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經典: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譯文經典:一九八四 [Nineteen Eighty-four]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英] 喬治·奧威爾 編,董樂山 譯
圖書標籤:
  • 反烏托邦
  • 政治小說
  • 經典文學
  • 科幻小說
  • 社會批判
  • 思想啓濛
  • 喬治·奧威爾
  • 英國文學
  • 20世紀文學
  • 警世寓言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譯文齣版社
ISBN:9787532747993
版次:1
商品編碼:11616272
包裝:精裝
外文名稱:Nineteen Eighty-four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88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譯文經典:一九八四》與蘇聯紮米亞京的《我們》、英國小赫胥黎的《美麗新世界》被閤稱為“反烏托邦三部麯”。《譯文經典:一九八四》是一部政治諷刺小說。書中描述的是對極權主義惡性發展的預言——人性遭到扼殺,自由遭到剝奪,思想受到鉗製,生活極度貧乏、單調。特彆可怕的是:人性已墮落到不分是非善惡的程度。

內容簡介

  喬治·奧威爾是英國偉大的人道主義作傢、新聞記者和社會評論傢,著名的英語文體傢。《譯文經典:一九八四》是奧威爾的傳世之作,堪稱世界文壇著名的反烏托邦、反極權的政治諷喻小說。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已收入專業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齣“奧威爾式”(Orwellian)、“奧威爾主義”(orwellism)這樣的通用詞匯,不斷齣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筆下,足見其作品在英語國傢之深遠。

作者簡介

  喬治·奧威爾,英國著名作傢。1903年齣生於英屬印度,1907年舉傢遷迴英國,進入著名的伊頓公學學習。後因經濟原因無力深造,被迫遠走緬甸,參加帝國警察部隊。終因厭倦殖民行徑、癡迷寫作而辭去公職,輾轉迴到歐洲,流亡倫敦、巴黎等地。一邊深刻體驗下層民眾生活,一邊從事文學創作,並有多部作品齣版。1936年西班牙內戰爆發,奧威爾為支持西班牙共和政府而參戰,不幸負傷。1939年,二戰爆發,他積極參加反納粹的活動。西班牙內戰與二戰的苦痛經曆,讓他對戰爭與和平、極權與民主、社會關懷與人類理想進行瞭深刻的思考。
  1945年,喬治·奧威爾齣版瞭著名的小說《動物農場》。1949年,他的代錶作《1984》問世,在全球産生瞭深遠的影響,入選多國中學生必讀書目,被翻譯成62種文字,總銷量超過5000萬冊。1950年,喬治·奧威爾因肺病去世,年僅47歲。

精彩書摘

  《譯文經典:一九八四》:
  
  四月間,天氣寒冷晴朗,鍾敲瞭十三下。溫斯頓史密斯為瞭要躲寒風,緊縮著脖子,很快地溜進瞭勝利大廈的玻璃門,不過動作不夠迅速,沒有能夠防止一陣沙土跟著他颳進瞭門。
  門廳裏有一股熬白菜和舊地席的氣味。門廳的一頭,有一張彩色的招貼畫釘在牆上,在室內懸掛略為嫌大瞭一些。畫的是一張很大的麵孔,有一米多寬:這是一個大約四十五歲的男人的臉,留著濃密的黑鬍子,麵部綫條粗獷英俊。溫斯頓朝樓梯走去。用不著試電梯。即使最順利的時候,電梯也是很少開的,現在又是白天停電。這是為瞭籌備舉行仇恨周而實行節約。溫斯頓的住所在七層樓上,他三十九歲,右腳脖子上患靜脈麯張,因此爬得很慢,一路上休息瞭好幾次。每上一層樓,正對著電梯門的牆上就有那幅畫著很大臉龐的招貼畫凝視著。這是屬於這樣的一類畫,你不論走到哪裏,畫麵中的眼光總是跟著你。下麵的文字說明是:老大哥在看著你。
  在他住所裏麵,有個圓潤的嗓子在念一係列與生鐵産量有關的數字。聲音來自一塊象毛玻璃一樣的橢圓形金屬闆,這構成右邊牆壁的一部分牆麵。溫斯頓按瞭一個開關,聲音就輕瞭一些,不過說的話仍聽得清楚。這個裝置(叫做電幕)可以放低聲音,可是沒有辦法完全關上。他走到窗邊。他的身材瘦小縴弱,藍色的工作服——那是黨內的製服——更加突齣瞭他身子的單薄。他的頭發很淡,臉色天生紅潤,他的皮膚由於用粗肥皂和鈍刀片,再加上剛剛過去的寒鼕,顯得有點粗糙。
  ……

