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李效黎 著,肃宜 译
图书标签:
  • 延安
  • 抗日战争
  • 燕京大学
  • 林迈可
  • 李效黎
  • 传记
  • 历史
  • 文化
  • 人物
  • 中英关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09804
版次:1
商品编码:1171391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字数:26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是李效黎女士的回忆录。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日子里,延安,这座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影响的历史名城,至今仍吸引着千千万万仰慕者。半个世纪前,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运筹帷幄,指挥和领导了全民族的抗日战争。这里,曾经孕育了光照千秋的毛泽东思想和“实事求是、密切联系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作品语言生动、生活气息浓厚、材料翔实。

内容简介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是作者李效黎女士的自传体回忆录。书中主要记叙了作者在20世纪40年代的一段经历:1941—1945年11月,她与英籍丈夫林迈可于珍珠港事变之日,离开北平燕京大学,到八路军华北抗日根据地,参加抗日斗争,在聂荣臻将军、萧克将军处,辗转晋察冀边区,足迹遍及华北的山山水水;1944年春夏前往延安,在延安他们见到了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  书中对当时晋察冀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延安的战斗生活、生产情况以及帮助共产党建立无线电通信指挥系统,均有许多真实的描写,是一本生动的国际主义、爱国主义教材。

目录

再版说明她深深地怀念着延安(第一版序)/贺崇寅中文版序1 我的老家——离石2 太原北平我的中学时代3 抗战爆发入学燕京4 结婚5 支援八路军6 投奔抗日根据地7 前往平西地区8 在萧克将军的司令部9 聂荣臻将军总部10 吊儿村11 艾丽佳12 忙碌的迈可13 一段平静的日子14 反扫荡15 严峻的考验16 到延安去17 中共领导人18 重庆来的中外记者团19 美军观察组到延安20 延安时期的中美关系21 詹姆斯22 德国投降23 抗日战争胜利24 告别延安

