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涂绍钧 著,温儒敏 编
图书标签:
  • 丁玲
  • 现当代文学
  • 作家传记
  • 文学史
  • 中国文学
  • 传记文学
  • 女性文学
  • 鲁迅文学奖
  • 文学研究
  • 文化名人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长春出版社
ISBN:9787544535601
版次:2
商品编码:1161448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本传记更注重把作家丁玲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作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命名为《图本丁玲传》,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在编写过程,作者涂绍钧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
  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丁玲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丁玲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作者简介

  涂绍钧,笔名柯葳。汉族。1947年6月出生于湖南临澧县。中共党员。1964年因病于临澧一中高中肄业后,历任临澧县鳌山完小、柏枝中学语文教师,临澧县文化馆文学专干,中央党校林伯渠传记组成员,常德地区群众艺术馆文学组组长。现为中国丁玲研究会、丁玲文学创作促进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研究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常德市政协委员。著有长篇传记文学《林伯渠》、《风雨征程》及丁玲研究专著《走近丁玲》,中篇小说《残月》等;其中《林伯渠》、《走近丁玲》二书分获第二届、第六届丁玲文学奖一等奖,《死别生离未许愁》一文被译成日文在日本连载。

目录

第一章 飘零孤女
第二章 少年叛逆者
第三章 展翅高飞的鸟儿
第四章 闯荡北京
第五章 南下上海
第六章 在鲁迅旗帜下
第七章 入党前后
第八章 窑洞岁月
第九章 桑干河上
第十章 为了新中国文学的繁荣
第十一章 虽九死其犹未悔
第十二章 重返文坛
尾声

