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光南传

施光南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民胜 著
图书标签:
  • 施光南
  • 传记
  • 人物传记
  • 历史人物
  • 近代史
  • 教育家
  • 科学家
  • 中国科学
  • 学术
  • 科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41657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77985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3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我国著名音乐家施光南先生的评传。本书以时间为序,记录了“人民音乐家”施光南先生生平各个时期的创作活动和音乐成就。他富有充沛的创作激情和不懈的艺术追求,创作涉及多个领域,无不达到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施光南创作的1300多首歌曲、歌剧和钢琴协奏曲,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艺术地反映了民族之风情、爱国之深情、时代之脉搏、大众之呼声。蕴藏着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体现着深刻的历史、人文精神,饱含着对人类善良本性、美好事物的歌颂和对人间正气的张扬。

作者简介

  何民胜,曾任江苏省新闻出版局研究室副主任、江苏科技出版社副总编、江苏少儿出版社社长兼总编,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有《黄昏恋》《中外名人座右铭》《咏老诗词鉴赏》和《天文破译》。担任常务副主编并撰写部分文字的大型摄影画册《中国三峡》获第二届国家图书奖。担任总责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4卷)和责编的《魏特琳日记》在海内外引起较大反响,并获多种奖项。

目录

愿你的旋律永存人间(代序言
前言
第一章 起飞之前
一、生时危难
二、音乐少年
三、初衷不改

第二章 我要飞翔
一、百米冲刺
二、崭露头角

第三章 雪压青松
一、寒流突降
二、爱的暖流
三、压而不屈

第四章 涅檠之歌
一、时代歌手
二、佳作频出
三、唱响希望

第五章 爱国情怀
一、多情的土地
二、永恒的主题
三、生命的华章

第六章 珠联璧合
一、词作家的益友
二、新歌手的良师
三、歌唱家的知音

第七章 唱晌四方
一、音乐盛会
二、尴尬难解
三、经验之谈

第八章 歌剧情结
一、创新之作
二、生命绝唱
三、构想未尽

第九章 英年早逝
一、意外病倒
二、无力回天
三、特殊哀乐

第十章 经典永存
一、遗愿终圆
二、永久纪念
三、文化工程

后记
附录
一、施光南作品选集
二、施光南作品名录
三、施光南研究资料索引
参考书目

精彩书摘

  《施光南传》:
  一、生时危难
  1940年8月19日,日寇飞机第104次轰炸重庆,机群像一群群乌鸦不时地掠过山城的上空,投下一枚枚炸弹,狂轰滥炸……整个山城尘土飞扬,硝烟弥漫,到处是断垣残壁,焦土和瓦砾间密集地横陈着一具具尸体……雾都重庆沉浸在无边的苦难之中,不时有警报声凄厉地响起。
  就是在这个月的22日,在重庆的南山脚下,一间用竹子搭起的临时医院里,一个新生命即将诞生。
  又一轮轰炸刚刚结束,当医生去用餐时,这个胎儿连着胞衣从母体里滚了出来,惊慌失措的父亲急忙抱起胎儿,只见黏糊糊的“羊水”糊住了胎儿的眼睛、鼻子和小嘴。婴儿被窒息,生命垂危……父亲抱着胎儿跑去找医生,经过一阵抢救,婴儿终于“哇”地哭出了第一声……父母商量后,给这个婴儿取名施光南。“施”是父姓,“光”是取自母亲钟复光名中的“光”字,而“南”是他出生在重庆南山脚下。
  施光南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哥哥,分别于1926年和1927年出生。此时又得一子,施复亮夫妇十分欣喜。
  可是,小儿子生不逢时,当时的生存环境十分险恶。
  从1938年4月开始,日本侵略者的飞机就轮番对陪都重庆进行轰炸,直到1944年12月。在这六年多里,造成重庆数万人直接死亡,财产损失过百亿。
  那些年,本来就多雾的重庆,加之炸弹的硝烟,更是雾霾重重,险象丛生,几乎每天都有死伤者。只要警报一响,人们就扶老携幼惊慌地跑进防空洞。因为洞少人多,时有拥挤踩踏致死的事故发生。
  防空洞里挤满了人,空气稀薄,喘不过气来,也常有人因缺氧晕过去,甚至活活地闷死了。
  1941年6月5目傍晚,凄厉的警报又一次响起,不到1岁的小光南惊吓得哭了起来。父母带着他和哥哥、姐姐慌慌张张地躲进了防空洞。
  这一次,日军出动二十余架次飞机,从傍晚开始分数批夜袭重庆,空袭长达三小时之久。长时间的轰炸和防空洞里的憋闷,使小光南惊吓不已,不时啼哭。
  也就是这次轰炸,在重庆校场口防空隧道里有2500人窒息死亡,酿成震惊中外的“六五隧道大惨案”。
  由于日寇的空袭和封锁,当时的重庆物资匮乏,物价飞涨,民不聊生。施光南的母亲自己都吃不饱、吃不好,奶水不够,便用米糊喂光南。