精彩书摘

  我的老家——离石也算是一种机缘吧,我没有像老家其他女孩那样,在离石那偏僻的地方生活一辈子。我的老家——离石,是军阀阎锡山所统治的山西省内105个县城之一。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阎锡山成为山西都督,后经多次军阀混战仍幸存下来。1930年他曾出兵反对蒋介石,失败后不久他又效忠蒋介石,仍回山西当省长。  从此长期盘踞山西,直到1949年被共产党的军队打败。  山西省在北京西南,大部分地区是山地和高原,面积虽有英格兰那么大,但公路很少,1937年以前只有两条铁路,人们如想出门,只好骑马或步行,因此很少有人愿意离开故乡。  离石四面环山,西边紧靠黄河,交通不便。那里到处是黄土,很易耕种,大多数人以农为生。上层人物大多是地主或官僚。离石人很保守,也很勤俭。如果有人想离开故土,远走高飞,就会被他的双亲和亲友视为耻辱。他们认为一个人只要勤劳肯干,就可以过上好日子。所以当我父亲突然悄悄地离开老家时,在当地引起极大的震惊,祖母气愤地表示从此以后不愿再理这个儿子。当我已是一个小女孩的时候,在老家我发现当地人对我父亲离家的行动,仍认为是不可宽恕的,对李家是一种羞耻。  这件事发生在辛亥革命后的第三年,离石的老百姓对清朝会不会复辟尚不清楚。我父亲认为民国的成立,才是中国的希望。可是别人认为他的这种想法是十分危险的,并警告他“千万不要这样想!谁知那个皇帝什么时候复位,到那时闹革命的人是要被杀头的”。  当时,我们李家已逐渐衰败。往日的繁华是高祖父李将军创下的。祖父在世时虽不如过去,但尚能保住这份产业。自从祖父去世后,这个大家庭就无人能够当家了。伯父自以为是一家之主,可以随心所欲,娶了好几房妻妾。他是个喜欢吃喝嫖赌的纨绔子弟,是出名的赌徒。叔父是祖母的宠儿,8岁就学会了抽鸦片,烟瘾越抽越大,甚至把婶母的衣服和首饰拿去当掉来抽鸦片。  伯父和叔父长得都很高大英俊。我父亲也很高,超过6英尺,但祖母不喜欢他,说他长得酷似他的奶妈。而父亲生性倔强,不会奉承,更得不到祖母的欢心。因此家中的许多活动祖母都不让父亲参与,只让他在家塾读书。  李家府邸在这一带是很有名的。据说高祖李将军作战勇敢,战功赫赫,因而得到了一笔数万两银子的优厚赏赐,此后,他就在家乡建造了这座华丽的府邸。虽然经过多次战乱,房屋已有破损,但家里仍储藏着大量财富。自祖父去世后,无人知道这个家庭财产的总额。只知道城外东关向东走所有肥沃的土地以及东门外的市场,还有那边的商店、酒店和供来往运输货物的骆驼队落脚的客栈全属于李家。这座府邸四周有高高的围墙,东西两座塔楼,里面分成许多小庭院供各房子孙居住。  辛亥革命后,一位新的地方宫上任了,县城里有了新的变化。父亲对此十分感兴趣,常和地方官在一起叙谈。父亲从他们那里获知在北京以南300里外的河北省开力、了一所军校,叫保定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就是在此校受训的),专门培训军事人才。父亲当时虽已成婚,并有了两个子女,但仍毅然决定只身离家进军校。那个时代的中国,一个男人离开家庭以后,老家的人仍旧会照顾好他的妻子儿女的。  我母亲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妇女,她懂得必须顺从丈夫和孝敬双亲。她与世无争,但目不识丁。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们十分感谢她支持我们上学读书,使我们不致于像她一样遭受文盲之苦。  我母亲是祖母为父亲择婚的,他们在结婚那天才见面就相爱了,并且感情一直很好。母亲因此很孝顺祖母,祖母也很喜欢这个儿媳。  我和哥哥、姐姐不同,没有在这个讲究封建礼教的古老大家庭生活过。父亲在保定军校4年,毕业后分配到太原,他的第一个职位是指挥骑兵的陆军中尉。于是就把我母亲、哥哥、姐姐接出来。我就是在太原出生的。  父亲的第二个职位是在距离石县200里的介休县当连长。当我们住到介休县时,因姐姐要出嫁,母亲带着姐姐和我一起回离石老家。那时哥哥已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这次回老家的情景我已记不清了,后来母亲告诉我,当姐姐出嫁坐进花轿被抬走时,我大哭了一场。姐姐比我大13岁,她的婚姻也是凭媒妁之言决定的。  这次回老家原只打算住几个星期,后来竟住了一年多。有一天母亲突然决定要回到父亲那里去。原来她获悉父亲在介休娶了一房小妾。  ……
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 图书简介 本书深刻细腻地描摹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剧烈动荡时期,一对中西文化背景迥异的知识分子——英国资深汉学家、燕京大学著名教授林迈可(Michael Lindsay)与中国杰出教育家、革命者李效黎(Li Xiaoli)——在抗日烽火中共同谱写的一段传奇人生。这不是一部单纯的学术传记,而是一部融合了国际视野、本土关怀与个体抉择的时代画卷。 林迈可,这位出生于英国贵族家庭,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学者,本应在燕京大学的象牙塔中继续他严谨的学术研究。然而,九一八事变,特别是卢沟桥事变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他目睹了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土地的侵略,目睹了中国人民的苦难与不屈,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与责任感,驱使他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舒适的教职,投身到民族解放的洪流之中。 本书详尽考证了林迈可教授如何从一名旁观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他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背景,致力于向西方世界揭露日军的暴行,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与理解。他不再仅仅是研究中国的历史,而是亲身参与到历史的塑造之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书深入挖掘了林迈可与延安——当时中国革命的政治与精神中心——之间那段至关重要的联系。他穿越重重封锁线,抵达延安,在那里,他不仅以其独特的西方视角,向革命队伍提供了急需的外部信息和战略参考,更重要的是,他亲身体验并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治生态、社会组织以及人民的坚韧意志。 与林迈可的学术背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夫人李效黎。李效黎出身于书香门第,早年便深受进步思想熏陶,毕业于燕京大学,是一位充满热忱、富有远见的教育家。她不仅是林迈可进入中国革命核心圈的引路人,更是他精神上最坚实的依靠和实践上的得力助手。李效黎对中国革命的坚定信仰,源自她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解放事业的无比忠诚。在抗战最艰苦的岁月里,她利用自己的教育背景和组织能力,在后方和敌后开展了卓有成效的抗日宣传与动员工作,将个体知识分子的力量汇聚成推动抗战的坚实洪流。 本书的叙事视角极具特色,它成功地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与细腻的个人情感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读者将跟随林迈可和李效黎的足迹,穿越沦陷的北平,秘密前往敌后根据地,体验在炮火硝烟中进行教学、翻译和情报工作的惊心动魄。书中所描述的,不仅仅是他们如何周旋于复杂的国际政治与军事斗争之间,更侧重于他们如何在动荡中坚守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底线和对理想的追求。 尤其令人动容的是,本书细致地重现了林迈可在延安的经历,他如何与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者们并肩作战,参与到根据地的文化建设和基础建设中。他学习新的政治理论,参与理论探讨,甚至亲身投入到艰苦的生产劳动中,这一过程极大地深化了他对中国国情和人民的认识。他不再是那个高高在上的西方教授,而是真正成为了这场民族解放战争的一部分。 李效黎的经历同样令人敬佩。她不仅要在家庭和个人安全受到巨大威胁的情况下,维持对革命事业的忠诚,更要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发挥其教育家的智慧与影响力。她与林迈可的结合,本身就是一种跨越文化、融合东西方精神世界的典范。他们的爱情,是在共同的理想和民族大义的熔炉中淬炼出来的,既有东方女性的温柔与坚韧,又有西方知识分子的理性与开放。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了一段感人至深的跨国婚姻和抗战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观察点,去审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临国家存亡危机时的集体选择与个体命运。通过林迈可这位“局内人”的视角,西方读者能够更直观、更少偏见地理解中国抗日战争的复杂性与正义性;而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它则提供了一个珍贵的视角,去回顾那些为了民族独立和自由,放弃优渥生活、投身革命洪流的先驱者们。 全书材料翔实,史料运用精当,结合了大量的私人信件、日记、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国际档案资料,力求还原一个真实、立体、有血有肉的“林迈可与李效黎”的抗日传奇。他们的故事证明了,无论文化背景如何,面对正义与非正义的抉择面前,良知与担当才是知识分子最强大的武器。他们以行动践行了“教育救国”与“知识报国”的崇高理想,成为了那个动荡年代里,东西方友谊与民族精神融合的生动注脚。这部作品,正是献给所有在黑暗中寻找光明,并为之奉献一生的精神探险家们的纪念碑。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鲜为人知但却至关重要的个体故事总是充满好奇。《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这个书名,精准地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林迈可教授,一个来自西方的名字,与延安,这个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以及抗日战争的背景相结合,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引人入胜的叙事框架。而他的夫人李效黎女士,一位中国女性,与丈夫一同经历风雨,共同谱写“抗日传奇”,更是让我对他们的结合以及共同的抗争历程充满了期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揭示两位主人公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以及他们在中国抗战史上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