前言/序言

  喬治·奧威爾在一九四八年寫作《一九八四》之前,在英國是一個貧病交迫、沒有多大名氣的作傢。《一九八四》雖在他一九五。年患肺病去世前不久齣版,但他已看不到它後來在文壇引起的轟動為他帶來的榮譽瞭:不僅是作為一個獨具風格的小說傢,而且是作為一個頗有遠見卓識的政治預言傢。從此,他的名字在英語文學史上占有瞭重要的獨特地位,他在小說中創造的“老大哥”、“雙重思想”、“新話”等詞匯都收進瞭權威的英語詞典,甚至由他的姓衍生瞭一個形容詞“奧威爾式”,不斷地齣現在報道國際新聞的記者的筆下,這在其他作傢身上是很罕見的,如果不是絕無僅有的話。
  那麼,奧威爾究竟是怎樣的一個作傢,他的傳世之作《一九八四》究竟又是怎樣的一部作品呢?要解答這個問題,最好是從奧威爾不是什麼,或者《一九八四》不是什麼說起。這也許對我們正確理解他和他的作描更有幫助。
  首先必須指齣,奧威爾不是一般概念中的所謂反共作傢,《一九八四》也不是簡單的所謂反蘇怍品。正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亞洲研究係漢學教授、著名評論傢西濛·黎斯一九八三年的一篇論文《奧威爾:政治的恐怖》中所指齣的,“許多讀者從《讀者文摘》編輯的角度來看待奧成爾:在他的所有作品中,他們隻保留《一九八四》,然後把它斷章取義,硬把它貶低為一本反共的小冊子。他們為著自己的方便,視而不見奧威爾反極權主義鬥爭的動力是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因此,在黎斯看來,奧威爾首先是一個社會主義者,其次是一個反極權主義者,而他的“反極權主義的鬥爭是他的社會主義信念的必然結果。他相信,隻有擊敗極權主義,社會主義纔有可能勝利”。《一九八四》與其說是一部影射蘇聯的反共小說,毋寜更透徹地說,是反極權主義的預言。但是無論信奉社會主義或者反對極權主義,奧威爾都是在他生涯較晚的時候纔走到這一步的。
  奧威爾齣身英國中産階級,傢庭生活並不寬裕。他父親供職於印度的英國殖民地政府,作為一個下級官員,無力供養兒子迴國進貴族子弟學校上學。奧威爾隻是靠成績優異,纔免費進瞭一所二流的寄宿學校聖塞浦裏安,後來又靠成績優異考取瞭奬學金,進瞭英國最著名的伊頓公學。但是他以一個窮學生的身份,在那裏先是受到校長的歧視,稍長後又與那裏的貴族子弟格格不入。畢業後他一無上層社會關係,二無傢庭經濟支援,上不起大學,隻好遠走緬甸,為帝國警察部隊效力,但殖民地下級官員的生活對他來說同樣還是格格不入。盡管有這樣的背景,用奧威爾自己的話來說,“我經受瞭貧睏的生活和失敗的感覺。這增加瞭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但是他畢竟受瞭英國傳統的教育,因此從立場上和思想上,多少在開始的時候,是非常非政治性的。例如他寫的《緬甸歲月》,背景是殖民地社會,他對英國人和緬甸人都一視同仁,無分軒輊。這使人想起瞭E·M·福斯特的《印度之行》。福斯特就說過,“大多數印度人,就像大多數英國人一樣,都是狗屎。”
  這種傳統上層子弟教育,用一句庸俗社會學套話來說,在奧威爾身上留下瞭深深的階級烙印,這是他在政治上遲遲沒有找到“自性”(Identity)的主要原因。不錯,他在學童時代由於傢庭經濟能力的限製而在勢利的聖塞浦裏安學校校長的手裏飽受淩辱(見他死後齣版的《如此歡樂童年》),使他有瞭心理準備,日後在緬甸見到殖民統治的不公産生反感,而且後來在更大的範圍內全身投入地站在受壓迫者的一邊。但是他畢竟齣身中産階級,而在英國這個階級界限極為根深蒂固的社會裏,要擺脫這個傳統在自己身上的束縛是很睏難的。奧威爾也不例外,他一直到死都意識到這一點。在另一方麵,他對自己在寄宿學校中的屈辱生活感到極其不愉快。他曾寫道,“對一個孩子最殘酷的事莫過於把他送到一所富傢子弟的學校中去。一個意識到貧窮的孩子由於虛榮而感到痛苦,是成人所不能想象的。”這個青少年時代所受到的心理創傷,在成年的奧威爾身上仍在流血,這在他寫的充滿不快的迴憶的《如此歡樂童年》中可以看齣。