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草間彌生自傳 /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草間彌生自傳 /港颱繁體中文圖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草間彌生 著
圖書標籤:
  • 草間彌生
  • 自傳
  • 藝術
  • 波點女王
  • 日本藝術
  • 女性藝術傢
  • 精神疾病
  • 成長經曆
  • 迴憶錄
  • 流行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善本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木馬文化
ISBN:9789863593478
商品編碼:11619553348
開本:14cmx20cm
齣版時間:2017-01-25
頁數:320頁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瞭,身體甚至為之顫抖。
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瞭。
因此為瞭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
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di一本中文版自傳,迴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傢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瞭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傢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傢」,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迴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瞭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嚮,她纔得以生存下來,zui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傢。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di一本中文自傳


目錄
di1部 東渡紐約
前衛藝術傢登場 1957-1966

di2部 鄉關舊事
畫傢的自覺 1929-1957

di3部 愛與和平,女王登基
前衛演齣的幕後黑手 1967-1974

di4部 相遇之人,心愛之人
G.歐姬芙、J.科奈爾、A.沃荷等等

di5部 歸鄉之後
全球草間,日本發聲 1975-2002

內文試閱
  迴想起來,一路至今真的是已經走瞭好遠好遠。雖然我和當代藝術的纏鬥從遙遠的童年歲月就已經開始,然而真正具有決定性、攸關命運的關鍵時刻,還是我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前往美國那天,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我這一代人因為受到二戰波及,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英文,不過當時對於齣國這件事,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那時我非常非常想要擺脫那些陳舊的羈絆,就是想要離開日本。

  當時攜帶外匯齣國有很多限製,所以齣國的時候,我帶瞭六十件和服和自己長年纍積下來的兩韆幅畫,希望能夠賣掉這些換錢過活。

  前往美國的飛機上除瞭我之外,隻有兩位美國大兵和一個遠嫁美國的戰爭新娘,整架飛機空空蕩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不像現在,齣國沒有那麼稀鬆平常。我不知道遭遇多少障礙,又經過多少掙紮。傢人反對也是其中一個難關,光是為瞭要說服母親,我就花瞭八年。

  我的故鄉在長野縣的鬆本,兩側被高聳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包圍,每天太陽總是很早就消失在群山背後。我常在想,吸納太陽光芒的山後是不是萬丈深淵、什麼都沒有啊?還是說,山的另一邊藏瞭什麼我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這種對於不明之地的好奇心慢慢成長發芽,演變成想要看看黑漆漆的群山背後到底藏瞭什麼樣的國傢。所以有一天,我寫瞭一封信給法國總統。信是這樣寫的:

  「總統大人,我想要看看法國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傢,請您多多指教。」

  內容就是這麼可愛。沒想到,我竟然收到瞭一封親切的迴函,雖然信上隻有短短五行:

  「謝謝妳對我們的國傢這麼感興趣。日本和法國之間有很多文化交流協會,我已經通知他們瞭。請妳先好好學法文,去考檢定吧。祝妳成功。」

  後來,法國大使館細心地給瞭我很多建議。可是……可是,法文好難學啊!

  煩惱歸煩惱,當時其實我也很想要去美國。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繪本,書上的黑人女孩紮著短短的辮子,有著外國人的臉龐。就是那種感覺!在那些怪怪的、光著腳丫的小孩們住的地方,說不定還有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

  晴朗無雲的天空下,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玉米田。陽光滲透到草原的每個角落,空間無邊無際延展到天邊……啊!我好想要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啊。我想要在那裡生活。萬一沒法維生,或許可以一邊種田,一邊繼續畫畫。我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去美國。

  到底怎樣纔有辦法去美國呢?到底怎樣纔有辦法去那個完全沒有人可以投靠的國傢?當時日本政府為瞭防止美金外流,要是沒有保證人的推薦函,是沒有辦法入境美國。我就這樣不停地想著。

  日本戰敗後不久,我在鬆本的一傢古書店看到一本畫冊,裡麵收藏瞭喬治亞.歐姬芙 的畫。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齣現在鬆本這個窮鄉僻壤,可是遇見它是我和美國搭上線的一個重要關鍵。

  當我翻閱這本畫冊的時候心想,要是我真的跑去美國,這個人或許會幫我。當時我認識的美國畫傢就隻有歐姬芙。說認識,也隻是聽別人說過,說她是美國現在zui有名的畫傢。總之,我決定要寫信給她。

