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钢原材料手册

玻璃钢原材料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汪泽霖 著
图书标签:
  • 玻璃钢
  • 复合材料
  • 树脂
  • 纤维
  • 原材料
  • 工程塑料
  • 聚合物
  • 工业材料
  • 化学工业
  • 材料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11569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34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0
字数:102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玻璃钢原材料手册》对玻璃钢/复合材料生产和应用过程中所涉及的所有原料和助剂都进行了详细论述,主要包括它们的英文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物化性能、制法、特性及选用原则等。《玻璃钢原材料手册》内容具体、全面,比较适合从事研究和应用的技术人员,也可以作为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简介

  《玻璃钢原材料手册》主要对基体树脂(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固化剂、增强纤维、填料、引发剂、防老剂、稀释剂、阻燃剂、着色剂、溶剂、偶联剂、促进剂、脱模剂等玻璃钢常用原材料的英文名称、化学式、结构式、物化性能、制法、特性和应用等进行了全面论述。几乎收集了目前常用的原料和助剂品种,希望能够对从事玻璃钢/复合材料研究、生产、应用的技术人员以及相关的销售人员有所指导。

作者简介

  汪泽霖,上海玻璃钢研究院,研究员,作者多年来一直长期从事玻璃钢的生产和应用研究,退休后仍在相关企业担当技术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不饱和热固性树脂1.1 不饱和聚酯树脂 1.1.1 概述 1.1.2 手糊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3 喷射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4 树脂传递模塑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5 缠绕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6 模压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7 层压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8 拉挤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9 连续板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1.10 浇铸成型工艺用不饱和聚酯树脂 1.2 二甲苯不饱和聚酯树脂 1.3 乙烯基酯树脂 1.3.1 双酚A型乙烯基酯树脂 1.3.2 酚醛环氧型乙烯基酯树脂 1.3.3 溴化双酚A型乙烯基酯树脂 1.3.4 环氧氨基甲酸酯型乙烯基酯树脂 1.3.5 弹性体改性乙烯基酯树脂 1.3.6 SMC用乙烯基酯树脂 1.3.7 拉挤工艺用乙烯基酯树脂 1.3.8 防腐蚀工程用乙烯基酯树脂 1.4 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树脂 1.4.1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 1.4.2 间苯二甲酸二烯丙基酯 1.5 丁苯树脂 1.6 聚丁二烯树脂 参考文献
第2章 环氧树脂2.1 缩水甘油醚类环氧树脂 2.1.1 双酚A型环氧树脂 2.1.2 双酚F型环氧树脂 2.1.3 双酚AD型环氧树脂 2.1.4 双酚S型环氧树脂 2.1.5 间苯二酚型环氧树脂 2.1.6 氢化双酚A型环氧树脂 2.1.7 二酚基丙烷侧链型环氧树脂 2.1.8 酚醛环氧树脂(线型苯酚甲醛环氧树脂) 2.1.9 邻甲酚甲醛环氧树脂 2.1.10 间苯二酚-甲醛型环氧树脂 2.1.11 1,1,2,2-四(对羟基苯基)-乙烷四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 2.1.12 三酚基甲烷三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 2.1.13 均苯三酚三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 2.2 缩水甘油酯类环氧树脂 2.2.1 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 2.2.2 间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732) 2.2.3 对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FA-68) 2.2.4 四氢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CY-182、711) 2.2.5 六氢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CY-183) 2.2.6 1,2-环氧环己烷-4,5-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TDE-85) 2.2.7 内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二缩水甘油酯 2.2.8 均苯三酸三缩水甘油酯 2.3 缩水甘油胺类环氧树脂 2.3.1 对氨基苯酚三缩水甘油基环氧树脂(AFG-90、TGPaP) 2.3.2 氨基四官能环氧树脂(AG-80、TGDDM) 2.3.3 三聚氰酸环氧树脂(TGIC、国产型号为A-95和A-695) 2.3.4 二甲基海因二缩水甘油胺型环氧树脂 2.3.5 1,3-二缩水甘油-5,5-二甲基海因 2.4 脂环族环氧树脂 2.4.1 3,4-环氧基-6-甲基环己甲酸-3′,4′-环氧基-6′-甲基环己甲酯(ERL-4201、201) 2.4.2 3,4-环氧基环己甲酸-3′,4′-环氧基环己甲酯(ERL-4221) 2.4.3 二氧化乙烯基环己烯(ERL-4206) 2.4.4 二氧化双环戊二烯(ERL-4207) 2.4.5 二氧化双环戊基醚 2.4.6 二甲基代乙烯基环己烯二环氧化物(ERL-4269) 2.5 脂肪族环氧树脂 2.6 柔韧性环氧树脂 2.6.1 缩水甘油酯型柔韧性环氧树脂 2.6.2 缩水甘油醚型柔韧性环氧树脂 2.7 含氟环氧树脂 2.7.1 二酚基六氟丙烷二缩水甘油醚 2.7.2 1,3-双(3-缩水甘油醚基四氟苯氧基)-2-羟基丙烷 2.7.3 1,4-双(羟基六氟异丙基)苯二缩水甘油醚 2.7.4 1,3-双(羟基六氟异丙基)苯二缩水甘油醚 2.7.5 1,3-双(羟基六氟异丙基)正全氟丙基苯二缩水甘油醚 2.7.6 1,4-双(羟基六氟异丙基)四氟苯二缩水甘油醚 2.7.7 4,4-二羟基八氟联苯二缩水甘油醚 2.7.8 4,4-双(羟基六氟异丙基)八氟联苯二缩水甘油醚 2.8 含氯、溴阻燃环氧树脂 2.8.1 四氯双酚A型环氧树脂 2.8.2 四溴双酚A型环氧树脂 2.9 含磷阻燃环氧树脂 2.9.1 六(3-缩水甘油醚基苯氧基)三聚磷腈 2.9.2 六缩水甘油醚基三聚磷腈 2.9.3 二(邻羟基苯基)-甲基氧膦二缩水甘油醚 2.9.4 二(3-缩水甘油)基苯基磷酸酯 2.9.5 二(3-缩水甘油氧)苯基氧膦 2.10 含氮阻燃环氧树脂 N,N-二缩水甘油基-2,4,6-三溴苯胺(DG-TBA) 2.11 甘油环氧树脂(B型) 参考文献
