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涵括春秋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中国哲学的传承、流派、概念、变化;奠定中国古代哲学史研究基石的力作。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
  ★作品文字优美,集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与一体,是名家经典之作。
  宗白华别集
  1.《美从何处寻》
  2.《西洋哲学史》
  3.《中国哲学史提纲》
  4.《宗白华讲稿》
  5.《西方美学名著译稿》      
内容简介
     《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是宗白华先生写于20世纪40年代的一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史的著作。《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按照历史的系统,以著名思想家、哲学家的生平及其思想观点为重点,介绍了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哲学思想。作者在书中广征博引,以大量古籍、史料为研究依据,在客观地论述史实的基础上,阐发了个人的学术思想,是一部有理有据的中国古代哲学史著作。     
作者简介
     宗白华(1897—1986),哲学家、美学家、诗人。原名之櫆,字伯华。生于安徽安庆市小南门方宅母亲的家中,祖籍江苏常熟。幼年在南京模范小学读书。1919年在上海主编《时事新报》文艺副刊《学灯》,发现和扶植了郭沫若等文坛新秀。1920年赴德留学,先后在法兰克福大学和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和美学。1925年回国,任南京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哲学系教授。抗战期间随校迁至重庆,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任教。1952年改任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史教授直至逝世。  宗白华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1925年即开始讲授康德哲学及西方美学,当时有“南宗北邓(邓以蛰)”之称。1986年12月2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春秋战国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章 孔子
第三章 墨子
第四章 孟子
第五章 战国时百家之学
第六章 稷下之学
第七章 庄周及其后学
第八章 论理学的发达
第九章 老子
第十章 庄子
第十一章 名家与《墨经》
第十二章 荀子
第十三章 法家
第十四章 《易传》(《大学》《礼记》《中庸》)(缺)
第十五章 邹衍与《吕氏春秋》(缺)
第十六章 汉初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缺)
第十七章 董仲舒(缺)
第十八章 严君平 扬雄 桓谭(缺)
第十九章 王充 仲长统(缺)
第二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
第二十一章 隋唐到宋初的哲学思想及其社会背景(缺)
第二十二章 中国佛学
第二十三章 周敦颐 邵雍(缺)
第二十四章 司马光 王安石(缺)
第二十五章 张载 程颢 程颐(缺)
第二十六章 朱熹(缺)
第二十七章 永嘉 永康(缺)
第二十八章 陆(九渊)王(守仁)学派(缺)
第二十九章 西洋文化的第一次输入(缺)
第三十章 明清时哲学思想(缺)
第三十一章 王夫之(缺)
第三十二章 颜(元)李(塒)学派(缺)
第三十三章 戴震 乾嘉学派(缺)
      精彩书摘
     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秦汉以来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代替公、侯、伯、子、男,可谓起于春秋战国时代。此种士、农、工、商,既非贵族,又非农奴,可以叫做自由民。此种自由民的出现,为诸子学说发生的根本原因。
  〔班固《汉书·食货志》:“是以圣王域民(域通国)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井田)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住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贷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官,邑亡四民,地亡旷土。”〕
  一、士的转变。
  周制诸侯、卿、大夫、士皆世袭,如祝史等官,皆世守其业。到春秋时代,此种制度渐渐破坏,贵族常下降为平民。于是“食田”之士,转变为靠知识技能谋生之人,以专门技艺取得生活资料,与以前之士不同。古代知识为贵族所专有,春秋时代,官失其守,于是官学废而私学兴。
  〔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博学辩智如孔墨。仕为行其道用其学。”《庄子·让王篇》:“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饣亶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可见,当时士在社会经济的新转变中之内心矛盾情况,求利与名位。不安于食田。如后来士阶层。
  〔“弦高,春秋郑之商人,遇秦师于滑,以十二牛犒秦师,而遽告于郑,秦遂不敢袭郑。”国人爱国之出现。人与人关系则疏冷。《孟子》:“臣则视君如国人。”〕
  二、自由工商的出现。
  春秋时代,“工商食官”制度渐渐破坏。独立手工业者与独立商人出现。
  〔《墨子·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革贵匏(音páo,柔革工也)、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可见当时手工业者之多。春秋时代已有富商,如郑之弦高、陶之朱公、卫之子贡,当时独立商人已经甚多,为新兴势力。秦吕不韦以大贾而为秦相。范蠡变姓名,之陶,名朱公,治产积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三、自耕农的发生。
  与孔子同时的隐者甚多,大致是自耕农,即自由农民。此等自由农民,大部是贵族下降而成。原来的农奴亦可能由开荒获得解放而为自耕农。
  〔长沮,桀溺,“是知津矣”。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
  四、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
  新兴的商人买得土地,便成为新兴地主,昔日贵族与自耕农,亦可能转为地主,形成为新的最有力的阶级。
  春秋战国时代的阶级斗争与诸子学说
