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利评传

达利评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玛丽·安·考斯(Mary,Ann,Caws) 著,李松阳,戴永沪 译
图书标签:
  • 萨尔瓦多·达利
  • 超现实主义
  • 艺术传记
  • 绘画
  • 艺术史
  • 艺术家
  • 传记
  • 现代艺术
  • 西班牙艺术
  • 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有限公司
ISBN:97875407741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66182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爱好者,传记文学爱好者
  作为一位个人风格鲜明的现代艺术家,达利的生活和艺术是紧密融合在一起的。《达利谈话录》和《达利自传》在国内常销不衰,可见人们对达利的持续兴趣。这本评传详细叙述了达利在不同时期的丰富经历,以新资料披露了一些不为人所知的细节;除了世人熟知的画家达利,更揭示了作为作家的达利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这是其他达利传记所缺少的。
  《达利评传》是漓江社人文名家评传系列的一种,该丛书以生动的语言结合精彩图片展现人文各领域大师的生平和创作。

内容简介

  萨尔瓦多·达利是西班牙天才的艺术家,与毕加索同为20世纪画坛乃至风尚界的闪耀之星。本书作者玛丽·安·考斯以犀利的目光解读了达利在素描、油画、文字、雕塑和电影领域的创作,考察了达利漫长而多彩的艺术生涯,从他在西班牙的早年岁月,到超现实主义运动以及他与布努埃尔合作拍摄电影,生动记录了达利和家人、情人以及众多朋友的复杂关系,包括和西班牙大诗人洛尔珈之间深刻的相互影响,为这位不同凡响的现代艺术家描画了一幅引人入胜的肖像。

作者简介

  玛丽·安·考斯(MaryAnnCaws),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比较文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学会会员,文学评论家。她著述颇丰,对达利等当代艺术家的作品和理论颇有研究,著有《能写会画的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MotherwellwithPenandBrush,2003年)和《毕加索评传》(2005年)等。

  李松阳,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获比较文学硕士学位,后游学欧洲。现在罗马国际大学(UNINT)翻译系从事汉语教学和拉丁文学研究。在西方古典语文学类杂志发表论文十余篇。译著有《插图本意大利艺术史多语词典》(意大利Guerra出版社,Perugia,2005)。

  戴永沪,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现任教美国。翻译出版过帕斯(墨西哥)、达里奥(尼加拉瓜)和基罗加(乌拉圭)等人的文学作品。


精彩书评

  ★玛丽·安·考斯在本书中为自己奠定了超现实主义研究的基础。她对达利生平的叙述证明了其对艺术家经历的长期着迷。这本书为了解达利提供了独特视角,也写得非常有趣,既是新手入门的极好介绍,也为达利爱好者提供了丰富的见解。
  ——《媒体文化》
  
  ★达利的绘画揭示了超现实主义艺术本质的力量:一系列对我们时代的非凡转化。让我们向这位天才致敬,他率先糅合了妄想、精神错乱和可能性。
  ——J.G.巴拉德
  

目录

引言
第一章一个天才的诞生,1904-1916
第二章初露锋芒,1917-1921
第三章马德里和大学生公寓,1922-1926
第四章圣塞巴斯蒂安:达利与洛尔迦,1926-1928
第五章达利、洛尔迦和加泰罗尼亚,1925-1936
第六章米罗、达利和超现实主义,1928
第七章布努埃尔与电影,1929
幕间曲电影人达利
第八章巴黎、超现实主义和加拉,1929-1930
第九章成名伊始,1931-1932
第十章声誉日隆,画展连连,1932-1936
幕间曲细节的天才
第十一章洛尔迦死了,那喀索斯还活着,1936-1938
第十二章征战美利坚,1939-1948
第十三章重返故园,1948-1951
幕间曲绘画的魔幻秘密
第十四章高奏凯歌,1952-1960
第十五章丑闻与隐居,1960-1979
第十六章尾声,1980-1989
第十七章他的遗产、他的作秀、他的希望
参考书目
致谢