第3章 其它热固性树脂3.1 酚醛树脂 3.1.1 氨酚醛树脂 3.1.2 钡酚醛树脂 3.1.3 镁酚醛树脂 3.1.4 浸渍用酚醛树脂 3.1.5 硼酚醛树脂 3.1.6 钼改性酚醛树脂 3.1.7 有机硅改性酚醛树脂 3.1.8 磷改性酚醛树脂 3.1.9 二甲苯改性酚醛树脂 3.1.10 双氰胺改性酚醛树脂 3.1.11 尼龙改性酚醛树脂 3.1.12 三聚氰胺改性酚醛树脂 3.1.13 NR9400系列新型酚醛树脂 3.1.14 聚酚醚酚醛树脂 3.2 苯并嗪树脂 3.2.1 苯并嗪PA 3.2.2 二苯甲烷二胺型苯并嗪(MA) 3.2.3 双酚A型苯并嗪(BA) 3.2.4 苯并嗪BM 3.2.5 苯并嗪22P-a 3.2.6 苯并嗪440-a 3.3 呋喃树脂 3.3.1 糠醛苯酚树脂 3.3.2 糠醇树脂 3.3.3 糠酮树脂 3.4 有机硅树脂 3.5 三聚氰胺树脂 3.6 聚氨酯树脂 3.7 氰酸酯树脂(CE) 3.7.1 双酚A型氰酸酯(BAC、BADCy) 3.7.2 双环戊二烯双酚型氰酸酯(DCBC) 3.8 聚芳基乙炔树脂 3.9 硅炔树脂 3.9.1 间二乙炔基苯硅烷(MSP) 3.9.2 甲基二苯乙炔基硅烷(MDPES) 3.9.3 三(二苯基苯乙炔硅氧)-硼烷 3.9.4 聚(二乙炔基苯-硅烷-硼烷) (PASB) 3.10 聚酰亚胺树脂 3.10.1 均苯型聚酰亚胺 3.10.2 双马来酰亚胺树脂 3.10.3 PMR型聚酰亚胺 3.10.4 乙炔端基型聚酰亚胺 3.10.5 热塑性聚酰亚胺 3.10.6 聚酰胺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4章 热塑性树脂4.1 聚乙烯 4.2 聚丙烯 4.3 聚氯乙烯 4.4 聚苯乙烯 4.5 ABS树脂 4.6 聚酰胺 4.6.1 聚酰胺6 4.6.2 聚酰胺66 4.6.3 聚酰胺46 4.6.4 聚酰胺1010 4.6.5 聚酰胺11 4.6.6 聚酰胺12 4.6.7 聚酰胺610 4.6.8 聚酰胺612 4.7 聚碳酸酯 4.8 聚甲醛 4.9 聚苯醚 4.10 聚酯树脂 4.10.1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 4.10.2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 4.10.3 聚环状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4.11 氟塑料 4.11.1 聚四氟乙烯 4.11.2 聚全氟乙丙烯 4.11.3 聚三氟氯乙烯 4.11.4 聚偏氟乙烯 4.12 聚苯硫醚 4.13 聚砜类树脂 4.13.1 聚砜 4.13.2 聚醚砜 4.13.3 聚芳砜 4.14 聚芳醚酮 4.14.1 聚醚醚酮树脂 4.14.2 聚醚酮 4.15 聚苯并咪唑树脂 4.16 聚芳醚腈树脂 4.17 聚醚酰亚胺 参考文献
第5章 增强材料5.1 玻璃纤维 5.1.1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 5.1.2 玻璃纤维短切原丝 5.1.3 磨碎纤维 5.1.4 玻璃纤维薄毡 5.1.5 玻璃纤维短切原丝毡 5.1.6 玻璃纤维缝合短切原丝毡 5.1.7 玻璃纤维连续原丝毡 5.1.8 玻璃纤维针刺毡 5.1.9 玻璃纤维复合毡 5.1.10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布 5.1.11 印制板用E玻璃纤维布 5.1.12 无碱玻璃纤维布 5.1.13 玻璃纤维多轴向经编织物 5.1.14 3-D双面板织物(三明治结构织物) 5.2 碳纤维 5.2.1 碳纤维原丝 5.2.2 磨短碳纤维 5.2.3 碳纤维短切原丝 5.2.4 碳纤维薄毡 5.2.5 碳纤维布 5.2.6 延展碳纤维大方格布 5.2.7 碳纤维经编织物 5.2.8 碳纤维预浸料 5.3 芳纶纤维 5.3.1 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纤维 5.3.2 聚间苯二甲酰间苯二胺纤维 5.3.3 芳砜纶纤维 5.4 高硅氧纤维与石英纤维 5.5 硼纤维 5.6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 5.7 聚苯并唑纤维 5.8 聚[2,5-二羟基-1,4-亚苯基吡啶并二咪唑]纤维 5.9 碳化硅纤维 5.10 氧化铝纤维 5.11 氮化硼纤维 5.12 玄武岩纤维 5.12.1 玄武岩连续无捻粗纱 5.12.2 玄武岩纤维布 5.12.3 玄武岩纤维单向布 5.13 PET纤维 5.14 聚苯硫醚纤维 5.15 聚醚醚酮纤维 5.16 聚酰亚胺纤维 5.17 不锈钢纤维 5.18 混编布 5.18.1 芳纶纤维与碳纤维混编布 5.18.2 芳纶纤维与玻璃纤维混编布 5.18.3 玻璃纤维与碳纤维混编布 5.19 晶须 5.19.1 碳化硅晶须 5.19.2 钛酸钾晶须 5.19.3 氧化锌晶须 5.19.4 硼酸铝晶须 5.19.5 碳酸钙晶须 5.19.6 硫酸钙晶须 5.19.7 碱式硫酸镁晶须 参考文献
第6章 填 料6.1 概述 6.2 碳酸钙 6.2.1 重质碳酸钙 6.2.2 轻质碳酸钙 6.3 碳酸镁 6.4 白云石粉 6.5 滑石粉 6.6 石棉粉 6.7 黏土 6.7.1 高岭土 6.7.2 凹凸棒黏土 6.7.3 蒙脱土 6.7.4 硅藻土 6.8 云母粉 6.8.1 微晶白云母 6.8.2 绢云母 6.8.3 绢英粉 6.9 硅灰石粉 6.10 微珠 6.10.1 粉煤灰 6.10.2 玻璃微珠 6.10.3 中空微球 6.11 工业废渣 6.11.1 硼泥 6.11.2 赤泥 6.12 矿物短纤维-双F 6.13 硫酸钡 6.13.1 重晶石粉 6.13.2 沉淀硫酸钡 6.14 硫酸钙 6.15 磷酸氢钙 6.16 磷酸锌 6.17 氧化镁 6.17.1 重质氧化镁 6.17.2 轻质氧化镁 6.18 二氧化硅 6.18.1 石英粉 6.18.2 白炭黑 6.19 二氧化钛 6.20 氧化铝 6.21 氢氧化鋁 6.22 炭黑 6.23 石墨 6.23.1 石墨粉 6.23.2 膨胀石墨 6.23.3 石墨烯 6.24 珍珠岩 6.25 金属粉 6.25.1 铝粉 6.25.2 锌粉 6.25.3 铜金粉 6.25.4 银粉 6.26 天然有机粉末 6.26.1 木粉 6.26.2 竹纤维 6.26.3 果壳粉 6.26.4 纤维素纤维 参考文献
第7章 不饱和热固性树脂固化助剂7.1 交联剂 7.1.1 苯乙烯 7.1.2 乙烯基甲苯 7.1.3 a-甲基苯乙烯 7.1.4 4-氯代苯乙烯 7.1.5 二乙烯基苯 7.1.6 甲基丙烯酸 7.1.7 邻苯二甲酸二烯丙酯 7.1.8 三聚氰酸三烯丙酯 7.1.9 丙烯酸b-羟乙酯 7.1.10 丙烯酸甲酯 7.1.11 丙烯酸乙酯 7.1.12 甲基丙烯酸甲酯 7.1.13 丙烯酸正丁酯 7.1.14 丙烯碳酸酯 7.1.15 季戊四醇二烯丙基缩醛醚 7.1.16 丙烯腈 7.2 过氧化物引发剂 7.2.1 叔丁基过氧化氢 7.2.2 异丙基苯过氧化氢 7.2.3 过氧化氢二异丙苯 7.2.4 过氧化二叔丁基 7.2.5 过氧化二异丙基苯 7.2.6 过氧化叔丁基异丙苯 7.2.7 2,2-二(叔丁基过氧化)丁烷 7.2.8 2,5-二甲基-2,5-二(叔丁基过氧)己烷 7.2.9 2,5-二甲基-2,5-双(过氧化苯甲酰)己烷 7.2.10 2,5-双(2-乙基己酰过氧化)2,5-二甲基己烷 7.2.11 过氧化苯甲酰 7.2.12 过氧化2,4-二氯苯甲酰 7.2.13 过氧化二乙酰 7.2.14 过氧化二辛酰 7.2.15 过氧化二月桂酰 7.2.16 过氧化双(3,5,5-三甲基己酰) 7.2.17 过氧化丁二酸 7.2.18 过氧化乙酸叔丁酯 7.2.19 过氧化叔戊酸叔丁酯 7.2.20 过氧化异辛酸叔丁酯 7.2.21 过氧化异壬酸叔丁酯 7.2.22 过氧化新癸酸叔丁酯 7.2.23 过氧化月桂酸叔丁酯 7.2.24 过氧化苯甲酸叔丁酯 7.2.25 过氧化叔丁基碳酸异丙酯 7.2.26 过氧化二碳酸二异丙酯 7.2.27 过氧化二碳酸辛酯 7.2.28 过氧化二碳酸双十六烷基酯 7.2.29 过氧化二碳酸二环己酯 7.2.30 双(4-叔丁基环己基)过氧化二碳酸酯 7.2.31 过氧化二乙基乙酸叔丁酯 7.2.32 双过氧化邻苯二甲酸二叔丁酯 7.2.33 双(苯氧乙基)过氧化二碳酸酯 7.2.34 4,4′-双(过氧化叔丁基)戊酸正丁酯 7.2.35 过氧化甲乙酮 7.2.36 过氧化环己酮 7.2.37 过氧化二酰乙酮 7.2.38 过氧化-2,4-戊二酮 7.2.39 过氧化甲基异丁基酮(MIBKP) 7.2.40 1,1-二叔丁基过氧化环己烷 7.2.41 1,1-双(过氧化叔丁基)-3,3,5-三甲基环己烷 7.2.42 2,5-二甲基-2,5-双(叔丁过氧基)-3-己炔 7.2.43 a,a-双(叔丁过氧基)二异丙苯 7.2.44 2,2-双(4,4′-二叔丁过氧环己基)丙烷 7.3 偶氮化合物引发剂 7.3.1 2,2′-偶氮双(异庚腈) 7.3.2 2-叔丁基偶氮-2-氰基-4-甲氧基戊烷 7.3.3 2,2′-偶氮双异丁腈 7.3.4 2-叔丁基偶氮-2-氰基-4-甲基戊烷 7.3.5 2-叔丁基偶氮-2-氰基丁烷 7.3.6 1-异戊基偶氮-1-氰基环己烷 7.3.7 1-叔丁基偶氮-1-氰基环己烷 7.3.8 2-叔丁基偶氮异丁腈 7.3.9 2-叔丁基偶氮-2-氰基丙烷 7.4 促进剂 7.4.1 异辛酸钴 7.4.2 异辛酸锌 7.4.3 异辛酸锰 7.4.4 异辛酸钾 7.4.5 异辛酸钙 7.4.6 环烷酸钴 7.4.7 环烷酸锌 7.4.8 环烷酸铅 7.4.9 环烷酸锰 7.4.10 N, N-二甲基苯胺 7.4.11 N, N-二乙基苯胺 7.4.12 N, N-二甲基对甲苯胺 7.5 阻聚剂 7.5.1 对苯二酚 7.5.2 苯醌 7.5.3 对叔丁基邻苯二酚 7.5.4 甲基氢醌 7.5.5 对羟基苯甲醚 7.5.6 2-叔丁基对苯二酚 7.5.7 2,5-二叔丁基对苯二酚 7.5.8 2,5-二叔丁基对甲酚 7.5.9 吩噻嗪 7.5.10 环烷酸铜 7.6 增稠剂 7.6.1 活性轻质氧化镁 7.6.2 氢氧化镁 7.6.3 氧化钙 7.6.4 氢氧化钙 7.6.5 甲苯二异氰酸酯 7.6.6 聚合MDI 7.7 低收缩剂 7.7.1 低密度聚乙烯粉 7.7.2 聚苯乙烯 7.7.3 聚醋酸乙烯酯 7.7.4 饱和聚酯 7.7.5 甲基丙烯酸甲酯 参考文献
