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

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意] Stefania Gnesi,Tiziana Margaria 著,连晓峰,赵添絮 等 译
图书标签:
  • 形式化方法
  • 工业控制系统
  • 关键系统
  • 安全性
  • 可靠性
  • 验证
  • 建模
  • 综述
  • 自动化
  • 嵌入式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485216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0264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际信息工程先进技术译丛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形式化方法以数学为基础,其目标是建立精确的、无二义性的语义,对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地描述,使系统的结构具有先天的合理性、正确性和良好的维护性,能较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记录和展示了作者关于形式化方法如何在工业关键系统中进行应用的研究成果。  《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分为6部分。第1部分是概述;第2部分致力于介绍建模范例;第3部分介绍了包括形式化方法和相关工具的使用以及应用程序在实际系统领域的发展;第4部分则向读者展示了形式化方法在通信系统中的发展和成果;第5部分则介绍了形式化方法在互联网和在线服务方面的应用;而在第6部分则介绍了实时应用程序的形式化方法。  《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可用作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自动化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业内专业人士的参考书。

目录

译者序
原书序
原书前言
第一部分 前言和发展现状
第一章 形式化方法:应用{逻辑关系,理论}的计算机科学
1.1前言和发展现状
1.2未来发展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建模范式
第二章一种正在应用的同步语言:LUSTRE的发展
2.1前言
2.2同步语言风格
2.3 LUSTR和SCADE的设计和开发
2.3.1 工业发展
2.3.2 研究阶段
2.4 工业应用案例
2.4.1预期成果
2.4.2意外功能和需求
2.5 现状
第三章群智能方法形式化集成要求
3.1 前言
3.2 群体技术
3.2.1ANTS任务概述
3.2.2 ANTS规范和验证
3.3 美国宇航局(NASA)FAST项目
3.4群体形式化集成方法
3.4.1 CSP简述
3.4.2WSCCS 简述
3.4.3X-机
3.4.4unity逻辑
3.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交通运输系统
第四章形式化方法在铁路交通信号中的应用趋势
4.1 前言
4.2 CENELEC准则
4.3 铁路信号系统软件采购
4.3.1系统分类
4.3.2需求分析和规范
4.4 成功案例:B方法
4.5 铁路信号设备分类
4.5.1列车控制系统
4.5.2联锁系统
4.5.3 EURIS语言
4.6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航空电子设备的符号模型校验
5.1前言
5.2 飞行跑道安全监控应用
5.2.1RSM的作用
5.2.2RSM的设计
5.2.3RSM的形式化验证
5.2.4符号模型校验结构
5.2.5符号状态空间生成饱和算法
5.2.6基于饱和算法的模型校验
5.2.7随机模型校验可靠性和定时分析工具(SmArT)
5.3 RSM的离散模型
5.3.1整型变量和实型变量抽象化
5.3.2RSM的SMART模型
5.3.3RSM模型校验
5.4 探讨80
5.4.1 经验教训
5.4.2 投入程度
5.4.3 故障容错
5.4.4 面临挑战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电信系统
第六章形式化方法在有源网络电信服务中的应用
6.1概述
6.2 有源网络
6.3 Capsule法
6.4 有源网络的之前分析方法
6.4.1Maude
6.4.2 ACTIVESPEC
6.4.3 Unity
6.4.4Verisim法
6.5 SPIN有源网络模型校验
6.5.1 PROMELA中的有源网络模型
6.5.2实例:验证主动协议
6.5.3在SPIN中更实际的代码建模
6.6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通信协议概率模型校验的实际应用
7.1前言
7.2 PTAs
7.3概率模型校验
7.3.1概率模型校验技术