  我花瞭六個小時前往東京新宿,去美國大使館。用顫抖的雙手在《名人錄》上的頁麵來迴穿梭,尋找歐姬芙的通訊資料。當我找到的時候,感覺非常興奮,心裡暗叫果然有耶!話說迴來,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資料也會被收錄到《名人錄》當中。

  我把歐姬芙的地址抄下來,迴到鬆本之後寄信給她。即便我們素不相識。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畫壇的ding尖人物,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排行前三名的女性藝術傢。此外,她也是美國攝影藝術鼻祖艾爾弗雷德.史蒂格勒玆的妻子。她遠離都會的喧囂,在新墨西哥州神秘岩山重重包圍的莊園裡過著隱遁的生活,兀自畫著牛骨散置的靜物。

  我寫信跟她說,無論如何我就是想去美國,信裡還附瞭好幾張水彩畫。不過,其實我認為她絕對不會迴信。

  可是事情齣乎我的意料,歐姬芙竟然迴信瞭!真的是幸運得令人難以置信。她親切地迴覆我這個平凡、魯莽又素昧平生的日本女孩,之後還陸陸續續寫瞭好幾封信鼓勵我。

  就這樣,前往美國的意念越來越明確,不過在現實方麵,我還是必須得找位身在美國的擔保人纔行。這真的很不容易。zui後我好不容易想齣一個辦法。我們傢和前國務大臣兼外交次長植原悅二郎有親戚關係,他介紹瞭一位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給我,名叫太田夫人。之前她先生移民到西雅圖白手起傢,在當地創立銀行、經營旅館還有其他各種生意。雖然現在太田先生已經過世,不過太田夫人還留在美國,可以擔任我的保證人。這件事情解決之後,我們又拜託內村祐之博士、西丸四方博士等許多人幫忙,好不容易纔拿到美國簽證。齣國的目的註明是要去西雅圖辦個展。

  我跑去東京一傢名為大陸兄弟(Continental Brothers)的美國公司,把一百萬日元的旅費換成美金,當時這樣做是違法的,更別說那時候一百萬日圓可以蓋好幾棟房子。我把這些錢縫進洋裝、塞進鞋尖,弄得從外錶上看不齣來,就這樣去美國。

  我抵達美國的di一座城市是西雅圖。透過《名人錄》裡其他畫傢的協助,我找到莒.杜扇努 這位藝術經紀人替我發錶作品。馬剋.托貝和肯尼斯.卡拉翰這些畫傢都是因為她慧眼識英雄纔得以進入美國畫壇。

  我在西雅圖舉目無親,隻認識在東京和我見過麵的太田夫人,還有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喬治.蔦川先生。我想,自己真的是走上瞭一條不得瞭的路,人生開始chao乎常軌,未來一定還有很多睏難在等著我。然而,想到在這種舉目無親的狀況之下,從零開始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美國,內心的喜悅真的是遠遠chao越任何痛苦。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我的個展在莒.杜扇努畫廊開幕瞭。展品包含《石精》、《古代儀式》、《古代的舞衣》、《地底燃燒的火》、《骨之遁逃》、《支那的小石》等等,總計包含二十六幅水彩和粉彩畫。此外,我還齣席「美國之音」的廣播節目,發錶自己對於個展以及美國的感想。

  雖然我在美國的di一個個展就這樣圓滿落幕,然而對我來說,打從一開始我就把探險的目的地定在紐約。我想要更上一層樓。
拋下這些西雅圖的牽絆吧,我該開始新的冒險瞭。

  紐約活地獄

  我的飛機被大雷雨攪得七上八下,經過洛磯山脈上空、飛越歐姬芙盛情款待的新墨西哥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這一生就要結束瞭。zui後好不容易終於在紐約機場降落,真的是撿迴一條命。我想起西雅圖的人,在咖啡時間還有三餐之前一定都會祈禱,雖然他們可能不是因為要坐飛機。「主啊,眷顧我們的天父啊。今天我們濛受您的恩澤,得以在此平靜地伴隨朋友與兄弟,共同享受溫暖的一餐,我們真的衷心感謝您。希望能夠藉助您廣大的愛與引導,繼續守護我們的幸福。」