第8章 环氧树脂固化剂及促进剂8.1 多元胺类 8.1.1 脂肪族胺类 8.1.2 脂环族胺类 8.1.3 芳香族伯胺类 8.1.4 杂环胺 8.1.5 改性胺固化剂 8.2 叔胺及其盐 8.2.1 三乙胺 8.2.2 三乙醇胺 8.2.3 苄基二甲胺 8.2.4 2-(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10) 8.2.5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DMP-30) 8.2.6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的三(a-乙基己酸)盐(K-61B) 8.2.7 2,4,6-三(二甲氨基甲基)苯酚的三油酸盐 8.2.8 哌啶 8.2.9 吡啶 8.2.10 甲基吡啶 8.3 咪唑类 8.3.1 咪唑 8.3.2 1-甲基咪唑 8.3.3 2-甲基咪唑 8.3.4 1,2-二甲基咪唑 8.3.5 2-乙基咪唑 8.3.6 2-乙基-4-甲基咪唑 8.3.7 2-十一烷基咪唑 8.3.8 2-十七烷基咪唑 8.3.9 2-苯基咪唑 8.3.10 2-苯基-4-甲基-5-羟甲基咪唑 8.3.11 2-苯基-4,5-二羟甲基咪唑 8.3.12 1-苄基-2-甲基咪唑 8.3.13 1-苄基-2-乙基咪唑 8.3.14 1-氰基乙基-2-甲基咪唑 8.3.15 1-氰基乙基-2-苯基偏苯三酸咪唑盐 8.3.16 1-氰基乙基-2-苯基-4,5-二(氰乙氧亚甲基)咪唑(2PH-Z-CN) 8.3.17 2-甲基咪唑三聚异氰酸盐(2MZ-OK) 8.3.18 2-苯基咪唑三聚异氰酸盐(2PZ-OK) 8.3.19 N-(3-氨基丙基)咪唑 8.3.20 2,4-二氨基-6-(2-甲基咪唑基-1-乙基)顺式三嗪(2MZ-AZINE) 8.3.21 2,4-二氨基-6-(2-乙基-4-甲基咪唑基-1-乙基)顺式三嗪(2E4MZ-AZINE) 8.3.22 2,4-二氨基-6-(2-十一烷基咪唑基-1-乙基)顺式三嗪(C11Z-AZINE) 8.4 酸酐类 8.4.1 邻苯二甲酸酐 8.4.2 顺丁烯二酸酐 8.4.3 四氢邻苯二甲酸酐(THPA) 8.4.4 液体四氢邻苯二甲酸酐 8.4.5 3-甲基-1,2,3,6-四氢邻苯二甲酸酐 8.4.6 六氢邻苯二甲酸酐(HHPA) 8.4.7 甲基六氢邻苯二甲酸酐(MeHHPA) 8.4.8 内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NA酸酐) 8.4.9 甲基纳迪克酸酐(MNA) 8.4.10 647酸酐 8.4.11 六氯内亚甲基四氢邻苯二甲酸酐(HET) 8.4.12 均苯四甲酸二酐(PMDA) 8.4.13 偏苯三甲酸酐(TMA) 8.4.14 桐油改性顺丁烯二酸酐(308或82酸酐) 8.4.15 十二烯基琥珀酸酐(DDSA、DSA) 8.4.16 聚己二酸酐(PADA) 8.4.17 聚壬二酸酐(PAPA) 8.4.18 聚癸二酸酐(PSPA) 8.4.19 3,3′,4,4′-二苯甲酮四羧酸二酐(BTDA) 8.5 潜伏性固化剂 8.5.1 双氰胺 8.5.2 三氟化硼-单乙胺配合物 8.5.3 三氟化硼-哌啶配合物 8.5.4 三氟化硼-三乙醇胺配合物 8.5.5 三氯化硼-胺的加成物 8.5.6 594固化剂 8.5.7 595固化剂 8.5.8 901固化剂 8.5.9 2PZ/PS-co-MAA微胶囊固化剂 8.6 线型合成树脂低聚物 8.6.1 聚醚胺 8.6.2 低分子量聚酰胺 8.6.3 苯酚芳烷基树脂 8.7 取代脲 8.7.1 脂环族二脲 8.7.2 苯基二甲脲 8.7.3 N-(2-羟基苯基)-N′, N′-二甲基脲 8.7.4 N-(2-羟基-4-硝基苯)-N′, N′-二甲基脲 8.7.5 N-(5-氯-2-羟基苯)-N′, N′-二甲基脲 8.7.6 N-(2-羟基-5-硝基苯)- N′, N′-二甲基脲 8.7.7 N-(3,5-二甲基-2-羟基苯基)-N′, N′-二甲基脲 8.7.8 N-(4-氯-2-羟基苯)-N′, N′-二甲基脲 8.7.9 N-(4-氯苯基)-N′, N′-二甲基脲 8.7.10 2,4-二甲苯双二甲脲 8.7.11 4,4′-亚甲基双(苯基二甲脲) 8.8 固化反应促进剂 8.8.1 乙酰丙酮金属盐 8.8.2 三苯基膦及其盐 8.8.3 过氧化物 8.8.4 季铵盐 参考文献
第9章 环氧树脂稀释剂、增塑剂、增韧剂9.1 非活性稀释剂 9.1.1 苯 9.1.2 甲苯 9.1.3 二甲苯 9.1.4 苯甲醇 9.1.5 丙酮 9.1.6 丙醇 9.1.7 正丁醇 9.1.8 乙二醇 9.1.9 丙酮 9.1.10 甲乙酮 9.1.11 环己酮 9.1.12 松节油 9.1.13 苯乙烯 9.1.14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 9.1.15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 9.1.16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9.1.17 壬基酚 9.2 环氧化合物 9.2.1 活性稀释剂 9.2.2 脂肪族缩水甘油醚环氧树脂 9.2.3 反应型增塑剂 9.3 增韧剂 9.3.1 橡胶类增韧剂 9.3.2 其他类型增韧剂 参考文献
第10章 表面防护材料和防老剂10.1 表面防护材料 10.1.1 胶衣树脂 10.1.2 表面涂料 10.1.3 表面薄膜 10.2 光稳定剂 10.2.1 水杨酸酯类 10.2.2 二苯甲酮类 10.2.3 苯并三唑类 10.2.4 受阻胺光稳定剂 10.2.5 其它类光稳定剂 10.3 抗氧剂 10.3.1 受阻酚类 10.3.2 亚磷酸酯类 10.3.3 胺类 10.3.4 硫醚类 10.3.5 三嗪类 10.4 热稳定剂 10.4.1 铅类稳定剂 10.4.2 有机锡类稳定剂 10.4.3 硬脂酸盐类 参考文献
第11章 阻燃剂11.1 氯系阻燃剂 11.1.1 氯化石蜡-70 11.1.2 四氯邻苯二甲酸酐 11.1.3 氯桥酸酐 11.1.4 得克隆(DCRP) 11.1.5 六氯环戊二烯 11.1.6 四氯双酚A 11.1.7 六氯苯 11.1.8 四氯苯醌 11.2 溴系阻燃剂 11.2.1 二溴新戊二醇 11.2.2 二溴苯基缩水甘油醚 11.2.3 二溴甲苯基缩水甘油醚 11.2.4 双(2,3-二溴丙基)反丁烯二酸酯 11.2.5 三(2,3-二溴丙基)异三聚氰酸酯(TBC) 11.2.6 聚二溴苯乙烯 11.2.7 1,2-双(三溴苯氧基)乙烷 11.2.8 三(三溴苯氧基)三聚氰酸酯 11.2.9 四溴双酚A 11.2.10 四溴邻苯二甲酸酐 11.2.11 1,2-双(四溴邻苯二甲酰亚胺)乙烷 11.2.12 丙烯酸五溴苄酯 11.2.13 六溴苯 11.2.14 六溴环十二烷 11.2.15 八溴二苯醚 11.2.16 十溴二苯醚 11.2.17 十四溴二(苯氧基)苯 11.3 有机磷系阻燃剂 11.3.1 甲基膦酸二甲酯(DMMP) 11.3.2 磷酸三乙酯(TEP) 11.3.3 磷酸三丁酯(TBP) 11.3.4 磷酸三异辛酯(TOP) 11.3.5 磷酸三苯酯(TPP、TPF) 11.3.6 磷酸三甲苯酯(TCP、TTF) 11.3.7 磷酸三(二甲苯)酯(TXP) 11.3.8 磷酸二苯异辛酯(DPOP、DPOF) 11.3.9 磷酸二苯异癸酯(DPDP) 11.3.10 磷酸二苯甲苯酯(DPTP) 11.3.11 磷酸二苯异丙苯酯(DPPP) 11.3.12 磷酸二苯(二甲苯)酯(DPXP) 11.3.13 三(1-氧代-2,6,7-三氧杂-1-磷杂双环[2.2.2]亚甲基-4)磷酸酯 11.3.14 1-氧代-4-羟甲基-2,6,7-三氧杂-1-磷杂双环[2.2.2]辛烷(PEPA) 11.3.15 N, N-双(2-羟乙基)氨甲基膦酸二乙酯(BHAPE) 11.3.16 