不止一個評論傢認為應該把《如此歡樂童年》與《一九八四》放在一起來讀。黎斯就認為,“奧威爾很可能在他當初上的預備學校中找到瞭他後來所寫的大噩夢的第一個顯微縮影的胚胎。”奧威爾生前就告訴他的一位友人托斯科.費維爾:“一個不閤群的孩子在寄宿學校吃到的苦頭可能是英國唯一可以與一個外人在極權主義社會中感到的孤立相比的事。”費維爾在《如此歡樂童年》中觀察到瞭英國寄宿學校生活為《一九八四》提供瞭一部分聲音、景象和氣味:“……奧威爾在早年就顯露齣他對醜陋或敵意的環境特彆敏感。這在他描述聖塞浦裏安學校生活的令人厭惡一麵錶現齣來。他迴憶瞭他對常常用油膩的盆子端來的餿粥、大浴池裏的髒水、硬邦邦的不平的床闆、更衣室裏的汗臭、到處沒有個人隱蔽的地方、不上閂的成排的汙穢廁所、廁昕門不斷開關的碰撞聲、宿捨裏用夜壺撒尿的淅瀝聲這種種印象——他以特有的細膩感覺迴憶這一切時,我們幾乎可以看到,奧威爾這麼描述聖塞浦裏安,是作為日後寫《一九八四》中慘淡景象試筆的。”
  奧威爾背叛自己階級的努力瞭,在他童年時代寄宿學校中埋下瞭種子,而在伊頓畢業後因為升不起大學而到緬甸的帝國警察部隊效力,則為這種子的萌芽準備瞭土壤。他在緬甸呆瞭五年,這是他成長過程中又一決定性的階段。他最後決定要脫離帝國警察部隊,“我感到我必須洗贖那壓得我透不過氣來的罪咎……我覺得我不僅僅應該與帝國主義決裂,而且也應該與一切人對人的統治決裂。我希望融閤到受壓迫的人中間去,成為他們之中的一個,站在他們的‘邊反對他們的暴君……在這時候,在我看來,沒有齣息倒是唯一的美德。自我奮鬥,哪怕稍有成就,一年能掙上幾百鎊,我覺得稍有這種想法都是精神醜惡的,是一種欺壓行為。”
  由於自幼就喜歡寫作,因此趁一次迴國休假之便,他辭去瞭在緬甸的帝國警察部隊的差使,獨自到巴黎找一間廉價的房子,關起門來從事寫作。這一時期的摸索並沒有為他帶來成功,即使他有一個機會,親身體驗一下巴黎(和以後的倫敦)的下層生活。這在開始是無意識的,後來則是有意識這麼做的,比如他在倫敦曾經混在流浪漢裏到收容所去度一個周末。奧威爾自己簡短地概述瞭他從緬甸迴來後的思想演變:“我嘗到過貧睏的生活和失敗的感覺。這增強瞭我天生對權威的憎恨,使我第一次充分意識到工人階級的存在,而在緬甸的工作則使我對帝國主義的性質有瞭一些認識。但這些經驗不足以給我確切的政治方嚮。”
  確實是這樣。他盡力接近下層群眾,體驗他們的生活,但是有一道無形的牆,隔在他與他們之間,成瞭一道不可逾越的鴻溝。這就是他身上的中産階級烙印。英國的階級區分比任何歐洲國傢都要等級森嚴,這種區分看不見,摸不著,然而無處不在,不可逾越。奧威爾由於童年的創傷,對這一弊端極其敏感,對上層階級有著一種刻骨的仇恨和厭惡。但是他齣身於這一階級的邊緣,而且受到這一階級的教育,因此即使後來在窮睏潦倒流浪巴黎和倫敦時期,也使他無法同下層貧苦群眾打成一片,雖然他努力這麼做瞭。彆的不說,齣身和教育養成的說話口音,就是一個不可逾越的障礙。甚至在他病危住院期間,聽到隔壁病房探視者的上等階級口音,還在筆記本中記下他的一段感想:“這是什麼口音!一種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沾沾自喜、過分自信的口音,一種深沉、洪亮而帶有惡意的口音,你沒有看到也可以憑本能感到,他們是一切智慧的思想、細膩的感情、美麗的事物的敵人。怪不得大傢都這麼憎恨我們。”請注意最後的“我們”一詞。奧威爾作瞭畢生的努力要與自己的階級決裂,最後還是意識到他屬於這個可憎的上層階級。他曾經說過。“英國人的(階級)烙印是打在舌頭上的。”有一個故事很生動地說明瞭這一點:他為瞭體驗窮人的生活,曾經僞裝酒醉的流浪漢,去辱罵一個警察,想被抓到監獄裏去嘗一嘗與窮人一起過聖誕節的滋味。但是那個警察從他醉酒後的口音,一下就聽齣瞭這個身披藉來的破爛衣服的醉鬼是一個齣身伊頓公學的地道紳士,並沒有上鈎,而是善意相勸,叫他乖乖地迴傢去。也許他的侄女的話最能一針見血地說明問題,她對奧威爾的傳記作傢剋立剋說:“他的一切疙瘩都來自這個事實:他認為他應該去愛他的同胞,但是他連同他們隨便交談都做不到。”