7.3.2概率模型校验工具
7.4案例分析:CSMA / CD
7.4.1协议
7.4.2PTA模型
7.4.3模型分析
7.5讨论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 互联网与在线服务
第八章可验证性设计:在线会议系统案例分析
8.1前言
8.2 用户模型
8.3模型与框架
8.4模型校验
8.5通过自动机学习的应急全局行为验证
8.5.1学习设置
8.5.2学习行为模型
8.5.3便于领域知识的自动机学习
8.6相关工作
8.6.1基于特征的系统
8.6.2在线会议系统
8.6.3 政策
8.7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第九章随机模型校验在工业中的应用: 用户中心建模和THINKTEAM中的合作分析
9.1 前言
9.2 THINKTEAM
9.2.1 技术特点
9.2.2thinkteam 的工作过程
9.3 thinkteam日志文件分析
9.4 具有复制仓库的thinkteam
9.4.1 thinkteam的随机模型
9.4.2 随机模型分析
9.5 经验教训
9.6 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第六部分 运行时:测试和模型学习
第十章 测试和测试控制符号TTCN-3及其应用
10.1前言
10.2 TTCN-3概念
10.2.1模块
10.2.2测试系统
10.2.3测试案例和测试判决
10.2.4备选方案和快照
10.2.5 缺省处理
10.2.6 通信操作
10.2.7 测试数据规范
10.3 入门示例
10.4 TTCN-3语义及其应用
10.5 TTCN-3的分布式测试平台
10.6 案例分析I:开放式服务架构(OSA)/增值服务测试
10.7 案例分析II:IP多媒体子系统(IMS)装置测试
10.8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十一章 主动自动机学习的实际应用
11.1 前言
11.2 常规外推法
11.2.1 充分行为建模
11.3 常规外推法的挑战
11.3.1 等价查询注释
11.4 与实际系统交互
11.4.1测试驱动程序设计示例
11.5 隶属度查询
11.5.1 冗余度
11.5.2前缀闭包
11.5.3 行为独立性
11.5.4 确定性输入
11.5.5 对称性
11.5.6 滤波器示例
11.6 重置
11.6.1 重置示例
11.7 参数和值域
11.7.1 参数化示例
11.8 NGLL
11.8.1 基本技术
11.8.2 建模学习设置
11.9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形式化方法以数学为基础,对系统开发的各个阶段进行有效的描述,是有效验证系统设计和开发正确性的重要手段之一。让已经被普遍应用于测试方法复杂,且对安全性有很高要求的控制系统的形式化方法更好地融入工业中并使得他们在那里可以发挥最大的作用。这也是译者翻译这本书的初衷。  本书作者是Stefania Gnesi和Tiziana Margaria。其中,Stefania Gnesi之前在佛罗伦萨大学任教,主讲针对软件系统分析和规范的方法和工具,现在是意大利比萨ISTI-CNR的一位形式化方法和工具实验室的领导。而Tiziana Margaria则是波茨坦大学数学和自然科学学院的一位正教授,在那里她负责信息学院的服务和软件工程学科,也曾在德国哥廷根大学、 多特蒙德工业大学、帕绍大学以及瑞典和意大利的大学游历过。应该说,作者在形式化方法在工业关键系统应用方面是有很深研究的。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介绍性章节;第二部分致力于介绍建模范例;第三部分介绍了包括形式化方法和相关工具的使用以及应用程序在实际系统领域的发展;第四部分则向读者展示了形式化方法在通信系统的发展和成果;第五部分则介绍了形式化方法在互联网和在线服务方面的应用;而在第六部分则介绍了实时应用程序的形式化方法。  本书第1~3章由靳添絮翻译,第4~7章由连晓峰翻译,第8章由董美华、胡冰川、班岚和金成学翻译,第9章由胡波、周锐、王佩荣和潘媛翻译,第10章由苑昆、郑舒阳、贾琦和毋冬翻译,第11章由陆亚灵、郭晓钰和王炜伊翻译。全书由靳添絮审校整理,并对原书中的错误进行修正。  本书可用于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相关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的参考用书,也可作为业内专业人士的优秀参考书。  限于译者的经验和水平,书中难免存在缺点和错误,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正如我们所知,作为许多信用先驱动机的第一台计算机是整个19世纪航运业的一个重大问题。在此期间出现的对数表,对该行业至关重要,通常包含造成船只、货物和生命损失的简单但显著的错误。一般认为Babbage差动机可体现计算机系统许多概念标准(包括存储、程序、甚至类似于现代激光打印机工作原理的打印机设计)。目的是实现自动打印航运业常用的表格并降低不准确性。  取决于计算位置的数据正确性对航运业尤为关键。“正确性”的概念自从计算机科学真正成立以来就一直受到困惑。