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增补版)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增补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倪梁康 著
图书标签:
  • 现象学
  • 胡塞尔
  • 哲学
  • 德国哲学
  • 存在主义
  • 思想史
  • 学术著作
  • 增补版
  • 中国现象学
  • 概念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26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0609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精装
丛书名: 中国现象学文库?现象学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大中专院校师生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由我国著名现象学家倪梁康教授撰写,《通释》在某种程度上对胡塞尔概念的概念术语做出初步的确定,不仅对于一般的读者,对于专业的研究人员,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内容简介

  《胡塞尔现象学概念通释》试图在某种程度上对胡塞尔概念的概念术语做出初步的确定,以便能为尽早形成在这些术语之中文翻译上的统一创造条件。《通释》显然无法也无意对胡塞尔术语的中译进行某种最终的规定。但它的确带有一定的“证义”意图:只有通过相互间的讨论,而非各行其是,才有可能达到在概念理解和翻译上的互识与共识,从而使得学术的交流和推广成为可能。愿《通释》能为胡塞尔概念中译的讨论提供一个开端性的基础!另一方面,《通释》不仅想面对阅读、研究和翻译胡塞尔原文的专业研究者,而且也想服务于更为宽泛的读者群,即服务于那些无法接触胡塞尔原文、只能阅读和诉诸其中译文的读者。《通释》的一个重要意图就在于,为这些读者进入胡塞尔的巨大思维视域提供一条可能的通道。一个哲学读者,即使他在胡塞尔现象学方面无所准备,也应当可以借助于《通释》而获得对胡塞尔思想的初步理解,甚至可以具体地通过在《通释》中对胡塞尔现象学一、二手资料的介绍而获得对胡塞尔文字风格以及对由一些中心概念所标识的现象学基本问题的初步认识。


作者简介

  倪梁康,男,1956年出生,江苏南京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兼任中山大学人文学院院长、中山大学西学东渐文献馆馆长、中山大学现象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外国哲学学科负责人。曾在商务印书馆出版著作:《自识与反思》,译著《现象学的观念》、《逻辑研究》、《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形式主义的伦理学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道德意识现象学》、《人生第yi等事》等。