间亚苯基四苯基双磷酸酯(RDP) 11.3.17 双酚A双(二苯基磷酸酯)(BDP、BOP) 11.3.18 羧乙基苯膦酸 11.3.19 氨基磷酸酯 11.4 磷-卤系阻燃剂 11.4.1 磷酸三(b-氯乙基)酯(TCEP) 11.4.2 磷酸三(b-氯异丙基)酯(TCPP) 11.4.3 磷酸三(b, b′-二氯异丙基)酯 11.4.4 磷酸三(2,3-二氯丙基)酯(TCPP) 11.4.5 磷酸三(2,3-二溴丙基)酯(TDBPP) 11.4.6 氯烷基磷酸缩水甘油酯 11.4.7 三[2,2-二(溴甲基)-3-溴丙基]磷酸酯 11.4.8 三(二溴苯基)磷酸酯 11.4.9 3,9-双(三溴苯氧基)-2,4,8,10-四氧杂-3,9-二磷杂螺环[5.5]-3,9-二氧十一烷 11.4.10 3,9-双(五溴苯氧基)-2,4,8,10-四氧杂-3,9-二磷杂螺环[5.5]-3,9-二氧十一烷 11.4.11 乙烯基膦酸二(b-氯乙基)酯 11.5 氮系及磷-氮系阻燃剂 11.5.1 氰尿酸三聚氰胺 11.5.2 正磷酸三聚氰胺 11.5.3 聚磷酸三聚氰胺 11.5.4 硼酸三聚氰胺 11.5.5 六[4-(9,10-二氢-9-氧杂-10-膦杂菲-10-氧化物)-羟甲基苯氧基]环三磷腈(DOPOMPC) 11.6 无机阻燃剂 11.6.1 赤磷 11.6.2 聚磷酸铵 11.6.3 三氧化二锑 11.6.4 三氧化钼 11.6.5 氢氧化铝 11.6.6 氢氧化镁 11.6.7 硼酸锌 11.6.8 碱式硫酸镁晶须 参考文献
第12章 着色剂12.1 白色 12.1.1 二氧化钛 12.1.2 氧化锌 12.1.3 锌钡白 12.1.4 硫化锌 12.2 黑色 12.2.1 炭黑 12.2.2 氧化铁黑 12.2.3 油溶苯胺黑 12.3 黄色 12.3.1 镉黄 12.3.2 铬黄 12.3.3 氧化铁黄 12.3.4 钛黄 12.3.5 联苯胺黄G 12.3.6 联苯胺黄10G 12.3.7 汉沙黄G 12.3.8 永固黄HR 12.4 红色 12.4.1 镉红 12.4.2 立索尔宝红BK 12.4.3 氧化铁红 12.4.4 永固红F5R 12.4.5 喹吖啶酮红 12.4.6 橡胶大红LG 12.4.7 塑料红B 12.5 橙色 永固橙G 12.6 绿色 12.6.1 氧化铬绿 12.6.2 酞菁绿G 12.6.3 钴绿 12.7 蓝色 12.7.1 钴蓝 12.7.2 铁蓝 12.7.3 群青蓝 12.7.4 酞菁蓝B 12.8 棕色 氧化铁棕 12.9 紫色 12.9.1 喹吖啶酮紫 12.9.2 塑料紫RL 12.10 荧光增白剂 12.10.1 荧光黄YG-51 12.10.2 荧光增白剂DBS 12.10.3 2,5-二(5′-叔丁基苯并唑-2′-基)-2-噻吩(荧光增白剂184) 12.10.4 4,4′-二(2-甲氧基苯乙烯基)-1,1′-联苯(荧光增白剂127) 12.11 珠光颜料 参考文献
第13章 表面处理剂13.1 硅烷偶联剂 13.1.1 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13.1.2 甲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3 辛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4 乙烯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 13.1.5 乙烯基三氯硅烷(A-150、KA 1003) 13.1.6 g-氯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43、KBM 703) 13.1.7 g-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8 乙烯基三甲氧基硅烷(A-171,WD-21) 13.1.9 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A-151、KBE 1003) 13.1.10 乙烯基三叔丁基过氧硅烷 13.1.11 乙烯基三(b-甲氧乙氧基)硅烷(A-172、KBC 1003) 13.1.12 乙烯基三乙酰氧基硅烷 13.1.13 g-(甲基丙烯酰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A-174、KBM 503) 13.1.14 苯胺甲基三乙氧基硅烷(ND-42) 13.1.15 苯胺甲基三甲氧基硅烷 13.1.16 苯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17 苯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13.1.18 g-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40) 13.1.19 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A-1100、KBE 903) 13.1.20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120、KBM 603) 13.1.21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A-2120) 13.1.22 N-b-氨基乙基-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23 氨乙基氨乙基氨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130) 13.1.24 N, N-双(b-羟乙基)-g-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1111) 13.1.25 g-缩水甘油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A-187、KBM 403) 13.1.26 b-(3,4-环氧基环己基)-乙基三甲氧基硅烷(A-186) 13.1.27 g-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A-189、KBM 803) 13.1.28 g-巯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91) 13.1.29 g-脲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Y-11542) 13.1.30 g-脲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1160) 13.1.31 顺丁烯二酰亚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32 顺丁烯酸酰胺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33 三-[3-(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异氰尿酯(Y-11597) 13.1.34 氯化(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13.1.35 二(g-三甲氧基甲硅烷基丙基)胺(A-1170) 13.1.36 g-脒基硫代丙基三羟基硅烷(A-1310) 13.1.37 g-异氰酸酯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13.1.38 N′-乙烯基苄基-N-三甲氧基硅烷基丙基乙二胺盐 13.1.39 g-(多亚乙基氨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 13.1.40 二(g-三乙氧基硅烷基丙基)四硫化物(KH-911) 13.1.41 双(三乙氧基硅基丙基)二硫化物(KH-922) 13.2 钛酸酯偶联剂 13.2.1 异丙基三(硬脂酰基)钛酸酯(OL-T999,TTS) 13.2.2 异丙基三(异辛酰基)钛酸酯 13.2.3 异丙基三(癸酰基)钛酸酯 13.2.4 异丙基三油酰氧基钛酸酯(TC-101) 13.2.5 异丙基三(十二烷基苯磺酰基)钛酸酯(TC-109、TTBS-9) 13.2.6 异丙基三(磷酸二辛酯)钛酸酯(TTOP-12、KR-12) 13.2.7 异丙基三(焦磷酸二辛酯)钛酸酯(TTOP-38S、KR-38S) 13.2.8 二(焦磷酸二辛酯)羟乙酸钛酸酯(KR-138S) 13.2.9 二(磷酸二辛酯)钛酸乙二(醇)酯(KR-212S) 13.2.10 二(焦磷酸二辛酯)亚乙基钛酸酯(KR-238S) 13.2.11 二硬脂酰亚乙基钛酸酯(KR-201) 13.2.12 四异丙基二(亚磷酸二辛酯)钛酸酯(KR-41B、TC-301) 13.2.13 二(亚磷酸二月桂酯)四辛氧基钛酸酯(KR-46B) 13.2.14 二(油酰基)(二异辛氧)磷酰基钛酸异丙酯(NDZ-101) 13.3 铝酸酯偶联剂 13.3.1 DL-411型 13.3.2 RCA型 13.3.3 CHY-501铝酸酯偶联剂 13.3.4 铝钛复合偶联剂(OL-AT1618、HY-133) 13.3.5 铝酸酯偶联剂(F-1、F-2) 13.4 其它偶联剂 13.4.1 甲基丙烯酸氯化铬络合物 13.4.2 锆铝酸盐偶联剂 13.5 不饱和酸 13.5.1 丙烯酸 13.5.2 甲基丙烯酸 13.5.3 反-2-丁烯酸 13.5.4 b-苯丙烯酸 13.6 硬脂酸及其盐类 13.6.1 硬脂酸 13.6.2 硬脂酸钠 13.6.3 硬脂酸钙 13.6.4 硬脂酸锌 13.7 其它 13.7.1 1,6-己二异氰酸酯(DIH) 13.7.2 2-羟乙基丙烯酸酯(HEA) 参考文献