精彩书摘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
  
  古城常德,地处洞庭湖滨,始建于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后期,秦为临沅县治,一条云贵和川东南通往中原及京城的古驿道横贯其间,历为湘西北军事要塞和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年贵州丽水的黄金,湘西的竹木、桐油、生漆,以及沅水上游的铜、钨、锡、铅等矿产,均需经此通江达海,史称“控引巴蜀,襟带洞庭”,“黔川咽喉,云贵门户”。自汉高祖所置武陵郡治以来,曾先后改称义陵、嵩州、朗州、鼎城。清澈的沅水在城垣下蜿蜒东去,留下一串串悠远的故事传说至今。
  相传舜帝曾让王位于上古高士善卷,善卷坚辞不受,隐于常德沅水南岸德山,乃为中国隐逸文化宗师;爱国诗人屈原放逐江南时所作《涉江》,其“朝发枉睹兮,夕宿辰阳”句中的“枉睹”,亦为枉山脚下的枉水,当年屈原曾流寓常德,现城中仍有“招屈亭”“三闾港”遗迹可寻;春申君黄歇,《武陵旧志》说他是武陵人,《嘉靖常德府志·地理志》云“府北开元寺,相传为春申君宅”,现城中仍有“春申阁”及“珠履坊”“春申君墓”遗址;唐朝诗人刘禹锡因和柳宗元等参与王叔文革新集团,于永贞元年被贬为朗州司马,在常德谪居十年,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文,据考其名篇《陋室铭》亦写于常德;晚唐诗人李群玉,史称“诗篇妍丽,才力遒健”,他在《进诗表》中自云“以居住沅湘,宗师屈宋”;清初独树一帜、名垂千古的绘画大师髡残,亦诞生在常德;更有历代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诸如谢胱、张九龄、孟浩然、李白、王维、杜甫、韩愈、自居易、李商隐、司空图、寇准、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范成大、朱熹、姜夔、袁宏道、王船山、郑板桥、林则徐、魏源等,均有诗作题咏于此;及至近现代,著名的反清志士秋瑾,常德籍同盟会会员、中国民主革命先驱宋教仁、刘复基、蒋翊武、林修梅,无产阶级革命家林伯渠等,都曾在常德城中居住或求学。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曾赋予这座江南古城无限神韵。
  清光绪三十年九月初四(1904年10月12日),随着几声婴儿的啼哭,常德城中昔日的余太守府第深宅大院内,蒋冰之(丁玲)降生在外祖母家。次年11月,才被接回安福县西乡黑胡子冲富甲一方的蒋家(今属佘市镇高丰村)。安福县原为澧州属地,清雍正七年(1729年)设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临澧县。蒋冰之的外祖父余鹗(字泽春,号润斋),原本为一介寒儒,写得一手好字,尤工隶篆,是常德远近闻名的书法家。自清咸丰中了武陵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古州厅同知,云南大理、普洱、楚雄知府。大约是湖湘学子禀性使然,光绪十五年(1889年),64岁的余鹗在云南任上,“因有属员狡猾,枉法殃民,又树党,上下其手,见宦海风波,如恋栈,冰炭自不能相容,怕一旦有事,同归于尽。连上三禀辞职”。1897年10月,因病殁于常德。
  蒋冰之的母亲余曼贞,也是这年嫁到蒋家的,她的这桩婚事,却是因其母在贵州古州饮于同乡蒋家时,酒后戏言,将年仅1岁多的幼女许配给安福同乡蒋定礼(亦为咸丰辛酉科拔贡,历任贵州普安厅同知、贵州乡试内廉监试官钦加盐运使司衔)的三公子蒋保黔(号浴岚)。当时,其父余鹗很不以为然,说:“吾家乃清寒士族,攀此富贵家子,悉他日若何?恐误我爱女。”而母亲却说:“既已许诺,不便翻悔。”然而余曼贞之后的命运,不幸被其父言中。原来蒋冰之的父亲蒋保黔,3岁亡父,14岁丧母,15岁时便带着一个妹妹与两个哥哥分家,独立门户。余曼贞初嫁为人妇,便要和丈夫一道挑起家庭的重担。
  安福蒋家,历为县内首富。特别是在清乾隆至道光年间,更是盛极一时。当地民间对其发家史曾有种种传说。一是蒋氏第八十七世蒋光业为李白成后裔说。李自成兵败之后,顺治二年(1645年)由湖北经津市、澧州进入安福县境,自忖霸业难图,遂将一幼子过继给蒋家,取名光业,并赠送大量金银财宝。经查《蒋氏宗谱》第十一卷,与传说显然相悖:“第八十七世蒋光业系大玺长子,字庭辉,号修田……生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八月十六日寅时,殁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腊月十九日戌时,享年67岁,葬安福清水洪家河壬丙山向地支子午三分。”如按李自成兵败后死于湖北通山说(1645年),蒋光业整整晚出生了116年,如按李自成兵败后禅隐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寺的“夹山说”及“禅隐说”,李白成曾在此禅隐30年,圆寂于1675年,距蒋光业出生的1761年相差86年。二是蒋光业为李白成军需说,李自成兵败后,禅隐石门灵泉寺,嘱蒋光业广置田产,以图东山再起,如前所述,蒋光业生于1761年,如24岁做军需,离李自成兵败的1645年则晚了140年。三是李自成兵败时,曾在澧州山中遗弃一3岁幼子,被蒋氏八十三世蒋之幡拾得,取名蒋其魁,其九代孙为蒋冰之(丁玲)。经查《安福县志》之《人物·孝友》篇,所述“山中拾子”之事,发生在1643年11月张献忠攻陷澧州期间,而此时李自成的大顺军如日中天,攻克潼关,旋破西安,略定三边,正筹划大顺军建国事宜,根本不可能不远千里跑到澧州山中丢弃幼子。况且《蒋氏宗谱》明确记载蒋其魁出生于顺治元年(1644年),而传说中的山中遗子1643年已有3岁,与蒋其魁的出生年份也显然不符。此事丁玲在1985年1月20日致甘肃政法学院语文教研室副教授穆长青的一封信中曾说:“安福蒋家是否为李自成后代,我幼时也曾听到过一点传说,但印象中并无定论。一九八一年某杂志曾来找我求证,我把当年听到过的传闻转告,供学者们作为研究的参考;在我的思想上或言谈上,都没有有力的考据去肯定或否定它。一九八二年我回湖南一趟,在家乡临澧县政府看到一套蒋氏族谱十余本,从第一代记述到九十余代,包括到我的父母及我自己。记述到我和我父母、外祖的史实与我所经历和知道的都属实无误。这族谱一直记到一九四八年。根据这族谱的记载,我一点也看不出我和李白成有什么血缘关系。因为我不治史,也无暇及此,未能进一步研究立论。你如有兴,当可进一步探索,并向临澧县政府接洽借阅参考。”
  ……