精彩书摘

  他的外表一定要时时刻刻有别于常人,这一点很重要。上公立小学的时候,他的穿着和别的孩子相比更为讲究,从那时起他就一直不忘自己是达利,应该看起来像达利才成。晚年的时候,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串铃铛以引起别人的注意("否则我怎么知道别人是否注意到了我呢?")他总是很关心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如何,总是希望成为他者,"使我自己显得不同寻常"。他热衷于各种形式的伪装,而且无论他的伪装如何,他总是希望别人都关注他--我们可能会想,这可太奇怪了,要知道达利年轻的时候可是个害羞得出了格的人啊!但是,当然啦,这仅仅是其自我意识的另一面罢了。他会带上一本封面引人注目的书招摇过市。请注意:他并没有读过克鲁泡特金亲王的《面包与自由》(TheConquestofBread),但是他觉得带着这样一本书会令他走在街上看起来更有意思。
  外表对达利而言一直是举足轻重的头等大事。他承认自己是个故作姿态的人。他模仿拉蒙·德尔·巴列-因克兰的小说《夏日奏鸣曲》中的男主人公来塑造自己,并在1921年10月的日记中写下了"关于自我的思考":"我是一个伪装者,装腔作势地穿衣戴帽,装腔作势地高谈阔论,有时甚至装腔作势地画画……我发狂般地爱上了我自己。"爱上达利的不止他一个人:菲格雷斯有个叫卡门·罗杰特的姑娘,是当地"商场咖啡馆"老板的女儿(这家咖啡馆现在还在),她爱上了达利,直到他去了马德里。
  达利遭受的最沉重的打击是他母亲的去世。1921年,她四十七岁时死于子宫癌。达利发誓要用自己的荣耀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早晚有一天,我光荣的名字会熠熠生辉,我要用这光辉的利剑,把我的母亲从死亡和命运的魔掌中拯救出来!"
  ……