在第一条实用电脑(正如现在所知)出现之前,图灵就一直关注着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问题。计算机先驱,如Zuse和Wilkes,早就意识到正确性将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60年来或自从具有现代电子计算机以来,可靠性和可信性等相关问题就一直受到安全、保护、性能以及许多其他问题的高度关注。提出形式化方法(先于现代计算机本身的一个术语)来解决软件系统和硬件系统中的正确性问题以及涉及到的其他相关问题。  对于确认“形式方法学”的学者,这是一个极大进步。并欣慰地看到在该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以及形式化方法对关键应用领域的极大贡献。然而,在现实中,形式化方法仍没有在实践中得到所期望的广泛应用,许多人认为该方法并未形成规模,成本高,且难以理解和应用。形式化方法研究人员认为主要关注于教学,开发更多有用符号以及更好(集成)的支持工具,强调系统的某一方面而不是整个系统(即所谓的形式化方法作用),建立用户社区,并鼓励在现实生活中应用形式化方法。在关键的工业领域,形式化方法已得到广泛应用。值得注意的是,“关键”的定义已发生变化,意味着不仅仅是生命或财产损失,或违反安全以及故障所产生的后果,而且在商业意义上,还意味着金融损失,丧失竞争力或声誉受损。  工业关键系统中的形式化方法(FMICS)是从1992年运行至今的运行时间最长的欧洲信息与数学研究联盟工作组(ERCIM)。该工作组由超过12个ERCIM合作伙伴,以及欧洲其他几十个相关研究组组成。致力于提高基于形式化方法的技术,并鼓励通过技术转让激励形式化方法在关键工业中的应用。  本书汇集了该工作组优秀研究成果以及在关键工业中的应用实例,如航空、航天、铁路信号(已成为形式化方法技术的一个主要驱动行业)等领域。尽管本书从规范到实现和校验等各个方面讨论了形式化方法,但重点在于模型校验,反映过去十年左右时间内在工业应用中的显著进步与成功应用。  应用结果表明形式化方法在工业关键系统中的正确性。各位作者都是各自领域的专家,但不应该低估在将形式化方法引入行业中的极大困难,这种信息非常简单:对于特定应用领域和特定关键工业,形式化方法会将继续存在。原书前言  目前,形式化方法的必要性已作为设计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工业安全关键系统中得到广泛认可。 在更通用的定义中,“形式化方法”一词包括了所有具有精确数学语义以及以形式化方式描述系统行为的相关分析方法的符号。  在过去十几年内,出现了许多形式化方法:声明法、并发和移动系统的过程演算法以及相关语言等其他方法。尽管这些形式化方法的优点不可否认,但实践经验表明,每个方法都特别适用于处理系统某些方面。因此,设计一个理想的复杂工业系统需要多个形式化方法的专家以从不同角度来描述和分析系统。  本书的目的主要是提供一种目前工业关键系统设计中主流形式化方法的全面介绍。本书有三个目标:减轻形式化方法的学习负担,这也是在工业应用中的一个主要缺点;帮助设计人员选择采用最适合其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并介绍关键系统分析的先进技术和工具。  本书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专门介绍建模范式。第2章是关于同步数据流语言Lustre及其在SCADE工具集中的产业转移。第3章介绍了群智能的基本概念,这在各种不同应用领域如医疗、生物信息学、军事/防御、监控、甚至互联网电视广播中得到广泛应用。讨论了适用于基于群智能的系统中形式化方法的具体要求。  第三部分包括有关在实际系统中形式化方法的应用及其相关工具的开发应用。第4章主要是关于交通运输系统,其中介绍了在当前工业应用中铁路信号形式化方法的综述。第5章介绍了模型校验技术在航空电子领域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是电信系统。首先在第6章中阐述了如何应用形式化方法来提高主动服务的可靠性,尤其是重点关注代码移植、路由信息、高度重配置、服务间交互或安全策略等方面,包括互联网和在线服务。第7章中介绍了概率模型校验的应用,特别是利用概率定时自动机进行通信协议,并重点进行了工业相关的IEEE802.3(CSMA/CD)案例分析。  第五部分涵盖了互联网和在线服务。其中第8章介绍了如何利用模型首先描述和验证在线分布式决策系统中的单变量,设计为一个大型协作模型的集合。自动机学习用于确定实现后实际系统的集体应急行为。第9章描述了利用模型校验来验证具有发布/订阅通知服务的群件系统中的用户意识。  第六部分介绍了运行时形式化方法的应用。第10章中,介绍了测试和测试控制表示版本3(TTCN-3),并应用于Web服务测试。第11章对实际中自动机学习以及其面临的主要挑战、改进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进行综述,并进行案例分析,以表明理论研究主动学习技术可得到强大应用,从而成为实际系统开发中的重要工具。  尽管意识到本书不能详尽全面地介绍形式化方法在工业中的应用,但相信并希望读者能从中体会到该方法可能在实践应用不断提高和促进。  ……