前言/序言

  现代作家传记坊间已有多种,为何还要出这套书?和以往的作家传记相比,这套书有什么特色?我看有这么四点。
  一是图文互动。这套书命名为“图本传记”,因为有大量的“图”。不是新画的插图,而是老照片。
  每本书的编写过程,编者都花费很多精力去搜寻有关传主的各种照片资料。这套书在“图”这方面是下了大工夫的。照片在书中不是文字的附庸或者补充,而是经过精心的编排,其本身就构成书的主干部分,和文字同等重要。图与文互动映照,互为阐释,更生动也直观地叙说传主的生平。那些斑驳陈旧的老照片不光为了“好看”,也是为了制造浓厚的历史现场感,给人某种冲击,加上文字的点拨,读者就愈加真切地感受到传主及其所处的时代的那些情味。
  二是回归日常。和常见的以褒扬颂赞为主的评传不同,这套传记更注重把作家看做是特定时代中有个性的生命体,是“人间的”作家,而不是超人。编者不拒绝传主的日常表现、逸闻琐事,格外留意捕捉一些生活细节、性格侧面,甚至某些独异的品性。这会和我们通常对这些作家的认识有些“落差”,但阅读的兴趣反而由此生发。即使鲁迅这样的大作家,也不见得老要对他仰视,有时采取平视,会让人觉得亲切,能触摸到他生活化、人情味的一面,也就可以更放松地走近文学巨人。对传主的生活与心性的描写越是具体而丰富,也就越有利于对他们创作的深入了解,帮助读者进入作家的世界。
  三是史家笔法。这套书虽然面向普通读者,却有厚实的学术支持,有史家的眼光与方法。编撰者都清楚意识到,现代作家传记的写作其实就是文学史研究的一支,内容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是前提,而且因为立足真实,还可以纠正或补充文学史之不足。这套书搜求与考证了许多历史资料,补正了以往文学史对相关作家评价上的某些偏失,丰富了对文学史的理解。丛书还吸纳了当前学界对相关作家研究的很多新的成果,显现出鲜明的学理追求。这套书既注重对传主创作生涯的轮廓勾勒,又有历史细部的体察,所唤起的是一种知性与感性的交织。读这样的传记能得到灵魂游历的快感,又有睿智的启迪。
  四是优美可读。这套书各册出自不同编者之手,他们都是有建树的学者,彼此风格不同,共同的都很注重和读者平等交流,用比较平实而活泼的笔调去引领读者。这种图本叙述方式既是文学的,又带有浓厚的“科普”特点,文学史研究专深的成果在这里终于转化为平易诱人的传记论说。这套书总让读者感到一种亲和力,仿佛可以和编者一起,在令人心旷神怡的传记林苑中游逛,触摸那些现代作家非同寻常的生活轨迹,体味他们的苦恼与欢乐,思索他们的经验与忠告,细察各种人生况味,增加生活的见识与乐趣!和那些作家“约会”,不但加深了对他们创作的理解,还能感受某种精神的提升,对应我们自己的生活,也许可以在迷惘中得到启示,寂寞中领略抚慰,失意中获取鼓舞。
  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一种“新传统”。作为文学传统的相当重要的部分,是一代代众多作家的创作积存,保留着社会群体的共同记忆。其中一些作品经过时间的筛选,成为经典,占据着传统中显要的位置,对后世产生持续的影响。无论承认与否,现代文学“新传统”已经成为某种常识,或某种普遍性的思维与审美的方式,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渗透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们为何需要阅读现代文学?就因为这是宝贵的资源,因为它在规范和制约我们的思想与感觉,我们必须了解“新传统”,不断从当代的高度去阐释“新传统”。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现代作家传记,了解现代文学作品,就是认识与理解“新传统”的一种需要。阅读现代作家传记,可以拉近我们与现代经典的距离,更可以具体感触已经过往的那个世纪的风云,体验前辈先贤的精神气度。从传记角度去理解和阐释“新传统”,也就是这套图本传记的编撰宗旨吧。
  几年前,我为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过一本《中外传记作品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教材。我在前言中曾写下这样一段话,表示我对传记阅读的期望。现不妨转录于此,贡献给读者,特别是接触到这套书的年轻的朋友们:读传记常常让人陷入沉思:我们该怎样设计自己的人生?从杰出人物和成功者那里吸取经验,可能是最好的途径。年轻人大概都有自己的偶像,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我们希望自己的人生过得更充实而有意义,不妨就把目标定得高一点,偶像的选择不是追逐时尚,而是取法乎上,把那些真正能在思想、智慧和人格上不断激励我们、完善我们的人物,作为精神上的良师益友,学习的榜样。青少年时期多读一些杰出人物的传记,在接触人类精神高端的过程中张扬我们的灵性,塑造我们健全的人格,那会终生受益。