  後來在英格蘭北部工業區維岡碼頭的經驗最終樹立瞭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當時倫敦一傢左翼齣版社約請他到那裏去考察大蕭條期間工人階級狀況。這次考察和後來的西班牙內戰(這在以後再說)用奧威爾自己的話來說,“改變瞭一切。從此之後,我知道瞭自己站在哪裏。從一九三六年以來,我寫的嚴肅作品中的每一句話都是直接或間接反對我所瞭解的那種極權主義而擁護民主社會主義的。”這次為期隻有幾個星期的工業區考察之行,打開瞭奧威爾的眼界,使他親身體驗到瞭社會的不公和人間的苦難達到瞭什麼程度。在這以前,他生活顛沛,對下層社會生活不是沒有體會,但這畢竟是個人經曆,隻有到瞭英格蘭北部工業區後,他的這種體會纔有瞭社會性和階級性。這種政治上的“頓悟”也許可以用禪宗信徒的大徹大悟來作比喻,也仿佛保羅在去大馬士革的路上聽到上帝的啓示而皈依基督教——奧威爾的“去維岡碼頭之路”就是保羅的“大馬士革之路”。不過在他身上用這種宗教比喻恐怕是十分不恰當的,尤其是因為奧威爾是一個十足的理性主義者,他對某些社會主義政黨的神秘性和盲從性特彆反感。做這樣的比喻隻是說明他的覺悟的即時性、徹底性和不可動搖性而已。
  在維岡碼頭時,奧威爾並沒有像一般記者那樣僅僅作為一個進行采訪的旁觀者。《去維岡碼頭之路》中有一段文字可以扼要說明奧威爾在考察失業者的慘淡生活的旅程中突然麵對麵看到人間苦難時所得到的閃電般啓示:
  穿過那盡是鋼渣和煙囪,成堆的廢鐵和發臭的溝渠,靴印交錯的泥濘的煤灰小徑所構成的醜惡景色,火車把我載走瞭。時已初舂三月,但氣候仍極寒冷,到處足發黑的雪堆。我們慢慢地穿過市郊時,一排又一排灰色小破屋在我們麵前掠過,它們與堤岸形成直角。在一所房子後麵,有一個年輕婦女跪在石塊地上,用一條棍子在捅從屋子裏接齣來的——我想大概是一堵塞瞭的排水管。我有時間看到她身上的一切:她的麻袋布圍裙,她的笨重的木鞋,她的凍紅的胳膊。火車經過時,她抬起頭來,距離這麼近,我幾乎看到瞭她的眼光。她的圓圓的臉十分蒼白,這是常見的貧民窟姑娘的憔悴的臉,由於早産、流産和生活操勞,二十五歲的人看上去像四十歲。在我看到的一刹那間,這臉上的錶情是我見到的最淒慘絕望的錶情。當時這使我想到,我們常說的“他們的感覺同我們的不一樣”,還有什麼貧民窟裏生長的人除瞭貧民窟不知有彆的,這種話是何等的錯誤。因為我在她臉上看到的錶情並不是一頭牲口的無知的忍受。她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遭遇是什麼——同我一樣清楚地知道——在嚴寒中跪在貧民窟後院的髒石塊上捅一條發臭的排水管,是一種多麼不幸的命運。
  如果說,維岡之行是偶然的話,去西班牙參加內戰則是自覺的行動,他曾嚮一位編輯友人說:“我要到西班牙去瞭。”那人問:“為什麼?”他答道:“這法西斯主義總得有人去製止它。”他在西班牙作戰時間不長,最後以喉部中彈不得不迴國治療和休養。但這短短幾個月的戰鬥,特彆是共和政府軍方麵國際縱隊內部派係的猜疑和鬥爭,不僅沒有削弱,倒反而堅定瞭他對社會主義的信念,而且明確瞭他要的是哪一種社會主義,那就是主張政治民主和社會公正的社會主義,反對一切變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包括法西斯主義一納粹主義(即國傢社會主義)。當時流行的看法是法西斯主義是高級階段的資本主義,隻有極少數人認識到它是一種變種的社會主義。而在政府軍一邊匯集的各種派彆的社會主義者中,不乏那種以社會主義為名,實際上為瞭霸主地位而在敵人的閃電轟炸中,在橫飛的子彈中,嚮自己的同誌背後放冷槍的國際陰謀傢。一顆法西斯子彈打中瞭奧威爾的喉部,就在他迴國療傷的途中,還有人一路跟蹤到巴塞羅那來追殺。看來這些同一戰壕中的同誌有興趣的不是共同保衛共和國抵禦法西斯主義敵人,而是消滅有獨立思想不跟著指揮棒轉的盟友。這傷透瞭他的心,更加深瞭他對極權主義的痛恨,不論這種極權主義是以法西斯主義,國傢社會主義,還是其他變種的社會主義的形式齣現的。這條道路盡管麯摺,卻終於使奧威爾在政治上找到瞭“自性”,能夠寫齣《一九八四》那樣一部二十世紀政治寓言的經典。
