五章:濕法鋪層工藝(Hand Lay-up & Spray-up): 詳細介紹濕法鋪層工藝的基本步驟,包括模具準備、樹脂浸漬、縴維鋪設、固化等。分析該工藝的優缺點,適用於哪些尺寸和復雜度的零件,以及如何通過優化操作來提高産品質量。 第六章:真空輔助成型技術(Vacuum Bagging, Resin Transfer Molding - RTM, Vacuum Assisted Resin Transfer Molding - VARTM): 深入講解真空袋成型、樹脂傳遞模塑(RTM)和真空輔助樹脂傳遞模塑(VARTM)等工藝。重點分析其原理、設備要求、模具設計考慮,以及如何利用真空壓力來提高縴維浸潤性和産品密度,從而獲得更高性能的復閤材料部件。 第七章:預浸料(Prepreg)成型技術: 介紹預浸料的定義、種類及其優勢。詳細闡述熱壓罐(Autoclave)成型和真空輔助預浸料成型(Out-of-Autoclave - OOA)工藝,包括溫度、壓力、固化周期等關鍵參數的控製。分析預浸料成型在高性能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第八章:纏繞成型與拉擠成型: 講解縴維纏繞成型工藝在製造管狀、球形等復雜結構件(如壓力容器)中的應用。介紹拉擠成型工藝在生産連續型材(如型材、棒材)中的優勢,包括效率高、尺寸精度好等特點。 第九章:其他先進製造技術簡介: 簡要介紹3D打印復閤材料、超聲波輔助加工、微波固化等新興製造技術,展望其在未來復閤材料生産中的發展潛力。 第三部分:復閤材料的力學性能與設計方法 第十章:復閤材料的各嚮異性力學行為: 深入解釋復閤材料為何具有各嚮異性,以及如何通過經典層閤闆理論(Classical Lamination Theory - CLT)來預測和分析單層闆和多層闆的宏觀力學性能(楊氏模量、泊鬆比、剪切模量、失效應力等)。 第十一章:復閤材料的強度與失效模式: 詳細探討復閤材料在拉伸、壓縮、彎麯、剪切等載荷下的失效機理,包括縴維斷裂、基體開裂、分層、界麵脫粘等。介紹常用的失效準則(如Tsai-Wu、Max Stress、Max Strain等),並提供如何進行強度校核的設計方法。 第十二章:復閤材料的結構設計原則與優化: 探討在設計復閤材料結構時需要考慮的關鍵因素,包括載荷分析、材料選擇、鋪層設計、連接設計、邊界條件等。介紹有限元分析(FEA)在復閤材料結構設計中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拓撲優化、形狀優化等手段實現結構輕量化和性能提升。 第十三章:疲勞、斷裂與耐久性設計: 分析復閤材料在循環載荷下的疲勞行為,以及如何進行疲勞壽命預測。討論復閤材料的斷裂韌性,以及如何評估和設計以防止裂紋擴展。同時,闡述復閤材料在不同環境(濕熱、紫外綫、化學品等)下的老化機理,以及如何進行耐久性設計。 第四部分:復閤材料的應用與發展趨勢 第十四章:航空航天領域的應用: 深入探討復閤材料在飛機結構(機翼、機身、尾翼)、直升機鏇翼、火箭和衛星部件中的應用案例。分析其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結構重量、提升性能方麵的關鍵作用。 第十五章:汽車工業中的應用: 介紹復閤材料在汽車車身、底盤、發動機罩、內飾件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其在提高車輛安全性能、燃油經濟性、設計自由度方麵的優勢。 第十六章:風力發電與海洋工程應用: 探討大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的設計與製造挑戰,以及復閤材料在提高發電效率、延長使用壽命中的重要性。分析復閤材料在船舶、海洋平颱、水下設備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第十七章:其他新興應用領域: 涵蓋復閤材料在體育器材、醫療器械、建築、電子産品等領域的應用,展示其廣泛的適用性。 第十八章:復閤材料的迴收與可持續發展: 討論當前復閤材料迴收麵臨的挑戰,以及各種迴收技術(機械迴收、化學迴收、能量迴收)的優缺點。展望復閤材料在可持續發展中的未來方嚮。 本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豐富的圖錶、案例分析和工程實例,幫助讀者全麵掌握現代復閤材料的設計、製造與應用技術,為解決實際工程問題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實用的工具。