第14章 脱模剂14.1 薄膜型脱模剂 14.1.1 玻璃纸 14.1.2 聚酯薄膜 14.1.3 聚氯乙烯薄膜 14.1.4 聚乙烯薄膜 14.1.5 聚丙烯薄膜 14.1.6 聚氟乙烯薄膜 14.1.7 离型纸 14.1.8 脱模布 14.2 溶液型脱模剂 14.2.1 聚乙烯醇溶液 14.2.2 聚苯乙烯溶液 14.2.3 过氯乙烯溶液 14.2.4 醋酸纤维素溶液 14.2.5 二甲基硅油 14.2.6 甲基含氢硅油 14.2.7 乙基硅油 14.2.8 苯甲基硅油 14.2.9 硅橡胶溶液 14.2.10 PMR脱模剂 14.2.11 POPOUT脱模剂 14.2.12 3-STAR 脱模剂(TR-210) 14.2.13 溶液类脱模剂的涂刷方法 14.3 石蜡、酯类脱模剂 14.3.1 固体石蜡 14.3.2 液体石蜡 14.3.3 羟基硬脂酸甲酯 14.3.4 甘油单油酸酯 14.3.5 润滑硅脂 14.4 酰胺类 14.4.1 硬脂酰胺 14.4.2 蓖麻醇酸酰胺 14.4.3 N-(b-羟乙基) 蓖麻醇酸酰胺 14.4.4 N, N′-亚乙基双蓖麻醇酸酰胺 14.4.5 N, N′-亚乙基双(12-羟基硬脂酰胺) 14.4.6 N-(2-羟乙基)- 12-羟基硬脂酰胺 14.4.7 N-硬脂酰基-12-羟基硬脂酰胺 14.5 硬脂酸及其盐类 14.5.1 硬脂酸 14.5.2 硬脂酸镁 14.5.3 硬脂酸钙 14.5.4 硬脂酸钡 14.5.5 硬脂酸锌 14.5.6 硬脂酸铅 14.6 内脱模剂 参考文献
第15章 溶 剂15.1 烃类溶剂 15.1.1 环己烷 15.1.2 苯 15.1.3 甲苯 15.1.4 二甲苯 15.1.5 十氢萘 15.1.6 松节油 15.2 卤代烃类溶剂 15.2.1 二氯甲烷 15.2.2 三氯甲烷 15.2.3 四氯化碳 15.2.4 1,1,1-三氯乙烷 15.2.5 1,1,2-三氯乙烷 15.2.6 1,1,1,2-四氯乙烷 15.2.7 1,1,2,2-四氯乙烷 15.2.8 三氯乙烯 15.2.9 氯苯 15.2.10 邻二氯苯 15.3 醇类溶剂 15.3.1 乙醇 15.3.2 丙醇 15.3.3 正丁醇 15.3.4 苯甲醇 15.3.5 乙二醇 15.4 醚类和缩醛类溶剂 四氢呋喃 15.5 酮类溶剂 15.5.1 丙酮 15.5.2 甲乙酮 15.5.3 异佛尔酮 15.5.4 环己酮 15.5.5 苯乙酮 15.6 酯类溶剂 15.6.1 乙酸乙酯 15.6.2 乙酸正丁酯 15.6.3 1,4-丁内酯 15.6.4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 15.7 含氮化合物溶剂 15.7.1 硝基苯 15.7.2 N, N-二甲基甲酰胺 15.7.3 N, N-二甲基乙酰胺 15.8 含硫溶剂 二甲亚砜 15.9 多官能团溶剂 15.9.1 乙二醇乙醚 15.9.2 四氢糠醇 15.9.3 2-(二乙氨基)乙醇 15.9.4 水杨酸乙酯 参考文献
第16章 其它助剂16.1 增塑剂 16.1.1 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 16.1.2 邻苯二甲酸二乙酯(DEP) 16.1.3 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 16.1.4 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DIBP) 16.1.5 邻苯二甲酸丁苄酯(BBP) 16.1.6 邻苯二甲酸二正己酯(DHP) 16.1.7 邻苯二甲酸二辛酯(DOP) 16.1.8 邻苯二甲酸二异壬酯(DINP) 16.1.9 邻苯二甲酸二异癸酯(DIDP) 16.1.10 邻苯二甲酸二(十一)酯(DUP) 16.1.11 邻苯二甲酸二(十三)酯(DTDP) 16.1.12 邻苯二甲酸C6~C10直链烷烃酯 16.1.13 二苯甲酸二乙二醇酯 16.1.14 邻苯二甲酸丁辛酯 16.1.15 磷酸三乙酯(TEP) 16.1.16 磷酸三丁酯(TBP) 16.1.17 磷酸三异辛酯(TOP) 16.1.18 磷酸三苯酯(TPP、TPF) 16.1.19 磷酸三甲苯酯(TCP、TTF) 16.1.20 磷酸三(二甲苯)酯(TXP) 16.1.21 磷酸二苯异辛酯(DPOP、DPOF) 16.1.22 磷酸二苯异癸酯(DPDP) 16.1.23 磷酸二苯甲苯酯(DPTP) 16.2 润湿分散剂 16.2.1 BYK-W 995 16.2.2 BYK-W 996 16.2.3 BYK-W 990 16.2.4 BYK-W 9010 16.2.5 BYK-9076 16.2.6 BYK-W 972 16.2.7 BYK-P 9065 16.2.8 AU952 16.2.9 AU957 16.2.10 AU958C 16.3 抗静电剂 16.3.1 抗静电剂KJ系列 16.3.2 十八烷酰氨基丙基二甲基-b-羟乙基季铵硝酸盐 16.3.3 烷基磷酸酯二乙醇胺盐 16.3.4 甲基?三(羟乙基)季铵甲基硫酸盐 16.4 触变剂 气相二氧化硅 16.5 成核剂 16.5.1 双(对叔丁基苯氧基)磷酸钠(成核剂NA-10) 16.5.2 2,2′-亚甲基双(4,6-二叔丁基苯氧基)磷酸钠(成核剂NA-11) 16.5.3 二(苯亚甲基)山梨醇 16.5.4 二(对氯苯亚甲基)山梨醇 16.5.5 二(3,4-二甲基苯亚甲基)山梨醇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现代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指南》 本书旨在为工程师、设计师、技术人员及相关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现代复合材料设计与应用解决方案。它并非简单罗列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而是侧重于如何理解复合材料的基本原理,并将其转化为实际工程应用的能力。 核心内容概述: 第一部分:复合材料基础理论与材料体系 第一章:复合材料的定义、优势与基本组成: 深入剖析复合材料的定义,阐述其为何能在诸多领域取代传统材料。详细介绍增强体(纤维、颗粒等)与基体(聚合物、金属、陶瓷等)的相互作用机理,以及界面在复合材料性能中的关键作用。 第二章:主要的增强纤维及其特性: 重点介绍目前工程应用中最广泛的几种增强纤维,包括碳纤维(不同等级)、玻璃纤维(E-玻璃、S-玻璃等)、芳纶纤维(Kevlar、Twaron等)以及玄武岩纤维等。深入分析它们的微观结构、力学性能(强度、模量、韧性)、热学性能、化学稳定性以及成本效益,并提供选择不同纤维类型以满足特定应用需求的指导。 第三章:主流聚合物基体材料的分类与选择: 详细阐述热固性树脂(环氧树脂、聚酯树脂、酚醛树脂等)和热塑性树脂(PEEK、PPS、尼龙等)的化学结构、固化/加工工艺、力学和热学性能。重点讨论不同基体材料与增强纤维的相容性,以及如何根据应用环境(温度、湿度、化学腐蚀等)选择最合适的基体。 第四章:金属基与陶瓷基复合材料概览: 简要介绍金属基复合材料(MMCs)和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特点,包括其在高温、高强度、耐磨损等特殊应用场景的潜力。讨论其制备工艺的挑战以及目前在航空航天、汽车等高端领域的应用前景。 第二部分:复合材料的制造工艺与成型技术 第五章:湿法铺层工艺(Hand Lay-up & Spray-up): 详细介绍湿法铺层工艺的基本步骤,包括模具准备、树脂浸渍、纤维铺设、固化等。分析该工艺的优缺点,适用于哪些尺寸和复杂度的零件,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操作来提高产品质量。 