  春秋战国之时,贵族与靠知识技能谋生之士人、自由手工业者、自由商人、新兴地主,相互之间有激烈的斗争。诸子学说即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庄子》:“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之。”“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如邓析)
  〔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末句云:“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明世界,但问题是在改变世界。”此即“易天下”。〔班固《汉书》:“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老庄、申韩、墨翟、宋钘,各以其义易天下。”
  〔改造世界:墨翟《兼爱》:“兼以(平等)易别(等差)。”“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
  〔商人之兴起,如《汉书·货殖传》:“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族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无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余肉粟,……其为编户斋民(市民国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无愠色。”
  〔《左传》昭十六年:“宣子(韩起)向郑子产追索,郑商所藏之环,子产拒之。”见商人本贱,而已渐受保护。(经济竞争平等)但此后秦汉专制,又无思想自由矣。〕
  ……
  自由职业者的出现
  秦汉以来所谓士、农、工、商四民,代替公、侯、伯、子、男,可谓起于春秋战国时代。此种士、农、工、商,既非贵族,又非农奴,可以叫做自由民。此种自由民的出现,为诸子学说发生的根本原因。
  〔班固《汉书·食货志》:“是以圣王域民(域通国)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井田)以均之。开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住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鬻贷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无废官,邑亡四民,地亡旷土。”〕
  一、士的转变。
  周制诸侯、卿、大夫、士皆世袭,如祝史等官,皆世守其业。到春秋时代,此种制度渐渐破坏,贵族常下降为平民。于是“食田”之士,转变为靠知识技能谋生之人,以专门技艺取得生活资料,与以前之士不同。古代知识为贵族所专有,春秋时代,官失其守,于是官学废而私学兴。
  〔子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韩非子》:“博学辩智如孔墨。仕为行其道用其学。”《庄子·让王篇》:“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饣亶粥,郭内之田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可见,当时士在社会经济的新转变中之内心矛盾情况,求利与名位。不安于食田。如后来士阶层。
  〔“弦高,春秋郑之商人,遇秦师于滑,以十二牛犒秦师,而遽告于郑,秦遂不敢袭郑。”国人爱国之出现。人与人关系则疏冷。《孟子》:“臣则视君如国人。”〕
  二、自由工商的出现。
  春秋时代,“工商食官”制度渐渐破坏。独立手工业者与独立商人出现。
  〔《墨子·节用》中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革贵匏(音páo,柔革工也)、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可见当时手工业者之多。春秋时代已有富商,如郑之弦高、陶之朱公、卫之子贡,当时独立商人已经甚多,为新兴势力。秦吕不韦以大贾而为秦相。范蠡变姓名,之陶,名朱公,治产积居,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三、自耕农的发生。
  与孔子同时的隐者甚多,大致是自耕农,即自由农民。此等自由农民,大部是贵族下降而成。原来的农奴亦可能由开荒获得解放而为自耕农。
  〔长沮,桀溺,“是知津矣”。荷蓧丈人“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
  为夫子”。〕
  四、新兴地主阶级的形成。
  新兴的商人买得土地,便成为新兴地主,昔日贵族与自耕农,亦可能转为地主,形成为新的最有力的阶级。
  春秋战国时代的阶级斗争与诸子学说
  春秋战国之时,贵族与靠知识技能谋生之士人、自由手工业者、自由商人、新兴地主,相互之间有激烈的斗争。诸子学说即当时阶级斗争的反映。
  〔《汉书·艺文志》:“时君世主,好恶殊方。”
  〔《庄子》:“天下大乱,圣贤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之。”“天下之人各为其所欲焉,以自为方。”
  〔《孟子》曰:“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如邓析)
  〔马克思《费尔巴哈论纲》末句云:“哲学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说明世界,但问题是在改变世界。”此即“易天下”。〔班固《汉书》:“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老庄、申韩、墨翟、宋钘,各以其义易天下。”
  〔改造世界:墨翟《兼爱》:“兼以(平等)易别(等差)。”“非人者必有以易之,若无以易之,譬之犹以水救水,以火救火也。”
  〔商人之兴起,如《汉书·货殖传》:“及周室衰,礼法堕;其流至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稼穑之民少,商族之民多,谷不足而货有余。……于是商通难得之货,工作无用之器,士设反道之行,以追时好而取世资。……富者土木被文锦,犬马余肉粟,……其为编户斋民(市民国民),同列而以财力相君。虽为仆虏,犹无愠色。”
  〔《左传》昭十六年:“宣子(韩起)向郑子产追索,郑商所藏之环,子产拒之。”见商人本贱,而已渐受保护。(经济竞争平等)但此后秦汉专制,又无思想自由矣。〕
  ……    
				
 
				
				