  幼小的光南,在不时的空袭警报和日机投弹的爆炸声中,在蹲防空洞的憋闷和饥饿中,开始了艰难的人生旅程。
  后来,母亲时常对光南提起他出生时的艰难,这在施光南幼年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值得庆幸的是,施光南出生在一个革命知识分子家庭。
  父亲施复亮,1899年出生于浙江金华县源东乡叶村一个农民家庭,原名施存统,一度化名方国昌,又曾用光亮、伏量等笔名。9岁入私塾,17岁时由舅父资助考入杭州第一师范学校。此后,施复亮在全国各地积极参加革命活动,成为革命前线的积极分子。曾参加过共产党的筹建工作。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他是著名的政治活动家。
  1920年6月,他与陈独秀等人在上海创建共产党组织,1922年5月当任团中央第一任书记。19世纪20年代初,在上海大学任教授时,与瞿秋白、张太雷、蔡和森、恽代英、邓中夏等人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革命活动。
  1925年,他与学生、共产党员钟复光相爱。为了表达自己对钟复光的爱情,特地将自己的名字施存统改为施复亮,并作了一首打油诗:“复光,复亮,宗旨一样。携手并进,还怕哪桩。”表现出两位革命青年无所畏惧的高尚纯洁的爱情,当时被传为佳话。
  母亲钟复光,1903年5月4日生于四川江津县。原名佛光,参加革命后,改名复光。16岁考入重庆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在校期间,在邓中夏等老师的关心和指导下,参加学生革命活动,走上革命道路。
  五四运动后,她辗转南京、北京,后到上海,入上海大学社会系学习。当时,社会学系主任是瞿秋白,教授有革命家张太雷、蒋光慈、施存统、李达、蔡和森、肖楚女、恽代英等。
  当时,她只身在上海,生活无着落,得到了邓中夏的照顾。向警予让她住在自己的家里,两人亲如姐妹。在校期间,她参加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于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虽然只是个十七八岁的学生,但实际上已是一名党的干部。在上海党组织妇女部长向警予的领导下,具体从事女界国民会议促成会的各项工作。
  1925年,她到北京,见到了李大钊同志。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在北京铁狮子胡同,她与邓颖超同志一起,为孙中山先生守灵。
  五卅运动中,她不怕风险,积极参加革命活动。
  1926年春天,施复亮与钟复光在上海结婚。
  ……
《光影交织的时代: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的命运与抉择》 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和艺术群体在剧烈社会变革中挣扎、探索与奉献的宏大史诗。 图书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任何单一的音乐家或艺术家个体,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群像——那些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大地上,肩负着文化使命、经历着政治风云的知识分子和艺术群体。这是一部关于“时代选择”的编年史,通过多条平行的叙事线索,展现了在国家转型、意识形态更迭的巨大洪流中,艺术家们如何寻找自我定位、如何平衡艺术理想与现实需求,以及他们的创作如何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被赋予全新的意义。 全书结构宏大,分为“理想的萌芽与西风东渐”、“革命的号角与民族的旋律”、“沉寂与地下之声”、“新生的探索与回归”四大卷。 第一卷:理想的萌芽与西风东渐(1900-1937) 这一卷聚焦于清末民初至抗日战争爆发前夕的文化图景。中国艺术界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学习与改造”的阵痛。 留学潮中的文化冲击: 详细描绘了第一批赴日、赴法、赴德学习西方艺术的中国学生群体。他们带回的不仅是新的创作技法,更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的现代思潮。重点分析了在欧洲学习期间,这些艺术家如何被进步主义、浪漫主义以及早期社会主义思想所吸引,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艺术的“僵化”。 学府中的角力: 深入探讨了国立艺术学校、音乐专科等新型教育机构的建立过程。这些机构成为了新旧思想交锋的主战场。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巴赫、德彪西、印象派绘画技巧,课后则不得不面对中国传统戏曲和民间音乐的深厚根基。书中记录了数位早期作曲家和画家,如何在交响乐、油画的“洋腔洋调”与民族题材的融合上进行的艰难尝试,以及他们如何被卷入“为人生”的艺术观争论中。 城市化与娱乐工业的初现: 描述了上海、天津等大都市中新兴的娱乐产业,如电影配乐、新式歌舞剧的兴起。