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草间弥生自传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無限的網:草間彌生自傳 草间弥生自传 /港台繁体中文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草間彌生 著
图书标签:
  • 草间弥生
  • 自传
  • 艺术
  • 波点女王
  • 日本艺术
  • 女性艺术家
  • 精神疾病
  • 成长经历
  • 回忆录
  • 流行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善本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木馬文化
ISBN:9789863593478
商品编码:11619553348
开本:14cmx20cm
出版时间:2017-01-25
页数:320頁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我深深感受到人生真是太美妙了,身體甚至為之顫抖。
藝術世界樂趣無窮,對我來說沒有比這個世界更能湧現希望、激發熱誠的地方了。
因此為了藝術,再怎樣辛苦我也不會後悔。
我就是這樣一路走到現在,今後也會這樣繼續生活下去。

本書為草間彌生di一本中文版自傳,回顧自己這一生充滿傳奇的創作之路。書中開頭是從她1975年前往美國的人生開始敘述,因為她認為,儘管自己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喜歡畫畫,但真正具有決定性的、命運的關鍵時刻,還她是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草間彌生在書中詳細敘述她在美國的生活、藝術創作源頭與概念,以及她如何以自己的特色勇闖紐約藝壇,進而舉辦畫展,與當代知名藝術家安迪.沃荷一起喝酒創作,成為普普藝術的先驅之一。但書中也穿插敘述了關於自己童年的過往、家庭背景、求學過程,以及她會走上藝術創作一途的影響來源。

草間彌生自稱為「精神病藝術家」,在書中她毫不避諱談到自身的精神狀況,也談到藝術創作如何將她從瀕臨崩潰的邊緣,一次又一次地挽救回來。「我一圈圈收著藝術這條線,盡可能努力摸索自己的生存方式。若是沒有這個窗口,我一定會在更久更久之前就受不了周遭的環境跑去自殺」。正是因為剛起步摸索的藝術給她指引方向,她才得以生存下來,zui後成為在日本影響深遠的重要當代藝術家。

【本書特色】

※草間彌生di一本中文自傳


目錄
di1部 東渡紐約
前衛藝術家登場 1957-1966

di2部 鄉關舊事
畫家的自覺 1929-1957

di3部 愛與和平,女王登基
前衛演出的幕後黑手 1967-1974

di4部 相遇之人,心愛之人
G.歐姬芙、J.科奈爾、A.沃荷等等

di5部 歸鄉之後
全球草間,日本發聲 1975-2002

內文試閱
  回想起來,一路至今真的是已經走了好遠好遠。雖然我和當代藝術的纏鬥從遙遠的童年歲月就已經開始,然而真正具有決定性、攸關命運的關鍵時刻,還是我下定決心離開日本,前往美國的那個瞬間——

  前往美國那天,是一九五七年十一月十八日。

  我這一代人因為受到二戰波及,從來沒有在學校學過英文,不過當時對於出國這件事,我一點也不緊張。因為那時我非常非常想要擺脫那些陳舊的羈絆,就是想要離開日本。

  當時攜帶外匯出國有很多限制,所以出國的時候,我帶了六十件和服和自己長年累積下來的兩千幅畫,希望能夠賣掉這些換錢過活。

  前往美國的飛機上除了我之外,只有兩位美國大兵和一個遠嫁美國的戰爭新娘,整架飛機空空蕩蕩,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當時不像現在,出國沒有那麼稀鬆平常。我不知道遭遇多少障礙,又經過多少掙扎。家人反對也是其中一個難關,光是為了要說服母親,我就花了八年。

  我的故鄉在長野縣的松本,兩側被高聳的日本阿爾卑斯山包圍,每天太陽總是很早就消失在群山背後。我常在想,吸納太陽光芒的山後是不是萬丈深淵、什麼都沒有啊?還是說,山的另一邊藏了什麼我聽都沒聽過的東西?如果真的有的話,那又是什麼呢?