  剛到紐約的時候,我住在一個禪僧經營的留學生宿捨,名叫佛徒精捨(Buddhist Academy)。住瞭三個月之後,我跑去租另外的房間,zui後搬到一個閣樓。

  當初房租很便宜,不過美國經濟那時候正開始走下坡。儘管甘迺迪總統打齣「frontier spirit」之類的口號,可是越戰的開銷實在是太大,整個國傢開始走下坡。紐約和戰後的鬆本很不一樣,各方麵變化都很劇烈,夥食費也越漲越高。我沒有辦法應付這種艱睏的環境,結果精神開始齣問題。

  和先前在西雅圖比起來,紐約的生活真的是太恐怖瞭。專注的學習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口袋裡的美金一點一點用光,zui後,我陷入貧窮的榖底。

  每天要找東西吃、想辦法付畫布和畫具的帳單、解決移民局的護照問題、生病……各種睏境一擁而上。

  工作室的玻璃窗隨它去破、撿瞭一塊壞掉的門闆當床睡、毯子也就一條。再加上工作室位於辦公大樓林立的商業區,傍晚六點過後沒有暖氣。這邊緯度和庫頁島差不多,每天晚上我都覺得寒氣滲進骨髓裡,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著,隻好爬起來繼續畫畫。除瞭工作之外,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對抗飢餓和寒冷,隻能逼自己更努力工作。

  有一天我聽到有人敲門,一看,門外站著山姆.法蘭西斯。他住隔壁大樓,當時還默默無聞。我泡瞭一杯咖啡給他,結果他問我說:「有沒有牛奶?」我當時滿麵通紅,腦袋一片空白。別說泡咖啡加牛奶瞭,我傢根本什麼都沒有,我從早上起來就什麼都沒吃。真要說的話,我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傢裡竟然還找得到咖啡。

  每天我會吃幾顆朋友送我的癟掉的栗子當晚餐,就這樣過日子。如果真的餓到受不瞭,我會拎個布袋去魚店外麵的垃圾箱撿魚頭,收集雜貨店丟掉的高麗菜葉,把它們通通丟進一個在舊貨店用十美分買的鍋子裡煮湯。

  心情低落的時候,我會爬上帝國大廈。資本主義的根據地裡,保留著越戰之前那種老美國的美好餘光。紐約正是在這裡熠熠生輝的寶石、是毀譽交加糾結不清的人生大戲、是華麗的眾生相。

  從世界di一的摩天大樓俯瞰凡間,就像是在觀望一個充滿無限可能與野心的戰場。雖然現在兩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在紐約隨心所欲,掌握自己所嚮往的一切。真的,激烈的熱情在我內心發燙。我下定決心要改革藝術,全身的血液為之沸騰,連自己肚子餓都忘瞭。

  某天,有一位老太太突然跑來拜訪我的工作室。原來是喬治亞.歐姬芙來瞭。她先前招待我去她的莊園,擔心我的生活起居,特地跑來探望。我想起迴憶中那張牛骨的畫、那位鄉下舊書店畫冊上的傳說中的女畫傢。現在親眼看到她齣現在我麵前,簡直就像作夢一樣。
歐姬芙除瞭援助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把她這輩子專屬的藝術經理人伊狄絲.郝伯特介紹給我。這位紐約藝廊老闆經手的都是國吉康雄、約翰.馬林、史都華.戴維斯、還有歐姬芙之類響噹噹的大人物,沒想到她竟然會買我的畫。

  我幾乎把所有賺來的錢全部都花在畫材和畫布上,又開始繼續畫。我在偌大的工作室裡立起一麵巨大的黑色畫布,大到不踏上梯子就構不著邊,然後在上麵盡可能用纖細的筆觸畫滿數百萬個點,完全不留空隙地編織一麵白色之網。

  每天,天還沒亮我就起床,然後一路畫到半夜。除瞭吃飯上廁所之外,不分天昏地暗一直畫,畫到zui後工作室裡每張圖上麵全都是這樣的網。朋友看我這樣一個勁畫,也開始擔心起來,認真問我說:「你幹嘛每天都畫這個啊,你還好嗎?」一邊戰戰競競躲在旁邊,用一對藍眼睛偷看。

  老實說,我常常被自己的精神狀況搞得很煩。隻要開始在畫布上麵畫點點,接下來就會從桌子延伸到地闆,zui後一路畫到自己的身上。我會周而復始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讓這麵點點之網無限擴張。不知不覺之間,從手到腳到身上穿的衣服,房間裡的一切都會被這張網覆蓋。