这批艺术家在商业与艺术的夹缝中生存,他们的作品虽然带有商业烙印,却也最早一批触及了现代都市人的情感和困境。 第二卷:革命的号角与民族的旋律(1937-1949) 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艺术家的个人理想迅速被集体的“救亡图存”所吞没。 抗战时期的艺术动员: 本卷着重描写了在战火中,艺术家们如何从象牙塔中走出,深入民间和前线。记录了大量艺术团体(如“七月诗派”、各类战地宣传队)的组织形式、行动路线和艰难处境。他们不再满足于形式的革新,而是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如何用最通俗、最能鼓舞士气的艺术语言,来凝聚民众的抗日意志。 延安文艺路线的形成与影响: 细致分析了延安时期对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改造过程。书中通过对比不同群体对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不同理解和实践,展现了“为工农兵服务”的创作方针如何重塑了艺术家的身份。有些艺术家迅速找到了方向,创作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群众性作品;而另一些则在精神上经历了巨大的撕裂与阵痛。 国统区与对峙: 对比了国统区知识分子在物资匮乏和政治高压下的创作状态。他们往往在保守与进步之间摇摆不定,作品中充斥着对未来的迷茫与对现实的隐晦批判,这使得他们的作品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了复杂的评价。 第三卷:沉寂与地下之声(1949-1976) 新中国的成立带来了巨大的希望,但随后的政治运动也对艺术创作造成了空前的冲击。 “改造”与“新生”的阵痛: 描写了建国初期,大批艺术家响应号召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场景。他们参与了大量反映劳动模范、歌颂新生活的创作。然而,随着运动的深化,创作的自由度急剧压缩,题材的单一化成为普遍现象。 文艺战线上的反复: 详细梳理了历次政治运动对艺术群体产生的具体影响。书中通过对几组代表性艺术家的侧面描写,展示了创作高峰期(如“百花齐放”时期)短暂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反右”、“文革”带来的毁灭性后果。大量的创作手稿被销毁,个人的艺术生命被强制中断,许多人被迫转向体力劳动或“检讨”。 泥土中的坚持: 即使在最黑暗的时期,书中也记录了那些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通过隐喻、象征或民间艺术形式(如地方戏曲的某种“化装”演出)坚持记录时代和情感的“地下声音”。他们深知自己的作品无法发表,却将其视为对艺术良知的最后坚守。 第四卷:新生的探索与回归(1977-2000) 改革开放的春风,让被压抑的艺术能量如火山般爆发。 解冻与思潮的涌入: 记录了“拨乱反正”后,艺术家们重新获得创作自由的狂喜。他们一方面如饥似渴地学习八十年代的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如后现代主义、抽象表现主义),试图弥补三十年的空白;另一方面,他们也迫切地需要反思过去三十年的历史。 “伤痕”与“反思”的浪潮: 分析了这一时期涌现出的,直面历史创伤的艺术作品。艺术家们不再回避苦难、不再仅歌颂光明,而是开始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面向和个体在历史进程中的无力感。 回归民间与全球视野的融合: 探讨了九十年代艺术界开始走向更加多元和国际化的趋势。一部分艺术家重新关注本土的地域文化和民间母题,试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重新定位中国艺术的独特价值;而另一部分则彻底拥抱国际前沿,使中国的艺术实践与世界同步。 《光影交织的时代》 通过严谨的史料考证和富有感染力的叙事,揭示了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家的集体命运:他们是时代的塑造者,更是时代的产物。他们的每一次创作抉择,都是在信仰、生存与艺术自由之间走钢丝的体现。这本书献给所有相信艺术的力量,并愿意理解那些沉默与呐喊背后沉重代价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获取,更多的是一种精神的共鸣和力量的传递。施光南先生身上那种对艺术的执着追求,那种不畏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在经历过许多平凡的时刻后,读到这样一位将毕生精力奉献给音乐,用旋律书写时代篇章的人物,我仿佛也受到了鼓舞,内心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渴望。作者在书中对施光南先生音乐成就的介绍,虽然不直接涉及具体乐谱,但通过对作品创作背景、情感表达以及社会影响的阐述,让我对他的音乐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感受到了一种强大的生命力,一种对美好事物的永恒追求,这对于我理解人生、理解艺术,都有着非常积极的启发作用。