  這種對於不明之地的好奇心慢慢成長發芽,演變成想要看看黑漆漆的群山背後到底藏了什麼樣的國家。所以有一天,我寫了一封信給法國總統。信是這樣寫的:

  「總統大人,我想要看看法國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請您多多指教。」

  內容就是這麼可愛。沒想到,我竟然收到了一封親切的回函,雖然信上只有短短五行:

  「謝謝妳對我們的國家這麼感興趣。日本和法國之間有很多文化交流協會,我已經通知他們了。請妳先好好學法文,去考檢定吧。祝妳成功。」

  後來,法國大使館細心地給了我很多建議。可是……可是,法文好難學啊!

  煩惱歸煩惱,當時其實我也很想要去美國。我想起以前看過一本繪本,書上的黑人女孩紮著短短的辮子,有著外國人的臉龐。就是那種感覺!在那些怪怪的、光著腳丫的小孩們住的地方,說不定還有人煙罕至的原始森林。

  晴朗無雲的天空下,放眼望去是無盡的玉米田。陽光滲透到草原的每個角落,空間無邊無際延展到天邊……啊!我好想要親眼目睹這樣的景象啊。我想要在那裡生活。萬一沒法維生,或許可以一邊種田,一邊繼續畫畫。我決定不計一切代價,就是要去美國。

  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美國呢?到底怎樣才有辦法去那個完全沒有人可以投靠的國家?當時日本政府為了防止美金外流,要是沒有保證人的推薦函,是沒有辦法入境美國。我就這樣不停地想著。

  日本戰敗後不久,我在松本的一家古書店看到一本畫冊,裡面收藏了喬治亞.歐姬芙 的畫。雖然我不知道為什麼這本書會出現在松本這個窮鄉僻壤,可是遇見它是我和美國搭上線的一個重要關鍵。

  當我翻閱這本畫冊的時候心想,要是我真的跑去美國,這個人或許會幫我。當時我認識的美國畫家就只有歐姬芙。說認識,也只是聽別人說過,說她是美國現在zui有名的畫家。總之,我決定要寫信給她。

  我花了六個小時前往東京新宿,去美國大使館。用顫抖的雙手在《名人錄》上的頁面來回穿梭,尋找歐姬芙的通訊資料。當我找到的時候,感覺非常興奮,心裡暗叫果然有耶!話說回來,當時我做夢也沒有想到十年後,我的資料也會被收錄到《名人錄》當中。

  我把歐姬芙的地址抄下來,回到松本之後寄信給她。即便我們素不相識。

  喬治亞.歐姬芙是美國畫壇的ding尖人物,是二十世紀全世界排行前三名的女性藝術家。此外,她也是美國攝影藝術鼻祖艾爾弗雷德.史蒂格勒玆的妻子。她遠離都會的喧囂,在新墨西哥州神秘岩山重重包圍的莊園裡過著隱遁的生活,兀自畫著牛骨散置的靜物。

  我寫信跟她說,無論如何我就是想去美國,信裡還附了好幾張水彩畫。不過,其實我認為她絕對不會回信。

  可是事情出乎我的意料,歐姬芙竟然回信了!真的是幸運得令人難以置信。她親切地回覆我這個平凡、魯莽又素昧平生的日本女孩,之後還陸陸續續寫了好幾封信鼓勵我。

  就這樣,前往美國的意念越來越明確,不過在現實方面,我還是必須得找位身在美國的擔保人才行。這真的很不容易。zui後我好不容易想出一個辦法。我們家和前國務大臣兼外交次長植原悅二郎有親戚關係,他介紹了一位和自己交情不錯的朋友給我,名叫太田夫人。之前她先生移民到西雅圖白手起家,在當地創立銀行、經營旅館還有其他各種生意。雖然現在太田先生已經過世,不過太田夫人還留在美國,可以擔任我的保證人。這件事情解決之後,我們又拜託內村祐之博士、西丸四方博士等許多人幫忙,好不容易才拿到美國簽證。出國的目的註明是要去西雅圖辦個展。