用戶評價

評分

評價五 作為一名材料科學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深入淺齣講解玻璃鋼原材料的書籍。《玻璃鋼原材料手冊》以其清晰的結構和豐富的知識,成為瞭我學習過程中的重要參考。這本書不僅僅羅列瞭各種原材料的名稱和基本參數,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原材料的化學本質和物理原理。我從書中瞭解到,玻璃鋼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其基體樹脂的分子設計和固化程度。例如,關於不飽和聚酯樹脂,書中詳細介紹瞭其主鏈結構、交聯機理以及引發劑和促進劑的作用,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不同的添加劑組閤會影響固化速度和最終的機械性能。對於增強材料玻璃縴維,書中不僅介紹瞭其化學成分(二氧化矽、氧化鋁等),還詳細講解瞭不同生産工藝對縴維直徑、長度分布和錶麵形貌的影響,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影響其與樹脂的界麵結閤。例如,書中通過顯微照片和力學測試數據,直觀地展示瞭錶麵處理對提高玻璃縴維與樹脂粘結強度的重要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還詳細介紹瞭各種填料和助劑的作用,例如碳酸鈣、滑石粉等填料如何影響玻璃鋼的力學性能、熱穩定性、阻燃性,以及顔料如何影響其著色效果。這些細節讓我對玻璃鋼的復雜構成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評價二 我是一名模具設計從業者,一直希望在材料方麵能有更深入的瞭解,尤其是在玻璃鋼領域。以往我更多地關注玻璃鋼製品的最終成型效果和尺寸精度,但《玻璃鋼原材料手冊》的齣現,讓我認識到,理解原材料是掌握整體的關鍵。《玻璃鋼原材料手冊》為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它沒有停留在錶麵的産品介紹,而是深入到瞭玻璃鋼的“肌理”之中。我尤其對書中關於不同種類樹脂的分子結構和固化機理的描述印象深刻。書中詳細解釋瞭為什麼有些樹脂固化後會産生收縮,以及如何通過添加增韌劑或者調整固化劑的比例來控製收縮率。對於我來說,這直接關係到我設計的模具能否更好地適應玻璃鋼的成型過程,減少製品因內應力而産生的變形。書中關於增強縴維的介紹也極具參考價值。不同縴維的直徑、長度、錶麵處理方式,都會對玻璃鋼的力學性能産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書中詳細對比瞭不同錶麵處理劑對玻璃縴維與樹脂之間粘結強度的影響,這對於我優化模具設計,確保産品強度達到設計要求至關重要。我還特彆關注瞭書中關於復閤材料界麵增強的部分,它闡述瞭如何通過化學或物理方法增強玻璃縴維和樹脂之間的結閤,這對於提高玻璃鋼的整體性能,例如抗衝擊性和耐久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手冊”,更像是一本“指南”,指導我如何從原材料層麵去理解和優化玻璃鋼製品的設計。

評分

評價四 我是一名有一定經驗的玻璃鋼製品生産技術人員,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原材料知識的書籍。《玻璃鋼原材料手冊》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甚至超齣瞭我的預期。這本書對各種玻璃鋼原材料的分類、性質、應用以及相互作用進行瞭非常詳盡和專業的闡述。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樹脂體係的選擇和優化部分印象深刻。它不僅僅羅列瞭不同樹脂的牌號,更深入地分析瞭它們在不同固化體係下的反應動力學、放熱麯綫以及最終的交聯結構,並給齣瞭相應的性能預測。這對於我們優化生産工藝、提高産品質量、降低生産成本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指導。例如,書中關於環氧樹脂體係的選擇,針對不同的固化劑(胺類、酸酐類等),詳細對比瞭它們的反應活性、適用溫度範圍、以及對最終固化物的力學性能(如強度、韌性、耐熱性)的影響,並附有相應的實驗數據支持。對於玻璃縴維方麵,書中不僅介紹瞭不同縴維的物理性能,還著重講解瞭錶麵處理劑的作用機理,以及如何根據不同的樹脂體係選擇閤適的錶麵處理劑,以最大化縴維與基體之間的界麵結閤強度。這對於我們解決産品易開裂、易分層的問題提供瞭關鍵的技術突破點。書中還提供瞭許多實際應用的案例分析,結閤瞭不同原材料的性能特點,解釋瞭為什麼在特定應用中會選用某種特定的樹脂和縴維組閤。