探寻意识的深邃之境:一场关于“在”与“意义”的哲学之旅 现象学,作为20世纪最深刻的哲学思潮之一,以其独到的方法和深刻的洞见,重塑了我们理解世界和自我的方式。它并非一套固定的教条,而是一种精密的哲学技艺,旨在揭示经验的本质结构,探寻意识如何构建其所面对的世界,以及意义是如何在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中生成并被理解的。尤其对于其奠基者埃德蒙德·胡塞尔而言,现象学是一场对“直观地在场”的深刻追问,是对我们意识活动本身进行细致入微的考察,从而抵达那些隐藏在日常理解之下的,最为根本的实在。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著作的浅显介绍,而是旨在邀请读者踏上一场关于胡塞尔现象学核心概念的深度探索。我们将不仅仅是梳理这些概念的定义,更要尝试理解它们如何在胡塞尔的哲学体系中相互关联,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宏大而精密的思想框架。这是一次对哲学之根的挖掘,一次对我们自身意识运作机制的审视。 一、超越“自然态度”:现象学的出发点 我们通常的生活状态,被称为“自然态度”。在这种状态下,我们毫不怀疑地相信外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将其视为理所当然。我们对事物做出判断,进行推断,都是基于这种预设。然而,现象学的第一步,便是对这种自然态度进行“悬置”(epoché)或“括号化”。这并非否定外部世界的实在性,而是暂时搁置关于其独立存在的预设,转而将焦点集中在我们意识本身如何经验、理解和构建这个世界。 我们所经验到的世界,并非是一个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客观不变的实体。相反,它是一个被我们的意识所“意向”到的世界。意向性(intentionality)是胡塞尔现象学中最为核心的概念之一。它指的是意识总是“关于”某物的,意识永远不会是“空无一物”的。当我们思考、感知、回忆、想象时,我们的意识总是指向某个对象,无论是具体的物品、抽象的概念,还是他人的情感。这种“指向性”构成了我们一切经验的根本特征。 二、澄明意识活动:现象学的核心任务 通过悬置自然态度,现象学得以揭示意识活动的丰富层次和精妙结构。其中,“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的概念尤为重要。胡塞尔并非将意识视为一个静止的容器,而是看作一个连续不断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是前后相继、相互衔接的。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杯子时,我们并非只体验到“杯子”这一瞬间的视觉图像。我们的意识会自动地将其与过去关于杯子的记忆、对杯子用途的理解、以及对杯子未来可能性的预期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流动的、完整的经验整体。 为了把握这种意识流的结构,胡塞尔引入了“意向分析”(intentional analysis)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我们对意识活动进行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例如,当我们感知一个苹果时,我们首先会体验到苹果的颜色、形状、质地等感性特征,这被称为“质料”(matter)的意向性。但同时,我们也理解它是一个“苹果”,这个“苹果”的概念,以及它作为一种可食用的水果的意义,这构成了“形式”(form)的意向性。质料和形式的结合,构成了我们对苹果的完整经验。 三、回溯本源:直观的“看”与“范型” 现象学追求的是对经验“事物本身”的直观把握。胡塞尔强调,哲学研究的目的是要回到“事物本身”(zu den Sachen selbst!),这意味着要摆脱一切理论的预设、习惯性的观念和推测,直接去“看”那直观地呈现于意识中的东西。这种“看”并非简单的感官知觉,而是一种“直观”(intuition)或“先验直观”(eidetic intuition)。它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即“范型”(eidos)。 范型并非普遍性的概念,而是经验的本质结构。例如,当我们谈论“红色”时,我们并非只想到某个特定的红色物体,而是能够把握“红色”作为一种颜色属性的本质。这种范型是通过“变异想象”(variation in imagination)的方式获得的,即想象同一事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变化,从而把握其不变的本质。 四、时间性:意识流的内在结构 意识流的连续性,离不开时间性的维度。胡塞尔对“时间性”(temporality)的分析,揭示了意识内部的内在时间结构。我们并非孤立地体验当前瞬间,我们的每一个当下经验,都包含着对过去的“保持”(retention)和对未来的“预期”(protention)。 例如,当我们听到一段音乐时,我们并非只听到当前的音符,而是能够听到之前的音符(保持),并预测接下来的音符(预期)。正是这种对过去和未来的“共时性”的把握,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音乐的旋律和意义。胡塞尔将这种内在的时间性称为“内在时间意识”(inner time consciousness),它构成了我们体验和理解世界的时间框架。 五、先验现象学:通往普遍结构的大门 胡塞尔现象学的一个重要发展,便是“先验现象学”(transcendental phenomenology)。这是一种更为精深的哲学考察,它旨在揭示所有意识经验的普遍的、先验的结构。先验指的是那些不依赖于具体经验,但又构成了所有可能经验的基础。 通过先验现象学的考察,胡塞尔试图发现构成我们一切可能认识和经验的普遍的“意识形式”或“结构”。这些结构是普遍的,因为它们适用于所有可能意识,是认识有效性的根本保证。这并非要建立一套形而上学的体系,而是要通过对意识本身的细致分析,来澄明认识的可能性及其界限。 六、生活世界:被遗忘的根基 在现象学后期,胡塞尔进一步将注意力转向“生活世界”(Lebenswelt)。生活世界指的是我们所处的、直接被经验的世界,是所有科学和理论的基础。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抽象化,我们逐渐遗忘了生活世界作为我们一切知识的根基。 胡塞尔认为,科学的理性化和形式化,恰恰是以对生活世界的遮蔽为代价的。现象学有责任重新揭示生活世界的原初性和其对所有知识的奠基性作用,从而为科学的意义和价值提供更深厚的哲学支撑。 结语:一场永无止境的哲学求索 胡塞尔的现象学,是一场对我们自身意识最深刻、最精密的哲学追问。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能够超越日常的惯性思维,去审视我们如何经验世界,如何构建意义,以及何为“在”本身。本书并非试图提供一套完成的答案,而是希望成为读者进入现象学深邃世界的一扇门,引导您独立地进行思考和探索。 理解现象学,需要耐心、细致的阅读和反复的体悟。它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获取,而是一种哲学气质的培养,一种对“看”的训练。希望本书的导读,能激发您对意识之奥秘的无限好奇,引领您在这场关于“在”与“意义”的哲学之旅中,收获属于自己的深刻洞见。这场探寻,或许没有终点,但沿途的风景,定然令人难忘。