  從文學寫作方法上來講,奧威爾找到“自性”也是經過瞭一條漫長麯摺的道路。他從緬甸迴來後立誌於寫作,為此,還有意識地到巴黎和倫敦體驗下層生活,但這一時期寫的作品並不成功,隻有亨利·米勒認為他的初期作品《在巴黎和倫敦窮睏潦倒的日子》是他最好的一部作占^,因為他經過幾年鍥而不捨和看來是無望的努力,終於形成自己的聲音和觀點。但是在黎斯看來,他沒有把自己的聲音和觀點在全書中貫徹始終,這是美中不足。不過瑕不掩瑜,正是在這部作品中,奧威爾找到瞭一種新的寫作形式,這就是把新聞寫作發展成一種藝術,在極其精確和客觀的事實報道的外衣下,對現實作瞭藝術的復原和再現。最後他在《去維岡碼頭之路》和《嚮卡塔隆尼亞緻敬》兩本書以及像《射象》和《絞刑》這樣好幾篇記述文中,把這種寫作新形式提高到瞭完美的境界。四分之一世紀之後,諾曼·梅勒和杜魯門·卡波蒂花瞭不少時間、精力和筆墨,互相反駁對方自稱為“非虛構小說”的鼻祖。他們大概沒有讀過奧威爾早在他們齣道之前在這方麵所作的嘗試,否則他們就不會鬧得如此不可開交瞭,相反會對自己的大言不慚,感到無地自容。
  不過在這以前,奧威爾並沒有意識到他是在為日後稱作“新新聞寫作方法”(New Joournalism)這一文學形式開先河。就像他在政治上遲遲沒有找到“自性”一樣,他在文學上也遲遲沒有找到“自性”,或者說,即使像米勒評估的那樣,他在《在巴黎和倫敦窮睏潦倒的日子》裏已經形成瞭他自己的聲音和觀點,但這還不是自覺的和有意識的。證諸他後來接著齣版的四部習作《緬甸歲月》、《教士的女兒》、《讓盾形花繼續飛揚》以及《上來透口氣》都是用比較常規的藝術形式寫的,就可以看齣這一點。這四部作品都是平庸之作,換瞭彆個作傢,早該被人遺忘瞭。但是由於它們是奧威爾寫的,在他成名之後,還是有人——至少是評論傢——把它們找齣來一讀,倒不是因為它們的文學價值,而是為瞭讀它們對瞭解奧威爾的思想和個性發展有所幫助。上麵已經提到,奧威爾在(《去維岡碼頭之路》以及這一時期的其他作品中找到瞭他藝術上的“自性”,但這是與他在政治上找到瞭“自性”分不開的,反過來也可以說,隻有他在政治上找到瞭“自性”以後,他在文學上纔找到瞭“自性”,這最終錶現在他的兩部政治諷刺和寓言作品《動物農場》和《一九八四》上。可惜天不假年,在貧睏中奮鬥瞭一輩子的他,沒有能看到自己的成功和享受成功為自己帶來的喜悅。然而《一九八四》這部錶現二十世紀政治恐怖的極權主義的作品是不會隨著極權主義的興衰而湮沒於人類曆史中的。
  正如漢娜·阿倫特和卡爾·弗雷德裏剋及布熱津斯基早在五十年代分彆在前者的《極權主義的起源》和後兩者的《極權主義、獨裁和專製》中一針見血地指齣的那樣,極權主義乃是現代專製主義。它從本質上來說與古代或中世紀的專製主義毫無二緻,但與這些傳統的專製主義不同的,或者說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地方是,極權主義掌握瞭現代政治的統治手段,包括政治組織、社會生活、輿論工具、藝術創作、曆史編纂甚至個人思想和隱私,無不在一個有形和無形的“老大哥”的全麵嚴密控製之下(極權主義的英文“Totalitarianism”意即指此,因此也可譯“全麵權力主義”),這是中外曆史上任何一個暴君所做不到的,更是他們連想也想不到的。作為二十世紀的過來人,我們無需根據個人的經曆和體會,一一印證《一九八四》中所做的預言與二十世紀的現實何等相似,但我們不得不驚嘆奧威爾的政治洞察力和藝術想象力是何等高超:他沒有在任何極權主義國傢生活過,他的觀察怎麼比過來人還要細膩、深刻和真確?是的,他沒有這方麵實際生活的經驗,但是他在政治上的高度敏感大大超過瞭當時去參拜過新麥加,被牽瞭鼻子參觀“波將金村莊”,歸來後大唱看到瞭,新世界曙光的贊歌的許多國際聞名的大文豪。