前言/序言


工业关键系统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 引言 在当今高度互联和自动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工业环境中,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效率至关重要。从航空航天、核能、交通运输到医疗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任何一个微小的设计缺陷或运行错误都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包括巨大的经济损失、环境破坏,甚至人员伤亡。因此,确保这些“工业关键系统”的正确性、健壮性和安全性,已成为工程领域的核心挑战。 传统的软件和硬件验证方法,如测试、仿真和代码审查,在处理复杂系统的海量状态空间和微妙交互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它们往往是“黑盒”或“灰盒”的,难以提供数学上的确定性保证。随着系统复杂度的指数级增长,以及对安全性和可靠性要求的不断提高,一种更强大、更严谨的分析工具应运而生——形式化方法(Formal Methods)。 形式化方法是一套基于数学理论的建模、设计和验证技术,它使用严格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的行为,并通过逻辑推理来证明系统的属性。与依赖经验和直觉的传统方法不同,形式化方法能够提供无可辩驳的证明,从而在早期阶段发现潜在的设计错误,显著提高系统的质量和可信度。 本书《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旨在深入探讨形式化方法在工业关键系统中的广泛应用,系统地梳理当前的研究进展、技术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本书不是对某种特定形式化方法进行深入的技术教程,也不是对某个单一工业领域的案例进行详尽分析。相反,它致力于提供一个全面、宏观的视角,让读者能够理解形式化方法在不同工业场景下的价值和潜力。 第一部分:形式化方法的基础与理论支撑 在本部分,我们将为读者构建对形式化方法的基本认知。这部分内容旨在为后续的应用讨论奠定理论基础,即使读者对形式化方法领域不甚了解,也能逐步掌握其核心思想。 形式化方法的概念与原理: 我们将清晰地定义什么是形式化方法,它与传统验证方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何处。核心在于其对精确数学模型的依赖,以及基于逻辑推理的证明能力。我们将介绍其核心组成部分:形式化语言、建模技术和验证技术。 关键形式化方法的介绍: 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在工业界应用广泛且具有代表性的形式化方法,并阐述它们的适用范围和特点: 模型检验(Model Checking): 强调其对有限状态系统进行自动遍历验证的能力,常用于检测设计中的死锁、活锁、性能瓶颈等。我们将介绍其基本原理,如状态空间探索,以及常用的模型检验工具及其在工业中的成功案例(如对嵌入式软件的验证)。 定理证明(Theorem Proving): 突出其处理无限状态系统和复杂逻辑推理的能力,能够证明系统的更深层次的安全性属性。我们将介绍公理系统、演绎规则以及逻辑归纳法等概念,并提及一些常用的定理证明器。 代数方法(Algebraic Methods): 探讨如何使用代数结构来描述和分析系统,例如 Petri 网,以及其在并发和分布式系统中的应用,用于分析系统的状态转移和资源共享。 基于逻辑的方法(Logic-based Methods): 涵盖命题逻辑、一阶逻辑、时序逻辑等,介绍它们如何被用于形式化规范的表达以及对系统属性的陈述。 形式化建模: 系统的正确性建立在准确的模型之上。我们将讨论如何选择合适的建模语言来描述系统的不同方面,例如: 状态迁移系统(State Transition Systems): 用于描述系统随时间的状态变化。 并发和分布式系统模型: 如进程演算、Actor 模型等,用于捕捉系统组件之间的交互和通信。 混合系统模型: 结合离散事件和连续动力学,适用于控制系统等。 形式化验证技术: 详细介绍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对模型进行验证: 模型检验的算法与技术: 状态空间爆炸问题的应对策略,如符号模型检验、抽象模型检验等。 定理证明的策略与技巧: 自动定理证明(ATP)与交互式定理证明(ITP)的区别,以及证明助理(Proof Assistant)的角色。 形式化方法工具的生态系统: 介绍当前主流的形式化方法工具,如 SPIN, NuSMV, TLA+, Coq, Isabelle/HOL 等,并讨论它们的特点、优劣势以及在工业界的采纳情况。 第二部分:形式化方法在工业关键系统中的应用案例与挑战 在本部分,我们将聚焦于形式化方法在各个工业领域中具体的应用,并深入分析其带来的价值以及当前面临的挑战。这将是本书内容的核心,通过实际案例来说明形式化方法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航空航天领域: 飞机控制系统: 涉及飞控软件、导航系统、传感器数据融合等。我们将探讨如何使用形式化方法来验证这些系统的实时性、鲁棒性和容错性,以防止灾难性的飞行事故。例如,分析飞控软件的逻辑正确性,确保其在各种飞行姿态和外部干扰下都能做出安全响应。 航空电子系统: 证明通信协议的正确性、数据一致性以及在恶劣环境下的可靠性。 航空发动机控制: 确保发动机在各种工作模式下的安全运行,防止过载、过热等危险情况。 核能与能源系统: 核反应堆控制与安全系统: 这是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领域。我们将探讨形式化方法如何用于验证核电站的紧急停堆系统、报警系统以及与安全相关的软件逻辑,确保其在异常情况下能够可靠工作,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风险。 电网调度与控制: 确保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防止大规模停电,尤其是在日益复杂的智能电网环境中。 可再生能源管理系统: 确保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接入电网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交通运输系统: 铁路信号系统与列车控制: 确保列车安全运行,防止相撞、脱轨。我们将分析形式化方法在验证信号灯逻辑、速度限制、轨旁设备通信等方面的作用。 自动驾驶系统: 这是当前的热点领域。我们将探讨形式化方法如何应用于自动驾驶决策算法、感知系统、执行机构的验证,以提升自动驾驶的安全性,使其达到可信赖的水平。 航空交通管制(ATC): 验证ATC系统的通信协议、资源分配算法,确保空域的安全高效运行。 医疗设备与生命支持系统: 植入式医疗设备(如心脏起搏器): 这些设备直接关系到生命健康,其软件的正确性至关重要。我们将讨论如何使用形式化方法来验证其内部逻辑、通信协议以及与外部设备的交互,防止潜在的生命危险。 医疗成像设备(如MRI、CT): 确保图像处理算法的准确性、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手术机器人: 验证手术机器人的运动控制、路径规划以及人机交互的安全性。 自动化生产与工业控制: 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生产线: 验证机器人运动规划、协作控制、安全停机逻辑,确保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工人的安全。 分布式控制系统(DCS): 确保大型工业流程(如化工、制药)的稳定运行,防止参数失控或设备损坏。 