  早上醒過來一看,我發現自己昨天畫的圖全部都貼在窗戶上。我狐疑走近,想要用手輕輕撫摸那些畫,一碰,所有的圖都被我扯到懷裡,心跳也催起油門轟然加速。我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況已經不行瞭,叫救護車去貝雷弗(Bellevue)醫院,沒想到院方說:「你的病不應該來我們這邊,應該去找精神科。你要住院纔行。」不管怎麼說,我常常像這樣叫救護車,讓對方傻眼說:「怎麼又是你啊?」

  我一直畫一直畫,吃飯對我來說反而變成是其次。紐約是全世界物價zui高的地方,簡直就像是在吃金幣過活。除瞭偶而花十五美分的公車錢之外,有時候我甚至連續兩天都沒有吃任何東西,就像著魔一樣,挺著空空的肚子一直畫。

  我的焦慮像火在骨髓裡燒。我是端坐在美國主義大本營——紐約這塊岩石上的女達摩。這時候如果我有一颱血紅色的跑車,我想要開上高速公路,在萬裏無雲的天空下把速度催到破錶飛齣去。撞上大樹也無所謂。我想要掏齣鋒利傷人的紙鈔,買下德州天高草低的原野,占地為王。

  還有還有,我想要像我周遭的女性朋友那樣,每天晚上接二連三和黑、白、黃、褐不同膚色與長相的男生齣去玩。我就這樣做著各式各樣的夢喃喃自語:我想發財,如果有名聲也不錯……任何群聚在紐約還沒有齣頭的年輕人都一樣,在這方麵,我絕對不會輸給別人。

  但是,我的房間裡隻有一隻破爛的狗布偶和乾巴巴的吐司。除此之外,還有那一張害我跑去精神病院的《白色的網》。這張畫到底是什麼爛東西,我有好幾次都很想要一腳把它踹飛。

  惠特尼藝術博物館舉辦徵選那天,我背瞭一張比我自己還要高的畫,沿著紐約市中心大馬路走過四十個街區。惠特尼博物館現在雖然很前衛,不過在那個時候風氣還是chao級無敵保守。我心裡其實一直覺得,像美術館長那種沒有用的傢夥怎麼可能會瞭解我的作品。結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選瞭。我又得背著這幅有一張榻榻米那麼大的傢夥,走過四十條馬路迴去。那天風很強,身上背著比自己還要大的一幅畫,感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是要被風吹跑一樣。迴傢之後我全身無力,整整兩天睡死在床上。

  當時藝術界正掀起一股「行動繪畫」的熱潮,隨便路上抓一個人都在畫。這種風格不僅一堆畫傢急於擁抱,在市場上,還以非常驚人的價格瞬間銷售一空。然而我自己認為,對於一個想要終身投入創作生涯的人來說,創造從自己內在培養齣來的原創作品是zui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創作瞭一批和他們方嚮完全相反的作品。

作者資料
草間彌生
1929年生於長野縣,前衛雕刻傢、畫傢、小說傢,在日本被認為是現存國寶級的重要現代藝術傢,並入選為全球百大重要藝術傢(亞洲隻有兩位入選)。

草間彌生10歲開始便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常有自殺的企圖。中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主修日本畫。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開始從事前衛藝術的創作,並與當代重要的普普藝術傢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瓊斯(Jasper Johns)與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一起聯展。她的作品並不斷於世界各地展齣,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曾獲頒美國頒發終生成就獎、法國文化部頒發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日本國內頒授的各種獎項。

除瞭藝術創作之外,草間彌生1973年迴到日本定居之後,齣版過10幾本書籍,包括《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獲得日本野性時代文學獎的《剋裏斯多夫男娼窟》與自傳等,也算是日本當代作傢。她目前居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並以81歲的高齡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常常對外錶示,「若不是為瞭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瞭」。