  我跑去東京一家名為大陸兄弟(Continental Brothers)的美國公司,把一百萬日元的旅費換成美金,當時這樣做是違法的,更別說那時候一百萬日圓可以蓋好幾棟房子。我把這些錢縫進洋裝、塞進鞋尖,弄得從外表上看不出來,就這樣去美國。

  我抵達美國的di一座城市是西雅圖。透過《名人錄》裡其他畫家的協助,我找到莒.杜扇努 這位藝術經紀人替我發表作品。馬克.托貝和肯尼斯.卡拉翰這些畫家都是因為她慧眼識英雄才得以進入美國畫壇。

  我在西雅圖舉目無親,只認識在東京和我見過面的太田夫人,還有華盛頓大學的教授喬治.蔦川先生。我想,自己真的是走上了一條不得了的路,人生開始chao乎常軌,未來一定還有很多困難在等著我。然而,想到在這種舉目無親的狀況之下,從零開始好不容易終於來到美國,內心的喜悅真的是遠遠chao越任何痛苦。

  一九五七年十二月,我的個展在莒.杜扇努畫廊開幕了。展品包含《石精》、《古代儀式》、《古代的舞衣》、《地底燃燒的火》、《骨之遁逃》、《支那的小石》等等,總計包含二十六幅水彩和粉彩畫。此外,我還出席「美國之音」的廣播節目,發表自己對於個展以及美國的感想。

  雖然我在美國的di一個個展就這樣圓滿落幕,然而對我來說,打從一開始我就把探險的目的地定在紐約。我想要更上一層樓。
拋下這些西雅圖的牽絆吧,我該開始新的冒險了。

  紐約活地獄

  我的飛機被大雷雨攪得七上八下,經過洛磯山脈上空、飛越歐姬芙盛情款待的新墨西哥州的時候,我覺得自己這一生就要結束了。zui後好不容易終於在紐約機場降落,真的是撿回一條命。我想起西雅圖的人,在咖啡時間還有三餐之前一定都會祈禱,雖然他們可能不是因為要坐飛機。「主啊,眷顧我們的天父啊。今天我們蒙受您的恩澤,得以在此平靜地伴隨朋友與兄弟,共同享受溫暖的一餐,我們真的衷心感謝您。希望能夠藉助您廣大的愛與引導,繼續守護我們的幸福。」

  剛到紐約的時候,我住在一個禪僧經營的留學生宿舍,名叫佛徒精舍(Buddhist Academy)。住了三個月之後,我跑去租另外的房間,zui後搬到一個閣樓。

  當初房租很便宜,不過美國經濟那時候正開始走下坡。儘管甘迺迪總統打出「frontier spirit」之類的口號,可是越戰的開銷實在是太大,整個國家開始走下坡。紐約和戰後的松本很不一樣,各方面變化都很劇烈,伙食費也越漲越高。我沒有辦法應付這種艱困的環境,結果精神開始出問題。

  和先前在西雅圖比起來,紐約的生活真的是太恐怖了。專注的學習生活一天一天過去,口袋裡的美金一點一點用光,zui後,我陷入貧窮的谷底。

  每天要找東西吃、想辦法付畫布和畫具的帳單、解決移民局的護照問題、生病……各種困境一擁而上。

  工作室的玻璃窗隨它去破、撿了一塊壞掉的門板當床睡、毯子也就一條。再加上工作室位於辦公大樓林立的商業區,傍晚六點過後沒有暖氣。這邊緯度和庫頁島差不多,每天晚上我都覺得寒氣滲進骨髓裡,冷到肚子痛,完全睡不著,只好爬起來繼續畫畫。除了工作之外,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對抗飢餓和寒冷,只能逼自己更努力工作。

  有一天我聽到有人敲門,一看,門外站著山姆.法蘭西斯。他住隔壁大樓,當時還默默無聞。我泡了一杯咖啡給他,結果他問我說:「有沒有牛奶?」我當時滿面通紅,腦袋一片空白。別說泡咖啡加牛奶了,我家根本什麼都沒有,我從早上起來就什麼都沒吃。真要說的話,我覺得比較不可思議的是家裡竟然還找得到咖啡。