工业物联网(IIoT)安全: 验证IIoT设备之间的通信安全、数据完整性以及访问控制策略。 面临的挑战与局限性: 模型复杂性与状态空间爆炸: 许多工业系统异常复杂,其模型可能包含庞大的状态空间,给模型检验带来巨大挑战。 抽象与建模的难度: 如何准确地将现实世界的复杂系统抽象成形式化模型,需要深厚的领域知识和形式化方法专业技能。 与现有工程流程的集成: 将形式化方法融入现有的工程设计、开发和测试流程,需要克服组织、文化和技术上的障碍。 工具链的成熟度与易用性: 尽管形式化方法工具不断发展,但其复杂性和学习曲线仍然是制约其广泛应用的一个重要因素。 成本与周期: 形式化方法的应用往往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源,如何在成本效益之间取得平衡是关键。 对人才的需求: 掌握形式化方法技术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和技能,目前相关人才的供给仍然不足。 第三部分: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在最后一部分,我们将探讨形式化方法在工业关键系统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突破性进展。 更强大的自动化验证技术: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在形式化方法中的应用: 探索如何利用 AI/ML 技术来辅助模型构建、属性推理、测试用例生成等,降低形式化方法的门槛。 软件分析技术的融合: 将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技术与形式化方法相结合,实现更全面的验证。 面向特定工业领域的定制化方法: 领域特定建模语言(DSML)与验证: 针对特定工业领域开发定制化的建模语言和验证工具,提高效率和准确性。 可信 AI 的形式化验证: 随着 AI 在关键系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如何形式化验证 AI 模型的安全性、公平性和鲁棒性将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形式化方法与 DevOps 的集成: 将形式化方法嵌入持续集成/持续部署(CI/CD)流程: 实现自动化验证,并与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紧密结合。 用户友好型工具与低代码/无代码平台: 降低形式化方法的学习和使用门槛: 开发更直观、易于操作的形式化方法工具,吸引更多工程师使用。 标准与认证的推动: 制定和推广形式化方法相关的行业标准: 鼓励相关机构和监管部门采纳形式化方法作为关键系统的认证依据。 开放研究与社区协作: 促进形式化方法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加速技术的创新和应用落地。 结论 《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理解形式化方法在保障工业关键系统安全、可靠性方面的核心作用。本书并非简单罗列技术细节,而是着力于阐释其背后的思想、在不同领域的实际应用以及面临的挑战。通过对形式化方法理论基础的梳理,以及对其在航空航天、核能、交通、医疗等关键行业的案例分析,本书期望能够激发读者对这一强大工程工具的兴趣,并为其在未来的工程实践中提供有益的参考。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工业需求的持续增长,形式化方法必将在构建更安全、更可靠的未来工业体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在“工业关键系统”的视角下,对于“形式化方法”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并没有将形式化方法简单地视为一种抽象的数学理论,而是将其看作是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有力武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系统设计”的论述。作者通过对一个航空航天领域的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从系统设计的源头就引入形式化方法,例如,利用形式化语言来精确描述系统的功能需求和安全属性,并在设计过程中利用形式化工具进行初步的验证。这种“从摇篮到坟墓”的全生命周期式的应用方式,让我看到了形式化方法在预防错误、降低返工成本方面的巨大潜力。我也非常欣赏书中对“并发性”和“实时性”等复杂系统特性的处理。在许多工业关键系统中,这些特性是引发故障的常见原因。书中通过对一个分布式工业自动化系统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模型检查等方法,来有效地检测和避免由于并发访问或时间约束违反而导致的潜在问题。这让我对形式化方法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强大能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此外,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应对系统的规模增长导致的验证复杂度激增,以及如何有效地将形式化验证的结果转化为可操作的工程实践。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更高效的验证算法、采用分层抽象和模块化验证等技术来应对规模问题,并提供更清晰的指导和工具来促进形式化方法在工程实践中的普及。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对“工业关键系统”的复杂性和所面临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以一种非常严谨的态度,勾勒出了这些系统在设计、开发、运行和维护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陷阱”。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安全与可靠性”的讨论。作者并没有将形式化方法仅仅看作是“查错”工具,而是将其上升到“保障”的高度,强调形式化方法在预防错误、增强鲁棒性、以及确保系统在异常条件下也能安全运行方面的作用。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通过对一个航空发动机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来验证其关键的安全属性,例如,在发动机出现故障时,系统能否正确执行降级策略,避免灾难性后果。这种具体而生动的例子,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形式化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强大能力。我也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瓶颈”,比如,模型的复杂性会导致验证时间过长,或者需要高度专业化的知识才能理解和使用相关的工具。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是介绍了方法本身,也触及了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障碍。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如何克服这些瓶颈,例如,利用自动化工具和启发式搜索技术来加速验证过程,或者开发更直观、更易于学习的形式化建模语言和验证框架。