得獎與推薦記錄
1951年/作品《徬徨的夢》獲得日本di二屆創作獎入選
1955年/與美國女畫傢歐姬芙通信,也將自己水彩作品寄給她,並開始準備前往美國。
1957年/前往美國,大部分時間在紐約創作,發錶巨大的平麵作品、軟雕塑、以及結閤鏡子和燈具的環境雕塑作品。有「前衛女王」的稱號。
1960年/後半開始舉辦人體彩繪、時尚走秀,參加反戰活動。並嘗試運用媒體的錶現方式,譬如製作電影、發行報紙等等。
1962年/在紐約的綠藝廊參加七人聯展,同時參展的其他藝術傢包括安迪.沃荷與歐登柏格。
1966年/受邀參加di33屆威尼斯雙年展。
1968年/自導自演的短片《草間的自我消融》入圍di4屆比利時國際短片影展和di2屆馬裏蘭影展,並榮獲安娜堡影展銀獎。此外,也在歐洲各國進行展覽。
1973年/返迴日本。一邊持續創作發錶藝術作品,並且發錶許多小說與詩集。
1983年/小說《剋裏斯多夫男娼窟》榮獲di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
1986 ~ 9年/在法國、紐約、英國開個展。
1993年/代錶日本參加di45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4年/開始著手創作戶外雕塑。於日本、法國、好萊塢、韓國設置戶外雕塑,並於裏斯本的地鐵走道製作壁畫。
1996年/開始以紐約的畫廊為主要活動範圍,同年召開的兩個個展分別獲得國際美術評論傢聯盟的獎項。
1998年/參加颱北雙年展。
1998 ~ 9年/個人的大型迴顧展由洛杉磯州立美術館揭開序幕,之後陸續至紐約現代美術館、沃剋藝術中心、東京都當代藝術館巡迴。
2000年/榮獲di50屆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外務大臣獎。同年個展在巴黎、丹麥、維也納、首爾巡迴。參加雪梨雙年展。
2001年/榮獲日本朝日賞,參加橫濱三年展。
2002年/鬆本市美術館開館紀念個展。獲頒靛綬褒章。
2003年/獲頒法國文化部之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並於德國、波蘭舉辦個展。參加法國裏爾藝術聯展以及裏昂雙年展。
2004年/獲頒信濃每日新聞社文化基金會之信每獎。參加惠特尼雙年展(紐約)。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個展。
2005年/京都國立現代美術館、奧斯陸國立美術館個展。參加di三屆瓦倫西亞雙年展(西班牙)。草間大樓落成。
2006年/榮獲終生成就獎(美國)、旭日小綬獎。參加大地藝術祭(新瀉)、新加坡雙年展。
2007年/提供作品參加波隆那策展中心。並於慕尼黑、雪梨、紐約、香港、倫敦、靜岡縣立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
2012年 /首次與Louis Vuitton閤作設計計畫。
2016年 /榮獲天皇於皇居宮殿頒發「文化勳章」,是六位傑齣人士之一。
2016 年 /榮獲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全世界百大人物。
2017年/於美國華盛頓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舉辦展覽Yayoi Kusama: Ininfinity Mirrors

基本資料
作者:草間彌生
譯者:鄭衍偉
齣版社:木馬文化
齣版日期:2017-01-25
ISBN:978986359347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cm×20cm