  每天我會吃幾顆朋友送我的癟掉的栗子當晚餐,就這樣過日子。如果真的餓到受不了,我會拎個布袋去魚店外面的垃圾箱撿魚頭,收集雜貨店丟掉的高麗菜葉,把它們通通丟進一個在舊貨店用十美分買的鍋子裡煮湯。

  心情低落的時候,我會爬上帝國大廈。資本主義的根據地裡,保留著越戰之前那種老美國的美好餘光。紐約正是在這裡熠熠生輝的寶石、是毀譽交加糾結不清的人生大戲、是華麗的眾生相。

  從世界di一的摩天大樓俯瞰凡間,就像是在觀望一個充滿無限可能與野心的戰場。雖然現在兩手空空,可是我希望自己有一天能夠在紐約隨心所欲,掌握自己所嚮往的一切。真的,激烈的熱情在我內心發燙。我下定決心要改革藝術,全身的血液為之沸騰,連自己肚子餓都忘了。

  某天,有一位老太太突然跑來拜訪我的工作室。原來是喬治亞.歐姬芙來了。她先前招待我去她的莊園,擔心我的生活起居,特地跑來探望。我想起回憶中那張牛骨的畫、那位鄉下舊書店畫冊上的傳說中的女畫家。現在親眼看到她出現在我面前,簡直就像作夢一樣。
歐姬芙除了援助我的日常生活之外,還把她這輩子專屬的藝術經理人伊狄絲.郝伯特介紹給我。這位紐約藝廊老闆經手的都是國吉康雄、約翰.馬林、史都華.戴維斯、還有歐姬芙之類響噹噹的大人物,沒想到她竟然會買我的畫。

  我幾乎把所有賺來的錢全部都花在畫材和畫布上,又開始繼續畫。我在偌大的工作室裡立起一面巨大的黑色畫布,大到不踏上梯子就構不著邊,然後在上面盡可能用纖細的筆觸畫滿數百萬個點,完全不留空隙地編織一面白色之網。

  每天,天還沒亮我就起床,然後一路畫到半夜。除了吃飯上廁所之外,不分天昏地暗一直畫,畫到zui後工作室裡每張圖上面全都是這樣的網。朋友看我這樣一個勁畫,也開始擔心起來,認真問我說:「你幹嘛每天都畫這個啊,你還好嗎?」一邊戰戰競競躲在旁邊,用一對藍眼睛偷看。

  老實說,我常常被自己的精神狀況搞得很煩。只要開始在畫布上面畫點點,接下來就會從桌子延伸到地板,zui後一路畫到自己的身上。我會周而復始不斷重複同一個動作,讓這面點點之網無限擴張。不知不覺之間,從手到腳到身上穿的衣服,房間裡的一切都會被這張網覆蓋。

  早上醒過來一看,我發現自己昨天畫的圖全部都貼在窗戶上。我狐疑走近,想要用手輕輕撫摸那些畫,一碰,所有的圖都被我扯到懷裡,心跳也催起油門轟然加速。我覺得自己的精神狀況已經不行了,叫救護車去貝雷弗(Bellevue)醫院,沒想到院方說:「你的病不應該來我們這邊,應該去找精神科。你要住院才行。」不管怎麼說,我常常像這樣叫救護車,讓對方傻眼說:「怎麼又是你啊?」

  我一直畫一直畫,吃飯對我來說反而變成是其次。紐約是全世界物價zui高的地方,簡直就像是在吃金幣過活。除了偶而花十五美分的公車錢之外,有時候我甚至連續兩天都沒有吃任何東西,就像著魔一樣,挺著空空的肚子一直畫。

  我的焦慮像火在骨髓裡燒。我是端坐在美國主義大本營——紐約這塊岩石上的女達摩。這時候如果我有一台血紅色的跑車,我想要開上高速公路,在萬里無雲的天空下把速度催到破表飛出去。撞上大樹也無所謂。我想要掏出鋒利傷人的紙鈔,買下德州天高草低的原野,占地為王。