用户评价

评分

哎哟,最近翻到一本哲学类的书,名字看着挺唬人的,但读起来真是让人眼前一亮。这本书的作者对概念的梳理简直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每一个词条的解释都深入到骨髓里去了。我一直觉得哲学思辨这玩意儿,要么晦涩难懂,要么流于表面,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像是给那些平日里让人抓耳挠腮的术语,提供了一把精准的手术刀,让你能看清其内在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在阐释那些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法,通过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巧妙对照,让原本模糊不清的界限变得清晰可见。读完之后,感觉脑子里那些原本杂乱无章的哲学碎片,一下子被精准地归类、编号,然后严丝合缝地拼接到了一起。这对于任何想要在相关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地图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种思维方式的重塑,让我开始用一种更审慎、更细致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本身。

评分

坦白讲,阅读哲学著作常常伴随着一种“迷失感”,很容易在繁复的论证链条中找不到北。但这本作品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采用了模块化、层层递进的布局,就像是为读者提供了一套清晰的导航系统。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自然流畅,上一章的结论往往成为下一章新的出发点,使得整个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清晰可见。我最欣赏的是,作者没有回避那些充满争议和张力的问题,反而直面它们,并尝试提供一种整合性的视角。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体验,因为它不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一种邀请,邀请读者参与到对复杂问题的思考与权衡之中。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许多原本模棱两可的问题时,都有了更坚实的“支点”。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透露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纸张的质感温润而不失厚重,字体大小和行间距都经过精心设计,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惫。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本身就暗示了作者对内容严谨性的追求。我注意到,书中对一些关键术语的引用和溯源做得极其扎实,每一步推导都有据可查,这对于追求思想源头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是那种人云亦云的二手解读,而是带着强烈的批判性和建构性的个人见解,但这种见解又紧紧地扎根于文本和历史语境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探险家,在作者搭建的清晰路径上,一步步深入到一片从未涉足过的思想密林深处,每发现一个“知识的宝藏”,都伴随着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教会了我如何“审慎地使用语言”。在很多领域,我们习惯于使用一些看似高深却内涵空泛的词汇。然而,这本书就像是一场对语言纯净度的严格清洗。它强迫你去追问,你说的这个词,在思想史上到底承载了怎样的重量?它的精确边界在哪里?通过对这些基础概念的彻底廓清,我发现自己的表达能力,尤其是书面表达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含糊其辞,而是每一个用词都经过了内在的检验。这不仅仅是哲学层面的收获,更是一种对思维清晰度的长期投资。读完后合上书本,心中涌现的不是知识的饱和感,而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清爽,仿佛卸下了许多不必要的思想包袱,准备以更纯粹的姿态面对未来的学习和思考。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学院派,那种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啃得动的“硬骨头”。但出乎意料的是,虽然内容深度毋庸置疑,但其文字的组织和逻辑推进却展现出一种令人称奇的流畅性。作者似乎深谙如何将复杂的思想转化为可理解的语言,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更妙的是,它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而是通过大量富有启发性的例子和历史脉络的穿插,让那些抽象的概念“活”了起来。比如,在解释某个关键的认识论转向时,作者引用的那些鲜活的论证场景,简直就像是亲眼目睹了一场思想的辩论会。这使得阅读过程不再是枯燥的记忆过程,而更像是一场与古代或近现代思想家的对话。对于初学者而言,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起点;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人来说,它则像是一面精密的镜子,帮你发现先前可能忽略的微小偏差。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快递很快。宝贝很好。孩子很喜欢。

评分

[object HTMLDivElement]

评分

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评分

完了,买错了,不过也还行,总要看的

评分

快递很快。宝贝很好。孩子很喜欢。

评分

[object HTMLDivElement]

评分

好!

评分

完了,买错了,不过也还行,总要看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