織就夢境與現實的邊界:草間彌生的藝術宇宙 本書並非聚焦於草間彌生本人的生命曆程與創作自述,而是深入剖析這位“波點女王”如何以其獨特的視覺語言,構建瞭一個橫跨繪畫、雕塑、裝置、錶演乃至文學的宏大藝術宇宙。我們試圖跳脫傳記的敘事框架,以藝術史的視角,解構草間彌生作品背後的哲學思辨、美學特徵及其在全球文化語境中的復雜定位。 一、無限的侵蝕:點、網與空間的幾何學 草間彌生的藝術符號——密集的圓點和無限延伸的網格——是其作品最直觀的標誌,然而,這些符號絕非單純的裝飾。它們是藝術傢處理“自我消融”與“宇宙無限”二元對立的載體。 本書首先會詳細考察這些符號的起源與演變。從她早年在日本的早期水彩畫中對自然界中細胞、花朵的觀察,到她移居紐約後,將早期的幻覺體驗轉化為具有侵略性視覺衝擊力的“無限網”(Infinity Nets)。這些網格並非平麵的填充,而是通過筆觸的重復和纍積,製造齣一種視覺上的張力與顫栗感,迫使觀者産生空間被“侵蝕”或“吞噬”的錯覺。 我們將分析“圓點”如何從具象的具象物體(如南瓜、水果)逐漸演變為純粹的抽象符號。圓點代錶著細胞的繁殖、星體的爆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種“自我抹除”的手段。當無數個圓點覆蓋畫麵,個體的主體性便被消解於集體的、無限的序列之中。通過對她在1960年代創作的《纍積係列》(Accumulation Series)中對日常物品(如椅子、沙發)進行成韆上萬個勃起狀或圓點狀凸起的覆蓋,我們可以看到她如何挑戰傳統雕塑的物質性和公共空間的界限,將內心的焦慮轉化為對外部世界的形態重塑。 二、身體政治與公共錶演的激進實驗 草間彌生在1960年代的紐約時期,不僅僅是一位“波點畫傢”,更是一位大膽的激進錶演藝術傢。本書將重點探討她如何利用自己的身體作為藝術創作的核心介質,模糊藝術與生活的界限,挑戰僵化的社會規範。 她的“裸體錶演”(Happenings)往往發生在公共場所,如華爾街、中央公園乃至博物館內。這些活動的核心主題是“愛”、“和平”以及對戰爭的反抗,同時也是對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現象的諷刺。例如,在她著名的“自我消除”係列錶演中,她和參與者赤身裸體,在身體上塗滿圓點,象徵著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融閤,試圖通過這種儀式化的暴露,達到一種精神上的解放。 我們將深入研究這些錶演對當時波普藝術、觀念藝術乃至女性主義藝術運動的影響。她的作品是藝術史上少數幾個能將個人心理創傷、身體政治學和激進的社會批判如此直白地結閤在一起的案例。我們不會停留於事件的記錄,而是分析她如何在作品中運用挑釁性的符號(如陽具狀的軟雕塑)來對抗父權文化對女性身體的凝視與規訓。 三、軟雕塑的焦慮與“軟”的權力 草間的“軟雕塑”(Soft Sculptures)是她對傳統雕塑材料和形式的顛覆性嘗試。這些由布料縫製、內填棉花或木屑的,呈勃起狀、蛇形或豆莢狀的物體,構成瞭她對“恐懼”和“欲望”的物質化錶達。 本書將分析她如何通過對柔軟、可塑材料的使用,來解構堅硬、永恒的傳統雕塑範式。這些軟雕塑往往以重復和堆疊的方式齣現,如同無限網格在三維空間的延伸。分析重點將放在這些軟體形態與她童年時期遭受的幻覺體驗之間的聯係——那些在她眼前不斷增殖的、令人不安的生命體。我們探討,當堅硬的男性權力象徵(如陽具)被轉化為柔軟、可被觸碰和包圍的形態時,它所蘊含的權力結構發生瞭怎樣的轉變。 四、重返日本與“生命是圓點”的哲學深度 草間彌生在1973年返迴日本後的創作,雖然在西方語境中一度被主流藝術界忽視,但卻標誌著她藝術理念的迴歸與深化。在精神病院的日常生活中,她的創作進入瞭一個更加內省和哲學的階段。 我們關注她晚期大型裝置作品的結構性變化,例如她如何利用鏡子和燈光來營造齣超越物理空間的“無限房間”(Infinity Mirror Rooms)。這些房間是她早期幻覺經驗的集大成者,它們不再隻是對外界的侵蝕,而是邀請觀者進入一個由光綫和反射構築的、永無止境的自我循環之中。這些房間實際上是對“時間性”和“永恒性”的視覺探索,是她試圖通過藝術實現精神永生的具體路徑。 最後,本書將觸及草間彌生的文學創作與電影參與,探討這些跨媒介的探索如何反哺她的視覺藝術,如何共同描繪齣一個持續在精神病院與全球展覽之間穿梭的藝術傢的復雜內心世界。我們將深入理解,為何這位藝術傢始終將“生命即圓點,圓點即生命”視為她藝術哲學的核心,以及這一哲學對當代藝術中關於主體性、集體性與無限概念的深刻啓示。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解讀框架,幫助讀者領略草間彌生藝術體係的復雜性、持續的能量與難以被單一標簽所定義的、永恒的創造力。

用戶評價

評分

草間彌生,一個名字就足以喚起無數鮮活的意象:波點、南瓜、無限鏡屋,以及那個永遠充滿奇幻想象的藝術世界。我一直對這位傳奇藝術傢充滿好奇,她的作品總是能輕易地攫住我的目光,讓我沉浸在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幻之中。這次,我終於有機會通過她的自傳,嘗試走進她更加私密的內心世界,去探尋那些驅動她創作不息的源泉。 從那些標誌性的圓點藝術開始,我總是好奇,為什麼是圓點?它們像是一種無盡的循環,一種宇宙的低語,又或者是一種對生命最純粹的錶達。草間彌生筆下的圓點,不僅僅是視覺上的重復,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滲透,仿佛要將觀者完全吞噬,融入她那獨有的空間維度。我期待在她的自傳中,能夠找到她為何選擇用如此獨特的方式來對抗世界的“無”,以及這些圓點背後是否隱藏著她早年的經曆、內心的呐喊,又或是對某種秩序的追尋。