读到《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的书名,便立刻被它所蕴含的深厚历史底蕴和人文关怀所吸引。燕京大学,那座承载着中国近现代教育光荣与梦想的学府,它的英国教授林迈可,与中国抗战时期的延安,以及他的中国妻子李效黎,这几个要素的叠加,构成了一个极其引人入胜的叙事主体。书名中的“抗日传奇”,更是让人心潮澎湃,它暗示着一段充满挑战、牺牲和不屈精神的非凡经历。我十分好奇,林迈可教授夫妇是如何在这片土地上,以他们独特的身份和视角,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的?他们的故事,又将如何展现那个时代个体命运与民族命运的紧密联系?

评分

一本关于历史的书籍,往往承载着许多故事和情感,而《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性。它提到了“延安情”,这让我联想到那个特殊的年代,那个充满革命激情和家国情怀的时期,也让我对林迈可教授和李效黎女士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燕京大学,作为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而一位英国教授和他的中国夫人,在抗战期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他们的故事会是怎样的呢?是艰难险阻,还是出类拔萃?是默默奉献,还是影响深远?这些疑问都在我的脑海中盘旋。

评分

偶然瞥见《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的书名,脑海中立刻浮现出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希望的年代。林迈可,一个外国名字,却与中国抗战的圣地延安紧密相连,这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张力。而他的中国夫人李效黎,更是将这份故事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书中“抗日传奇”的字眼,无疑勾勒出了一幅充满艰辛、勇气与奉献的画卷。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位燕京大学的英国教授,是如何在异国他乡,面对残酷的战争,与夫人一同投身于反抗侵略的洪流之中?他们的爱情,他们的信仰,他们在延安的经历,究竟是怎样一曲感人至深的篇章?

评分

深入探究一段历史,往往需要抽丝剥茧,去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情感和信息。《延安情:燕京大学英国教授林迈可及其夫人李效黎的抗日传奇》这个名字,足以勾起我对那个动荡年代的无限遐想。林迈可教授,一位远渡重洋来到中国的英国学者,他在抗日战争时期,与他的中国夫人李效黎女士,在延安这片土地上,究竟留下了怎样的足迹?“抗日传奇”四个字,更是极具吸引力,它预示着一段不平凡的经历,一段充满勇气、智慧与牺牲的岁月。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坚守信仰,为抗日事业贡献力量的?他们的个人命运,又与那段波澜壮阔的民族史诗,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