  奧威爾創作《一九八四》的靈感不是來源於此,而是他參加西班牙內戰與其他變種的社會主義者接觸,遭到猜疑和排斥,後來迴到英國想說一些關於他所見所聞的真話而遭到封殺的經驗。他遭到瞭一道沉默和誹謗的雙重厚牆的包圍,其他幸存者和目擊者也都同樣被封上瞭口,以緻搖旗呐喊的應聲蟲們能夠放手改寫曆史而無人置疑。這樣,他直接第一次麵對麵地接觸到極權主義如何製造謊言和改寫曆史,這被人木三分地反映在溫斯頓·史密斯在“真理部”的工作上。這也令人想起瞭哈羅德·艾薩剋在一張照片中他的身影曾被抹去這件事以及更早的他在巴黎、倫敦、紐約各大公立圖書館中遍找文獻,就是找不到他要的關於“把蔣介石這一檸檬擠乾瞭扔掉”這一著名發言。在原來發錶的報刊上,這一發言都被人撕毀滅跡瞭。改寫和忘卻曆史的網競編織得這麼無孔不入,隻有極權主義纔能做到。難怪奧威爾對寫過《中午的黑暗》的阿瑟·庫斯特勒說:“曆史在一九三六年停步瞭。”庫斯特勒頗有同感,連連點頭稱是。
  奧威爾反極權主義鬥爭是他對社會主義的堅定信念的必然結果。他相信,隻有擊敗極權主義,社會主義纔有可能勝利,因此揭露極權主義的危害,嚮世人敲起警鍾,讓大傢都看到它的危害性——對倫理的破壞,對思想的控製,對自由的剝奪,對人性的扼殺,對曆史的捏造和篡改……——是何等的重要。如果聽任它橫行,在不久的將來,人類社會將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奧威爾是一九四八年寫完這部政治恐怖寓言小說的,為瞭錶示這種可怕前景的迫在眉睫,他把“四八”顛倒瞭一下成瞭“八四”,便有瞭《一九八四》這一書名。時過境遷,也許這個年份幸而沒有言中,但是書中所揭示的極權主義種種恐怖在世界上好幾個地方在一九八四年以前就在肆虐瞭,今天在世界範圍內也不能說已經絕跡。二十世紀是個政治恐怖的世紀。二十世紀快要結束瞭,但政治恐怖仍然陰魂不散,因此《一九八四》在今天仍有價值。是否可以說,對我們來說,隻有徹底否定瞭諸如“文化大革命”這類恐怖的極權主義,纔給我們這些多年為社會主義奮鬥的人,帶來瞭真正值得嚮往的社會主義!
  董樂山
  一九九七年七月酷暑
譯文經典:一九八四 一個關於自由、真相與個人尊嚴的永恒警示 《一九八四》並非僅僅是一部小說,它更像是一麵映照現實的鏡子,一麵摺射齣權力如何腐蝕、思想如何被禁錮、以及個體尊嚴如何在極權體製下被無情踐踏的鏡子。喬治·奧威爾以其洞察人心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一個令人不寒而栗的未來景象,一個令人窒息的社會,在那裏,語言被扭麯,曆史被篡改,連最私密的思想都無法逃脫監視。這部作品的深刻之處在於,它並非遙遠的科幻,而是對我們自身社會和曆史軌跡的一種極端但並非不可能的預演,因此,它自問世以來,便持續不斷地引發著關於自由、真相以及人類存在意義的深刻反思。 故事發生在一個名為“大洋國”的超級國傢,這個國傢由一個被稱為“黨”的神秘而無所不能的組織統治。黨以其至高無上的領袖“老大哥”為精神圖騰,老大哥的形象無處不在,他的聲音迴蕩在每一個角落,他的眼睛似乎在注視著一切。在這個社會裏,隱私是一個過時的概念,因為無處不在的“電幕”監視著每一個傢庭,每一個公共場所。人們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甚至是麵部錶情,都可能被黨所記錄和分析。思想警察的齣現更是將這種監控推嚮瞭極緻,他們不僅僅抓捕那些有反抗行為的人,更試圖“淨化”那些持有“思想罪”的人,哪怕僅僅是閃過一絲質疑或不滿的念頭。 故事的主人公溫斯頓·史密斯,是一個在真理部工作的低級黨員。他的工作內容極其諷刺:篡改曆史文件,銷毀舊報紙,將過時的信息刪除,從而使黨的宣傳與當下的“事實”保持一緻。在他眼中,過去的每一次修改,每一次抹殺,都是對真相的又一次扼殺,是對曆史的又一次篡改。然而,溫斯頓內心深處,卻保留著一絲對真實世界的渴望,一絲對舊時記憶的眷戀。他偷偷地寫日記,記錄下那些被黨刻意遺忘或歪麯的真相,這是他對抗體製的第一個,也是最危險的舉動。 奧威爾在書中創造瞭一係列令人印象深刻的概念,它們深刻地揭示瞭極權主義的運作邏輯。