  这就如同英国思想家培根所说过的:“用伟人的事迹激励我们,远胜一切的教育。”2010年5月5日于京西蓝旗营寓所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系列:鲁迅传 作者: 周海婴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年10月 ISBN: 978-7-02-041011-9 定价: 98.00 元 装帧: 精装,插图丰富 字数: 约 55 万字 --- 内容简介: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并非一部标准的学术著作,而是一部融入了深厚私人情感与翔实历史细节的“亲历者之言”。本书由鲁迅的次子、著名声学专家周海婴撰写,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无可替代的身份,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立体、复杂、充满温度的鲁迅形象。它不仅仅是对文学巨匠生平的回顾,更是一部记录时代变迁、父子情感纠葛以及知识分子如何在动荡年代坚守精神家园的家族史。 一、源于亲情的独特视角:超越历史叙事的温度 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其叙事角度的不可替代性。作者周海婴并非仅依据二手资料和公开文献来重构父亲的一生,而是基于他数十年的观察、记忆、以及大量未曾公开的家书、日记片段。这种“在场感”使得全书弥漫着一种别具一格的亲切感与真实感。 书中详尽记录了鲁迅作为“父亲”的一面:他如何处理与子女的日常关系,如何在家庭琐事中展现出矛盾的性格——既有不善言辞的严厉,也有对孩子们教育的深切关怀。周海婴坦诚地剖析了鲁迅的家庭生活,尤其是与母亲鲁瑞的复杂关系,以及作为长子,鲁迅在家族衰落过程中所承担的重压与责任。这种对个体生命体验的深入挖掘,使得鲁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民族魂”,而是一个有血有肉、在时代洪流中挣扎前行的普通人。 二、历史切片的精妙捕捉:从绍兴到北京的蜕变 全书结构清晰,以时间为轴线,细致梳理了鲁迅从童年到逝世的各个关键阶段。 童年与少年(绍兴时期): 重点描绘了传统私塾教育对鲁迅思想的早期塑造,以及在目睹家族由盛转衰过程中的深刻体验。特别是对“药店学徒”经历的追溯,揭示了鲁迅早期对中国国民精神麻木的初步观察与反思。 仙台求学与弃医从文: 这一部分着墨甚多,作者引用了鲁迅早期书信中对留学日本的憧憬与幻灭的描述。周海婴特别解析了那张著名的幻灯片——“日俄战争中被砍头的中国人”,这成为了鲁迅“为人生”的文学理想的决定性转折点。作者力求还原鲁迅在思想觉醒过程中的内在挣扎,而非简单化地将其归结为偶然事件。 北京时期与新文化运动: 鲁迅在北京的生活被细致描摹,包括他在教育部的工作、参与《新青年》的编辑、以及与“北大”及周边文人群体的交往。书中展现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初期激进与审慎并存的复杂心态,以及他如何通过小说和杂文,成为批判封建礼教的先锋。 厦门、广州与最后十年(上海): 作者详述了鲁迅在不同南方城市辗转的经历,特别是与许广平女士的相识相恋,以及他们共同在上海度过的、充满论战与创作的“孤岛”岁月。对于后期杂文的创作动机、论战对象,作者也结合家族内部的对话与观察,进行了独到的阐释。 三、未曾言说的“沉默的遗产”:关于写作与生活方式的解读 本书不同于其他传记之处,在于它并未将焦点完全集中在鲁迅的作品思想分析上,而是着重于揭示作品背后的生活逻辑和精神支撑。 关于收藏与版画: 作者详细记录了鲁迅对金石拓片、古籍、以及外国版画的痴迷与收藏过程。这些“闲暇”的爱好如何滋养了他的创作,以及这些收藏品在他生命中扮演的精神避难所的角色,得到了生动的描绘。 关于家庭的经济压力: 周海婴坦诚地记录了鲁迅在世时,对家族中旁支的经济负担,这使得鲁迅的“清贫”形象更加具有现实性。这些细节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不仅要面对思想的搏击,更要承担沉重的物质责任。 四、丰富的视觉材料支撑:图传的价值体现 作为“图传”系列的重要一员,本书收录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影印件、以及作者珍藏的家庭影像。这些视觉材料与文字叙述相互印证,极大地增强了文本的可信度和阅读的沉浸感。从早年就读小学的照片,到与友人的合影,再到后期居住环境的记录,共同构建了一个全景式的鲁迅世界。 总结: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鲁迅传》是一部带着体温的史料,它以儿子的视角,为我们提供了一部既有宏大历史背景,又不失私人情感细节的鲁迅传记。它不仅是研究鲁迅文学成就的参考书目,更是一部解读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精神困境与坚守的珍贵文献。对于渴望了解鲁迅真实生活面貌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选择。