第六章:真空辅助成型技术(Vacuum Bagging, Resin Transfer Molding - RTM, Vacuum Assisted Resin Transfer Molding - VARTM): 深入讲解真空袋成型、树脂传递模塑(RTM)和真空辅助树脂传递模塑(VARTM)等工艺。重点分析其原理、设备要求、模具设计考虑,以及如何利用真空压力来提高纤维浸润性和产品密度,从而获得更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部件。 第七章:预浸料(Prepreg)成型技术: 介绍预浸料的定义、种类及其优势。详细阐述热压罐(Autoclave)成型和真空辅助预浸料成型(Out-of-Autoclave - OOA)工艺,包括温度、压力、固化周期等关键参数的控制。分析预浸料成型在高性能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第八章:缠绕成型与拉挤成型: 讲解纤维缠绕成型工艺在制造管状、球形等复杂结构件(如压力容器)中的应用。介绍拉挤成型工艺在生产连续型材(如型材、棒材)中的优势,包括效率高、尺寸精度好等特点。 第九章:其他先进制造技术简介: 简要介绍3D打印复合材料、超声波辅助加工、微波固化等新兴制造技术,展望其在未来复合材料生产中的发展潜力。 第三部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设计方法 第十章: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力学行为: 深入解释复合材料为何具有各向异性,以及如何通过经典层合板理论(Classical Lamination Theory - CLT)来预测和分析单层板和多层板的宏观力学性能(杨氏模量、泊松比、剪切模量、失效应力等)。 第十一章:复合材料的强度与失效模式: 详细探讨复合材料在拉伸、压缩、弯曲、剪切等载荷下的失效机理,包括纤维断裂、基体开裂、分层、界面脱粘等。介绍常用的失效准则(如Tsai-Wu、Max Stress、Max Strain等),并提供如何进行强度校核的设计方法。 第十二章: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原则与优化: 探讨在设计复合材料结构时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包括载荷分析、材料选择、铺层设计、连接设计、边界条件等。介绍有限元分析(FEA)在复合材料结构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拓扑优化、形状优化等手段实现结构轻量化和性能提升。 第十三章:疲劳、断裂与耐久性设计: 分析复合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行为,以及如何进行疲劳寿命预测。讨论复合材料的断裂韧性,以及如何评估和设计以防止裂纹扩展。同时,阐述复合材料在不同环境(湿热、紫外线、化学品等)下的老化机理,以及如何进行耐久性设计。 第四部分:复合材料的应用与发展趋势 第十四章: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 深入探讨复合材料在飞机结构(机翼、机身、尾翼)、直升机旋翼、火箭和卫星部件中的应用案例。分析其在提高燃油效率、降低结构重量、提升性能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十五章:汽车工业中的应用: 介绍复合材料在汽车车身、底盘、发动机罩、内饰件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提高车辆安全性能、燃油经济性、设计自由度方面的优势。 第十六章:风力发电与海洋工程应用: 探讨大型风力发电机叶片的设计与制造挑战,以及复合材料在提高发电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中的重要性。分析复合材料在船舶、海洋平台、水下设备等领域的应用潜力。 第十七章:其他新兴应用领域: 涵盖复合材料在体育器材、医疗器械、建筑、电子产品等领域的应用,展示其广泛的适用性。 第十八章:复合材料的回收与可持续发展: 讨论当前复合材料回收面临的挑战,以及各种回收技术(机械回收、化学回收、能量回收)的优缺点。展望复合材料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未来方向。 本书力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丰富的图表、案例分析和工程实例,帮助读者全面掌握现代复合材料的设计、制造与应用技术,为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用的工具。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七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玻璃钢这种轻质高强的材料非常着迷。《玻璃钢原材料手册》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将我带入了玻璃钢的奇妙世界。我一直以为玻璃钢就是一种简单的复合材料,但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它是一个由多种精密成分组合而成的复杂系统。书中对各种树脂的介绍,不仅仅是列出名称,更是深入讲解了它们的化学结构和固化原理。我了解到,不同种类的树脂,如不饱和聚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在分子链的组成和交联方式上有着显著差异,这直接决定了它们各自的机械性能、耐化学性和耐热性。例如,书中通过详细的化学反应式,解释了环氧树脂固化过程中胺类固化剂的作用机理,以及温度和固化剂用量对反应速度和最终固化物性能的影响。对于增强材料玻璃纤维,我也从书中学习到,它并非单一的材料,而是有不同的类型、直径、长度和表面处理方式。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数据,展示了不同玻璃纤维在拉伸强度、模量和与树脂的界面结合力上的差异,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玻璃钢制品能够承受巨大的冲击和载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玻璃钢原材料手册》真是让我大开眼界!一直以来,我对玻璃钢这个材料都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知道它很轻很结实,但具体是怎么做出来的,里面到底有哪些成分,我是一窍不通。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它简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玻璃钢百科全书。从最基础的树脂种类,比如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到各种固化剂、促进剂,再到增强材料——玻璃纤维的各种形式,比如短切毡、方格布、纤维纱,甚至连填料、颜料、脱模剂这些看似不起眼的东西,书中都有详尽的介绍。每一类原材料,它都不仅仅是列出名称,而是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化学成分、物理性能、加工性能,以及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缺点。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不同类型树脂的耐化学性,详细列举了它们对酸、碱、溶剂等的抵抗能力,这对我们在选择合适的玻璃钢制品来应对腐蚀性环境时,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参考。再比如,关于玻璃纤维的织法和克重,书中都有图文并茂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用途的玻璃钢制品,其纤维的排列方式和密度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不仅仅是理论知识,很多地方还结合了实际的生产工艺,讲解了这些原材料在实际加工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例如,在讨论使用不同固化剂时,书中详细解释了固化速度、放热量以及最终固化程度的影响,甚至还给出了不同气温下推荐的固化剂配比范围。这让我这个门外汉,也对玻璃钢的生产过程有了初步的认识,感觉离这个神奇的材料又近了一步。