  還有還有,我想要像我周遭的女性朋友那樣,每天晚上接二連三和黑、白、黃、褐不同膚色與長相的男生出去玩。我就這樣做著各式各樣的夢喃喃自語:我想發財,如果有名聲也不錯……任何群聚在紐約還沒有出頭的年輕人都一樣,在這方面,我絕對不會輸給別人。

  但是,我的房間裡只有一隻破爛的狗布偶和乾巴巴的吐司。除此之外,還有那一張害我跑去精神病院的《白色的網》。這張畫到底是什麼爛東西,我有好幾次都很想要一腳把它踹飛。

  惠特尼藝術博物館舉辦徵選那天,我背了一張比我自己還要高的畫,沿著紐約市中心大馬路走過四十個街區。惠特尼博物館現在雖然很前衛,不過在那個時候風氣還是chao級無敵保守。我心裡其實一直覺得,像美術館長那種沒有用的傢伙怎麼可能會了解我的作品。結果正如我所料,我落選了。我又得背著這幅有一張榻榻米那麼大的傢伙,走過四十條馬路回去。那天風很強,身上背著比自己還要大的一幅畫,感覺自己的身體好像是要被風吹跑一樣。回家之後我全身無力,整整兩天睡死在床上。

  當時藝術界正掀起一股「行動繪畫」的熱潮,隨便路上抓一個人都在畫。這種風格不僅一堆畫家急於擁抱,在市場上,還以非常驚人的價格瞬間銷售一空。然而我自己認為,對於一個想要終身投入創作生涯的人來說,創造從自己內在培養出來的原創作品是zui重要的一件事,所以我創作了一批和他們方向完全相反的作品。

作者資料
草間彌生
1929年生於長野縣,前衛雕刻家、畫家、小說家,在日本被認為是現存國寶級的重要現代藝術家,並入選為全球百大重要藝術家(亞洲只有兩位入選)。

草間彌生10歲開始便患有神經性視聽障礙,常有自殺的企圖。中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市立工藝美術學校,主修日本畫。1957年移居美國紐約,開始從事前衛藝術的創作,並與當代重要的普普藝術家包括安迪.沃荷(Andy Warhol)、瓊斯(Jasper Johns)與歐登柏格(Claes Oldenburg)一起聯展。她的作品並不斷於世界各地展出,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曾獲頒美國頒發終生成就獎、法國文化部頒發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日本國內頒授的各種獎項。

除了藝術創作之外,草間彌生1973年回到日本定居之後,出版過10幾本書籍,包括《曼哈頓企圖自殺慣犯》、獲得日本野性時代文學獎的《克里斯多夫男娼窟》與自傳等,也算是日本當代作家。她目前居住在東京的心理治療所中,並以81歲的高齡繼續從事藝術創作。她常常對外表示,「若不是為了藝術,我應該很早就自殺了」。