前言/序言


《流动的盛宴:巴黎的百年光影》 一部关于二十世纪初巴黎艺术、生活与激情的恢弘史诗 作者:[此处留空,请根据实际情况填写]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一部冰冷的艺术史梳理,而是一场深入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巴黎心脏地带的感官漫游。它聚焦于那个被誉为“迷惘的一代”的灵魂栖息地,描绘了塞纳河畔、蒙帕纳斯咖啡馆以及拉丁区的那些燃烧着的岁月。这是一幅由无休止的创作冲动、激烈的思想辩论、以及对生活近乎狂热的探索所共同编织的宏大挂毯。 一、 镀金时代的黄昏与黎明 故事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硝烟散尽后的巴黎,一个看似疲惫却又充满新生力量的城市。战后的巴黎像一个从漫长昏迷中苏醒过来的巨人,空气中弥漫着香烟、廉价葡萄酒和新思潮的气味。旧有的学院派艺术体系正在瓦解,新的声音如同春天的嫩芽,迫不及待地想要冲破土壤。 本书细致描摹了当时巴黎社会结构的微妙变化。从玛黑区的旧贵族们小心翼翼地维护着他们日渐褪色的荣光,到圣日耳曼德佩区新兴知识分子们对真理的无尽追问。我们跟随一位富有洞察力的年轻记者(或是一位敏锐的沙龙主人,根据叙事侧重点选择),穿梭于那些充斥着烟雾和思想火花的场所。 二、 蒙帕纳斯的咖啡馆群像:思想的熔炉 如果说当时的巴黎有灵魂,那它一定栖息在圆桌旁的争论声中。本书的核心篇章将详尽描绘蒙帕纳斯几家标志性咖啡馆——如“圆顶咖啡馆”(La Coupole)、“老虎酒吧”(Le Select)和“智慧之家”(La Closerie des Lilas)——的日常生态。 这里是流亡者、异乡人和本土天才们的避难所与竞技场。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名字日后将响彻世界的艺术家们,在还未成名或正处于创作瓶颈期的真实面貌。他们是如何围坐在一起,用粗粝的语言讨论立体主义的解构、超现实主义的潜意识,以及未来主义的机械崇拜? 文学的角斗场: 重点描绘了美国“迷惘的一代”作家群体的生活细节。那些因战争而心灵受创的灵魂,如何通过酒精、长夜的交谈和对文字的近乎宗教般的虔诚来重建自我。他们的贫困是真实的,但他们的精神富有是压倒性的。书中会引用大量当时未曾发表的书信和私人笔记片段,力图还原那些著名的、充满张力的对话场景,比如海明威对乔伊斯作品的复杂情感,菲茨杰拉德的优雅与颓废如何交织。 绘画的革命前夜: 巴黎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艺术中心,它成了一个实验场。立体派的几何结构已经走向成熟,但新的风暴正在酝酿。本书会深入探究抽象表现主义的前奏,那些画家们如何在工作室的昏暗灯光下,试图捕捉瞬间的运动和潜意识的流动。我们不会关注他们最终的成就,而是他们为达至彼岸所经历的挣扎与协作。 三、 艺术赞助人与秘密沙龙 二十年代的巴黎艺术生态离不开那些富有远见或仅仅是渴望靠近天才的赞助人。本书将揭示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交易与情感纠葛。这些沙龙不仅仅是社交场合,更是艺术品流向市场的隐秘渠道,是年轻艺术家获得关键介绍信的门户。 详细描绘了当时几位关键赞助人(不涉及具体指代特定已成名艺术家之赞助人,而是侧重于描绘这一群体本身)的收藏癖好与他们与艺术家之间复杂的依赖关系。他们对“新颖”的追求,有时驱动了艺术风格的急速演变,但也带来了艺术品市场的泡沫与虚假繁荣。 四、 异乡人的视角:边缘的激情 巴黎之所以成为那个时代的中心,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对异乡人持有一种宽容甚至热情的态度。来自俄罗斯的流亡贵族、希望找到灵感的东欧作曲家、以及从美国涌入的淘金者,都为这座城市注入了多元的活力。 书中专门辟出一章,探讨了非法国艺术家如何在这种环境中适应与反抗。他们带来的异域文化,如何被法国的“同化熔炉”重新锻造,最终成为巴黎艺术图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爵士乐的兴起,并非仅仅是音乐现象,而是跨大西洋文化碰撞的产物,它如何颠覆了巴黎人对“优雅”的传统理解,并成为夜生活的全新背景音。 五、 衰落的预感与永恒的回响 随着三十年代的临近,经济大萧条的阴影开始笼罩欧洲。本书在描绘了前一阶段的狂欢之后,也细腻地捕捉到了那种微妙的、对美好时光终将逝去的集体忧虑。咖啡馆的桌子开始变得稀疏,思想的火花似乎也带上了一丝沉重。 《流动的盛宴:巴黎的百年光影》的最终目的,是捕捉一个时代精神的“瞬间性”。它探讨的是:当一群最富创造力的人聚集在一起,在特定的历史节点上,会产生何种化学反应?本书拒绝给出单一的、结论性的艺术评价,而是致力于重现那种空气、那种噪音、那种在午夜路灯下捕捉到的,对美的近乎绝望的追求。这是一部关于创作的冲动、友谊的脆弱、以及艺术如何在混乱中寻求秩序的诚实记录。它让我们明白,那些伟大的作品并非诞生于真空,而是源于具体的人,在具体的地点,为了生存和表达而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搏斗。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读了《达利评传》,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感受,远比我想象的要更加丰富和冲击。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艺术家的传记,不如说它是一次对人类想象力边界的探索。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的严谨,将达利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从他西班牙卡达克斯的童年,到他在巴黎的艺术生涯,再到他晚年的癫狂与辉煌。我尤其被书中对于达利早年经历的细致描绘所吸引,那些在他成长过程中留下的印记,似乎都化作了他日后创作中那些令人目眩神迷的符号。书中对于达利艺术理论的解读,也给了我全新的视角。我一直觉得达利的画作是一种直觉的释放,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他背后严谨的思考和对科学、心理学的涉猎。那种将梦境、潜意识与现实巧妙融合的能力,究竟是如何在他脑海中形成的?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是否也藏着一个不为人知的达利?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一个艺术家,更像是一次自我认知的旅程。