评分

评价八 在我从事玻璃钢模具制造多年的经验中,《玻璃钢原材料手册》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更深入的视角来审视我们所使用的材料。以往我更多地关注原材料的最终物理性能指标,但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这些性能是如何由原材料的微观结构和化学组成决定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树脂体系的选择和匹配部分进行了反复研读。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种类的树脂(如通用型、耐腐蚀型、阻燃型)的化学特性、固化收缩率、以及与不同固化剂和促进剂的相容性。例如,书中通过曲线图展示了不同温度下,同一树脂体系的不同固化速度和放热峰值,这对于我们精确控制模具内的固化过程,避免局部过热和应力集中至关重要。在增强材料方面,书中对各种玻璃纤维的编织方式、密度、以及表面处理剂的化学成分和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解析。我了解到,不同的织法会显著影响复合材料的各向异性力学性能,而合适的表面处理剂能够大大提高纤维与树脂基体之间的界面粘结强度,从而提升整体的力学性能和抗疲劳性。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关于填料、颜料、脱模剂等辅助材料的详细信息,以及它们对玻璃钢性能和加工过程的影响。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材料科学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深入浅出讲解玻璃钢原材料的书籍。《玻璃钢原材料手册》以其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知识,成为了我学习过程中的重要参考。这本书不仅仅罗列了各种原材料的名称和基本参数,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了这些原材料的化学本质和物理原理。我从书中了解到,玻璃钢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基体树脂的分子设计和固化程度。例如,关于不饱和聚酯树脂,书中详细介绍了其主链结构、交联机理以及引发剂和促进剂的作用,让我明白了为什么不同的添加剂组合会影响固化速度和最终的机械性能。对于增强材料玻璃纤维,书中不仅介绍了其化学成分(二氧化硅、氧化铝等),还详细讲解了不同生产工艺对纤维直径、长度分布和表面形貌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其与树脂的界面结合。例如,书中通过显微照片和力学测试数据,直观地展示了表面处理对提高玻璃纤维与树脂粘结强度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详细介绍了各种填料和助剂的作用,例如碳酸钙、滑石粉等填料如何影响玻璃钢的力学性能、热稳定性、阻燃性,以及颜料如何影响其着色效果。这些细节让我对玻璃钢的复杂构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评价三 作为一个对新材料充满好奇的爱好者,我一直对玻璃钢的广泛应用感到惊叹,从汽车、航空到建筑、船舶,它几乎无处不在。《玻璃钢原材料手册》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玻璃钢世界的大门。我一直以为玻璃钢就是简单的“塑料加纤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细致入微地介绍了各种树脂,比如邻苯型、间苯型、乙烯基等,并且清晰地解释了它们各自的化学特性、耐腐蚀性、机械强度以及适用范围。我了解到,不同类型的树脂在遇到高温、化学品时,表现出来的稳定性是截然不同的,这直接影响到最终制品的寿命和安全性。书中对玻璃纤维的介绍也让我大开眼界,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丝”,还有短切、毡、布等多种形式,以及不同织法的差异,这些细节都会影响到最终产品的力学性能和外观。例如,书中对于不同密度和编织方式的玻璃纤维布,在承受拉伸、弯曲载荷时的表现差异,进行了详细的图解和数据分析,这让我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某些产品需要使用特定规格的玻璃纤维。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涉及了许多辅助材料,比如促进剂、固化剂、颜料、填料等,并且解释了它们在整个玻璃钢制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的用量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这让我意识到,玻璃钢的生产并非简单的混合,而是一个精密的化学和物理过程。