用户评价

评分

不得不说,《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是一次非常独特的阅读体验。我常常在翻阅那些历史照片的同时,去想象照片背后发生的故事。那些或喜或忧的表情,那些或朴实或精致的服饰,都仿佛在诉说着属于丁玲和那个时代的点点滴滴。我特别期待看到书中是否有关于她后期在北大荒的经历。我读过一些关于那段经历的零星记载,觉得那段艰苦的生活,一定对她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本书能否通过丰富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让我感受到她在那片土地上的坚韧与成长?我希望它能展现出她作为一位知识分子,如何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情和对写作的执着。这本书的“图传”形式,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能够更具体、更生动地走进她的世界。

评分

《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带给我的,远不止对一位作家的了解,更是一种对历史和人生的深刻反思。我一直在思考,在那个男性主导的社会,丁玲是如何在文学创作和政治斗争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坚持下去的。她的经历,充满了起伏和磨难,特别是晚年的遭遇,让我感到心痛。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客观地呈现她一生中的荣辱与坎坷,不回避她所经历的政治风波,而是尝试去解读她当时的心境和选择。同时,我也想从她的作品中,去探寻她思想的深度和进步性。这本书是否有机会让我看到,丁玲是如何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并始终保持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我期待这不仅仅是一本传记,更是一部关于女性觉醒、关于时代变迁的生动教材。

评分

阅读《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的经历,与其说是浏览一本书,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仿佛跟随作者的笔触,置身于二十世纪的中国,亲历了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丁玲的一生,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她的每一次选择,每一次创作,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痕迹。我尤其关注她早期在左翼文学运动中的活跃,以及她那篇引起巨大争议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我想要理解,在那个压抑的年代,一位女性作家是如何突破樊篱,用如此坦率甚至有些大胆的笔触去描绘内心的情感与欲望。这本书能否呈现出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勇气?我期待看到关于她与鲁迅、郭沫若等同时代文坛巨匠的交往,这些交往会如何影响她的思想和创作?这本书的图文并茂,想必能让我对这些历史瞬间有更直观的感受,而不仅仅是文字描述。

评分

这本《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女性作家充满好奇,而丁玲无疑是其中一个绕不开的名字。我之前零散地读过一些关于她的文章和评论,但总觉得隔靴搔痒,未能深入了解她的人生轨迹和创作历程。这本书的出现,恰恰填补了我这份期待。从书名中的“图传”二字,我就能预感到它绝不仅仅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会用丰富的图片资料,将丁玲波澜壮阔的一生呈现在我眼前。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图传,去感受那个时代女性的坚韧与挣扎,去体味丁玲作为一位革命者、一位作家,她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抉择。我期待看到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它们会是历史最忠实的见证者,记录下丁玲不同时期的风貌,她的青春、她的成熟、她的风采,甚至是她经历风雨后的沧桑。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立体、鲜活的丁玲,一个不仅有笔下作品,更有血有肉的人生。

评分

我怀揣着一份对历史的好奇和对伟大灵魂的敬意,翻开了《中国现当代作家图传:丁玲传》。丁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传奇色彩。我曾经尝试阅读她的作品,但总觉得隔着一层纸,未能完全领会其精髓。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更好地理解她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义。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窥见她作为一个人,一个女性,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所承受的压力,所付出的代价,以及她内心深处不屈的火焰。这本书的“图传”形式,无疑是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我渴望通过那些影像,去感受她生命中的每一个重要时刻,去体会她人生的悲欢离合。我希望它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全面、更真实的丁玲,一个值得我们铭记和学习的先驱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