评分

这本书在“工业关键系统”的领域内,对“形式化方法”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入浅出且富有前瞻性”的深刻印象。作者并没有将形式化方法仅仅作为一种技术工具来介绍,而是将其提升到了战略层面,强调其在应对日益复杂的工业挑战中的关键作用。我特别被书中关于“系统集成”的论述所吸引。在现代工业中,越来越多的系统需要相互连接和协作,而不同系统之间的接口和通信协议往往是引入错误的重灾区。本书通过对一个大型智能交通系统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例如“通信协议的形式化建模”和“接口验证”,来确保不同子系统之间的无缝集成和高效协同,从而避免由于接口不匹配或通信错误而导致的系统故障。这种对系统整体性和互联性的关注,让我对形式化方法的应用范围有了更广阔的认识。我也非常欣赏书中对“人工智能与形式化方法的结合”的展望。随着人工智能在工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如何保证AI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解释性成为新的挑战。书中通过对一个自动驾驶汽车决策系统的案例,探讨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来对AI模型的关键决策逻辑进行验证,并提高其可信度。这让我看到了形式化方法在新兴技术领域的巨大潜力。此外,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应对快速迭代的开发模式,以及如何建立一个可持续的形式化方法应用生态系统。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支持敏捷开发的轻量级形式化方法,构建开放的形式化工具平台,以及加强学术界与工业界的合作,共同推动形式化方法在工业领域的深入发展。