评分

评价九 我对玻璃钢这种材料一直充满好奇,因为它轻便却又坚固,而且应用范围如此广泛。《玻璃钢原材料手册》这本书,为我揭示了玻璃钢背后的奥秘。我一直以为玻璃钢就是“塑料加玻璃纤维”这么简单,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更为复杂和精妙的世界。书中详细介绍了构成玻璃钢的各种“主角”和“配角”,比如各种各样的树脂,它们有着不同的化学名称和复杂的分子结构,而这些结构直接决定了它们各自的特性,比如耐热性、耐腐蚀性、韧性等等。我从书中了解到,不同的固化剂和促进剂就像是“催化剂”,它们能够精准地控制树脂的固化速度和最终形成的网状结构,这对于玻璃钢的性能至关重要。而扮演“骨架”角色的玻璃纤维,也有着不同的“身份”,有的像细小的丝线,有的则被编织成各种形态的布料,它们的加入,极大地提升了玻璃钢的强度和刚度。书中还介绍了各种“辅助材料”,比如填料、颜料、脱模剂等等,它们虽然不起眼,但却在玻璃钢的生产过程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影响着制品的最终外观、性能和易加工性。

评分

评价二 我是一名模具设计从业者,一直希望在材料方面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尤其是在玻璃钢领域。以往我更多地关注玻璃钢制品的最终成型效果和尺寸精度,但《玻璃钢原材料手册》的出现,让我认识到,理解原材料是掌握整体的关键。《玻璃钢原材料手册》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产品介绍,而是深入到了玻璃钢的“肌理”之中。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种类树脂的分子结构和固化机理的描述印象深刻。书中详细解释了为什么有些树脂固化后会产生收缩,以及如何通过添加增韧剂或者调整固化剂的比例来控制收缩率。对于我来说,这直接关系到我设计的模具能否更好地适应玻璃钢的成型过程,减少制品因内应力而产生的变形。书中关于增强纤维的介绍也极具参考价值。不同纤维的直径、长度、表面处理方式,都会对玻璃钢的力学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表面处理剂对玻璃纤维与树脂之间粘结强度的影响,这对于我优化模具设计,确保产品强度达到设计要求至关重要。我还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复合材料界面增强的部分,它阐述了如何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增强玻璃纤维和树脂之间的结合,这对于提高玻璃钢的整体性能,例如抗冲击性和耐久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手册”,更像是一本“指南”,指导我如何从原材料层面去理解和优化玻璃钢制品的设计。

评分

评价六 我是一家玻璃钢制品销售公司的销售经理,在与客户沟通时,经常会遇到关于产品原材料的问题。《玻璃钢原材料手册》这本书,无疑是我工作中的“利器”。它用非常专业的语言,却又能让非专业人士理解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各种玻璃钢原材料的特性和应用。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不同树脂在耐候性、耐化学腐蚀性和机械强度方面的对比分析。这让我能够更清晰地向客户解释,为什么我们在某些户外应用中推荐使用乙烯基树脂,而在需要高强度承载的场合则会选用环氧树脂。书中关于玻璃纤维不同规格和织法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准确地向客户解释,为什么不同厚度的玻璃钢板材,其强度和韧性会有显著差异。例如,书中配有大量的图表,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织法(如平纹、斜纹、缎纹)的玻璃纤维布,在承受不同方向载荷时的应力分布情况。这让我能更有信服力地为客户推荐最适合他们需求的产品。此外,书中对于各种助剂(如阻燃剂、抗UV剂、增韧剂)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这些添加剂如何提升玻璃钢制品的附加值,并能更好地解答客户关于产品性能方面的疑问。总而言之,这本书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玻璃钢材料的专业认知,使我能更自信、更专业地服务客户。

评分

评价四 我是一名有一定经验的玻璃钢制品生产技术人员,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原材料知识的书籍。《玻璃钢原材料手册》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甚至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本书对各种玻璃钢原材料的分类、性质、应用以及相互作用进行了非常详尽和专业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树脂体系的选择和优化部分印象深刻。它不仅仅罗列了不同树脂的牌号,更深入地分析了它们在不同固化体系下的反应动力学、放热曲线以及最终的交联结构,并给出了相应的性能预测。这对于我们优化生产工艺、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指导。例如,书中关于环氧树脂体系的选择,针对不同的固化剂(胺类、酸酐类等),详细对比了它们的反应活性、适用温度范围、以及对最终固化物的力学性能(如强度、韧性、耐热性)的影响,并附有相应的实验数据支持。对于玻璃纤维方面,书中不仅介绍了不同纤维的物理性能,还着重讲解了表面处理剂的作用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树脂体系选择合适的表面处理剂,以最大化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强度。这对于我们解决产品易开裂、易分层的问题提供了关键的技术突破点。书中还提供了许多实际应用的案例分析,结合了不同原材料的性能特点,解释了为什么在特定应用中会选用某种特定的树脂和纤维组合。

评分

评价十 作为一名对材料科学领域有着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梳理玻璃钢原材料知识的书籍,而《玻璃钢原材料手册》无疑是我的不二之选。这本书的内容之详实、分析之深入,让我对玻璃钢材料的认知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从书中了解到,玻璃钢并非单一材料,而是由多种关键组分相互协同作用而形成的复合材料体系。书中对不同种类树脂的介绍,不仅仅停留在基本分类,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化学结构、聚合机理、固化反应动力学以及最终交联网络的形成。我尤其对关于树脂选择与应用章节的详细论述印象深刻,它详细对比了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树脂等在力学性能、耐化学腐蚀性、耐热性以及加工工艺上的差异,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指导读者如何根据具体需求进行最优选择。对于增强材料玻璃纤维,书中也进行了极为详尽的阐述,包括纤维的成分、直径、长度、表面处理技术及其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书中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显微照片,直观地展示了不同表面处理剂如何改善纤维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结合,从而提升整体的强度和韧性。此外,书中对各种填料、颜料、助剂(如阻燃剂、抗UV剂)的详细介绍,也让我认识到这些辅助材料在改善玻璃钢综合性能和拓展应用领域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