評分

評價八 在我從事玻璃鋼模具製造多年的經驗中,《玻璃鋼原材料手冊》這本書提供瞭一個全新的、更深入的視角來審視我們所使用的材料。以往我更多地關注原材料的最終物理性能指標,但這本書讓我明白瞭這些性能是如何由原材料的微觀結構和化學組成決定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樹脂體係的選擇和匹配部分進行瞭反復研讀。它詳細闡述瞭不同種類的樹脂(如通用型、耐腐蝕型、阻燃型)的化學特性、固化收縮率、以及與不同固化劑和促進劑的相容性。例如,書中通過麯綫圖展示瞭不同溫度下,同一樹脂體係的不同固化速度和放熱峰值,這對於我們精確控製模具內的固化過程,避免局部過熱和應力集中至關重要。在增強材料方麵,書中對各種玻璃縴維的編織方式、密度、以及錶麵處理劑的化學成分和作用機理進行瞭深入的解析。我瞭解到,不同的織法會顯著影響復閤材料的各嚮異性力學性能,而閤適的錶麵處理劑能夠大大提高縴維與樹脂基體之間的界麵粘結強度,從而提升整體的力學性能和抗疲勞性。書中還提供瞭許多關於填料、顔料、脫模劑等輔助材料的詳細信息,以及它們對玻璃鋼性能和加工過程的影響。

評分

評價九 我對玻璃鋼這種材料一直充滿好奇,因為它輕便卻又堅固,而且應用範圍如此廣泛。《玻璃鋼原材料手冊》這本書,為我揭示瞭玻璃鋼背後的奧秘。我一直以為玻璃鋼就是“塑料加玻璃縴維”這麼簡單,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為復雜和精妙的世界。書中詳細介紹瞭構成玻璃鋼的各種“主角”和“配角”,比如各種各樣的樹脂,它們有著不同的化學名稱和復雜的分子結構,而這些結構直接決定瞭它們各自的特性,比如耐熱性、耐腐蝕性、韌性等等。我從書中瞭解到,不同的固化劑和促進劑就像是“催化劑”,它們能夠精準地控製樹脂的固化速度和最終形成的網狀結構,這對於玻璃鋼的性能至關重要。而扮演“骨架”角色的玻璃縴維,也有著不同的“身份”,有的像細小的絲綫,有的則被編織成各種形態的布料,它們的加入,極大地提升瞭玻璃鋼的強度和剛度。書中還介紹瞭各種“輔助材料”,比如填料、顔料、脫模劑等等,它們雖然不起眼,但卻在玻璃鋼的生産過程中起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影響著製品的最終外觀、性能和易加工性。

評分

評價七 作為一名對材料科學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玻璃鋼這種輕質高強的材料非常著迷。《玻璃鋼原材料手冊》這本書,就像一位循循善誘的老師,將我帶入瞭玻璃鋼的奇妙世界。我一直以為玻璃鋼就是一種簡單的復閤材料,但這本書讓我認識到,它是一個由多種精密成分組閤而成的復雜係統。書中對各種樹脂的介紹,不僅僅是列齣名稱,更是深入講解瞭它們的化學結構和固化原理。我瞭解到,不同種類的樹脂,如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酚醛樹脂等,在分子鏈的組成和交聯方式上有著顯著差異,這直接決定瞭它們各自的機械性能、耐化學性和耐熱性。例如,書中通過詳細的化學反應式,解釋瞭環氧樹脂固化過程中胺類固化劑的作用機理,以及溫度和固化劑用量對反應速度和最終固化物性能的影響。對於增強材料玻璃縴維,我也從書中學習到,它並非單一的材料,而是有不同的類型、直徑、長度和錶麵處理方式。書中通過大量的圖片和數據,展示瞭不同玻璃縴維在拉伸強度、模量和與樹脂的界麵結閤力上的差異,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有些玻璃鋼製品能夠承受巨大的衝擊和載荷。

評分

評價六 我是一傢玻璃鋼製品銷售公司的銷售經理,在與客戶溝通時,經常會遇到關於産品原材料的問題。《玻璃鋼原材料手冊》這本書,無疑是我工作中的“利器”。它用非常專業的語言,卻又能讓非專業人士理解的方式,詳細介紹瞭各種玻璃鋼原材料的特性和應用。我最喜歡的部分是書中關於不同樹脂在耐候性、耐化學腐蝕性和機械強度方麵的對比分析。這讓我能夠更清晰地嚮客戶解釋,為什麼我們在某些戶外應用中推薦使用乙烯基樹脂,而在需要高強度承載的場閤則會選用環氧樹脂。書中關於玻璃縴維不同規格和織法的介紹,也讓我能夠更準確地嚮客戶解釋,為什麼不同厚度的玻璃鋼闆材,其強度和韌性會有顯著差異。例如,書中配有大量的圖錶,直觀地展示瞭不同織法(如平紋、斜紋、緞紋)的玻璃縴維布,在承受不同方嚮載荷時的應力分布情況。這讓我能更有信服力地為客戶推薦最適閤他們需求的産品。此外,書中對於各種助劑(如阻燃劑、抗UV劑、增韌劑)的介紹,也讓我能夠更深入地瞭解這些添加劑如何提升玻璃鋼製品的附加值,並能更好地解答客戶關於産品性能方麵的疑問。總而言之,這本書極大地提升瞭我對玻璃鋼材料的專業認知,使我能更自信、更專業地服務客戶。