得獎與推薦記錄
1951年/作品《徬徨的夢》獲得日本di二屆創作獎入選
1955年/與美國女畫家歐姬芙通信,也將自己水彩作品寄給她,並開始準備前往美國。
1957年/前往美國,大部分時間在紐約創作,發表巨大的平面作品、軟雕塑、以及結合鏡子和燈具的環境雕塑作品。有「前衛女王」的稱號。
1960年/後半開始舉辦人體彩繪、時尚走秀,參加反戰活動。並嘗試運用媒體的表現方式,譬如製作電影、發行報紙等等。
1962年/在紐約的綠藝廊參加七人聯展,同時參展的其他藝術家包括安迪.沃荷與歐登柏格。
1966年/受邀參加di33屆威尼斯雙年展。
1968年/自導自演的短片《草間的自我消融》入圍di4屆比利時國際短片影展和di2屆馬里蘭影展,並榮獲安娜堡影展銀獎。此外,也在歐洲各國進行展覽。
1973年/返回日本。一邊持續創作發表藝術作品,並且發表許多小說與詩集。
1983年/小說《克里斯多夫男娼窟》榮獲di10屆野性時代新人文學獎。
1986 ~ 9年/在法國、紐約、英國開個展。
1993年/代表日本參加di45屆威尼斯雙年展。
1994年/開始著手創作戶外雕塑。於日本、法國、好萊塢、韓國設置戶外雕塑,並於里斯本的地鐵走道製作壁畫。
1996年/開始以紐約的畫廊為主要活動範圍,同年召開的兩個個展分別獲得國際美術評論家聯盟的獎項。
1998年/參加台北雙年展。
1998 ~ 9年/個人的大型回顧展由洛杉磯州立美術館揭開序幕,之後陸續至紐約現代美術館、沃克藝術中心、東京都當代藝術館巡迴。
2000年/榮獲di50屆藝術選獎文部大臣獎、外務大臣獎。同年個展在巴黎、丹麥、維也納、首爾巡迴。參加雪梨雙年展。
2001年/榮獲日本朝日賞,參加橫濱三年展。
2002年/松本市美術館開館紀念個展。獲頒靛綬褒章。
2003年/獲頒法國文化部之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勳章,並於德國、波蘭舉辦個展。參加法國里爾藝術聯展以及里昂雙年展。
2004年/獲頒信濃每日新聞社文化基金會之信每獎。參加惠特尼雙年展(紐約)。東京國立現代美術館個展。
2005年/京都國立現代美術館、奧斯陸國立美術館個展。參加di三屆瓦倫西亞雙年展(西班牙)。草間大樓落成。
2006年/榮獲終生成就獎(美國)、旭日小綬獎。參加大地藝術祭(新瀉)、新加坡雙年展。
2007年/提供作品參加波隆那策展中心。並於慕尼黑、雪梨、紐約、香港、倫敦、靜岡縣立美術館等地舉辦個展。作品獲全世界90餘所美術館典藏。
2012年 /首次與Louis Vuitton合作設計計畫。
2016年 /榮獲天皇於皇居宮殿頒發「文化勳章」,是六位傑出人士之一。
2016 年 /榮獲美國《時代雜誌》(TIME)選為全世界百大人物。
2017年/於美國華盛頓博物館(Hirshhorn Museum and Sculpture Garden)舉辦展覽Yayoi Kusama: Ininfinity Mirrors

基本資料
作者:草間彌生
譯者:鄭衍偉
出版社:木馬文化
出版日期:2017-01-25
ISBN:9789863593478
規格:平裝 / 單色 / 320頁 / 14cm×20cm