评分

拿到《达利评传》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去重新认识一个我自认为已经非常了解的艺术家。达利,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的光环,他的作品,尤其是那些扭曲变形的景象,总是能轻易地撩拨起我的好奇心。我一直想知道,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什么样的哲学思考,才能让一个人创作出如此独一无二的艺术?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达利内心深处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书中是如何解读他那些看似混乱却又充满逻辑的象征符号,是如何揭示他与现实世界之间既疏离又纠缠不清的关系。我更期待能够看到,在那些色彩斑斓、奇形怪状的画面背后,是否隐藏着一个普通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那个不只是艺术家,更是活生生的人的达利?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达利评传》这本书,主要还是出于一种猎奇心理。毕竟,达利这个人,本身就自带一种谜团。他的画作,总是让人觉得既熟悉又陌生,仿佛是你曾经做过的某个怪诞的梦,又像是你内心深处隐藏的某种压抑情感的具象化。我一直对那种能够打破常规、挑战所有人认知界限的艺术形式情有独钟,而达利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达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他的创作手法,更想了解他为什么会选择如此极致、甚至可以说是疯狂的表达方式。书中对于他与超现实主义流派的关系,以及他如何在这个群体中特立独行,又如何最终超越这个群体,都让我倍感兴趣。我特别想知道,在他那些令人不安的画作背后,是否存在某种难以言说的孤独,或者是一种对现实世界永不满足的批判?这本书能否让我窥见那个戴着奇特胡须、眼神锐利的男人,他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

评分

《达利评传》这本书,我拿到手里的时候,就感觉它沉甸甸的,像是装满了某个我一直渴望触摸却又遥不可及的世界。翻开扉页,那种厚重的纸张触感,仿佛就是通往那个超现实主义巨匠内心深处的第一道门。我一直对达利这个人充满了好奇,他的画作,那些扭曲的时钟、漂浮的眼球、干枯的肢体,总能以一种近乎粗暴的方式,直击我灵魂最柔软的角落。我渴望了解,是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思想,才能孕育出如此非凡的艺术?这本书,就像一个可靠的向导,带着我一点点揭开达利生活的层层面纱。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那些标志性的创作,不仅仅是表面上的奇诡,更想探究其背后隐藏的象征意义、童年经历的影响、甚至是他与妻子加拉之间复杂而又深刻的情感联系。毕竟,艺术往往是艺术家生命最真实的写照,而达利,他本人就是他艺术中最引人注目的作品之一。这本书能否让我看到那个站在画布前,眼神狂热、内心却可能藏着一丝不安的男人?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

《达利评传》这本书,我可以说是在一种持续的“惊奇”中读完的。作者的笔触,时而冷静客观,时而又充满激情,仿佛他本人也深陷在达利的那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书中对达利艺术生涯的梳理,不仅仅是作品的罗列,更像是对他生命每一个重要阶段的深刻剖析。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达利那些“惊世骇俗”行为的解读,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吸引眼球,而是他本人一种生活哲学的体现。他将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场巨大的行为艺术,这一点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一直觉得,伟大的艺术家,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值得研究的史诗。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不羁的灵魂,一个敢于挑战一切权威,敢于将最深层恐惧和欲望公之于众的男人。我从书中读到的,不仅仅是对达利艺术的理解,更是对人类精神自由的一种赞颂。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评分

收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