評分

評價一 這本《玻璃鋼原材料手冊》真是讓我大開眼界!一直以來,我對玻璃鋼這個材料都隻是一個模糊的概念,知道它很輕很結實,但具體是怎麼做齣來的,裏麵到底有哪些成分,我是一竅不通。拿到這本書後,我發現它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玻璃鋼百科全書。從最基礎的樹脂種類,比如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到各種固化劑、促進劑,再到增強材料——玻璃縴維的各種形式,比如短切氈、方格布、縴維紗,甚至連填料、顔料、脫模劑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東西,書中都有詳盡的介紹。每一類原材料,它都不僅僅是列齣名稱,而是深入分析瞭它們的化學成分、物理性能、加工性能,以及在不同應用場景下的優缺點。我記得有一章專門講瞭不同類型樹脂的耐化學性,詳細列舉瞭它們對酸、堿、溶劑等的抵抗能力,這對我們在選擇閤適的玻璃鋼製品來應對腐蝕性環境時,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參考。再比如,關於玻璃縴維的織法和剋重,書中都有圖文並茂的解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不同用途的玻璃鋼製品,其縴維的排列方式和密度會有如此大的差異。這不僅僅是理論知識,很多地方還結閤瞭實際的生産工藝,講解瞭這些原材料在實際加工過程中會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例如,在討論使用不同固化劑時,書中詳細解釋瞭固化速度、放熱量以及最終固化程度的影響,甚至還給齣瞭不同氣溫下推薦的固化劑配比範圍。這讓我這個門外漢,也對玻璃鋼的生産過程有瞭初步的認識,感覺離這個神奇的材料又近瞭一步。

評分

評價三 作為一個對新材料充滿好奇的愛好者,我一直對玻璃鋼的廣泛應用感到驚嘆,從汽車、航空到建築、船舶,它幾乎無處不在。《玻璃鋼原材料手冊》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玻璃鋼世界的大門。我一直以為玻璃鋼就是簡單的“塑料加縴維”,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細緻入微地介紹瞭各種樹脂,比如鄰苯型、間苯型、乙烯基等,並且清晰地解釋瞭它們各自的化學特性、耐腐蝕性、機械強度以及適用範圍。我瞭解到,不同類型的樹脂在遇到高溫、化學品時,錶現齣來的穩定性是截然不同的,這直接影響到最終製品的壽命和安全性。書中對玻璃縴維的介紹也讓我大開眼界,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絲”,還有短切、氈、布等多種形式,以及不同織法的差異,這些細節都會影響到最終産品的力學性能和外觀。例如,書中對於不同密度和編織方式的玻璃縴維布,在承受拉伸、彎麯載荷時的錶現差異,進行瞭詳細的圖解和數據分析,這讓我能更好地理解為什麼某些産品需要使用特定規格的玻璃縴維。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涉及瞭許多輔助材料,比如促進劑、固化劑、顔料、填料等,並且解釋瞭它們在整個玻璃鋼製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的用量對最終産品性能的影響。這讓我意識到,玻璃鋼的生産並非簡單的混閤,而是一個精密的化學和物理過程。

評分

評價十 作為一名對材料科學領域有著持續關注的愛好者,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梳理玻璃鋼原材料知識的書籍,而《玻璃鋼原材料手冊》無疑是我的不二之選。這本書的內容之詳實、分析之深入,讓我對玻璃鋼材料的認知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從書中瞭解到,玻璃鋼並非單一材料,而是由多種關鍵組分相互協同作用而形成的復閤材料體係。書中對不同種類樹脂的介紹,不僅僅停留在基本分類,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們的化學結構、聚閤機理、固化反應動力學以及最終交聯網絡的形成。我尤其對關於樹脂選擇與應用章節的詳細論述印象深刻,它詳細對比瞭不飽和聚酯樹脂、環氧樹脂、乙烯基樹脂等在力學性能、耐化學腐蝕性、耐熱性以及加工工藝上的差異,並結閤實際應用案例,指導讀者如何根據具體需求進行最優選擇。對於增強材料玻璃縴維,書中也進行瞭極為詳盡的闡述,包括縴維的成分、直徑、長度、錶麵處理技術及其對復閤材料力學性能的影響。書中通過大量的圖錶和顯微照片,直觀地展示瞭不同錶麵處理劑如何改善縴維與基體之間的界麵結閤,從而提升整體的強度和韌性。此外,書中對各種填料、顔料、助劑(如阻燃劑、抗UV劑)的詳細介紹,也讓我認識到這些輔助材料在改善玻璃鋼綜閤性能和拓展應用領域方麵的重要作用。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