织就梦境与现实的边界:草间弥生的艺术宇宙 本书并非聚焦于草间弥生本人的生命历程与创作自述,而是深入剖析这位“波点女王”如何以其独特的视觉语言,构建了一个横跨绘画、雕塑、装置、表演乃至文学的宏大艺术宇宙。我们试图跳脱传记的叙事框架,以艺术史的视角,解构草间弥生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辨、美学特征及其在全球文化语境中的复杂定位。 一、无限的侵蚀:点、网与空间的几何学 草间弥生的艺术符号——密集的圆点和无限延伸的网格——是其作品最直观的标志,然而,这些符号绝非单纯的装饰。它们是艺术家处理“自我消融”与“宇宙无限”二元对立的载体。 本书首先会详细考察这些符号的起源与演变。从她早年在日本的早期水彩画中对自然界中细胞、花朵的观察,到她移居纽约后,将早期的幻觉体验转化为具有侵略性视觉冲击力的“无限网”(Infinity Nets)。这些网格并非平面的填充,而是通过笔触的重复和累积,制造出一种视觉上的张力与颤栗感,迫使观者产生空间被“侵蚀”或“吞噬”的错觉。 我们将分析“圆点”如何从具象的具象物体(如南瓜、水果)逐渐演变为纯粹的抽象符号。圆点代表着细胞的繁殖、星体的爆炸,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自我抹除”的手段。当无数个圆点覆盖画面,个体的主体性便被消解于集体的、无限的序列之中。通过对她在1960年代创作的《累积系列》(Accumulation Series)中对日常物品(如椅子、沙发)进行成千上万个勃起状或圆点状凸起的覆盖,我们可以看到她如何挑战传统雕塑的物质性和公共空间的界限,将内心的焦虑转化为对外部世界的形态重塑。 二、身体政治与公共表演的激进实验 草间弥生在1960年代的纽约时期,不仅仅是一位“波点画家”,更是一位大胆的激进表演艺术家。本书将重点探讨她如何利用自己的身体作为艺术创作的核心介质,模糊艺术与生活的界限,挑战僵化的社会规范。 她的“裸体表演”(Happenings)往往发生在公共场所,如华尔街、中央公园乃至博物馆内。这些活动的核心主题是“爱”、“和平”以及对战争的反抗,同时也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现象的讽刺。例如,在她著名的“自我消除”系列表演中,她和参与者赤身裸体,在身体上涂满圆点,象征着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融合,试图通过这种仪式化的暴露,达到一种精神上的解放。 我们将深入研究这些表演对当时波普艺术、观念艺术乃至女性主义艺术运动的影响。她的作品是艺术史上少数几个能将个人心理创伤、身体政治学和激进的社会批判如此直白地结合在一起的案例。我们不会停留于事件的记录,而是分析她如何在作品中运用挑衅性的符号(如阳具状的软雕塑)来对抗父权文化对女性身体的凝视与规训。 三、软雕塑的焦虑与“软”的权力 草间的“软雕塑”(Soft Sculptures)是她对传统雕塑材料和形式的颠覆性尝试。这些由布料缝制、内填棉花或木屑的,呈勃起状、蛇形或豆荚状的物体,构成了她对“恐惧”和“欲望”的物质化表达。 本书将分析她如何通过对柔软、可塑材料的使用,来解构坚硬、永恒的传统雕塑范式。这些软雕塑往往以重复和堆叠的方式出现,如同无限网格在三维空间的延伸。分析重点将放在这些软体形态与她童年时期遭受的幻觉体验之间的联系——那些在她眼前不断增殖的、令人不安的生命体。我们探讨,当坚硬的男性权力象征(如阳具)被转化为柔软、可被触碰和包围的形态时,它所蕴含的权力结构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四、重返日本与“生命是圆点”的哲学深度 草间弥生在1973年返回日本后的创作,虽然在西方语境中一度被主流艺术界忽视,但却标志着她艺术理念的回归与深化。在精神病院的日常生活中,她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更加内省和哲学的阶段。 我们关注她晚期大型装置作品的结构性变化,例如她如何利用镜子和灯光来营造出超越物理空间的“无限房间”(Infinity Mirror Rooms)。这些房间是她早期幻觉经验的集大成者,它们不再只是对外界的侵蚀,而是邀请观者进入一个由光线和反射构筑的、永无止境的自我循环之中。这些房间实际上是对“时间性”和“永恒性”的视觉探索,是她试图通过艺术实现精神永生的具体路径。 最后,本书将触及草间弥生的文学创作与电影参与,探讨这些跨媒介的探索如何反哺她的视觉艺术,如何共同描绘出一个持续在精神病院与全球展览之间穿梭的艺术家的复杂内心世界。我们将深入理解,为何这位艺术家始终将“生命即圆点,圆点即生命”视为她艺术哲学的核心,以及这一哲学对当代艺术中关于主体性、集体性与无限概念的深刻启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解读框架,帮助读者领略草间弥生艺术体系的复杂性、持续的能量与难以被单一标签所定义的、永恒的创造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总是被草间弥生作品中那种充满生命力的色彩和无限重复的图案所吸引。她的艺术,就像是直接从她内心深处涌出的原始情感,直接而有力地触动观者的神经。那些密集的圆点,仿佛是宇宙中最基本的元素,又像是她内心世界的微观映射,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一种近乎冥想的秩序。我一直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内心世界,才能够孕育出如此独特而又充满能量的艺术风格? 我期待着在这本自传中,能够深入了解她从日本走向国际,一路上的心路历程。她曾经经历过的困境,她是如何克服那些艺术上的瓶颈,又是如何将她独特的视觉语言,一次次地呈现在世人面前,并获得巨大的成功。我很好奇,她的作品背后,是否隐藏着更加深刻的哲学思考,或者说是她对生活、对存在最直接的感悟。