《新話》(Newspeak)便是其中之一,這是黨為瞭限製人們的思維而發明的語言。新話的目的在於壓縮詞匯量,消除一切可能錶達異議的詞語,最終使人們無法形成反抗的思想。當所有錶達自由、平等、人性的詞語都被抹去,或者被賦予新的、扭麯的含義時,思考這些概念本身就變得不可能。這是一種從根源上瓦解反抗能力的恐怖。 “雙重思想”(Doublethink)是另一種令人不安的概念,它指的是一個人能夠同時接受兩個相互矛盾的信念,並且相信兩者都是正確的。例如,一個人可以相信戰爭是和平,自由是奴役,無知是力量。這種能力使得黨可以隨意地改變事實,而民眾卻能夠毫不質疑地接受。它是一種對邏輯和理性的終極背叛,也是個體精神被徹底馴化的標誌。 溫斯頓的“罪惡”在於他保留瞭對過去的記憶,以及對真相的渴望。他與硃莉婭的地下戀情,是他在這個壓抑的世界裏尋找情感慰藉和一絲人性光輝的嘗試。然而,這種情感的聯係,也同樣被黨視為一種威脅。他們二人以為找到瞭一個隱秘的避風港,一個可以暫時逃離監視的角落,但最終,他們的反抗還是被無情地暴露和粉碎。 他們的不幸,最終將他們引嚮瞭“友愛部”,這是黨用來鎮壓異見者的核心機構。在這裏,溫斯頓遭受瞭前所未有的身心摺磨,他被嚴刑拷打,被剝奪一切尊嚴,最終被逼迫著放棄瞭他內心最後一點堅持。最令人心碎的是,在他臨刑前,他被強迫去麵對他最害怕的事物——老鼠。這種恐懼,這種對個體本能最原始的摧殘,徹底擊垮瞭他,使他徹底屈服於黨的意誌。 《一九八四》的結局是令人絕望的。溫斯頓最終被“改造”成功,他學會瞭熱愛老大哥,學會瞭擁抱黨的意識形態。他曾經為之奮鬥的真相、自由和愛情,都化為烏有。這個結局並非作者的惡意,而是作者對極權主義力量的一種冷酷而真實的描繪。它告訴我們,在絕對的權力麵前,個體的抵抗是多麼的渺小和脆弱。 然而,盡管結局如此黑暗,《一九八四》並非一部完全絕望的書。它之所以能夠成為一部不朽的經典,恰恰是因為它所揭示的黑暗,能夠激發我們對自由的珍視,對真相的追求,以及對個體尊嚴的捍衛。奧威爾通過溫斯頓的故事,嚮我們敲響瞭警鍾: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變化,那些被一點點蠶食的自由,最終都可能匯聚成一場吞噬一切的災難。 這部作品提醒我們,警惕那些試圖控製思想、扭麯語言的權力。它教導我們,保持獨立思考的能力,質疑權威,守護真相,是我們作為個體生存和發展的根本。溫斯頓的悲劇,正是因為他最終放棄瞭思考,放棄瞭抵抗。但他的抗爭,即使失敗,也依然具有重要的意義,它證明瞭在最黑暗的時刻,人類內心深處仍然存在著對自由的渴望和對尊嚴的堅守。 《一九八四》不僅僅是一部描繪極權主義恐怖的書,它更是一部關於人類精神韌性與脆弱的寓言。它讓我們思考,當外部的壓迫達到極緻時,我們還能否保有內心的獨立?當我們所熟悉的世界被徹底顛覆時,我們還能否辨彆真僞?這部作品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極端但並非虛構的參照係,讓我們能夠更好地審視我們所處的時代,並為守護我們珍視的一切而努力。它是一份沉重的禮物,一份警示,一份對所有渴望自由與真相的人們永恒的呼喚。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翻譯功力令人印象深刻,簡直可以用“信達雅”來形容,但又不是那種刻闆的、不食人間煙火的古董腔。譯者似乎非常精通如何在保持原著精神內核的冷峻與深刻的同時,確保現代中文讀者的閱讀體驗是流暢且富有代入感的。有些復雜的概念和特有的詞匯,譯者處理得非常巧妙,既沒有簡單粗暴地意譯導緻信息失真,也沒有生硬地直譯造成閱讀障礙。我特彆留意瞭其中一些描繪內心掙紮和環境壓抑的段落,譯文的節奏感把握得極好,那種文字間滲透齣的窒息感,通過中文的錶達依然清晰可辨,這需要譯者對兩種語言的文化底蘊都有極深的理解。讀到一些精妙的對仗或轉摺時,甚至會産生一種錯覺,仿佛這些文字最初就是用這種中文寫就的,足見譯者之高明,成功架起瞭一座堅實的橋梁,讓原著的精髓得以完好無損地抵達讀者心中。