评分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深深吸引。他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简单记录,而是用一种非常具有画面感和情感张力的方式,将施光南先生的人生经历娓娓道来。仿佛我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他在音乐道路上的探索与奋斗,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激荡与澎湃。作者对细节的捕捉十分敏锐,那些生活中的点滴,那些创作时的挣扎,那些与人交往中的情感,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施光南先生创作过程时的细腻笔触,那种灵感的闪现,那种反复推敲的匠心,都让我对这位音乐巨匠有了更深的理解。即使我不是音乐专业人士,也能从中感受到音乐创作的魅力和不易。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语言朴实却富有感染力,让人读起来毫不费力,却又能在字里行间品味出深厚的意蕴。

评分

我非常喜欢作者的视角,他能够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将施光南先生的个人经历置于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这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人物传记,更像是一部关于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史的生动写照。通过施光南先生的音乐创作,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社会变迁、人民的情感以及国家的发展。作者在处理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时,显得非常客观和审慎,既展现了时代的光辉,也保留了历史的厚重感。我从中看到了音乐如何与时代同频共振,如何成为人民心声的表达,如何承载起民族的记忆与情感。这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命运的结合,让这本书的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具历史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封面色彩沉稳而不失雅致,施光南先生的肖像照片选得非常有神,目光炯炯,仿佛穿越时空与读者对话。书的纸张质感也很好,翻阅时没有廉价感,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触感,阅读体验从一开始就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仔细观察,封面上的烫金字体清晰有力,为整本书增添了一份庄重感。书脊的设计也相当考究,即使摆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这本书,而且整体感觉非常和谐,与书的内容也似乎暗合。我喜欢这种用心的细节,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这种精致的包装,让我对内容充满了期待,总觉得能够承载起这样一位杰出音乐家的生平,必然是一部充满分量的作品。翻开扉页,印刷也十分清晰,没有出现模糊或者错印的情况,这些小细节都体现了出版方的专业和用心。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循序渐进,引人入胜。从施光南先生早年的成长经历,到他音乐创作的高峰,再到晚年的回顾与传承,脉络清晰,逻辑严谨。作者在叙事过程中,巧妙地穿插了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和感人的故事,使得整部作品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失故事的趣味性。尤其是一些关于施光南先生个人生活细节的描述,让我感觉他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艺术大师,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普通人,这种真实感拉近了我与这位伟大的音乐家之间的距离。尽管我早已对施光南先生有所耳闻,但在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他的了解才真正变得立体而深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