评分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色彩。她的艺术作品,总是以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独特的个人风格,在世界艺术界独树一帜。那些标志性的波点,如同宇宙的星辰,又如同生命细胞的繁衍,充满了无限的张力和生命力。我一直对她那充满想象力的创作世界感到好奇,并渴望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过往,是什么样的内心风景,孕育了如此与众不同的艺术形式。 我特别想知道,她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坚持如此之久,并且始终保持着如此旺盛的创作激情。她的作品中,总有一种既是绚烂又是带着一丝忧郁的气质,这种矛盾而又和谐的统一,让我感到着迷。我期待在她的自传中,能够窥见她艺术生涯的早期探索,那些不为人知的挣扎与突破,以及她是如何一步步地,将自己独特的艺术理念,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芒。

评分

一直以来,草间弥生的艺术都给我一种强烈的冲击力,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一种近乎疯狂的能量,却又有着一丝冷静的秩序感。那充满活力的色彩,那无穷无尽的延伸,总是让我联想到生命力的勃发,又像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逃离。我很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童年,什么样的情感纠葛,塑造了她如此独特而强大的艺术语言?她的自传,我想不仅仅是关于一个艺术家的成长历程,更可能是一部关于如何与内心深处的“魔鬼”共舞,并在艺术中找到救赎的史诗。 我一直对她的“无限网”系列和“南瓜”雕塑情有独钟,它们似乎代表着一种永恒的追求,一种对无限的渴望。那些在镜屋中无限延伸的光影,更是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超脱现实的维度。我猜测,她的自传里一定会有关于这些经典作品诞生过程的珍贵回忆,关于她是如何将内心的幻觉转化为具象的艺术,以及在艺术创作的道路上,她所经历的孤独、挫折与坚持。

评分

草间弥生,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早已不仅仅是一位艺术家,更像是一个象征,一个关于艺术、关于生命、关于无限可能的象征。她的作品,总是能以一种直击人心的方式,将我带入一个充满色彩、形状和想象力的世界。我一直着迷于那些如梦似幻的波点,它们仿佛是宇宙的低语,又像是生命力的最直接表达。我迫切地想知道,这一切的源头是什么? 我特别想了解,她是如何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步步地探索、成长,并最终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艺术语言。她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一种既充满活力又带着一丝孤独的气息,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总让我对她充满好奇。我期待在这本自传中,能够读到她早期的创作经历,那些不为人知的挑战与坚持,以及她如何将内心的幻觉,转化为震撼人心的艺术作品,并最终成为一位享誉世界的艺术家。

评分

草间弥生,一个名字就足以唤起无数鲜活的意象:波点、南瓜、无限镜屋,以及那个永远充满奇幻想象的艺术世界。我一直对这位传奇艺术家充满好奇,她的作品总是能轻易地攫住我的目光,让我沉浸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迷幻之中。这次,我终于有机会通过她的自传,尝试走进她更加私密的内心世界,去探寻那些驱动她创作不息的源泉。 从那些标志性的圆点艺术开始,我总是好奇,为什么是圆点?它们像是一种无尽的循环,一种宇宙的低语,又或者是一种对生命最纯粹的表达。草间弥生笔下的圆点,不仅仅是视觉上的重复,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渗透,仿佛要将观者完全吞噬,融入她那独有的空间维度。我期待在她的自传中,能够找到她为何选择用如此独特的方式来对抗世界的“无”,以及这些圆点背后是否隐藏着她早年的经历、内心的呐喊,又或是对某种秩序的追寻。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还不错,就是台湾出版的,全是繁体字,得慢慢看了

评分

很好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还不错,就是台湾出版的,全是繁体字,得慢慢看了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太慢了

评分

太慢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