评分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让我眼前一亮。与许多理论性过强的学术著作不同,这本书在介绍“工业关键系统”的形式化方法时,始终围绕着实际应用展开。作者并没有孤立地讲解某种理论或工具,而是将其置于具体的工业场景之中,通过生动的案例来阐释其重要性和有效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软件验证”的讨论所吸引。在现代工业中,软件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一个小小的bug都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本书通过对一个大型交通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详细展示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如“模型检查”和“定理证明”,来对软件的关键模块进行严格的验证,从而确保其在各种复杂和极端情况下的稳定运行。这种具体而深入的分析,让我对形式化方法在软件质量保障方面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高度动态和分布式的系统,以及如何降低形式化方法的使用门槛。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介绍,也反映了工程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我希望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更智能化的自动化验证工具,或者设计更易于理解和操作的形式化建模语言,从而让更多的工程师能够从中受益。

评分

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对“工业关键系统”这一概念有了更丰富的认知。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单一系统类型的介绍,而是将其拓展到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视角,涵盖了从自动化生产线到分布式控制系统,再广泛到那些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嵌入式系统。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关键性”的界定,是如何从技术故障的潜在后果出发,延伸到对社会经济稳定、甚至人类生命安全的影响。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意识到形式化方法的重要性远不止于技术层面,它更是关乎社会责任和伦理考量。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需求规约”的部分。在许多传统工程领域,需求的模糊性往往是导致项目失败或系统出现问题的根源。而形式化方法,通过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系统需求,极大地降低了这种不确定性。作者通过举例说明,如何将模糊的自然语言需求转化为清晰、无歧义的形式化规范,这对于理解形式化方法的实践价值至关重要。我也注意到,书中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遇到的挑战,比如如何处理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建模,以及如何培训工程师掌握这些相对较新的技术。这让我感到这本书不仅是理论的堆砌,也反映了现实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并可能提供了解决思路。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如何克服这些挑战,例如自动化工具的发展、集成开发环境的改进,以及更易于理解的建模语言和推理技术。

评分

这本书在“形式化方法”的应用方面,确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的视角。作者通过对一系列工业领域案例的深入分析,展现了形式化方法如何在各个环节发挥关键作用。我特别被书中关于“验证与确认”(Verification and Validation)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将这两者混为一谈,而是清晰地阐述了形式化方法在“验证”(即系统是否按规范正确构建)和“确认”(即系统是否满足用户需求)两个层面上的不同应用方式。例如,在介绍软件开发生命周期时,书中详细说明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在需求分析、设计、编码和测试等各个阶段进行验证,以确保软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我非常欣赏书中对“模型检查”这一方法的详细介绍,它通过对系统状态空间的遍历来查找潜在的错误,这种系统性的方法论,对于我这样关注细节的人来说,非常有说服力。书中通过一个网络通信协议的案例,生动地展示了模型检查如何有效地发现协议中的死锁或不一致问题,并给出具体的反例。这让我对形式化方法的实用性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应用形式化方法时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处理大规模和动态的系统,以及如何将形式化验证的结果有效地传达给非专业人士。我期望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采用分层抽象、增量验证等技术来应对复杂性,以及开发更具可视化和交互性的验证工具,来促进不同领域专家之间的沟通和协作。