					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  一部梳理中国哲学脉络的鸿篇巨制  宗白华先生,作为二十世纪中国最杰出的美学家、哲学史家之一,其思想深邃,学养渊博,对中国古典哲学有着独到的见解。本书《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正是宗白华先生在数十年潜心研究中国哲学史的基础上,精心梳理、提纲挈领的力作。它并非对中国哲学史进行面面俱到的详尽叙述,而是以一种高度概括、层层递进的方式,勾勒出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宏伟蓝图,揭示其内在的逻辑脉络和精神特质。  历史的纵深与思想的横向交织  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对中国哲学史演进的宏观把握上。宗白华先生以中国历史 as the unfolding canvas,将中国哲学思想置于具体的历史语境之中,考察其产生、发展、演变乃至相互激荡的过程。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辉煌时代,到汉唐宋明理学勃兴的壮丽篇章,再到近现代哲学思想的转型与革新,本书都力求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各时期的主要哲学流派、代表人物及其核心思想。  然而,本书并非仅仅是简单的历史编年。宗白华先生更擅长于在纵向的历史梳理中,发现思想的横向联系与内在的逻辑递进。他善于从浩如烟海的哲学文献中,提炼出那些贯穿始终的根本问题,例如“天人关系”、“道德形而上学”、“心性之学”等等,并以此 as the organizing principle,将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思想联系起来。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中国哲学思想是如何在回应时代挑战、解决现实困境的过程中,不断自我超越、自我革新的。  “哲学”与“智慧”的辩证统一  宗白华先生对中国哲学的理解,是深刻而辩证的。他认为,中国哲学并非仅仅是西方意义上的纯粹理性思辨,而是与中国人的生活实践、道德修养、艺术感受紧密相连的“智慧”。本书在阐述各种哲学流派时,也时刻关注着这些思想是如何 shaped the Chinese people's worldview, their ethical conduct, and their aesthetic sensibilities。  例如,在阐释儒家思想时,宗白华先生不仅深入剖析了“仁”、“义”、“礼”、“智”、“信”等核心概念,更着重强调了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家庭伦理以及个人修身养性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他会引导读者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如何在千百年间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交往之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又如何激励着一代代士人肩负社会责任。  同样,对于道家思想,本书也并非仅仅停留在对“道”、“无为”、“自然”等概念的解释。宗白华先生会带领读者去体悟道家思想中那种“返璞归真”的生命情怀,那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以及那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宏大宇宙观。他会展现道家思想如何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辟出一片超脱世俗、回归本真的澄明之境。  形而上学的沉思与现实的关怀  中国哲学并非止步于抽象的形而上学思辨,它始终根植于对现实人生的关怀。本书在梳理中国哲学史时,也充分展现了这一点。宗白华先生会引导读者去思考,墨家“兼爱非攻”的博爱精神,是如何在动荡不安的时代呼唤和平的;法家“依法治国”的主张,又是如何试图构建秩序、解决社会危机的。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本书对于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探讨,将是中国哲学思想的灵魂所在。宗白华先生会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古代中国人如何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如何看待人的生命在宇宙中的位置,以及如何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天人合一”的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宇宙观,更塑造了中国人的生命哲学,使他们能够在对自然的敬畏中,找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思想的演进与现代的启示  本书的价值,更在于它对于中国哲学思想如何与现代思想对话,以及从中汲取现代启示的探索。宗白华先生并非将中国哲学史 as a closed chapter,而是将其 as a living tradition,一个不断为现代社会提供思想资源 and moral guidance 的源泉。  他会审视中国哲学思想在面对西方现代文明冲击时所经历的转型与挑战,分析各种哲学流派在现代社会中的再生与演变。例如,如何在全球化浪潮中重塑中国文化的身份认同?如何从儒家思想中汲取建设现代社会的道德资源?如何在后工业时代重拾道家式的生命智慧?本书会为读者提供一个思考这些问题的框架 and intellectual tools。  结构精炼,思辨深刻  《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的书名虽为“提纲”,但其内容绝非流于表面。宗白华先生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洞察力,将复杂的哲学思想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每一章节都紧密衔接,层层递进,力求展现中国哲学史的整体面貌。  阅读本书,读者并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被引导着 actively engage with the ideas。宗白华先生善于提出问题,启发思考,他会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引导读者去体悟每一思想流派的精髓,去比较不同学派的异同,去思考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  结语  《宗白华别集:中国哲学史提纲》是一部集史学性、哲学性、思想性于一体的经典之作。它不仅是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宝贵财富,更是所有希望深入了解中国文化、探索中华民族精神世界、汲取智慧滋养的读者不可或缺的读物。宗白华先生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厚的功底,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中国哲学殿堂的大门,让我们得以窥见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独特魅力。在这部“提纲”的引领下,读者将能够更清晰地把握中国哲学思想的发展脉络,理解其核心精神,并从中获得深刻的人生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