評分

一直以來,草間彌生的藝術都給我一種強烈的衝擊力,她的作品中蘊含著一種近乎瘋狂的能量,卻又有著一絲冷靜的秩序感。那充滿活力的色彩,那無窮無盡的延伸,總是讓我聯想到生命力的勃發,又像是對現實世界的某種逃離。我很好奇,究竟是什麼樣的經曆,什麼樣的童年,什麼樣的情感糾葛,塑造瞭她如此獨特而強大的藝術語言?她的自傳,我想不僅僅是關於一個藝術傢的成長曆程,更可能是一部關於如何與內心深處的“魔鬼”共舞,並在藝術中找到救贖的史詩。 我一直對她的“無限網”係列和“南瓜”雕塑情有獨鍾,它們似乎代錶著一種永恒的追求,一種對無限的渴望。那些在鏡屋中無限延伸的光影,更是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超脫現實的維度。我猜測,她的自傳裏一定會有關於這些經典作品誕生過程的珍貴迴憶,關於她是如何將內心的幻覺轉化為具象的藝術,以及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她所經曆的孤獨、挫摺與堅持。

評分

總是被草間彌生作品中那種充滿生命力的色彩和無限重復的圖案所吸引。她的藝術,就像是直接從她內心深處湧齣的原始情感,直接而有力地觸動觀者的神經。那些密集的圓點,仿佛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又像是她內心世界的微觀映射,充滿瞭生命的力量和一種近乎冥想的秩序。我一直好奇,是什麼樣的經曆,是什麼樣的內心世界,纔能夠孕育齣如此獨特而又充滿能量的藝術風格? 我期待著在這本自傳中,能夠深入瞭解她從日本走嚮國際,一路上的心路曆程。她曾經經曆過的睏境,她是如何剋服那些藝術上的瓶頸,又是如何將她獨特的視覺語言,一次次地呈現在世人麵前,並獲得巨大的成功。我很好奇,她的作品背後,是否隱藏著更加深刻的哲學思考,或者說是她對生活、對存在最直接的感悟。

評分

草間彌生,這個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不僅僅是一位藝術傢,更像是一個象徵,一個關於藝術、關於生命、關於無限可能的象徵。她的作品,總是能以一種直擊人心的方式,將我帶入一個充滿色彩、形狀和想象力的世界。我一直著迷於那些如夢似幻的波點,它們仿佛是宇宙的低語,又像是生命力的最直接錶達。我迫切地想知道,這一切的源頭是什麼? 我特彆想瞭解,她是如何在藝術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探索、成長,並最終形成自己獨一無二的藝術語言。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齣一種既充滿活力又帶著一絲孤獨的氣息,這種復雜的情感交織,總讓我對她充滿好奇。我期待在這本自傳中,能夠讀到她早期的創作經曆,那些不為人知的挑戰與堅持,以及她如何將內心的幻覺,轉化為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並最終成為一位享譽世界的藝術傢。

評分

草間彌生,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她的藝術作品,總是以其強烈的視覺衝擊力和獨特的個人風格,在世界藝術界獨樹一幟。那些標誌性的波點,如同宇宙的星辰,又如同生命細胞的繁衍,充滿瞭無限的張力和生命力。我一直對她那充滿想象力的創作世界感到好奇,並渴望瞭解,究竟是什麼樣的過往,是什麼樣的內心風景,孕育瞭如此與眾不同的藝術形式。 我特彆想知道,她是如何在藝術的道路上,堅持如此之久,並且始終保持著如此旺盛的創作激情。她的作品中,總有一種既是絢爛又是帶著一絲憂鬱的氣質,這種矛盾而又和諧的統一,讓我感到著迷。我期待在她的自傳中,能夠窺見她藝術生涯的早期探索,那些不為人知的掙紮與突破,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地,將自己獨特的藝術理念,在世界舞颱上綻放光芒。

評分

太慢瞭

評分

太慢瞭

評分

太慢瞭

評分

還不錯,就是颱灣齣版的,全是繁體字,得慢慢看瞭

評分

太慢瞭

評分

很好

評分

太慢瞭

評分

很好

評分

很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