评分

这本书在“工业关键系统”这一宏大背景下,对“形式化方法”的论述,给我留下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良好印象。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方法本身的介绍,而是将其置于工业应用的实际需求之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案例,展现了其在提升系统质量、降低风险方面的巨大价值。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故障检测与诊断”的讨论所吸引。在许多高风险的工业系统中,一旦发生故障,后果不堪设想。本书通过对一个核电站安全监控系统的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例如“状态机模型”和“事件驱动分析”,来对系统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和故障诊断,从而在第一时间发现并响应潜在的危险。这种主动的风险防范机制,让我对形式化方法的战略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也非常欣赏书中对“用户交互”和“人机协作”的关注。尽管形式化方法主要侧重于系统的逻辑正确性,但其最终的应用仍然需要与人类工程师进行有效的交互。书中通过对一个复杂航空管制系统的案例,展示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来规范人机界面的设计,并确保在异常情况下,人机交互能够清晰、安全地进行。这让我看到了形式化方法在人机工程学领域的潜在应用。此外,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将复杂的现实世界模型简化为可管理的规模,以及如何有效地处理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更智能化的模型抽象技术,引入概率模型和模糊逻辑来处理不确定性,从而使形式化方法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更复杂的工业系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引人注目,采用了冷静而专业的蓝色调,搭配简洁的字体,透露出一种严谨和学术的气息,仿佛预示着书中内容将是对“工业关键系统”这一复杂领域进行深度剖析。当我翻开这本书,第一页就展现在我眼前的是作者对于“形式化方法”的清晰定义和它在现代工业领域日益增长的重要性。这种开篇方式,没有冗余的铺垫,直接点明主题,让我立刻感受到这是一本有备而来、直击核心的著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介绍形式化方法时,没有陷入过于抽象的理论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其与“工业关键系统”这一具体应用场景相结合。书中通过一系列生动的例子,解释了形式化方法如何在确保航空航天、核能、医疗设备等高风险领域的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当作者谈到软件验证和硬件设计的形式化建模时,我仿佛看到了无数隐藏在精密仪器和复杂流程背后的逻辑链条被一一揭示,让人对这些“看不见”的保障措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不同形式化方法(如模型检查、定理证明)在不同工业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以及如何在实际工程中有效地选择和部署它们,而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这本书给我留下了“这是一本关于如何用数学语言来保证工业系统安全和可靠性”的初步印象,这正是我想深入了解的。

评分

这本书在“工业关键系统”的范畴下,对“形式化方法”的介绍,给我留下了“严谨且实用”的深刻印象。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将形式化方法与具体的工业应用场景紧密结合,通过一系列富有说服力的案例,展示了其在保障系统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的关键作用。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硬件验证”的章节。在当今高度集成的芯片设计中,一个微小的设计错误都可能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本书通过对一个复杂微处理器的设计案例,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例如“定理证明”和“模型检查”,来对硬件设计进行精确的验证,从而在设计早期就发现并消除潜在的逻辑缺陷。这种严谨的验证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形式化方法在硬件设计中的不可或缺性。我也非常欣赏书中对“安全性”(Safety)和“保密性”(Security)两个方面同时进行的考量。在许多工业关键系统中,这两个方面往往同等重要。书中通过对一个涉及敏感数据的工业控制系统的案例分析,展示了如何利用形式化方法来同时验证系统的安全属性(如防止意外故障)和保密属性(如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从而构建一个更加全面的安全保障体系。此外,我也注意到,书中也提到了一些在形式化方法应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例如,如何有效地管理和维护大型形式化模型,以及如何将形式化验证的结果集成到现有的工程流程中。我期待书中能进一步探讨这些挑战的解决方案,例如,开发更先进的模型管理工具,提供更完善的流程集成指南,以及加强形式化方法与传统工程实践的结合,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工业界的实际需求。

评分

这本书在“形式化方法”的介绍上,着实给了我不少启发。作者在书中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方法,而是将它们置于一个更加具体的应用框架中进行探讨。例如,在介绍模型检查(Model Checking)时,书中没有只是枯燥地解释其算法原理,而是通过分析一个常见的工业控制系统中的安全协议,展示了模型检查是如何一步步地发现潜在的逻辑缺陷,并如何生成相应的证明或反例。这种“问题-方法-结果”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和可理解性。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形式化验证”(Formal Verification)这一概念的深入挖掘。它不仅仅是将形式化方法作为一种辅助工具,而是将其提升到“验证”的高度,强调其在最终产品交付前不可或缺的作用。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形式化验证技术,对软件代码、硬件设计以及系统架构进行全面的审查,从而在早期阶段就发现并消除潜在的错误。这对于我这样关注系统可靠性的人来说,无疑是具有极高价值的信息。我也留意到,书中在介绍不同形式化方法时,似乎也提到了它们在不同工业领域内的适用性。比如,某些方法可能更适合于实时系统,而另一些则更侧重于大规模并行系统的验证。我希望书中能更具体地说明这种适用性的原因,例如,基于系统的时序特性、并发性、数据复杂度等方面的考量,并给出一些实际案例来说明如何根据具体工业系统的特点来选择最合适的形式化方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