評分

購買這本書的初衷,其實是想瞭解一下文學評論界經常提及的“結構主義”在敘事上的體現。讀完之後,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在結構上的設計是極其嚴謹和對稱的。它更像是一部精心計算過的建築,每一個部分都有其明確的功能和相互支撐的關係。主題的遞進並非簡單的綫性發展,而是螺鏇上升,每一次循環都比上一次更深入、更令人不安。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時間和記憶這些抽象概念時的手法,那種對曆史的不斷重寫和篡改,通過文本本身的結構性重復和變異得到瞭完美呈現。這種結構的力量,使得故事的意義超越瞭單純的事件本身,上升到瞭一種對存在本質的哲學探討。對於那些對文學形式和文本結構感興趣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活生生的教科書,值得反復解構和研究。

評分

我這個人閱讀習慣比較挑剔,不太喜歡情節過於直白或人物塑造扁平的作品,而這本書的敘事策略則恰恰抓住瞭我的興趣點。它不是那種一上來就把所有綫索都鋪開的敘述方式,而是采取瞭一種非常內斂、甚至有些疏離的視角,慢慢地引導讀者進入那個構建好的世界。敘事中的留白和暗示非常多,很多關鍵信息的揭示需要讀者自己去拼湊、去揣測,這種“參與感”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和趣味性。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利用環境的描寫來烘托人物的心理狀態,那些冰冷、重復、無處不在的細節,比直接的心理獨白更具有震撼力。節奏的控製也十分老練,時而平鋪直敘,時而又在關鍵時刻突然加速,形成一種張力,讓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生怕錯過任何一個微小的轉摺點,這種布局的精妙令人贊嘆。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那種略帶磨砂質感的封麵,拿在手裏沉甸甸的,立刻就給人一種“這是值得細細品味的好書”的預感。字體選擇非常考究,既有現代印刷品的清晰易讀,又隱約透露齣某種古典的韻味,尤其是在章節標題的處理上,那種留白和字體的搭配,讀起來賞心悅目。裝訂得非常牢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擔心書頁鬆散,這對於我這種喜歡做批注和反復閱讀的讀者來說至關重要。內頁的紙張剋重和顔色也處理得恰到好處,不是那種刺眼的白,而是微微泛黃的米白,長時間閱讀眼睛不容易疲勞。從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知道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讓人忍不住想把它陳列齣來,時不時地拿起來摩挲一番。這種對實體書細節的極緻追求,在如今這個電子書盛行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和難得。可以說,光是欣賞它的物理形態,就已然是一種享受,完全體現瞭齣版方對經典作品的敬意與用心。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閱讀感受是極其復雜且持久的,它不像讀完就忘的通俗小說,更像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讀完後需要很長時間纔能從那種氛圍中抽離齣來。它帶來的思考是全方位的,不僅僅關乎政治、社會製度,更觸及到人類個體自由意誌的邊界、語言的局限性,以及真相與虛構之間的微妙關係。書中的某些意象和場景,在閤上書本很久之後,依然會時不時地跳入我的腦海,帶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寒意和警醒。這說明作者的筆觸已經穿透瞭故事的錶象,直接擊中瞭人類共通的、深層次的焦慮和恐懼。能夠引發如此強烈而持久的內心迴響,正是衡量一部作品是否具有真正不朽價值的重要標準,這本書無疑做到瞭這一點,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所處的世界以及對“真實”的理解。

評分

社會百態

評分

經典,這個版本的最為推薦。61活動時下的單,很劃算。

評分

質量非常好,與賣傢描述的完全一緻,非常滿意,真的很喜歡,完全超齣期望值,發貨速度非常快,包裝非常仔細、嚴實,物流公司服務態度很好,運送速度很快,很滿意的一次購物。

評分

上大學時讀瞭作者動物農場後接著讀的書,老大哥形象至今記憶猶新

評分

京東自營圖書做活動太給力瞭,滿減又搶券,每天守著點搶到券美滋滋。物美價廉,自讀送人兩相宜。

評分

包裝好。運輸及時,物流給力。

評分

我知道買貴瞭,可是你管我我就是有錢

評分

這次的活動力度很大,很劃算,買瞭很多書。有好幾本書沒貨瞭,希望等6月份的時候能有貨。包裝一如既往的很好,送貨也很快,第二天就能到貨,基本上都有塑封,也沒有邊角破損的,很滿意。

評分

下單就發貨 速度很快 快遞員也很專業,加油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